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机器人行走

合集下载

机器人向我们走来(教案)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长春版

机器人向我们走来(教案)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长春版

机器人向我们走来(教案)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长春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

2. 培养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机器人编程知识,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器人的基本概念2. 机器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3. 机器人编程基础4. 机器人操作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机器人编程基础。

2. 教学难点:机器人编程基础,机器人操作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备课,准备教学PPT,搜集相关资料,准备机器人编程软件和操作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机器人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机器人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机器人能做什么?2. 机器人基本概念1. 教师讲解机器人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 机器人分类和应用领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分类,如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

2. 学生通过图片和案例了解各种机器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4.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二课时1. 机器人编程基础1. 教师讲解机器人编程的基本概念,如编程语言、算法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简单的编程语句和逻辑。

2. 机器人操作实践1. 教师演示如何操作机器人,如移动、抓取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践,体验编程控制机器人。

3.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三课时1. 机器人创新设计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一个具有创意的机器人。

2. 学生分组讨论,绘制设计图纸,并进行简要的介绍。

2.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年级全一册信息技术第4课机器人行走(教案)

六年级全一册信息技术第4课机器人行走(教案)
课堂
1. 课堂评价:
- 通过提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提出问题,了解学生对机器人行走基本概念、编程逻辑、控制原理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回答,发现问题并进行当场解答,确保学生理解到位。
- 观察实践: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了解他们在编程、调试、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行评估。
- 鼓励进步:对学生在课堂和作业中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3. 课后评价:
-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开展同学间的互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 信息意识:通过学习机器人行走编程,使学生能够理解信息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和信息处理能力。
2. 计算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编程逻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其能够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模块,逐步解决。
3. 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机器人行走路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 学生对机器人编程的兴趣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有助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顺利展开。
3.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有助于他们在编程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将影响小组完成任务的质量,教师需关注并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
如果机器人当前位置为B点,则向后移动至A点;
// 循环执行

小学信息技术沿轨迹行走的机器人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沿轨迹行走的机器人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沿轨迹行走的机器人教案【教案名称】小学信息技术沿轨迹行走的机器人教案【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和制作能够沿轨迹行走的机器人,帮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编程思维。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传感器和编程语言,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机器人工作的基本原理以及编程的基本概念;2. 掌握使用传感器和编程语言来控制机器人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一、前期准备1. 教师准备:编程软件、机器人构建材料(电机、轮子、传感器等);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

二、理论知识讲解1. 介绍机器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分类;2. 介绍传感器的种类和作用;3. 介绍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三、机器人构建与编程1. 学生分组进行机器人的构建,包括安装电机、轮子和传感器等;2. 引导学生学习使用编程软件进行机器人的编程;3. 学生自主设计和编程机器人,使其能够沿指定轨迹行走。

四、实践测试和展示1. 学生进行机器人的实践测试,观察并记录机器人沿轨迹行走的结果;2. 学生进行机器人展示,并向其他同学分享设计和制作的过程。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通过问题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如“你们是否见过机器人?你们知道机器人是如何工作的吗?”等。

Step 2 理论讲解:简要介绍机器人的基本工作原理、传感器种类和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图表或实物示例进行展示。

Step 3 分组构建机器人:学生分组进行机器人的构建,导师或教师指导学生安装电机、轮子和传感器等。

Step 4 学习编程:引导学生使用编程软件,并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编程语言的基本操作。

可以从简单的指令开始,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编程。

Step 5 设计和编程机器人: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和编程,使机器人能够沿指定轨迹行走。

组内学生可以互相合作和分享意见,以实现最佳效果。

六年级全一册信息技术第7课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案)

六年级全一册信息技术第7课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案)

机器人沿线行走教学目标1、了解走黑线的虚拟机器人结构。

2、能动手搭建一个可以走椭圆的机器人。

学情分析学生有较好的机器人搭建基础,能熟练使用我校机器人平台软件。

对机器人课程非常感兴趣。

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机器人结构和完成任务时间的关系,从而知道如何搭建一个最实用的机器人。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设疑导入上节课我们简单的认识了虚拟机器人搭建平台知道了如何搭建一个简单机器人的方法。

下面我来提问几个问题看看同学们上节课学的怎么样问题1、虚拟机器人中积木的翻转方法有哪几种?如何删除不要的积木?如何移动积木?问题2、rcu部件是用来做什么的?机器人控制模块(RCU)可比作机器人的“大脑”,机器人要实现各种功能都是靠它来指挥。

好,今天我就带大家来学习机器人沿线行走活动2【讲授】新授搭建一个可以沿黑色轨迹行走的机器人师:沿黑色轨迹行走的机器人需要哪些基本部件啊?两个马达、两个灰度传感器、和积木结构、rcu部件。

1、师演示:机器人搭建师:观看老师操作搭建出走椭圆的机器人。

(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观看,演示清楚)注意演示积木方向调整注意演示积木搭建方法注意演示使用的传感器、RCU部件、马达等。

注意点:搭建完机器人后,设置好端口号。

师:什么是端口?端口就是机器人程序识别机器人的设备的接口,根据定义的端口可以编辑相应的程序控制机器人设备的运行。

仿真实验:师演示保存机器人,进入虚拟平台导入机器人,导入场地,导入策略(制作好的灰度程序)测试搭建机器人场地跑动性能。

活动3【活动】重点突破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机器人有什么区别,他们在椭圆形的黑色跑到上能跑出什么成绩,为什么?师演示:搭建的不同结构的走椭圆的机器人在仿真平台上跑出的成绩。

师: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做我们的上机操作任务。

安排学生上机任务:完成跑椭圆机器人的搭建,并测试看看跑一圈要几秒,做的快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搭建一个更加漂亮的机器人,并测试跑动速度,并比较两者的差别,并告诉老师机器人搭建过程中是不是越漂亮越好,为什么?师:原理分析(告诉学生后面根据原理编写程序)由两个灰度传感器夹着黑线走,当左边灰度传感器看到黑线,设置两个马达速度使机器人向左转;当右边灰度传感器看到黑线,设置两个马达速度使机器人向右转;其他情况,机器人直走。

小学信息技术机器人行走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机器人行走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机器人行走教案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学习应该从小学开始,通过机器人行走的教案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本文将逐步介绍一个适用于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机器人行走教案,具体包括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以及评价方法等。

首先,教案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机器人行走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组成部分,学习如何编程控制机器人行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机器人的基础知识、编程基础知识和机器人行走编程。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机器人的身体、传感器和执行器等。

其次,学生需要学习一些编程基础知识,如算法、循环和条件语句等。

最后,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行走,包括前进、后退、左转和右转等。

教学步骤分为四个阶段:前期准备、知识讲解、编程实践和项目展示。

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准备好机器人和相关软件,并简要介绍机器人的基本知识。

在知识讲解阶段,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编程基础知识和机器人行走编程技术。

在编程实践阶段,学生将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编程实践,逐步掌握机器人行走编程的技巧。

在项目展示阶段,学生将展示他们编写的机器人行走程序,并与同学分享经验和心得。

在评价方面,可以采用学生课堂表现、编程作品和小组合作等多种评价方法。

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来评价。

编程作品可以通过评估学生编写的机器人行走程序的正确性和创造性来评价。

小组合作可以通过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价。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情境化的问题或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编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机器人行走

小学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机器人行走

小学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机器人行走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学生将会:1.理解机器人的基本组成和原理;2.学习如何编程控制机器人通过编程语言;3.掌握如何利用机器人传感器获取周围环境信息;4.了解如何应用机器人进行某些简单任务。

2. 教学准备1.机器人套件(包括机器人主体、底盘、电机等)、计算机、编程软件;2.学生们的电脑;3.课件PPT。

3. 教学步骤3.1 教师引入教师可以对于机器人的产生背景、机器人的常见应用及其优势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于机器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从生活中或者媒体中寻找相关的素材。

3.2 机器人的基本构成讲解机器人的基本构成,包括机器人主体、底盘、电机和传感器等。

通过与实际机器人进行联系,让学生能够对机器人的构成有一个直接的了解。

3.3 机器人的编程语言通过讲解机器人编程语言(例如Scratch)、编程理念和编程语句等相关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实践练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使用编程语言控制机器人的方法。

3.4 机器人的行走模式讲解机器人的行走模式,包括前进、后退、转向等操作方式,同时涉及机器人的速度和加速度等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对机器人的行走方式进行有效的理解,并进行相应的实践练习。

3.5 机器人传感器应用介绍机器人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包括超声波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让学生能够理解机器人传感器的重要性,并了解如何通过传感器使机器人实现自主运行或者通过建立不同的程序适应不同的环境。

3.6 机器人执行任务通过讲解如何编写自动执行某些简单任务(如前行、停止、转身等),让学生能够了解如何利用机器人完成某些简单任务,进一步理解机器人应用的实际前景。

4. 教学总结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总结,概述机器人的相关应用和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5. 实践操作在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在班内进行机器人组装、编程、运行等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机器人运行,并进一步应用机器人进行相关实践操作。

机器人行走教案

机器人行走教案

机器人行走教案教案标题:机器人行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机器人行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如何设计和控制机器人的行走动作。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如LEGO Mindstorms EV3等)。

2. 电脑和相应的编程软件。

3. 纸笔和其他制作教具的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现代机器人的行走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机器人行走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机器人行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步态规划、传感器反馈和动力系统等内容。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编程软件,设计并编写机器人的行走程序。

可以先从简单的直线行走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如转弯、避障等动作。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设计和制作一个能够自主行走的机器人。

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的任务,如编写程序、搭建机器人结构等。

5. 展示交流: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设计的机器人,并向其他同学介绍他们的创意和设计理念。

可以进行交流讨论,分享经验和改进意见。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思考机器人行走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延伸:1. 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或机器人爱好者来学校进行机器人行走的实践演示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组织学生参加机器人行走比赛或展示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机器人行走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相关的编程和制作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科技创新的乐趣和成就感。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4《机器人行走》教案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4《机器人行走》教案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4《机器人行走》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机器人行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器人的基本行走原理和编程方法。

教材以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为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机器人行走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编程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对于机器人行走的原理和实际操作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机器人行走的原理和基本编程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机器人行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编程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器人行走的原理和编程方法。

2.任务驱动法:设置相关的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机器人行走的相关实例和教学素材。

2.准备计算机和机器人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提前为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台计算机和一台机器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机器人行走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机器人行走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机器人行走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机器人行走的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机器人是如何实现行走的?需要哪些部件和程序支持?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机器人行走的编程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

引导学生归纳机器人行走的原理和编程方法。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机器人行走的应用场景有哪些?如何设计和实现更复杂的机器人行走程序?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意识,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案。

六年级全一册信息技术苏科版机器人行走(教案)

六年级全一册信息技术苏科版机器人行走(教案)
10.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器材故障、网络故障等,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机器人行走原理”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4)团队协作: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机器人行走的编程与调试任务。
2.教学难点
(1)传感器避障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学生需要理解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避障场景中,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一定要求。
(2)编程控制机器人行走:学生需要掌握编程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理解编程语句的含义,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机器人行走的控制中。这对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
六年级全一册信息技术苏科版机器人行走(教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六年级全一册信息技术苏科版机器人行走(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例选自六年级全一册信息技术苏科版《机器人》单元。本节课的主题是“机器人行走”,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实践,了解和掌握简单机器人的行走原理及其编程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学习使用传感器进行避障,以及利用编程控制机器人的行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再次,我也需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沟通方式。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听不懂我的讲解而感到困惑和挫败。为了提高我的沟通效果,我计划在课堂上使用更多的视觉辅助工具,如图片、图表和动画,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同时,我也可以尝试使用更多的互动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进他们的参与。

小学信息技术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案导语: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机器人技术则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探索的机会。

本教案旨在通过使用机器人来教授小学生沿线行走的基本技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习指导机器人进行沿线行走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准备1. 一台教学用的机器人。

2. 一片标有线路的地板或纸板。

3. 一个遥控器或计算机程序。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介绍机器人和沿线行走的原理(15分钟)1. 使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机器人,并向他们解释机器人是如何工作的。

2. 讲解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包括传感器的作用和程序的设置。

步骤二:示范机器人沿线行走(20分钟)1. 在地板或纸板上画一条线路,并确保线路是清晰可见的。

2. 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遥控器或计算机程序指导机器人沿着线路行走。

3. 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指令,例如前进、后退、左转和右转。

步骤三:小组实践(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台机器人。

2. 为每个小组提供一片标有线路的地板或纸板。

3. 让小组成员轮流指导机器人沿着线路行走,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步骤四:探索和创新(30分钟)1. 鼓励学生对线路进行一些变化和扩展,例如加入转弯或障碍物。

2. 引导学生探索如何调整程序或指令,以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

3. 鼓励学生尝试设计自己的线路,并与同伴分享他们的成果。

步骤五:总结和反思(15分钟)1. 与学生讨论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鼓励学生归纳总结沿线行走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3. 促进学生对机器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思考,引导他们思考机器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四、教学延伸1.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可以增加线路的复杂性和难度,挑战学生解决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2.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编程软件或工具来编写更复杂的程序指导机器人行走。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7《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案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7《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案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7《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案一. 教材分析《机器人沿线行走》是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器人沿线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机器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沿线行走,以及如何利用编程实现机器人沿线的功能。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机器人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但他们在编程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耐心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编程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和应用。

2.培养学生利用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和应用。

2.难点:利用编程实现机器人沿线行走。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实际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分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机器人设备和学习材料。

2.设计好教学任务和案例。

3.准备好编程软件和相关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机器人是如何沿线行走的吗?”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介绍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讲解相关知识点,如感应器的作用、编程方法等。

同时,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机器人沿线行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编写程序实现机器人沿线行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编程成果,让大家一起分析和讨论,总结经验和教训。

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沿线行走,机器人还能完成哪些任务?如何编程实现这些任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苏教版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机器人行走》参考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机器人行走》参考教案

机器人行走一、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认识学生机器人运动的基本过程。

(2)了解教学机器人行走的基本命令。

(3)培养调试机器人和修改程序的习惯,并尝试实践二、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尝试用程序控制学生机器人进行较为复杂的运动,因此,本课是后面章节学习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机器人前进、后退、转弯程序。

难点:机器人左右转弯,将程序写入机器人;“延时”控件与直流电机的配合。

四、教学活动1.导入新课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机器要,但是如何使它进行行走呢?2.教学新课(1)机器要的前进。

①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

②师讲解:a.打开“学生机器人平台”窗口,单击“文件(F)”菜单中的“新建(N)”命令,新建一个程序。

b.单击“直流电机”控件按钮,在工作区中单击,生成“直流电机”控件。

拖运它到“Main“控件的下文,使得它与”Main”控件相连。

右击“直流电机”控件,选择“属性”命令,在弹出的“直流电机驱动控制”对话框中进行设置。

庙宇直流电机1、直流电机2的“运行方式”为“0—正转”,“设定速度”为“10”。

c.单击“保存”按钮,保存程序。

(2)机器要的转弯。

①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

②师讲解:a.新建程序。

b.添加一个“直流电机”控件,右击“直流电机”控件,选择“属性”命令,在弹出的“直流电机驱动控制”对话框中进行设置。

设定直流电机1的“运行方式”为“0—正转”,“设定(3)机器人后退①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

②师讲解:a.新建程序b.添加一个“直流电机”控件,右击“直流电机”控件,选择“属性”命令,在弹出的“直流电机驱动控制”对话框中进行设置。

设定直流电机1、直流电机2的“运行方式”为“2—反转”,“设定速度”为“10”。

c.添加“昝”控制,打开“昝属性设置”对话框,将“昝时间”设定为“1000毫秒”。

(4)机器要的停止①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

②师讲解:a.继续添加一个“直流电机”控件,右击“直流电机”控件,选择“属性”命令,设定直流电机1、直流电机2的运行方式为“1—停止”。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4《机器人行走》教学设计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4《机器人行走》教学设计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4《机器人行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机器人行走》是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器人行走的基本原理和编程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机器人行走的物理原理,学习相关的编程知识,并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来控制机器人行走。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机器人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

但是,他们对于机器人行走的原理和编程方法可能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并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机器人行走的物理原理。

2.学习相关的编程知识,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来控制机器人行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机器人行走的物理原理。

2.相关编程知识的学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结合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软件。

2.准备机器人行走的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机器人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机器人行走的原理。

2.呈现(10分钟)介绍机器人行走的物理原理,并通过示例来说明。

同时,介绍相关的编程知识,包括如何编写程序来控制机器人的行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机器人行走的原理和编程方法。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程序,使得机器人的行走更加稳定和灵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和思考。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机器人向我们走来(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长春版

机器人向我们走来(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长春版

机器人向我们走来1. 活动目的本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并通过自主搭建和编程机器人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2. 活动对象适用于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学环节,也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

3. 活动内容3.1 学习机器人基本概念通过参考教材和网络资源,对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基本组成部分、传感器和执行器等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和讲解,并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2 搭建机器人让学生自主搭建机器人,帮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构造和原理,并通过搭建过程中的失败和改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3 编程机器人学生在搭建好机器人之后,需要编写相应的程序代码,让机器人按照自己的设计和指令,进行一系列的动作和操作。

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要求学生熟悉基本的编程语言和算法思路,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3.4 机器人竞赛在完成机器人搭建和编程之后,可以进行小规模的机器人竞赛,让学生对自己的机器人进行优化和改进,并进行对抗。

通过竞赛过程中的协作和交流,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

4. 活动要求4.1 学生要求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勇于尝试、充分合作,积极探究、创新实践,同时注意安全和卫生。

4.2 教师要求要求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仔细指导和照看学生,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引导和教学。

5. 活动评价评价本活动的成效,可以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编程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合作精神和科技探究兴趣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

可以通过成果展示、机器人竞赛、编程作品展示、学生表现评价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评价。

6. 结语机器人是新时代发展科技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本次活动,可以让学生对机器人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同时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7《机器人沿线行走》教学设计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7《机器人沿线行走》教学设计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7《机器人沿线行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机器人沿线行走》是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器人沿线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机器人沿线的概念,了解机器人沿线的基本原理,掌握机器人沿线行走的编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机器人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

但学生对机器人沿线的理解和应用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机器人沿线的概念和原理,掌握机器人沿线行走的编程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机器人沿线的原理和编程方法。

2.难点:如何解决机器人沿线行走中遇到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机器人编程软件和硬件设备。

2.准备沿线行走的示例程序和任务。

3.准备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沿线的实际应用场景,如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清扫机器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机器人是如何实现沿线的呢?2.呈现(10分钟)介绍机器人沿线的概念和原理,讲解沿线的基本方法,如红外线、超声波等。

并通过示例程序,展示机器人沿线行走的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机器人编程,实现简单的沿线行走功能。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沿线原理。

4.巩固(10分钟)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编程心得,分享沿线的技巧和方法。

小学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机器人行走

小学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机器人行走

小学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机器人行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画流程图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

2.理解流程图中各模块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掌握添加、删除模块和调整各模块属性的方法。

2.学会在仿真环境中测试程序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编程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来激发学习兴趣、感受自我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画流程图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

难点:理解流程图各模块的作用及其参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1.VJC仿真软件。

2.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机器人的各种运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动手编程,让机器人动起来吧!二、课堂学习(一)机器人的前进单击“执行器模块库”中的“直行”模块,移动鼠标到流程图生成区,在“主程序”模块下方单击鼠标左键,“前进”模块与“主程序”模块间便被箭头连接起来,最后添加“结束”模块。

教师演示设置“直行模块”参数的方法,并测试仿真机器人的运动。

(二)机器人转弯展开“执行器模块库”,单击“转向”模块,将其拖动到“直行”模块的下方,单击鼠标,“转向”模块便与“直行”模块连接起来了,最后添加“结束”模块。

在“转向”模块上单击鼠标右键,同样可对运动的方向、速度和时间进行设置。

教师演示删除模块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1.将全班同学随机分为两大组,选定组长。

各组成员准备好课堂上已经完成的具有“直行”和“转向”两个模块的流程图。

2.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值,观察机器人在仿真环境中运动情况的变化,探究“直行”和“转向”模块中的参数值与机器人运动的关系。

(若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可借助“学乐园”中的“课堂讲解”释疑。

)3.组长收集本组成员的探究结果并进行综合,上台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教师做相应的点评和总结。

(具体活动计划可参考“活动室”中的内容。

)四、课外探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你发现了“转向”模块中的速度值和时间值与机器人转向的角度的关系了吗?实践活动一作品展览一、主题活动背景本次活动开展的背景是学校举行毕业班同学作品展览。

六年级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机器人走走看看_交大版

六年级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机器人走走看看_交大版

六年级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机器人走走看看_交大版
第3课机器人走走看看
教学内容:
将计算机上编辑好的程序下载到机器人主板上。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下载程序将程序下载到机器人主板上。

2、学生理解软硬件之间的连接。

教学重点:
1、下载程序的使用。

2、机器人硬件与计算机如何连接。

教学难点:
如何使用下载程序。

教学准备:
学生机器人编程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要将在计算机上编辑好的程序“告诉”机器人,让机器人知道怎么做,可以通过“下载程序”来实现。

教师讲解:“串口连接线”(简称“串口线”)用来连接计算机和机器人。

它可以将程序传递到机器人的“大脑”里。

受程序控制的机器人的“大脑”就是“主控板”,也称为“主控系统‘。

主控板实际上一个承担特殊任务的电路板,下载的程序被存储在它上面,当机器人运行时,命令就由它发出,指挥机器人行动。

并记录它的运行情况。

学生实践活动:
下载并运行“走正六边形”、“画圆圈”、“画苹果”三个程序中的一个或多个,观察它们和模拟环境中的运行效果是否相同,你能自己找出来原因吗?
四、教学小结:。

苏科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机器人行走》教学设计 (2)

苏科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机器人行走》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
题目
第8课机器人行走
总课时
1
年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七年级
学科
信息技术
设计来源
网络、教材
教学时间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课,本课同学们都感兴趣的讲解,会很好的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多多练习,掌握更多计算机使用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机器人的信息
2.了解机器人的怎样设计的
5.根据下面自我评价表中列出的知道点,在相应的位置打“勾”。
书中的45页真空
6.程序结构
7.“启动电机”与“移动”的区别。
书中46页
教师在课堂中巡视,解决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学生上机操作
1、结合教材完成任务一、二。在练习过程中,完成快的同学辅导操作有困难的同学。
2、结合教材及网上教程完成其他任务,操作能力好的学生进行上机演示,边演示边讲解其操作的过程,激发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一起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3.通过信息能了解更多的信息处理设备
重点
了解机器人的信息
难点
了解机器人的信息
课前准备
网络教室
教学流程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机器人吗?知道它是怎样制作的?
学生听并明确学习目标
创设教学情境
引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搭建机器人
2.机器人停止
3.机器人的程序
4.机器人转弯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讲解网络连接的实例
引导学生上网了解信息的重要性
引发思考
联系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机器人行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画流程图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

2.理解流程图中各模块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添加、删除模块和调整各模块属性的方法。

2.学会在仿真环境中测试程序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编程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来激发学习兴趣、感受自我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画流程图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

难点:
理解流程图各模块的作用及其参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VJC仿真软件。

2.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机器人的各种运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动手编程,让机器人动起来吧!
二、课堂学习
(一)机器人的前进
单击“执行器模块库”中的“直行”模块,移动鼠标到流程图生成区,在“主程序”模块下方单击鼠标左键,“前进”模块与“主程序”模块间便被箭头连接起来,最后添加“结束”模块。

教师演示设置“直行模块”参数的方法,并测试仿真机器人的运动。

(二)机器人转弯
展开“执行器模块库”,单击“转向”模块,将其拖动到“直行”模块的下方,单击鼠标,“转向”模块便与“直行”模块连接起来了,最后添加“结束”模块。

在“转向”模块上单击鼠标右键,同样可对运动的方向、速度和时间进行设置。

教师演示删除模块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
1.将全班同学随机分为两大组,选定组长。

各组成员准备好课堂上已经完成的具有“直行”和“转向”两个模块的流程图。

2.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值,观察机器人在仿真环境中运动情况的变化,探究“直行”和“转向”模块中的参数值与机器人运动的关系。

(若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可借助“学乐园”中的“课堂讲解”释疑。

)3.组长收集本组成员的探究结果并进行综合,上台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教师做相应的点评和总结。

(具体活动计划可参考“活动室”中的内容。


四、课外探究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你发现了“转向”模块中的速度值和时间值与机器人转向的角度的关系了吗?
实践活动一作品展览
一、主题活动背景
本次活动开展的背景是学校举行毕业班同学作品展览。

由于参加展览的作品数量太多,作品展览室的空间有限。

于是,玲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使用数码相机将需要进行
展览的作品拍摄下来,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成多媒体作品,然后在学校的电子展厅进行集中展示。

这样,原本需要庞大展位的展览变成了在计算机界面上的展览,并且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

(2)掌握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并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感。

(2)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三、活动方案设计
本次活动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可以设计成全年级的活动,也可以设计成班级活动,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所在,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本次活动根据需要可以安排2~3个课时,大致分为4个阶段进行:学习使用数码相机、实地拍摄作品、设计并制作多媒体作品、作品展览与评比。

第一阶段:学习使用数码相机
本阶段主要让学生学习使用数码相机,根据实际条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使用,也可以由教师统一讲解使用方法。

第二阶段:实地拍摄作品
在初步学会了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数码相机将需要参加展览的作品拍摄成数码照片,然后将它们保存在计算机里。

小组同学一起,在电脑上观看拍摄的作品,从中选出效果比较好的作品。

第三阶段:设计并制作多媒体作品
要制作出精彩的作品,必须要对素材进行进一步加工。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学习过的知识对照片进行进一步修饰,例如为照片加上边框、添加文字说明等。

而对于作品的表现形式,则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商议确定。

能够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软件很多,最常用的是Powerpoint 和Flash,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媒体软件来进行制作,分析涉及了哪些知识要点,然后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可以将小组的分工记
完成作品之后,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进行操作讲解,并且讲解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然后全体同学一起分析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讨论并提出改进方法。

教师对所有作品进行分析、点评、总结,并且选出优秀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