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脑端脑解剖学要点
小脑间脑端脑解剖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的髓质
联络纤维 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 质的纤维
连合纤维 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投射纤维 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 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联络纤维
弓状纤维 钩束 上纵束 下纵束 扣带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连合纤维
胼胝体 前连合 穹隆和穹隆连合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皮质颞横回
(二)后丘脑
外侧膝状体
视觉传导中继站
传入纤维: 视束传递来的双眼的视觉纤维
传出纤维: 视辐射 内囊后肢 大脑距状沟两侧的皮质
(三)上丘脑
位于第三脑室顶部周围 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 丘脑髓纹、后连合 脑沙
(四)底丘脑
为中脑被盖和背侧丘脑的过度区 底丘脑核—半身舞蹈病
(五)下丘脑
影响运动起始、计划和协调 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
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 2、运动障碍在同侧 3、共济运动失调、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 原小脑综合症:①平衡失调,表现为站立不 稳,行走两脚叉开,左摇右晃;②眼球震颤。 新小脑综合症: ①肌张力降低; ②共济运 动失调,不能准确指鼻,不能快速做交替动 作;③意向性震颤。
扣带沟
楔叶
胼 胝 体 距状沟 舌回
嘴 膝 干 压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半球底面的主要沟回
钩 枕颞沟 海马旁回 枕颞外侧回 枕颞内侧回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前穿质
海马沟
侧副沟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海马结构
海马 hippocampus
齿状回 海 马
齿状回
侧脑室
海马旁回
解剖学考试知识点整理:脑
解剖学考试知识点整理:脑(一)脑的分部、分界及脑干1.分部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6个部分。
2.分界脑桥与延髓交界处腹侧有延髓脑桥沟,延背侧分界为髓纹。
中脑的上界腹面为间脑的视束,下界为脑桥的上缘。
小脑借三对小脑脚连于脑干的背面。
间脑与端脑的分界不明显。
3.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三部分合称为脑干。
脑干网状结构内含有生命中枢,即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
(二)间脑1.位置间脑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大部分被端脑掩盖。
2.分部间脑可分为五部分,即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和底丘脑。
(1)背侧丘脑:又称丘脑,由两个卵圆形的灰质团块组成。
背侧丘脑内部被一“Y”形的内髓板分为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三部分。
其中,外侧核群中有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接受来自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的纤维,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味觉纤维,腹后内、外侧核发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区。
(2)后丘脑:由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构成,内侧膝状体为听觉皮质下中枢,接受听觉纤维,发纤维至大脑听觉中枢;外侧膝状体为视觉皮质下中枢,接受视束的纤维,发纤维至大脑枕叶的视觉中枢。
(3)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部,下丘脑内有视上核、室旁核等。
其中视上核分泌血管升压素;室旁核分泌缩宫素。
两核发出纤维至神经垂体。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中心,也是皮质下自主神经中枢,它对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等内脏活动有调节作用。
(三)小脑1.位置小脑位于颅后窝,脑桥和延髓的背侧。
2.外形和分部小脑的中部较狭窄为小脑蚓,两侧膨大称小脑半球。
小脑半球下面在小脑蚓两旁较膨出的部分称小脑扁桃体。
3.功能小脑对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的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有重要作用。
(四)大脑半球各面的主要沟裂、分叶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
大脑纵裂将大脑半球不完全分开,大脑纵裂的底部有胼胝体将两个半球相连。
每侧半球均有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三条较恒定的沟,借上述三条沟可将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五叶。
间脑端脑解剖学要点共71页文档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医学检验系统解剖学16-间脑端脑
底丘脑核
上丘脑 epithalamus
学习要求
1. 掌握间脑的位置及分部。 2. 掌握背侧丘脑的主要核团及其位置。 3. 掌握背侧丘脑特异性中继核团的主要纤维联系及功能。 4. 了解背侧丘脑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和联络性核团(核团名称)。 5.掌握下丘脑的位置、重要纤维联系,了解其功能。 6.掌握后丘脑核团的主要纤维联系和机能。
端脑
端脑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位置
➢ spinal cord ➢ brain stem ➢ cerebellum ➢ diencephalon ➢ telencephalon
midsagittal view
不同物种与人脑的比较模式 图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中 央
大脑纵裂
沟
大脑半球
外
侧
沟 外侧面
沟顶 枕
VA
DM LD
(腹前,腹中间,腹后)
LP
中线核群、板内核群
VL
பைடு நூலகம்
VP
Pul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VPM) 腹后外侧核(VPL)
Dorsal Thalamus
If the Cortex Is the Boss, the Thalamus Is an Excellent Secretary
非特异性核团:板内核群 联系广泛,维持清醒 中线核群
腹后核(VPL、VPM)
特异性中继核团
传入
小脑齿状核、纹状体和黑质
腹前核、腹中间核
传出
大脑皮层运动区
三叉丘系的纤维、孤束核味觉纤维
腹后内侧核
中央后回的下部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的纤维 以及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腹后外侧核
中央后回的中上部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端脑(解剖学概要)
缘上回
1.感觉区; (1)初级躯体感觉区、 组成:中央后回和内侧面上中央旁小叶后 部组成; 纤维来源:背侧丘脑的腹后核(腹后外侧 核-内侧丘系与脊丘系;腹后内侧核-三 叉丘系) 皮质定位:对侧半的感觉,呈倒置的躯体 定位; 分布大小与感觉敏感度相关。
• 2.视觉区; • (1)视区 •
视辐射
端脑
Dr. Wang fan
• 概要: • 古皮质、旧皮质-与嗅觉有关,占4% • 新皮质-除嗅觉以外的皮质,占96% • 2/3皮质形成沟和裂的壁。 • 结构上分为皮质与髓质,基底核埋在 髓质内,有侧脑室。 • 不同个体脑与脑之间,两侧半球之间 的脑回具有差异。
第一节 大脑半球的外部形态
• • • • • • 一、主要的沟裂 外侧沟 中央沟 距状沟 顶枕沟 以上沟将大脑半球分为五个叶。
第二节 大脑皮质
• 一、特点: • 1.厚薄不均;(古、旧皮质的分层不一致, 有的只分为三层) • 2.分层,随着皮质分区不同,层次也不同, 常将它分为六层(新皮质);
大脑皮质典型的6 层结构
内部结构 • 侧脑室 • 基底神经核
海马、齿 状回、束 状回、灰 被、胼胝 体下区、 终板旁回 和斜角带 -内环 P357
基底核:
豆状核(壳与苍白球) 尾状核 屏状核 杏仁核(边缘系统)
侧脑室
大脑半脑的髓质
• 联络纤维 • 连合纤维 • 投射纤维
• 3.皮质-皮质纤维 • (1)联络纤维:联 络同侧大脑半球不同 皮质脑回之间的纤维。 • 弓状纤维 • 钩束 • 上纵束 • 下纵束 • 扣带束
(2)连合纤维: 胼胝体 前连合 穹窿连合
• 枕叶:枕横沟、月状沟
•岛叶:岛环状沟、 岛中央沟、岛长 回和岛短回、岛 阈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 颅脑矢、冠状断层)
松果体于胼胝体下方的四 叠体池内,以柄附着于第三脑 室后部;可分为圆形、椭圆形 和窄条形三型,前者的长径与 宽径几乎相等,后两者的长径 均大于宽径,而窄条形的长径 为宽径2.5倍以上。
(三)脑干
(1)中脑 介于间脑与脑桥之间,由背侧的顶盖和腹侧的 大脑脚组成。顶盖包括1对上丘和1对下丘,又合称四叠体。 中脑的内腔为中脑水管。腹侧的大脑脚之间为脚间窝,有动 眼神经穿出;背侧的下丘下方有滑车神经穿出。
颞叶下面有3条前后走行的 沟,自外侧向内侧为枕颞沟、 侧副沟和海马沟,依次分隔 枕颞外侧回、枕颞内侧回、 海马旁回和海马;海马旁回 的前端膨大,并绕海马沟弯 曲而形成钩。
2.内部结构 (1)基底核 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中,包括尾状核、 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尾状核为一弓形棒状的灰质团块,分尾状核头、体、尾三
向后延伸,位于距状沟前部前方的缩 窄部分称扣带回峡。楔叶位于顶枕沟 与距状沟后部之间,舌回居距状沟的 下方,其前部属于颞叶,后部为枕叶 的部分。胼胝体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 外周、隔区(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 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 状回等形成一弧形结构称边缘叶。
大脑半球的底面上,额叶眶面的内侧缘有嗅沟,嗅球和嗅 束紧贴于嗅沟内。嗅沟的内侧为直回,外侧被“H”形沟分为前、 后和内、外侧眶回。嗅三角由内侧嗅纹、外侧嗅纹和嗅结节围 成,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
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 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 其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 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纤维称辐 射冠。投射纤维聚集成宽阔致 密的纤维带通过内囊,内囊位 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 之间,横断层面上的两侧内囊 呈尖向内侧的“> <”形。内 囊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内 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各部 内均有重要的投射纤维通过。
临床基础系统解剖学14-小脑、间脑
telencephalon 端脑 一、 Diencephalon的位置
间脑
diencephalon
脑干
brain stem
脊髓spinal cord
cerebellum
小脑
median sagittal plant
间脑
脑 的 底 面
二、Diencephalon 的分部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后丘脑 Metathalamus 上丘脑 Epithalamus 下丘脑 Hypothalamus 底丘脑 Subthalamus
温度不敏感 神经元
结论四 5-HT通路在低雌激素状态下发生改变 1.下丘脑视前区5-HT1AR、5-HT2AR表达升高
SHAM OVX E2 ICR
室周带
中间带
外侧带
四组大鼠下丘脑视前区5-HT1AR表达
乳头被盖束→中脑被盖
③至垂体,影响内分泌活动
HAVE A REST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视上核分泌加 压素(抗利尿 激素)、室旁 核分泌催产素
至垂体,调控
内分泌活动:
至垂体后叶:
室旁垂体束 视上垂体束
至垂体前叶:
结节漏斗束(下丘 脑分泌的释放和抑 制因子)
垂体门脉系
垂体门脉系 hypophysial portal system
MGB 颞横回
视束的纤维
LGB
距状沟两侧皮质
内侧膝状体
下丘
外 侧 膝 状 体
听觉传 导通路
切片大约部位
②.非特异性核团:正中核和板内核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与网状结构 的纤维联系和功能有关。
③.联络性核团:丘脑前核、背内侧核和 外侧核群的背层
神经系统--小脑、间脑、端脑--解剖学
2021/6/7
背侧丘脑
14
枕
内 侧 膝 状 体
外 侧 膝 状 体
2021/6/7
后外侧核 内侧核群 前核群
外 侧 核 群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15
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
主要结构: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漏斗
垂体
功能:
1. 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 的皮质下中枢
(相对性:运动区也接受感觉,感觉区也产生运动冲动---故某区损伤----并不使人永远丧失该区的功能,经 治疗和锻炼可由其他区来代偿之)
大脑皮质功能区
1. 第Ⅰ躯体运动区 2. 第Ⅰ躯体感觉区 3. 视觉区 4. 听觉区 5. 语言区
1)第Ⅰ躯体运动区
位置:
中央前回和中央 旁小叶前部; 功能: 管理对侧半身骨 骼肌运动
1. 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层,称大脑皮质 2. 深部的白质又称髓质 3. 位于白质内的灰质团块为基底核 4. 大脑半球内的腔隙为侧脑室
(1)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是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逐渐形 成了接受某些刺激,完成某 些反射活动的相对集中区, 称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10
间脑
2021/6/7
11
位置 脑干和端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所掩盖。
2021/6/7
12
分部
2021/6/7
13
背侧丘脑
• 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
• 在背侧丘脑灰质的内部有 一由白质构成的内髓板, 在水平面上此板呈“Y” 字形,它将背侧丘脑大致 分为三大核群:前核群、 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后 端外下方有一对隆起,分 别称为内侧膝状体和外侧 膝状体。
第一章 脑生理解剖概述1
一:端脑:(大脑)
1: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人类的大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和意识的器官。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左、右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它们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每个半球有三个面,即膨隆的背外侧面,垂直的内侧面和凹凸不平的底面,背外侧面与内侧面以上缘为界,背外侧面与底面以下缘为界,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之间的隆起称为脑回,背外侧面的主要沟裂有:中央沟从上缘近中点斜向前下方;大脑外侧裂起自半球底面,转至外侧面由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在半球的内侧面有顶枕裂从后上方斜向前下方,距状裂由后部向前连顶枕裂,向后达枕极附近。这些沟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五个叶:即中央沟以前、外侧裂以上的额叶,外侧裂以下的颞叶,顶枕裂后方的枕叶,外侧裂上方,中央沟与顶枕裂之间的顶叶,以及深藏在外侧裂里的脑岛(岛叶),另外,以中央沟为界,在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
2:两个半球除了脑梁与透明中隔相连以外完全左右分开,半球表面布满脑沟,沟与沟之间所夹细长的部分称为脑回,脑沟并非是在脑的成长过程中随意形成,什么形态出现在何处都完全有规律(其深度和弯曲度因人稍有差异),每一条脑沟在解剖学上都有专有名称:脑沟与脑回的形态基本左右半球对称,是对脑进行分叶和定位的重要标志,比较重要的脑沟有外侧沟,起于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上外侧面,中央沟 起于半球上绿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下端与外侧沟隔一脑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内侧面,顶枕沟位于半球内侧面后部,自下向上,在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为额叶,外侧沟以下的部分为颞叶,枕叶位于半球后部,其前界在内侧面为顶枕沟,在上外侧面的界限是自顶枕沟至枕前切迹(在枕叶后端前方约4cm处)的连线,顶叶为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岛叶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掩盖,与其他部分不同布满细小的浅沟(非脑沟)
人体解剖生理学11第五章 第3节 间脑、小脑和端脑的形态结构
四、脑、脊髓被膜
(由外向内):
硬膜:
硬脑膜:大脑镰、
小脑幕
硬脊膜:
蛛网膜:蛛网膜颗粒 软膜: 脉络丛
五、脑的血液供应
1.动脉来源: (1)椎动脉 (2)颈内动脉 2.动脉分布特点: (1)在脑的腹面形成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 (2)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分别分布于皮质 和髓质。 3.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两种。浅静脉位于 脑的表面,收集皮质和皮质下白质的静脉血,深部静脉 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深浅静脉均注入附近的硬脑膜 静脉窦。由静脉窦汇入颈内静脉出颅。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颗粒 上矢状窦 中央管
脉络丛:软脑膜及其 血管被室管膜包绕, 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 具有分泌脑脊液的功 能。 蛛网膜颗粒:蛛网膜 突入上矢状窦形成的 结构,可将脑脊液汇 入上矢状窦。
脑屏障
1.血-脑屏障: 由脑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2.血-脑脊液屏障:脉络丛 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和脉络丛上皮(室管 膜上皮)。 3.脑脊液-脑屏障:由室管 膜上皮、神经胶质细胞构 成。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支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支
大脑后 动脉
椎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结脑的血液供应
1.动脉来源: (1)椎动脉 (2)颈内动脉 2.动脉分布特点: (1)在脑的腹面形成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 (2)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分别分布于皮质 和髓质。 3.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两种。浅静脉位于 脑的表面,收集皮质和皮质下白质的静脉血,深部静脉 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深浅静脉均注入附近的硬脑膜 静脉窦。由静脉窦汇入颈内静脉出颅。
《间脑端脑》课件
感觉功能
端脑接收来自身体各部位 的感觉信号,并将其转化 为神经信号,供大脑处理 和理解。
端脑的疾病
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可能导致端脑损伤,引起偏瘫、语言障碍等症状。
神经退行性疾病
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可能导致端脑神经元死亡或功能受损,引起记 忆力下降、运动障碍等症状。
PART 03
间脑的疾病
01
02
03
04
肿瘤
间脑是肿瘤的好发部位,如胶 质瘤、垂体瘤等。
脑血管病
间脑的血管病变可能导致脑梗 塞或脑出血。
神经退行性疾病
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间脑也是受累区域之一。
其他疾病
如癫痫、偏头痛等,也可能与 间脑的功能异常有关。
PART 02
端脑的概述
端脑的解剖结构
端脑的外部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功能
间脑在感觉、运动、睡眠 、觉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 作用。
间脑的功能
感觉整合
间脑能够整合来自不同 感觉器官的信息,协调
感知和反应。
运动控制
间脑参与运动指令的产 生和传递,协调身体的
运动。
睡眠与觉醒
间脑调节睡眠和觉醒的 周期,维持正常的生理
节律。
情绪调节
间脑参与情绪反应和调 节,影响个体的行为和
心理状态。
2023 WORK SUMMARY
《间脑端脑》ppt课 件
REPORTING
目录
• 间脑的概述 • 端脑的概述 • 间脑与端脑的比较 • 间脑与端脑的研究进展
PART 01
间脑的概述
间脑的解剖结构
01
02
03
位置
间脑位于大脑的中间部位 ,连接着大脑半球和脑干 。
端脑、间脑
First somatic sensory area第一躯体感觉区
Characters
Sensory representation, like motor area, is crossed and inverted
Receiving and interpret sensation from opposite side of body
扣带回
隔区 海马旁回
示边缘叶
海马 齿状回
Limbic system边缘系统
Composition
Limbic lobe: includes septal area, cingulated gyrus, parahippocampal gyrus, hippocampus, dentate gyrus, temporal pole, anterior part of insular lobe and so on
间脑
diencephalon
Subdivision
Doral thalamus 背侧丘脑
Metathalamus 后丘脑
Epithalamus 上丘脑
Subthalamus 底丘脑
Hypothalamus 下丘脑
第三脑室
背侧丘脑
下 丘
松果体
脑
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间脑的分部(示意图)
Five lobes
Frontal lobe 额叶 Parietal lobe 顶叶 Temporal lobe 颞叶 Occipital lobe 枕叶 Insular lobe 岛叶
Parietal lobe
Insular lobe
内侧面
3间脑、端脑
(一)外侧面: 中央前沟及中央前回;额上、下沟及额上、中、下回; 顶内沟及顶上、下小叶,后者又含缘上回及角回;颞上、 下沟及颞上、中、下回,前者中部有颞横回。
(二)内侧面:
中央旁小叶;距状沟及顶枕沟,其上、下有楔叶及舌回; 胼胝体沟、海马沟、扣带沟及缘支、扣带回。
(三)底面: 嗅球、嗅束、嗅三角及内、外侧嗅纹,嗅三角后为前 穿质;枕颞沟、侧副沟,后者内侧为海马旁回及钩,再 内侧为海马沟。
(2) 第I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 特点:同运动区。 纤维: 接受:背丘腹后核; 发出:中央前回
第II躯体感觉区:
中央前回,后回下面的岛盖部皮质,与双侧感觉有关。
(3)视区:距状沟两侧皮质 (4)听区:颞横回。接受内侧膝状 体来的两耳听觉冲动。 (5)平衡觉区:中央后回下端头面 部代表区附近。 (6)味觉区:可能在中央后回下方 的岛盖部。 (7)嗅觉区:海马旁回的钩附近。 (8)语言中枢:主要位于左半球。
二、内构:包括灰质、白质及侧脑 室腔 (一)侧脑室 位置: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 分部:中央部(体)、前角、后角 及下角,下角底为海马,下内侧为 齿状回。 交通:借室间孔通第3脑室。
(二)基底核:位于脑底部白质内,故名
组成: 1. 豆状核 苍白球(内) 旧纹状体 新纹状体 锥外系重 要组成部 分
壳
2. 未定带 位于丘脑束和豆核束之间的狭层散在的C群,为中脑网 构的延伸,外连丘脑网状核。接受大脑皮质运动区(额 叶)及小脑上脚的小脑f,传出f不详。
端脑又称大脑 (cerebrum) ,是脑的最高级部位,由两侧 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是人类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 最高调节器。 一、外形 两侧半球间有大脑纵裂,其底有胼胝体。大脑、小脑之 间有大脑横裂。每侧半球均有许多沟、回。以3条较恒定的 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可将每侧半球分为5叶: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脑 diencephalon
• 位置:中脑mesencephalon和端脑telencephalon间 • 分部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下丘脑 hypothalamus 上丘脑 epithalamus 后丘脑 metathalamus 底丘脑 subthalamus
间脑 diencephalon
• 位置:中脑和端脑间
• 分部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下丘脑 hypothalamus 上丘脑 epithalamus 后丘脑 metathalamus 底丘脑 subthalamus
间脑 diencephalon
• 位置:中脑和端脑间 • 分部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下丘脑 hypothalamus 上丘脑 epithalamus 后丘脑 metathalamus 底丘脑 subthalamus
髓纹 缰三角
功能: 抑制性腺 属边缘系
背侧丘脑 髓纹 缰三角 松果体
底丘脑 subthalamus
• 间脑和中脑被盖的 过渡区
• 内含丘脑底核 • 功能:属锥体外系
丘脑底核
下丘脑 hypothalamus
• 位置和外形
上界:下丘脑沟
终板 下丘脑沟
前界:终板,视交叉
下界:灰结节-正中隆起
-漏斗-垂体
乳头体mamillary body
视交叉 optic chiasm
垂体
乳头体
hypophysis 漏斗
infundibulum
垂体 乳头体
视束 灰结节
下丘脑的主要核团和纤维联系
细胞构筑特点:(1)核团边界不明显,细胞大小不一
• 主要核团 (2) 多数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
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 乳头体核,视交叉上核
▪ 水平衡的调节—视上核、室旁核 ▪ 摄食行为与代谢的调节
下丘脑腹内侧核—饱食中枢,下丘脑外侧区—摄食中枢
▪情绪反应、生殖与性行为、睡眠与生理节奏、控制生长、
调控垂体前叶
第三脑室 third ventricle
两侧背侧丘脑间的矢状裂隙
• 侧壁:丘脑、 下丘脑
丘脑间粘合 下丘脑沟
终板
脉络组织
• 顶部:脉络组织
额上沟 额下沟
外侧沟 颞上沟 颞下沟
中央前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顶上小叶 顶内沟
缘上回 顶下
角回 小叶
顶枕沟
枕前切迹
半球内侧面、底面的主要沟回
扣带沟 扣带回
中央旁小叶 胼胝体沟 顶枕沟
楔叶
胼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钩
前核
内部结构
* Y形内髓板 * 三大核群
前核群
内侧核群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前核
外侧核群
腹侧核群 背侧核群
腹中间核(腹外侧核)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ventral posterolateral n.
背侧丘脑核团的分类
•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脑干网状结构 正中核、板内核 下丘脑、纹状体等皮质下结构
脑干的重要性体现在 哪些方面?
1.Ⅲ~Ⅻ对连于脑干,内有与Ⅲ~Ⅻ脑神经相 关的脑神经核以及一些非脑神经核。
2.重要的联络通路。通过上行、下行纤维连 接大脑、间脑与小脑、延髓。
3.网状结构内有生命中枢(呼吸、心血管)。
间脑、端脑
Diencephalon and Telencephalon
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腹中间核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大脑 皮质
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
大脑 皮质
丘脑的主要功能
感觉中继站,感觉性整合中枢
受损--丘脑综合征
前核: 维持注意力, 编码记忆
内侧背核: 情绪反应
与记忆和语 言机制有关
枕核: 视觉整合, 调节感觉、认知与记忆
外侧后核: 识别符号功能
腹前核、腹外侧核及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 位置 下丘脑背上方
• 外形:卵圆形 丘脑间黏合 丘脑前结节 丘脑枕
• 背侧丘脑 内部结构
* Y形内髓板 * 三大核群
前核群
Anterior nuclei 内侧核群
Medial nuclei 外侧核群
Lateral nuclei
• 背侧丘脑 正中核 内髓板 板内核
• 底部:视交叉、灰结节
漏斗、乳头体
• 前界:终板 • 后通:中脑水管 • 前外通:室间孔
视交叉
漏斗 乳头体
中脑水管
端脑
Telencephalon
端脑 Telencephalon (大脑 Cerebrum)
大脑纵裂 cerebrallongitudinal
fissure
大脑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
调整锥体系发动运动
后丘脑 metathalamus
内侧膝状体
枕
medial geniculate body
外侧膝状体
lateral geniculate body
视束
外侧膝状体
大脑皮质
下丘臂
内侧膝状体
下丘 外侧丘系
大脑皮质 蜗神经核
上丘脑 epithalamus
松果体 pineal body 分泌退黑素
• 联络性核团 大脑皮质,丘脑各核团 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的背侧核群
• 特异性中继核团 下位中枢运动、感觉纤维 腹前核、腹外侧核、 腹后核
背侧丘脑的主要核团和纤维联系
其他丘脑核团 大脑皮质
大脑 皮质
小脑 纹状体 黑质
大脑 皮质
丘 脑
前核群 内侧核群 外侧核群
三叉丘系
背层 腹 前 核
孤束核
腹层
乳头体核
mamillary n.
* 视上垂体束
垂体后叶 * 室旁垂体束
* 结节垂体束
下丘脑的功能
神经内分泌的中心、皮质下植物性中枢
▪ 协调自主神经系统 下丘脑前区、内侧区(视前区、视上区)、灰结节脑室部 —控制副交感活动 下丘脑外侧区、后区—控制交感活动
▪ 体温调节 下丘脑前区、视前区—中枢温度感受器
纤维联系
1.前脑内侧束 2. 穹隆 3.乳头丘脑、被盖束 4.下丘脑-脑干、脊髓通路 5.下丘脑垂体束
* 视上垂体束 * 室旁垂体束 * 结节垂体束
视上核
supra-optic n.
视交叉
optic chiasm
漏斗 垂体 前叶
室旁核
paraventricular n.
漏斗核
infundibular n.
胼胝体
大脑横裂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中央沟
外侧沟
顶枕沟 距状沟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3面: 上外侧面、内侧面、 底面
3沟: 中央沟、外侧沟、 顶枕沟
★5叶: 额、顶、枕、颞、 岛叶
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 叶
外侧沟 枕前切迹
岛叶
额叶
中央沟
顶枕沟
枕叶 距状沟
颞叶
大脑半球内侧面
半球上外侧面的主要沟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