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TMD半主动控制研究及其应用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考研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考研桥梁系在李国豪教授最初建立的传统研究方向:桥梁空间分析和桥梁稳左与振动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向新兴边缘学科转移,目前已形成了覆盖而较大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有:桥梁抗震、桥梁抗风、桥梁汁算机辅助设计及专家系统、桥梁健康监测及状态评估、桥梁空间分析及大跨度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钢与组合结构桥梁、桥梁施工技术与工程控制。
桥梁抗震研究抗役规程(主要包括现有规范的修改,超大跨桥梁结构抗震指南以及重大工程安全性、耐久性设置标准等):结构或构件的破坏模式、延性性能:桥梁减丧、隔箴及结构控制研究: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大跨桥梁空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桥梁抗震CAD系统,大跨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及振型耦合:现有桥梁的抗震评估与加固技术。
七十年代末开始结合1976年厲山大地箴进行桥梁抗震研究,先后承担和完成了20多项重要科研项目。
主要有:“斜张桥抗风和抗震研究”(城乡部重点科研项目)子项目、“大跨度桥梁非线性稳立分析及抗震抗风设计方法研究”(交通部“七五”重点项目)子项目、“公路工程抗丧设计规范专题研究”(交通部项目,编写组副组长)、“城市高架桥装配新结构的研究及模型试验”(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子项目一“橡胶支座连续梁桥非线性地箴反应分析”、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及上海测港大桥、天津永和斜张桥、九江长江大桥、广东九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内环髙架桥、杭州钱江三桥、广东汕头海湾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广东虎门大桥等我国绝大部分大跨度桥梁的抗鳶研究项目。
近年来,年均承担科研与咨询项目经费100多万元。
该方向先后获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集体荣誉奖、建设部科技二等奖、交通部科技二等奖等。
该方向目前已成为国内桥梁抗爲的研究中心。
现学术带头人为范立础教授(博士导师)。
桥梁抗风颤振分析方法研究(包括状态空间法、有限元分析法等);顾振理论研究(主要为颤振的概率分析理论);抖振理论研究(包括素流风场中气动导数的识別、气动导纳的识别方法、抖振选型方法、抖振响应谱方法、非线性抖振的时域分析方法、抖振分析的实用工程方法): 风洞试验技术研究(包括大气边界层风场模拟、髙频测力天平技术的应用):风振控制理论的研究(主要研究被动TMD对桥梁抖振、颤振、涡振及驰振的控制、半主动控制理论):大跨桥梁抗风设计方法研究(主要是直接为工程实际服务):高层建筑、髙耸结构、大跨屋盖结构的风致振动研究及抗风设计方法研究。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MRC)技术之应用
子 控 制 的磁 流 变 实 时 减 振 装 置 ,
可 以针对 路面 情况 ,在 1 时间 内 ms
做 出反应 ,抑制振 动 , 持车 身稳 保
近 年来 ,国内外 研究 机构 和各 转 变为类 固态 ,发 生 了相 变 ;而一 大汽 车厂 商纷纷 开展 了主动 、半 主 旦磁 场撤去 ,磁 流变液又恢复 为 自
难 ” ,这称之 为磁流变效应 ,磁场 相 连 ,控制 系统 与电磁 液压杆 和直 强度 越大 ,磁流 变效应越 显著。可 筒减振器 相连 。 见 ,阻尼器结构确 定后 ,只要 改变
尼 力的 目的。
当路面不 平 引起车 轮跳 动 时 ,
控制 系统发 出指令 ,将 电信号 发送
转 换 器
存储 控 制 方
磁 变振 流 减 器一
瀚
一
一I
/
法控器 的制
re r 一r 0 n, 一 b 厂 一a ,l 、 。 r c I
al £Y CdaDS da R al T i ̄ … … 、 ic
Ca ia vl dl cSe i l l e C a ia S dl cSr l Ca l V di C-S— ac ’
磁 流 变半 主动 悬架 系统 由车载
控制系统 、车轮位移传感器、电磁
圈
磁 流 变液 在 磁 场 环境 下
动 ,并首尾相联 ,形成链状 或网状 液 压杆 和直 简减振 器组成 。在 每个 结构 ,使 磁流变 液 “ 变调 ”。磁流 车 轮和 车身连 接处都 有一 个车 轮位 变液在阻尼通道 中的流动 变得 “ 困 移 传感 器 ,传 感器 与车载 控制 系统
定 ,特别是在车速很高又突遇障碍 时更能显 出它 的优 势 。它 的反 应速
基于TMD技术的高层建筑结构振动控制研究
心 大楼 在顶 部 安装 了 3 0吨 的 T 6 MD减 震 系统 :美 国波 士顿 的 L h n ok大 楼在 顶 部 安装 了两个 o n Ha cc
第 2 4卷 第 3期 21 0 2年 9月
宁 波 工 程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 NGB0 NI UNI VERS I OF TECHN0L rY 0GY
V0 .4 No 3 1 . 2 S p.0 2 e t2 1
基于 T MD技术的高层 建筑 结构振 动控 制研究
3 0吨 的 T 0 MD 系统 ;澳 大 利 亚悉 尼 电视 塔 分别 在 顶 部 和 中部分 别 安 装 了 T MD系 统 :9 6年 到 19 18 93
年, 日本有 6座 百米 以上 的建筑 物安装 了 T MD系统 , 用来 减小 结构 的振 动反应 _。 4 ] 目前 , 国内专家 学者 在房 屋结 构施 加调 谐质 量 阻尼器 进行 减震 控制 分析 理论 研究 方 面取 得显 著 的 成效 。 lr 、 国平 等提 出 了 M MD多 重调谐 质量 阻尼 器 Cak 蔡 T
( ut l tn d mas d m es策 略 ; 星德 等 提 出 附加 作 m lpe u e s a p r) i 周
动器 的半 主动 T MD控 制策 略 。
1 含T MD建 筑 结 构 模 型
本 系统 模 型 主要 包 括 主建 筑结 构 和 T MD两 个 系统 组 成 。
安全 性 的另 一 种 有 效 方法 之 一 。本 文根 据 振 动 控 制 理论 , 导运 动方 程 , 立仿 真 模 型 , 计 T 推 建 设 MD 系 统各 参数 。最 后 , 以
国内土木工程中的TMD应用研究【论文】
国内土木工程中的TMD应用研究摘要:简要介绍了TMD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工作原理,对国内近两年对TMD在结构创新、参数分析和工程应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了介绍,总结TMD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方向,并为TMD在桥梁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振动控制,TMD,被动控制,动力特性引言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MassDamper,TMD),是一种结构形式简单,工作性能稳定的被动耗能装置,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减振与抗震领域。
近年来,大数据科学与计算机性能迅速发展,建筑和桥梁结构中非线性问题的解决取得一定进展;同时,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与高强材料的进一步升级,使得设计方案可以向更高耸,更大跨方向发展,而柔性结构在风和其他荷载作用下的振动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TMD作为比较成熟的技术,可以为结构提供更好的减振与抗震性能,并仍有不断改进的潜力。
1TMD的原理与应用案例TMD作为一个附加系统安装在主结构上,形成耦合系统,可以对系统整体动力特性进行微调,从而改善抗震性能。
早在1909年,Frahm为德国邮船设计的动力吸振器即为TMD 前身。
该结构由质量块和弹簧两部分组成,通过质量块的振动将主结构能量转移,而弹簧对主结构施加的作用力与惯性力相反,可以明显减弱结构振动。
在动力吸振器的基础上添加一个独立阻尼单元即成为传统TMD,阻尼单元通过集中耗能极大提高了对振动的抑制作用。
在TMD的设计阶段,通过调整质量和刚度,可以使TMD频率接近主结构固有频率以达到最佳减振效果。
DenHartog等人在研究中,发现TMD 参数变化时,主结构的动力响应曲线上存在不动点,以此引出关于最优阻尼比和最优频率比的研究。
理论上,TMD为主结构的一个附加质量,其质量增加对减振效果有明显增强,但受限于结构承重能力与布置空间,TMD与主结构的质量比一般不超过5%。
TMD作为被动控制措施,不需要外部供能即可对主结构特定频率的振动进行有效控制;TMD与主结构的结构和功能相互独立,在安装和后期养护时基本不会影响主结构;另外,相对其他主动控制措施的经济性使其得以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
某标志塔MR-TMD减振系统风振控制分析
2 脉 动 风荷 载 的模拟
根据风荷载规范 , 当地基本风压 0 .5k m , 工程场 :0 4 N/ 2该 地 为 c类 地貌 , 面粗糙度 a .2 梯度 风高 度 H 0 按 地 =0 2 , =4 0m,
较好 ; 振为宽带激 励或 结构 的 响应是 多个 振型都 起 作用 时 , 当激
关键词 : 一 TMD, 风振 控制 , 时程 分析
中图分类号 : U3 13 T 1 .
’
文献标识码 : A
引言
竖 向串联 多 自由度体 系各 质点 的质 量 由杆 件 ( 简体 ) 玻 含 和
A 2 0 随着我 国经济建设 的不断发展 , 高耸 结构和高层建 筑大量兴 璃幕墙 的 自重 集 聚而成 。在通 用三 维有 限元 分析 程序 S P 0 0 中建立该塔 的三维模型 , 据柔度法可获 得该塔 的竖 向串联 多 自 根 建 。由于高 耸结构 高度 的增加 , 可避免 地带来 了 刚度变柔 、 不 结 由度体 系的刚度矩阵。经计算可得 标志塔 的各 阶频 率 , 如表 1所 构 阻尼减小 易产生高 频振 动 和大 幅变形 等一 系列 问题 。传 统 的 做 法是 不断增加 结构 自身 刚度 , 种 方法 不 仅 大大 增 加工 程 造 这 示列 出了采用柔 度法与 S P 0 A 2 0计算 的前 3阶频 率 的对 比 , 比 经
刚度 、 阻尼等参数 。 至 4 .0m, 0 0 外径从标高 60 .0m处的 30 .0m线性渐变 到 18 及其 质量 、 .0m; 内外钢筒 由 t 0nn 厚加劲板 连接 , =2 q2 相邻加 劲板 相隔 3 。均 匀 3 2 控 制效 果分 析 6, .
设置在 内外筒之 间。骨架 4 .5m 以上是天线 部分 , 83 采用 9根 钢 多 自由度结构 MR~ TMD系统在模拟风荷 载作用下 的运动微
浅析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技术改造浅析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李维赞 谢 永(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108)摘 要:当前建筑行业在振动控制技术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过去的抗振结构体系只通过提高结构本身的抗振性能来抵抗。
此方法影响有限,安全性较差。
因此,目前只有地震调整技术才能满足当前建设项目的需要,其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经济效益日益突出。
关键词: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原理;应用引言:近年来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对象日益增多。
针对这一趋势,本研究介绍了常用的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原理,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全面的说明;并简要介绍了相关应用。
1振动控制技术的必要性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振动控制技术在建筑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一,在建筑中应用防振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的破坏,还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的抗外部冲击能力。
第二,在建筑中应用防振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分配地震产生的能量。
近年来,国际建筑专家对这类结构监管的研究备受关注。
借助于结构本身和控制系统来承受荷载,结构处于不良状态,并能在发生大地震时保持球形的霍尔灵,有效地分配了地震带来的能量。
此外,该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概念非常明确,适用于不同的建筑结构和不同程度的地震强度。
2被动控制2.1隔振技术所谓的减振,是指放置在建筑结构中有效地消耗地震能量的柔性连接,并通过设置这些柔性连接来降低地震能量。
此原则可控制建筑的变形,由于柔性连接可以起到"隔震"、"吸震"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产生的能量,保护建筑结构,并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减轻地震对上部结构造成损坏的目的,而且建筑装修及室内设备也得到有效保护。
结构最常用的隔振技术是使用隔振支座来延长结构的自然振动周期,并避免土体的运动高峰时间,从而降低结构的地面运动能量。
此隔振方法减小了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仅适用于4层中低的剪力墙结构。
基于MR-TMD的煤制气厂厂房半主动控制研究
基于MR-TMD的煤制气厂厂房半主动控制研究闫安志;路晶晶【摘要】提出了一种在TMD质量块上安装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半主动MR-TMD 控制装置,采用半主动控制算法,仿真分析了质量块在矩形波激励作用下,半主动MR-TMD控制系统对结构振动控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比较了半主动MR-TMD 控制与被动TMD控制、主动AMD控制对同一模型结构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半主动MR-TMD控制的减振性能优于被动的TMD控制和主动的AMD控制.%A new semi - active MR - TMD control device was proposed, which is installed on the TMD with a magneto - theological damper.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emi - active MR - TMD control system for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under rectangular periodic excitations we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by adopting one semi - active control algorithm proposed in the article. The control effect of semi - active MR - TMD , passive TMD and active AMD were compared by adopting the same model structure. Simulations numerical show that the damping performance of using semi - active MR - TMD control is better than that of using passive TMD control and active AMD control.【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0)002【总页数】6页(P191-196)【关键词】半主动MR-TMD控制;结构振动控制;时程分析【作者】闫安志;路晶晶【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11.30 引言在生产过程中,煤制气的工业厂房常因气化炉内的高温使液体气泡破裂,产生爆破脉冲激励,导致炉体发生强烈水平振动,不满足结构的舒适度要求,严重影响炉体附件和整体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长时间也会对工作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严重影响.鉴于振动和环境噪声问题,对未建结构进行结构动态特性分析和振动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结构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并提出结构优化和减振方案,以减小结构振动,对延长结构使用寿命和改善工人工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调谐质量阻尼器(TMD)以其造价低、可靠性高广泛用于实际工程结构中,但控制频域宽度很窄,受频率限制较大.主动质量驱动器(AMD)的控制效果最优,但其造价高、所需能源需求较大、可靠性和稳定性差等因素,使其实际应用受到限制[1].磁流变(MR)阻尼器是一种良好的可变阻尼控制器,具有构造简单、响应速度快、能耗少、阻尼力大且连续可调等优点[2].使用的MR-TMD控制装置与被动TMD控制装置类似,区别在于质量块和结构之间的阻尼器设置成可以连续调节的MR阻尼器,本文针对半主动MR-TMD控制系统,仿真分析气化炉质量块在矩形波激励作用下MR-TMD控制对厂房结构振动控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 煤制气厂房动力学模型煤制气厂厂房由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组成,主体结构呈长方形,总高度为70 m,长56 m,宽19.5 m.用于煤制气的气化炉共3个,间隔10 m左右,充水总质量约为8×105 kg,炉体支撑位于标高36 m处.气化炉主体部分位于标高21~58 m之间,高度约为36 m.在标高36~42 m之间,气化炉的直径(包括耐火材料厚度)从标高36 m处的3.464 m变为标高42 m处的4.68 m.炉内操作温度为950~1 100 ℃,炉外表温度约为100 ℃.炉内操作介质有水蒸汽、氧气、煤粉、粗煤气等.厂房的建筑结构在水平面内不符合平截面假定,因此应按三维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考虑到对结构进行振动控制分析时,以竖向串联多自由度模型最为简单可行[3],故根据厂房的实际构造建立起11个自由度的竖向串联模型.选取竖向串联多自由度体系的集中质量的位置需根据其实际构造进行,一般选择平面刚度较大且质量集中处.由于厂房内气化炉位置的限制,MR-TMD的质量块只能设置在标高35.6 m处,即第七自由度处.图1是煤制气厂房动力学模型.表1为厂房的质量及其自由度聚合分布.以下的分析将基于此11个自由度串联模型进行.表1 节点及质量分布Tab.1 Nodes and mass distribution节点号节点高度/m段长/m节点质量/kg节点号节点高度/m段长/m节点质量/kg15.65.601.35×106735.606.003.60×10629.64.001.10×106841.606.003.60×106315.66.001.35×106950.609.002.60×106420.65.001.00×1061058.758.1 51.02×106525.65.001.00×1061169.7510.002.00×105629.64.001.00×1062 运动微分方程和状态方程根据图1,控制系统的运动方程为(1)式中:M=diag[Mi,m]12×12;C=C1+C2,C1=diag[Ci,0]12×12;m,c,k分别MR-TMD的质量、阻尼因数、刚度;K=K1+K2,K1=diag[Ki,0]12×12,Mi,Ci,Ki(i=1,2,…,11)分别为主结构第i层的质量、阻尼系数和刚度因数;;,X(t)=[x1 x2 … x11 xm]T,X(t)是各楼层与MR-TMD中质量块相对地面运动的水平位移向量;Ds是环境干扰位置矩阵;Bs是控制力作用位置矩阵;U(t)是由半主动磁流变阻尼器产生的控制力.在状态空间中,式(1)描述的受控系统可以改写成如下的状态方程:,(2)Z(t0)=Z0,(3)式中:,,3 半主动MR-TMD控制策略3.1 LQR控制算法线性二次型(LQR)经典最优控制算法[1]的二次型性能泛函定义为.(4)它包含了响应和控制两方面的要求,但它们又是互相矛盾的.Q越大,结构反应越小,而控制力越大;R越小,控制力越大,结构的反应越小.确定Q和R的大小以获得全局最优控制力,其选择过程是一个试算的过程,即不断调整Q和R的形式和大小.控制系统权矩阵的选取方法通常有基于李雅普诺夫(Lyapunov)理论的方法和基于能量的方法.其中基于能量概念的权矩阵选取方法相对简单,一般取, R=βI,(5)式中:α1,α2和β为待定因数.其中α1K和α2M的部分分别为系统的势能和动能,βI与主动控制系统的能量有关.据此Q设计的主动控制力将使结构控制系统的能量最小.3.2 MR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策略MR阻尼器所能提供的阻尼力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最优Bang-Bang控制算法为[1].(6)此控制算法表明,当最优控制力与MR阻尼器所处的位置振动方向相反时,如结构层间背离平衡点振动时,施加阻尼器能实现最大阻尼力,否则,施加最小阻尼力.式(6)中第一项相当于被动的粘滞阻尼器,不具有可调性,所以在此算法中只涉及第二项,定义为fd1.当所加磁场为零时,阻尼器产生的可调阻尼力为最小值0;当施加的磁场使磁流变液达到最大屈服剪应力τymax时,阻尼器产生的可调阻尼力为最大值fmax.因此MR阻尼器所能提供的可调阻尼力fd1的变化范围为≤fd1≤,(7)当考虑MR阻尼器的不可调的粘滞阻尼力部分后,装置所提供的阻尼力的范围为≤fd≤,(8)式中:fdymin和fdymax分别为MR阻尼器所提供的最小和最大阻尼力,即在fd1的基础上加上不可调的粘滞阻尼力;是MR阻尼器的活塞与缸体的相对运动速度.该算法的表达式为.(9)根据主动控制算法计算出主动最优控制力,当该控制力在MR阻尼器所提供的阻尼力的变化范围内时,令该阻尼器施加这个控制力,否则该阻尼器施加所提供的阻尼力的界限值[4].3.3 控制效果控制效果反应了阻尼器对结构反应的最大值控制的有效率.为便于比较各控制方法对结构反应的控制效果,采用式(10)来表达相应算法对结构的控制效果,即控制率=(无控结构反应-相应算法控制下的反应)/无控结构反应×100%.(10)4 厂房结构振动控制仿真对图1所示的多自由度MR-TMD控制模型进行分析,振动波采用周期2.5 s,脉宽0.25 s,脉高4×106 kN的矩形波激励.利用Newmark-β法求解结构的动力反应,程序中取γ=0.5,β=0.25,时间步长Δt=0.02 s,持续30 s.首先采用主动最优控制LQR算法设计结构主动控制的最优控制力.采用MATLAB 软件编程,试算得到权系数α1=103,α2=104,β=10-4,由此得主动最优控制的控制力状态反馈增益矩阵,进一步可求得结构主动最优控制反应和最优控制力.参照结构的主动最优控制效果和最大控制力设计出磁流变液阻尼器的参数为[5]:磁流变阻尼器的粘滞阻尼系数c=9×105 N·s/m;最大库仑阻尼力为480 kN,阻尼力可调倍数s=8.根据以上条件,分别计算出结构在无控、有相同增益的被动调谐质量阻尼器控制、主动调谐质量阻尼器控制和半主动MR-TMD控制下的振动响应及控制效果,如表2和图2所示.由以上仿真数据可看出,结构在无控情况下的位移和加速度都较大,尤其是第7质点的加速度接近0.9 m/s2,远远超过了结构舒适度要求.半主动MR-TMD控制对结构位移的控制效果与TMD控制和AMD控制的控制效果近似,但它对结构加速度响应的控制效果明显比其它控制策略好.结构的顶端(标高69.750 m)和第7质点(标高35.600 m)两处位置的位移和加速度是振动控制的主要目标.图3和图4分别给出了结构在矩形波激励作用下采用不同控制策略这两个质点的位移、加速度响应时程曲线.图5为采用AMD控制和AMR-TMD控制时所需控制力的时程曲线.表2 三种控制装置矩形波激励下控制效果比较Tab.2 Control effect comparison of three devices under rectangular periodic excitations工况无控TMD控制率/%AMD控制率/%Semi5控制率/%结构各质点最大位移/m10.0230.00673.80.00675.10.00864.620.0480.02157.40.02059.20.02155.93 0.1590.09043.20.08745.40.09341.840.3420.20440.50.19642.70.20241.050.51 80.32736.80.31539.20.32537.360.6180.41532.90.39935.40.40933.870.6970.5 2724.40.50827.10.52125.380.6670.57314.20.55317.20.56215.890.6500.6145.60.5919.10.6027.4100.7160.64110.50.61613.90.62912.2110.8920.67724.10.6 5126.90.66625.4续表2工况无控TMD控制率/%AMD控制率/%Semi5控制率/%结构各质点最大加速度/(m·s-2)10.2500.00996.40.00598.00.00299.320.2780.01096.30.00697.90.00299.530 .4010.01895.40.01197.30.00598.740.5030.03393.50.02195.90.00798.650.536 0.04292.30.03094.40.01198.060.5100.05090.10.03792.70.01297.770.8420.05 493.60.04295.00.01498.480.4570.05188.90.04091.30.01197.690.2370.05079.00.03884.10.01195.3100.2830.06178.50.04484.30.01295.7110.2950.07375.20.05381.90.01594.9表3给出了厂房结构在矩形波激励作用下采用3种控制策略的最大动力反应,气化炉质量块的最大位移及所需的最大控制力.从表3中可以看出,MR-TMD控制对结构最大位移的控制效果接近AMD控制,对加速度的控制效果比其它两种控制策略都更好,而且质量块的位移是几种控制策略中最小的,所需的控制力比AMD 控制要小.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因素,MR-TMD控制优于被动TMD控制和主动AMD控制.表3 矩形波激励下的控制效果及控制力对比Tab.3 Comparison of control effect and control force under rectangular periodic excitations工况结构最大位移/m结构最大加速度/(m·s-2)质量块最大位移/cm控制力/kN无控0.8920.842TMD0.6770.07340.751AMD0.6510.05340.685548.87MR-TMD0.6660.01540.374480.265 结论以煤制气厂房为例,将气化炉作为一协调质量块,研究了基于MR-TMD控制的半主动控制策略,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MR-TMD控制策略对厂房结构进行半主动控制,各层厂房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有大幅度的降低,由此说明采用的半主动控制策略是有效的.(2)对厂房结构进行半主动MR-TMD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小厂房结构的振动,而TMD控制时气化炉质量块的最大位移较大,AMD控制时需要较大的控制力,所以MR-TMD控制的控制效果要优于被动TMD控制和主动AMD控制.(3)在使用MR-TMD控制装置对厂房结构进行减振控制时,如果半主动控制系统失效,MR阻尼器可以起到一定的减振作用,系统作为被动TMD控制,可以有效地对厂房结构进行振动控制.参考文献:[1] 欧进萍.结构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 罗登贵,雷静雅,汲军广.房屋建筑基础设置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31(6):47-50.[3] 秦丽,闫维明,呼学军,等.河南艺术中心标志塔TMD地震控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35(6):761-768.[4] 隋莉莉,欧进萍.MR减振驱动器用于结构振动控制的算法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02,19(3):144-148.[5] 杨飏,欧进萍.多自由度结构的磁流变阻尼顶层隔振控制[J].世界地震工程,2008,24(2):85-89.。
遗传算法工具箱在半主动-TMD参数优化中的应用
需根据其 设计要求 ,编制 相应的适应度 函数即可 ,从
达为 = (z , 式D [尺) () 1(+Zr / )
) IZ- = _ 2 以 ,
I ‘ l+4 ‘ 一 ‘
( 2 )
而 大 大提 高 了工作 效 率 。 因此 ,本 文提 出一 种 自适 应 变频半 主 动 一 MD,同时利用遗 传算 法工 具箱 优 T 化 其参 数 。并 对 其减 振效 果进 行 初步 探讨 。
to o to sp o o e Bym e n f h e e cag rt m ob x ted a cma ni c t nf co f h tu tr s i nc nr l wa r p s d. a so eg n t l o i t i h t l o , yn mi g f a o tro esr cu ewa o h i i a t
力学模 型如 图 1 示 。其 中 m C分 别为结构 的质 所 k, 量 、刚度和 阻尼 ;m, , 分别 为 T kC MD 的质量 、刚度 和 阻尼 ,F e 为结 构所 受 的外 界激励 。
约束 条件 为
bud=, “; ons I , ;
;
“I 。
收稿 日期 :2 1- 0 1 0 1 1- 1
基金项 目 :湖南 省教育厅 科研 基金资助项 目 ( 9 0 4) 0B 3 作者简介 :周小 波 ( 9 5 ,男 ,湖南 衡阳人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跨度桥梁 的振动控制 , 1 8 一)
“磁流变阻尼器”资料文集
“磁流变阻尼器”资料文集目录一、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车辆悬架系统半主动控制二、磁流变阻尼器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在车辆悬架中的应用研究三、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振动控制四、磁流变阻尼器的控制器及其应用五、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与研究六、自供电磁流变阻尼器减振系统与永磁式电涡流TMD的研制及应用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车辆悬架系统半主动控制磁流变阻尼器在车辆悬架系统中的半主动控制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磁流变阻尼器作为一种先进的阻尼调节装置,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领域。
在车辆悬架系统中,磁流变阻尼器对于提高车辆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被动悬架系统存在诸多不足,而半主动控制系统的出现为车辆悬架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围绕磁流变阻尼器的车辆悬架系统半主动控制展开探讨。
关键词:磁流变阻尼器、车辆悬架系统、半主动控制车辆悬架系统是决定车辆行驶平顺性和操控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传统的车辆悬架系统多为被动悬架,其阻尼系数固定,无法根据路况和车辆行驶状态进行调节。
随着科技的进步,磁流变阻尼器作为一种智能阻尼装置,具有动态调节阻尼系数的能力,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性能。
与此同时,半主动控制系统的出现为实现车辆悬架系统的最优控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半主动控制研究的发展为车辆悬架系统的优化提供了契机。
目前,针对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型建立、控制策略设计以及实验验证等方面。
其中,文献建立了考虑磁流变阻尼器的车辆悬架系统模型,并设计了基于模糊逻辑的半主动控制策略。
文献则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半主动控制方法,旨在自适应调节阻尼器参数,从而提高车辆性能。
文献通过实验验证了半主动控制在车辆悬架系统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半主动控制可以有效提升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控稳定性。
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技术包括磁场调节、阻尼力调节、悬架系统建模等多个方面。
具体地,磁场调节主要通过改变阻尼器的磁场强度来影响其阻尼系数;阻尼力调节则是通过实时计算并调节阻尼器的输出力,以实现最优控制效果;悬架系统建模则是建立准确的车辆悬架系统模型,为半主动控制策略的设计提供基础。
MR-TMD结构阻尼振动系统的参数影响分析
第2 3卷 第 4期
20 0 6年 1 0月
深圳 大学学报 理工版
J OURN HE HE I AL OF S NZ N UN VER I C E E AND ENG NE STY S I NC I ERI NG
V 1 2 N . o. 3 o 4
半 主 动磁流 变 质量驱 动 器 控制 系统 由一 个 阻 尼 力可调 的磁 流变 阻 尼器 ( MR) 、质 量 块 和 弹簧 阻 尼 系统组 成 ,一般 安 装在 结 构 的顶 部 . 弹 簧 系统 可 采 用竖 向刚度 较大 而 水平 刚度 较 弱 的橡胶 垫 ,如 图 1 ,
即采用能源需求较小、出力大 、反应 迅速的磁流变
是一种被动控制装置 ,以其造价低 、可靠 性高而获 得人 们 的青 睐 ,并 已应用 于 实 际 工 程结 构 中.大 量 试验和数值分析研究表明 , 该控制装置无论对风振 和地 震 引 起 的 振 动 都 有 明显 的 减 振 效 果 ¨ 引. 但 T D系统受频率限制较大 ,当激励为窄带激励或结 M 构 的响应 以基 频控制 ,其控 制效果 比较 理想 ,即 T D系统的 自振频率与结构的 自振频率几乎完全一 M 致 时 ,控制 效果 较好 ;当激 振 为宽 带激 励 或结 构 的
结构上 ,以达 到 控 制 结 构 振 动 的 目的 ,如 图 1 图 .
中 m k c 别 为 MR.MD 系统 中质 量 块 的质 和 分 T 量 、刚度 和阻尼 系数 ; 和 克 分别 为 安 装 MR T -MD 处 质量 块 相对 于地 面 的位 移和 速度 ; , i= 12 戈( ,,
新 的控 制驱 动装 置 以满 足工 程 结 构风 振 和地 震 反 应
弓 言 J
基于MR阻尼器的智能复合隔震系统的半主动控制
3半主动控制策略
为 了保证 H R智能阻尼器更 多地耗 能 .对 H R 智 能阻尼器参 数 F ()的调节采用 既易于实现 、 df ) 又有较好减振效果 的 “ 开关一 能”半主动控制策 耗 略 [。 引
:
f
。‘ 且
( 5 )
和
( si . p s e 控制结构和被动 . ( s v— )控 a v0 开 p se n ai o 制结构和半主动控制结构减震 效果 的差别 。其仿 真结果列于表 1 中。
T =. s I01 ,阻尼 比 e: . 。智 能基础 隔震 结构的 9 O5 0 计算参数为 :隔震层的质量 ml3 2g = 1k, 隔震层刚度 k = 0k / l 12Nm。结构第一振型的 自 振周期 T = . s I0 3, 8 MR阻尼器选用 L A O D公 司生产 的 R 一07OX D 19 .1 摩擦 型 M R阻尼器 ,最大阻尼力 10 0N,隔震层阻
制 策略 对该 系统 实施智能控制。通过对一栋 三层 的振 动台试验 模型的仿真分析表明 :在不影响 隔震 效果的 同时大 大的减 小 了隔震层 的相对位移 ;半主动控制策略能有效控制智能复合 隔震 系统。
[ 关键词1 半主动控制 基础隔震 MR 阻尼器 仿真
F ( C F ㈣ sn ()一 oK e 1 F { t + d )= g e F= d( )一 o 、 fe 1
维普资讯
基 R尼 的 能 合 震 统 半 动 制 城 于M 阻 器 智 复 隔 系 的 主 控 石 林
技术应用 、 究 研
基于 MR阻尼器的智能复合隔震 系统的半主动控制
石城林
( 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城建院 武汉 406) 303
半主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半主 动控 制研究现 状【7 5 - J
1 振动 控制概述 【4 1J -
半主动控制一般 分 为半 主动 隔振 系统 、 动变 刚度控 制系 主 土木 工程振动控制 一般按是 否有外 界输入 能量可将 其分 为 统 、 主动变阻尼控制系统 以及主 动变刚度 变阻尼控 制系统 四种。 主动控制与被 动控制两大类 , 以及 由这两种方 式结合而进一步形 下 面 主要 简 述 变 刚度 和 变 阻 尼 控 制 系统 。
关 键 词 : 主 动控 制 , 制装 置 , 半 控 时滞 中图 分 类 号 : U32 T 5 文献标识码 : A
结构振动控制是 2 纪 6 0世 0年代控 制理论 在结构 工程 中加 低 , 易于实现 等优 点 , 因而具有广 阔的应用前 景。混合 控制系统 以应用而形成 的- f交叉学科 , - 3 主要研究在 风或地震等动力荷 载 主要有 以下几种 : ) 1AMD与 T MD相组合 的控制 系统 ; ) 2 主动控 作用下减小结构动力响应 、 善结构性 能 的技 术途径 、 置和方 制 与耗能装置相结合的控制系统; ) 改 装 3 主动控制 和基 础隔振相结合 法, 以及各 种控制算 法等。 目前 , 构振动控 制领域正处 在蓬勃 的混合控制系统等。 结
成的半 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
结构变刚度控制是通 过探测并 预见地 震的特性 或利用 变刚
被动控制是最早研究和使用 的结构控 制方式 , 具有无需外部 度控制装置来改变 结构 的附加 刚度 , 而改变 结构 的刚度 , 结 从 使
能源、 于实现 的突 出优 点 , 易 因而在工程 中获得广泛 的应用。但 构的周 期避开地震 的卓越 周期 , 建立一 种所谓 的非共振状 态 , 从 控制效果受到一定 限制 , 复 杂多变 的外 部环 境 的适应 能力 较 而达到减少结构的振 动反应 的 目的。从 能量 转换的角度而言 , 对 主
MR-TMD减振系统对连续箱梁桥振动控制研究
摘 要 :M .M RT D阻尼器是在调谐质量阻尼器( M ) T D 的基础上与磁流变阻尼器( R 联合使用的一种新型结构 M )
半主动振 动控制装置 。在考虑轨道不平顺 的影响下 , 立了列车 一 一阻尼器耦合 动力学模 型。采用 自主研发 的高速铁 建 桥
路 车 一 一轨 动力 耦 合 仿 真 分 析 平 台 ( D C I0 , 德 国 IE 桥 T B A .)以 C 3高 速 列 车 通 过 (0+18+8 ) 连 续 箱 梁 桥 为 例 , 析 8 2 0米 分
2 Taj e aoa r f ol erD n mc n ho ot l Taj 00 2 h a . in nK yL brt yo ni a y a i adC as nr , i i 30 7 ,C i ) i o N n s C o nn n
A s at b t c:MR T D i anw t eo e i ci ot ldvc o iigatn d m s d m e T r - M s e p f m — t ecnr ei cmbnn u e as a p r( MD)a d a y s a v o e n
了轨道不平顺 对桥 梁振 动的影 响 , 比较 了 T MD阻尼器和 MR—T MD阻尼器 的减振效果 。结果表明 , 轨道不 平顺对桥梁竖 向位移影响较小 , 对桥梁振动加速度影响较大 , 列车速度越快 , 对桥梁振动加速度 的影 响越 大。M T R— MD阻尼器对 连续
箱梁位移峰值影响较小 , 但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振动加速度 。MR— M T D减振效果优于 T MD阻尼器 。 关键词 :MRT —MD阻尼器 ; 一桥 一阻尼器系统 ; 车 连续箱梁桥 ; 轨道不平顺 ; 半主动控制
TMD振动控制结构的发展及应用
TMD振动控制结构的发展及应用防灾减灾工程:吴维舟近年来,结构控制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得到了飞速发展,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TMD)作为被动控制技术之一,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应用。
调谐质量阻尼器是最常用的一种被动控制系统,它是在结构物顶部或上部某位置上加上惯性质量,并配以弹簧和阻尼器与主体结构相连。
TMD作为一种被动控制方式,因其构造简单,易于安装,维护方便,经济实用,并且不需外力作用,有着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在高层建筑风振控制、桥梁及海洋平台振动控制等领域得到重视。
1TMD吸振原理为了说明TMD的减振原理,将TMD子系统和被控制的主结构系统模型简化为二自由度的质量、弹簧、阻尼系统,如图1所示。
并且将激振力简化为频率为ω正弦力。
根据文献,当F2=0时,通过适当的选取参数m2、c2和k2,可以达到有效降低质量1振幅的目的。
也就是利用共振原理,对主体结构某些振型(通常是第一振型)的动力响应加以控制。
主要是通过调整TMD系统与主体结构的质量比、频率比和TMD系统的阻尼比等参数,使系统能吸收更多的振动能量,从而大大减轻主体结构的振动响应。
这就是TMD吸振原理.2 TMD的发展2.1TMD的早期应用其典型应用可追溯到1902年安装于德国邮船上的Frahm防摇水箱。
传统的结构设计依靠结构强度和耗能能力来抵抗重型机器荷载、暴风、强地震等动力作用。
1909年Frahm首次提出用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即动力吸振器,作为控制和减小动力系统振动的一种方法。
此后,各国的研究工作者在被动TMD控制的理论和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美国最早开始进行制振理论的研究并将TMD装置应用到了高层建筑,如纽约的Citicorp Center,波士顿的对John Hancock Building,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2TMD的演化TMD的演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1个阶段主要对单个TMD系统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结构控制效果和最优控制参数的理论研究。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汽车半主动悬架的神经模糊控制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汽车半主动悬架的神经模糊控制
周燕
【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2)006
【摘要】为了抑制由路面不平引起的车辆振动,该文采用磁流变(MR)阻尼器和神经模糊控制算法实现对车辆悬架系统的半主动控制,并在四分之一汽车的两自由度模型上进行了仿真计算.采用的神经模糊控制器能通过反馈的车身加速度,经过计算输出一个恰当的电压到MR阻尼器实时连续地改变其阻尼特性,实现对车辆悬架系统半主动振动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和被动悬架相比,基于MR阻尼器和神经模糊控制算法的半主动悬架系统对由路面不平引起的车辆振动有明显的控制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4页(P715-718)
【作者】周燕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广西,南宁,53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3.33
【相关文献】
1.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汽车半主动悬架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协调控制 [J], 郑玲;李以农;魏俊生;邵建
2.基于联合仿真的汽车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分析 [J], 郝博然;卞学良;窦占峰;朱玉刚
3.基于联合仿真的汽车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分析 [J], 郝博然;卞学良;窦占峰;朱玉刚;
4.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汽车半主动悬架的振动控制 [J], 余淼;毛林章;廖昌荣;陈伟民
5.神经网络自适应模糊控制在汽车半主动悬架中的应用 [J], 洪家娣;沈晓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研究进展与研究方向
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研究进展与研究方向1.工程结构振动控制在过去的10余年中,国内外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
(1)工程结构地震反应控制的理论与技术。
包括夹层橡胶型和摩擦型隔震系统完备的制作技术,隔震结构的设计理论、实用化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黏滞流体阻尼器、摩擦阻尼器、黏弹性阻尼器和软钢阻尼器的制作技术,耗能减震结构的设计理论、实用化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动力减震器(TMD, TLD, TLCD等)对结构地震反应的被动控制理论,磁流变液阻尼器、压电陶瓷摩擦阻尼装置、形状记忆合金耗能阻尼器等智能材料控制装置的制作技术,半主动和智能控制的各种控制算法和策略,工程结构地震反应的智能控制理论和设计方法,主动变刚度系统(AVS)和主动变阻尼系统(AVD)对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半主动控制理论和工程应用。
(2)工程结构风振反应控制的理论与技术。
包括动力减震器(TMD, TLD,TLCD等)对高耸结构风振反应的被动控制理论、实用化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黏滞流体阻尼器、摩擦阻尼器、黏弹性阻尼器对高耸结构风振反应的被动控制理论、实用化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AMD的制作技术及其高耸结构风振反应的主动控制理论与工程应用、高耸结构风振反应的智能控制理论、大跨度柔性桥梁风振反应被动控制的气动措施及其工程应用、大跨度柔性桥梁斜拉索风雨振动的被动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工程应用。
(3)海洋平台结构冰振控制的理论与技术。
包括海洋平台环境荷载的概率特性和频域特性,海洋平台的隔震、黏滞阻尼支撑和黏弹性阻尼支撑耗能减震及TMD动力减震理论与技术,海洋平台冰振反应的半主动控制理论与技术(变刚度支撑、磁流变阻尼器支撑和磁流变阻尼器隔震系统),海洋平台冰振反应的磁悬浮驱动AMD主动控制理论与技术,海洋平台磁流变半主动隔震控制的工程应用。
2.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多年的研究,大多数研究人员认识到:结构振动控制理论是土木工程与自动控制和智能材料的交叉学科。
一种形状记忆合金半主动TMD系统的试验研究
一种形状记忆合金半主动TMD系统的试验研究闫路悦;黄浩宇;李易【期刊名称】《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年(卷),期】2024(44)2【摘要】针对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TMD)系统应用于轻型结构时易失调从而导致减振效果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形状记忆合金半主动TMD 系统。
该系统利用钢索悬吊质量块并承担其全部重量,使用有效截面为矩形的大尺寸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棒材,提供TMD系统水平面2个方向不同的抗弯刚度。
为了研究该系统的半主动性能,进行了足尺形状记忆合金半主动TMD系统的自由振动试验,通过改变形状记忆合金的工作温度,研究了温度变化对TMD系统频率及阻尼比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形状记忆合金工作温度从-40~+80℃,TMD系统的频率随温度升高呈现升高趋势,而阻尼比随温度升高呈现下降趋势。
将该新型形状记忆合金半主动TMD系统应用于受控结构中,一旦TMD失调,可以通过改变形状记忆合金的温度使其重新调谐。
因此,设计的新型形状记忆合金TMD系统在轻型结构减振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和前景。
【总页数】8页(P81-88)【作者】闫路悦;黄浩宇;李易【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纽卡斯尔大学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52.1;TG139.6【相关文献】1.磁控形状记忆合金主动控制系统及其试验研究2.磁控形状记忆合金主动控制系统及试验研究3.多点激励下磁控形状记忆合金主动控制系统试验研究4.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TMD半主动控制5.斜拉索风雨激振的形状记忆合金半主动控制数值模拟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综述
现代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综述现代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综述及评析 1(前言所谓结构振动控制(以下称为结构控制) 是指采用某种措施使结构在动力载荷作用下的响应不超过某一限量,以满足工程要求。
这是一门最近30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综合控制论、计算机、结构振动理论与新材料科学等学科前沿的工程设计新技术。
其目的就是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减轻和抑制结构在地震、强风及其它动力荷载作下的动力反应,增强结构的动力稳定性,提高结构抵抗外界振动的能力,以满足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舒适性的要求。
2(结构振动控制的发展早期的控制手段无一例外都是被动控制,因其构造简单、造价低、易于维护且无需外部能源支持,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基础隔震技术。
20世纪60年代叠层橡胶垫的应用使基础隔震技术进人了实用化时代。
由于隔震技术的发展历史比较长, 因此它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且成熟的一项结构控制技术, 已被应用到石油储运和石油化工等领域中。
现代控制技术的发展。
现代结构控制技术是在1972年作为一个概念由美籍华人科学家姚治平提出的, 这标志着结构控制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并且逐步形成了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经典控制论虽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结构控制问题, 但却未在土木工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 因为它针对的是一种单输人单输出的系统, 而土木工程是具有其特殊性的, 其中一点是工程结构往往是多自由度多输出的。
故而结构控制的重大飞跃还在等待更新的控制理论的出现。
20世纪70年代至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进步, 以及系统工程和系统论的进一步研究, 许多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大系统理论、人工智能学说、神经网络、模糊识别与模糊控制论等理论和技术, 使自动化技术的控制理论从“ 第二代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转向了以智能控制理论为基础的“ 第三代控制理论” 智能控制理论。
这一理论也正在向结构控制理论中映射, 并产生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如结构模糊控制理论、结构智能控制理论等。
半主动式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的研究与模拟
半主动式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的研究与模拟使用压电电源供给移动过程的温度感应From: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yber Technology in Automation, Control, and Intelligence System Kunming, ChinaMarch 20-23, 2011pp. 65-69储和群吴光明陈家明(音译)赵钰梅中国昆明理工大学科技学院中国昆明昆明西山区政府科技与信息局摘要—在过去十几年里,RFID已在物联网(IOT)上有了很多应用,但是因为它需要使用电池获取运行动力,带电池的半主动式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在很多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
因电池对环境敏感且寿命有限,集成电池在应用中会引起许多问题。
因此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由于这些原因,我们的研究针对一种不带电池的RFID。
本文给出了使用压电电源供给(PPS)移动过程的温感的半主动式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计,压电俘能器已用于PPS之中,我们称此系统为PPS-RFID。
这种PPS-RFID可用于多种领域,特别用于不需要外部电源的移动过程中温度记录,本文还给出了用于移动温度感应的PPS-RFID的线路图。
本文强调了PPS的设计与模拟(功能)。
根据我们的试验,在1 赫兹(Hz)的振动及650 牛顿压力下,PPS 的动力可达到0.242微瓦,这些结果展示了整合的PPS 可给已设计好的PPS-RFID标签提供足够的电能,它还可用于诸如温度受限的生物医药的(加工)移动过程中的温度监控。
关键词:半主动式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压电电源供给,温度监控,俘能器,物联网(IOT)##介绍随着RFID技术的开发,现在RFID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物流,公共管理及零售业。
(1)被动式RFID 标签必须要从RFID 终端发射的射频波(RF波)获得其运行动力,在应用中可读取的范围受到限制;(2)半主动式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必须依靠集成电池以得到能量,然而,电池对环境敏感且寿命有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sut assm ti d le i ui m n h t aic l huk t c r yt i rn o i b n t g y o o rf i er qae r u l e s e f n y n a i r r ia a a f p sy t t w vs d fet i s iesi , t s a s sr aa e b ae o ie n pr d ad ni s ad m r e o i ti d f r eo n n t n h f t e e t n s n y t r o i t acri cn of c o vrd t uk w vs h f co o e r n h cod g t l e ae er qae e wtt u t n c d g e n o r o f r i ah a i h ni f e
t ats s i esy bv s e hv be a ut get , sbri t h n - t i n ni iaoe n e n s d ay t uod a e ie s t s t e v a e d e r l h j e ne
sut e a d i d m e i sutr , vrb sf es dm i t c r r id f t m n c e ad i l tf s ad p g r u s v e r h a t u s n aa e n n a n e o r i
或 写 的 成 也 包 为 得鱼 撰 过 研究 果, 不 含 获 一
处
其 教 机 的 位或 他 育 构 学 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卜裂 巍‘ . 洲 夕
签字日期; 03年/ 3 H 20 , 夕月 }-
t ad i adm i il , cn oe et h f m r ee t n l e h di nl p g o te t l co t o e ibtr t a r e t o a n s h o r f w f f r s t h h t e a e
ts t avn g o s icv cn o w e t at l i nl pn i h i h dat e e - te t l n c a adi a dm i s i s e a f a i o r h h u d t m e o a g cni d C ni r g nmc t ad h i l o t s i cv cn o of e. s en eoo i f o n t n a f t , e - t e t l n o di c a r e c a r h m a i o r c c c e t ho g it dvl m n l d h sutav ri cn o e nl y h ee p et tn ot t c r iao ot l c o s e o a r f r u l tn r . e e b
s o o e srst gnt a ot iue t dtmn t ot acn o e n r i , eec rh s d e r i h pm l t l t t t e h h o e i l im s o e e i o r g e pr e rt t bi aot bscn oeet hn m t d o pr a m t s cn g ut e ot l c T e ts h icm a d a e h a r b h t r f . h e o s e a n e f i
A e o s oe n ppr m r e r i nl cn o i p p s i t s e t ip v t td i a T m t d r h o d h a o o h a t i e o MD t l or
m t diw i a sb c is o t t s r ad iei n dm e a e o, h h a l k e n o t y MR l et pr r h n c m s s h p n o t e o n l t g a s e
究和应用的主攻方向之一。
本文在传统 MD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在顶层加质量块,在其它层增设 MR T 阻尼器,借助遗传算法寻找最佳控制参数,并优化设置 T MD 的附加控制力, 使该控制系统达到最佳控制效果;研究了多层 T MD控制装置,与传统的 T MD 控制方法进行了比 较:输入不同周期、不同强度的历史地震波或人造地震波离 线训练遗传算法一神经网络系统,并利用神经网络的记忆和存储信息的功能, 记录每一种地震波所对应的控制力,形成智能感知器:提出在七度以上的地震 区实现重要建筑结构抗震智能系统,将整个区域的智能感知器连成网络;对设 防烈度七度以上的地区的重要建筑结构作重大调整,将主体承重结构与功能围 护结构分离,在围护结构与外围主体结构之间的垂直两个方向加设变刚度系统 和变阻尼系统,使多层 MRT -MD半主动控制系统得到实际应用。
e MD mi cie nr s - t c t e a v o o gnt a ot , f i n ua n t r . R- T eec rh aic le rl wok M i l im r ia g 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 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 标注和致谢之处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
m m r ad o ao sr e N . atssi iei n ssm t e o n i r tn a o N T e iemc l et e o h y n m i t g f h n- i f o nl t g yt f e ky ln w e t at emc ntia v s e hs n fwr e bii hr h n-i iiesy b e n be pt a , ud g e i s n i s e a e u o d e s t o v r cnet g s a s srit w o a a nto . ky c r w e oncn a m r e os h hl r b e r Te sut e hr i l l t n n e e y w k h e t u s e e r
关键词:被动耗能减振,A S 控制, MR 阻尼器,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 VC D
络,MR MD半主动控制 -T
ABS RACT T
ABS TRACT
I t p e h u o r e t ee p et h t o h u m t prt at r i s dvl m n l oy t at ac n a , h e e h e w h v e o a i r f s e o i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 位 文 完 解达建 k* 关 、 用 位 文 规定 者 全了 学 论 作  ̄有 保留 使 学 论 的 。 特 权 玉 叁 一 将 位 文的 部 部分内 编 有 数 库 检 授 二 建. 可以 学 论 全 或 容 入 关 据 进行
索,并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摘要
摘要
本文回顾了自 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史,并由此引出建筑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 发展历程。借鉴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理论、智能材料新技术、计算智能方 法,结合土木工程实际,对半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在各种场地条件下的结构响 应进行了比较;在附加阻尼取值较小时,半主动控制可以取得比被动控制较好 的效果,这正是在实际附加阻尼受限时的情况下半主动控制的优势所在。鉴于 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半主动控制理论和技术是今后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研
学论作签:戴 A t 位文者名扁 . , ,
签字日期: V } 年1 3冲日 2 Z5 2月
导“ 师: w 签4 - 7
签 期 匆3 年l 3F 字日 伪 1- OI - }
第一章
绪论
高,以及遗传算法本身的逐步成熟,从而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因而
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结构半主动控制技术是一个跨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它不仅涉及土木
与防灾等工程学科,还涉及 自 动控制、材料、电子、计算机等 自 然科学的众多 学科。开发适用于土木工程结构的半主动控制系统是使这一技术最终得到工程 应用的关键所在, 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工程实用价值。
12 . 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发展动态
现代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经过了近 3 0年的发展,己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并
cno dv e a s bte t m t vrcl cost n m l s r otl is e e e h i h ei dei , t uity r e c r t n n ta i tn h h e w e e r e e t o -
MRT s icv cn o ss m n ap e tt p ccl i e n -MD - t e t l e c b p ld h r taeg er g e a i o r yt a e i o a i n n i m e K y rsps v ee l ii t n t l V I ot l e w d: i nr d s ao cn o A SD n o MR o as e g sp i o r , c r ,
cn o oyf m i t t h su u l ao cn o w s i dB s otl r, w c h ot t c r v ri ot l dr e. e r e r h h f r t a i tn r a ev o a e b ad n oe ot l r t n lg t t l r e . os en t m dr cn o t o , iei n cnr t o c cni r g t h e n r h y h tle o o h y t, d i h e e e e eg er g cc, at r pr t sut a r pne s - te ni en pate t u o cm a d t c r e os o e a i n i r i h e h o e h r u l e s f cv mi cnowtt t a i cnoiee se di . e l so t t n ot : h op s e t l vr i cni n r us w w e r i a f v o r n y o t T e t h h h h s t o h 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