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在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着各种教学方法,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的课堂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案例一:从生活中发现化学在教授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时,我们通常会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
例如,在讲解溶解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盐在水中的溶解,碘酒的涂抹等。
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溶解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案例二:实验教学法的运用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过程,还可以亲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氧气的制备和性质时,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并进行相关性质的验证。
案例三:差异化教学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等因素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差异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降低难度、增加实例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提高难度、拓展知识等方式 challenge 他们。
案例四:跨学科教学化学与生活、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联系,进行跨学科教学。
例如,在讲解化学键时,我们可以引入物理学中的电子排布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键的性质。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化学,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进行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技巧是提高学习成绩、培养综合素质的关键。
本文将结合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案例,探讨学生在学习初中化学时可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案例一:酸碱中和反应在化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化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探讨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案例背景:某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一个常见的问题:学生们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往往只是死记硬背反应方程式,而不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机制。
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决定设计一个案例进行教学。
案例描述:在一次实验中,教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瓶未知溶液A,并告知学生它可能是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
同时,教师还提供了酸性溶液HCl和碱性溶液NaOH,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判断溶液A的性质,并解释背后的化学原理。
学生们首先测试溶液A的酸碱性。
他们取三个试管,分别加入溶液A、HCl和NaOH。
通过观察,他们发现溶液A与NaOH反应产生了气泡,并且产生了结晶沉淀,而溶液A与HCl则没有明显反应。
接下来,学生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
他们取一小块酸性溶液通用指示剂酚酞纸,经浸湿后贴在盛有溶液A的试管上,结果纸变成了粉红色。
而在酸性溶液上则无明显变化。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学生们得出了结论:溶液A是碱性溶液。
他们进一步分析了实验结果,解释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和反应的化学原理:酸与碱反应,产生盐和水,同时伴随着气泡的释放和结晶沉淀的生成。
酸溶液通用指示剂酚酞纸呈现粉红色,而碱溶液则不变色。
案例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通过实验判断酸碱性的方法,还深入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机制。
案例设计中采用了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和推理,提高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学生们不再仅仅局限于记忆和背诵,而是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分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总结: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化学案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文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案例,探讨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为例,选取以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1.第四章《生活中的化学》: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第七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通过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实验教学法:通过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案例分析1.案例一:《生活中的化学》教学实践在讲解第四章《生活中的化学》时,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如食物的腐败、铁的生锈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案例二:《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教学实践在讲解第七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不同类型化学反应的特点。
化学教学的案例(通用3篇)
化学教学的案例(通用3篇)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篇一一、分析教材(备教材)备好课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就是我们教师要备课,要常备课,常备常新的原因。
正确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重点(1)初中化学知识点根据中学化学《课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在《中考说明》中归类非常详细。
(2)知识点的作用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确定教学的重点。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
核心内容具有后延续性,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点,有可能渗透在考点之中。
例如:原子的结构决定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决定化合价。
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决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药品的取用原则。
2、领悟教材的教学价值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对学生认知结构、技能、思维培养等的作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
”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所在,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
[案例]“第五章燃料”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种元素多种物质2、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初步建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影响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一定性质等化学学科思想。
3、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思路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一些气体,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是在氧气制取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案例分析一、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实验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繁琐、现象不明显、安全隐患大等。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对一些实验进行了改进。
本文将介绍几个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案例,以期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实验改进案例分析1.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改进原实验中,学生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难以观察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现象。
改进后的实验是在一支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轻轻振荡,然后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酚酞溶液,学生观察到溶液变红,并且红色逐渐褪去,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2.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的实验改进原实验中,加热时间长,不利于收集氧气;收集的氧气不纯净;操作步骤繁琐。
改进后的实验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以防止热的氯酸钾粉末进入棉花中。
棉花用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固定在橡皮塞上,铁丝穿过试管口时用纸片盖住试管口。
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以使水蒸气能够及时排出。
先向试管中少量放入氯酸钾固体并固定在铁丝上,将另一端插入含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棉花中并迅速塞紧试管口,再集中此试管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不用直接接触)。
观察到很快就有气泡产生,并且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收集的氧气更纯净、更方便、更安全。
3.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改进原实验中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物质质量远大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二是需要的时间长;三是仪器复杂;四是只有两种反应物的情况下也进行实验。
因此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仅停留在简单的物质变化上,对质量守恒定律缺乏感性认识。
改进后的实验用胶带将一支带有两个小气球的小试管固定在装有稀盐酸的小塑料瓶上(小试管中装有氢氧化钠固体),迅速将装有稀盐酸的小塑料瓶倒立在盛有氢氧化钙固体的烧杯中(烧杯口盖一张附有双孔胶塞的塑料板,其中一个孔连接带滴管的胶塞),待不再产生气泡时迅速将滴管取下的少量紫色石蕊试液滴加到烧杯中的氢氧化钙固体上(此时立刻产生白色沉淀),此时两个小气球都鼓起来(说明反应放热),取下小试管观察现象并记录数据。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本文旨在通过对一起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的深入剖析,探讨和解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如何更好地互动,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背景本次案例分析的对象是某初中一年级的一个化学课堂。
该课堂的主题是“水的性质和水的净化”。
教师在课前已经布置了相关的预习任务,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日常生活中的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性质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内容包括水的蒸发、沸腾、溶解等。
3. 结果分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净化方法,以及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案例分析本次教学案例中,教师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操作环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
在结果分析和知识拓展环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教学启示通过本次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4.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以上是本文的正文部分,由于篇幅原因,未能将所有细节展开。
希望这个案例分析对您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如有需要,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拓展和调整。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本文旨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探讨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案例(5篇)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案例(5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参加过一些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自始至终贯穿,渗透着极强的教育性。
你知道什么样的主题班会才是好的主题班会吗?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整编的最新初三化学教学案例(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三化学教学案例篇一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
2.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1.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2.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2-(或hc03-)离子的检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
【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
1.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归纳总结】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1. 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o h20、ba( 0h) 2、ca( 0h) 22.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
4. 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5.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
【提出问题】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交流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1.盐+金属→新盐+新金属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2agn03=2ag+cu(no3)2反应条件: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外)。
初中化学教研专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实验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为专题,通过分析实验探究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案例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践三、案例目标1.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优化实验探究教学策略,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四、案例实施过程1. 实验探究教学设计(1)明确实验探究主题: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探究主题,如“物质的溶解性”、“气体的制取与检验”等。
(2)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制定详细的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现象等,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3)制定实验探究评价标准:从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 实验探究教学实施(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引出实验探究主题。
(2)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实验项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探究。
(3)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强调实验安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为后续分析、总结提供依据。
(5)实验分析与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验探究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小组互评:小组内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实验探究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五、案例反思1. 实验探究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初中化学教研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我校化学教研组开展了以“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探讨、实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活动目标1.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使教师深入理解“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主题,明确教学目标。
2. 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促进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教学案例分析教研组首先对“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主题的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教师们发现以下问题:(1)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方法单一。
(2)实验教学环节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实验结果,忽视实验过程。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未能全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教研组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能力。
(2)完善实验教学环节,确保实验安全,注重实验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2. 教学设计研讨教研组针对“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主题,进行了教学设计研讨。
教师们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2)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3)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研讨,教师们形成了以下共识:(1)教学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观察、讨论等,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师们在教研组指导下,进行了教学实践。
以下为部分教学实践案例:(1)教师A在教学“氧气”这一课时,设计了“氧气支持燃烧”的实验活动。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一、引言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案例,比如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困难、实验操作的不当引发的安全问题等等。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常见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1. 案例一: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困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对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往往存在困难。
这导致了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强,对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引入生活实例: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他们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理解能力。
-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互相讨论、解答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解水平。
- 个性化辅导:针对理解困难的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提高学习成绩。
2. 案例二:实验操作的不当引发的安全问题在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往往比较薄弱,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安全教育:在实验之前,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向学生讲解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并提醒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
- 实验规范:制定严格的实验规范,要求学生按照流程进行操作,并建议实验操作中必须戴上防护眼镜、实验服等安全装备。
- 监督与检查:设置专门的监督人员,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3. 案例三:学生对化学实际应用的兴趣不高化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很多学生由于对化学实际应用的不了解或兴趣不高,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实例讲解:通过讲解一些化学应用实例,如环境保护中的化学反应、医药领域中的化学原理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化学实际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逐渐呈现出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与探究的特点。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一位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为例,分析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有待改进之处。
二、案例概述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氧气制备的方法,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内容:以“实验室制取氧气”为主题,包括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实验总结等环节。
3.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共45人。
4.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分析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氧气助燃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理论讲解:教师简要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包括过氧化氢分解、氯酸钾分解等方法。
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教师强调实验安全、操作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4.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制氧气的原理。
5.实验总结: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四、成功经验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实验环节设计合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教师注重实验安全教育,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五、有待改进之处1.理论讲解环节较为简单,可能导致学生对制氧气的原理理解不深。
建议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制氧气的原理。
2.实验总结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为简单,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建议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3.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在教育领域,化学学科的教学是一项既富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工作。
化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本文将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分析为例,阐述教学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和实践体会。
案例背景本次案例选取的是初中阶段“化学反应”这一章节的内容。
该章节主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特点。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
2.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能够识别和判断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例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化学反应现象?”通过提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化学反应的存在。
2. 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讲解化学反应类型时,教师可安排一系列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的现象。
例如,通过铁丝燃烧、酸碱中和等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分析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3.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化学反应的相关问题。
例如,让学生分组探讨化学反应的实质,总结判断化学反应类型的方法。
4.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烧碱制玻璃、金属的腐蚀等,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下为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化学反应的存在。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铁丝燃烧、酸碱中和等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的现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3篇】初中化学教案篇一1、教材分析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试验、观看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忙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提醒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讨论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试验探究2、教学思路与设计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分没有思索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熟悉。
因此本节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帮忙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局部,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试验。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讨论、利用什么方法讨论物质并不清晰。
在毫无化学根底、从来没接触化学试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试验、引导学生观看试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试验第一次亲切接触,怎么进展试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试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学问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分,并能运用概念推断一些易辨别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看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学问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育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育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推断5.教学设计框架教学设计流程一、物质的变化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终原子弹的爆炸进展评述。
化学初三第五单元教学解析案例分析
化学初三第五单元教学解析案例分析教学解析案例一: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在学习化学方程式平衡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困惑。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一、案例概述在一次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布置了一个题目:HCl(氯化氢)与NaOH(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Cl(氯化钠)和H2O(水),请写出该化学方程式,并进行方程式的平衡。
二、解析过程学生A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了以下方程式:HCl + NaOH → NaCl + HOH然而,教师指出学生A的方程式有误。
教师解释道,首先,在方程式中,氢氧化钠应该写为NaOH,而不是HOH。
其次,在反应生成物中,水应该写为H2O,而不是HOH。
最后,方程式的左右两边需要进行质量平衡,因此需要添加适当的系数。
经过解析,正确的平衡方程式应为:HCl + NaOH → NaCl + H2O三、问题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问题:1. 学生A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式的表示有些混淆,导致错误的结果。
2. 学生A缺乏对方程式平衡的理解,未能添加适当的系数来实现质量平衡。
四、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1. 强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范和化学式的正确表示的学习。
例如,保证学生理解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中的下标、化学式中元素的电荷以及化学式中元素的价态等重要概念。
2.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方程式平衡的理解。
可通过实验、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感受到化学方程式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并引导他们到质量平衡的方程式。
3. 在课后作业中加入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练习。
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提高他们的能力,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效果及反思通过以上解决方案的实施,学生应该能够提高他们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和平衡的能力。
此外,我们应该关注教学的实施过程,及时收集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提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六、结论化学初三第五单元教学解析案例分析中,我们通过解析一个化学方程式的平衡问题,总结出了学生在化学方程式书写和平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掌握化学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学好化学的重要性、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注意事项、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中考备考技巧以及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等方面,详细规划第三方主体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
一、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到日常生活中的清洁剂、食品添加剂,大到新型材料的研发、环境污染的治理,都离不开化学知识。
因此,学好化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为他们的未来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学习内容初中化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化学反应、元素和化合物、有机化学、能量和热量、原子和分子、溶液和浓度、酸碱盐等。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注意事项1.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2.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注意实验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3.注重化学用语的准确表达,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
4.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
四、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归纳总结法:对于化学中的概念、原理和公式,要学会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例如,总结化学反应的类型、酸碱盐的性质等。
2.思维导图法:利用思维导图将化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知识网络,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以元素周期表为基础,将元素的原子结构、性质、化合物等进行关联。
3.实验探究法:积极参与实验操作,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化学原理。
例如,在探究溶液浓度的影响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浓度溶液的酸碱性。
五、中考备考技巧1.熟悉中考化学试卷的题型和难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经典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也是中学阶段必修科目之一。
化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就初中化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化学实验——制备氢气教学目标:1.了解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2.掌握制备氢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1.讲解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2.讲解制备氢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
3.学生观看老师演示制备氢气的实验过程。
4.学生自己进行制备氢气的实验操作。
5.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
6.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
7.讲解氢气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评价:本案例通过化学实验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了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掌握了制备氢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同时,通过讲解氢气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增强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案例二:化学知识点——酸碱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1.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
3.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
4.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
5.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
6.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题目。
7.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相关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教学评价:本案例通过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计算题目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化学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实践性强、抽象性高、知识体系复杂等特点。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国教育部门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以某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为例,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一)教学背景某中学化学教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
所教班级学生基础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存在恐惧心理,课堂参与度不高。
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教师决定开展一次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教学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多个实验操作环节,包括药品取用、仪器使用、实验现象观察、实验数据处理等。
同时,制作了实验操作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
2. 课堂教学(1)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实验操作的主题。
(2)实验操作:教师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示范实验操作过程,并强调注意事项。
(3)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实验数据处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操作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与实验操作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案例分析(一)成功经验1. 课前准备充分:教师通过制作实验操作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2. 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实验操作、分组实验、实验数据处理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从本节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以往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对奇妙的微观世界有所了解。
从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开始,逐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在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而坐在教室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的气味)及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多媒体,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课堂教学中通过浓氨水的扩散对比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对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通过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延伸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变化,向车胎里打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确认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教材中还设计了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为后期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在初二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从化学角度讲解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特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们通常会使用一些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本文旨在对几个典型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评析,以了解这些案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火柴的燃烧案例描述:一根火柴在点燃后会发生燃烧。
通过燃烧现象来介绍氧气、可燃物和点火源的概念,以及火柴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评析:这个案例以生动的实物示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观察燃烧现象来引发学生对背后化学反应的思考。
然而,这个案例的描述比较简单,缺乏对化学反应机理的深入解释。
在改进上,可以加入更多实验细节和反应方程式,以提高学生对火柴燃烧的理解。
二、酸雨的成因及危害案例描述:介绍酸雨的成因、形成过程以及对环境的危害。
通过展示受酸雨腐蚀的建筑照片和讨论相关的生态问题,引发学生对酸雨问题的关注。
评析:这个案例通过图像和实际例子,直观地向学生展示酸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是,案例中对酸雨形成的化学反应和环境问题的深入解释不足,建议在案例中加入更多相关知识和科学解释,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酸雨问题。
三、分子的运动状态案例描述:通过热水和冷水的实验展示分子的运动状态。
引导学生思考热运动与冷运动的差异,进而理解物体的温度和状态。
评析:这个案例通过实验现象直观地展示了分子的运动状态,如涨落和频率的变化。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
然而,在案例的描述中缺乏对分子运动规律的科学解释,建议在案例中加入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深度。
四、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案例描述: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化学反应的速率变化,讨论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影响因素。
评析:这个案例通过实验现象呈现了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这有助于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数据,并理解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
然而,案例中可以进一步加入其他影响速率的因素,如浓度、催化剂等,并通过逐步改变这些因素来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5篇初三化学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初三化学教学案例篇一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
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
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
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因此,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控制课堂的能力,合理处理意外事件的发生等都成为教师接受挑战的新课题。
下面是我处理课堂意外事件的一个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
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的首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实验的参与者和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七章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
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三、案例描述
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并出示了几张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入了课题,此时学生们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望。
接下来我着手进行演示实验7-1,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
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
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
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
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
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我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王振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向水中吹气。
”我一听,问题又来了:吹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刚才都犯错了,怎能怪学生呢!于是我笑着说:“王振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上来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来,他又使劲地吹了一大口,白磷还是没有燃烧起来,于是他有些懊丧地下去了,并趴在桌子上。
见此情景,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勇气,并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
又有学生说;“老师,应该向水中通氧气。
”我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
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得用实验来加以证实。
”并拿出事先收集好氧气的气囊,向水中通入氧气,只见水中出现因白磷燃烧而产生的火花,非常有趣。
学生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课堂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尝试了向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
进而,我又提出问题:“通过导气管用嘴向水中吹气,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烧?”仍然请王振同学回答,他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答道“从嘴里吹出的气体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它不能支持白磷燃烧。
这一知识点是我们前面探究过的。
”我接着说:“好,请座下。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你的进步。
”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我注意到这位同学的表情,他的眼中又充满了自信。
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四、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
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
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
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
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发生矛盾时,我没有严厉的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亲自探究自己的结论,引导他自己得出回答错误的原因,并给予鼓励表扬,发扬了该同学的积极性。
这种做法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参与实验,参与探究结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老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预料到一些以外情况的发生,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这也使我感到: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
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
使整个课堂是连贯的,学生是愉快的,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
这样的课堂才会鲜活,才会散发出持久的生命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