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创新设计》地理高分突破二轮专题复习 教师用书专题六 城市与环境

合集下载

地理创新设计《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档:第二部分_专题通关攻略_专题九

地理创新设计《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档:第二部分_专题通关攻略_专题九

专题九工业区位、区域工业化与产业转移[考纲原文呈现]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一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全国卷近5年3考)[理·主干知识]1.决策者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分析思路2.工业区位分析方法的三原则(1)综合性原则——综合思维、全面分析(2)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同的工业部门在进行区位选择时的主导因素不同,据此可将工业部门划分为五种导向型,其生产特点及主导区位因素对比分析如下:(3)[悟·方法技巧]典题感悟【典例】 [2017·北京文综,36(4),12分]读下图,回答下题。

匈牙利的汽车工业历史悠久。

杰尔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城市,拥有多家与汽车工业相关的研发和教育机构。

近年来,杰尔、肖普朗、埃斯泰尔戈姆和松博特海伊等城市吸引了诸多跨国汽车公司和零部件供应商投资建厂,8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

说明匈牙利汽车工业分布特点和原因。

(12分)解析据图可知,匈牙利汽车工业主要分布在以杰尔为中心的周边城市。

由材料可知,杰尔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城市,且拥有多家与汽车工业相关的研发和教育机构,工业集聚效应好;同时据图可知,汽车工业分布城市有公路、铁路通过,交通便利。

答案集中分布在匈牙利西北部。

汽车工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汽车工业生产地域联系紧密;公路和铁路交通便利;主要面向国外消费市场。

1.工业主导区位因素判断的三个依据(1)根据生产要素投入比重判断一般来讲,哪一类工业要素投入的越多,即所占比重越大,就是哪一类导向型工业。

(2)根据原料及产品的性质判断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若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碎,可运性差的一般属于原料导向型;生产的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一般属于市场导向型。

(3)根据某地发展工业的优势判断如北京中关村地区的科研力量强大,以电子产业为主,则主导因素是科技;大庆市发展石化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而南京市发展石化工业则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2017版《创新设计》浙江地理选考高分突破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六 城市与环境 Word版含解析

2017版《创新设计》浙江地理选考高分突破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六 城市与环境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A城市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主要是()A.两河交汇处,航运便利B.铁路运输便利C.矿产资源丰富D.人口密集,农业发达解析由位置判断,该城市为四川攀枝花。

它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周围丰富的铁矿资源和煤矿资源。

答案 C(2015·9月浙江学考调研)下图为1990~2009年我国某地区不同规模城市私人汽车拥有量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

完成2~3题。

2.Ⅱ阶段与Ⅰ阶段相比,私人汽车拥有量增长率变化最大的是()A.小城市B.中等城市C.大城市D.特大及巨大城市3.该地区Ⅱ阶段特大及巨大城市私人汽车年均增长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产业结构变化B.城市职能改变C.城市人口下降D.城市交通拥堵解析Ⅱ阶段小城市私人汽车年均增长率最高,其I阶段年均增长率最低,因此小城市Ⅱ阶段与I阶段相比,私人汽车拥有量增长率变化最大。

特大及巨大城市Ⅱ阶段私人汽车年均增长率较低,主要是由于特大及巨大城市交通拥堵严重,不方便出行。

答案 2.A 3.D(2016·9月台州市选考质量评估)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

完成4~5题。

4.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A.人口数量增多B.生态环境改善C.社会经济发展D.用地规模扩大5.关于新型城镇化过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B.城市景观完全取代乡村景观C.影响和改变着地方文化D.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解析第4题,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新型工业化属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选C。

第5题,新型城镇化注重民生、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会尽可能的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干扰,降低对环境的损害,所以A、B、D错误。

答案 4.C 5.C(2016·丽水模拟)我国四川成都平原某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

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中心集镇,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

地理创新设计《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档:高考重点主题突破系列之六

地理创新设计《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档:高考重点主题突破系列之六

高考重点主题突破系列之六城镇化建设
城市化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分析
(2017·河北唐山二模)近年来,我国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建设迅速,这些特色小镇既有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旅游等支撑未来发展的产业,又有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

并注重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据此并结合该省“首批特色小镇产业分类统计表”,完成(1)~(2)题。

(1)在该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型中,所占比重超过20%的是()
A.高端装备制造
B.旅游产业
C.信息经济产业
D.历史经典产业
(2)加强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利于()
①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②扩大中心城市的功能与绿地面积
③产业集聚、升级与拉长产业链
④延缓人口老龄化与提高空气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该省首批一共有37个特色小镇,其中旅游产业小镇为8个,所占比重超过20%。

第(2)题,特色小镇建设与中心城市功能扩大无关,则②错误;特色小镇建设不能延缓人口老龄化,则④错误;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形式,可以就地实现产业集聚和升级,促进农村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①③正确。

故选B项。

答案(1)B(2)B。

《创新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学案: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要点

《创新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学案: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要点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习目标]1.理解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及其特点。

才课堂讲义J 逐点探究,逐级掌卯1 •资源短缺: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①无限的需求与②有限的供应之间的矛 盾造成了资源短缺。

2•环境污染:人类弃置到环境中的废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有些废弃物 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3 •生态破坏:③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④植被的破坏。

4 •全球环境变化: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每个角落,人类的某些行动, 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人类的生存。

像全球气候变暖、 ⑤臭氧层破坏、酸雨、⑥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已成为热门话题。

C 思维活动1.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如何区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 答案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 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 类的生产和生活。

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也会影响到环境污染的发生 及其后果。

合作交流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⑴该图反映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变化的趋势是什么?(2) 在工业社会,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 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可能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 、环境冋题的表现自主预习[]8 000 kJ□0 |48 000^80 240 000920 000 U不同社会掘展阶段人们每天对能堀的需求(4)除了资源短缺之外,人类还面临哪些主要环境问题?答案(1)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2)人口数量爆炸式增加;人均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多,而地球上能源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可能会带来能源问题即因需求急剧膨胀而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

《创新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练习: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章末归纳整合

《创新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练习: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章末归纳整合

章末归纳整合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成因主要分布危害对策荒漠化沙漠化自然:气候干旱,降水量少;人为: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温带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季风区的边缘地带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面积削减爱护好现有植被;跨流域调水,引水浇灌;加强管理,退耕还林、还牧石漠化地表土层薄,土下基岩坚硬,地形坡度大,降水多,冲刷作用强,植被破坏石灰岩广布的高原山区使山地成为荒漠,人畜饮水困难,土地退化禁止陡坡垦荒;实行封山育林气候变暖森林大量削减大量全球全球变暖,极冰溶大力开展植树燃烧矿物燃料化,海平面上升,沉没沿海低地;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造林,削减矿物燃料的使用量酸雨危害燃烧煤、石油、自然气排放出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世界:西欧、北美、日本我国:主要在南方使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对矿物燃料进行无硫处理,加强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臭氧层破坏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损害人的免疫力,导致皮肤癌;危及海洋生物,导致全球变暖禁止或削减氟氯烃的排放森林锐减焚耕开垦、开拓农牧场、商业性木材采伐、不合理的生物资源利用等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东南亚等地,以巴西为甚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影响全球气候加强管理与爱护,建立自然爱护区;设立国际基金,鼓舞爱护性开发淡水资源危机地球上淡水所占比例少,可供使用的水资源少;水资源的铺张和污染;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非洲、西亚等地区比较突出,我国的华北地区最突出阻碍工农业生产;影响人类生存开源和节流,节省用水,修水库蓄水;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涵蓄水源物种加速灭亡自然灾难;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环境污染等遍及全球,尤以热带雨林最突出影响全球食物供应;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建立自然爱护区;人工繁殖或培植资源、能源短缺人类无方案、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资源、能源数量有限;资源能源分布比较少或经济发达、资源能阻碍经济进展,影响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省铺张源需求大的地区突出资源;查找替代品种;加强综合利用等垃圾成灾工业生产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建筑垃圾等城镇郊区,工矿区的四周影响市容环境,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垃圾回收再利用;实行清洁生产;无害化处理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版《创新设计》浙江地理选考高分突破专题复习(训练)专题五 人口与环境专题滚动卷五含解析

2017版《创新设计》浙江地理选考高分突破专题复习(训练)专题五 人口与环境专题滚动卷五含解析

专题滚动卷五一、选择题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

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

据此完成1~2题.1.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2.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A.河流水量B.土壤肥力C.川地面积D.林木蓄积量解析第1题,根据题目叙述: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

所以紧临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聚落应分布在缓坡底部,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第2题,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

所以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川地面积。

川地地区土壤都较为肥沃,水源都较为充足。

答案1。

D 2。

C(2016·宁波市鄞州中学高二期中)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水,被称为“北极变暗"现象.21 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 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

读图完成3~4题。

北极年海冰范围(106 km2)与年平均CO2浓度(PPM)随时间变化关系3.图示期间( )A.北极年海冰面积逐年减少B.北极年海冰面积减少速度不断加快C.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成负相关D.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呈正相关4.“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A.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B.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北极年海冰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A、B错误;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呈负相关,C正确,D 错误。

《创新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学案: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创新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学案: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第一节我们四周的环境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的含义和分类。

2.能结合实例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什么是环境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①中心事物的四周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四周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

例如,以人或②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③人类生存的环境。

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④生物界的环境。

2.环境的分类(1)依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将环境分为⑤自然环境和⑥人工环境两类。

(2)自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稍微,仍保留着⑦自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3)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⑧社会劳动所制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1.人工环境就是指人类制造的环境吗?答案这种生疏是片面的。

人工环境不仅包括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长期劳动制造的环境,也包括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其生态功能发生变化的环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爱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进展的各种自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爱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中心事物不同,四周事物含义是否相同?(2)假设该图中的中心事物是人类,那么四周事物是指什么?(3)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哪些关系?人类与其四周事物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如何理解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都是环境的一部分?(5)考察学校四周的环境,分析哪些属于自然环境,哪些属于人工环境,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分和联系?答案(1)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四周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

(2)四周事物是指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

(3)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

人类与其四周事物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进展要占据肯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猎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017版地理选考高分突破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六 城市与环境 专题滚动卷六 含解析

2017版地理选考高分突破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六 城市与环境 专题滚动卷六 含解析

专题滚动卷六一、选择题(2016·丽水高二质检)下图为我国1950年以来人口增长统计资料图。

2015年10月中央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读图完成1~2题。

1.1950年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变化特点是()A.人口总数趋于减少B.2014年死亡率达历史最低C.逐渐完成向“低-低-低”模式转变D.2010年与2014年新生人口数量相同2.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有利于()A.促进乡村城市化B.提高男性人口比重C.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D.促进人口大规模迁移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逐渐演变成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所以C对。

我国自然增长率虽然降低了,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净增加的人口数仍然较多,故人口总数还是增加的,所以A错。

由图可知,2005年死亡率最低,所以B错。

2010年和2014年人口出生率大致相同,但因为人口基数不同,所以新增加人口数不相同,所以D错。

第2题,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率会上升,少年儿童的比例会上升,这样可以降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延缓老龄化,所以C对。

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不能促进城市化、人口迁移,会降低男性人口比重,所以A、B、D错。

答案 1.C 2.C(2016·浙江临海白云中学检测)下图为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符合()A.①B.②C.③D.④4.人口增长模式为④的国家的人口现状是()A.青壮年劳动力过剩B.人口素质偏低C.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D.城市人口比重较低解析第3题,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再生产类型迅速完成了转变,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选项C正确。

第4题,人口增长模式为④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属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其人口现状是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短缺等,选项C 正确。

答案 3.C 4.C(2016·浙江省诸暨中学检测)下图中X轴示意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占职工总数的比重(单位:%),Y轴表示人均GDP(单位:美元)。

2016《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 第6章 城市与环境 第2课时

2016《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 第6章 城市与环境 第2课时

(2)深入分析隐含的信息。如下面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 展过程示意图中隐含的信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主要沿河
流向外扩展,河流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城市
的功能分区日益明显。
2.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
1.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 分析:①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规模的变化;②注意观察
城市数量的变化;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
的变化;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如下图,对比四幅图我们 可以直接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 市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
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如上图,我们根据城区面积的
变化和人口密度的变化可判断阶段Ⅱ为郊区城市化阶段。
(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下图城市化
进程为a—c—d—b。
(2) 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下图中 E 到 F 阶 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 现象。
[题组递进] (2015· 洛阳模拟 ) 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
域 1950 ~ 2050 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 ( 含预测 ) 情况。读 图,完成(1)~(2)题。
(1)2007年至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市
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 )
3.判断城市化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 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判断

地理创新设计《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档:第四部分_考前静悟材料_材料7

地理创新设计《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档:第四部分_考前静悟材料_材料7

材料7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回顾核心知识]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具体分析如下:2.[再悟高考真题]1.(2014·课标Ⅰ,4~6)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

读下图,完成(1)~(3)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D.地形(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3)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1 000 m 等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

第(2)题,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车站距离图示两个城镇约30 km ,距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乘客乘车不方便,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

第(3)题,兰新铁路主要经过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所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水源关系密切,而绿洲地区有丰富的水源,所以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绿洲的分布。

答案(1)D(2)B(3)B2.(2016·课标Ⅱ,6~8)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量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解析第(1)题,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

[推荐学习]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2017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0环境

[推荐学习]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2017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0环境

专题20 环境保护1.(2016·浙江自选,12,10分)由于水资源短缺,我国华北平原大量开采地下水,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地下水漏斗,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地下水漏斗指由于打井超采地下水形成的地下水位中间深、四周浅,如漏斗状的地下水位分布状况。

图1、图2分别为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漏斗分布区(阴影部分)示意图。

完成(1)~(3)题。

(1)根据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的地理特征,可判断(单选,3分)( )①浅层地下水漏斗区地势相对较低②深层地下水漏斗区河流径流量丰富③浅层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④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浅层或深层地下水漏斗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单选,3分)( )A.浅层地下水漏斗致使河流干涸断流B.深层地下水漏斗造成深层地下水污染C.浅层地下水漏斗导致土地盐碱化D.深层地下水漏斗会引起土壤养分降低(3)地下水回灌是治理地下水漏斗的主要措施。

简述地下水漏斗区回灌用水的主要来源。

(4分)1.【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河流沿岸,深层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平原,工农业用水量较大。

第(2)题,浅层地下水漏斗区靠近河流沿岸,河流补充地下水的水量过多,会使河流地上径流量减少甚至干涸断流。

第(3)题,地下水回灌的水源主要有当地降雨径流、当地河流或异地调水及经过净化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

【答案】(1)C(2)A(3)跨流域调水;利用雨水(夏季集中降水产生的多余地表水);利用中水(工业和城市污水无害化达标处理产生的水)。

2.(2015·课标卷Ⅱ,44,10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

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

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

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2017版《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通用)地理》专题突破5 选修部分6 环境保护

2017版《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通用)地理》专题突破5 选修部分6 环境保护

认识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系统把握环境问题的产生、危害、预防及治理。

尤其应结合具体案例,着重分析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1.(2016·全国文综丙卷)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

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答案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

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

解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均十分突出。

针对“湖泊湿地”“美味佳肴”等信息,很容易分析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的原因。

针对以上原因,从保护、治污等角度构建答题模型,多措并举。

2.(2015·全国文综Ⅰ)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

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

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

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解析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易发生水土流失。

开挖石料之前,应将表层土壤放置在不易被侵蚀的地方,并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开挖石料后,应该进行表土回填或覆盖在堆放弃料的上面,防止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贫瘠。

1.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非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在开发利用中不断减少,无法持续利用,必须实行保护性开发,以便重复利用或尽可能延长利用期限。

(2)可再生资源利用要采取积极措施,在利用过程中,促进其存量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地理创新设计《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档:第二部分_专题通关攻略_专题四

地理创新设计《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档:第二部分_专题通关攻略_专题四

专题四地质作用与地形、地貌[考纲原文呈现]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全国卷近5年0考)[理·主干知识]1.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2.板块边界与地貌3.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悟·方法技巧]典题感悟【典例1】 (2017·江苏地理,5~6)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D.丙甲乙(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D.4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乙断层只切断了最下边一个侵蚀面的连续性,而岩浆活动穿过了下边两个侵蚀面,说明乙形成早于丙,而甲形成于图中三个侵蚀面后,甲形成晚于丙,故B 项正确。

第(2)题,图中有多个侵蚀面,当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不是平行关系时,说明岩层发生变形形成褶皱构造,图中有两处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所以在图示地质演化过程中,共形成了两次褶皱,故选B。

答案(1)B(2)B【典例2】(2017·烟台期末检测)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2)图中()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D.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解析第(1)题,图中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甲为向斜山,乙为背斜山,成因不同。

丙河发育在断层上。

第(2)题,①处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②处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不可能是干旱环境。

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有化石。

地理创新设计《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档:第四部分_考前静悟材料_材料12

地理创新设计《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档:第四部分_考前静悟材料_材料12

材料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回顾核心知识] 一、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城市与乡村主要环境问题的差异2.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原因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以及深刻的环境危机。

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2014·山东文综,36,2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 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

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1)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

(6分)(2)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

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9分)(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12分) 解析 第(1)题,从“水塔”字面理解为两层含义:水多、地势高。

再结合图读出富塔贾隆高原年降水量达1 500 mm ,且是众多河流发源地。

第(2)题,根据提示信息“海陆相互作用”,从陆的角度是河流带来泥沙,从海的角度是洋流及流向。

沙洲的扩大和延伸会影响港口的通航。

第(3)题,可从全流域统筹、水利设施、节约用水、调整农业结构以及立法等角度去分析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答案(1)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

(2)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

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

(3)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利设施(若答出具体的水利工程措施也可);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类型(若答出具体的农业结构调整措施也可);采取节水灌溉措施(若答出具体的农业节水灌溉措施也可)。

2.[2015·福建文综,37(4),9分]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

2017版《创新设计》地理高分突破二轮专题复习 教师用书专题七 区域产业活动

2017版《创新设计》地理高分突破二轮专题复习 教师用书专题七 区域产业活动

专题七区域产业活动[考试标准]第1讲产业活动区位与农业知识点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1.(2016·浙江桐乡模拟)读跨国石化企业在长三角的投资分布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厂家集中分布在浙江省B.生产厂家空间分布的差异较小C.投资公司和研发中心的集中程度高D.生产厂家多沿河、交通线分布(2)上海吸引跨国石化企业的优势在于()A.劳动力成本B.技术和信息C.政府政策D.环境质量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和中国的行政区划,可以看出石化企业主要布局在江苏省,所以A错误;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分布于上海、苏州和南京,其他地区较少,生产分布的地域差异较大,所以B错误;图示表明无论是投资公司还是研发中心都集中分布于上海,所以C正确;图示显示大多生产厂家分布在距离河流较远的地区,这是因为石化企业有较大的水污染,D错误。

第(2)题,由图示可以明确看出,上海除了作为石化企业布局生产区,还是最为集中的投资公司和研发中心基地,这是因为上海具有明显的信息和科技优势。

所以B正确。

答案(1)C(2)B知识点2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2.(2016·丽水高二质检)下图为某地中药材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示意图。

完成(1)~(2)题。

(1)“中药材采购→药材生产→产品销售”主要反映的地域联系方式是()A.信息联系B.商贸联系C.科技联系D.生产联系(2)“未来待完善体系”的建设可以()①增加中药材附加值②提高中药材价格③完善产品销售体系④提高资源利用率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中药材的采购、生产、销售属于商贸联系,所以B对。

第(2)题,图中未来待完善体系主要实现了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中药材附加值,所以D对。

答案(1)B(2)D知识点3农业区位因素3.(2016·9月金华十校模拟)兰州高原夏菜是利用高海拔地区气候特点生产的优质蔬菜。

版地理创新设计《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档:第一部分 技能二 Word版含答案

版地理创新设计《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档:第一部分 技能二 Word版含答案

技能二等值线图的判读类型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典题示例]【典例1】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A.600米B.650米C.700米D.800米(2)若在甲、乙间修建一条山区公路,比较合理的筑路方案是()A.方案1B.方案2C.方案3D.方案4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数值判断,等高距是100米。

图中海拔最高处是左下角山峰,海拔为700~800米,最低处在右上角,海拔为0~100米,故该地相对高度为600~800米,所以该地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800米。

选D。

第(2)题,在山区修路,应尽量少穿越等高线。

若在甲、乙间修建一条山区公路,比较合理的筑路方案是方案3,其穿越的等高线条数最少,坡度最小。

选C。

答案(1)D(2)C[方法总结]1.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部位和地形类型(1)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部位(2)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类型2.根据等高线判断河流特征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气候要素的分布与变化(1)根据地形海拔高度判断(2)根据地形坡向判断4.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剖面图(1)四点——起点、止点、最高点、最低点。

(2)趋势——剖面线所经地区的大致趋势。

(3)等高线通视原理: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表示凹坡,站在地势高处向低处看,凹坡不会对视线形成障碍,通视状况良好;凸坡视线常被阻挡,很难通视。

如图所示:5.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内容讲解详见高考重点主题突破系列之四——地形)[培优演练]题组一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与应用1.(2017·烟台市模拟)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一猎人欲到该地打猎。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最大高差可能为()A.288 mB.388 mC.405 mD.465 m(2)猎人登上山顶,可能看到猎物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3)猎人熟悉动物习性,知道山羊喜欢在陡峻的山崖活动,而水鹿性喜水,常活动于水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城市与环境[考试标准]知识点1城市区位分析1.(2016·绍兴柯桥中学高一期末)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城市城区的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该城市空间布局形态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资源C.地形D.交通(2)①②两城市建成区较其他建成区面积大的共同原因是()A.河流沿岸,水运条件优越B.河流沉积岸,地形平坦开阔C.水能丰富,发展水电D.技术密集型工业迁入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知,该城市位于河流沿岸,其城市空间形态深受河流影响。

第(2)题,①②两城市建成区均位于河流凸岸,河流沉积作用明显,地形平坦开阔。

答案(1)A(2)B知识点2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2.(2016·嘉兴高二期末)读某城市的昼夜人口变化图。

据此完成(1)~(2)题。

(1)“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

该市“卧城”主要位于该城市的()A.东部B.北部C.东南部D.西南部(2)对图中四处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处为商业区B.②处为居住区C.③处为工业区D.④处为商住混合区解析第(1)题,“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其人口变化规律是昼少夜多,结合图可知,卧城主要分布在该城市的东部,故A项正确。

第(2)题,图中④处人口昼夜均多,说明是商住混合区;商业区白天人口较多,图中①处人口昼夜均少,不是商业区;②处人口昼多夜少,应为工业区或商业区;③处人口昼少夜多,应为居住区。

故D项正确。

答案(1)A(2)D知识点3中心地理论3.读右图,图中虚线表示甲乙两城市的服务范围,回答(1)~(2)题。

(1)与乙城市相比,甲城市()A.级别高B.相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多C.服务范围小D.服务种类少(2)近年来,甲城市工业企业不断向城市外缘迁移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运输成本B.减轻城市中心区环境压力C.提高生产效率D.拓展城市的地域空间范围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城市为该区域的核心城市,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大,服务种类多,相同等级的城市数量少,距离远。

第(2)题,城市中工业不断向城市外缘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城市环境、降低生产成本。

答案(1)A(2)B知识点4城市化的含义和主要动力4.读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市发展过程图,完成(1)~(2)题。

(1)该地城市化过程中()①土地由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②支柱产业由工业变为第三产业③工业布局由集聚走向分散④交通运输网由单一趋向综合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①政策②科技③交通④工业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网络化不断加强,呈综合化趋向;交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原来城郊的部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

答案(1)C(2)C知识点5城市化的特点5.(2016·丽水高二质检)下图为江苏省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化图。

完成(1)~(2)题。

(1)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特点是()A.水平由南向北降低B.速度由南向北加快C.南北发展差距缩小D.用地规模逐渐缩小(2)影响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地理环境差异B.经济发展水平差异C.文化教育水平高低D.城市发展政策不同解析第(1)题,图中苏南城市化水平高,苏中其次,最低的是苏北,所以城市化水平由南向北降低,故A对;三个区域城市化速度基本相当,南北发展差距逐步变大,所以B、C错;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所以D 错。

第(2)题,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城市化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又可以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所以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所以B对。

答案(1)A(2)B知识点6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6.(2016·衢州模拟)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解析第(1)题,城市建设使地面硬化面积增大、绿化面积减小,地表径流汇集由于没有植被等的阻碍,速度加快;再加上地表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蒸发量减少,导致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第(2)题,城市建设后,地面硬化面积增大,阻碍了降水下渗,使大气降水在地面短时间内迅速汇集,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湖或海洋。

答案(1)D(2)C知识点7城市环境问题7.(2016·舟山中学高二期中)浙江省某市调查了当地市中心和外围区域早晚高峰期间的交通状况。

根据调查情况绘制了汽车平均时速示意图(如下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市交通最拥堵的是()A.中心区域早高峰B.中心区域晚高峰C.外围区域早高峰D.外围区域晚高峰(2)下列缓解该市交通拥堵的措施,最合理的是()A.优先发展公共交通B.大力拓宽城市道路C.大量修建路边停车位D.大幅度提高停车收费解析第(1)题,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大,人流、车流量大,所以中心区一定是比外围区交通更拥堵。

读图,根据车速判断,车速最慢的就是最拥堵的时间。

根据前面分析和图例,中心区的晚高峰时速度最慢,所以B对。

第(2)题,要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最好是减少私家车数量,发展城市公共交通,A对。

城市规划完成后,道路两侧都有不少建筑,不可能大力拓宽城市道路,拆迁负担太大。

路边修建停车位对缓解交通拥堵影响不大。

提高停车收费与治理交通拥堵无关。

答案(1)B(2)A知识点8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8.(2016·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二联考)下图为1990~2010年我国城市增加人口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判断我国()A.小城镇人口迁向大城市B.小城市的人口有所减少C.中等城市数量急剧增加D.大城市的人口增加最多(2)结合材料分析,有利于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举措有()A.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B.限制中等城市的城市建设C.降低大城市的落户门槛D.强化大城市的中心地位解析第(1)题,根据我国城市增加人口分布图判断,小城镇城市增加人口比重总体上在减小,人口迁向等级较高的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故A项不正确;小城市增加的人口比重有所减少,说明小城市的人口增加数在减小,但小城市的人口仍在增加,故B项错误;图中只能反映城市增加人口比重,不能反映城市数量的变化,故C项错误;大城市城市增加人口比重最大,人口增加最多,故D项正确。

第(2)题,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我国小城镇人口增加得少,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口迁入,增加小城镇人口,可以促进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1)D(2)A易错点1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从自然地理区位因素分析地形: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是否平坦开阔。

气候:判断该地区受何种气候影响,降水、气温的分布状况如何。

河流: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

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

(2)从经济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交通运输: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邻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是否为多种交通方式的交会处,得出交通便利程度。

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是否雄厚(能否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剩余农产品)。

政治与政策:是否为行政中心(如省市政府所在地、首都);是否有国家政策影响等。

旅游:该城市旅游资源是否丰富,旅游业是否发达。

科技:根据该城市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多少,判断科技是否发达。

宗教:是否为宗教圣地(拉萨、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等,一般城市都不需考虑)。

(2016·温州十校联考)读西安附近略图,回答1~2题。

1.西安市作为古都的区位因素是()A.气候B.土壤C.河流D.铁路2.西安与开封都是古都,北宋时期,开封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

而现在开封市人口不到100万,市区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交通运输B.政治C.黄河改道D.军事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西安位于渭河平原,作为古都的区位因素是地形和河流。

第2题,北宋时期,开封是宋朝的都城,而现在开封仅是河南省的一个普通大城市。

答案 1.C 2.B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据此完成3~4题。

3.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D.港口4.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A.位置适中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D.经济中心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甲城市位于沿海地区,形成港口,并有多条公路、铁路相连,因此其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应为港口。

第4题,由材料可知,该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甲城市属于港口城市,交通发达,为该国的经济中心,使其发展成为该国的首都。

答案 3.D 4.D5.读某地1965年和2010年区域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65年时,A、B均已形成村镇,请问B地形成村镇的条件有哪些?(2)到了2010年,该地区已发展了若干个城市。

B地没有发展成为城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E城镇的发展与________开发密切相关。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B处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交通等。

第(2)题,B地缺乏自然资源,且铁路的修建使水运的交通地位下降。

第(3)题,读图可知,E地有石林、溶洞,可发展旅游业。

答案(1)地处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等。

(2)该地区铁路的修建使B地在交通运输中的地位下降,从而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3)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易错点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二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城市功能分区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具体分析如下:(1)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地租高低的影响。

(2)交通通达度对地租高低的影响。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①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②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通达度较差,地租较低。

③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

[方法技巧]地租曲线图、立体图的判读(1)坐标图主要反映城市地租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一般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但并非呈正相关,地租的起伏还受到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