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脑端脑解剖学要点
小脑间脑端脑解剖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的髓质
联络纤维 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 质的纤维
连合纤维 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投射纤维 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 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联络纤维
弓状纤维 钩束 上纵束 下纵束 扣带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连合纤维
胼胝体 前连合 穹隆和穹隆连合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皮质颞横回
(二)后丘脑
外侧膝状体
视觉传导中继站
传入纤维: 视束传递来的双眼的视觉纤维
传出纤维: 视辐射 内囊后肢 大脑距状沟两侧的皮质
(三)上丘脑
位于第三脑室顶部周围 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 丘脑髓纹、后连合 脑沙
(四)底丘脑
为中脑被盖和背侧丘脑的过度区 底丘脑核—半身舞蹈病
(五)下丘脑
影响运动起始、计划和协调 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
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 2、运动障碍在同侧 3、共济运动失调、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 原小脑综合症:①平衡失调,表现为站立不 稳,行走两脚叉开,左摇右晃;②眼球震颤。 新小脑综合症: ①肌张力降低; ②共济运 动失调,不能准确指鼻,不能快速做交替动 作;③意向性震颤。
扣带沟
楔叶
胼 胝 体 距状沟 舌回
嘴 膝 干 压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半球底面的主要沟回
钩 枕颞沟 海马旁回 枕颞外侧回 枕颞内侧回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前穿质
海马沟
侧副沟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海马结构
海马 hippocampus
齿状回 海 马
齿状回
侧脑室
海马旁回
解剖学考试知识点整理:脑

解剖学考试知识点整理:脑(一)脑的分部、分界及脑干1.分部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6个部分。
2.分界脑桥与延髓交界处腹侧有延髓脑桥沟,延背侧分界为髓纹。
中脑的上界腹面为间脑的视束,下界为脑桥的上缘。
小脑借三对小脑脚连于脑干的背面。
间脑与端脑的分界不明显。
3.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三部分合称为脑干。
脑干网状结构内含有生命中枢,即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
(二)间脑1.位置间脑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大部分被端脑掩盖。
2.分部间脑可分为五部分,即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和底丘脑。
(1)背侧丘脑:又称丘脑,由两个卵圆形的灰质团块组成。
背侧丘脑内部被一“Y”形的内髓板分为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三部分。
其中,外侧核群中有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接受来自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的纤维,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味觉纤维,腹后内、外侧核发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区。
(2)后丘脑:由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构成,内侧膝状体为听觉皮质下中枢,接受听觉纤维,发纤维至大脑听觉中枢;外侧膝状体为视觉皮质下中枢,接受视束的纤维,发纤维至大脑枕叶的视觉中枢。
(3)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部,下丘脑内有视上核、室旁核等。
其中视上核分泌血管升压素;室旁核分泌缩宫素。
两核发出纤维至神经垂体。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中心,也是皮质下自主神经中枢,它对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等内脏活动有调节作用。
(三)小脑1.位置小脑位于颅后窝,脑桥和延髓的背侧。
2.外形和分部小脑的中部较狭窄为小脑蚓,两侧膨大称小脑半球。
小脑半球下面在小脑蚓两旁较膨出的部分称小脑扁桃体。
3.功能小脑对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的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有重要作用。
(四)大脑半球各面的主要沟裂、分叶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
大脑纵裂将大脑半球不完全分开,大脑纵裂的底部有胼胝体将两个半球相连。
每侧半球均有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三条较恒定的沟,借上述三条沟可将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五叶。
间脑端脑解剖学要点共71页文档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医学检验系统解剖学16-间脑端脑

底丘脑核
上丘脑 epithalamus
学习要求
1. 掌握间脑的位置及分部。 2. 掌握背侧丘脑的主要核团及其位置。 3. 掌握背侧丘脑特异性中继核团的主要纤维联系及功能。 4. 了解背侧丘脑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和联络性核团(核团名称)。 5.掌握下丘脑的位置、重要纤维联系,了解其功能。 6.掌握后丘脑核团的主要纤维联系和机能。
端脑
端脑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位置
➢ spinal cord ➢ brain stem ➢ cerebellum ➢ diencephalon ➢ telencephalon
midsagittal view
不同物种与人脑的比较模式 图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中 央
大脑纵裂
沟
大脑半球
外
侧
沟 外侧面
沟顶 枕
VA
DM LD
(腹前,腹中间,腹后)
LP
中线核群、板内核群
VL
பைடு நூலகம்
VP
Pul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VPM) 腹后外侧核(VPL)
Dorsal Thalamus
If the Cortex Is the Boss, the Thalamus Is an Excellent Secretary
非特异性核团:板内核群 联系广泛,维持清醒 中线核群
腹后核(VPL、VPM)
特异性中继核团
传入
小脑齿状核、纹状体和黑质
腹前核、腹中间核
传出
大脑皮层运动区
三叉丘系的纤维、孤束核味觉纤维
腹后内侧核
中央后回的下部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的纤维 以及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腹后外侧核
中央后回的中上部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端脑(解剖学概要)

缘上回
1.感觉区; (1)初级躯体感觉区、 组成:中央后回和内侧面上中央旁小叶后 部组成; 纤维来源:背侧丘脑的腹后核(腹后外侧 核-内侧丘系与脊丘系;腹后内侧核-三 叉丘系) 皮质定位:对侧半的感觉,呈倒置的躯体 定位; 分布大小与感觉敏感度相关。
• 2.视觉区; • (1)视区 •
视辐射
端脑
Dr. Wang fan
• 概要: • 古皮质、旧皮质-与嗅觉有关,占4% • 新皮质-除嗅觉以外的皮质,占96% • 2/3皮质形成沟和裂的壁。 • 结构上分为皮质与髓质,基底核埋在 髓质内,有侧脑室。 • 不同个体脑与脑之间,两侧半球之间 的脑回具有差异。
第一节 大脑半球的外部形态
• • • • • • 一、主要的沟裂 外侧沟 中央沟 距状沟 顶枕沟 以上沟将大脑半球分为五个叶。
第二节 大脑皮质
• 一、特点: • 1.厚薄不均;(古、旧皮质的分层不一致, 有的只分为三层) • 2.分层,随着皮质分区不同,层次也不同, 常将它分为六层(新皮质);
大脑皮质典型的6 层结构
内部结构 • 侧脑室 • 基底神经核
海马、齿 状回、束 状回、灰 被、胼胝 体下区、 终板旁回 和斜角带 -内环 P357
基底核:
豆状核(壳与苍白球) 尾状核 屏状核 杏仁核(边缘系统)
侧脑室
大脑半脑的髓质
• 联络纤维 • 连合纤维 • 投射纤维
• 3.皮质-皮质纤维 • (1)联络纤维:联 络同侧大脑半球不同 皮质脑回之间的纤维。 • 弓状纤维 • 钩束 • 上纵束 • 下纵束 • 扣带束
(2)连合纤维: 胼胝体 前连合 穹窿连合
• 枕叶:枕横沟、月状沟
•岛叶:岛环状沟、 岛中央沟、岛长 回和岛短回、岛 阈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 颅脑矢、冠状断层)

松果体于胼胝体下方的四 叠体池内,以柄附着于第三脑 室后部;可分为圆形、椭圆形 和窄条形三型,前者的长径与 宽径几乎相等,后两者的长径 均大于宽径,而窄条形的长径 为宽径2.5倍以上。
(三)脑干
(1)中脑 介于间脑与脑桥之间,由背侧的顶盖和腹侧的 大脑脚组成。顶盖包括1对上丘和1对下丘,又合称四叠体。 中脑的内腔为中脑水管。腹侧的大脑脚之间为脚间窝,有动 眼神经穿出;背侧的下丘下方有滑车神经穿出。
颞叶下面有3条前后走行的 沟,自外侧向内侧为枕颞沟、 侧副沟和海马沟,依次分隔 枕颞外侧回、枕颞内侧回、 海马旁回和海马;海马旁回 的前端膨大,并绕海马沟弯 曲而形成钩。
2.内部结构 (1)基底核 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中,包括尾状核、 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尾状核为一弓形棒状的灰质团块,分尾状核头、体、尾三
向后延伸,位于距状沟前部前方的缩 窄部分称扣带回峡。楔叶位于顶枕沟 与距状沟后部之间,舌回居距状沟的 下方,其前部属于颞叶,后部为枕叶 的部分。胼胝体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 外周、隔区(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 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 状回等形成一弧形结构称边缘叶。
大脑半球的底面上,额叶眶面的内侧缘有嗅沟,嗅球和嗅 束紧贴于嗅沟内。嗅沟的内侧为直回,外侧被“H”形沟分为前、 后和内、外侧眶回。嗅三角由内侧嗅纹、外侧嗅纹和嗅结节围 成,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
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 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 其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 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纤维称辐 射冠。投射纤维聚集成宽阔致 密的纤维带通过内囊,内囊位 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 之间,横断层面上的两侧内囊 呈尖向内侧的“> <”形。内 囊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内 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各部 内均有重要的投射纤维通过。
临床基础系统解剖学14-小脑、间脑

telencephalon 端脑 一、 Diencephalon的位置
间脑
diencephalon
脑干
brain stem
脊髓spinal cord
cerebellum
小脑
median sagittal plant
间脑
脑 的 底 面
二、Diencephalon 的分部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后丘脑 Metathalamus 上丘脑 Epithalamus 下丘脑 Hypothalamus 底丘脑 Subthalamus
温度不敏感 神经元
结论四 5-HT通路在低雌激素状态下发生改变 1.下丘脑视前区5-HT1AR、5-HT2AR表达升高
SHAM OVX E2 ICR
室周带
中间带
外侧带
四组大鼠下丘脑视前区5-HT1AR表达
乳头被盖束→中脑被盖
③至垂体,影响内分泌活动
HAVE A REST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视上核分泌加 压素(抗利尿 激素)、室旁 核分泌催产素
至垂体,调控
内分泌活动:
至垂体后叶:
室旁垂体束 视上垂体束
至垂体前叶:
结节漏斗束(下丘 脑分泌的释放和抑 制因子)
垂体门脉系
垂体门脉系 hypophysial portal system
MGB 颞横回
视束的纤维
LGB
距状沟两侧皮质
内侧膝状体
下丘
外 侧 膝 状 体
听觉传 导通路
切片大约部位
②.非特异性核团:正中核和板内核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与网状结构 的纤维联系和功能有关。
③.联络性核团:丘脑前核、背内侧核和 外侧核群的背层
神经系统--小脑、间脑、端脑--解剖学

2021/6/7
背侧丘脑
14
枕
内 侧 膝 状 体
外 侧 膝 状 体
2021/6/7
后外侧核 内侧核群 前核群
外 侧 核 群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15
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
主要结构: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漏斗
垂体
功能:
1. 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 的皮质下中枢
(相对性:运动区也接受感觉,感觉区也产生运动冲动---故某区损伤----并不使人永远丧失该区的功能,经 治疗和锻炼可由其他区来代偿之)
大脑皮质功能区
1. 第Ⅰ躯体运动区 2. 第Ⅰ躯体感觉区 3. 视觉区 4. 听觉区 5. 语言区
1)第Ⅰ躯体运动区
位置:
中央前回和中央 旁小叶前部; 功能: 管理对侧半身骨 骼肌运动
1. 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层,称大脑皮质 2. 深部的白质又称髓质 3. 位于白质内的灰质团块为基底核 4. 大脑半球内的腔隙为侧脑室
(1)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是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逐渐形 成了接受某些刺激,完成某 些反射活动的相对集中区, 称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10
间脑
2021/6/7
11
位置 脑干和端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所掩盖。
2021/6/7
12
分部
2021/6/7
13
背侧丘脑
• 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
• 在背侧丘脑灰质的内部有 一由白质构成的内髓板, 在水平面上此板呈“Y” 字形,它将背侧丘脑大致 分为三大核群:前核群、 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后 端外下方有一对隆起,分 别称为内侧膝状体和外侧 膝状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脑 diencephalon
• 位置:中脑mesencephalon和端脑telencephalon间 • 分部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下丘脑 hypothalamus 上丘脑 epithalamus 后丘脑 metathalamus 底丘脑 subthalamus
间脑 diencephalon
• 位置:中脑和端脑间
• 分部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下丘脑 hypothalamus 上丘脑 epithalamus 后丘脑 metathalamus 底丘脑 subthalamus
间脑 diencephalon
• 位置:中脑和端脑间 • 分部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下丘脑 hypothalamus 上丘脑 epithalamus 后丘脑 metathalamus 底丘脑 subthalamus
髓纹 缰三角
功能: 抑制性腺 属边缘系
背侧丘脑 髓纹 缰三角 松果体
底丘脑 subthalamus
• 间脑和中脑被盖的 过渡区
• 内含丘脑底核 • 功能:属锥体外系
丘脑底核
下丘脑 hypothalamus
• 位置和外形
上界:下丘脑沟
终板 下丘脑沟
前界:终板,视交叉
下界:灰结节-正中隆起
-漏斗-垂体
乳头体mamillary body
视交叉 optic chiasm
垂体
乳头体
hypophysis 漏斗
infundibulum
垂体 乳头体
视束 灰结节
下丘脑的主要核团和纤维联系
细胞构筑特点:(1)核团边界不明显,细胞大小不一
• 主要核团 (2) 多数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
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 乳头体核,视交叉上核
▪ 水平衡的调节—视上核、室旁核 ▪ 摄食行为与代谢的调节
下丘脑腹内侧核—饱食中枢,下丘脑外侧区—摄食中枢
▪情绪反应、生殖与性行为、睡眠与生理节奏、控制生长、
调控垂体前叶
第三脑室 third ventricle
两侧背侧丘脑间的矢状裂隙
• 侧壁:丘脑、 下丘脑
丘脑间粘合 下丘脑沟
终板
脉络组织
• 顶部:脉络组织
额上沟 额下沟
外侧沟 颞上沟 颞下沟
中央前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顶上小叶 顶内沟
缘上回 顶下
角回 小叶
顶枕沟
枕前切迹
半球内侧面、底面的主要沟回
扣带沟 扣带回
中央旁小叶 胼胝体沟 顶枕沟
楔叶
胼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钩
前核
内部结构
* Y形内髓板 * 三大核群
前核群
内侧核群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前核
外侧核群
腹侧核群 背侧核群
腹中间核(腹外侧核)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ventral posterolateral n.
背侧丘脑核团的分类
•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脑干网状结构 正中核、板内核 下丘脑、纹状体等皮质下结构
脑干的重要性体现在 哪些方面?
1.Ⅲ~Ⅻ对连于脑干,内有与Ⅲ~Ⅻ脑神经相 关的脑神经核以及一些非脑神经核。
2.重要的联络通路。通过上行、下行纤维连 接大脑、间脑与小脑、延髓。
3.网状结构内有生命中枢(呼吸、心血管)。
间脑、端脑
Diencephalon and Telencephalon
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腹中间核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大脑 皮质
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
大脑 皮质
丘脑的主要功能
感觉中继站,感觉性整合中枢
受损--丘脑综合征
前核: 维持注意力, 编码记忆
内侧背核: 情绪反应
与记忆和语 言机制有关
枕核: 视觉整合, 调节感觉、认知与记忆
外侧后核: 识别符号功能
腹前核、腹外侧核及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 位置 下丘脑背上方
• 外形:卵圆形 丘脑间黏合 丘脑前结节 丘脑枕
• 背侧丘脑 内部结构
* Y形内髓板 * 三大核群
前核群
Anterior nuclei 内侧核群
Medial nuclei 外侧核群
Lateral nuclei
• 背侧丘脑 正中核 内髓板 板内核
• 底部:视交叉、灰结节
漏斗、乳头体
• 前界:终板 • 后通:中脑水管 • 前外通:室间孔
视交叉
漏斗 乳头体
中脑水管
端脑
Telencephalon
端脑 Telencephalon (大脑 Cerebrum)
大脑纵裂 cerebrallongitudinal
fissure
大脑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
调整锥体系发动运动
后丘脑 metathalamus
内侧膝状体
枕
medial geniculate body
外侧膝状体
lateral geniculate body
视束
外侧膝状体
大脑皮质
下丘臂
内侧膝状体
下丘 外侧丘系
大脑皮质 蜗神经核
上丘脑 epithalamus
松果体 pineal body 分泌退黑素
• 联络性核团 大脑皮质,丘脑各核团 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的背侧核群
• 特异性中继核团 下位中枢运动、感觉纤维 腹前核、腹外侧核、 腹后核
背侧丘脑的主要核团和纤维联系
其他丘脑核团 大脑皮质
大脑 皮质
小脑 纹状体 黑质
大脑 皮质
丘 脑
前核群 内侧核群 外侧核群
三叉丘系
背层 腹 前 核
孤束核
腹层
乳头体核
mamillary n.
* 视上垂体束
垂体后叶 * 室旁垂体束
* 结节垂体束
下丘脑的功能
神经内分泌的中心、皮质下植物性中枢
▪ 协调自主神经系统 下丘脑前区、内侧区(视前区、视上区)、灰结节脑室部 —控制副交感活动 下丘脑外侧区、后区—控制交感活动
▪ 体温调节 下丘脑前区、视前区—中枢温度感受器
纤维联系
1.前脑内侧束 2. 穹隆 3.乳头丘脑、被盖束 4.下丘脑-脑干、脊髓通路 5.下丘脑垂体束
* 视上垂体束 * 室旁垂体束 * 结节垂体束
视上核
supra-optic n.
视交叉
optic chiasm
漏斗 垂体 前叶
室旁核
paraventricular n.
漏斗核
infundibular n.
胼胝体
大脑横裂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中央沟
外侧沟
顶枕沟 距状沟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3面: 上外侧面、内侧面、 底面
3沟: 中央沟、外侧沟、 顶枕沟
★5叶: 额、顶、枕、颞、 岛叶
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 叶
外侧沟 枕前切迹
岛叶
额叶
中央沟
顶枕沟
枕叶 距状沟
颞叶
大脑半球内侧面
半球上外侧面的主要沟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