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导写
2024届高考作文重写“带你走近_________”导写及范文(含解析)
高考作文重写“带你走近_________”导写及范文
文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本质上还是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有任务、有情境、有要求。
海南已多年未见半命题作文,有着很大的开放性,带你走近,给了不同经历的考生有着自己的真实独特的理解。
作文的性质上仍然属于当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明确的情境,有清晰的任务,要完成你的身份意识对话交流、要完成文体指令,要完成内容上的突出这个地方的特别之处一二的指令。
说实话,看到这个题目,我心一惊,反时事热点、反宿构套作,直接对应新课标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实在是让命题者煞费苦心,又会让
多少匍匐在议论文中应试训练的考生带来多少心惊肉跳呢?
但这也是选拔性考试所在。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如果全国卷都对应时事热点,那就落入窠臼。为什么在海南用这道题,这与时下海南自贸港建设真的是遥相呼应,起鼓呐喊了。
写对都没问题,写好不容易。习惯于议论文套路的训练的考生,可能会有点手足无措。这个作文题走入生活,出于生活,来自教材,高于教材。如果平时不爱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爱写东西、思考的学生,还真拿不住这样充满人文个性理解的作文。
2024年广东省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语文作文导写含答案
2024年4月广东高三二模作文导学案
模考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包浆”是中国文物鉴赏中的术语,指器物经过人的反复揩磨,并在长久的时间之后形成的光泽。包浆富有韵味,深得文物爱好者的喜欢。
包浆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读材料: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解释了“包浆”术语的含义,指器物经过人的反复揩磨,并在长久的时间之后形成的光泽。其中两个条件尤为重要:反复揩磨,时间沉淀。
第二句话“包浆富有韵味,深得文物爱好者的喜欢。”这个韵味是什么?人们的启示又是什么,联系第一句话中“包浆”的含义“反复揩磨,时间沉淀”,就明白了。立意时必须紧扣这个两个条件。
这是一道一元关键词作文,考生要围绕“包浆”这个关键词展开思考和写作。引导语说“包浆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说明考生不能只停留在文物鉴赏领域来探讨“包浆”,应该由此及彼,
想到其他领域中的“包浆”现象,比如个人的发展、企业的壮大、国家的发展等等。
从材料来看,要形成“包浆”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反复揩磨”,一个是“长久时间”。由此引申出来,“反复揩磨”可以理解为不断磨砺,不断打磨,“长久时间”说明“包浆”的形成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完成,要经过时间的沉淀。综合来说,就是只有不断打磨、不断磨砺,并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形成“包浆”。文物是如此,一个人的成才、一个企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壮大亦是如此。岁月的打磨让人生更丰富,国家也在时光的激荡中,更加波澜壮阔。
立意参考:
【立意一:时光磨坊,成就非凡】
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有疼痛感”材料作文导写及范文3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有疼痛感”材料作文导写及范文3篇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医生说,疼痛感对人来说非常重要。它是身体出现状况的警报:没有它,我们被烫伤、烧伤甚至出现其他重大疾病,都会浑然不觉,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作家熊培云说:有些好的作品能让观众恢复一种疼痛感,有疼痛感,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一件有希望的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构思】
关键词“疼痛感”、警示、清醒
A、线性构思
1. “疼痛感”有警报作用
2. 好的艺术作品让人产生“疼痛感”
3. 这种“疼痛感”对个人社会来说都是希望
B、3D构思
1. “疼痛感”的丧失值得警惕。不能被“麻木感”囚禁
2. “疼痛感”的丧失表明只顾虚无“快乐”,忽略了本身就无处不在的“疼痛”
3. 我们都需要一定的“疼痛感”,疼而后知,疼而清醒
【优秀作文】
疼痛唤醒意志,清醒成就希望
人生不会没有苦难痛苦,是时放平心态清醒面对方是正途。当我们身体中有大大小小的疾病苦痛时会出现许多信号提醒我们;社会生活也是一样,出现危机,面对困局,头脑清醒,认识明晰才能走出危局,甚或化危为机,别开生面。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就使得其人生别开生面,大开洞天。他学医归来之后,本想做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救民水火;但是他看到清末民国时期,大多国民的麻木不仁,他非常失望。他认为,只有改变国民的劣根性,才能救中国,自己要“揭出病痛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于是“弃医从文”。鲁迅先生不负初心,从文之后写出了很多批判性文章,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在当时社会影响很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精选_作文900字_高考材料作文_
高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精选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有一次,季羡林做客央视“百家讲坛”,当主持人请教他,青年人如何才能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美德修养时,季羡林先生回答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不知道是否有捷径可走。以我之见,学会聆听当是最好的选择。”听了季羡林先生的话,在场的人无不鼓掌称叹。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想呢?请以“聆听的魅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给定导言材料的新型命题作文。首先,审读导言材料,特别是抓住季羡林先生所说的一段话,准确立意。第二,审读作文题目,“聆听”就是仔细、诚心诚意地倾听教诲,倾听哲理启迪;“聆听的魅力”就是要讨论学会聆听对于人生进步、情操提升的意义和妙用。
聆听的魅力
卢晓娜
抚一曲高山流水,聆听花开花落;奏一曲泉月如殇,聆听雁过留声;颂一首三月梅影,聆听竹韵清香;吟一首拓荒之歌,聆听大漠驼铃。
聆听有着怎样的魅力?聆听又有何等妙用?朋友,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因为聆听,我们可以感受自然的那份惬意;因为聆听,我们可以体味自然的那份优雅;因为聆听,生命的四时便有了令人心动的异彩。
春花烂漫
春季,于田野之间,听万物复苏的声音。当冰雪逐渐消融,当小草开始抽出嫩芽,当风儿吹过村边的树林飒飒作响,当鸟儿开始喳喳欢唱,当春季的花朵开始绽放,当新的一年的时针开始铮铮驱动,时光不停地流走……这一切的一切,这来自上帝的清音在洗涤和陶冶着人世间的一切。你只要用心聆听,便会听出细腻,温柔,几分清丽,更有那新芽悸动、春花傲寒的不可压抑的生机和顽强。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和而不同”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和而不同”导写及范文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秋时期,梁乓据善于迎合景公,景公便对说也只有梁丘据与他“和”。晏婴不以为然,便提出了为国应“和而不同”,强调臣民的反对声是“和”的重要表现,“不同”有利于君主施政的合理性。
“和而不同”的思想既适用于治政,也适用于人际交往、国际外交。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作为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青年,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分析】
这是一则历史材料类作文题,考查考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材料部分由两段构成。第一段指出“和而不同”的内涵,包含“和”与“不同”,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充满思辨色彩。“不同”是“和”的重要表现,“和”是“不同”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第二段指出“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性,适应于诸多领域——治国,人际交往,国际外交,适应于古往今来。
【学生问题】
1、“和”与“不同”中心关键词的内涵把握不准。
2、缺乏论据,论证单一;
3、根据原材料提示“治国,人际交往,国际外交”,涉及面宽泛,
但论述空洞,不够深入。
【优秀作文】
1.和舟共济,异桨推澜
同一片蓝天,同一帆舟楫,当以同心协力铸造蔚蓝航线。不同的过往,不同的棹桨,须以个性飞扬划出自己的波澜壮阔。
于其身,以落笔之异融谈吐之和,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古人有云:君子党而不群,小人群而不党。东坡居士上则直谏犯龙颜,下则傲然抒己见。虽留一世美誉,却换得数年飘零凄苦,语出惊人有时并非智者表现,不显山露水,其实是韬光养晦,真理会在岁月的冲刷下历久弥新,内心坚定之人也不会在唯诺声中迷失本心,谈吐的谦逊并非让你长袖
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好的故事”导写及优秀范文
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好的故事”导
写及范文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题】
这篇作文题,是一篇观点型材料作文,类似以前的“观点+话题”的材料作文。
“好的故事”是材料的核心概念;“可以……可以……”是提供的写作范围示例,是“好的故事”的主要作用,但不是全部外延;最后一句“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总结句,相当于话题,也是文章主题的一个规定。
材料第一段主体部分,隐含了价值导向,就是须写积极向上的故事。角度除了已给出的几个“可以……”外,其实还可以添加。
另外还暗合一个时代的主题,那就是要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国家民族形象,这是向世界开放交流的必然结果,也是大门越开越大的更高阶的要求。
此次作文命题特点是降低审题难度,让考生有话可说。这改变了以往多任务驱动及多角度思辨写作的导向,感觉有点回归传统话题作文的意图。
虽然话题作文写起来比较自由一些,但一些提示语(四个“可以……”)却是一张无形之网,让考生难以挣脱,再加上主题范围的确定(“故事的力量”),所以写起来约束多,还是“戴着镣铐跳舞”。
任何一道作文题,无论限制多或少甚至无,只要不是有逻辑漏洞,只要是有利于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就不能以高下好坏来定性。对于考生来说,无论什么样的作文题,如何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展示自己的写作水平,写得与众不同,才是硬道理。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以本末之字,观漫漫人生”导写及范文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以本末之字,观漫漫人生”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固“本”强“末”。
2.厚积才能“勃”发。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
5.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6.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优秀范文】
1以本末之字,观漫漫人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将树枝称为“末”,却将朴实无华的树根称为“本”。吾辈青年在人生路上,更应固朴实静心之“本”,兼顾丰盈修饰之“末”。以“本”“末”之辩证统一,推动人生之跨越,成华夏民族之复兴伟业。
以“本”为根基,沉淀内秀品格,助推浩歌演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车轮转轴不辍,正是因为中华人民坚守本心,不懈贡献小我之力量。我们惊叹于“玉兔探月背,蛟龙入深海,北斗望天穹”的中国奇迹,歌颂科研工作者们扎根实践,赓续研究的精神。我们感发于南仁东沉潜黔贵山区,以二十二年之磨砺,铸大国重器,开中国天眼,赞叹其不忘初心,凝心静神的魄力。一代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守住根本,脚踏黄土背朝天,用一点一滴的辛勤汗水,汇集成了源源不断的时代涌流。新时代青年更应学习先辈之品德,以“本”锤炼内心,为社会主义建设献小我之青春活力。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好的故事”导写及优秀范文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好的故事”
导写及优秀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发挥的不同作用,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材料的主旨。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
远在原始时代,人类就通过讲述神话和传说,团结部族,形成合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常通过寓言等故事阐发学说;秦汉以来,故事变得日益丰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当代社会,各类故事层出不穷,像我们熟悉的革命英雄的事迹、春天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大多数考生成长过程中都有听故事的经历,对各类故事的力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真切感受,因此本题题材范围很广,贴近考生生活,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列举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思考,选择最有创意也最适合自己的题材写作。
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有的故事胜在情节曲折,有的则胜在人物生动;有的故事优点在通俗易懂,有的故事优点在思想深刻……一般来说,从故事的内容着眼来判断故事的优劣,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式,至于故事的讲述方法,是对故事力量的进一步理解,是对故事艺术的进一步认识,自然也是题中之义。
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
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次写作可先从三个角度打开写作的思路:
What角度:界定概念“好故事”,即“好故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或者说什么样的故事才能称之为“好”?好”可以是故事内容选材上的,如反映时代新貌,家乡新变、个我改变的等;可以是故事内涵上的,如蕴含正向价值,传递积极力量的,让人心动(触动,感动)而行动的。也可以是形式技巧上的,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讲述手法变化多端,叙事语言颇具特色等。
Why角度:为何要讲“好故事”?这就涉及到“故事”的功能和价值,在于传递力量,当然这种力量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How角度:怎样去讲述“好故事”?可以是选材策略方面(选择的特定故事内容),可以是讲述策略方面,可以是选择故事讲述的特定时空、特殊背景或特别对象等。
无论思考哪些角度,要明确一点:写“故事”或者说写“好故事”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当然,这种手段很重要,因为这种影响他人、社会、民族、国家的力量不是干瘪、苍白地说教出来,而是通过“故事”这种文学化的叙述方式渗透出来的;不是“硬性地”强迫逼迫他人非得接受不可的,而是“软性地”渐染感动他人,耳濡目染后内化的。其最终的目的更在于要传递或表现出“故事的力量”,一种正向的、向上的积极力量。此力量恰可以更好地“立德树人”,契合了当今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需要,这一点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作文导写及备考启示(解读+审题+标题+分论点+素材+范文+启示)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作文导写及备
考启示
审题+标题+分论点+素材+范文+备考启示
一、原题呈现
【2023·新课标I卷】
23.作文(60分)
(适用地区: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立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故作高深说多高大上的话语,只想深入浅出教会你审题。
审题总原则:再难不畏难,再易不大意。
审题方法:
1.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坚决不跳读,不论你觉得多么简单。
2.句。一句话一句话地琢磨,决不能主观臆断,决不能先入为主,决不能思维定式。
3.段。注意材料整体上的主旨大意、中心思想,抓住关键才能抓住写作切入点。
下面我们细细地来审题。
“好的故事”,读到这,我们要问一问那什么才是“好的故事”?你说这太难回答了,一千个读者或许就有一千个答案。他说,我一个人就可以说出好几种答案,甚至如果给“好的故事”下定义,还能展开一个人的辩论赛,就是不知道答案符不符合题意。选择什么标准作为“好的故事”的正确的答案?这可叫人怎么办?
别着急,人家命题人本意也不是让你自己定义“好的故事”,要不然不就成话题作文了吗?要不然话题岂不是太过于宽泛,怎么防止宿构?
有疑问很好,说明你在思考,你的思维在线。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我想,另一半就是耐心研究下去。我们接着往下读。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人生如水”导写及范文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人生如水”导写及范文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如水,不会只平静无波、顺流而下,还会遇横阻之坎、遇壁立之崖,当此情景,有人选择绕,有人选择迎。实则绕,是一种智慧;迎,是一种精神。人生如此,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也是如此。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今天为学求知,未来勇担时任,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三句话。
第一句话以水为喻来说人生,写出了人生会遇到的两种状态,一种是平静的、顺利的,一种是坎坷的、阻挡的。之后材料的重心落在遇到后一种状态时的应对方法,面对阻碍,有人用“绕”来解决问题,有人用“迎”来直面险阻。
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内容的升华,选择绕,是一种智慧的表现;选择迎,是一种勇敢的精神。
第三句话指出“绕”和“迎”不仅对个人的成长有启示作用,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综上,本次作文重在引导考生思考遇到阻碍困境时,既要有“绕”的智慧,学会转换思维、灵活变通,找寻另一种思路;又要有“迎”的精神,要迎难而上,不畏惧退缩,笑迎挑战,乐观以对。写作时要能够从两个方面辩证分析,并能结合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来写“绕”和“迎”带来的启示。
写作时,可以将“绕”和“迎”联系起来,认识到“绕”是一种思维智慧,“迎”是一种意志精神,二者都是在面对困难阻隔时可共同保持的良好优势,会更有深意。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讲好故事”导写及范文
2023年高考新课标一卷作文“讲好故事”
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2023年高考新高考卷一的作文,既有对历年作文传统的沿袭,也有革新。
不变的是作文出题的内核,依然围绕“立德树人”展开。无论是2019年“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21年的“强弱之变”,2022年“本手、俗手、妙手”,还是2020的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感触,都立足于让学生思考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处于当前的时代之中,该如何担当自己的责任。2023年的高考作文题更是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的故事,让学生思考,我们历史文化中,我们的身边有哪些好故事。在回顾、讲述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
变的方面来看,最显性的变化是作文题目字数的减少。自2019年作文题目材料的洋洋洒洒以来,作文题目的字数有增无减,并且还设置了审题障碍。2023年作文题字数的减少、审题难度有所降低,但审题难度降低,并不意味着写作难度的降低,学生更难冲出重围,写出出彩的高分作文。
其次,从作文逻辑思维来看,近几年多考查思辨性思维,如“强弱之变”是二元关系,讲究两者间的关联;“本手、俗手、妙手”是三元关系,三者间的联系是写作的重点。2023年新课标卷一,在考查发散思维的同时,考查了学生思辨性思维。一是“好的故事”作用多多,那么
2023年高考模拟作文“简约与繁复”导写及范文三篇
2023年高考模拟作文“简约与繁复”导写及范
文三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吉林)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或优秀题目】
①《繁复诚可贵,简约价更高》
②《逐简约之光,扬繁复之帆》
③《简约诚可贵,繁复价更高》
④《栽简约之种,开繁复之花》
⑤《不轻视简约,亦重视繁复》
⑥《逐简约之理念,扬繁复之价值》
⑦《简约与繁复齐飞,理念共价值一色》
⑧《简约为上,繁复亦好》
【优秀范文】
1简约理念好,繁复价值佳
简约是做减法,摒弃一切繁琐之事,只为保留生活中最精华的部分;繁复是做加法,看似贬义,只为追求更多。在我看来,简约和繁复都有其价值所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这一精彩纷呈的世界。
生活中处处是简约,又处处是繁复,其理念和价值都不应否认。
简约是留白精炼,蕴藉含蓄;繁复是浓墨重彩,别具一格。两种思想渗透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宜家”为代表的家具遵循模块简约化的设计思路,形成了“北欧极简风”;或是其他家具品牌,字典中容不下“简约”二字,提倡金碧辉煌,精雕细琢;又如手机行业在大部分旗舰追求极致影像,无限制堆料,导致繁复外观之下,也有像三星,魅族这样的“小而美”流派,遵循简约,以“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收获大批用户芳心。不难看出,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的繁复的价值。简约简朴平和,繁复纷繁华丽,它们各有所长,我们不能否认它们的存在及价值。
简约是繁复的结果,繁复是简约的过程,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经典话语的时代变迁与思考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经典话语的时代变迁与思考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但今天我们常说“以德报怨”;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但今天我们常用的是“相濡以沫”:庄子还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但今天我们常引用前两句来倡导珍惜时间,追求知识……这些经典话语脱离了原来的语境,在生活中广为流传。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文题解析】:
这道题目要求我们针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立意。材料提到了一些古代的经典话语,如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庄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等,这些话语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引用,脱离了原来的语境。我们需要探讨这一现象,并结合材料进行审题立意解析。
立意:
探讨古代经典话语在现代生活中的演变和意义:我们可以分析这些古代经典话语在现代生活中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所代表的新意义。例如,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现代社会中被理解为以善意回报恶意,以德行回报德行,强调宽容和包容;庄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在现代社会中被理解为在困难中互相帮助,而不是在困境中相互遗忘。
思考古代经典话语在现代生活中的适用性:我们可以分析这些古代经典话语在现代生活中的适用性,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例如,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现代社会中可以引导人们以善意对待恶意,促进社会和谐;庄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在现代社会中可以激励人们在困难中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漫步人生路,回首与远行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漫步人生路,回首与远行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频回首者,恐难远行;不回首者,亦难远行。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材料中的“频回首者,恐难远行;不回首者,亦难远行”揭示了一个关于人生抉择与态度的问题。回首往事,可以让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然而,过度回首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回忆的泥潭,无法勇敢地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而不回首的人,可能无法从过去的经历中学习,导致在未来的道路上重蹈覆辙。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将立意定为:在回首与不回首之间寻找平衡,既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又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具体写作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阐述回首往事的重要性,如何帮助我们总结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分析过度回首可能导致的问题,如无法勇敢面对现实,陷入回忆的泥潭等。
探讨不回首的人可能面临的风险,如无法从过去的经历中学习,导致在未来的道路上重蹈覆辙等。
提出在回首与不回首之间寻找平衡的观点,强调既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又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迎接挑战。
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为例,论证上述观点,并提出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实现这一平衡的建议。
总之,本题的立意在于引导考生思考回首往事与勇敢面对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总结过去与迎接未来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材料作文导写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监狱里有个叫库丁的重刑犯。他游手好闲,嗜酒如命且毒瘾极大,因杀人被判终身监禁。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跟父亲一样从小不务正业,后来也因杀人而入狱;小儿子却诚实好学,后来在一家大企业谋到了满意的职位,如今已做了那家公司的总经理。在相同的成长环境里,为何两个儿子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一位记者去采访,没料到兄弟二人的答案竟然都是:“有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最大特点是“四自”和“三不”。“四自”(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体现了写作高度的开放性,而“三不”(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则体现了写作严格的限制性。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在这则材料中,重刑犯的两个儿子生长环境相同,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他们的异口同声的回答,特别耐人寻味,这便是材料的主旨所在。据此,可确定如下立意:①身处逆境,不要自暴自弃,而应挣脱环境的束缚。②成功来自内因,靠自己努力才能改变命运。③环境影响人的成长。
二、心理素养类材料作文导写
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有成功心理者处处都能发觉成功的力量。
要求: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文体不限;不要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审读材料提示语,不难归纳材料隐含的以下观点:面对挫折和困难,不同心理素质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我们应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敢于面对困难;要用智慧战胜困难等等。材料的中心句是“有成功心理者处处都能发觉成功的力量”。
依据材料中的不同观点,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命题写作,可以看作是给材料自定话题作文。我们可以可以围绕“勇气”这一话题来写,如果当时那个年轻人畏惧困难,而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可想而知,他绝难成功。
人生就是如此,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有勇气,因此,成功需要勇气,人生需要勇气,甚至做人也需要勇气。还可以分割以下话题来命题写作。如“成长需要智慧”“遭遇挫折”“遭遇困难”“面对磨难”“享受挫折”“成长历练”等为话题。但都要突出心理素质的重要。
三、哲理类材料作文导写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们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起。”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哲学家没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出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把握材料的主旨,自行确定立意、角度、文体、标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导引】
这是一个很有哲理的作文材料,它给了写作的主题:欲无必有,欲有必无。提示“无”与“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草地上要“无草”,则要“有庄稼”,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恶、丑,庄稼喻真、善、美。
此类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如要使一个人没有贪心,就必须用良心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虚荣,就必须以真诚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怨恨,就必须以宽容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再麻木,就必须以清醒占据他的头脑;要使一个人不再冷漠,就必须以爱心充斥他的心灵,等等。关键是要把握生活的大网,以小见大。
四、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797年7月15日,一个孩子不慎身亡,其父母择地为他修建了一座小小的坟墓。后土地转让,孩子父亲把“墓地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不可毁灭”这一条件写如契约。一百年来这片土地几易主人,但孩子的墓地却凭借契约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1897年,这片土地被选中用来修建格兰特总统的陵园,孩子的墓地也没有被政府迁移。1997年7月,正逢格兰特总统陵园建成一百周年,政府在修整总统陵园时,也重新打理了孩子的墓地,一个总统的陵园和一个孩子的墓地毗邻而居,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根据上述材料,可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1、命题意图:故事寓言类作文题,尽管原材料本身可能时代久远,但命题者在当今社会拿来命题,说明故事所传达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从而被人们所关注。
2、材料特点:叙述类
3、审题方法:由果及因
4、审题过程:找对象――辨情感――寻结果――生孩子
小孩墓地――靓丽――靓丽的风景线――
因一:围绕“守信”进行立意
因二:制度的意义与价值
因三:关注民生、尊重生命、关注弱势群体、和谐社会
哪一个最好?
五、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社会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调查,给幼儿园的孩子每人发两个蛋糕,看他们如何处理。归纳起来有三类:一是全都吃了,二是吃一块,送一块给没有蛋糕的人,三是拿去换自己想要的玩具或需要的东西。二十年后,第一类人依然处于贫困;第二类生活富贵,人缘极广;第三类几乎都成为企业家。
根据以上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