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与京师大学堂辞退洋教习事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2课文注释:严复
课文注释:严复1854—1921,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西学翻译家。
原名传初,后改名宗光,字又陵,后改为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人。
少年时代在私塾受教。
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语和轮船驾驶技术,初步接触到西方一些自然科学。
1877年他被保送到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和格林威治海军大学学习,亲身观察英国的社会制度,研究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并开始深入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落后的问题。
1879年5月,他从英国学成回国后,先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担任教习、总教习、总办,达20年,他在中法战争至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曾捐监生,四次参加乡试,但都未考中。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严复在天津《直报》先后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一系列论文,评论历史,针砭时事,主张学习西方,实行维新变法。
1897年11月,严复和夏曾佑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鼓吹学习西方国家的“民主”和“西学”,以解救民族危机。
翻译《天演论》,介绍西方近代进化论思想。
在所发表的政论中,严复利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文化思想和社会政治学说,尖锐批判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民主、新学,主张变法图强。
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君主立宪制度。
他还积极宣传和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影响。
维新运动失败后,他的兴趣逐渐移到学术研究上来,继续翻译了西方近代一些逻辑学、社会学、政治学著作。
辛亥革命后,他于1912年2月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
5月改任校长。
但他的思想渐趋保守。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成立“筹安会”,他名列其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对西学深感失望,将希望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1921年病逝于乡里。
严复致力于翻译著述,通过介绍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和政治学说以“警世”。
严复的著作除一些政治和学术文章之外,基本上是翻译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天演论》(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原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的《自由论》)《群学肄言》(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社会通诠》(甄克思的《社会进化简史》)《法意》(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穆勒名学》(穆勒的《逻辑学原理》上半部)《名学浅说》(耶芳斯的《逻辑学初步》),通常被称为“严译八种”。
晚清名人与鸦片的故事:严复的痛悔
晚清名人与鸦片的故事:严复的痛悔晚清名人与鸦片的故事:严复的痛悔严复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与翻译家。
他早年学习海军,留学英伦,学贯中西。
在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他翻译出版了《天演论》《原富》等一系列著作,将西方的“进化论”与进步的社会科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是,这位大思想家、大翻译家在青年时代染上吸食鸦片的恶习,而且久食成瘾,难以戒除。
直到病逝前夕,他才悔恨交加,但为时已晚。
从现有史料分析,严复在19世纪80年代即已染上鸦片烟毒。
1879年,从英国留学归国。
不久,他就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调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先任总教习,后任会办、总办。
正是在这一时期,严复染上鸦片烟毒。
当时外界传说,严复寓所卧榻的后面有地铺,他常常卧在上面吸鸦片,以榻帐为烟幕。
后来此事传到了严复的顶头上司李鸿章耳里。
李鸿章也感到严复这样的人才染上烟瘾太可惜,就规劝他:“汝如此人才、吃烟岂不可惜此后当仰体吾意,想出法子革去。
”严复听了很感动,在写给堂弟观澜的信中特地谈及此事,说:“兄吃烟事,中堂亦知之。
”但是,由于严复的鸦片烟瘾很深,特别是由于清末官场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严复已无法戒掉毒瘾。
在以后的日记、书信中,常有继续吸食鸦片的记载。
如1916年1月9日,在日记中用英文记着:“Twopipes in the afternoon.”意即“午后吸烟两筒”。
严复因长期吸食鸦片而染上重病。
1920年初,因吸食鸦片引起的哮喘病与肺心病使他痛苦不堪,不得不住进北京协和医院,并遵医嘱暂停吸食鸦片。
为此,他感到浑身筋肉酸楚,晚间吃安眠药也不能入睡。
到这时,他才痛恨鸦片的毒害,悔恨自己早年误入歧途,贻害一生。
严复终于带着无穷的痛苦与深深的悔恨于1921年10月27日病故。
但严复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向广大男女青壮年提出了恳切的忠告:鸦片是魔鬼,切不可近。
三坊七巷名人故事
宫巷的沈家大院福州建城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
100多年后,西晋战乱,中原望族衣冠南渡。
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这些贵胄,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到福州,选在三坊七巷落脚了。
当然,那时的三坊七巷还远远不是现在的样子,也就是部分中原大姓的家族聚居点。
后来经过数百年几代人的经营,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
岁月更迭,出入坊巷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朱门深院,锦衣华服,琴韵书香却一直流传下去。
宫巷11号的大房子应该在明嘉靖年间就出现了,因为这样的雕刻门楣是典型明代建筑的式样。
1855年,这里迎来了一位新主人,他就是沈葆桢。
当时只有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
由于为人清正,加上时常接济亲友,沈葆桢并无多少积蓄,据说,他是举债才购买了这个宅院。
房子装修好了,父母妻儿都住进去了,沈葆桢却仍旧远在江西任职。
1865年, 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
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
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疏朝廷,建议在福州设立船政局。
20天后,朝廷准旨。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形势告急,左宗棠接到谕旨要调任陕甘总督。
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母亲死后,沈葆桢不是只有100天的假期吗?百天期满后,“以孝治天下”的沈葆桢说什么也要在原籍守孝满27个月,他向朝廷力求继续辞职在家守孝。
福州特色的马鞍形封火墙宫巷马尾船政厂区因此1866年的9月,沈葆桢还在福州城的三坊七巷里住着。
左宗棠走进宫巷去找沈葆桢了,不是去一次,而是一连去了三次。
其实,沈葆桢也看到船政是自强的重要举措;虽然并无官职守孝在家,沈葆桢却格外关心船政的进度。
严复曾怒斥康有为梁启超断送大清朝
严复曾怒斥康有为梁启超断送大清朝核心提示:严复、王国维两位被人们所熟知的大师,受到了很多认得尊重。
然而他们的一生辗转坎坷,学习驾驶专业的严复最终翻译成了《天演论》推崇自然发展之变化,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的严复对于物竞天择的天演哲学,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他说,纵观这些民族三百年之变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披寰宇。
凤凰卫视3月1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解说:福州,郎官巷,严复故居所在地。
2007年,郎官巷改造工程的第二年,一些老住户们开始搬离这里。
不久前,一位叫严珉的老人也离开了郎官巷,她是严复的侄女。
严珉(严复侄女):我伯父跟我爸太好了,两兄弟太好了,我爸死的时候一再交代,我爸妈死的时候一再交代,所以我脑子里就种了这个(种子)。
(为这个故居)操了不少心,其他我倒没什么。
解说:郎官巷20号,严复故居,在改造中被完好的保存下来。
87年前1920年,68岁的严复回到福州,严敏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伯父。
严珉:我六岁的时候,爸爸过七十大寿,他(严复)回来祝寿看见的,我怕,看见他会怕,他个子大大的,很威严的样子,我们小孩子看见他害怕。
但我那个伯父给我抱过去,他说你叫伯父,拜一拜,我就扭扭捏捏的,拜一下就跑掉了,就不敢再见他了。
老人家气喘咳嗽。
解说:此时的严复深受气喘的困扰,身体十分虚弱,但他却依然没能戒掉抽了30多年的鸦片。
陈瑞坤(福建严复学院研究会副会长):当时在北洋水师,李鸿章就要他戒,他说你这样的人才你不该抽鸦片,他当时也很感激,也很想戒,但是到了后来他一直戒不掉。
所以有的人说严复身上有很多矛盾。
解说:严复讨厌八股,却先后参加过四次科举考试,他认为中医十有九误,此时却请来三道灵符以祛病。
他本是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然而让他文明于世的却是一本介绍进化论的著作《天演论》。
虞美松(北京大学严复研究会会长):鲁迅说他自己一边啃馒头,一边看他的书,说明他看得很入迷,毛主席也说,受严复思想的影响,胡适甚至因为严复的《天演论》适者生存,改了自己的名字,这些都大人物,不是一般的小人物。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严复素材 北师大版
严复1.个人简介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
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后升为总办(校长)。
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
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主办《国闻报》。
“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
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严复人物生平介绍
严复人物生平介绍清同治五年(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福建船政局求是堂艺局(后改船政学堂)学习驾驶,五年期满毕业,先后到建威船和扬武舰实习。
光绪三年(1877年),为船政局派出第一批留英学生,先入抱士穆德大学肄业,后转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在英期间,除学习海军专业外,留意观察英国的社会制度,研读西方社会科学书刊,比较中西学术政制的异同,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光绪五年(1879年)归国,任福建船政局教习。
翌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兼俄文馆总办。
任职期间,四度参加乡试均落第。
光绪十五年(1889年),捐得道员头衔,升为水师学堂会办;次年,升为总办,加叙海军副将。
中日甲午战争后,严复着手翻译外国社会科学著作,将《天演论》等书给国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政论文章,宣扬西方科学技术和自由、平等学说,介绍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社会学原理,批判韩愈君权神授论,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变法图强。
翌年,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办通艺学堂,提倡西学。
次年,与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发表《上皇帝书》,主张学西学与民主自由,鼓吹变法自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宗在百日维新期间召见严复。
变法失败,虽仍任天津学堂总办,但《国闻报》被查封。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避居上海。
同年七月,维新派人士在上海组织中国国会,被推为副会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纂。
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煤矿讼案往英办交涉。
在伦敦晤见孙中山,坚持改进,不赞同推翻帝制。
翌年八月,在-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后任安庆师范学堂监督。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再度进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
自甲午战争直到光绪末年,严复致力于翻译工作,主要译著有:赫胥黎《天演论》(1896~1898年),亚当斯密《原富》(1901年),斯宾塞《群学肄官》,约翰穆勒《群已权界论》、《名学》,甄克思《社会通诠》(1903年),孟德斯鸠《法意》(1904~1909年),耶芳斯《名学浅说》(1909年)等。
【历史史料】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写到的严复的那一面
【历史史料】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写到的严复的那一面严复(1854-1921),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清末民初最有学问的人。
梁启超称赞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把严复作为进步的思想家来介绍的。
严复自称是“天演宗哲学家。
”然而,纵观严复一生,他并不是一位随时代前进而前进的思想家。
如果说严复的前期是坚持进化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重要代表人物,那么严复的后期则是鼓吹有神论的唯心主义思想家,是企图开历史倒车的跳梁小丑。
严复的一生,前后判若两人。
而这一切都是由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
1894至1898年间,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任上。
这期间,他著书立说,提倡维新变法,成就了他一生最光辉的业绩。
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在政治上由进步逐渐转向保守。
1900年夏,严复畏惧义和团运动,“仓惶由津赴沪”。
1903年严复翻译《群学肄言》。
后来,他回忆说:“《天演论》既出之后,即以《群学肄言》继之,意欲蜂起者稍为持重,不幸风会已成。
”看来,严复已明显转向保守。
1905年,严复去英国伦敦,见到孙中山。
交谈时,两人展开争论。
严复认为,中国人品劣智卑,甭说革命,就说改革,还需要先进行教育,而后方可。
孙中山回答:“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在中国民主革命风潮兴起时,严复仍然抱着改良主义不放手,反对革命,这已经落后于时代。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制度取代了封建帝制,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可是,严复却说:“天下仍须定于专制。
”(《书札》补录一,第20期,1912年)这不仅否定了辛亥革命,而且否定了他自曾经鼓吹的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在开历史倒车。
这表明严复已经自觉地站到历史潮流的对立面。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袁世凯独裁统治时期,严复官运亨通。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爬上临时大总统宝座。
5月3日,这位临时大总统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并任命严复为校长;8月又任命严复为海军编译处总纂。
林觉民 严复故居观后感
观林觉民严复故居有感5月9日,我们班级全体同学在林老师的带领下先后来到林觉民、严复故居进行参观学习。
在此之前,由于自己历史方面知识比较匮乏,所以对林觉民与严复并无多少了解,但是通过这次参观以及参观后自己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二人的事迹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通过这次参观以及参观后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我收获了很多。
我的收获及感悟如下:林觉民,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
1906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
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德文。
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等在香港建立统筹部,筹划广州起义,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
4月24日夜,在香港给父亲及妻子写下绝命书,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亲人的爱及为国捐躯的决心。
4月27日,与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
下午5时30分,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
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
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林。
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
他受审时毫无惧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
又在堂上发表演说,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捶胸顿足,愤激之情,不可扼抑。
最后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
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
被关押几天,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
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英雄殉国时,年仅24岁。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的西学教育经历
严复的西学教育经历严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翻译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以严复的西学教育经历为题,从他的学习经历、翻译事业和教育理念三个方面进行创作。
一、学习经历严复生于清朝末年,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他从小就对西方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年轻时,他远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东京高等商业学校和早稻田大学,接受了系统的西学教育。
在日本期间,严复不仅学习了西方的科学、哲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还深入研究了西方文学和艺术,培养了自己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二、翻译事业严复毕业后回到中国,投身翻译事业。
他将自己在日本学到的西方知识和文化带回国内,开始了一系列的翻译工作。
严复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经典著作,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笛卡尔的哲学著作等。
他将这些作品引入中国,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的文学、哲学和艺术,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教育理念严复在教育领域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严复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培养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严复的西学教育经历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翻译事业,将西方的知识和文化引入中国,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
他的教育理念也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严复的贡献将永远铭记于心,他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先驱之一。
严复和他的维新爱国思想_范兆琪
.
救亡 图 存
,
18 9了
,
年n
每
。
在英 国 两 年多 时 间他除 了 研 究 物 理
化学
海军 战
,
,
严 复与一 些 朋 友在天 津创 办 了 《 国 闻报 》 登 载国 内外 时 事
, . , .
术
、
枪炮等学 科外
,
.
并 注 意探 讨 西方资 产 阶 级 哲 学
。
日 出版八开新 闻纸 一 张
并经 常
。
,
字又 陵
,
出 中学及八 股取 士 的 危 害和 提 倡
,
西学
”
的 必要
。
福建侯 官 ( 今 闽侯 ) 人
.
他 父 亲 是一
总 之 严复在 这 些 重要 政治论 文 中 全 面发 挥 了 维新
,
个 普通 医 生
他十 四 岁时父亲就死 了
,
,
一家 四 口 人
.
救 国理 论
张
.
,
宣传
.
“
尊 民 叛君
、
.
帝制
.
厌倦 科 学
晚年 竟成 为 一 个时代
.
学 》 和 法 国 政 治 学家孟德斯 鸿 的 《 法意 》 等
着 重介 绍 了
. .
他在
“
的 落伍者 了
19 20 年
“
世道 必 进
.
、
后 胜于
,
严复 回 故 乡 福州 养 病
。 .
19 21
年 病逝
.
这种 社会进 步 观点
以 前 的 思 想 界中
,
严复和他的维新爱国思想
严复 :一个海军留学生的转型之路
严复:一个海军留学生的转型之路年少时期的严复因为家庭的原因,迫于生计,成为福州船政学堂的第一批学员,从此走上了海军之路。
严复凭借优异的表现,在毕业后,他走出国门,成为首批海军留学生,来到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航海技术。
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年轻的严复对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积极阅读思想名著。
满怀救国之志的严复回到国内,面对甲午海战的溃败,他深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愤而翻译西方的思想名著,以期通过介绍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启蒙更多的国人。
正是他的努力,为中国近代的思想界打开了新的视野。
福州船政学堂当年的建筑为了生计考入船政学堂1854年1月8日,严复出生在福建侯官(今属福州)的一个医生家庭,如果不是一场变故,他将按照旧时的大部分学子一样,投身于科举之路。
1867年,13岁的严复陷入了困顿之中。
他的父亲在抢救霍乱病人时被传染身亡,全家没有了经济来源。
当时连他父亲的丧事,都是在父亲生前的病人资助下办完的。
对严复来说,这不仅意味着他的科举之路就此结束,他还要养家糊口。
这时,严复看到了当时船政大臣沈葆桢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学堂的招生章程:"凡考取者,饭食及医药费全部由学堂供给;每月给银四两,还有奖学金;五年毕业后可进入水师领工资。
" 四两银子可以确保三口之家衣食无忧,过上温饱生活。
除此之外,学堂每三个月考试一次,成绩优秀的学生"赏洋银十元",连续几次考试都优秀的话,还能"另赏衣料"。
尽管当时的年轻学子们对新式学堂大多不屑一顾。
但为了生计,严复还是报考了船政学堂。
严复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被录取了,同批录取的还有林泰曾、刘步蟾、方伯谦等人,不久,邓世昌也被招了进来。
进入船政学堂后,因羡慕东汉初年的隐士严光,他取名宗光,字又陵。
在船政学堂的五年时间里,严复系统学习了英文、代数、几何、电磁学、光学、热学、化学、天文学、航海术等几十门课程。
1872年,严复以最优等成绩毕业,随后上舰实习。
浅谈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浅谈维新变法失败的自身原因摘要:维新变法运动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但提到“百日维新”的失败根源许多人马上会提到慈禧、袁世凯的诸多不是。
究其原因其实是维新派本身把自己推向了失败的深渊。
关键词:维新派西学变革毛泽东指出:“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康有为、严复都属于戊戌维新时代的人物。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县人。
他在十四岁时考入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同治九年(1870年)毕业后在军舰上实习了几年,光绪三年(1877年)二十五岁时,被派到英国留学。
二年后回国任船政学堂教习。
光绪六年(1880年)调任李鸿章主持的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这个职务他连续担任了二十年。
严复在英国时已读过欧洲著名资产阶级学者亚当〃斯密、边沁、卢梭、孟德斯鸠、达尔文、赫胥黎等人的著作。
他的西方知识比维新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多得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在天津主办《直报》,两年后又主办《国闻报》,发表过几篇主张变法的有名的论文。
他翻译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虽然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才正式出版,但译稿至迟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已完成。
梁启超曾读过译稿,并且把它的内容介绍给康有为。
《天演论》的译本在出版前已成为维新派的主要思想养料之一。
以后严复又翻译过多种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关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逻辑的书,但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及其以后一个时期中,《天演论》的影响最广。
严复说:“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他又竭力鼓吹“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
他认为要使中国像“西洋”一样地富强起来,必须“用西洋之术”。
○1康有为、严复和其他维新志士都明确地主张,要找到救国的途径,必须向西方学习。
他们所说的“西学”,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
维新派拿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做衡量的标准,使他们痛感到中国封建社会的落后和腐朽。
《严复生平介绍》课件
引发对严复思想和人格的思考和评价
通过学习和评价严复的思想和人格,我们可以从 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高自身的思考和行为水平。
严复具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和激情,致力于培养具 有良好品质的新一代学生。
立场鲜明的社会公义感
严复对社会不公和不义行为持有鲜明的态度,为 社会公平和正义而奋斗。
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品质
严复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品质使他能够面对各种挑 战和困难,积极追求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结语
总结严复的生平和贡献
严复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生平和 贡献对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严复生平介绍》
严复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现代教育和白话文的发展做出了 巨大贡献。这个PPT课件将带您了解他的生平和影响。
前言
背景和贡献
严复是一位教育家和思想家,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和文化的现代化。
早年经历
出生背景和家庭情况
严复出生在一个文化人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 和书法家。
参与革命活动和社会公 益事业
严复积极参与了革命活动和 社会公益事业,为国家和社 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贡献
严氏古文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严复发起了改革古代文言文的运动,以增加人们 对文学和历史的理解和欣赏。
对中国现代白话文的推动和发展
严复倡导使用白话文进行写作和交流,促进了中 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繁荣。
学习经历和成绩
严复在学业上非常出色,多 次获得优异的考试和学术成 绩。
赴美留学经历和收获
严复赴美留学,在西方教育 的熏陶下,他独立思考并受 益匪浅。
回国后的作与生活
任教于清华学堂和北京 大学等高校
严复担任过多所著名高校的 教职,并对学生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在中国最早最大的社会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是谁
在中国最早最大的社会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是谁中国最早的最大的自由主义的代表是严复。
人物介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生平经历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十日严复出生于今福建候官县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6年同治五年严复父亲病逝,学馆中辍,严复放弃走科举“正途”。
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改名宗光,字又陵。
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
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选用道员资格,改名复,字几道。
1877年3月光绪三年二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
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Royal Naval College,回国后,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教习。
1880年光绪六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所属驾驶学堂“洋文正教习”,学生中有后来因辛亥革命而出名的黎元洪。
18光绪十五年报捐同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
1890年光绪十六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但因与李鸿章不合,有意退出海军界,另谋发展。
1891年10月8日光绪十六年严复获得候选道的官衔。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严复与京师大学堂辞退洋教习事件
严复与京师大学堂辞退洋教习事件郭卫东2012-05-04 09:39:11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内容提要:1902年2月,京师大学堂出现重大人事改组,以西学总教习丁韪良为首的洋教习被全部解聘。
至此,西方传教士对京师大学堂的直接介预,或从京师同文馆起对中国最高官办教育机构的直接干预告终。
而严复在这次人事变动中扮演了不为人所知的重要角色。
严复的设计既有防止外人操控中国教育主权的考量,也有本人进退因素的考虑。
关键词:严复京师大学堂洋教习作者简介:郭卫东(1955-),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北京100871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戊戌变法时成立仅两年的京师大学堂被迫停办。
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局势平息。
9月20日,作为大学堂西学总教习的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急切致函主持北京朝政的庆亲王奕劻,呼吁“从速规复”大学堂①。
1902年1月10日,京师大学堂恢复,户部尚书张百熙出任新的管学大臣。
孰不知,一个多月后,张百熙却提出对包括丁韪良在内的大学堂洋教习全部辞退。
这委实是重大举动,自此,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的西学总教习一职被取消,西方传教士对大学堂的直接介预,或从京师同文馆起对中国最高官办教育机构的直接干预至此告终,同时开始了京师大学堂聘请外国教习和学习外国路径由西到东的转变。
于此,曾有文论及②。
张百熙提出的解聘理由是办学经费困难,但解聘洋教习的同时,又聘请了新教习,还要支付洋教习的解聘费,实际上所费更多。
那么,解聘洋教习的直接起因究竟若何?张百熙原为户部尚书,对大学堂的具体人事了解有限,为何有此雷霆之举?近来阅读严复书信,疑惑有了解答,原来,严复是解聘事件的幕后发起人。
1902年2月5日,严复给张元济的信中披露:“复(严复)抵京之次日,即往谒张,首以必去丁韪良为献。
”③严复与张百熙此前并无深交,却在抵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匆忙拜会张百熙,可见,此乃严复北京之行的首要任务。
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的故事
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的故事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着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的故事从1880年到1900年,严复一直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
其间他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等,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在天津度过的20年,成为严复一生最辉煌的时期。
之后因工作关系,严复又多次来天津,因此他自称是“三十年的老天津”。
李鸿章看中严复将其调到天津严复(1854—1921),字又陵,号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他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占有显着地位,其中以西学最为显着,故康有为称严复是“中国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则把严复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一起,列为“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严复1867年考入左宗棠、沈葆桢等创办的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
学习五年毕业后,在军舰上实习。
1877年被派往英国保穆士德大学,不久转入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海军专业。
1879年毕业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严复被李鸿章看中调到天津,在新创办的海军学校——北洋水师学堂任职。
北洋水师学堂坐落在天津旧城东八里的贾家沽道东天津机器局东局旁(今东局子一带),校舍很好:“堂室宏敞整齐,不下一百余椽。
楼台掩映,花木参差,藏修游息之所,无一不备。
另有观星台一座,以备学习天文者登高测量。
”该学堂1880年由李鸿章创办,1881年7月落成并开始招收学生,学制为五年。
严复给学堂带来了现代海军思想严复的到来,给北洋水师学堂带来了西方现代海军管理思想和教学理论。
1905年5月严复回到上海,协助马相伯筹办复旦公学(《严复的一些史实》之一百七十)
1905年5⽉严复回到上海,协助马相伯筹办复旦公学(《严复的⼀些史实》之⼀百七⼗)1905年5⽉严复回到上海,协助马相伯筹办复旦公学(《严复的⼀些史实》之⼀百七⼗)严孝潜1905年5⽉1905年5⽉,严复回到上海。
当时在1905年初,法国天主教会排挤上海震旦学院创始⼈马相伯,企图夺取该校的领导权。
为捍卫中国的教育主权,震旦学院的学⽣集体退学。
⼏天后,马相伯召集离校学⽣商讨复学事宜,受到⼤家的拥戴。
两江总督周馥也⼤⼒⽀持马相伯,帮助拨款划地,以供筹建新校。
与此同时,马相伯还聘请严复等28名社会名流为“校董”,协同管理学校。
隨即与马相伯⼀道创建复旦公学(复旦⼤学此时,严复刚从欧州返回上海,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马相伯的邀请,隨此时,严复刚从欧州返回上海,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马相伯的邀请,前⾝),“共筹新校舍”,并共同制订了“教授管理法”,即后来的《复旦公学章程》。
(1905年8⽉24⽇《时报》;《复旦⼤学志》第⼀卷)1905年5⽉28⽇(四⽉⼆⼗五),龙门师范学校开学。
严复与马相伯应邀出席开学典礼,并发表演说。
(次⽇《时报》)1905年6⽉1905年6⽉4⽇(五⽉初⼆),沪学会召开五⽉份(阴历)⽉会。
严复在会上的演讲中指出,国民宜有尚武精神,应采取切实⾏动感动政府迅速变法。
其演说“委婉详审,娓娓动听”。
(次⽇《时报》)1895年严复第⼀次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等五篇政论性⽂章,唤醒国⼈救亡图存,时隔⼗年,严复乃寄希望于“政府迅速变法”。
本⽉,严复还为孟森的《⼴西边事旁记》⼀书题签并作跋。
(《严复集》第⼀册第(《严复集》第⼀册第165页)本⽉,严复还为孟森的《⼴西边事旁记》⼀书题签并作跋该书记载郑孝胥1903年⾄1905年间督办⼴西边防事。
1905年7⽉1905年7⽉1⽇(五⽉⼆⼗九),环球中国学⽣会成⽴。
成⽴⼤会由严复主持,并发表演讲,出席者约有100⼈。
1905年7⽉12⽇(六⽉初⼗),《⼴益丛报》第76号,开始连载严复所翻译的孟德斯鸠《法意》。
甲午战败,严复一声怒吼,中国历史转向,从此迈入弱肉强食的丛林
甲午战败,严复一声怒吼,中国历史转向,从此迈入弱肉强食的丛林引言不要野史要正史,不要八卦要真知。
欢迎关注蚂蚁历史!关于李鸿章在马关谈判的系列连载已经结束,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戊戌维新的历史连载,这是其中的第一篇,我们用严复开篇。
严复是中国近代最重要是启蒙思想家,其提出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进化史观,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欢迎大家留言!严复小历史甲午战败,给国人以极大的刺激,谁都想不到,经过三十年洋务运动,清朝同光中兴,号称盛世,竟然败给一个我们几千年也没看在眼里的蕞尔小国。
为什么?大家都在思考。
严复虽然没有参加甲午战争,却与参加甲午战争的人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
严复生于1854年,长在福建福州,甲午战争爆发时,他刚过不惑之年,然而,这是在这一年,他产生了一声最大的“惑”,那就是中国怎么样才能富强?启蒙大师严复严复小时候入读福州船政学堂,他老爸本来准备让他走传统士人的老路,在科举道路上爬升,不幸乃父于1866年去世,严复只好进入不要钱的海军学堂学海军。
不能参加科举考取功名,让严复后悔了大半辈子,他后来曾几度参加科举,却名落孙山,不过幸好,他后来终于不后悔了,因为他走上了猛烈批判科举制并力主废除的道路。
1877年3月,严复和他的一众三十多名同学被选派赴英国留学,学习海军,这些同学大部分成为北洋海军的知名将领,如刘步蟾、方伯谦、萨镇冰、林永升等,多说一句,这些人又大部分在甲午战争中战死或自杀,中国海军人才从此断绝。
然而严复对操作战舰兴趣不大,倒是喜爱读书思考,留心社会政治。
1879年,严复结束英国的学习,返回母校福州船政学堂当教习,一年后,又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兢兢业业十几年,一直干到总教习,但由于没有科举功名,就是升不上去,一直不受重用,于是,他以四十岁高龄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第,郁闷的他表示对当年误入歧途学习西学非常后悔,大家由此可以看出,当年虽然轰轰烈烈搞洋务运动,但社会普遍潮流还是不愿意学西学,后来打不过日本,不是理所当然吗?严复发飙:抛弃温情,长出獠牙,走进弱肉强食的丛林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严复开始痛切反思。
严复有什么故事
严复有什么故事严复,出生在一八五四年的福建侯官县的一个中药世家的家庭中。
在严复十二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
当时正在学馆上学的严复中途辍学,放弃了旧时代的科举之路。
后来他进入到福建船政学堂进行驾驶学习,在一八七一年顺利毕业,是福建船政学堂的第一批学员。
在光绪三年二月,严复只身前往英国学习海军,期间结识中国派往英国的大臣郭嵩焘。
两年后学成回国,任职福建船政学堂的教习。
而后严复在光绪十六年获得候选道的官衔。
在甲午战争后,严复深深感受到国家陷入沉陷,留学过的他看过资本社会西方国家的好。
于是开始在报上发表一系列唤醒国家改革的文章,如《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等文章。
在一八九五年到一八九八年对赫胥写的《天演论》进行了翻译,更向国人喊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为激起消沉的世人。
而后严复又翻译了《原富》、《群己权界论》、《名学浅说》等文章,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思想家和翻译家。
严复是1854年出生在福建中药世家的普通小孩。
他早年放弃旧社会的科举,出国留学过,是当时中国第一批留洋派的人物之一。
也是因为看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幸福,与当时陷入沉沦的中国,激发了他想要唤醒国人斗志的心。
严复是第一个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思想家和翻译家。
在甲午战争爆发后,他开始先自己着笔写了《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等一系列唤醒国家改革的文章。
后来他觉得西方资本主义宣扬的那一套思想很值得借鉴,于是他便开始了翻译国外著作的道路。
慢慢将人们的视野转向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上。
在1898年严复接触到赫胥,对他的著作赫胥感到十分震惊,那不是中国正需要的醒人观点吗。
他开始翻译《天演论》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告诉国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才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要知道的。
严复是个维新派思想家,他反对一成不变,知道跟着环境变化的必要性,重要性。
严复的思想主张深深影响了当时一度低沉的中国人民。
在戊戌变法后,他就将自己投入在翻译西方思想文化的事情中,为将正确的思想主张弘扬出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1902年2月,京师大学堂出现重大人事改组,以西学总教习丁韪良为首的洋教习被全部解聘。
至此,西方传教士对京师大学堂的直接介预,或从京师同文馆起对中国最高官办教育机构的直接干预告终。
而严复在这次人事变动中扮演了不为人所知的重要角色。
严复的设计既有防止外人操控中国教育主权的考量,也有本人进退因素的考虑。
关键词:严复;京师大学堂;洋教习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09)06-0089-04作者简介:郭卫东(1955-),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戊戌变法时成立仅两年的京师大学堂被迫停办。
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局势平息。
9月20日,作为大学堂西学总教习的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急切致函主持北京朝政的庆亲王奕劻,呼吁“从速规复”大学堂[1]。
1902年1月10日,京师大学堂恢复,户部尚书张百熙出任新的管学大臣。
孰不知,一个多月后,张百熙却提出对包括丁韪良在内的大学堂洋教习全部辞退。
这委实是重大举动,自此,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的西学总教习一职被取消,西方传教士对大学堂的直接介预,或从京师同文馆起对中国最高官办教育机构的直接干预至此告终,同时开始了京师大学堂聘请外国教习和学习外国路径由西到东的转变。
于此,曾有文论及[2]。
张百熙提出的解聘理由是办学经费困难,但解聘洋教习的同时,又聘请了新教习,还要支付洋教习的解聘费,实际上所费更多。
那么,解聘洋教习的直接起因究竟若何?张百熙原为户部尚书,对大学堂的具体人事了解有限,为何有此雷霆之举?近来阅读严复书信,疑惑有了解答,原来,严复是解聘事件的幕后发起人。
1902年2月5日,严复给张元济的信中披露:“复(严复)抵京之次日,即往谒张,首以必去丁韪良为献。
”[3]严复与张百熙此前并无深交,却在抵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匆忙拜会张百熙,可见,此乃严复北京之行的首要任务。
而去除丁韪良的献议在严复当事先有所策划。
此时,正出现丁韪良等洋教习与张百熙为薪水事闹得不可开交,严复选择此一时机提出罢丁,可谓适逢其时。
当然,因丁韪良的地位,此举也将令中外朝野均感震动。
丁韪良系美国北长老会教士,1850年到中国,1869年出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4]。
1898年,经光绪谕令出任京师大学堂西学总教习,“着赏给二品顶戴,以示殊荣”[5]。
鉴于丁韪良等洋教习在朝野中具有的能量与影响,对严复的开缺建议,张百熙“有难色”,最直接的担心便是由此引出列强交涉乃至国际争端。
是时,庚子事变刚过,朝野上下对列强噤若寒蝉,张百熙有此顾虑亦在情理。
严复却鼓励:“此无虑也;天下无以延师课徒,而启国衅者,尚书复何虑乎?去则留,留则留。
”但严复也提醒:“惟切戒此后以延募教习托各国公使,为此者是自寻胶葛,且万万不得良师也。
”[6]严复的告诫并非多余,在戊戌年京师大学堂聘请西洋教习时,就曾出现多国干涉的情况,除“俄、法使已屡言之”外,意大利驻华署理公使萨尔瓦葛(Marquis Giuseppe Salvago-Raggi )还照会中方:“各国言语教习内,并未载义国言语教习。
此系遗忘无疑”,强求聘用意籍教习。
意使为此与总理衙门“哓渎不休”;称此事已引起意政府关注。
德国驻华公使海靖(Herr von Heyking ))也“龈龈辩争”,语带威胁地提出“大学堂须聘请德国德文教习者三,专门教习二。
于中国大局,实为幸甚”。
[7]而在此时,正发生洋教习的索薪风波,丁韪良也发出恫吓:“此事如不照办,各国钦差必差人交涉事件,遂致贵部来信,彼时恐多争论,反为不美。
”[8]严复在这关键时候却认严复与京师大学堂辞退洋教习事件郭卫东□定,列强不会干预,此一判断是建立在对是时国内外情势准确分析之上的,也给张百熙等下决心提供了信心和助力。
应该说,严复罢免洋教习的建议既有公意的因素,也有私意的成份。
从公意一面说,庚子后,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勃兴,京师大学堂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是国家教育自主权所在和中外观瞻所系,自然不能允许外人过多染指。
有鉴于此,即便是受传教士影响很深并曾任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中文秘书的梁启超亦很不客气地评说洋教习:“半属无赖之工匠,不学之教士”,“国家岁废巨万之孥,而养无量数至粗极陋之西人”[9]。
时论对受教者也多有检点:“同文馆之设所以广方言储译才也。
前岁洋兵入京,此辈半为所用,稍知自好者,尚能不忘本来。
其不肖者,遂乃依恃洋人鱼肉闾里,甚至凌侮朝官,目无法纪。
国家岁糜巨款,培植多方,而所得人才乃至于此,殊堪痛恨”[10]。
这也是庚辛后,中方约束外人干预中国教育的一大张本,防止培养洋奴。
除民族主义的考量外,传教士被替代还有职业原因。
教士的本职是传教,其从事教育,自来便不专业。
此即严复提到的所谓“不得良师”的问题。
严复的立论反映了国人民族主义的情绪。
从私意一面说,严复此时对就职大学堂有很大兴趣。
而此就职,很大程度上须以西人教习特别是丁韪良的去职为前提。
此时,在京城流传两种有关严复的说法,一是称拟以严复为吴汝纶的副手:“自复振大学命下,冶秋(张百熙)尚书之意,甚欲得吴挚甫,而以复(严复)辅之。
”[11]就是说,以吴汝纶为大学堂总教习,而以严复为副总教习。
吴汝纶为桐城派大家,曾任曾国藩和李鸿章等权臣的幕僚,并长期主持莲池书院等,门生故吏遍天下,为中外朝野共誉的人物,又对西学早有兴致,“候官严幼陵先生博学能古文,精通外国语言文字,所译西书,自译书以来,盖未有能及者,而必就质于先生(吴汝纶),先生每为审正”[12]。
严复自视甚高,但对吴汝纶仍是高看,两人相交甚久,严译《天演论》便由吴作序,严复为此感激:“凡此皆受先生(吴汝纶)之赐也。
”[13]严译《原富》更请吴汝纶作文字修改,“因文字芜秽,每初脱稿时,常寄保阳,乞吴先生挚甫一为扬榷”[14]。
吴、严相互推许,早在戊戌年,吴汝纶就推荐:“大学堂总教习,若求中西兼通之才,则无以易严幼陵”[15]。
以严、吴之关系,严复是想谋得此差的。
严复对大学堂的状况也深感不满:“新政以大学堂为鲁灵光,然观其所为,不亡亦仅耳。
”严复想在大学堂有所作为,改变旧貌。
但与严复跃跃欲试的姿态相反,吴汝纶却对就职大学堂推三阻四,“顾挚甫乡思甚浓,固辞不就,尚书至踵门长跽以请,吴不为动也”。
就连张百熙以尚书之尊,登门跪拜以请,吴汝纶也不为所动。
严复抵京后,试图说动吴汝纶,当即拜访,“叩吴所以”,吴汝纶给出几条理由,一是“家事放纷,非归不了”;二是“又经丧乱,精力短耗,若张必强我,恐不得生归乡园,复上丘墓”;三是要为李鸿章整理遗文,以答谢李鸿章在世时的厚待。
而以严复私下测隐,认为吴汝纶不愿就职应该还考虑到“京中人众,新少旧多,而决大学成效之不可,不欲以是累其盛名,为晚节诟病耳”。
为推吴汝纶出山,严复还致函相交甚深的吴汝纶女婿王子翔,要其劝“以舍己为群之义”,此劝能否奏效,严复没有把握,“不识可撼与否”。
严复认为,吴汝纶的强项在于能通新学和旧学,“此老无他长,但能通新旧两家之邮而已,张尚书必言得之,固无讶也。
昨又闻冶老拟请三品京朝官待之,吴未必为此动,然亦未必终不就耳”[16]。
后来的事态完全按照严复的估计发展。
严复对吴汝纶的劝驾和对丁韪良的罢免建议,与其本人的进退相联。
此时还流行另一种说法,“外间诸人皆以洋文总教荐复”。
就是以严复来替代丁韪良作西学总教习,严复出生在中西交会的前沿地带福建侯官(今福州),15岁(1867年)入马尾船政学堂,这是清朝第一所具近代教学内容的军校,赴英留学归国后又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任职,不但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更被公认为是当时对西学了解最多的中国人,“西学以新为贵,中学以古为贵,此两者判若水火之不相入,其能溶中西为一治者,独执事(严复)一人而已”[17]。
严复以华夏译介西学无出其右的资格出任大学堂的西学总教习,当不是逾规非分之想。
而严复欲出任西学总教习,原总教习丁韪良必须挪位,不如此,严复不能就任。
严复建议罢免丁韪良,本身当有这方面的考虑。
其实,严复并非对洋人管理完全排斥,此前,严复给张元济的另一封信则对洋办有不一样的评价:“庚子一变,万事皆非,仰观天时,俯察时变,觉维新自强为必无之事。
凡一局一地,洋办则日有起色,华办则百弊自丛,竟若天生黄种以俟白人驱策,且若非白人为主,则一切皆无可望也者。
所闻所见,惟此最为可哀。
支那气象如此,谓将能免于印度、波兰之续,吾不信也。
顽固欲为螳螂,吾辈欲为精卫,要皆不自量力者也。
”[18]可见,对丁韪良的去除,不完全因其是洋人,更主要的与严复的切身利益有关,与严复彼可取而代之的意图有关。
但严复也认识到个中阻碍重重。
首先是张百熙及其周边人的态度,张百熙尽管在广东学政任上因举荐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后遭“滥举匪人”的纠弹,受革职留任处分[19],其具趋新倾向是毋庸赘言的。
但其主体思想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在1901年10月24日有奏:“现在朝廷欲图自强而其最要首在培养人才,往年京师设立大学堂因乱而废,臣愚拟请将该学堂改隶国子监,国子监旧设南北两学,仿胡瑗以明经治事分课生徒;大学堂则中西并课,然轻其所重,重其所轻,用意不无一偏之弊。
夫国子监向称太学,太学者,大学也,一都之中,岂容有两大学,重规叠矩,意见参差,此无怪学术之多歧,而人才之不出矣。
欲救其弊,莫如善定其制,欲定其制,莫如首定其名,若将国子监衙门正名大学,举大学堂及南北两学一并归入,就监署拓而广之,并请简派管学大臣,视从前总理之职,应由政务处王大臣会同管学大臣悉心筹议,并招集京外通博之才,酌采中西有益政治,各种学问严定章程,重在中学,而以西学辅之。
实事求是十年之后,必有人才出乎其间,此今日第一要政也。
”其“重在中学,而以西学辅之”的理念明显与严复有所区别。
同时,张百熙还奏:“将同文馆改隶大学,并请简派专员办理提调事宜,外务部事繁不必兼领,所有肄业各生须讲求中西有用之学,不徒取其通晓译事。
”[20]严复等以“通晓译事”见长,张百熙却不以为然。
张百熙等也曾就京师大学堂如何办理问计于严复,严复建议:“请设四斋:一正斋,从西文入手,驯至头等学业,以待少年之俊与各省学堂所送之高才生;二附斋,以中语演译西文,专讲西史、理财、立法、交涉诸科,以待年稍长之京朝官;三外斋,募自备资斧游学外洋已得学凭子弟,课以中学,如掌故、词章之类;四改同文馆为外交学堂,以言语、公牍、国际课之,以备外部出使之取材。
”将严复的建议与张百熙的奏折比较,不难看出,除了第四条有关同文馆的内容两相符合外,严复的其他建议均太过于偏重西学,坊间曾以严复和林纾这两位同属福州籍的大学者作比:“世谓纾以中文沟通西文,复以西文沟通中文,并称林、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