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收入分配变动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趋势与出路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趋势与出路王小鲁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新浪长安讲坛第51讲,长安讲坛总第182期,做客专家是论坛特邀专家、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
他演讲的题目是,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趋势与出路。
以下为演讲实录:谢谢大家来听演讲。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趋势与出路。
今天一共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争取1个半小时以内讲完,然后给大家留出时间来自由讨论,或者是提问题,或者是发表评论都可以。
一、解决收入差距要靠制度变革(一)从国际视角看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关于收入分配的国际视角。
我们现在面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发达国家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遇到的老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
实际上这个收入差距过大,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也产生了很多的尖锐的社会矛盾,而且由于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也带来了比如说像消费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等等这样一些尖锐的问题。
由此也导致很严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这种情况在20世纪的时候逐步改变,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是明显缩小了。
马克思在1867和1894年的《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出版的时候,提出一个论点,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使得劳动者的报酬被压低,收入两极分化,导致了绝对贫困化,从而导致了大众消费需求的不足。
他认为这是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基本原因。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论断,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间,这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一个没有办法克服的矛盾。
他认为是无法解决的。
而且这种危机会越演越烈,关键是收入分配产生的问题。
而收入分配问题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俱来的。
所以他认为,只有采取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解决这样一个社会矛盾。
但是,到了上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来一个关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
他认为,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一点和马克思的分析差不多。
但是他主要强调的是有效需求不足在于投资小于储蓄,因此,当投资等于储蓄的时候,整个社会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
收入分配不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收入分配不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收入分配不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尽管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收入分配不均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收入分配不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分配不均问题的对策。
一、影响中国经济的收入分配不均1.加大消费不足的风险收入分配不均会导致全社会消费的不足,因为贫富差距越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信心就越低。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动力降低,更多的产能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这很难维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2.制约人才的流动收入分配不均也会影响中国的人才流动。
由于收入水平和发展机会的不平衡,高端人才更愿意流向收入更高的城市,这使得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缓慢。
这会导致高端人才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经济失衡。
3.影响社会公平与稳定收入分配不均引起的社会压力也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从而影响中国的长期发展。
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的失衡,使本已不稳定并有法律规定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更加危险。
如果不加控制,收入分配不均可能导致经济和社会的崩溃。
二、解决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对策1.加强财富再分配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加强财富再分配,以缩小收入差距。
这将直接促进消费能力的增强,增加经济发展的动力。
中国应该采用更直接的财富再分配措施,如增加个人所得税,实现收入和财富的更公平分配。
2.建立更公平的税收政策政府应该制定更公平的税收政策,并加强对富人的税收征收。
高收入者应该承担更多的税收,以确保政府获得更多的收入并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
3.深化支出改革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深化支出改革,优化支出结构。
这有助于加强经济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政府在新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经济支出的优化将推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国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确保收入和社会保障的更公平分配。
这将增强社会整体安全,促进更加均衡的社会发展。
结论收入分配不均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介绍收入分配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收入分配不平衡已成为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实施有效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以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并促进社会平等。
背景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收入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以及贫富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因此,收入分配改革成为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目标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促进社会平等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改革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减少收入差距: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降低贫富之间的差距。
2.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通过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3.促进收入公平: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和社会福利政策的完善等方式,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改革方案为了实现收入分配的改革目标,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改革方案:1. 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这将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并减少收入差距。
2.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得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这将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并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
这将有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并减少经济风险对他们的影响。
4. 调整税收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减少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比重,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份额。
这将有助于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降低贫富差距。
5. 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融资支持。
这将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改革措施
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改革措施一、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自从党的十六大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收入分配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公正收入分配制度的新措施。
上述措施的实施对于遏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而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尽管如此,我国收入分配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大,分配关系紊乱,制约机制缺失等。
首先,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
自从1992年开始,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0.4,并且近年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呈现出上涨趋势。
早在2004年,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0.44,这一数字已超过了国际上公认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
①由此可知,2004年全国收入差距已经处于一个非常不平等的状况。
自从2004年之后,全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而且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
我国的收入差距重点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
1.尽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一定缓解,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过大。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1997年的246.89%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332.96%。
从2008年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2007年的332.96%下降到2008年的331.49%,下降了1.47个百分点。
尽管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所下降,然而2008年城乡收入比仍然高达331.49%。
②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距,那么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目前的状况还要严重。
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一方面会进一步加剧本意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之间的割裂,不利于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
另一方面,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一、概述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国家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和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改革的思考进行探讨。
回顾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
这一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分配格局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强调了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四阶段是近年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对分配结果的监管,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成果。
分析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劳动力供需不平衡、行业垄断、个人禀赋差异、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思考。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强化税收调节等。
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研究背景与意义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性: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基尼系数长期处于国际警戒线以上,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状况及政策
四、几点启示
公平收入分配是政府的主要 职能之一。 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是兼顾 效率与公平的关键。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并非是由 于市场机制的引入,而是由 于分配机制不完善。
GDP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985 1990 úÄ ¹ ÚÉ ú² ú× ÜÖ µ 1995 1996 1997
(二)改革的第二阶段(1984至1992年)
改革的第二阶段是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全面改革。 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改革举措有两 项: 一是企业承包制的推广,拉开了企业内部职工 之间、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 二是允许和鼓励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这一举措 的直接效应也是双重的: 它一方面导致了非国有部门内部的收入差异明显 化,出现了一些高收入职业和人群; 另一方面也拉开了国有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收入 差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影响
有悖社会公平的要求; 导致腐败、社会冲突等一系列社会后 果; 对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产 生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手段,将收入 分配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三、近期政策
个人所得税在解决社会分配不公方面有其他税种 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9年国家调整了收入分配政策,其主要内容包 括: 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以及低收入阶层收入 水平。 恢复征收个人存款储蓄利息税,用于对低收 入层的补助。 实行储蓄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社会公平 尺度。
(三)改革的第三阶段(1992——今)
改革的第三阶段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对应的分配制度。 在此期间,城镇经济中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明显 变化: 非国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相对应,在分配领 域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结果呈现高低不同的阶梯状 分布。 随经济不断增长,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就不 断在扩大。
论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
论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一、概述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是一个深刻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历程,分析当前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对策,以期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演变历程方面,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分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当前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仍存在一些问题。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导致社会公平感降低另一方面,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资本所得占比过高,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国民收入分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民生福祉。
它不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分配格局能够激发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分配格局失衡,将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消费动力不足,进而制约经济的增长潜力。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
当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时,社会不满情绪将积聚,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收入分配问题分析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收入分配问题分析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收入分配的关注逐渐增加。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从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过渡到消费拉动型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成为了社会热议的焦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收入分配问题。
首先,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收入差距扩大是不可忽视的现象。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不均的指标,数值越接近1,说明收入差距越大。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基尼系数保持在0.4以上,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一小部分人的收入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大多数人的收入相对较低。
收入分配不均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也增加了经济的不确定性。
其次,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高收入群体持续增加。
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的同时,高收入群体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经济结构的转型所带来的就业市场变化。
传统的制造业劳动力需求减少,而新兴产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导致了高技能劳动者薪资的上涨。
这种高收入群体的增长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增加了中低收入群体的不满和不公平感。
此外,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农村收入水平较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地区是中国收入分配不均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教育资源和公共服务不足,导致农民的收入水平长期较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包括农村电商、农民工转移就业等,以提高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然而,农村收入差距依然存在,这需要更加深入的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最后,中国应该注重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相对不完善。
与高收入群体相比,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较低,难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生活风险。
中国政府应加大力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水平,确保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收入分配制度是指社会上各种收入来源的分配原则和方式。
在我国,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改革和发展,收入分配制度也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经从最初的完全计划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不断地进步和壮大。
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阶段是新时代的收入分配制度。
以下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分别介绍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计划经济的实现,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分配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将全社会的收入划分为国家和集体两部分,国家部分主要用于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务支出,而集体部分用于农村和城市的发展。
在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的政策,让农民自主经营土地和拥有个人积蓄,使得农村的过程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而在城市,实行了“事业单位”和公共部门的工资制度,是工人阶级能够获得稳定收入的一个关键因素。
不过,计划经济时期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福利低下、贫富差距大、少数特权阶层存在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改善。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1978-2012)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进一步深化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我国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收入分配制度,如市场化、国家调节、民间自发等。
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政策和农民集体经济,让农民从集体转向了家庭经营,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城市,实行“人力资本”理论,促进了教育、技能和经验的价值升值,也使得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上升。
但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模式也受到了贫富差距扩大、特权阶层等问题的困扰。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差距与收入分配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差距与收入分配问题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差距与收入分配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是城乡差距与收入分配问题。
这一问题在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一直存在,并逐渐成为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
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生活水平方面的差异。
中国的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收入差距、教育差距和社会福利差距。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是最明显的差距之一。
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也更好。
其次,教育差距也是城乡差距的重要因素。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
最后,社会福利差距也是城乡差距的重要表现形式。
城市居民享受着更好的医疗、养老和住房福利,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缺乏基本社会保障的问题。
城乡差距的形成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关。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农村地区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农村经济主要依赖农业生产,收入水平低且不稳定。
同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这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发展机会。
收入分配问题是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收入分配不平衡,二是地区收入分配不平衡。
个人收入分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
中国的高收入者大多集中在城市,而低收入者主要是农村居民。
地区收入分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快速,人均收入水平也更高,而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
解决城乡差距与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这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
关于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分析研究
2.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拉大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居民收入呈东、中、西递减现象,这固然有区位环境、基础条件 等历史因素,但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由东向西的经济推进 序列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有着直接关系。这些年来,国家出台 了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倾斜的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 客观上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3.行政垄断行业收入大大高于其他行业,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许多行业陆续走向市 场,既得利益和职工个人收入主要由其市场竞争力所决定。而一 些因政府限制市场准入造成的行政垄断行业,诸如电力、电信、 烟草、金融、保险、民航等,凭借其垄断特权而获取高额垄断利 润,职工的收入水平是其他行业无法相比的。
中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
第三大阶段(现阶段):1993年至今。党的十五大在收入分配问 题上提出:“继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 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 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 与收益分配。”。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 参与分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行的个人收 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延续了按老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 配相结合的思想,但在具体表述上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 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同时,进一步明确指出初 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 平,并强调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 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党的十八大强调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这一阶段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为多元化分配政策的推进 和完善阶段。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当前社会热点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出发,探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现状和对策。
一、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在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高薪职业的人收入增长迅速,与之相对的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
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相对较大,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现状为了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我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首先是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资形成机制。
此外,我国还积极推动税制改革,通过增加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比例、调整税制等方式,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合理。
此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提高农民工工资、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援助等。
三、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针对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对策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首先,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税收政策。
其次,要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和援助,通过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同时,要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监管,避免出现高收入者群体收入过高的情况。
此外,要加大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从而增加其收入水平。
四、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景与挑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任务,必将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门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改革中还可能面临利益关系复杂、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配制度变迁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经济改革是以激励机制的改变和分配制度的变化为开端的。
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的格局也发生巨大的演变。
认真总结 20多年分配制度改革的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于今后经济改革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十分必要的。
一、收入分配研究的分类作为人类社会最一般的经济范畴,分配制度改革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分配问题在经济理论体系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始终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种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而且在于它能够揭示一定社会制度下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反映出这种利益关系背后的各种决定因素。
分配关系是否合理,分配制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和健康稳定地发展,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简单来说,收入分配是指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在一个社会内部的不同集团之间、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割或占有。
收入分配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是分配主体与分配客体相结合而构成的一种运动。
从表面上看,反映的是分配主体分割占有分配客体的“人与物”的关系,而从本质内容上则反映了分配主体之间的“人与人”的权利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最终决定“人与物”的关系。
按照分配的依据和结果,收入分配可分为功能性收入分配和规模性收入分配。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配制度变迁的过程1978年以来,中国在分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一)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1978年到1987年,这一阶段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一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指明在现阶段并不具备实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二是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引入和体现利益机制,否定了在分配体制上的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
这些政策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基本精神,为后来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下了基础;三是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并对分配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取得了显著的变化。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通过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不仅实现了迅猛的经济增长,也推动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这一系列变化对于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这也直接促进了居民收入的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积极推动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就业,他们的工资水平也相应提高。
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资,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促使更多人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机会。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为居民收入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这些保障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人们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减少了收入不稳定性,增强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同时,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了经济支持,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另外,改革开放还推动了居民收入结构的调整,实现了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并且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这不仅提高了高技术产业的收入水平,也为更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力度,通过扶贫政策和农村产业升级等措施,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取得了巨大的变化。
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收入结构调整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收入水平的提高。
这一系列变化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
同时,政府的积极作用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也是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居民收入。
我们应该继续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收入分配改革政策
收入分配改革政策一、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分配问题日益凸显。
收入分配不公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进收入分配改革。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现行的收入分配改革政策进行详细阐述。
二、政策目标1. 实现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 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3.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
4.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政策措施1. 加强税制改革。
(1)逐步降低企业税负,减轻企业负担。
(2)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超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率。
(3)加大对非法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
2. 推进工资制度改革。
(1)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2)加强对高薪人群的监管,防止过度集中财富。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
3. 加强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
(1)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
(2)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
(3)推进住房保障政策,缓解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压力。
4. 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2)鼓励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收益。
(3)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5. 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
(1)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实行绩效考核机制。
(2)加强对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监管,防止过度集中财富。
(3)完善国有企业员工福利保障制度。
四、政策效果1. 实现了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化和优化,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2. 缩小了城乡、区域、行业等方面的收入差距,提高了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3. 提高了居民消费能力和市场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
4. 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格局变化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格局变化内容摘要本文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数据,用时间序列等方法对国民收入分配主体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所经历的四个阶段,这是和当时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最终分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指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分配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三者分配关系。
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初次分配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政府、企业、居民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再次分配。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主要是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关系和居民内部分配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随着经济的变动发生变化。
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总体变化趋势为:20世纪80年代三者比例在年度之间显著波动;进入90年代之后,三者比例呈相对稳定;2000年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有向政府倾斜的态势。
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而且也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相背离。
资金流量表反映了加入财产性收入,进行再分配以后所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1978年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最终收入的分配比例为64.4:12.1:23.5。
1978至1988年,政府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国民收入分配主要向居民倾斜。
1990年至1994年,政府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下降幅度明显减小,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稳步上升,宏观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的趋势减缓。
1995年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了转变。
1995年至2000年,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小幅上升,企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小幅回落。
国内收入分配问题和政策调整
国内收入分配问题和政策调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国内的收入分配问题。
尽管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调整国内收入的分配比例,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和区域收入差距。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是一个相对比较严重的问题。
事实上,在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之下,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使得一些农民流向城市,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收入。
这就造成了城市的社会问题,例如住房问题和就业问题等。
其次,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也需要得到关注。
在不同的行业中,由于职业技能和产品竞争力的差异,收入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些服务行业,例如金融和政府部门,由于其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其员工的薪资也相对较高。
而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例如餐饮和制造业,由于人工成本较低,其员工的薪资往往较低。
这也容易导致社会的不公平问题。
最后,区域收入差距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城市和不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差异和落后地区的发展不足,收入分配的差距也较大。
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其资源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也会与其他地区形成较大的收入差距。
鉴于上述问题,中国政府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其中,一些比较成功的政策包括提高最低工资、推广劳动保障制度、发展新兴产业等。
提高最低工资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一个自上而下的方法。
它可以保证所有的工人、农民和劳动力的基本权利,也可以避免竞争激烈的市场导致一些企业低薪招人、廉价劳动力的出现。
然而,应该注意到,在调整最低工资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的需要,需要平衡不同利益的诉求。
另一个政策就是推广劳动保障制度。
这可以让员工得到基本的工资保障和社会福利保障,从而在一些经济不稳定的局面下,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好的政策法规,在不同的经济、劳动力的市场条件下,调整保障水平和范围,使得劳动保障制度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改革建议一、引言中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型,收入分配制度也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福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回溯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明确文章主题为收入分配制度,分析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
二、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与收入分配制度变迁1. 土地改革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措施。
通过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下的收入分配。
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以劳动报酬为主,同时实行一定的福利制度。
3. 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分配有着严格的计划性和管理性。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实行一定的平均主义,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收入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变化阶段:1. 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集体所有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村家庭成为主要的分配单位。
2.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国家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通过宏观调控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通过税收调节和社会福利等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收入分配变动应川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摘要:改革时期收入分配变动的总趋势中国经济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制度变革过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社会财富不断丰富的同时,分配失衡的“不均”问题也日益严重。
如何正确认识、处理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之间的矛盾,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所提出的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变动趋势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45(2015)5-0334-021 引言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最重要的并不仅仅就收入分配本身来进行分析,而应当从经济增长分析入手,围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展开,探索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均衡的互动关系及其相关运作机制。
这种分析不仅有助于人们客观准确的判断某种现实的收入分配格局,而且也有助于人们真正理解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内在统一关系,通过调整和制定相关政策真正促进和实现收入公平分配与经济高效率增长的双重目标。
2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奇迹”改革开放以来为世人所瞩目的“中国奇迹”主要体现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我国从1978年以来,经历了一个为工业化进程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经济进入了库兹涅茨意义上的现代经济增长时期(表1)。
表1从上表33年中国经济增长观察可知,中国经济有三次较大的周期性波动。
从1978年到1985年是第一个周期,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9.94%。
1986年到1995年为第二个周期,尽管1989年和1990年分别为4.1%和3.8%,但这期间平均增长率仍达到10.08%。
从1996年到2010年为第三个周期,这一时期经济不像上个周期波动较大,经济可以说真正实现了高速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9.16%。
长达30多年的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二是生产要素的充分供给,这是经济增长的必要保障。
尽管30多年来出现了周期性波动,但中国经济增长率持续高速增长。
3 中国收入分配变动趋势对收入分配格局的总体判断是很难的,但却是关键性的一步。
我们在为中国居民收入总体增长惊喜的同时,却也不得不为变动中产生的新问题感到忧虑、甚至震惊。
目前,从总体来说,中国收入分配变动趋势呈现为三个特征:一是“大”,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二是“斜”,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地向政府、企业倾斜;三是“乱”,收入分配秩序紊乱。
3.1 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不断扩大中国总体的基尼系数,由于方法上的缺陷和统计分析口径不一致,在进行价值判断时,从来没有统一的看法。
但从大体趋势而言,还是基本认可的。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其数值在0~1,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等,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因此基尼系数越大,表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越高。
在以基尼系数考查收入分配差距时,一般认为,如果该数值低于0.2,表示高度平均;如果为0.2~0.3,表示比较平均;如果为0.3~0.4,表示相对合理,如果为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如果为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我国基尼系数2000年就达到了0.417,并且呈现逐渐攀升之势,表明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从表2可知,从2004年起,中国基尼系数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2010年新华社两位研究员更判断我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已超过了0.5。
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欧洲与日本的基尼系数也不过在0.24~0.36。
对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虽然基尼系数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3.2 分配秩序紊乱首先,垄断行业收入畸高。
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
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
其次,违反分配政策的现象大量存在。
一些地方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不及时,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不相符。
一些企业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不按规定给工人缴纳各种社会保险,随意压低、克扣工人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久治不绝。
再次,工资外隐性的“灰色收入”繁多,也成为收入分配矛盾的焦点。
“灰色收入”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加剧了社会分配的不合理、不公平,进一步扩大了不合理、不公平的收入差距,而且冲击了正常的分配秩序、干扰了规范的分配行为,削弱了法规政策规定的分配制度的激励约束功能。
同时,“灰色收入”没有按照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合理分配社会财富,这将扭曲正确的按劳分配和按其他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观念,形成错误导向,阻挠人们正确价值观、财富观的形成,不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下转第 336 页)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的一系列问题。
(1)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所需要的硬件设施不完善,并且很多不能接受银行卡消费,使得信用卡业务的推广难度加大。
(2)国内法律法规对于信用卡消费方面的法律并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监管措施,产生大量不安全因素阻碍了信用卡业务发展。
(3)互联网金融成本较高。
上网费用较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本条件是网上作业,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拓展的额外费用较高,导致成本较高,影响人们参与的积极性。
2.5 金融监管体制的不适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是混业经营,但我国金融管理体制实施的是“分页经营,分业监管”形式。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金融发展地位的提高,这种金融管理体制显然不能够适应发展的需求。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适应性:一是不适应外来金融投资需求;二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业务多样化,分业监管必然会降低发展效率,阻碍发展速度。
3 互联网金融发展建议3.1 重视技术研发,提高网络平台的安全性网上银行与金融风险放大效应,我们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和管理。
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规划,制订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增强互联网金融系统内的协调性,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测水平;利用数字证书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交易主体提供安全的基础保障,防范交易过程中的不法行为。
3.2 出台相关法律,加强外部监管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有关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要从法律上承认电子通讯记录的效力,给互联网金融发展以法律保障;要加强对电子签名等的研究,给互联网金融发展以技术保障;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使互联网金融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3 尽快建立互联网金融的行业协会互联网金融企业尽快地建立起行业协会有三方面的好处。
其一,行业内的企业与商业银行对于国际、国内的需求市场变动更为敏感,适应性更强;其二,行业内的经营者由于其盈利需求,与国外企业的联系往往会更为密切,可以直接感触到、市场的变动,引导行业进行合理的应变;其三,尽早建立起行业协会可以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联合抵制国有银行的不公平竞争,为行业环境发展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4 结语综上所述,可以说,现在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佳时机,只有结合当前实际,快速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走在世界最前端,才能使得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不落于后。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相较于发展国家的金融体系来说仍然有着较大差距,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要想在这样的状况下取得更多的进步,就必须学习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优势、优点,寻找适合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尽快地实现互联网金融的成熟化发展。
参考文献[1]詹学海.浅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与未来展望[J].中国电子商情:科技创新,2014(3):26.[2]-王浩.互联网金融时代下我国微型金融发展模式优势浅析[J].商情,2014(35):44.[3]王宇,姜焕.浅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对策[J].财会研究,2015(1):55-58.[4]陈英华.基于权变理论浅析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J].中国商论,2015(14):82-85.3.3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居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57.5%,比1992年下降10.8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却呈快速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向居民倾斜(1978~1995年)和向政府、企业倾斜(1996年至今)两个阶段。
2000~200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65.5%下降到57.5%,下降8个百分点,政府和企业占比则分别提高5.2个和2.8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率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从51.4%下降到39.7%。
十几年来,即使扣除了通货膨胀的因素,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也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
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830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3%。
财政收入超常的高速增长,一年一个台阶快速攀升,使得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已经从1995年最低的10.7%上升到2009年的20.8%,如果再加上各种未纳入财政管理的政府收入,按全口径计算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已达到32.2%。
从1995~2011年,政府财政税收相对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倍多,比农村人口的收入多增长约3倍。
在国民收入这个“蛋糕”的分配中,无非是划分成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这三块,它们之间此消彼长,正是由于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才导致了居民收入比重的不断下降,尽管有的学者如李稻葵等(2009)预测劳动报酬率将是升,但至少我们现在仍未见到这种明显趋势。
当然这里面有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我国劳动报酬占比是呈逐年下降趋势。
有学者认为,当前初次分配中“强政府、大资本、弱劳动”趋势不断强化,劳动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当然,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特别是劳动报酬率的下降并不完全是分配不公造成的。
其中也有由于个人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不同、贡献高低造成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必然的,也是尊重贡献、尊重创造的表现,这种差距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也有对资源享有的初始不平等、行业或部门垄断、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等不合理原因。
但那些不合理、不合法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导致分配不公是不可容忍的。
4 结语收入分配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改革也非一日之功。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直将“做蛋糕”作为目标,现在则需要把“分蛋糕”摆到与“做蛋糕”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
分好蛋糕要和做大蛋糕并重,只有分好蛋糕才有利于继续做大蛋糕,才能更有利于改善民生和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国民福利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使我国走上良性的、可持续的轨道。
参考文献[1]刘宪.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理论与经验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8).[2]陈安平.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研究[J].经济问题,2010(4).[3]王亚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国历史数据之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