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合集下载

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包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转型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双向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要中国化,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要向中国文化学习,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

早在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总结了中国革命运动的经验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经验,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提出全党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数千年来的珍贵历史遗产。

1941年,他在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整风报告中,再次号召全党研究现状、研究历史、研究理论。

他尖锐地指出:“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实事求是、独立自强的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一再提倡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概念和思想,无不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概括。

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需要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及其丰富内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好三项要义:(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前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从历史角度看,早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为中国共产党人所关注。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这个问题作过论述。

他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并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继承原则。

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实践论》和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但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最紧迫任务是进行军事斗争,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因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点首先是从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和阶级状况出发,探索如何制定与中国实际相符合的革命路线包括军事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步展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关注的重点越来越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西方国家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大力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其价值观念。

在国内,我们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任务,文化建设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当前意识形态和理论工作中的重要使命。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进的历史必然,是具有时代性的课题。

必须结合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需要弄清两者为什么必须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内在地包括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理论研究商品与质量2010年10月刊96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张美诚(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革。

因此,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传统文化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离开中国的国情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替代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作为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必然包含精华与糟粕,其精华与糟粕是对立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指出,"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两面性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紧密关联,两者不可能完全分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土化、民族化。

所以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

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于激发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勇于进取具有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互融合、交流和影响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需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实践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独特文化形态和制度体系,涵盖了诗、书、画、礼、乐、易、春秋、战国、官学等众多方面,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有益的思想,如仁爱、诚信、孝道、禅宗、道教等,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人性本质的论断和社会公正的理念不谋而合。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体系和哲学思想,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应用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制度与实践经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如古代的官学制度、科举制度等,虽然已经被淘汰,但是在当今社会的政治、教育、招聘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新制度和新模式,推动中国向更加公正、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流、借鉴、补充和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在保持原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与经验,推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相结合,进行必要的革新与创新,使其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同时又不失其独特的文化精髓。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和排斥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借鉴和发展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文章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传统伦理思想基础、社会理想基础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负面影响,即对自然科学重视不足、专制主义传统、平均主义。

标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符合中国实际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过程。

这个过程要在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三个维度上展开,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能不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内涵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在中国,离不开民族文化沃土,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就因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贯通并实现了有机结合。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影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哲学蕴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和辩证法思想。

中国哲学对世界本原的认识,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漫长发展过程,从管子的水为万物本原、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张载的太虚即气、到王夫之的天下惟器,清晰呈现了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脉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一致性。

中国先哲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中形成了天人合一、对立统一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相融相通。

中国传统文化看到了民众对稳固政权的作用,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载舟覆舟思想,体现出的丰富民本意识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有契合之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而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毛泽东善于教育群众、组织和发动群众,强调营造密切的军民关系、干群关系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进步中的伟大作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伦理思想基础传统中国重视宗法伦理,是道德至上的国家,有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革命理论。

中国在20世纪初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将其中国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中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文化遗产,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文学艺术以及礼仪习俗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历史视角下的关系探究我们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关系。

中国在近代以前一直是封建专制社会,传统文化对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则在辛亥革命后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阶级斗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一系列理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观念和制度提出了挑战,形成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尊严和平等的思想,并把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中国化的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互补和融合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资源,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现实中积极吸纳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

在当代中国,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结合。

相信在这一融合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05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注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国在十八大报告之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质需求,为了推动国家的文明建设及发展,我国必须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实质条件,了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轨迹,关注文化实力的稳定提升,充分体现文化对推动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及优势。

文化的繁荣发展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是比较复杂,首先需要了解文化的内涵以及具体形式,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中的重要精髓,要想推动文化发展,丰富我国的文化内容以及文化形式,就需要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分析以及研究,了解不同的发展路径,充分推动文化的繁荣建设,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融合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难以避免会出现许多的矛盾以及碰撞,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及理念,将马克思主义与国家的实质国情融为一体,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够推动我国的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以及继承。

马克思主义之中的唯物辩证法明确强调了唯一的科学社会观,以人类认知的历史成果以及创作价值分析为依据,分析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融合以及发展要求。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需要以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完美融合为依据,积极创造符合我国国情的精神文化家园,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够体现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要求,有效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在实践之中检验真理,积极寻求自身的精神发展根基以及智慧源泉。

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说,在精神弘扬的过程之中也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路径,在反复论证以及实践中实现有效碰撞以及交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实现这一重要理论的有效传播,在不断繁荣发展以及创新优化的过程之中形成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语言形式,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指明道路及方向。

两者结合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不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和依据,关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真正实现两者的完美融。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庞辉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庞辉

泽东给这个古老的命题赋予新意。这样,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现实中, 有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 为 个 人 谋 私 利 , 或 者 口 是 心 非 , 翻 手 为
科学的态度与辩证的方法就与“实 事 求 是 ”这 一 中 国 传 统 的 思 想 有 机 融 云, 覆手为雨, 搞阴谋活动。人们把此种行为称之为耍政治手腕。而这些
一、激发兴趣, 产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 有学习兴趣, 学习也就成了负担。”那么讲课时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俗 话说: 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它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师要像 一个好的导演, 整合教材, 精心设置情景, 引入课题。低年级可根据教学 内容, 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或故事情景, 唤起学生的兴趣。
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景十三王传》, 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 稳定性特征。而政治活动变化快, 某两个国家昨天还是剑拔弩张的敌人 ,
古, 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 必为好写与之, 留其真, 加金帛赐以招之”。唐 明天却有可能成为朋友; 去年制定的某一政策, 有可能今年就不再执行。
人颜师古注《汉书》时, 把“实事求是”解释为“务得事实, 每求真是也”。毛 而且政治还包含有非正确性的因素。如“文革”十年, 那也是政治活动。在
2008 - 07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和谐校园
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庞辉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项基本原则 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理清中国古代的思想、学说, 从
之一。但是,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才能指导我们的 中发掘出符合当前时代精神的东西来。通过这个过程, 我们才会发现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共进的时代意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共进的时代意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共进的时代意蕴摘要饱含历史积淀孕育而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凝聚了民族智慧与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和活力源泉。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以其开放包容的理论特质,在中华大地上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融合。

二者的融合为中国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使中华民族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激荡中屹立昂扬。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在西方的土地上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如今在中国广袤的疆土之上被冠上中国化的名义,指导着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来的马克思主义遇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和语言表达方式上,受到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必然有诸多不同。

那么二者注定在相遇融合的过程中受到来自“传统思维和现实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4]。

而要以融合弱差异,实现融合共进,则是要求二者均为富有开放兼容、与时俱进特质的理论。

这样看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融合,不是一味地消除差异,泯灭特性,而是在寻找共性的基础上,实现彼此差异的学习互鉴、审视自省。

也就是说,二者的融合既不是简单的拼接堆砌,也不是浅层的糅合,而是触及理论根本特质的一次深入交流。

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都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增添新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与融合,不仅将“中国基因”注入马克思主义以彰显时代风格,而且也散发着时代转变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者的相互作用、耦合和相互学习明确界定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实践取向和价值一致性。

1.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焕发时代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有序传承构成了中国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底气和自信。

这种底气和信任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仰。

不可否认的是,在传统文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些不恰当的部分会表现出负面反应。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基础

文化长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基础邓可一 海南师范大学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有必要整理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基础这个基本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作者简介:邓可一(1990.6-),男,汉,四川成都人,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188-01一、决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可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社会的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

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列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如果不是近代中国的实际的具体需求,作为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是根本不可能在当时的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的,先进的知识分子群体和广大的劳苦百姓也更不可能对其产生如此强烈的文化认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着反帝反封、富国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并因此做出了各式各样的道路尝试,但无一例外的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

中国社会的革命与改革急需要一种新的指导思想来彻底改变这种颓废的现状,一种新的思想它必须要同时满足中国的实际革命需求和传统文化需求,同时这种新的思想还必须要符合工业文明的社会文化精神(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精神)。

在此危难存亡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将马列主义的东风吹带到了中国,它刚好吻合了上述的各种需要,中国革命的面貌因此焕然一新。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挽救中华民族命运、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就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磨合以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这其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必然发生的。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增添了独特的元素。

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价值观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国传统价值观、启示、发展方向、重要作用。

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这一主题下,我们不得不提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体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交融与碰撞。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内涵,贯穿其中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等,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社会价值等方面产生着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完善。

两者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

通过不断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引领中国社会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2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可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中国特殊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试论述应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试论述应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试论述应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结合实际谈谈当今高校青年应如何树立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而只有在延续传统文化血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开创灿烂辉煌的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改变了百年来中国的历史。

从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发展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吸取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创造性发展。

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几大理论成果,无一例外的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巧妙的结合。

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到如今,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概念和思想,都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且也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概括。

现阶段我们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全面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和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好三项要义:第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应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作风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第三,培育开放兼容的世界眼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

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开放兼容的世界眼光,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革。

因此,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传统文化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离开中国的国情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替代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作为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必然包含精华与糟粕,其精华与糟粕是对立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指出,”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两面性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紧密关联,两者不可能完全分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土化、民族化。

所以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

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于激发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勇于进取具有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08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引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鲜明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他还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级意识,阶级斗争基础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民族。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为了对抗秦朝末年残暴的统治,并建立了“张楚政权”。

起义中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第一次明确体现了中国农民阶级对于阶级意识的朴素认知。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个在实践中变化发展丰富的思想,其对于阶级的划定并非仅仅是根据社会结构的简单划定。

何为阶级?阶级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组成,阶级意识的觉醒至关重要,意识到自己的利益与周围人利益的一致,与统治者的利益相冲突,并且在利益一致的人群中有强烈的归属感,才能真正归属于一类阶级,才能在压迫中联合起来,对抗统治阶级并且维护自身的利益。

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次次起义,尽管最终都失败,但是却促进了阶级意识的不断觉醒,促进了阶级斗争思想的不断进步,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斗争精神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精神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文思想基础在这样的斗争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亦形成了其对于“人”的存在的形态理论的描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和“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

诚然,今天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路与这些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回望几千年前的古老人文文化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些吴丹丹(广西外国语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并非一开始就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接受,也并非所有的原本的理念和思想都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是最终以其客观性,科学性以及彻底的革命性成为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最终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在当今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用也深化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解读和改革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很多启示,尤其是在社会治理与伦理道德方面。

实践理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好地结合两者的优势,实现共同进步。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理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体现、运用、启示、共同点、差异、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沉淀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价值体系。

这其中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人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在当代社会,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和精神支柱。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后人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传承和弘扬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补充的。

马克思主义注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提倡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在近代中国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尤为重要。

有人称之为“走自己的路,让世界各国学习。

”作为一个独特的思想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试图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并使其在中国生根发芽,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历史、现实、思想之间的有机统一上。

张廷玉曾说:“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在中国根植,卓越。

”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不可能从无到有,而是通过历史发展而成。

古老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和宝藏,不能从根本上破坏。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需要以实践为根本。

毛泽东曾说:“只有以实践为根据,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国情中,才能认识出正确的道路来。

”因此,大力发展实践,充分表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更加深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有三个方面:从实质上解决社会问题,从实践中汲取教训,从实践中验证理论。

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必须考虑到学习和创新的问题,毛泽东曾说:“学习和创新是永恒的课题。

”他认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就必须把“学习和创新”作为根本任务,积极学习海内外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接受马克思主义及其他科学知识,以相对客观的思想体系去反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汲取先进的理论精华,在继承中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深入实践。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包括建立历史、现实、思想之间有机统一的基础,以实践为根本,以学习和创新为指导。

只有结合中国的实际,发挥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在中国根植和卓越。

论文——浅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论文——浅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论⽂——浅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化结合的必要性2013-2014学年第⼀学期《原理》课⼩论⽂浅析马克思主义和传统⽂化结合的必要性、重要性[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化,要想在中国⽣存、发展就必须进⾏中国化,其中与中国传统⽂化相结合是不可或缺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基础。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化的结合既是社会主义先进⽂化建设的内在诉求,⼜是唯物辩证法的⽅法论诉求,更是现实中国的发展诉求,这是⼀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只有深刻的领悟、把握这种必然性,才能树⽴起⽂化⾃信,并以⽂化⾃觉的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向更⾼的发展⽔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化,相结合,必要性[正⽂]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本⾝就内在的包含了两⽅⾯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另⼀⽅⾯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种⽂化形式同中国传统⽂化相结合。

前者结合构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后者结合构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

两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都⾄关重要。

由于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化实际的结合,造成我国的⼀些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的历史、哲学、⽂化缺乏应有的学习和研究,这⽅⾯的知识知之甚少。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和中国传统⽂化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作⽤。

(⼀)俩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作为⼀种社会理论,中国传统⽂化作为⼀种具有显著⽂化特⾊的具体⽂化形态,都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

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的统⼀,彰显了理论本⾝的科学性、内容的客观性与应⽤的实践性,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深厚的⽂化积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有重要价值的⽂化营养和精华。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但它毕竟是产⽣于西⽅的⽂化,它是由欧洲⼈以欧洲的思维⽅式和⽂字⽽创⽴的,其中对中国情况的直接论述并不多,它本⾝并不能⾃动解决中国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纳程度仍存在现 实困难。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 , 在理论及现 实上存在着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的可能性. 市场经济发展 中体制的不规范造成部分公民道德感的缺 失,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道德建设的研究却非常少, 我国传统文化 对 于道德 建设 的注 重恰 恰 弥 ̄ -马克 思主 义的这 一 不足 ,将 二者 结合起 来对 于我 国社 会 主义现 代化 建设 的稳 健快  ̄ Lf l ' Y * - 有很大帮助. 关键 词 马克 思主 义理论
中图分类 号: 8 A1
中国传统 文化
中国化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90 9(0 9 7360 10 -5220 ) -6-2 0
马克 思主 义为什 么 要 中国化 ?这 既是马克 思 主义理 论特 点 马克思主义 的中 国化 关系 到马克思 主义 自身的命运 , 它要继续 指
国 的历史 、 中国的文 化 、 中国的 实际结合 起来 实现 马克思 主义 在 会 的理论 知识 。不仅 如此 , 由于东 西方文 化传 统的不 同 , 虽然 马 中 国的大 众化 、 民族化 、 具体化 , 运用马克 思主义基 本原理 解决 中 克 思主义理 论在中 国的传播 已经将近 百年 了, 间取 得 了如毛 泽 期 国的具体 实 践问题 。


通说 认为 , 克思主义 中 国化就是将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 理 同中 国 马
思主义理 论是马克 思、 恩格斯 在研 究西方 社会现 实的基础上 分析
的具 体实 际相 结合 。具体 的说就是将 马 克思主 义基 本原 理 同 中 西 方社会 的理论成果 , 其理论 内部 充斥着大 量的仅适 用于西 方社
起 了新 的浪 潮 。其 中虽然 取得 了很大 成就但 对于 如何 实现 马 克 国化 关系 到我 国社 会未 来发展 的前 途和 命运 。 思主义 的 中国化仍 没有 统一 的定论 。 二 、 思主义理 论与 中国传 统 文化相结合 发展 的必要性 与 马克 马克思 主义 中 国化涵义 解析 可能性 近几 年来 , 国关于 什么是 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的研 究很 多 。 我 众 所周 知 , 克思主义 理 论不是 我 国土生 土长 的理论 。 马 马克
状况 的实际要求 , 中国的 革命实践为基 础运用 马克思 主义基 本 的文明史 使中国 的古代传统 文化深 入到 中国人 民的骨髓之 中, 以 深 原理取 得 中国的革 命战 争 的胜利 。 在现代 的社会 主义 建 设阶段 , 马克 思主义 的 中国化就 是 要将 马克思 主义 的基本 原理 与 中国 改 中 国的传统文 化 曾出现 过断代 的现 象, 但这 并不影 响传 统文化在
东思想 、 邓小平理 论、三 个代表 ” “ 重要 思想等 重要 的理论 成果 , 但 马克思 主义 的中 国化 在不 同的阶段 有不 同 的历史任 务。在 在 中国的广大 人民当 中, 仍有很 大一部 分人将 其视作遥 不可及 的 革命 战争年代 , 马克 思主义 的中 国化 就是要将 马克 思主义 的基本 东西 。然 而马克 思主 义中 国化 的程度 有很 大一 部分 取决于 广大 原理 与中 国的革命实 际相 结合 , 运用 马克思主 义基本 原理分 析 中 民众对 马克思主义 的接受 程度 , 因此实现 马克思 主义在 中国的大 国的阶级状 况 , 经济 状况 , 战争 力量分布 对 比等状 况并按 照这 些 众 化成 为马 克思主 义 中国化 必须 面对 的一 个课题 。中 国五 千年 入 到中 国广大人 民 日常生活 的方 方面 面 。虽然 。 因为 历史原 因 ,
本 身所 决 定的 , 是我 国进行 社会 主义现代 化建 设 , 又 进一 步深 化 导当今和将 来中 国的社会主 义与共产 主义运 动就不 能固步 自封,
马克 思主义 在我 国 的意识 主体 地位 的要求 。关 于马 克思主 义 要 就要 在实践 中不断 的以新 的内容来丰 富和发 展 自己, 自己始终 使 实现本 土化 , 中国来 说即 是实现 中国化 的 问题 , 在 马克 思 、 格 充满 生机 活力 。 恩 从实 践上来 说 , 克 思主义 的中 国化 是我 国社会 马 斯 、 宁等经 典马 克思主 义作 家很早 就在其 著作 中提 出过 。 列 尤其 主义 现代化 建设 不 断前 进 的理 论保 障 。我 国 的社会 主义现 代化
是 马克思 、 恩格斯 都 曾反 复强调 自己创立 的理论要 与各 国实 际相 建设 目前 已经进入 了关 键时期 。三 农” “ 问题 、 设社 会主义 新农 建 结合。 关于 < 产党 宣言》 的有关共产 主 义基本 原理 的应用 , 共 中 马 村、 建设创 新型 国家 、 实现祖 国统 一 、 构建 社会主 义和谐 社会 、 实 克 思、 格斯就 曾说:这 些原 理的 实际运用 , 如 《 恩 “ 正 宣言》 中所 说 现 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 展 、 持走和 平发展 道路构建 长久和平 的和 坚 的, 随时随地 都要 以当时 的历 史条件 为转移 。 自毛泽 东明确提 出 ” 谐 世界 、 强党 的 自身建设确 保党 的生机活 力和巩 固党的执政地 加 要实现 马克思主 义 中国化 以来 , 马克思 主义的 中国化在 中国就 一 位 等等 都需要 用发展 着 的马克 思主 义来 指导 。马克 思主 义 的发 直没 有停止过 。 其近 几年 , 于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的 问题又 掀 展状 况直接 关系到 中国社会 的发展状 况 , 断推进马 克思主义 中 尤 关 不
s tm A ds c| w e n o i 哪
2 7(下 ) 0o9.
{占 l 缸金 ; l J
J中 ; 国传统文 8 l 化j I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 基础, 化
郝姗姗
摘 要
朱先莉
马克 思主 义理 论 作为一种 外来文 化 , 中国 的传播发 展 虽 已经很 多年 了, 由于 中西方文化 的#/ 国民对 它的 在 但 -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