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间脑 端脑外形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1h CT
3h MRI T2WI
3h DWI
5d CT 弥散加权像诊断超早期脑梗死
星形细胞瘤囊变区 扩散呈低信号
DWI用于肿瘤鉴别诊断
脑脓肿扩散呈高信号
rCBV↓ 脑PWI示左侧基底节区中心梗塞形成
(局部血容量下降)
脑功能成像(BOLD—fMRI)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 )
皮质脊髓束走行
1 动眼神经 2 滑车神经 3 三叉神经眼支 4 三叉神经上颌支 5 展神经 6 颈内动脉 7 垂体 8 视交叉
海绵窦结构
脑膜解剖
脑有三层被膜:从外到里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 脑膜
1 硬脑膜:分为两层,内层衬于颅骨表面,既骨 膜,外层深入大脑表面,形成大脑镰、小脑幕。 两层硬膜之间可形成静脉窦系统。硬脑膜与蛛网 膜之间为硬膜下腔
脑正常影像解剖
概论: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 包括大脑(端脑) 、间脑、小脑、脑干、岛叶、
边缘系统 脑室池系统: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诸
脑池 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静脉窦:上矢状窦、直窦、横窦、窦汇、乙
状窦、颈内静脉
一 大脑
大脑(端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大脑半球由浅到深分为:皮质、髓质和基
小脑上蚓
小脑下蚓 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 小脑下蚓部
齿状核
小脑MRI表现
小脑上、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小脑上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前上动脉
椎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血供
四 脑干
十二对脑神经(附图)
十二对脑神经十二对脑神经-一、十二对脑神经出脑部位:-端脑:嗅神经-中脑: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脑桥: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延髓: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二、脑神经的纤维成份共7种:-感觉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特殊感觉纤维、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特殊感觉纤维、运动纤维、一般躯体运动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三、脑神经及分布:-1、嗅神经:-嗅细胞(鼻腔嗅粘膜)的中枢突(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嗅神经- 嗅球(端脑)。
嗅神经olfactorynerves为特殊内脏感觉纤维,由上鼻甲上部和鼻中隔上部粘膜内的嗅细胞中枢突聚集成20多条嗅丝(即嗅神经),穿筛孔入颅,进入嗅球,传导嗅觉。
---颅前窝骨折延及筛板时,可撕脱嗅丝和脑膜,造成嗅觉障碍,脑脊液也可流入鼻腔-2、视神经:-视杆、视锥细胞-视网膜节细胞的中枢突(特殊躯体感觉纤维)-视神经-视交叉-视束-间脑。
视神经optic nerve由特殊躯体感觉纤维组成,传导视觉冲动。
---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会聚,再穿过巩膜而构成视神经。
视神经在眶内行向后内,穿视神经管入颅窝,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柬连于间脑。
由于视神经是胚胎发生时间脑向外突出形成视器过程中的一部分,故视神经外面包有由三层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脑蛛网膜下腔也随之延续到视神经周围。
---所以颅内压增高时,常出现视神经盘水肿。
--3、动眼神经:-中脑动眼神经核(躯体运动纤维)-动眼神经-上支:上直肌、上睑提肌;下支:下直、内直、下斜肌。
动眼神经副核(内脏运动纤维)-动眼神经-下斜肌支-睫状神经节短根-睫状肌和瞳孔扩约肌。
动眼神经oculomotor nerve为运动性神经,含有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
躯体运动纤维起于中脑动眼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自脚间窝出脑,紧贴小脑幕缘及后床突侧方前行,进入海绵窦侧壁上部,再经眶上裂眶,立即分为上、下两支。
局部解刨(全)—端脑、脑神经
4、听觉中枢:
颞横回(41、42区) 一侧半球听觉中枢 接受内侧膝状体传来的两耳的神经冲动 一侧听觉中枢受损 不完全性耳聋,双耳听力下降。
-20-
4、语言中枢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8区) 说话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1/3 (44、45区) 听讲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
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 (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对侧半身随意运动障碍 (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损伤) 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受损)
“三偏”症状 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 偏盲
-34-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运动细胞 -35-
中央前回中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
锥体
皮质脊髓前束
联络纤维 连接同侧大脑半球 各叶或各回之间的纤维
投射纤维
连接皮质与皮质下中 枢(基底核、间脑、脑干、 小脑和脊髓)的上下行纤 维
-27-
1、联络纤维 ① 弓状纤维 ② 钩束 ③ 上纵束 ④ 下纵束 ⑤ 扣带
弓状纤维
扣带
下纵束 -28-
上纵束 豆状核
钩束
2、连合纤维 胼胝体:嘴、膝、干、压部 前连合 — 连接两侧颞叶 穹窿 、穹窿连合
胼胝体
穹窿
前连合
-29-
穹隆
穹隆柱
穹隆连合
穹隆体 穹隆脚
乳头体
海马
-30-
3、投射纤维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 向外开放“V”字形
尾状核
内囊前肢
背侧丘脑
(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内囊膝
内囊后肢
(豆状核与丘脑之间)
24脑干、小脑、间脑、端脑的外形
(三)脑干的功能
1、反射活动的重要中枢: 基本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运动、呼吸运
动中枢,角膜反射中枢,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等 等。 2、传导作用:脑干内的上、下行纤维束。 3、脑干的网状结构:使大脑处于觉醒状态, 维持正常肌张力,参与脏活动区联系。与内脏活动有关。
内侧核群: 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
背侧核群 外侧核群
腹侧核群
腹前核: 主要接受黑质、基底核、小脑发来的纤维。
腹 侧
腹中间核:
核 群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二)上丘脑:丘脑髓纹、 缰三角、松果体。 (三)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听觉传导中 继站。借下丘臂连于下丘。 发纤维组成听辐射
3、后叶(新小脑) 小脑半球大部和小脑蚓。
(三) 内部结构
灰质集中在表面,称皮质; 白质在深面,称髓体;髓体 中有4对核团,称小脑核。
1、小脑皮质: 神经元排列成层。
2、小脑核:齿状核、顶核、栓状核、球状核 各一对,齿状核最大。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3、小脑的纤维联系:传 入的有前庭小脑纤维; 脊髓小脑前、后束;脑 桥小脑纤维;橄榄小脑 纤维等。
2)非脑神经核
(1)薄束核和楔束核: 分别位于薄束结节和
楔束结节深面,为薄束 和楔束的终止核。
(2)下橄榄核:
(3)脑桥核:
发出纤维构成 , 小脑中脚。
(4)红核: 中脑上丘平面的被 盖部, 接受大、 小脑的纤维,发出 红核脊髓束。
(5)黑质: 产生多巴胺。
2、白 质
1)上行传导束
内侧丘系:由薄束核 及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交 (内侧丘系交叉)后形 成。
大脑解剖图谱
9.
颞前动脉:布于颞上回、颞 中回前部。
10. 颞极动脉:起源常有变异, 可发自大脑中动脉主干、脉 络丛前动脉,或与颞前动脉 共干,分2~3支布于颞极。
部及缘上回。
5. 顶后动脉:越缘上回至顶 间沟或其附近,布于缘上 回及顶上小叶下部。
78 精选课件ppt
79 精选课件ppt
80 精选课件ppt
53 精选课件ppt
54 精选课件ppt
55 精选课件ppt
56 精选课件ppt
脑池
5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池
小脑延髓池:位于后颅窝的后下部,小脑和 延髓之间,向前通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的 蛛网膜下腔
58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池
桥池: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 斜坡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此池向上通向 脚间池,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间脑
2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两侧大脑半球 分界不清
两侧间脑之间窄腔称第三脑室 分为5个部分:背侧丘脑(丘脑)、后
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结构功
能复杂 上丘脑--松果体 下丘脑—垂体、视交叉
28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松果体
小脑上面观
精选课件ppt
小脑下面观
45
46 精选课件ppt
4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室系统
侧脑室: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 部)、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第Ⅲ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 窄的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 第Ⅳ脑室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 第Ⅲ脑室前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 脑下部组成(矢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 窝),顶为中间帆,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
十二对脑神经图文解析
十二对脑神经十二对脑神经一、十二对脑神经出脑部位:端脑:嗅神经中脑: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脑桥: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延髓: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二、脑神经的纤维成份共7种:感觉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特殊感觉纤维、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特殊感觉纤维、运动纤维、一般躯体运动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三、脑神经及分布:1、嗅神经:嗅细胞(鼻腔嗅粘膜)的中枢突(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嗅神经 - 嗅球(端脑)。
嗅神经olfactory nerves为特殊内脏感觉纤维,由上鼻甲上部和鼻中隔上部粘膜内的嗅细胞中枢突聚集成20多条嗅丝(即嗅神经),穿筛孔入颅,进入嗅球,传导嗅觉。
颅前窝骨折延及筛板时,可撕脱嗅丝和脑膜,造成嗅觉障碍,脑脊液也可流入鼻腔2、视神经:视杆、视锥细胞-视网膜节细胞的中枢突(特殊躯体感觉纤维)-视神经-视交叉-视束-间脑。
视神经optic nerve由特殊躯体感觉纤维组成,传导视觉冲动。
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会聚,再穿过巩膜而构成视神经。
视神经在眶内行向后内,穿视神经管入颅窝,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柬连于间脑。
由于视神经是胚胎发生时间脑向外突出形成视器过程中的一部分,故视神经外面包有由三层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脑蛛网膜下腔也随之延续到视神经周围。
所以颅内压增高时,常出现视神经盘水肿。
3、动眼神经:中脑动眼神经核(躯体运动纤维)-动眼神经-上支:上直肌、上睑提肌;下支:下直、内直、下斜肌。
动眼神经副核(内脏运动纤维)-动眼神经-下斜肌支-睫状神经节短根-睫状肌和瞳孔扩约肌。
端脑
下纵束;连接枕、颞叶
扣带:位于扣带回、海马旁回深部,连接 边缘系的各部
脑 室
(2)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 质的纤维 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广泛区域,分为 嘴、膝、干、压四部分 前连合:连接左、右嗅球和两侧颞叶 穹隆和穹隆连合:穹隆的部分纤维越至 对侧,连接对侧海马 (3)投射纤维:由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 下结构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大部分 通过内囊
(四)端脑内部结构
1.大脑皮质 原皮质:海马、齿状回 三层结构 旧皮质:嗅脑 新皮质:6层结构 (Ⅰ分子层、Ⅱ外粒层 Ⅲ外锥体层、Ⅳ内粒、Ⅴ内锥体层、Ⅵ多 形层)
端脑的内部结构
2.基底核:位于白质内,靠近脑底
(1)纹状体: 尾状核 和豆状核(壳、苍白球 ) 尾状核和壳 新纹状体
豆状核
旧纹状体
( 2)屏状核:位于岛叶皮质与豆状核之 间的薄层灰质 (3)杏仁体:位于海马旁回的深面,与尾 状核尾部相连
3.视区: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 (17区),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 视网膜传来的冲动,即一侧视区管理 双眼对侧半视野 4.听区:颞横回(41、42区) ,每侧听 区接受双侧听觉传入纤维
端脑的功能 分区
5.平衡区:中央后回下端 6.嗅觉区:钩附近皮质(34区) 7.味觉区: 中央后回下端岛盖部
端脑
telencephalon
一、端脑的外形与分叶
端脑由两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 大脑纵裂:两侧大脑半球之间 大脑横裂:大脑与小脑之间 三条恒定的沟: 外侧沟:自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半球上 外侧面的深沟 中央沟: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 方,几乎达外侧沟 顶枕沟:半球内侧面后部自前下斜向后上
五叶:
额叶 :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 顶叶 :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枕叶前 缘中点连线以上的部分
人体解剖学:小脑间脑端脑
小脑扁桃体
分叶:
1.前叶 2.后叶 3.绒球小结叶
后叶
前叶
原裂
绒球小结叶
后外侧裂
小脑的内部结构:
皮质: 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 髓质: 由神经纤维组成 小脑核: 位于髓质内的神经核团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脚
功能分区: 绒球小结叶:原小脑/前庭小脑 蚓部+半球中间部:旧小脑/脊髓小脑 半球外侧部:新小脑/大脑小脑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上回
中 额中回 央
前 回
额下回
外侧沟
中央前沟 中央沟
顶枕沟
枕前切迹
32
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顶内沟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 角回
半球上外侧面
中央沟 中央后沟
中
顶上小叶 顶内沟
央
后 缘上回
回
角回
顶枕沟
外侧沟
枕前切迹
33
颞叶: 颞上沟 颞下沟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横回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沟 大脑回 每个大脑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半球内有三条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 和顶枕沟
中央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顶枕沟
外侧沟
每侧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 、枕叶、颞叶 和岛叶 5叶
中央沟
额叶
顶叶
顶枕沟
外侧沟
颞叶
枕叶 枕前切迹
额叶
顶叶
岛叶 颞叶
枕叶
半球上外侧面
额叶: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躯体感觉中枢
位置:中央后回、 中央旁小叶后部
功能:接受丘脑腹后核传来 的对侧半身的痛、温、触、 压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
人体解剖生理学11第五章 第3节 间脑、小脑和端脑的形态结构
四、脑、脊髓被膜
(由外向内):
硬膜:
硬脑膜:大脑镰、
小脑幕
硬脊膜:
蛛网膜:蛛网膜颗粒 软膜: 脉络丛
五、脑的血液供应
1.动脉来源: (1)椎动脉 (2)颈内动脉 2.动脉分布特点: (1)在脑的腹面形成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 (2)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分别分布于皮质 和髓质。 3.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两种。浅静脉位于 脑的表面,收集皮质和皮质下白质的静脉血,深部静脉 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深浅静脉均注入附近的硬脑膜 静脉窦。由静脉窦汇入颈内静脉出颅。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颗粒 上矢状窦 中央管
脉络丛:软脑膜及其 血管被室管膜包绕, 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 具有分泌脑脊液的功 能。 蛛网膜颗粒:蛛网膜 突入上矢状窦形成的 结构,可将脑脊液汇 入上矢状窦。
脑屏障
1.血-脑屏障: 由脑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2.血-脑脊液屏障:脉络丛 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和脉络丛上皮(室管 膜上皮)。 3.脑脊液-脑屏障:由室管 膜上皮、神经胶质细胞构 成。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支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支
大脑后 动脉
椎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结脑的血液供应
1.动脉来源: (1)椎动脉 (2)颈内动脉 2.动脉分布特点: (1)在脑的腹面形成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 (2)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分别分布于皮质 和髓质。 3.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两种。浅静脉位于 脑的表面,收集皮质和皮质下白质的静脉血,深部静脉 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深浅静脉均注入附近的硬脑膜 静脉窦。由静脉窦汇入颈内静脉出颅。
十二对脑神经解剖(精析)
Ⅶ面神经
F成分 躯体运动
内脏运动 内脏感觉
起始C 面N核
出颅部位
内耳门 茎乳孔
上泌涎核 内耳门
膝N节 内耳门
分布 损伤表现
表情肌
面瘫、角 膜反射消 失
泪腺
舌下腺 分泌障碍
下颌下腺
舌前2/3 味蕾
味觉障碍
Ⅷ 前庭蜗N 躯体感觉
前庭N—— 传导平衡觉 包括 蜗 N —— 传导听觉
中枢突
前庭N
前庭N节 周围突 位觉感受器
脑神经
序数 名称 性质
Ⅰ 嗅N
感觉
Ⅱ 视N
感觉
Ⅲ 动眼N 运动 Ⅳ 滑车N 运动
连脑部位
连于端脑 连于间脑
连于中脑
Ⅴ 三叉N 混合
Ⅵ 展N
运动
Ⅶ 面N
混合
Ⅷ 前庭蜗N 感觉
连于脑桥
Ⅸ 舌咽N Ⅹ 迷走N Ⅺ 副N Ⅻ 舌下N
混合 混合 运动 运动
连于延髓
脑神经示意图
脑神经名称顺序
1嗅2视3动眼 4滑5三叉6展 7面8庭9舌咽 10迷11副神经 12舌下要记清
Ⅹ迷走神经 行程
延髓橄榄后沟出脑
颈V孔出颅
行程
颈内V与颈内、总A间后下行 胸廓上口入胸腔
肺根后方下行
食管裂孔入腹腔。
左迷走N—在胸腔内走在主A前—左肺 丛——食管前方(食管前丛)—迷走N前干
右迷走N—越过右锁骨下A前方—右肺 丛—食管后方(食管后丛)—迷走N后干
Ⅹ迷走神经主要分支
1.颈部的分支 (1)喉上N
前庭蜗N
(双极N元)
蜗 N 中枢突 蜗 N 节 周围突 听觉感受器
内耳道
内耳门
延髓脑桥沟 前庭N核
端脑、间脑
First somatic sensory area第一躯体感觉区
Characters
Sensory representation, like motor area, is crossed and inverted
Receiving and interpret sensation from opposite side of body
扣带回
隔区 海马旁回
示边缘叶
海马 齿状回
Limbic system边缘系统
Composition
Limbic lobe: includes septal area, cingulated gyrus, parahippocampal gyrus, hippocampus, dentate gyrus, temporal pole, anterior part of insular lobe and so on
间脑
diencephalon
Subdivision
Doral thalamus 背侧丘脑
Metathalamus 后丘脑
Epithalamus 上丘脑
Subthalamus 底丘脑
Hypothalamus 下丘脑
第三脑室
背侧丘脑
下 丘
松果体
脑
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间脑的分部(示意图)
Five lobes
Frontal lobe 额叶 Parietal lobe 顶叶 Temporal lobe 颞叶 Occipital lobe 枕叶 Insular lobe 岛叶
Parietal lobe
Insular lobe
内侧面
端脑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2)、躯体感觉区 )、躯体感觉区 )、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感受对侧躯干四肢感觉; 感受对侧躯干四肢感觉;
)、视觉中枢 (3)、视觉中枢 )、
距状沟周围的皮质
)、听觉中枢 (4)、听觉中枢 )、
2、侧脑室 、
分部: 分部 中央部 前 角 后 角 下 角
六、大脑半球的髓质
包括:联络纤维、连合纤维、投射纤维 包括:联络纤维、连合纤维、
(1)联络纤维:将一侧大脑半球 )联络纤维:
各个叶和回联系起来的纤维
(2)连合纤维:将两侧大脑半球联系 起来的纤维 连合纤维: 两侧大脑半球联系 胼胝体: 胼胝体:嘴、膝、干、压部
五、端脑的内部结构
灰质--皮质 白质--髓质 灰质团---基底核 基底核、 灰质 皮质 、白质 髓质 、灰质团 基底核、侧脑室
大脑皮质的细胞构筑: 大脑皮质的细胞构筑:
1、基底核 、
)、纹状体 (1)、纹状体 )、
头 尾状核 体 尾 壳
新 纹 状 体 旧纹状体
豆状核 苍白球
(2)屏状核 ) (3)杏仁体 )
颞横回
)、语言中枢 (5)、语言中枢(语言区) )、语言中枢(语言区)
1)运动性语言(说话 中枢 额下回后部 )运动性语言 说话 中枢: 说话)中枢 2)听觉性语言(听讲 中枢 缘上回 )听觉性语言 听讲 中枢: 听讲)中枢
)、语言中枢 (5)、语言中枢(语言区) )、语言中枢(语言区)
3)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角回 )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 4)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 )书写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
( Central Nervous System)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 颅脑矢、冠状断层)
松果体于胼胝体下方的四 叠体池内,以柄附着于第三脑 室后部;可分为圆形、椭圆形 和窄条形三型,前者的长径与 宽径几乎相等,后两者的长径 均大于宽径,而窄条形的长径 为宽径2.5倍以上。
(三)脑干
(1)中脑 介于间脑与脑桥之间,由背侧的顶盖和腹侧的 大脑脚组成。顶盖包括1对上丘和1对下丘,又合称四叠体。 中脑的内腔为中脑水管。腹侧的大脑脚之间为脚间窝,有动 眼神经穿出;背侧的下丘下方有滑车神经穿出。
颞叶下面有3条前后走行的 沟,自外侧向内侧为枕颞沟、 侧副沟和海马沟,依次分隔 枕颞外侧回、枕颞内侧回、 海马旁回和海马;海马旁回 的前端膨大,并绕海马沟弯 曲而形成钩。
2.内部结构 (1)基底核 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中,包括尾状核、 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尾状核为一弓形棒状的灰质团块,分尾状核头、体、尾三
向后延伸,位于距状沟前部前方的缩 窄部分称扣带回峡。楔叶位于顶枕沟 与距状沟后部之间,舌回居距状沟的 下方,其前部属于颞叶,后部为枕叶 的部分。胼胝体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 外周、隔区(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 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 状回等形成一弧形结构称边缘叶。
大脑半球的底面上,额叶眶面的内侧缘有嗅沟,嗅球和嗅 束紧贴于嗅沟内。嗅沟的内侧为直回,外侧被“H”形沟分为前、 后和内、外侧眶回。嗅三角由内侧嗅纹、外侧嗅纹和嗅结节围 成,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
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 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 其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 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纤维称辐 射冠。投射纤维聚集成宽阔致 密的纤维带通过内囊,内囊位 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 之间,横断层面上的两侧内囊 呈尖向内侧的“> <”形。内 囊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内 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各部 内均有重要的投射纤维通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间脑
1、位置 在中脑和端脑之间, 00000000大部分被端脑所覆盖。 2、分部 分为背侧丘脑 、下丘脑等
(1)背侧丘脑
又称为丘脑 0000位于间脑的背侧,为一 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
背侧丘脑被Y形的白质板分隔成三部:
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 外侧核群后部的腹侧份称为腹后核 0000全身各部的躯体性感觉冲动, 都要经腹后核中转后再传入大脑 0000在背侧丘脑后端的外下方, 有一对隆起:
内侧膝状体——与听觉传导有关
外侧膝状体——与视觉传导有关
(2)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 包括: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漏斗等 0000下丘脑内含有许多神经核团, 其中主要的有视上核、室旁核等。
下丘脑的功能:
1)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2)是体温调节、摄食、情绪改变 00的中枢
3)可调节激素的分泌及水盐平衡。
额上回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中央前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半球的内侧面
中央旁小叶 胼胝体 透明隔 第五脑室 距状沟 胼胝体膝 楔叶 胼胝体嘴 舌回 海马沟 扣带回 前连合
胼胝体沟 额上回 扣带回 中央旁小叶 楔前叶 扣带沟 胼胝体干 胼胝体 (压部) 穹窿 楔叶 顶枕沟
终板旁回 胼胝体下区 钩 海马旁回 嗅脑沟
大脑纵裂
四、端脑
(一)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纵裂 胼胝体 大脑横裂 外侧沟 中央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颞叶 枕叶 顶叶 岛叶
顶枕沟 颞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侧沟
额叶 中央沟
顶叶
顶枕沟 顶叶 岛叶
枕叶 额叶
枕叶
颞叶
(2)大脑半球各面的主要沟和回
1)上外侧面——见有: 中央前、后回;中央前、后沟 额上、下沟;额上、中、下回 颞上沟、回;颞横回;角回;缘上回 2)内侧面——见有: 扣带回;中央旁小叶;距状沟;海马旁回;
2、外形 表面凹凸不平,凹为沟,凸为回
每侧大脑半球都可分为:三个面、三条沟、五个叶 (1)大脑半球的面、沟、叶: 面——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外侧沟——在上外侧面,自前下向后上行 沟 中央沟——在上外侧面,自上缘中点稍后方向前下斜行 顶枕沟——在内侧面,自胼胝体后端的稍后方斜向后上 叶——枕叶、颞叶、顶叶、额叶和岛叶(隐于外侧沟深处)
第三脑室
1、位置: 位于间脑正中,左右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
2、形态: 矢状裂隙
3、交通: 0 前借室 间孔与侧脑 室相通; 0 后经中脑 水管与第四脑 室相通
(四)端脑
1、位置
包括左、右大脑半球
笼罩着间脑、中脑和小脑的上面
左、右大脑半球之间有裂隙,称为大脑纵裂 纵裂底有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白质板,称胼胝体。 左、右大脑半球后部与小脑之间的横裂,称大脑横裂
课题——间脑、端脑外形
一、了解第三脑室的位置与交通 二、理解背侧丘脑和下丘脑内的主要神经核团的功能;大脑 0000半球的外形、皮质主要机能定位区的位置及功能
重点:背侧丘脑和下丘脑内的主要神经核团的功能;大脑半球 000000的外形、皮质主要机能定位区的位置及功能 难点:背侧丘脑和下丘脑内的主要神经核团的功能;大脑皮质 000000主要机能定位区的位置及功能
钩扣带回+海马旁回+钩→ →边缘叶
3)下面——见有:嗅球;嗅束
半球上外侧面 额上沟 额叶: 中央前沟 顶上小叶 额中回 额上沟 顶内沟 额下沟 额下沟 中央前回 缘上回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顶枕沟 顶叶: 中央后沟 顶内沟 中央后回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额下回 (缘上回、角回) 外侧沟 颞叶: 颞上沟 颞上回 颞下沟 颞上沟 角回 枕前切迹 颞下沟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横回
距状沟
枕颞沟 枕颞外侧回 枕颞内侧回
舌回 侧副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