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心灵美的魔力——语文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语文审美教育之我见

语文审美教育之我见

语文审美教育之我见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及其他方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孔子以“礼、乐、射、御(驭)、书、数”教授弟子,其中“乐”指音乐、舞蹈、诗歌,它具有陶冶人的性情德性的作用,也就是美育。战国时期的荀子说过:“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以礼乐而民和眭。”民初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他还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所有这些,说明美育在培养人的品德、陶冶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以及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指出:“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确切地讲,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热爱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因此,实施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在各科的教育教学中,都应发掘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美育课程资源实施美育。

语文新课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加强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性”的集中体现,这与文学即人学、文学为人生的精神是一致的。初中语文学科自身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富含得天独厚的审美教育资源。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其显著的优势和特点。如何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资源进行美育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谈几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语文课堂上审美教育的魅力

语文课堂上审美教育的魅力

语文课堂上审美教育的魅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课文内语文教学内容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和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容是学生最直接感知的材料,所以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和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如教学课文《月光曲》,为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像并练说,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从而体会到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到高亢激昂。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美育,它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美育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规定和束缚,让人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如教学课文《找春天》,先是教师真挚而动情的范读,接着让学生形式多样(个人、两人或小组)地试读,然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由阅读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描写方式的兴趣。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语文教师所公认的事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的欣赏、评价自然美、艺术美及其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节操,激起学生的爱心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及创造美的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基于语文情感美育的特点,在实施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一个感悟的程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是使学生不光从作品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美的感受。具体地说,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体会文章的语言使学生感受美

通过体会文章的语言使学生感受美,就是指教师充分利用文章中的语言美来培养学生审美的感受力,即通过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到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朴素或华丽,或婉约或豪放,或准确或生动,都体现出语言的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文的独特语言艺术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到课文美好的情思中去,从而更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例如,教授《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时,教师必须仔细讲解、分析作品的美好语言和优美词章,使学生从中领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实现文道统一,即文章的语言和学生的心灵美得到很好的结合,最终使得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的美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作品中语言形式的变幻、语言节奏的强弱、遣词造句的色彩等方面,获得自身语感的提高,使得他们对文章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有更为直观的感知,从而发现和认识到祖国语言的美。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如何观察体验生活,到如何构思立意、谋篇布局;从如何选材、剪材,过渡照应,到如何选择句式,锤炼词语等方面,都要时时结合问题加以引导。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审美教育意识,自觉地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教学中的情感影响学生的内心,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内心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朗读联想语文是人们交际沟通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经过美育陶冶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欣赏文章中景物的自然美、评价作品中人物精神之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激起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爱心,提高学生的审美及创造美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呢?

一、精心设计,创造美

语文课除了主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外,还兼有审美教育功能。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巧妙设计过程,更多地发现和创设“美点”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美使人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的重要性无可比拟。各种体裁的诗文都有其美的因素,我们可以从教材的内容、语言、结构等多方面挖掘,我们要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结合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步骤,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进行美的熏陶,达到预期效果。从如何观察体验生活,到如何构思立意、谋篇布局;从如何选材剪材,过渡照应,到如何选择句式,锤炼词语等方面,都要时时结合学问题加以引导。如《沁园春雪》,在毛泽东的笔下,祖国壮丽的山河的景色得到描绘,大气磅礴的广阔意境展现眼前,作者的豪情壮志激情抒发。我们在授课前,先要介绍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美育,即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引领人们进入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以美的形象、情的感染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懂得什么是美,如何欣赏美、创造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自己,改造世界。

语文是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是解决语文教学“学生负担过重,效率太低,学得太苦、太累”这个“少、慢、差、费”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审美教育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指导诵读,感受艺术美。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化,正确的诵读则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诵读必先注于目,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从心理过程看,由目一脑一口一耳一脑,这样多种感官协同工作,有利于学生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体味作品的艺术境界。诵读得愈好,就愈能感受作品的艺术美。

教师范读,应“情动于中,而声发于外”,充分运用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声调的美、韵律的美、情感的美等美育因素表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指导学生诵读,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调动多种感官的活动,使学生在口读、眼看、耳听中,玩味其意,审视其美,感受和认识美的语言。使优美的课文变为学生优美的语言素质。诵读时要注意词、句的形象性,特别要抓住语段中动词、形容词,比喻、拟人等修辞,把它读“活”,使之形象化。要随着文章感情的起伏,运用高和低、轻和重、快和慢、停顿和转折的语音、语调变化,读出文章的基调与情感韵味的美。

审美教育是陶冶情操

审美教育是陶冶情操

审美教育是陶冶情操

第一篇:审美教育是陶冶情操

浅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摘要】为了加强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推动语文美育的研究,本文选择了这一论题。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实际教学感受,针对语文美育的具体内容,提出了语文审美教育中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操和鉴赏美、表达美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审美教学科目,以其独特的语符传达美的“气息”,将认知、审美、德行三者溶于一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学生语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语文审美心理结构。

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审美教育具有巨大的认知和伦理教育价值,尤其是在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传统文化失落的大社会背景下,实施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理性知识的掌握,对提升个人思想品格,促进个性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

(一)增强智育、德育学习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审美教学科目,不同于其他以物质为媒介传达的学科,而是以其独特的语符传达美的“气息”,将认知、审美、德行三者溶于一体,即语文是智育、美育、德育三育的结合。从语文教育的内部关系来看,美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是协作关系。智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而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德

加强语文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加强语文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加强语文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

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把学生带进语文教学的美好境界中,带给学生丰富的精神体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我们可以抓住语文学科”语言美、内容美、思想美”这一重要特点,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让审美教育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通过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爱美情操,不断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一、发现”美”

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中展现了各种各样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呢?

1、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要为学生创设想象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不断思考、有所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为什么学生会有枯燥的感受,甚至有厌学的情绪出现。这是因为教师把本该由学生想象发现的学习过程简化了,直接告诉了学

生学习的结果,学生因缺少思考发现的过程而兴趣全无。

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变过去重结果、轻过

程的单调刻板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判断、分析等,使学生通过各种思维活动自主而有个性的去发现,最终获得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2、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是语言性,这与绘画和音乐是不同的。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真正发现语文的魅力所在。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不断的想象,才能真正走进语文世界,

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过程

的始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

的情操。美育不是应试,也不仅仅是传授技能,而是让孩子的眼睛因为发现美而

闪亮,它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关键词:审美能力;发现美;发展美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美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

重要意义。新时代,我们的教育也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这再一次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

是的,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个奇异的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

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就要求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

过程的始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

美好的情操。由此可见,“以美育人”,已经真正走进了校园。

在课本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精致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

言上、意境上、形象上,以致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

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品味这些美,这无疑能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

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到达教学的效果。《面向21世纪教诲振兴举措筹划》

一书中提到:美育不光能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人教版必修教

学论文)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美学系统。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就仅仅拿教材来说,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我们可以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的事物”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主义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曾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这里提到了“美的事物”。在我们语文教学中,“美的事物”包括哪些呢?这是个基础性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探讨语文审美教育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涉及到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语文观。对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语

文教学中的“美的事物”就仅仅是课文,也即文章。这个观点是非常片面的,只能勉强算作小语文观。语文,它不仅仅是课文,不仅仅是文章。语文教学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文讲解。著名中学语文教学专家鄢文龙教授认为:语文这一学科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包括文章、文化和文字(三者综合体现为课文),还包括语言和言语。我们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合理的、科学的大语文观。我省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姚晓龙教授也曾经说过:“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要有宽广的精神视野”。我们只有用大的语文观,高屋建瓴地审视语文,才能充分挖掘出语文教学中的“美的事物”,给学生以美的教育。

让语文课堂成为启迪孩子心灵美的百花园

让语文课堂成为启迪孩子心灵美的百花园

让语文课堂成为启迪孩子心灵美的百花园

中图分类号:h319

阅读是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而语文课堂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无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长期的应试教育及过重的学习负担都扭曲了阅读教学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合格人才的心理结构包括这样三个方面:智力结构、伦理结构和审美结构。而我们通常只重视前两者,审美结构却抛在了一边。

小学阶段是孩子形成正确审美观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也正为孩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耐人寻味的意境和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所以,我们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领略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众多的佳篇杰作,以浅显优美的语言全方位的表现着自然美。花草树木的艳丽;日月星辰的光芒,江河湖海的澎湃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这些自然美并不同于实地的欣赏自然景物和风光,它只是以课文作为中介。因此,要想激起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诱发创造的激情和灵感,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体味到这些不同的情感焦点,才能体味到自然美的精髓,才能唤起学生的美感,

陶冶情操。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好似导游,要胸有成竹地准确指点,集中学生的审美注意,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走进课文描写的境界。

如教学《草原》一文时,上课伊始,先播放汽笛长鸣的声音,告诉学生现在正坐在汽车上,前往草原旅游,我们即将领略草原美景,感受蒙古同胞的热情款待!进入情境后,学生定会精神饱满,求知欲油然而生。接着再利用电教手段播放草原的美丽风光:蓝天、白云、小丘、羊群、蒙古包......伴着悠扬的牧羊曲,学生边欣赏画面边听”导游”--老师的生动解说。这样的氛围学生怎能不身临其境?当有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后,一下子就唤起了学生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引导学生“慧眼发现美”

在教学《我站在祖国地图前》一文时,我出示句子“金黄的是沙漠,深褐的是高山,碧蓝的是湖泊,翠绿的是平原,淡绿的是沼泽,浅蓝的是海湾……”同时,我把这句中表示颜色的词用相应的颜色表示出来。

让学生不但体会到了文字的韵律美,还看到了不同颜色的文字,视觉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不知不觉地学习中,逐渐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这首诗的第二小节是要求重点要理解的。而这一小节中的有些句子写得非常美,如“珠穆朗玛峰,举手能摩天。南沙诸海岛,撒开珍珠串。”这一句通过夸张、比喻修辞手法,把山的高,岛的美展现出来。

教学中,我先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然后品读,边读边想象,体会它们的美。在“找、读、看”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也是一种很“美”的享受:美的语言,美的韵律,美的画面,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在无声无息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用心欣赏美”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

让心灵与美共栖——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美育

让心灵与美共栖——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美育
现 出 来 的 种种 美 的现 象 和 事 物产 生 热 爱 、 震撼 、 激动 、 感 慨 等 等
能 力 究竟 处 于何 种 水 平 呢?
在相 关 资 料 和社 会调 查 中 ,不 难 发现 部 分 学生 受社 会 不 良 文化 的影 响 , 对 于 清 新 隽永 的儿 童 文 学 书 籍 , 没 有 大 的 兴趣 , 对
理、 审美 趣 味 和审 美 情感 。 只有 在 中学 教 育 中完 成 了对 学 生 的审 美教 育 , 百度文库 能算 是 对 学生 教 育 真正 的完 成 。 而这 种重 担则 放在 了
语文 上 。 语 文 也责 任 在 教学 过 程 中教 给 学生 审 美 , 提高 他 们 的审 美 能力 。 完 成 对学 生 真 正意 义 上 的教 育 。
2 . 1 如 何将 审 美教 育 与 初 中语 文相 结 合
首先 是 创造 氛 围 。 和谐 课 堂 。 一 般 是 引入 导语 , 先声 夺 人 。 因 为导 语 往 往 能 够 唤起 情 感 , 激发 学 生 学 习 欲 望 ; 渲染课堂气氛 , 是 学 生感 到 心灵 的震 撼 。导语 的引入 有 两 种 ,一种 是 以 评论 抒
育意义 , 或乐于助人 、 或勤奋 、 或 机智 、 或勤劳、 或 勇 敢 … …我 们
会文 化 多元 的影 响之 外 , 最 主 要 的原 因还 是 缺乏 正 确 的 引导 。 其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视野下,研究和实践语文教育教学的审美化,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回归语文教学特点,走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科教学绩效的必由与首选之路。本文着力从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两大方面,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审美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语文教材本身是一个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那么怎样才能使审美教育得以真正实现呢?

一、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求广大教师必须真正、牢固地树立起现代意识。教师若不能以现代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也就不可能使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审美感觉中完成自己的审美选择,使文学欣赏真正变成陶冶心灵、提高审美情趣的高级艺术享受。因此,不管是从语文教学本身,还是从时代的需要来看,新的人才观念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重新学习的要求。

1.奠定稳固的理论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者只有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才能使美育在坚实的基础上走向正常科学的轨道。然而许多教师对美的认识还是肤浅的,对美的理论的掌握还是不全面的,因而导致自身的审美素质与美育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必须加强美学方面的“充电”,自觉地精读一些美学经典,涉猎一些前沿的美育观念,掌握一些相关的美学理论。

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教师中心稿)

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教师中心稿)

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教师中心稿)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语文组刘忠诚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语文教学大纲也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历久不衰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如阿Q的落后愚昧、自欺欺人,路瓦栽夫人的醉心虚荣,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保尔柯察金的坚强勇敢……这些人物无不以他们的鲜明性格,给人带来情感的震撼,使人得到美的愉悦。教学中,教师如能紧扣作品的语言,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蕴含的社会意义,激发他们的爱憎情感,就会对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学会鉴别生活中的美丑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正面人物性格的分析中得到美感,也要教会学生从反面人物或中间人物的分析中享受美。因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于反衬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

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

语文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具体、形象、生动,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必须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和图画,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描写自然环境的美去领悟其中的理性内容。如茅盾写的《白杨

在语文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3)

在语文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3)

在语文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3)

在语文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一激发审美情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播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学生。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就是教师激活学生深藏于心中的真善美,美的东西一定是“真”的,也一定是“善”的。我们提倡审美教育就是要学生能辨别真假,辨别善恶,能区分美丑;做人要做一个真真正正、诚实守信的人,做事要做于民有利于社会有功的事。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部分是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借教材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打开的窗户,激发学生的思维与作品所描绘形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产生审美情趣。如《春》一文中“春花图”的描写,抓住“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展开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天图充分展现出来。这样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并从中发现、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既获得了有益的知识,又获得了美的体验和感受,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的审美情趣。

当然,审美教育的前提是要求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利用好学生固有的美好情感,要循循善诱,要因势利导,将学生引领到更高的境地,让美好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刍议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首先是通过具体课文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祖国的丰厚文化遗产、优秀的语言艺术、丰富的表达手段,培养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正确地鉴赏美。其次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时处处、时时留心观察美的事物、美的生活。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那么, 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利用语文教材,实施审美教育

小学阶段的审美教育应贯穿在各科教学中,音乐课以优美的乐曲,和谐的旋律,使学生得到艺术享受;美术课以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线条,使学生赏心悦目;体育课以健美的动作,激烈的竞争,使学生身心愉悦……语文课中的美育,则是以曲折的情节,动人的形象,悦目的环境以及富有韵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在这方面语文教材为我们实施审美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包括有自然美与社会美两部分内容。(一)以人物形象净化学生心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心灵美的魔力——语文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13-01-18T13:38:39.7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2月总第103期供稿作者:何堃[导读] 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打造美好心灵。作文是源于生活的,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活水。

何堃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大圣小学211525

摘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愿望与热情。阅读教学中,可从诗文的意境中发现美,通过范文教学感受美,还可以通过美读品味文章的美情美意;作文教学中,做到作文育人,可以打造学生的美好心灵。总之,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发心灵美的魔力法宝。

关键词:语文审美教育方法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的编写目的,更关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更关注审美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质、审美能力,教材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从这些课标语言中知道“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我的肤浅做法介绍一下: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美,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审美是主体以感性关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感性的把握。审美,既是主体发现、发掘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自身反映的过程。审美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以审美教育作为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不要求作深刻抽象的理性分析、高屋见瓴的美学探究,而是限于对课文浅近的、感性的感知理解,以及初步的审美评价。下面从三个方面分解说明:

1.从诗文的意境中发现美

对诗文意境的挖掘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认识的开始,如何使学生具体地体会文章的写意与环境,伴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进入文章的意境,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为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那是由于他们明白了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

2.通过范文教学,感受美

比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这些“句眼”来体现语言的美感效应。“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对这样的写景文章,我首先引导学生注意两点:①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指导学生这样尝试,把描写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语言任意换成同义词试试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有的同学将其换成了“高耸入云”的山、“绿水青山”等等,都不如“静、清、绿”、“奇、秀、险”表达得准确、鲜明、具体、美感效应强烈。这样经过仔细推敲的句式中既准确又深刻的字眼,我们称之为句眼。试想,语言同一个人一样,没有传神的眼睛会美吗?②语言的朴实本身就是美。在尝试中有的同学把山描绘为“巍峨的大山”(只强调其宏伟),有的同学把水描绘为“清澈透底的漓水”(又显得单一),都不足以说明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朴实本质。我们要求学生既要从积极的角度去使用语言,又必须注意到“句眼”的实在,而决不是词藻的堆砌、形容词的罗列。不注意这一点只会降低语言美的程度,降低表达效果。

3.美读,品美情美意。

如在教《春雨的色彩》一课时,一边播放春雨的录音,一边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外面是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学生们有的笑咪咪地说:“那是春姑娘播种的声音。”有的甜甜地说:“那是百花齐放的声音。”有的欢快地说:“那是天使唱歌的声音。”还有的轻轻地说:“那是蜜蜂采蜜的声音。”这时告诉孩子们:“我也听到了,我听到了你们诗一样的声音。”接着播放课文录音,这下孩子们可乐坏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这样充分地让学生在感受和欣赏美的情况下,发挥丰富的想象,提高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作文育人,学作文与学做人是水乳交融的一体。引导学生去审视自我意识,就是教育学生学做人;自我意识增强了,作文的思想性就提升了。要将作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作文教学中利用一些教学媒体,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其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灵,从而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例如要让学生写一个描写某个动物的片段,这并不难,但是,要想写好就得认识到它的美,并要感受到它的美。

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打造美好心灵。作文是源于生活的,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活水。我们的作文课堂要向生活打开一扇窗,让学生走向社会和自然,深入生活,接触人民,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同情弱者、爱护生命的赤诚之心,去接触一草一木的自然情素,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胸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体味“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精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生活中打捞湿漉漉的作文素材。常言道:美是生活,只要我们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处处都是美的。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挖掘素材的真正内涵,从旧题材翻出新意。学生经常发现生活中的美,写作文时就会有东西可写,而且会有感而发。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意蕴,更提高了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