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格蒙特·鲍曼的
齐格蒙特·鲍曼的现代性社会理论述评
关键词 : 文化马 克思主义者 ; 现代性 ; 后现代性 ; 流动的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 D 0 3 3 ; C 9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7— 7 1 1 1 ( 2 0 1 3 ) 0 9—0 0 3 4— 0 3
On Mo de r n i t y So c i a l Th e o r y o f Zy g m un t Ba um a n
第3 0卷
第 9期
重 庆 与 世 界 ・学 术 版
2 0 1 3年 9月
【 政治与法律】
齐格 蒙特 ・ 鲍 曼 的现 代 性 社 会 理论 述 评
周 发 财
( 重庆科技学 院 法政与经 贸学 院, 重庆 4 0 1 3 3 1 )
摘要 : 鲍 曼是 从 一 个 文 化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转 变 为 一 个现 代 性 社 会 理 论 家 的 。 鲍 曼认 为 秩 序 是 现 代 性 的 首 要 追 求 ,
Abs t r a c t :Ba u ma n b e c a me a mo d e r n i t y s o c i a l t he o r e t i c i a n f r o m a c u l t u r a l Ma r x i s t .Ba u ma n t ho u g h t t h e o r d e r i s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p u r s ui t o f mo d e r n i t y.T h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i s a s s o c i a t e d c l o s e l y wi t h t h e p ur s u i t o f o r de r ,a n d mo d e r n i t y i s e s s e n t i a l c o n d i t i o n o f Ho l o c a u s t . Po s t mo d e ni r t y i s e x t e na r l a n g l e o f v i e w f o r Ba uma n t o e x a mi n e t he mo d e ni r t y.Af t e r Ba u ma n g i v e s u p t h e c o n c e p t o f“mo d e ni r t y ” ,h e p r o p o s e s wi t h t h e c o n c e p t o f“l i q ui d mo d e ni r t y ”t o d e s c ibe r p r e s e n t s o c i e t y a n d t h e ma i n ph e n o me n o n:g l o b a l — i z a t i o n,c o n s u me r i s m a n d i n di v i d u a l i z a t i o n .S o c i a l t h e o r y o f Bo wma n i s c u l t u r a l a nd s o c i a l c it r i c a l ,f u l l
鲍曼
鲍曼的著作
1972: Between Class and Elite. The Evolution of the British Labour Movement. A Sociological Study.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ISBN 0719005027 (Polish original 1960) 《阶级与精英之间:英国劳工运动的发展》,此书为鲍曼的第一 本英文著作 1973: Culture as Praxi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ISBN 0761959890 《作为实践的文化》 1976: Socialism: The Active Utopia. New York: Holmes and Meier Publishers. ISBN 0841902402 《社会主义:积极的乌托邦》,无中译本 1976: Towards a Critical Sociology: An Essay on CommonSense and Emancipa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ISBN 0710083068 《论批判社会学》,无中译本 1978: Hermeneutics and Social Science: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London: Hutchinson. ISBN 0091325315 《解释学与社会科学》,无中译本 1982: Memories of Class: The Pre-history and After-life of Class. London/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ISBN 0710091966 《阶级的记忆》,无中译本
论齐格蒙特·鲍曼的社会秩序观
而“ 秩序和混乱都是现代之孪生儿” , 为 社会 秩 序诞 生的假设一:从 “ 无序”到 “ 有序”。 鲍曼 从 混乱是其唯 一的他者,
“ 无序 ” 与“ 秩 序 ”的 对 立 统 一 中 , 描绘出人类 从 “ 无 序 ”向 此 , 鲍 曼 曾把 “ 秩 序 意 识 的特 征 ” 界 定 为 现代 意 识 的 特 征 , 即 “ 有序 ” 追求的现代性梦想。 l 8 世 纪 是 理 性 的 时代 , 这 也 是 一
哲 学 文 稿
Phi l os ophy
论齐格蒙特 ・ 鲍曼的社会秩序观
口 汪冬 冬
【 摘要 】 关于社会秩序的探讨是鲍曼的现代性与 后现代性理论当 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鲍曼 运用后现代的叙事
方式对秩序的概念进行了解构, 用知识 考古学的方式对社会秩 序的生成 原因进行了溯源、 对秩序的发 生机制进行了
代社会秩序人工设计的本质属性, 证明了现代性将追求秩序性 性 和可 预见 性 ” , 它意味着 “ 在 一个 情 境 中 , 某 些 事情 比 其他 情 作为自己的 目标, 是有其 内在根源性 的, 这不仅是对社会秩序 境 中发 生 的可 能 性 要 大得 多, 而其 他 事情 更 不 可 能 发 生 , 或 者 理论 的有力补充 , 而且对 我们在现代性背景下如何构建社会秩 是根本 不可 能发 生” , 有且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才 把这种 序, 如何看待和评价社会秩序, 以及预测社会秩序 的变迁有着 情 境 称 之 为 “ 有 秩 序 的” 。 显然, 无 序 与 秩 序 相 比,“ 它是 一
为人类 的一种创造物及人类各种能力的试金石, 从这 时起 , 世
社会秩序 的Biblioteka 成二 :“ 纯净 ” 与“ 肮脏” 的对抗 。 鲍曼运用
不确定性—命运的常态——读齐格蒙特·鲍曼的《个体化社会》
不确定性—命运的常态——读齐格蒙特·鲍曼的《个体化社会》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迁,改变了人们对未来的看法,使不确定性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
尤其是在齐格蒙特鲍曼的经典著作《个体化社会》中,他深入探讨了不确定性和命运的影响,将其作为自由主义的基础来改变社会的运行方式。
除此之外,鲍曼还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新视角:个体化社会。
他认为,当前社会的个人及其社会都有很多不确定性,无法得出一个单一的结论。
此外,他认为,这种“个体化”的思维模式更能够帮助人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
鲍曼的成果有助于社会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
例如,他提出了关于社会观念发展的概念:“断裂”和“整合”,以及关于“个体化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影响。
他认为,当前社会由于过度压抑、认知干涉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异化,导致社会观念得不到有效释放,从而面临断裂的情况,但这只是社会的一次过渡期。
而他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断裂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而最终会出现整合的情况,个体化社会的实现。
因此,以不确定性和命运作为宗旨的鲍曼的理论,即个体化社会理论,是当今社会理论在自由主义哲学背景下的基础,用于探索现代社会发展与运行方式,并且是推动社会变革进步的有力策略。
鲍曼经典著作《个体化社会》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观念,强调了社会观念发展中“断裂”和“整合”之间的转变,把社会发展视为一个不断适应性变化的动态过程。
他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改变的过程,而是不断复杂而又无模式可循的动态过程,从而使不确定性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常态。
这一理论颠覆了过去社会发展的观念,然而,它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撑,使社会发展有了新的亮点,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实现人们的自由主义。
总而言之,齐格蒙特鲍曼的著作《个体化社会》提出了继承与变革的新观点:将不确定性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作为自由主义的指引并促进社会的进步,为探究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论齐格蒙特·鲍曼的园艺社会学
论齐格蒙特·鲍曼的园艺社会学作者:汪冬冬许轶冰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03期摘要:鲍曼是当代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园艺社会观第一次将现代文化判定为一种园艺文化,将对现代社会的管理看作是建设花园的实践。
他运用园艺化的隐喻,将现代性诞生以来的社会规划看成是一个社会园艺化的过程,把现代社会看成是人类人工设计的花园,其中社会管理者就成为园丁,社会成为被园丁管理的对象,精心培育人工植物与清除花园中的杂草则成为园丁管理社会的两大主要目标。
关键词:现代性;园艺文化;园丁;社会管理中图分类号:C9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3-0052-04自启蒙运动使“新神”即位以来,即理性与科学成为人类开展社会生活的指导原则,社会进步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普遍相信社会总是在往前发展、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並且相信为了美好社会的早日来临人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
在创建秩序的这些手段和措施中,鲍曼用“园艺”来隐喻自现代性诞生以来,人类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构建社会秩序时采用的种种策略与机制,这些策略与机制在与现代性的核心要素——理性与秩序相互结合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观念,即鲍曼所说的现代园艺社会观,即“它将所统治的社会看作是设计、培植和喷杀杂草等活动的对象”。
一、从荒野文化到园艺文化鲍曼把前现代文化称为“荒野文化”,现代文化则称为“园艺文化”,他认为,这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是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水岭,现代性就是在这两种文化交替时产生的,即“现代性的展开就是一个从荒野文化(wild culture)向园艺文化(garden culture)转变的过程”。
在荒野文化中,人们的活动既不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模仿,也不是一种有自觉意识的塑造,人类是在一种混沌与没有自觉性的状态中生活,他们从没有产生过关于人类世界的起源、发展与未来等诸多想法,也从不去干涉未开发的自然的自发进程,因此“荒野文化本身不能被看作是一种文化,也就是说,不能被看作是人类强加给自然的秩序(不管这种强加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同时由于“荒野文化是一种内含自我平衡和自我维持机制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诸模式共存的现象,这一文化对其政治统治者来说,从未表现出一种对于管理的需要,从未表现出对于有目的的干预的需要”,即使有干预的需要,那也是为了使这一文化本身能够维持原状。
立法者与阐释者
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感是知识与权力结盟的基本条件。
2、Les philosophes:原型与乌托邦
土地贵族→ Les philosophes
在鲍曼看来,启蒙时代的les
philosophes的 实践模式则几乎与此同出一辙。他们一方 面利用这一特殊的历史转型期出现的权力 真空,从没落贵族的手中继承其政治遗产, 另一方面,通过优良的教育,也继承了为 后者所失落的“美德”。
导论:
两种世界观
立法者的世界观是现代型世界观。典型的现代型世 界观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一有序的总体,表现为 一种可能性的非均衡性分布的模式,这就导致了对 事件的解释,解释如果正确,便会成为预见(若能 提供必需的资源)和控制事件的手段。 阐释者的世界观 ,则是后现代的。典型的后现代型 世界观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由无限种类的秩序模 式构成,每种模式均产生于一套相对自主的实践。 秩序并不先于实践,因而不能作为实践之有效性的 外在尺度。每一种秩序模式唯有从使其生效的实践 角度看才是有意义的。
将专家置于监视者的位置上(教育者)
根据某种理性预设对人类行为模式进行整体
改造 (人类行为工程师)
新型权力的两个特征
牧人式的权力
改造思想的权力
教会
国家
教会的牧人式的和思想改造式的权力, 目的在于形成并维持一种信仰的优越 地位(同时也包括被制度化了的信仰 代言人的优越地位),这是一种对另 一种信仰或其他信仰的优越地位,它 削弱后者的势力,使之过于薄弱,无 法得到坚定的、全心全意的信奉。
作为现代国家第一个样本的专制君主制的出
现,则标志着某种全新的国家权力的诞生, 这种垄断的政治权力所依靠的远不止是暴力 手段,而是一种更行之有效的监控管理技术。 知识分子→专制主义大厦的设计者
鲍曼社会理论核心问题
鲍曼社会理论核心问题Abstract:ZygmuntBauman’sworksareinvolvedwithmanysubjectssuchassociolo gy,philosophy,culturalstudiesandpoliticalsciences.Inmyview,onlyfindingthece ntralthemesinhisworkscanweunderstandhissocialtheorybetter.Bas edonthisassumption,thepaperfirstdescribeshisviewpointsofmoder nityandpostmoderniy,thenexploresbrieflyhiscentralthemesshiftingfromculture,powerandfreedomtostranger,touristandvagabond,andfinallypointsouttheacademicvaluesofhisworks.Keywords:Bauman,socialtheory,modernity,postmodernity引言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1925-)现为利兹大学和华沙大学退休的社会学教授,是当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最著名的理论家之一。
澳大利亚社会学家、国际性社会理论杂志ThesisEleven的主编贝尔哈兹(PeterBeilharz)说,鲍曼是“当今用英语写作的最伟大的社会学家”(Beilharz,2001:1);当代走红的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Giddens)也说,“对我而言,鲍曼是一个后现代性的理论家。
他用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发展了一个任何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立场”(SeeBauman,1995:backcover)。
鉴于其对社会学与社会理论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鲍曼于1990年被授予雅马尔费奖(AmalfiPrize),并于1998年被授予阿多尔诺奖(TheodorW.AdornoPrize)。
浅谈《流动的现代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书文章题目《浅读<流动的现代性>》专业班级 08机电<一>班姓名史庆庆学号 **********【所读作品内容简介】:在《流动的现代性》中,齐格蒙特•鲍曼把当前的社会状况描述为“轻灵的”或“流动的”现代性,以区别昔日“沉重的”或“稳固的”现代性。
作者试图通过解放、个性、时空、工作和共同体这五个概念来理解当前的社会状况。
鲍曼首先从物理学意义上对“流体”(liquid)的“流动性”(fluidity)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流体具有惊人的流动能力,它能绕过或溶解障碍,也可渗透静止的物体。
在遭遇固体时,它完好无缺,而固体却被改变了,或者变得潮湿,或者被浸透。
通过对“全景监狱”,“路边的旅店”等社会场所的运营和管理方式的分析,通过对马克思、弗洛伊德、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相关言论的辩证解析,通过对一些国际事件、大型企业的解析,通过对“前现代”、“后现代”、“现代性”等社会论述的总结和创新性的阐释,论述了一个新型的“流动性的现代性”的社会。
文章中大量引用了前人的言论,就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上对现代社会进行了分析。
以下摘录自本书目录:“前言论轻灵和流动第一章解放解放――复杂的幸事・批判的偶然性和批判的变化的身份・与公民作斗争的个体・个体化社会中批判理论的困境・批判理论再论・生活政治批判第二章个体性资本主义――沉重的和轻灵的・有汽车,就能旅行・不要告诉我;做给我看・被迫行为变成了上瘾行为・消费者的身体・作为驱逐妖魔仪式的购物・自由购物-和它看起来的差不多・分裂了,我们就去购物第三章时间/空间当陌生人遇上陌生人・禁绝之地,吞噬之地,乌有之乡和虚幻空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作为时间历史的现代性・从沉重的现代性到轻快的现代性・诱人的轻巧性质・短暂的生存第四章劳动发展进步和信任历史・劳动的兴衰荣辱・从结合到共处・附论:延迟的短暂发展史・不稳定世界的人的结合关系・不信任的自我存续・第五章共同体民族主义,标志2・团结――通过相似性还是通过差异性?代价高昂的安全稳定性・民族国家之后・填补真空・衣帽间式的共同体补论:论写作和写作社会学”【文章内容简介】:原著涉及范围很广,未能详读,只能就:“破除传统”、“创立传统”、“现代性”、“个体性”、“机会”、“流动性”、“差异”处理方式、“推迟满足”等方面简单的理解接收。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_解读齐格蒙特_鲍曼的_流动的现代性_郇建立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解读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郇建立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在1999年2-3月份同贝尔哈兹(P.Beilharz)交谈时说,他倾向于把当前的社会状况描述为“轻灵的”或“流动的”现代性,以区别昔日“沉重的”或“稳固的”现代性(Beilharz, 2001:319)。
翌年,他出版了备受关注的《流动的现代性》,并试图通过解放、个性(individuality)、时空、工作和共同体这五个概念来理解当前的社会状况。
在这本书中,鲍曼详细考察了我们从沉重的稳固的硬件取向的现代性向轻灵的流动的软件取向的现代性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给人类状况带来的深刻变迁。
总体而言,鲍曼试图通过固体和流体所具有的性质来理解现代性在不同阶段上的总体特征,进而说明当前的社会状况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状况。
在他看来,流体至少在以下两方面有别于固体:首先,它不容易保持自身的外形,而固体则有明显的空间维度。
因此,对于流体而言,真正具有意义的是流动的时间,而不是它们临时占用的空间。
正是在此种意义上,鲍曼才会说,“在描述固体时,我们可以总体上忽略时间;而在描述流体时,不考虑时间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第2页)。
①其次,流体具有惊人的流动能力,它能绕过或溶解障碍,也可渗透静止的物体。
在遭遇固体时,它完好无缺,而固体却被改变了,或者变得潮湿,或者被浸透。
如果说现代性经历了“稳固的现代性”和“流动的现代性”这两个阶* 在现代性的历史问题上,鲍曼的基本观点是,现代性的发展经历了“稳固的现代性”和“流动的现代性”两个阶段。
不过,笔者倾向于把现代性的两个阶段视为现代性的两种形态,犹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五个发展阶段”的认识通常被视为“五种社会形态”。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西方技术与现代性研究及其启示》(批准号:05CZX007)的阶段性成果。
① 凡是出自《流动的现代性》(Bauman,2000)一书的引文,笔者只注明页码。
对未来生活的想象——重读鲍曼《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
对未来生活的想象——重读鲍曼《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作者:徐诚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2期对未来生活的想象——重读鲍曼《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徐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210023]摘要:齐格蒙特·鲍曼(1925—2017)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代表作《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从对表层现象的研究开始,展开了对现象内部深层联系的梳理和解释。
该书抓住现代社会的液态特征,将其作为一项基础特性来研究,本文对此书展示的各项观点进行了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齐格蒙特·鲍曼液态现代世界未来生活鲍曼(Zygmunt Bauman)说过:“一切都在变——我们追随的时尚、不断引起我们关注的事件、我们孜孜以求的东西,以及我们的恐惧。
”前不久,英国利兹大学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鲍曼与世长辞了,现在重读他的《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似乎更能体会他关于现代社会论述的独到之处。
作为一名斗志昂扬的知识分子,他的作品视角犀利,用词独到,常选用实例描述瞬间化、欲望式、循环性的现代社会生活。
毫无疑问,《流动的现代性》是鲍曼社会学理论的典型代表,而关于流动现代性、社会生活的论述则主要集中在液态生活和消费生活的阐述中。
鲍曼对于“液态”“流动”等关键词的解读颇耐人寻味,在《论轻灵和流动》中他就谈道:“在描述流体时,不考虑它的时间维度将是悲惨的错误。
对流体的描述都是片刻和简单的印象,因而在画面的底部需要添加一个日期。
”在鲍曼的笔下,诸如“瓦解传统”“融化能力”以及“液化”等词汇层出不穷。
如果说《流动的现代性》是从思想上对这些关键词展开解释,那么《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则是用近乎于小说的笔体,为我们展示了一组现代生活“浮世绘”。
时间与空间的虚化、社会系统的脱域都是他所展示的议题。
在书中,他提到的痴迷于网上购物的女孩、困难于代际交流的父母以及在人群中却仍感觉孤独的青年人,仿佛都是我们周遭的朋友。
社会边缘人
社会边缘人作者:永安来源:《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2009年第04期一个乞讨的老人躺在地上,她已经睡着了。
但她用来乞讨的碗还放在地上。
碗里杂乱地堆放着一些零钞。
冰冷的水泥地面就是她的床,她没有任何“棉被”。
她与这个城市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这一幕,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尤其是在非洲、南美、中东和南亚。
在英国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的眼中,这是一个被废弃的生命。
鲍曼在他的著作《废弃的生命》里指出,她已经被从家庭、政府、社会机构等结构内剥离,像废弃的物品一样被丢弃在大街上。
社会生产垃圾,但鲍曼指出,有些人也被当“垃圾”看待。
这些被废弃的人,在那些具有正常身份的人眼中乃是人类的“废品”。
他们是现代性、即支配这个现代性世界的各种规则的副产品。
就如有富人就必有穷人一样,有符合政治、法律、经济秩序所要求的功能的人,也必有不符合这种要求而被废弃的人——这一切,预先就已经设定好了。
这注定是一个忧伤的故事。
自古以来,就有一些人,因为各种身份或价值观念上的原因而不能变得和大家一样,而被群体加以隔离、抛弃。
比如同性恋者、麻风病人、异端分子、精神病人。
近代以后,随着“现代性”的渗透,对这类人的制造成为制度性的了。
社会中主流的正常人群,执意要把那些弱者或社会边缘人丢弃到社会之外,越远越好。
于是有了大批去北美的欧洲人。
当年英国、荷兰等国的清教徒,就属于这样的人。
幸好,北美大陆是一个巨大的“回收站”,可以让欧洲把它不要的人转移出去进行处理。
转移出去的人也不仅包括清教徒,甚至还包括破产的农民、失业工人。
本来他们也许还有利用的价值,比如还可以去工厂被压榨。
但是,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欧洲已经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可以处理他们,而他们越堆越多对于社会的“高尚社区”来说终是一种威胁。
因此他们主动或是被动地被倾倒到了北美。
正因为地球上还有地方可以处理那些被淘汰的弱者,所以,欧洲的原始积累,最终并没有变成一场不可承受的灾难。
不过,经过几百年的殖民史,整个世界到现在已经“满载”。
不确定性—命运的常态——读齐格蒙特·鲍曼的《个体化社会》
不确定性—命运的常态——读齐格蒙特·鲍曼的《个体化社会》未来的世界,正在被千篇一律的日程表、枯燥的工作以及深度思考羁绊捆绑。
多数人都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统一的规则,社会的普遍稳定需要每个个体都服从统一的规则,但现实生活也表明,只有在社会允许个体发挥自我价值的氛围中,才能使社会得以发展。
而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深刻洞察到,当今社会中统一的规则和普遍的稳定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鲍曼指出,当今不确定性是一种命运的常态。
现代社会也许可以实现无限的发展,但却也充斥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个人的行为可能依赖于外部的因素,例如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但却具有不可预料的结果,超出了个体的控制能力。
这样不仅使一个人信心受到挫折,而且也对他们社会发展构成了阻碍。
在鲍曼看来,为了应对当今不确定性的常态,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个体化社会,以便让每个人都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价值和潜力。
每个人都有权站在历史的前沿,并根据自己的愿望和能力来选择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按照传统社会的规则来控制。
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意义和满足感,社会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然而,要实现个体化社会,也有一定的困难。
首先,社会传统依然存在,某些传统观念仍被传承并被推崇。
其次,现有的体制也构成了不少的障碍,诸如垄断市场、政治权力的失衡以及极端的质量差距等。
最后,当前社会结构也特别复杂,让人更加容易丧失自信,无法有效的实现个体化的发展。
因此,为了实现个体化社会,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制度和技术的改革。
首先,我们应当全面审视现存的规则,以拥抱新变化,加强对政府机构的制约,以及完善法律法规,确保社会稳定。
其次,我们也要注重技术的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构建起个体自主发展的新生态。
最后,我们要加强文化教育,更好的培养每个个体的自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走上更好的发展道路。
总之,不确定性是我们的命运的常态。
它既可以带来变化和挑战,也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忧虑和不安。
《2024年齐格蒙特·鲍曼新穷人思想研究》范文
《齐格蒙特·鲍曼新穷人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齐格蒙特·鲍曼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社会学家,其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他对新穷人现象的深刻洞见,引起了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详细研究鲍曼关于新穷人的思想,探讨其理论背景、核心观点及其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二、鲍曼新穷人思想的理论背景鲍曼的新穷人思想源于对现代社会中经济不平等现象的深刻观察。
随着全球化及科技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其中就包括了新穷人群体。
新穷人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传统贫困人群,他们拥有一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但由于社会结构和经济环境的变迁,他们逐渐陷入了一种相对贫困的状态。
三、鲍曼新穷人思想的核心观点1. 相对贫困的普遍性:鲍曼认为,新穷人并非仅指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体,而是指在相对富裕的社会中,那些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人群。
他们可能拥有基本的物质需求保障,但往往缺乏上升空间和机会。
2. 动态贫困与结构性贫困:鲍曼认为,新穷人的贫困是动态的,是社会结构性的。
新穷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教育、文化、社会网络等因素的制约,这使得他们难以摆脱贫困状态。
3. 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鲍曼指出,新穷人在面对贫困时,不仅需要自我认同的调整,还需要社会认同的改变。
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新穷人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资源。
四、鲍曼新穷人思想的现实意义1. 深化对贫困现象的认识:鲍曼的新穷人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现代社会中贫困现象的认识,使我们更加关注相对贫困的普遍性和结构性因素。
2.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新穷人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问题。
研究鲍曼的新穷人思想,有助于我们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3. 引导政策制定与实施:鲍曼的新穷人思想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依据这些理论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新穷人摆脱贫困状态。
五、结论齐格蒙特·鲍曼的新穷人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现代社会中的贫困问题。
《齐格蒙特·鲍曼新穷人思想研究》范文
《齐格蒙特·鲍曼新穷人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全球范围内涌现出一大批被定义为“穷人”的人群。
这其中,有一类被称为“新穷人”的现象逐渐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的齐格蒙特·鲍曼,对于这一群体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文旨在研究鲍曼关于新穷人思想的理论观点,以期为理解现代社会中的新穷人现象提供理论支持。
二、齐格蒙特·鲍曼的新穷人思想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当代社会学的领军人物,以其对现代社会的敏锐洞察力,深入研究了新穷人现象。
他提出的新穷人思想,主要是指在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弱势群体。
1. 新穷人的定义鲍曼认为,新穷人是指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经济危机、技术进步导致的就业结构变化等)导致其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的群体。
他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但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困境。
2. 新穷人的特点鲍曼指出,新穷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流动性强,他们往往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流动;二是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和就业机会;三是社会关系网络薄弱,难以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
三、新穷人思想的理论分析1. 全球化与新穷人鲍曼认为,全球化是新穷人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化的背景下,技术进步、国际竞争等使得一些行业面临严峻挑战,进而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和工资水平的下降,这使得一些群体在经济上陷入困境。
2. 消费主义与新穷人消费主义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新穷人的困境。
鲍曼指出,消费主义使得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一部分人的收入却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导致他们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四、对鲍曼新穷人思想的评价与启示1. 评价鲍曼的新穷人思想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强调了全球化、技术进步和消费主义等因素对贫困群体的影响,揭示了新穷人现象的深刻社会根源。
同时,他的理论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的阶层关系、社会结构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流动社会中的共同体r——对齐格蒙特· 鲍曼共同体思想的再评判
流动社会中的共同体r——对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思想的再评判谭志敏【摘要】基于现代性的流动特征,鲍曼认为由滕尼斯开启的共同体话语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现代性想象.鲍曼吸收了社会学经典理论关于共同体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积极类型的表述,认为共同体是安全和谐的象征,意味着思想和行动领域的同一性.但这一切随着流动的现代性而变得无法实现,共同体因此成为不可能之物.由于方法论上的局限,鲍曼从一开始就忽略了差异在共同体思想中的重要作用.执拗于共同体与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并且忽视了友谊等类似于共同体的当代形态.尽管鲍曼关于共同体的批判性分析启发良多,但总体上仍是不恰当的,需要人们在借鉴和思考的过程中加以辨识.【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年(卷),期】2018(039)002【总页数】6页(P160-165)【关键词】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流动社会【作者】谭志敏【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基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关,国内学界对“共同体”的关注力度与日俱增。
在生活世界日益碎片化的今天,流动性成为人们对直观社会的基本印象。
齐格蒙特·鲍曼认为,无论是梦想中的共同体还是实际存在的共同体,都只是人们幻想的天堂。
[1](P.6)如果鲍曼以“流动”来描述现代性有其合理之处的话,那么流动社会中的共同体又能否存在?考虑到共同体思想属于社会学的核心议题,对象征着整体和秩序的共同体的“想象”构成了旨在追求整合与和谐的社会学经典理论的核心关切。
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回溯社会学经典理论中的共同体思想。
一、社会学经典理论中的共同体鲍曼认为,“共同体”这个词意味着一种美妙的感觉。
实际上,马克思、涂尔干、滕尼斯、韦伯等人对此概念基本都持正面态度,共同体这个词构成了他们“想象”人类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作为社会关系积极类型的共同体共同体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追问中的非道德管理
探析现代性中非道德管理对大屠杀的作用——读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09人文教育090205047吴婷婷摘要: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但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性进程已经日益显示出其弊端。
齐格蒙特·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指出大屠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正常的”结果,作为现代性基本社会结构的现代管理体系功不可没。
现代管理体系使得行为过程与行为的意义分离开来,以技术的责任代替了道德的责任以及行为对象非人化。
道德话语在这里被转换:纪律、义务、忠诚取代了良知与责任,技术道德化了。
鲍曼指出,走出现代管理体系道德危机关键在于关注他者、保持道德良知。
并提倡多元主义以抵制极权。
关键词:现代性;道德;现代管理;责任正文:齐格蒙·鲍曼以《现代性与大屠杀>一书获得1990年Amalfm欧洲奖,该书的发表也为鲍曼的学术生涯画上了光辉的一笔。
书中对人类历史上那场震撼人心的种族清洗运动——大屠杀——进行了入骨三分的阐析。
这些事情好像离我们很遥远,它仅仅是写在历史书中的一个段落,一个章节,发生过的一个普通的历史事件,似乎只是在遥远的大西洋彼岸才会发生。
如鲍曼所说,“大屠杀经常作为发生在犹太人身上,而且是仅仅发生在犹太人身上的悲剧,沉淀在公众的意识里,因此对于所有其他人而言,它要求惋惜、怜悯,也许还有谢罪,但也仅此而已。
”大屠杀被看成是人类文明化进程中的一个断裂,是现代化社会中的一种病毒性细菌,是可以在现代性进程中自行弥合和治愈的。
鲍曼指出,大屠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范式”,是其“历史趋势”之“自然的”、“正常的”结果。
冷血的、彻底的屠杀需要用现代管理机构来代替暴徒。
暴力并没有在文明的进程中消失,“真正发生的是对暴力的重新利用并把接近暴力的机会进行了再分配”。
现代管理体系中充斥着规则、理性与所谓的价值中立,道德已经离这种“实用”的技术、这种理性利益的判断越来越远。
人,作为一种手段,已湮灭在现代管理体制的洪流之中,丧失了本己的目的性。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政治诉求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政治诉求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齐格蒙特·鲍曼是20世纪后期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其思想触及现代化、全球化、流动性等诸多领域,其思想代表作为《现代性的死亡》、《流动的现代性》等。
其中,他对“流动的现代性”做了深入阐述,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住所经常变动,人际关系也频繁变化,形成了一种流动性的社会现象,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特征。
这种现代社会的新特征也引发人们对现代社会的认识问题及政治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对社会正义这一核心议题的思考。
二、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探究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政治诉求,剖析其对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的认识,探讨其为何要倡导“多元一体化制度”;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剖析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内涵及其理论要素,探究其当代价值,以求丰富和深化对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研究内容1. 流动的现代性及其政治诉求鲍曼提出的“流动的现代性”面临的政治问题是什么?多元一体化制度如何解决“流动的现代性”?2. 多元一体化制度的实现路径如何在保持局部多元性的同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彼此互动和联动,实现多元一体化制度的最终目标?3. 流动的现代性的当代价值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流动的现代性产生的社会问题有哪些?鲍曼的思想对当代社会正义和全球治理有何启示?四、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和探究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政治诉求及其当代价值,对于当下探讨全球治理和社会正义问题、推动全球化与多元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本文也有助于加深对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对推进现代化建设和跨国合作具有参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然而,整个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由他
五、结语—— 鲍曼道德思想的局限性
在鲍曼看来,对道德自我来说,负责任并
不意味着遵守规则;它常常要求道德自我蔑视
法规或以法规不允许的方式行事。只有这种责
任使公民成为某种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一个
有足够的资源和思想来应对目前的挑战的人类
社会才能可信地建立起来。
鲍曼反对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服从与遵守, 然而,“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无法设 想一个完全没有法规、秩序、理性的世界是 一个何等混乱的世界。显然,鲍曼强调自律, 反对他律。在“自律”的理想之下,道德教 育应当是道德自我能自行判断何为为正确的
《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
《立法者与阐释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 《现代性与矛盾性》[M].商务印书馆
“后现代性三部曲”
《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学林出版社 《生活在碎片中:论后现代道德》[M].学 林出版社 《后现代伦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3.(被喻为伦理学奠基性著作)
真正的道德是什么?很多人无法解释清楚,是在法定的条件 下遵循既定的原则还是在内心里设定自我的准则,而鲍曼更 多的强调为他者的得到,更多的强调内心的准则,给我国在 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更加要注重突出人的内在道德的本能。
3、理性与非理性的道德之争,让我国道德教育 者更能把握道德是否具有动机性
理性的道德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非理性的道德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鲍曼告诉我们道德是非理性的,在做道德之事时是不具有动 机性和目的性的,带有一种不可言语的冲动性。
4、谴责道德的技术化,提倡道德的人文化, 增强我国道德教育对人文化的关注
如果行道德之事都被例行为公式化、技术化等,那 么何为真正的道德?
去除所谓道德的技术化,那是做个他人看的,关注
道德中的人文氛围,通过这样的环境来影响他人。
5、不能流于道德教育知识的形式化,增强道德教育 的实践性,增强我国道德教育中的操作性
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扬中
国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是一 种“深刻的人道主义”
3、列维纳斯“与他人共在”的道德观 列维纳斯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 来概括他的指导思想:“我们为一切负一 切责任,在一切之前为一切人负责,而
我的责任超过了其他一切人。”
列维纳斯介绍 :
法国犹太裔哲学家列维纳斯是20世纪欧洲最伟大的 伦理学家。他最为彻底地反对自古希腊以来的整个 西方哲学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激进的真正
鲍曼在《后现代伦理学》中想表达的观念是:后现代
性既是道德个人的毁灭,也是道德个人新生的契机。
在《生活在碎片中—论后现代道德》一书中,鲍曼 首先阐述了“元伦理的道德”这一概念。鲍曼认为 伦理学不仅仅是对人们所做事情的描述,也不仅仅 是对人们认为为了做到体面、正义、正当,或者在 更一般意义上说为了正确所必须做的事情的描述。
成熟于大学执教
1953年因军队中爆发反犹清洗,鲍曼结束军旅生涯,转而成为华沙大学哲学与 社会科学系的讲师,并在此后几年获得该校的博士学位,开始进入学术的创 作期并撰写了不少理论和经验方面的论著,涉及的领域有国家社会主义、文 化、社会学和正统马克思主义。
(二)齐格蒙特· 鲍曼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现代性三部曲”
6、开放道德教育过程,使教育方式多样化,促使 我国道德教育的形式增加
鲍曼坚定的认为,人们应该是有道德的行动者。其原因在于, 行动者归根结底要对人类状况承担责任。
鲍曼后现代道德观给予的有益启示是道德教育实践中,以全 球与宏观的角度关注道德,关注人类,进一步开放道德教育 过程,注重提升道德主体的自律性和道德责任感,而不是盲 目的服从道德规范,将责任让渡于道德规范。
的艾希曼》的启发,并继承了她的思想。阿伦特在《极权主 义的起源》中提出“极端的恶”的概念,而在《耶路撒冷的 艾希曼》中又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她强调在极权主 义制度下,个人的良知是出于“扣心自问的习惯,也就是自 己与自己默默地对话。”而且在《集体的责任》中进一步指 出这种“具有良心的人,在所有的阶级中,如果更加明确地 说的话,用超越文化教养程序高低的甄别方法可以把他们找
意义上的“他者”理论,成为当下几乎所有激进思
潮的一个主要的理论资源。《时间性——自身与他 者(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就是对这种他 者言说的学理性梳理,是国内第一本对作为现象学 家的列维纳斯的哲学思想的追溯性研究著作。
二是汉娜· 阿伦特的平庸的恶的思想
鲍曼的另一个思想“平庸的恶”受汉娜· 阿伦特《耶路撒冷
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 戏剧家、攻读哲学,后任中学哲学教师。1933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
学系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应征入伍。1940年 被德军俘虏,次年获释,后参加法国地下 抵抗运动。萨特反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 但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他于1959年访
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后担任过芝加哥大
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其主要著 作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条件》 《精神生活》《康德政治哲学讲义》等。
三、齐格蒙特· 鲍曼的道德 教育思想的内容
1、不能以善和恶来绝对地判定人,人在
道德上是善恶并存的。
这种对立存在于人“最初场所”的中心;也即 道德原初场景的善恶并存性。“人之初,性本善” 与“人之初,性本恶”的伦理学设定都是错的,不 存在一种“适合”根本上矛盾的道德本质状况的逻 辑自洽的伦理学法典。
实在。道德先于社会管理的出现,是社会之起点而非社
会之产品,其存在不需要理由。
7、与“怎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相反,对道德现象 的后现代透视并没有揭示出道德相对主义
对道德现象的后现代透视并没有揭示出道德相对主义,而是 揭示出“在政府支持的伦理法典和道德自我无限复杂的条件之 间的不适应”,“是作为自制的道德自我解放和为其道德责任
6、道德责任——在能与他者相处之前首先为他 者考虑——是本我第一位的实在,是社会之起点 而非社会之产品。
“我准备为他者而死”是一个道德陈述,“他也应该 准备为我而死”就很显然不是一个道德陈述了。道德责 任是首先为他者考虑,要成为道德的,自我首先必须放 弃或者消灭“利己主义”。道德责任是“第一本我”的
看待别人的,总是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别人当作自
己的对象。然而每一个人都不难觉察,他人也是作
为主体而存在的,同我一样具有主观性、意向性, 我自己往往成了他人的意向对象。鲍曼认为萨特的 分析确实能揭示出某种道德的概念,但是是一种消 极的观念。
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的自治责任的形式,而现代社会是在提倡普遍
伦理的面具下实践着狭隘的道德观念。
5、鲍曼认为从“理性秩序”的角度来看,
道德是并且注定是非理性的。
对于任何一个爱好整齐划一,要求纪律 严明、共同行动的社会整体来说,顽固的、有 反弹力的道德自我的自治是一种耻辱。从社会 控制台的角度来看,道德被看成井然有序中的 混乱和无政府状态之起源,被看成是人类生活 完美安排理性的外部界限。
《现代性和大屠杀》(1981年)、《后现代伦理学》(1993年)、 《生活在碎片中—论后现代道德》(1995年)是他的伦理道德三 部曲。 鲍曼在《现代性和大屠杀》中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 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
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技术的道德中
3、道德具有无可救药的先验性
现实的、模糊的、不确定的道德状况很少带来完
全的满意;道德自我在模糊环境中运行、感知和实践,
道德选择具有不确定性,道德行为具有多样性,确定的
道德状况不是伦理实践的现实目标,因此,应当通过道
德不确定性来认识“道德自我”。
4、道德不能被普遍化
道德不能被普遍化,道德普遍化是一种采 用他治的外部强制的伦理规则取代道德自我
立地位,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正是现代性的这些本质要素, 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 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从极端的理性走向极端的非理性, 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蛮,看似荒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 然。而拯救之途也许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个体都无条件地 承担起他的道德责任。
齐格蒙特·鲍曼的道德教育思想 ——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齐格蒙特· 鲍曼的道德教育思想 ——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齐格蒙特· 鲍曼其人其事
二、齐格蒙特· 鲍曼的道德思想来源
三、齐格蒙特· 鲍曼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
四、齐格蒙特· 鲍曼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道德
教育的启示
一、齐格蒙特· 鲍曼其人其事
二、齐格蒙特· 鲍曼道德思想的来源
一是“与他人相处”的思想
1、与他人相处的意义
他认为“他人”的意义完全在于他对实现
目标的可能带来的影响,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孤
岛上的鲁宾逊。我们必须阻止他人对我的干涉,
这里显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技术问
题。
2、萨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萨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从自己的主观性出发来
(一)成长经历
出生于犹太家庭
成长于部队生活
成熟于大学执教
(二)代表著作
(一)成 长 经 历
——鲍曼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学家、哲学家、伦理学家
出生于犹太家庭
鲍曼1925年出生于波兰西部波兹南一个贫困的犹太家庭
成长于部队生活
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之后鲍曼举家逃往苏联,在那里他加入了波兰抵抗组织, 并协同苏联红军作战,直到最后彻底战胜德国法西斯,解放祖国波兰。 1939 年9月加入苏联红军,与红军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抗击过德军,相信苏联 是一个真正自由、平等、正义的国家。因为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鲍曼被授 予军事十字奖章并被提拔为上尉,并在50年代初又晋升为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