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公开课教学导案
初中化学知识讲座教案
初中化学知识讲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概念。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化学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化学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3.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化学实验的安全性问题。
三、教学过程:1. 介绍化学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讲解化学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展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清洁剂、药品、食品等,引导学生发现化学无处不在。
4. 强调化学实验的安全性问题,告诉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结合实例分析,生动形象地展示化学知识。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3. 组织化学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和神奇性。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
2. 化学实验器材及相关化学药品。
3. 化学知识相关书籍和资料。
六、教学评估:1. 结合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进行平时成绩评定。
2. 设计一些小型化学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后进行评估。
3. 通过问答、讨论等形式进行课堂反馈。
七、教学反馈:1. 定期组织知识点的复习和总结。
2. 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和实践,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初中化学说课辅导教案
初中化学说课辅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 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4. 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
1. 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3.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1.引入: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出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讲解:
(1) 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及变化的科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反应等方面。
(2) 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化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其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合成和分解等方法。
3.讨论:
(1)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组成的纯净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2)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单位,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4.总结:
通过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以及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区别。
四、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作业:
1. 阅读相关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2.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教后反思优秀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教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氧气化学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氧气吗?氧气有什么作用?(2)学生回答:氧气是呼吸的必需品,可以支持燃烧等。
2.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1)引导学生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闻一闻氧气的气味。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3)教师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3.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1)实验一:木条燃烧①提出问题:木条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火焰更明亮。
(2)实验二:铁丝燃烧①提出问题: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溅,黑色固体。
(3)教师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具有氧化性,可以支持燃烧。
(2)教师点评、补充。
5.拓展延伸(1)提问:氧气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2)学生回答:氧气用于呼吸、炼钢、焊接等。
6.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了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四、教后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性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4.不足之处:在讲解氧气化学性质时,部分学生对于氧化反应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初中化学微讲座教案
初中化学微讲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明白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及作用。
2. 能力目标:能够初步理解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的性质。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原子的基本结构;
2. 原子核和电子的结构及作用。
三、教学难点:
1. 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
2. 回答学生关于原子结构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通过引入实验室中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出原子的概念。
二、讲解
1. 原子的基本结构:介绍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
2. 原子核和电子的结构及作用:详细讲解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并介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实验和互动
教师可进行原子模型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学生也可以
提出问题,老师进行回答和解释。
五、巩固与拓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巩固性练习,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也可以拓展一些相关知识,
让学生对化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阅读或练习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评价和反思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下一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化学原电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化学原电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电池的定义和由来;2. 掌握原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3. 积累一定的实验经验,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2. 原电池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 如何设计一次实验。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锌片、铜片、硫酸、鳄梨酸溶液;2. 实验仪器:电流表、导线、电池座、电阻丝。
五、教学过程:【导入】学生观察教师手中的一个小装置:“这是一个原电池,你们见过吗?它是由两种金属和一个电解质组成的,你们猜猜看它可以起到什么作用?”【理论讲解】教师简要介绍原电池的定义:“原电池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然后讲解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A. 组成:原电池通常由两种金属和一个电解质组成。
其中,一种金属在电解质中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电子,称为负极(也称为阳极);另一种金属在电解质中发生还原反应释放电子,称为正极(也称为阴极)。
B. 工作原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基于金属离子在电解质中的移动。
负极的金属离子通过电解质向正极移动,而正极的金属离子则通过电解质向负极移动。
这样,负极就失去了电子,正极则获得了电子,从而形成了电流。
【实验操作】A. 实验一:铜锌电池的制作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台铜锌电池的制作装置。
2. 将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依次插入两个瓶中的溶液中,锌片插入硫酸溶液,铜片插入鳄梨酸溶液。
3. 用导线将两个瓶子连接,将电流表连接到导线两端。
4. 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5. 依次更换锌片和铜片的位置,再次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读数。
B. 实验二: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1. 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两个瓶中的溶液中,连接电池座和电阻丝。
2. 调整电阻丝的长度,使其和电流表连接,并记录下电流表的读数。
3. 使用不同长度的电阻丝进行测量,记录下电流表的读数。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燃烧与灭火》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燃烧与灭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掌握燃烧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2. 教学难点:燃烧与灭火的具体应用和实际操作。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与灭火的过程。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火柴、蜡烛、玻璃杯、水、灭火器等。
2. 教学课件:燃烧与灭火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火灾新闻,引发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的关注,导入新课。
2. 燃烧的条件介绍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着火点。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燃烧的过程,理解燃烧的条件。
3. 灭火的方法与原理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灭火的过程,理解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4. 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燃烧与灭火知识进行分析。
5. 小组讨论出示实际案例,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进行处理。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燃烧与灭火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拓展燃烧与灭火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7. 板书设计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着火点六、教学活动设计1. 燃烧实验:让学生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燃烧过程,探讨燃烧的条件。
2. 灭火实验:让学生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实验,观察灭火效果,探讨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3. 火灾逃生演练:模拟火灾现场,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火灾逃生方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知识的掌握。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运用燃烧与灭火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燃烧与灭火的知识点。
身边的化学 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身边的化学
教学目标
1.知道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内容,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和意义。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3.通过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初步学习从化学视角观察和探究身边物质的方法。
4.通过演示实验,初步学习对化学实验的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难点:身边哪些物质由化学材料组成哪些活动与化学有关
教学设计。
《走进化学实验室》公开课教案
《走进化学实验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实验操作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如溶解、过滤、蒸馏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化学实验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烧杯、试管、滴定管、天平等。
2. 实验试剂:酸、碱、盐等常见化学试剂。
3.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化学实验室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室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实验操作方法,如烧杯、试管的使用,溶解、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
3. 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and 准确性。
3.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实验室的专业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分享实验室工作的经验和趣事,增加学生对实验室工作的了解和兴趣。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亲身体验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开展化学实验竞赛,鼓励学生创新和团队合作。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对实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化学公开课初中教案怎么写
化学公开课初中教案怎么写教案标题:认识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和作用;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3.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
教学重难点: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元素周期表样本;3. 班级白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样本,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2.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元素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二步:讲解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和发展过程;2. 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如: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同一周期中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等;3. 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如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序数等。
第三步:实践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几道关于元素周期表的练习题,以检验他们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程度;2. 教师指导学生在元素周期表上找到某些元素的信息,并加深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第四步:总结1. 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理清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元素的基本信息;2.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和解释,确保学生对元素周期表有清晰的认识。
课堂延伸:1. 分组让学生自行查找元素周期表上某些元素的特性和用途,进行小组展示;2. 让学生制作元素周期表的海报,加深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结束:布置作业1. 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完成一些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题目。
2.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和作用,提高了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元素周期表,并将其应用于化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
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一、课程概述本教案是根据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编写的优质公开课教案。
旨在帮助学生系统研究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术语;2. 研究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3. 掌握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化学与我们的生活- 认识化学及其应用领域;-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术语;- 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 第二单元: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认识和使用;- 常见化学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安全实验室规范和常用实验室用品。
3. 第三单元: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平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实验法:开展简单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3. 演示法:通过演示化学实验和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1. 笔试评价:通过书面测试,检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能力。
2. 实验评价:评估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3. 口头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口头答辩,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课本: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化学教材。
2. 教具:化学实验器材、化学实验样品、多媒体设备等。
以上是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化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的概述。
希望通过本教案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祝教师和学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高一化学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高一化学公开课”为主题,为高一学生提供一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化学教学体验。
通过本次公开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化学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具体包括:回顾化学基本概念,探索化学反应原理,实践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2、教学对象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基础的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化学素养。
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逐渐增强,但同时也面临高中化学知识难度加大、学习压力增多的挑战。
因此,本节课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采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包括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熟悉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称量、溶解、加热、冷却等,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
(4)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发现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4)学会查阅资料、进行文献综述,培养科学研究的初步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通过化学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认识到科学发展的两面性,既要看到化学带来的便利,也要关注化学对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大学分析化学公开课教案
一、课程名称:分析化学二、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报告撰写水平。
五、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2.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3. 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4. 分析化学实验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介绍分析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 分析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分类。
- 分析化学的基本术语和符号。
3.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 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 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4. 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光谱分析法等。
- 定性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等。
第二课时1. 分析化学实验- 实验目的和原理。
- 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
- 实验结果处理和分析。
2. 课堂互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教师点评。
3. 实验报告撰写- 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
- 实验报告的撰写要点和注意事项。
4. 总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规范性。
2. 实验报告:检查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分析化学》2. 教学课件3. 实验器材4. 实验指导书九、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兴趣。
夏向东化学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夏向东化学教学设计引言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夏向东化学教学设计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化学实验中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介绍夏向东化学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化学实验,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和实验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学习。
包括实验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实验室安全常识、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等内容。
2.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指定的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实验过程。
3.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解释。
学生要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得出结论。
4. 实验报告的撰写与提升。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提高他们的实验报告写作能力和科学交流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案例教学法。
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导师制教学法。
教师充当学生的导师角色,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提供适时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任务。
4. 视频教学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技能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评价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操作规范性。
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不同于研究尺度更小的粒子物理学与核物理学,化学研究的原子 ~ 分子 ~离子(团)的物质结构和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相互作用,其所在的尺度是微观世界中最接近宏观的,下面是就给大家带来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暗中帮助!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需要进行加工。
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矿物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化学弊病与化学本质的认识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湿气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泥沙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描绘出酸雨对我们展示出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以及酸雨知识。
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险性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演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语言:明天我们就明日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环节:新课教学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砷元素的存在,氟化物的物理性质如下:淡_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
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水蒸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课程目标了解基本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周期定律,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2.元素周期定律的表述;3.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构成;2.元素周期定律的表述;3.氧化还原反应的认知。
教学内容一、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原子核中元素的质子数大小排列的,通常包括元素的符号,元素名,元素原子量和完整的电子结构。
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性质,以帮助他们区分和组织周期表中的信息。
二、元素周期定律的表述根据元素周期表,学生可以学到周期表中相邻元素的特殊性质。
例如,在周期表中,如果将元素排列在氧之前,则它们的原子半径和电子亲和力都会降低。
教学可以着重介绍以下内容:•原子半径的变化•电离能的变化•电子亲和能的变化•化合价的变化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电子从一个原子或分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或分子,其中一个物质氧化而另一个物质还原。
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方程式•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方法1.制作PPT,通过图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示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2.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础知识,例如巴斯德法定量分析;3.设计课堂小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课堂小组讨论,提问和回答,加强师生互动。
教学资源1.化学教材:《初中化学》等;2.化学实验室;3.电子设备:PPT等。
作业1.初中化学陶瓷砖元素周期表;2.通过实验,对巴斯德法定量分析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3.通过学习相关材料,写出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报告。
总结初中化学公开课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知识的好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日后选择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基本性质,应用元素周期体系中相邻元素的特殊性质,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分子的空间结构 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选择性必修2(新课标)】
分子的空间结构第2课时◆教学目标1. 能运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测简单分子的空间结构,发展学生的模型认知能力。
◆教学重难点1.应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
2.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二、讲授新课【问题提出】给定一个分子的化学式,如何根据VSEPR模型预测其分子结构?其中要遵循怎样的步骤?【思维启迪】应用VSEPR模型的关键是确定分子中的中心原子上的价层电子对数。
这也是该理论抓住的影响分子结构的核心矛盾。
通过上节课对CH4、NH3的案例分析,我们可知,价层电子对数= σ键电子对数+ 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对数【提问】(1)σ键电子对数如何确定?【讲解】σ键电子对数可由化学式确定。
例如H2O中的中心原子为O,O有2个σ键电子对(O-H);NH3中的中心原子为N,N有3个σ键电子对(N-H);SO3中的中心原子为S,有3个σ键电子对(S-O);SO42−中的中心原子为S,有4个σ键电子对(S-O)。
【提问】(2)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化学式与σ键电子对数有何联系?你能从共价键的角度理解并说明为何呈现这样的定量关系么?【讲解】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归纳出:由n个原子组成的分子或离子,它中心原子的σ键电子对数为n-1。
因为分子或离子中的原子是通过共价键彼此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原子间有且仅有1个σ键,n个原子彼此连接在一起需要n-1个σ键。
中心原子就是“连接中心”,它周围有n-1个σ键电子对。
注:该讨论未将环状分子纳入,环状分子不作要求。
【提问】(3)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如何确定?【讲解】中心原子上孤电子对数化学式中看不到,须计算得出,计算公式为孤电子对数= (a-xb)/2其中a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对于主族元素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x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b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最多能接受的电子数(氢为1;其他原子为“8减去该原子的价电子数”,如氧族的O、S、Se等均为2,卤族元素均为1)【提问】(4)以S和P为例,说明如何根据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确定它的价电子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最后附录
【生活中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
1、“酸菜鲜鱼汤”是某饭店的招牌菜,店老板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没用多久锅底就有漏洞了。为什么呢?
2、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置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3、你知道吗?生活中的铁制品和铝制品谁容易生锈?为什么呢?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播放课件】通过一幅卡通人物在盐酸中的反应,引出新课。
【小资料】
学生板眼金属活动顺序。并得到第一条规律
感知领会
学生板书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正确书写。
【轻松闯关】
1:下列金属跟酸能反应而放出氢气的是()
A、Fe和稀硫酸B、Ag和盐酸
C、Zn和硝酸D、Al和浓硫酸
【温馨提示】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条件:①金属排在氢前面。
②酸不能是浓硫酸和硝酸。
【学以致用】
2、不能由金属和稀硫酸直接反应制得的物质是()
A、MgSO4B、Fe2(SO4)3
C、CuSO4D、Al2(SO4)3
【本课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②你有哪些收获的地方?
练习谈收获
和疑惑
增强学生的信心,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反思】
【附录】
【在线测试】走进中考
1、金属Mn一般表现为+2价,其活动顺序在铝和锌之间,下列化学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 Mn+H2SO4=MnSO4+H2B. Fe+MnSO4=FeSO4+Mn
化学公开课教案
———————————————————————————————— 作者:
———————————————————————————————— 日期:
化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金属活动顺序及其应用
课型:专题复习课
授课人:牛道口镇第一中学 李遗斌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金属活动顺序的理解。
2、初步掌握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题的方法。
思考
回答
学生总结
巩固练习
强化记忆
运用知识解题
巩固知识点
激活学生的思维
巩固知识
使学生充分掌握
【轻松闯关】
1.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发生置换反应?若能,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1)锌与硫酸铝溶液 (2)铜与硝酸银溶液 (3)铁与氯化银(4)镁与硫酸亚铁溶液
【温馨提示】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参加反应的物质
x
Y
Z
W
W(NO3)2溶液
-
√
-
ZNO3溶液
√
√
√
稀盐酸
-
√
-
√
A、Y﹥W﹥X﹥ZB、Y﹥W﹥Z﹥X
C、Y﹥X﹥W﹥ZD、X﹥Y﹥W﹥Z
4.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金属的性质后,在实验室找到的一种银白色金属R做如下探究:
(1)将金属R投入稀盐酸中,金属表面有气泡冒出。则该金属R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的(选填“前面”或“后面”)。(2)为了比较金属R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兴趣小组设计下列方案进行实验,请完成下表:
运用知识解题
加深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检验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轻松闯关】
1、连线题。
①镁、铝A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②铁、铜B常温时几乎不和氧气反应,
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③金C常温下就能和氧气反应
【温馨提示】
判断金属是否活泼,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来判断。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与氧气反应的越容易,越剧烈。
条件:①前金换后金。
②化合物(盐)溶于水。
【学以致用】
2.要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下列哪组试剂()
A、Zn,Cu,FeSO4溶液
B.Fe,Cu,ZnSO4溶液
C.Cu,ZnSO4溶液,FeSO4溶液
D. Fe,ZnSO4溶液,CuSO4溶液
思考回答
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总结
巩固练习
强化记忆
你的一种猜想
验证方法
现象
结论
金属R的活动
性比铁
将金属R投入
溶液中
金属R表面有黑色的物质析出
猜想(选填“正确”或“错误”)
3、能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化学。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顺序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
解题的方法及应用。
教学方法
激趣导入、理解感知、合作交流、总结归纳、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
2、我国商代已经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已会冶铁和炼铜。人类开发利用下列金属单质的时间顺序与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有着上述某种内在的联系。由此推断,下列金属中,人类开发利用最晚的是()
A.AlB.CuC.FeD.Zn
思考回答
思考练习
小组讨论
合作交流
总结概括
运用知识解题
加深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
学生领会
学生合作交流
总结方法
学生练习
学生思考理解体验生活中的化学
使学生掌握规律强化记忆
通过学生间对话、师生间对话,使知识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拓展。使知识得到理解和升华。
结合中考题,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走进中考
联系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运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源于化学,化学也离不开生活。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检验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金属活动顺序的几个规律】
【火眼金睛】
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黄铜(铜、锌合金)单纯从颜色、外型上看,与黄金O4=MnSO4+CuD.Mg+MnSO4=MgSO4+Mn
2、上图是甲、乙、丙、丁四种金属放入盐酸中的形象示意图。
①(填“能”或“不能”)乙从丁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丁,乙从甲的盐溶液中置换出甲。
2(填甲、乙、丙或丁)不能置换稀硫酸中的氢,不能从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
3、【08北京】为比较4种金属X、Y、Z、W的金属活动性,小刚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能反应的记为“√”,不能反应的记为“-”,无标记的表示未做该实验。则它们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