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建筑绿色化 改造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我国绿色节能建筑发展模式的思考和探索

基于我国绿色节能建筑发展模式的思考和探索

基于我国绿色节能建筑发展模式的思考和探索【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类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特别是近几年,20层以上的高楼纷纷崛起,导致建筑业的能耗排在所有行业之首,占社会总能耗的1/3,降低建筑耗能成为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呼唤节能减排、倡导绿色节能建筑成为当今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节能建筑必将取代传统建筑,成为未来建筑市场的主旋律。

因此,推动建筑节能市场化、促进建筑绿色生态化,成为我国建筑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引言全球变暖、冰川消融、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早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存在的问题,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这一切都源于过去人类对自然的疯狂开发,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已经刻不容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实现绿色、低碳环保生活,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未来。

让我们从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城市做起,让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走进我们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遵循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绿色节能标准。

本文将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就我国绿色节能建筑发展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一、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在最近这二十年间,我国房地产行业以几何数字的增长方式推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从国家到企业,从政府到个人对于房地产行业认识也逐步清晰起来。

绿色节能建筑是世界性的大潮流和大趋势,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求,是21世纪中国建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节能和环保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可持续建筑应遵循节约化、生态化、人性化、无害化、集约化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绿色节能建筑概述1、绿色节能建筑内涵:绿色节能建筑,又称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其含义是指从循环经济的视角出发,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建造、使用和拆除)中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的能源、土地、水和材料,同时产生最小的直接环境负荷(即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污水、固体废物及对周边的影响),并给人类提供健康和舒适的环境质量及服务效果。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知识文章】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导语:夏热冬暖地区是指夏季高温、湿润,冬季温暖,相对湿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在这样的地区,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对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全面评估,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以帮助读者全面、深刻、灵活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深度评估1.1 空调系统设计夏热冬暖地区的公共建筑在设计空调系统时,应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

采用高效能量回收系统,利用室内外换气进行热能交换,实现能量的再利用。

还应考虑采用定向风送风系统,实现精确供风,减少能源的浪费。

1.2 治理建筑热桥热桥是指建筑结构中导热性能较高而导热不均匀的区域,造成室内外热量交换增加,导致能源浪费。

夏热冬暖地区的公共建筑应有严格的热桥治理措施,例如在建筑物结构中采用断热材料、断热层以及热桥断绝设计等手段,减少热桥的出现,降低能源消耗。

二、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广度评估2.1 外墙隔热材料的选用为了降低夏季高温对室内的热辐射,保持室内温度的稳定,夏热冬暖地区的公共建筑应选用具有良好隔热性能的外墙隔热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能够有效阻挡热量的传递,保持建筑物内外温度差异,减轻空调系统的负荷,达到节能的目的。

2.2 采光设计夏热冬暖地区阳光充足,合理利用自然采光是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部分。

通过选择适当的窗户尺寸和位置,利用窗户面积控制室内外光线和热量的交换,可以减少室内照明和空调的使用,从而降低能源消耗。

2.3 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建立建筑自动化控制系统,可根据室内外环境情况,智能调整空调、采光和电力系统等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精确、高效的能源管理。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不仅仅是为了达到能源的节约,更是为了提升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环境。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既 有 建 筑 绿 色化 改 造 综 合 检 测 评 定 技 术 与 推 广 机 制
研 究
集 中考 虑 各 类 既 有 建 筑 在 其 绿 色 化 改 造 过 程 中 的 前 期 测 评
诊 断 、 后 期 评 价 、配 套 政 策 和 机 制 等 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干 基 础 性 共 性 问 题 . 为 其
领 和技 术 支撑 。
( )项 目的 研 究 内 容 二
项 目从7 方面 对 既有 建筑 的绿 色化 改造 开 展研 究 并进 行 工程 个
示范 :


绿 色 建 筑 ( 绿 色 建筑 示 范 工程 和 绿 色建 筑 标识 项 目 ) .仅 占现 含 有 建 筑 面积 的0 1 ( 1 年 数 据 1 ,而 绝大 部分 的非 绿 色 存 .% 20 0 )
智 能 、人 文 等诸 多其 他 方面 内容 。研 究 内 容 包括 城 市 社 区 基础 信 息 数字 化 平 台构 建 技 术研 究 与 示 范 、绿 色 化 改造 规 划 设计 技术 研 究 与 示 范 、资 源 利用 优 化集 成 技 术研 究 与 示 范 、环 境 综 合 改 善技
术 研 究 与示 范 、运营 管 理 监 控平 台 构 建技 术 研 究 与示 范 、绿 色 化 综 合 改造 标准 及评 价指 标体 系研究 等方 面 。
水 、节 材等 措 施 .故按 建 筑 气候 区划 及其 能 源 资 源特 点 分 别 研 究
建 筑 节 能 关键 技 术 研究 与示 范 ” 、 “ 城镇 人 居 环境 改善 与 保障
关键 技 术 研 究 ” 、 现代 建 筑 设计 与 施 工 关键 技 术研 究 ” 、 “ 村

夏热冬冷地区节能建筑关键技术和措施

夏热冬冷地区节能建筑关键技术和措施

面积要小得多 ,但通过外窗得失热量却占外围护结构得失热量的4 o %左右 , 故进行建筑立面的节能设计需要确定合适的窗墙比。在住宅设计中, 建筑各 朝 向的窗 墙 比 , 北 向不 大 于0 . 2 5 , 东西 向不大 于0 . 3 0 , 南 向不 大于 0 . 3 5 。窗 墙面 积 比不仅 影 响能 耗 , 也 影 响建筑 立 面效 果及 室 内采 光 、 通 风 等 。因此 , 减 少窗
夏季获得 良好的自然通风、 冬季获得充足 日照的原则 。从建筑群的平面布局
来说 , 宜采 用 错列 式 、 斜 列式 及 自由式等 形 式 , 而 不 宜采 用 不利 于 自然 通 风 的
耗。 立 面遮 阳设 计 除进 行遮 阳 构造设 计 外 , 还 可综 合利 用 阳 台 、 外 的 节能设 计
1建筑 选址
能 耗 的影 响 , 主 要取 决 于窗 与外 墙之 间热 工 性能 的差 异 , 相差 越 大 , 影 响越 显 著。 由于外 围 护墙 体 的热工 性 能 比玻璃 窗 户要好 , 因此 , 尽管 外 窗面 积 比外墙
建筑选址要符合 自然规律, 尽量利用 自然环境来创造适合人类生活的条 件。 建 筑物 要 尽量 选址 在 向 阳和避 风 的地 方 , 而 不 宜选 择在 山谷 、 洼 地及 凹地
等处 。 向 阳有 利于 建 筑物 充分 利 用太 阳能 , 避风 可 尽量 减 少建 筑物 的 热损 失 。 还 应 通过 提高 窗户 的 保温 隔 热性 能 减少 其 能耗 居住区用地周 围大面积的绿化和水面有助于改善所在区域的局地气候 。 小区 户 能耗 不 能 一味 减小 窗墙 比 , 绿化对区域热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在夏季降温 、 增湿 和产生微风, 同时还有助 损失 。 3建筑 遮 阳 于吸收粉尘 , 减轻居住 区域的空气污染 , 提高大气透明度 , 从而有助于增加 日 建 筑 遮 阳可 以兼 起阻 隔 热量 、 丰富建 筑 立 面形 态和 调 节气 流 改善 环境 的 照和 日辐射照度 。小区水面的热容较大 , 大面积水面可减缓水面上空温度变 作用 , 而最 为 重 要 的是 减少 了空 调 的功 耗 , 从 而 达 到 节能 的 目的 。通 常情 况 化, 不但对邻近陆域的温度变化起稳定作用 , 还会形成局域风。 下, 安 装 室 外 遮 阳系 统 可 以使 室 内 温度 降 低 6 ~ 7℃ , 节省5 0 %左 右 的 空调 能 2建 筑布局 安 装 室 内 遮 阳系 统 可 以使 室 内 温度 降 低 3 ~ 5℃ , 节省3 5 %左 右 的 空调 能 从节能角度考虑,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区规划的布局形式应遵循让建筑在 耗 ;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修订对照表(方框部分为删除内容,下划线部分为增加内容)当设计建筑的南、4.2.1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表4.2.1-1~2的规定。

当设计建筑南北向外墙的传热系数不符合表4.2.1-1~2的规定时,必须按照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

表4.2.1-1 夏热冬暖A区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限值表4.2.1-2 夏热冬暖B区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限值指数(或耗电量)不应超过参照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

4.0.9外窗平均综合遮阳系数,应为建筑各个朝向平均综合遮阳系数按各朝向窗面积和朝向的权重系数加权平均的数值。

各个朝向的权重系数分别为:东、南朝向取 1.0,西朝向取1.25,北朝向取0.8。

式中:A E、A S、A W、A N——东、南、西、北朝向的窗面积;S W,E、S W,S、S W,W、S W,N——东、南、西、北朝向窗的平均综合遮阳系数。

4.0.11居住建筑南、北向外窗应采取建筑外遮阳措施,建筑外遮阳系数(SD)不应大于0.9。

当采用水平、垂直或综合建筑外遮阳构造时外遮阳构造的挑出长度不应小于表4.0.11规定。

4.2.5居住建筑南、北向外窗应采取建筑外遮阳措施,建筑遮阳系数(SC)不应大于0.9。

当采用水平、垂直或综合建筑外遮阳构造时,外遮阳构造的挑出长度不应小于表4.2.5规定。

4.0.12窗口的建筑外遮阳系数(SD)可采用本标准附录A的简化方法计算,且北区建筑外遮阳系数应取冬季和夏季的建筑外遮阳系数的平均值;南区应取夏季的建筑外遮阳系数。

窗口上方的上一楼层阳台或外廊应作为水平遮阳计算;同一立面对相邻立面上的多个窗口形成自遮挡时应逐一窗口计算。

典型形式的建筑外遮阳系数可按表4.0.12取值。

4.2.7典型形式的建筑外遮阳系数可按表4.2.7取值。

4.0.17当按规定性指标设计,计算屋顶和外墙总热阻时,本标准第4.0.16条采取的各项节能措施的当量热阻附加值,应按表4.0.17取值。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节能设计实践案例
案例一:某住宅小区的节能设计
总结词
绿色生态、可持续性
详细描述
该住宅小区采用低能耗建筑设计,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对空调和照明的 依赖。同时,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和绿色屋顶,有效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案例二:某办公楼的节能设计
总结词
高效节能、人性化
详细描述
该办公楼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自然采光和通风,采用节能玻璃和高效空调系统。同时,办公空间采用灵活的隔断 设计,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并降低能源消耗。
利用自然风力进行通风, 减少对机械通风的依赖。
能源消耗特点
高能耗
由于气候炎热潮湿,居民需要使用空调等设备进行降 温,导致能耗较高。
能源类型
夏热冬暖地区的能源消耗以电力为主,尤其是空调用 电。
能耗分布
夏季的能耗普遍高于冬季,且商业和公共建筑的能耗 普遍高于住宅建筑。
03
节能设计标准制定
设计原则
高效隔热
展做出贡献。
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
03
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将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减少
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不断完善标准体系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 节能设计标准将不断完善,形成 更加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
广泛应用智能化技

未来建筑节能设计将更加注重智 能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的自 适应能力和节能效果。
案例三:某商业中心的节能设计
总结词
创新科技、智能化
详细描述
该商业中心运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地源热泵系统。同时,通过智能化的能源管理 系统,实时监控和调整建筑内的能耗,确保能源的高效利用。
05
节能设计标准的影响与展望

行动方案提纲

行动方案提纲

行动方案提纲(一)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

1.科学做好城乡建设规划。

在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和棚户区改造中,以绿色、节能、环保为指导思想,建立包括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内容的指标体系,将其纳入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并落实到具体项目。

做好城乡建设规划与区域能源规划的衔接,优化能源的系统集成利用。

建设用地要优先利用城乡废弃地,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积极引导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2.大力促进城镇绿色建筑发展。

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积极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

切实推进绿色工业建筑建设。

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修订工程预算和建设标准,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和造价标准。

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强化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情况的审查。

强化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加强对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的监管。

3.积极推进绿色农房建设。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农村村庄建设整体规划管理,制定村镇绿色生态发展指导意见,编制农村住宅绿色建设和改造推广图集、村镇绿色建筑技术指南,免费提供技术服务。

大力推广太阳能热利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省柴节煤灶、节能炕等农房节能技术;切实推进生物质能利用,发展大中型沼气,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服务。

科学引导农房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4.严格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严把规划设计关口,加强建筑设计方案规划审查和施工图审查,城镇建筑设计阶段要100%达到节能标准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3.12•【文号】国办函〔2024〕20号•【施行日期】2024.03.12•【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建筑节能与科技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24〕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3月12日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

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节约优先、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持续提高建筑领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加快提升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建筑用能中电力消费占比超过55%,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

到2027年,超低能耗建筑实现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一步推进,建筑用能结构更加优化,建成一批绿色低碳高品质建筑,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

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及其技术路线研究

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及其技术路线研究

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及其技术路线研究向科;胡显军;胡炜;丁洁【摘要】对夏热冬暖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指出该气候区绿色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重点.通过对该气候区域传统建筑及新建筑的调研分析与总结,形成了对该区域气候适应的绿色建筑设计模式和方法的基本认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的主要内容,以设计导则为成果导向展开研究,继而通过不同绿色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框架的分析和比较,形成\"总则+分则+集成与优选\"的导则框架体系,提出在设计导则基础上进行导则适应性和导则权重等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期刊名称】《建筑技艺》【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6页(P13-18)【关键词】夏热冬暖;绿色建筑;设计模式;导则【作者】向科;胡显军;胡炜;丁洁【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01.51 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重点与难点从地理位置来说,我国夏热冬暖气候区位于北纬27°以南,东经97°以东。

从行政区划来看,夏热冬暖地区包括广东大部、广西大部、福建南部、云南小部分及海南、香港、澳门、台湾全境。

从气候角度而言,夏热冬暖气候区是指最冷月平均温度>10℃、最热月平均温度在25~29℃、全年日平均温度≥25℃的天数在100~200天的地区,是我国五个气候区之一(图1)。

夏热冬暖气候区一年中极端高温可达40℃,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降水量达1 500~2 000mm,年总辐射照度为130~170W/m2,年平均风速为1~4m/s。

总而言之,夏热冬暖气候区长夏无冬、温高湿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雨量丰沛,多热带风暴和台风袭击,易有大风暴雨天气;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烈。

因此,夏热冬暖气候区的建筑须充分满足夏季防热、通风、防雨的要求,冬季可不考虑防寒、保温;尽量避免西晒,在外界面设置遮阳构件,并尽可能增强通风效果;注意防暴雨、防洪、防潮、防雷击等自然灾害,夏季施工时应有防高温和暴雨的相应措施(图2)。

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王清勤尹波2008-4-30 10:09:19项目背景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全国既有建筑面积总计已经超过400亿平方米,其中城镇既有建筑保有量约为140亿平方米。

各种类型的建筑物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也是财产高度集中的场所,而我国目前大多数既有建筑都存在着能耗高、安全性差、使用功能不完善等问题,此外,既有建筑的耐久性、舒适性、室内外环境等问题也逐步引起了政府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

如果把存在问题的既有建筑全部拆除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不可能的。

据统计,我国每年拆除的建筑面积约为4亿平方米,其中被拆除的建筑中包括大量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建造的房屋,甚至包括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房屋。

拆除使用年数较短的建筑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因此,正确对待和处理既有建筑,在检测和评定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改造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实施节能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为引导、规范和促进既有建筑综合改造技术在全国建筑工程中推广应用,围绕我国既有建筑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瞄准国际前沿,结合我国实际和潜在需求,科技部和建设部联合启动了“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本项目是在总结我国既有建筑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按照建设新型和谐社会的要求,借鉴国内外既有建筑改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提升既有建筑的使用功能、改善室内外环境、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为目标,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并力求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与城市或周边人文环境的有效衔接。

本项目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重点领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和“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优先主题任务要求。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实施细则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实施细则
《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 (JGJ132-2001)
《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 程》(JGJ129-2000)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JGJ134-2001)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2003年10月1日实施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公 共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5年7月1日实施 建 筑
4)加强建筑节能监管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强化工程全过程监管。 二是进一步规范监管行为,规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审查、监督等工作程序和要点,依法 监管并严格执法。 三是将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制度化,建设部每年开展一次以上监督执法检查,并要求各 省级建设主管部门每年开展二次以上专项检查活动。
2.6 建筑节能六个关键术语
1) 传热系数(K) 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度差为1℃ ,单位时间内
通过1m2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W/m2 ℃ 。 它是表征围护结构传递热量能力的指标。 K值越小,围护结构的传热能力越低,其保温隔热性能越好。
K值越小越好!
2.6 建筑节能六个关键术语
通过实验检测可得到K值
墙体传热系数检测装置 门窗传热系数检测装置
例如:180 钢筋混凝土墙的传热系数是:3.26 W/m2K 普通240砖墙的传热系数是:2.1 W/m2K 190 加气混凝土砌块的传热系数是:1.12 W/m2K
2.2 建筑节能设计的2个方法 ——规定性设计与性能化设计

规定性指标
修改设计指标
各项设计指标限值 如:遮阳系数、 体形系数、窗墙比、围护结构K值 (外墙、外窗、屋面)等的限值等。
是否达到 标准要求
如有任何一 条达不到要求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详细讲解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详细讲解
门窗气密性
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以减少空气渗透。
门窗通风
合理设置门窗通风口,以保证室内通风效果。
建筑屋顶节能设计
1 2
屋顶材料
优先选择具有高热阻值的材料,如膨胀珍珠岩、 聚苯乙烯泡沫等。
屋顶绿化
考虑在屋顶设置绿化带,以降低屋顶温度。
3
屋顶通风
合理设置屋顶通风口,以保证室内通风效果。
建筑地面节能设计
地面材料
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 新,加强节能技术研发 和应用,提高建筑节能 的整体水平。
07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1
节能设计标准对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的能耗有 显著影响,实施节能设计标准可以有效降低建筑 能耗,节约能源。
2
节能设计标准对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也有积极影响, 可以提高居住建筑的舒适度,满足居民的生活需 求。
建筑外墙节能设计
外墙材料
优先选择具有高热阻值的材料,如加气混凝土、 空心砖等。
外墙保温层
设置合适的保温层,如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矿棉 等,以减少热传导。
外墙遮阳
考虑设置外遮阳设施,如百叶窗、遮阳板等,以 减少夏季太阳辐射热。
建筑门窗节能设计
门窗材料
优先选择具有高热阻值的材料,如断热铝合金、中空玻璃等。
绿色金融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为节能建筑提供贷款、融资等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 本。
表彰与奖励
对于在节能设计方面表现优秀的建筑项目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提高行业积极性。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成功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夏热冬暖地区的住宅小区,通过采用高效隔热材料、自然通风设计、太阳能 利用等节能措施,实现了显著的节能效果,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节能“十一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节能“十一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节能“十一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公布日期】2007.12.05•【字号】桂建科[2007]50号•【施行日期】2007.12.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节能管理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节能“十一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桂建科〔2007〕50号)各市建设系统各委、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及《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实施方案》(建科[2007]159号)精神,我厅在2005年编制《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节能“十一五”专项规划》(桂建科[2005]29号)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本专项规划,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

请各单位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相关文件的要求,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扎实抓好建筑节能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建设。

附件: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节能“十一五”专项规划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附件: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节能“十一五”专项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推动广西建筑节能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3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及《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实施方案》(建科[2007]159号)的精神,在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节能“十一五”专项规划》(桂建科[2005]29号)的基础上,重新编制本专项规划。

建筑光热环境与绿色建筑技术

建筑光热环境与绿色建筑技术

建筑光热环境与绿色建筑技术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重要,绿色建筑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建筑光热环境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建筑光热环境可以通过建筑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来实现,对于提高建筑的能效、节能减排以及提升人们居住和办公的舒适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营造光热环境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和太阳能热量,减少对电力和能源的依赖,进一步改善我国建筑能效偏低的问题。

比如,在建筑的设计中,可以合理利用阳光的照射角度和光强,使用大面积的窗户,最大限度地保证室内的光照。

同时,通过智能光控系统,可以根据室内外光线的变化自动调整照明灯具的亮度和使用时间,节省用电。

这种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室内的舒适度,还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符合环保理念。

此外,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可以影响建筑的光热环境。

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砖瓦、混凝土、玻璃等,普遍存在传导、辐射热量大、光线透过性不高等问题。

而绿色建筑技术中适合使用的材料则是具有较好的隔热、透光性能的材料,如新型保温材料和高透光率玻璃。

这些材料在保障建筑结构稳固的同时,也可以减少热量传导和利用漏光来提高自然采光能力,进一步改善室内的舒适度。

同时,绿色建筑技术还可通过科学的建筑排列和附属设施的设计,为建筑创造更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

尽可能地减少建筑的阴影效应和风的阻挡,可以让更多的自然光照和自然风进入建筑内部。

在建筑立面的设计中,也可加入一些防晒和遮阳装置,既可以满足建筑外观的美观性,又可以对室内的热辐射产生一定的屏蔽作用,提高建筑的供热和供冷效率,从而降低能源消耗。

另外,建筑光热环境和绿色建筑技术也与人体健康紧密相关。

光线和温度对人体的生理健康和心理舒适度有着重要影响。

建筑内的光线过强或过弱都可能对人体的眼睛和神经产生负面影响。

而过高或过低的室内温度也可能导致人体的不适。

因此,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除了考虑供电和供能的问题,还应当注重人的舒适度。

2020年《建筑节能》总目录

2020年《建筑节能》总目录

2020年《建筑节能》总目录2020特别关注02.001九州同愿,共克时艰云访谈02.002江亿院士:战“疫”胜利时与大家共议建筑节能新思路02.005赵锂院长:办公建筑安全运维,确保返岗人员工作健康战“疫”视线02.007许鹏教授:从传染病防治看南方采暖的必要性02.010央企担当,共筑建筑这座战“疫”堡垒03.001朱颖心教授:战“疫”期谈谈“建环”产学研那些事特别视线09.001国内外南极科考站建筑节能策略孙弘历,段梦凡,赵海湉,周浩,庄惟敏,张翼,任飞,林波荣政策法规07.00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国管局银保监会关于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07.09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农村地区被动式太阳能暖房图集(试行)》和《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应用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建筑碳中和11.001基于数据挖掘的办公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分析张仲宸,周浩,林波荣,李嘉麒,田昕,吴佳欣,陈帅元,黄莉11.007公共机构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朱晓姣,廖虹云,刘馨,桑婧萌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01.001广州番禺图书馆共享大厅空间自然通风系统联动控制策略研究张进,赵立华,梁耀昌01.007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绿色建筑后评估案例研究彭渤,吴雅典,杨彬01.013基于建筑空间尺度的环境感知与能耗研究王莹莹,黄琼,张颀01.020围合式庭院对建筑边界冬季温度场的影响探究孔雪姣,吴克,王蕾,崔苗苗,袁景玉01.024基于PKPM绿色建筑软件的医院建筑室内外风环境模拟及评价刘超,周建民01.030徐州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状况调查与分析王磊,徐峰01.03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外窗自然通风设计指标的简化与应用胡达明01.040昆明地区办公建筑照明节能设计与实测分析杨柳,张孝怡,周晓慧,赵勇,洪笃勤01.044“纸”材料在建筑中的生态性利用孔俊婷,邢腾腾02.011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能耗调研及分析张志杰,李颜颐,张宇霞,吴晓海,狄海燕,张晓彤02.016基于灰色聚类的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模型张坤,孟丹,孙晓璇,葛圆圆,刘娟02.021建筑功能与空间的设计趋势及可视化技术探讨周浩,余娟,林波荣,张仲宸,常晨晨,丁杰02.029外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对变电站建筑能耗的影响刘洋帆,张宇峰,蔡振华,张军,刘倩妮02.034加州大学2018年校园最佳奖建筑作品解析及启示阿不都西库尔·扎依提,陈国瑞02.039基于案例分析的低碳建筑特征及其实施策略研究刘剑03.022美国零能耗建筑最佳案例与激励政策研究吕燕捷,张时聪,徐伟,James Connelly 03.031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王芳芳,王陈栋,李博03.035严寒地区绿色农房多能互补系统设计与运行杨海鸿,田斌守,米应映,邵继新,张馨予03.040动态表皮类型对采光和能耗影响的比较研究汪丽君,史学鹏03.045浅谈宁夏首个绿色运营三星项目刘妍炯,滕飞03.051采光顶下微气候形成效果测试与分析孙多斌,严淇函,王珏,谢笑坤03.055大型公建后评估与绿色建筑评价比较研究卢凌寰03.058北京共有产权房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索与实践尹灵03.063夏热冬冷地区高校学生宿舍空间位置对能耗的影响项慧珍,程世丹,黄凌江03.070苏州地区公共建筑中庭空间光热环境实测与能耗分析研究杨柳柳,李振全04.091美国高性能建筑研究初探赵小刚,刘雨青,高金峰,张欣烁04.097新疆严寒地区井干式木结构建筑节能设计研究何金春,高颖,熊亚荻04.101章丘山区民宿夏季室内热环境测试与影响因素何文晶,桑志奇,王艺晓04.107兰州市私立幼儿园室内热环境初探刘妍妍,王天鹏05.001绿色住宅适宜技术体系研究与实践邹琼,王雅平,吴邦本,张嘉龙05.007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节能设计与经济性研究周雯,陈宏,王文超05.011一种相变材料驱动的动态建筑表皮应用研究朱仁杰,刘向峰05.019平面布局对建筑群体风环境的影响模拟研究李静05.027严寒地区居住小区室外风环境研究徐结晶,张永益05.033基于BIM-LCA的建筑方案设计优选方法章驰,李希胜05.040建筑设计视角下呼和浩特高校餐厅热环境实测分析高崇森,贾晓浒,许国强,周家绪05.049基于数值模拟的绿色粮仓储存的节能研究俞晓静,王远成,戚禹康06.027温和地区自然通风办公建筑的实际热环境评价研究孟瑶,牟迪,曹彬,朱颖心06.033夏热冬暖地区超高层绿色办公楼运行实际效果研究周荃,丁可,黄志锋,张广铭06.040基于天然采光的高校教室窗洞口宽度优化设计研究黄博超,苏晓明,郝占国06.046桂林民居冬季室内外热环境测试评价研究梁秒梦,巩新枝,陈爽,刘晶06.051合肥某高校夏季教室物理环境问卷研究董淑月,王旭06.055基于低碳可延续性的高层办公楼遮阳采光节能设计柴云峰2020年总目录202007.039使用需求参数对建筑大数据能耗预测影响规律初探赵海湉,王需,林波荣,朱颖心,张菁华,孙弘历07.043冷通道封闭数据中心机柜热环境指数分析叶思鹭,史伟民,彭来湖,李建强,汝欣07.048穿孔金属板遮阳表皮的开孔构造对室内热缓冲效应的影响崔艳秋,金明明,王志,赖震洲,江朝梅07.053基于全景图的城市街区太阳日总辐射计算方法对比刘衍,张沫岩,陈睿昕,郭向斐,杨柳07.058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能耗分析与节能设计宋冰,杨蕾07.062基于BIM技术的NFE ES室内外风环境模拟分析高喜峰,刘丹阳,韩庆华,徐杰07.066基于层次熵物元可拓模型的绿色建筑绿色度评价李强年,赵巧妮07.072某商业广场建筑能效理论值测评闫加贺07.076基于CFD通风模拟的剧场建筑设计手法浅析贾逸群,郭智,米俊仁07.081光的非视觉效应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张沁宜,林波荣,曾云一,余娟08.001中小学校园建筑的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与优化策略研究李璐,陈昌勇08.010景迈山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周钰,李显秋,熊凯,侯志凌,朱栩君,饶成玲,饶峻峰08.018既有居住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化改造实践研究康熙,赵士永,白佳慧,郝雨杭08.02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示范云松金域华府项目高性能外窗应用技术浅析潘玉勤,原瑞增,孙旭灿,杜永恒08.028建筑性能导向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周浩,邓庆坦,陈平,滕绍鹏08.033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零能耗建筑研究薛一冰,孙雅鑫08.038中国传统民居生态技术经验应用研究纪伟东,袁振皓,乔亚萍,葛葳09.097BIM与绿建设计的结合应用解析卢琬玫,叶青,马辰,赵强,李昕阳09.104公共建筑机电系统能效评价及分级方法研究狄彦强,廉雪丽,张志杰,李颜颐,张宇霞,李小娜,吴晓海09.111从乡土到零能耗———干热地区传统蒸发降温技术的工业化演变尹红梅,王崇杰,房涛09.115基于风环境优化的住宅小区布局模式研究姚昊翊,吴笛,张海麟,任昕瑜,刘迪09.120自然通风系统在地下车站公共区应用分析池东10.021青海国际会展中心夏季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感觉分析洪安东,范征宇,时雨辰,胡冗冗10.026北方地区某大型博物馆关键技术节能效果分析王雯翡,吕丽娜,李晓萍,周立宁,李以通,田露10.032陕西关中农村新民居的绿色建构虞志淳,孟艳红10.039高层办公建筑风环境性能优化设计研究与实践宋宇辉,曲冠华,原野,张颀,董伟星10.046某示范建筑中庭冬季光热环境的实测与分析常建国,陈先志,范立,付梦菲,刘鸿超,吕栋10.051建筑能耗预测与建筑节能分析模型构建研究侯广明,卓强,孙宇10.056基于BIM技术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辅助诊断方法研究张诗达,卢琬玫,宋昆10.063基于被动式视角下的乡村建筑节能设计探讨赵莹莹,何青,赵营,田毓丰,刘长春10.067基于ANP-Fuzzy法的装配式绿色建筑评价李强年,鲍俊超,牛昌林11.045建筑多能源系统优化评价方法研究冯晓梅,张瑞雪,李骥,乔镖,薛汇宇11.051装配式自保温双墙复合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张奕,韦佳,徐乐11.058陕西关中农村传统民居绿色优化设计虞志淳,孟艳红11.063基于多目标优化的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适用技术研究李晓萍,李宝伟,王国慧,张成昱,李以通,郭振兴11.067室内高温环境评价指标简化计算方法吕一行,孟晓静,卢棒棒,徐扬帆11.071植物冠层单层模型叶片温差的预测与实测沃文叶,付海明,董玉芳11.075绿色技术在地铁站建筑中的应用策略赵鹏飞,张同杰,郭建民,任爽爽11.080三位地域主义建筑师作品中的气候设计分析高奇枫,黄琼,张颀11.086甘肃地区绿色建筑表皮设计技术策略研究毕晓莉,贾丽芬,李鸿飞11.093绿色商场建筑和普通商场建筑室内环境满意度对比研究张永超12.001既有建筑可持续改造设计策略与节能技术研究董轶欣,李绥,Mar tin Wollensak 12.010既有工业建筑适应性再生及节能后评价研究杜书波,杨丽,赵庆双,张鹏12.015基于LCA性能的高层住宅建筑设计参数敏感度研究杨崴,羊思静12.024遮阳设计与用户行为对夏热冬暖地区住宅能耗的探究分析张楠,刘刚,满孝新12.030未来气候变化下不同屋顶类型的建筑能耗评估闫春辉,任婧,刘吉营暖通空调01.050相变回填材料配比对地埋管换热器蓄能传热特性影响研究杨晶晶,杨卫波01.057相变材料应用于空调蓄冷中的研究进展唐瑞,桂树强,颜俊,李东阳01.062基于数值模拟计算的地源热泵系统精细化设计魏俊辉,褚赛,刘启明,申雪云,鲍超01.068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在贵阳某建筑的应用分析赖振彬,黄巧玲,王玉麟,张宇01.072主动式冷梁性能实验研究胡晨曦,吕静01.077空气膜防结露型空调辐射板的可行性研究余志锋01.080合肥某小区地源热泵系统冬季运行及节能初探孟欣,王浩,何伟02.043高校宿舍室内新型空调气流组织及舒适度评价赵福云,成瑾,刘宝,徐颖,申广,王汉青02.052一种气流分布量化描述方法佘昭,潘毅群,黄治钟02.058地埋管地源热泵复合水蓄能系统方案设计及经济性分析褚赛,魏俊辉,刘启明,樊宏图,李永祥02.062地源、空气源热泵联合空调系统运行策略优化庄浩,李新锐2020年总目录202002.069直接接触冷板式液冷冷却数据中心的热回收探讨肖新文02.074冷却塔免费供冷在不同地区商业建筑内区适用及经济性分王硕03.004适于在线应用的空调机组风量连续测试方法特日格乐,赵天怡,刘中杰,张吉礼03.009用于蓄冷空调的替代型制冷剂水合物研究进展陈嘉雯,谢应明,杨义暄,孙嘉颖,徐政涛03.015不同通风方式对被动式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影响的分析李永,句德胜,崔晓梅,刘士龙03.019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新风负荷预测研究李佳殷,周勃,乔清锋04.001集中式空调系统提前关机调度技术的节能分析乔富荣,闫军威,胡小芳04.009空调用共晶盐蓄冷材料的增稠特性实验研究谢奕,史波,冯叶04.014地埋管地源热泵换热区岩土体热承载能力评价王洋04.019地能采集井设计工作的数值模拟分析肖天辉,苏柳文,王辰,刘海明04.024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暖通节能技术应用研究吴少光,廖晓华04.028基于建筑调适工作对空调系统设计的反思刘广东,张野,唐千喻,李婷05.054基于深入挖掘制冷站监控数据的节能分析及思考何子睿,刘烨,辛本波,唐千喻05.060夏热冬冷地区复合式地源热泵设计与运行策略研究於继康,温勇萍,于国清05.065竖直平板上蒸汽层流膜状冷凝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夏长伦,郭鑫,刘琳05.071天津某文体中心游泳馆空调系统方案设计和分析丁逾凡,吕静,奕婧05.076基于eQUE ST的某商业建筑空调系统节能分析杨福,王衍金,王伟宵06.063膜式叉流新风热回收装置结霜及换热效率的影响因素实验黄俊峰,白姣,张舸,王立峰,曹阳,曲凯阳06.069分体式空调冷凝水产量计算方法研究廖德妮,张玉,蓝静,谢天明,黄文豪,雷敏聪,杨鸿滔,张磊06.074太阳能-热泵热水机组末端应用与分析王宇翔,王芳,刘登辉,汪青青,宋一昂06.080青岛某大型综合医院空调系统设计与节能胡军06.084无锡市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分析研究仇铮,倪文晖06.089某文体中心体育馆狭长静压箱气流组织设计优化刘坡军06.091AC F-TiO2光催化净化室内空气中自然菌的实验研究冯国会,张峥,张亿先06.097不同气流组织方式对厨房PM2.5分布影响及其数值模拟袁扬,朱能,王清勤,李春龙07.003冷风侵入下的大空间地板辐射采暖效果实测分析刘刚,殷宣宣,徐弋,董伟星,黄文龙07.009供热系统换热站供热参数预测模型对比分析朱佳,孙春华,齐成勇,夏国强,陈佳丽07.014强化学习算法在空调系统运行优化中的应用研究丁志梁,潘毅群,谢建彤,王尉同,黄治钟07.021地下水渗流对竖直U型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影响刘卫,张之强,刘琬铭,刘鹏,郭洁,徐博荣07.027基于EED软件的垂直埋管换热器设计分析陶鹏飞,薛宇泽,韩元红07.033大型商业综合体空调系统节能诊断与调试优化王波,刘铁,单斌08.079寒冷地区土壤源供暖系统土壤取热及补热特性吕轶娜08.086医院非供暖季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分析王思叶,于振峰,赵伟08.091某医用直线加速器机房的空调及通风设计赵忠梁08.094道路噪声对临街建筑自然通风被动制冷潜力的影响任宇鑫,柳靖09.018空调外机百叶罩S型叶片最佳叶型及倾斜角度研究祁冰,原瑞增,李展,王可可,段飞09.023基于模糊评判法的多能互补供暖系统评价模型及应用冯艳,王志国,连恩广,赵子琦09.029污水源热泵年运行性能实验研究及预测郑仁春09.036剧场座椅下送风不同上座率的最优参数分析黄华明,聂贤09.042喷射式制冷系统的仿真计算和实验研究张瀚月,罗浩,刘荔,赵宇09.047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夏季性能分析汤海波,翁文兵,李霞,柳艳艳09.051清洁供热规划关键问题的思考王东,左河涛,方豪,李政09.055青岛市某健身房内冬季热环境及舒适性研究王英黎,王海英,徐曼殊,石崇根,王琳09.060室内热环境对室内人员工作效率影响研究郁文红,董娜娜,江超文10.072上海某社区文体建筑人员密度及冷负荷研究吕静,奕婧,丁逾凡10.078结合主动式冷梁的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分析郁文红,李辉,白金超10.083上海市某研发中心空调系统整体节能优化分析焦乾峰,曾艺,杨丹10.089胶球在线清洗装置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实践及节能评估李昶,张建风,刘昊儒,邹凯凯,孙忠尧10.093某体育馆冰蓄冷空调方案经济性分析李兰10.097沈阳商业中心区多尺度温度变化研究杜思宏,孙贺11.012冷源系统能效系数计算方法与实测分析唐辉强11.016严寒C区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供暖系统正交优化分析赵芝蓉,唐汝宁,李军军11.023间接蒸发在数据机房的新风节能与过滤特性谭浪,刘鹏,周雪梅11.028冷却塔供冷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分析刘乃玲,王淑玲,李向东11.033基于TRNS YS的冰蓄冷空调系统能耗和经济性分析吴昊,徐以洋,谢若怡,张绍志,陈光明11.038基于数据挖掘算法的DHC系统负荷时序预测方法焦良珍,陈海生,高革,李冠男,胡云鹏12.055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组及毛细管网辐射供暖的节能热舒适性研究胡俊涛,王赞社,尹芳汀,吴越12.062“红飘带”显示屏背后腔体的通风散热方案分析周浩,张菁华,刘建华,刘加根,洪迎迎12.069办公建筑空调冷负荷预测模型贺延壮,曾贺湛,赵晓宇,潘立君12.073基于Airpak的冬季办公室机械通风研究宫克勤,杨子昱,张楠2020年总目录2020运行管理与调适02.137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监测技术体系需求分析李振全,雷亚平,高信,马思聪,施海星,许政涛03.148上海地铁某基地风冷热泵空调系统能耗分析肖琳04.144医院建筑节能与运维管理分析赵丽娜,许壮莹09.064基于数字孪生的绿色建筑运营成本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王艺蕾,陈烨,王文10.001我国建筑调适发展现状与前景逄秀锋,宋业辉,徐伟10.008国内大型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运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孙洪鹏,陈晨,张广智10.014某高校区域供冷系统节能调控方法研究任德瑜11.116广州市民用建筑能耗总量和强度计算研究与分析李叶红,黄涛,江向阳,杨建坤保温隔热与材料01.129聚合聚苯板燃烧热值测定的试验研究王彬,徐长春,陈刚,于跃洋,李振宇,张文华01.133硅酸盐水泥-碱矿渣配制低密度泡沫混凝土试验研究田聪,陈丽红,秦旭飞,王宏园,张敏02.079不同窗型对建筑外窗传热系数的影响分析潘玉勤,孙旭灿,付梦菲,常建国03.089豫中地区传统民居适宜性节能窗应用探讨于冰清,赵威,吕红医04.033屋顶绿化对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的模拟研究任婧,闫春辉,赵莹莹,刘吉营04.039阜新地区居住建筑墙体保温节能材料的应用研究巩玉发,郑文瑶04.044湖北省公共建筑外墙自保温系统热工性能及适用性研究黄倞04.048相变材料耦合太阳能在冬季建筑采暖中的应用晁岳鹏04.052一种热致变色调光玻璃的光学性能研究陶勤练05.111全钢化真空玻璃支撑物参数与导热性能的相关性赵伟同,胡东方,江春伟05.115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性能研究姜奇奇06.001典型外墙构造复合相变层的热工性能研究乔宇豪,鲍嘉阳,刘衍,杨柳06.006墙体热阻测试过程三维导热的模拟研究寇方铖,王馨,邹瑜,莫金汉06.012外循环双层玻璃幕墙能耗模拟研究俞天琦,王艳06.018SEPS-VIP复合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保温性能研究原瑞增,李展,贾云飞06.022围护结构二维稳态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王立娟,王海波07.090双层定型相变墙体结构在中国三种典型气候区的温度与能耗模拟研究亓文超,刘志强,俞佳明,张冠华07.096α石膏制备轻质发泡隔墙材料的研究李永生,韩菲菲,徐龙,李美红09.071蒸压加气混凝土毛细吸水试验中尺寸效应的影响研究李艳娟,孙立新,杨静芬,张孟林,张松浩09.074建筑玻璃贴膜节能性能研究谢建华,宋文荣,龚延风,段凯09.082门窗用未增塑聚氯乙烯型材的尺寸变化率试验研究胡薇月09.086气候变化下蓄热层构筑墙体保温改造热性能研究邓蕾10.102相变特朗贝房关键影响因素优化研究邓仁洁,朱娜,胡平放,雷飞,罗振宇,吴涛,唐广11.098国内规范岩棉板外保温抗风设计对比分析曾松春,徐晓攀,李安娜11.102夏热冬冷地区墙体外保温对建筑节能影响的研究杨少玮,张伟捷12.036西藏传统民居改造中的墙体蓄热性能建议李峥嵘,斯阳,赵群,谢一建,陆世康12.041常见外窗型材填充保温材料对热工性能的影响研究梅国永,李琪,杨娇娇,李海滨,李迪12.046农村建筑外墙局部保温及性能测试王冬计,刘联胜,高英,王爱新,祁广钰,王恩宇,胡玉洁12.051再生聚丙烯颗粒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叶邦土,吕润平可再生能源及其应用03.075基于气候风洞的大型太阳辐射模拟系统研究李令令,孟庆林,张磊03.080基于空气源热泵辅热的复合地源热泵系统应用研究高朋,刘启明,魏俊辉,刘嘉,张伟东03.084基于弃风利用的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的研究信博文,南新元,陈慧05.080江水源热泵系统取退水对水体温度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李瑞霞,郭啸峰,张彬彬,岳玉亮,钱堃06.102中深层地源热泵系统在区域集中供热中的应用杨凡09.008公共机构浅层地热能与主动式能源耦合利用适宜性研究冯国会,柳梦媛,李环宇09.013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在青海省循化县的运用研究祁焕嵬11.106商业综合体建筑减排路径分析方法研究刘烨,燕达,郭偲悦12.077公共机构综合能源系统模拟计算平台开发乔镖,倪晶,冯晓梅,李骥,薛汇宇12.083严寒地区供暖用空气源热泵机组群热环境模拟田晓焱,马广兴,梁春阳12.089太阳能百叶窗应用于主被动结合式太阳房的室内热环境研究白梦梦,王沣浩,王志华,康彦青,郑爱平节能改造与技术01.115旧工业建筑绿色化改造设计探析毕晓莉,徐杨杨,张顺尧01.122轴向微槽结构平板热管毛细力表征及性能研究张芳莉,杨庆,丁昀,卢玫洁01.127高校教室智慧照明改造案例分析卢彦铮02.097中国公共建筑的建筑典型模型建立陈智博,沙华晶,许鹏,奚培峰02.100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节能优化姜向阳02.103低温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性能研究李御锋,杨金钢,朱林,曹东旭,邓兰西02.107基于CFD的变压器室通风散热数值模拟及优化分析张勇,徐天光,王永庆,朱超,马玉龙,傅金柱02.112冀南地区农村民居生态节能改造策略研究孔俊婷,刘苗02.118某高校校园建筑节能改造有效方法探讨陈岩02.121节能监管平台在高校用水管理中的应用王洪瑞,耿守浩03.094热激活蓄能墙体流热耦合特性动态分析及优化李佳奇,曲世琳,胡玮聪03.100小区级灵活分布式可调控供暖系统研究杨波,宋健京,陈卉,杨肖,杨冬梅2020年总目录202003.106公共机构既有办公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实践朱晓姣,柳松,宋波,张思思,叶少华03.111泉州农村石构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及优化吴钟奇,夏博,韩婧,梁坤03.116高校既有学生公寓外窗节能改造方案评价赵泰,程东03.121某示范建筑暖通和给排水绿色节能设计分析邹宇亮,杨少林,金鹏04.057天津农村既有住宅现状及节能改造策略研究岳晓鹏,罗浩,高源,王舒扬04.062多孔铝介质-石蜡复合蓄能炕的热性能对比研究陈月,马秀琴,贺晓杨,胡明月,王慧04.068基于热响应试验地埋管分层热物性研究汪启龙,张卫东,田东蒙04.073开式地表水源热泵引水管道颗粒沉积现象的模拟和优化节能分析郭啸峰,李瑞霞,熊泽宇,齐月松,钱堃04.081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农村住宅节能改造初探李德新,安欣然,李浩宇04.087高校浴室节能改造及优化提升方案探析姜永增,潘军刚05.084基于软件模拟的北京农村民宿节能改造研究魏广龙,付钰,李睿乾,褚娟娟05.090坝上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学楼新型节能窗适寒设计研究杨孟秋,于沈尉,王金奎05.095鄂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的节能设计优化研究徐楚星,赵敬源05.100无锡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技术研究仇铮,倪文晖05.106超高层建筑给水方式的能耗计算黄玉珠06.117基于双源热泵能源耦合系统的相变储能研究梁栋06.122基于既有传统乡村建筑改造的研究芮如忆,莫弘之,刘晓哲,项浚,李钢06.126山东地区农村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调查研究徐振红,李星宇,王鸿宇,刘俊红07.123土体热物性对能量桩换热效率特性的影响研究令永春,刘大鹏,季伟伟,陆浩杰07.128寒冷地区大型医院能耗分析及节能策略王玉来,李永安07.134传统民居的天然光环境优化研究侯薇,袁景玉,高源,谭柯07.141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风管穿外墙热桥研究刘少亮,强万明07.146建筑用电流向分析在医院节能改造中的应用探索汪剑,冯一,代勇,杜栩08.042某校区供热系统改造及分时分区运行优化姚震,周美玲,林日亿08.048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山地乡村民居改造研究任彬彬,安晓莹,冯策08.053冀西山区传统村落石窑洞民居节能改造初探赵小刚,闫晓颖,吴楠,刘雨青,徐良08.059湖南省双峰县伟训堂建筑物理环境模拟与分析彭小洪,伍国正,任雯,郭俊明08.065影响建筑整体气密性关键因素研究综述李扬捷,徐伟,董宏08.070基于多指标综合评分法的既有建筑节能规划分析吴豆豆,斯依提艾力·艾麦提,吴振08.076上海传统民居屋顶节能特性研究刘晓哲,莫弘之,芮如忆,王海松09.124供暖邻室数量对非供暖房间热环境的实验研究沙心奕,李进,龙恩深09.130天津某医院冷凝锅炉节能改造及运行策略优化董明,刘勇,王永亮09.134大型冷库室内保温吊顶创新施工关键技术任斌向,张增国,郭卫萍09.139高寒地区铁路站房雨水利用技术研究刘韦伟,赵艳,严建伟,张兴艳,欧眉10.109既有居住建筑宜居改造技术体系研究王建军,李东彬,熊珍珍,郭向勇,袁骥10.116绿色生态视角下乡村空间改造策略研究舒平,郭昊阳,解丹10.122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李建华,刘阳,郑欢欢10.129颗粒浓度对含纳米氧化铝石蜡光热特性的影响高梦,杨瑞桐,卢丽冰,李栋,吴洋洋11.124严寒地区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性能敏感性分析金虹,张乙川11.129基于过渡季舒适性的寒冷地区东西向学生公寓节能改造初探李建华,刘玉,任彬彬,梁志恒11.135自动脱气设备在高校供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姜永增,潘军刚11.140PP P模式下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研究李强年,徐弘毅,牛昌林12.096广州市公共建筑室内照明情况现状调研与分析罗运有,刘畅,余鹏12.099基于实际热需求的单一建筑类型区域供热系统节能调控方法研究姜永增,刘涛,潘军刚12.105医院业务增加引起的能源浪费及节能措施分析李智慧,赵琨浩,李树勋12.111集中淋浴废水余热回收利用研究蔡辉旺,陈亦文,曾清标准规范与检测02.126建筑门窗保温性能国内外检测方法研究万成龙,张素丽,单波,王昭君,王俊洋,王洪涛02.130民用建筑典型场所机械排烟口分布因素分析陈捷,刘国成02.134建筑保温砂浆抗压强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王学成,曹杨,张新玉,吴美升03.144广西居住建筑节能65%技术体系研究张小静05.125马鞍山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及能耗定额研究黄志甲,甘琳,江陆军,沈正05.128建设“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绿色建筑———浅析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的修订郭夏清06.059住宅通风设计标准研究任俊,高峣12.129建筑节能率的计算和转换关系研究殷健,瞿海霞电气与智能建筑07.100基于非线性特征工程的短期建筑能耗预测方法王振亚,范成,李达生,曾妍洁,刘明辉07.108低压直流配电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秦文军,陈文波,房建军,李忠,严建海11.111基于BIPV示范项目的低压直流配电一些关键问题研究房建军节能经济与行业研究01.137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能耗特点王会粉,徐俊芳,王皆腾,梁元元,赵会刚。

夏热冬冷地区绿色低碳建筑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及示范

夏热冬冷地区绿色低碳建筑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及示范

夏热冬冷地区绿色低碳建筑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及示范可行性研究报告2012年4月16日目录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意义 (4)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0)2.1 国外相关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现状及发展趋势 (10)2.2 国内相关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3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的差异分析 (14)三、项目内容、技术关键及主要创新点 (17)3.1 主要研究内容 (17)3.2 技术关键 (18)3.3 主要创新点 (19)四、项目预期目标 (21)五、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路线、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 (22)5.1 实施方案与技术路线 (22)5.2 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 (23)六、计划进度安排 (25)七、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27)7.1 团队与工作基础 (27)7.2 仪器设备/软件条件 (37)八、经费概算 (39)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项目背景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发展国策之一,节能减排是国家“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在“十二五”期间正式列为约束性考核指标[1]。

而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正是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了建筑领域的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并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生态转型和模式变革的必然选择。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则分别启动了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低碳经济示范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集成示范”为主题的科技支撑计划,计划从规划设计方法、软件工具、绿色低碳技术集成、示范建筑/园区/城市片区等方面,体系化的解决新城规划建设、居住区成片设计、大型城市综合体等绿色低碳设计与实施的关键共性问题。

我省作为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在建筑用能和低碳建设方面有着自身的长期特殊性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以建筑节能为例:一方面,夏季需要长时间空调降温,这与华南、华北等区域相似;另一方面,冬季供暖能耗长期接近为零或低负荷,这与华南地区相似。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广东省标准DBJ XXXX—XXXX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XXXX—XX—XX 发布 XXXX —XX—XX 实施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广东省标准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in GuangdongDBJ XXXX—XXXX建设部备案号:J XXXX-XXXX批准部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日期:XXXX年XX 月XX 日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广东省建设厅粤建科函[2009]250号文件的要求,由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本标准是为贯彻落实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总结近年来广东省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沦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并经审查定稿.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本标准由广东省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总结实践经验,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广州市先烈东路121号;邮政编码:510500)。

本标准主编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编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广州市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3)3。

1 基本要求 (3)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4 住宅建筑 (5)4.1 节地与室外环境 (5)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6)4。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8)4。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0)4.5 室内环境质量 (12)4.6 运营管理 (13)5 公共建筑 (15)5。

绿色低碳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绿色低碳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绿色低碳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吴红涛;陈伟;路则耀;龙东风;屈蓉;李志禹;刘扬;戚仁广
【期刊名称】《建设科技》
【年(卷),期】2024()7
【摘要】既有建筑存量大、能耗高、碳排放大,给城市发展带来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推动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以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为重点,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

绿色低碳改造是实现好房子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从产能、节能、用能和储能四个技术路径出发,详细阐述了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好房子建设及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吴红涛;陈伟;路则耀;龙东风;屈蓉;李志禹;刘扬;戚仁广
【作者单位】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既有建筑绿色低碳节能改造技术措施应用——河南省人民政府原综合办公楼改造工程
2.纳米陶瓷节能膜在建筑外窗节能改造中的应用前景研究——绿色建材低碳产品与技术案例
3.既有建筑绿色低碳节能改造技术应用分析
4.绿色低碳深度节能铝电解技术500kA系列改造应用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四、共性关键技术
1
改造可行性评估 再生设计 外窗和屋面隔热性能提升 非传统水源收集利用
复合绿化
2 3 4 5 6 7
通风与净化 原有材料及设备再利用
2/4
四、共性关键技术 实际案例——南海意库
深圳三洋厂区是当时日本的三洋株式会社驻华所在地,由 六栋四层工业厂房组成。占地面积 44125 平方米,建筑面积 95816平方米,每栋标准层面积约4000平方米。 2007 年对其1#、3# 和5# 楼进行绿色化改造。改造后的厂 房定名为深圳南海意库,作为办公使用,文中选用该项目作为 绿色化改造案例。
9/4
四、共性关键技术 3 、外窗和屋面隔热性能提升
夏热冬暖地区外窗遮阳系数对建筑能耗影响较大,针对此特点,在外窗选择时,首先要考虑 玻璃材料的遮阳系数。不同玻璃材质的遮阳系数如表1 所示,可以看出LOW-E玻璃及LOW-E 中空 玻璃的遮阳系数比较小,可有效减少太阳辐射得热。 此外,在夏热冬暖地区,由于室内外温差较小,传导热所占比例较小,外窗得热主要来自于 太阳辐射。 K值过低反而会使室内热量向室外传递,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所以在选择玻璃材料时 ,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3/2
二、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建筑概况 2 、中期既有建筑(1981年~1995年)
改革开放以来,夏热冬暖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迅速,以“珠三 角”为代表的城市群,成为我国近30年来发展的历史见证。这一时期 ,大量不同性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该地区,建筑以厂房和住宅为 主。厂房大部分为多层框架结构,其面宽较小但进深较大。住宅为多 层框架或砖混结构,外观凹凸变化作采光通风及遮阳之用。
在建筑节能计算时是按照外窗的综合遮阳系数,即玻璃本身的遮阳与构件遮阳综合的遮阳 效果来评价。建筑设计时,将外遮阳构件与建筑立面设计有效结合,可形成一定的视觉及光影 效果,丰富建筑立面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夏季太阳辐射的影响,改善室内天然采光效果, 防止眩光产生。外窗遮阳板可分为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挡板式。
四、共性关键技术 2 、再生设计
由于建造年代的设计标准较低,绿色化改造应按现行标准进行结构、消防等设计,使改 造后使用年限和使用安全满足相关要求。 南海意库在原有结构基础上按现行的结构抗震和结构加固规范对梁柱节点、基础以及柱 截面尺寸进行验算补强,采取一定加固措施重铸了这栋26年前建筑的钢筋铁骨。
5/4
四、共性关键技术 2 、再生设计
建筑以人为载体,是有生命的空间。既有建筑由于种种原因 不能满足当下使用的要求,意味着其生命的结束,绿色化改造换 起了建筑生命存在的价值。 既有建筑因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其使用功能和场地环境因 行为习惯和审美意识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以前的办公建筑大 多为单间布局,而现代办公建筑很多采用大空间布局,如果既有 建筑为砖混结构,单纯改为大空间办公存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只 有加建才能达到改造的效果。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停车、适老化 等配套设施的功能提升,都应在设计阶段加以考虑。
在建筑南部第2层与第3 层中间(原建筑的第3层与第4层中间)增设第2层夹层,分割后 的上下两层作为资料室、图书室和员工休息室,为员工增添了一个自由、互动的交流场所。 3 号厂房在原建筑中部修建了生态中庭,形成了二层到五层贯通的中庭空间,增加了室内 采光与通风效果。
第二层夹层实景照片
生态中庭实景照片
7/4
第二层夹层实景照片
生态中庭实景照片
8/4
四、共性关键技术 3 、外窗和屋面隔热性能提升
近几年来,建筑外窗简约设计手法流行,相当部分建筑设计了大面积的外窗,这种手法与倡 导节能背道而驰。夏热冬暖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太阳直射辐射强烈,屋顶隔热对降低屋顶层 房间的空调能耗,改善室内热环境有显著作用。因此研究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建筑外窗和屋面隔热 性能提升技术意义重大。
15/4
四、共性关键技术 4 、非传统水源利用
夏热冬暖地区降雨量大,但大部分城市属于缺水城市,因此对非传统水源如雨水、中水等的高 效利用可有效缓解对传统水源的过度需求。此外,强化雨水入渗可改善水环境及整个生态环境系统, 在强降雨时期还可减少城市排洪系统的负荷。因此研究适用于夏热冬暖地区的非传统水源收集利用技 术意义重大。 主要包括:(1)雨水利用;(2)中水利用。
能耗高
使用 功能差
抗灾 能力弱
对既有建筑进行合理改造,关系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问题。
1/1
二、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建筑概况
1 、夏季漫长冬季短暂,温差小 2 、雨量充沛,湿度较大
3 、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烈
所以,建筑设计主要考虑防 晒和防潮。
1/2
二、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建筑概况
水平遮阳
垂直遮阳
水平遮阳
垂直遮阳
综合遮阳
挡板遮阳
11/4
四、共性关键技术 3 、外窗和屋面隔热性能提升
南海意库3号厂房改造时,建筑东面采用固定百叶遮阳为主,局部采用自控活动百叶,固定 百叶可通过精确计算出百叶的截面尺寸和水平夹角,优化遮阳降低辐射。
南海意库 3 号厂房水平遮阳实景照片
垂直遮阳实景照片
第五层实景照片
前庭实景照片
3 号厂房由改造前四层改造为现在的五层,第五层以轻钢结构为主体,主要功能是多功能报告 厅和摆放一些设备。增层后建筑首层设为停车、服务、食堂等辅助空间。二层为主入口层,在北、 中、南侧分别设立前庭,中庭、后厅。前庭为建筑的共享空间,将绿化景观引入其中.
6/4
四、共性关键技术 2 、再生设计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引言
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建筑概况
绿色化改造 共性关键技术 增量成本 问题与启示 结语

三、绿色化改造
2008年,10个项目 获绿色建筑标识; 2009年,20个项目 获绿标
2012年8月,共542 个项目获绿标,总 建筑面积超过5500 万平方米
2013年3月,共851 个项目,建筑面积 超过 8955万平方米 获绿标
2012年4 月,《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设施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新增 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可以推算十二五期间将增加约9 亿平方米的绿色建筑。除新 建建筑努力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外,既有建筑大有可为。 绿色化改造主要包括功能提升、结构补强、节能改造、环境友好和设施完善。
1/3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引言
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建筑概况
绿色化改造 共性关键技术 增量成本 问题与启示 结语

四、共性关键技术
《国家“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指出:将绿色建筑共性关键技术体系、绿 色建筑产业推进技术体系、绿色建筑技术标准规范和综合评价服务技术体系建设作为绿色建筑 科技发展的三个技术支撑重点,积极推进相关技术的研发、标准规范的编制修订与工程应用示 范。 绿色化改造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是指面向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需求,整合绿色建筑领域科研力 量,建立产学研协调机制,加强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和多专业集成两个维度的重点关键技术研发 ,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适宜技术体系,力争在绿色建筑核心技术和产 品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13/4
t A t s s ts s ,max
四、共性关键技术 3 、外窗和屋面隔热性能提升
浅饰屋面是指利用浅色装饰材料的隔热原理现场铺装或工厂预制后现场安装的屋面系统。 根据辐射传热的理论,太阳辐射热的当量温度ts反映了围护结构外表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室外热 作用提高的程度。 以广州地区的平屋顶为例,计算不同屋面辐射吸收系数对当量温度的影响。可以看出,屋 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的大小对当量温度影响很大,随着辐射吸收系数的降低,当量温度下降显 著,即降低了室外热作用,而且当量温度的幅值也降低,即太阳辐射得热量相对稳定,有利于 室内的热稳定性。
3/4
4/4
区既有建筑由于建造年代不同,设计标准不一,品质也良莠不齐。能否满足当 代大众的需求,建筑改造前应进行多方面的可行性评估。可行性评估分为经济效益评估、技术 保障评估和社会价值评估。 改造可行性评估作为项目可行性报告的一部分,与其他内容综合一起,作为既有建筑是否 可以或值得绿色化改造的判断依据,是下一步工作的基础。 经济效益评估 指既有建筑(群)经绿色 化改造后的成本收益与重 建成本收益的比较。增量 成本是决定性因素。 技术保障评估 指既有建筑(群)在功能 提升、结构补强、节能改 造、环境友好和设施完善 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度的 比较。 社会价值评估 指既有建筑(群)在建造 的年代和当代存有品牌意 义和社会影响力的判断比 较。
16/4
四、共性关键技术 4 、非传统水源利用
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屋面、道路广场、绿地等的雨水,主要包括雨水收集—储存—利用三个环节 。在雨水利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其与建筑、景观、环境的结合,充分发挥透水地面、绿地及水生植 物等在净化水质方面的天然作用,减少人工化学净化处理工艺。此外,不仅要鼓励小规模雨水利用系 统的发展而且应该从城市规划角度进行雨水利用的设计,将雨水利用设计与整个城市的水系统规划有 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节水作用。 中水利用系统是指将生活、生产过程中使用过的水,经过再生处理后,回用于绿化浇洒、道路 车库冲洗等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杂用水。中水水源选择一般优先选择优质杂排水,如冷却水、淋浴水 、盥洗排水、洗衣排水,其排水量大,有机物浓度低,处理工艺简单,投资运行成本低,是首先的水 源。现阶段,城市中水系统发展不够完善,建筑中水系统和区域中水系统,由于其规模较小,可就地 回收利用,管线小,投资小,可作为建筑物或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且技术发展较为成熟,既有建筑 绿色化改造可优先选用。
玻璃
透明
玻璃 0.97~0.95
LOW-E
玻璃 0.58~0.52
中空
玻璃 0.88~0.86
LOW-E
中空玻璃 0.59~0.38
热反射
玻璃 0.7~0.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