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设计教案案例
初中化学设计教案案例
主题:化学实验——制备气体
教学目标:
1. 了解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制备气体的基本原理;
3. 学会利用化学试剂制备气体。
教学内容:
1. 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2. 制备气体的原理;
3. 利用化学试剂制备气体的实验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步:介绍气体的性质和特点(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气体是一种物质状态,具有无形、无色、可压缩、可膨胀等特点,让学生
了解气体的基本性质。
第二步:制备气体的原理(10分钟)
教师讲解制备气体的基本原理,包括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不同的实验方法。
第三步:实验制备气体(3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选择一种可以制备气体的化学试剂,如氢氧化钠和盐酸制备氢气,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
第四步:实验总结(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思考气体制备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
影响。
教学评价: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制备气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设计与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设计与分析一、引言案例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
本文将从案例教学的定义、优点以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设计和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案例教学的定义与优点1. 案例教学的定义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和研究真实或虚拟的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案例教学的优点(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案例,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在小组中协作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初中化学案例教学设计实例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设计一个初中化学案例教学活动。
1. 案例引入:讲师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如果草酸和碳酸氢钠发生反应时产生了大量气体,造成了实验室实验器具爆炸的事故,引发学生的兴趣。
2. 问题提出: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草酸和碳酸氢钠反应会产生大量气体?二是怎样控制反应速率,防止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和分析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
4. 实验实施: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与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解释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关系,讨论如何控制反应速率。
6. 总结和归纳: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总结出对反应速率有影响的因素以及如何控制反应速率的方法。
四、案例教学的分析与评价通过对初中化学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1. 学习效果: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初中化学大单元的教学,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任务包括但不限于: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化学反应原理、化学计量学基础、溶液的性质和制备、酸碱盐的特征及其相互转化等。
本教学案例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大单元教学,让学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化学现象,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
此外,学生在化学学科上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化学学习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通过对本教学案例的学习,学生将能建立起扎实的化学基础,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变化规律;(2)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3)掌握化学计量学基础知识,如摩尔、物质的量、质量、体积等概念;(4)了解溶液的性质,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5)认识酸碱盐的特征及其相互转化,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6)培养实验操作技能,熟悉常见化学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7)提高化学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形成化学逻辑思维。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梳理化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4)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5)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通过化学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化学观念;(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他们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5)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6)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化学带教案例
初中化学带教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净化的方法;
2.掌握使用过滤和蒸馏两种方法分离溶液中的杂质的操作步骤;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硫酸、铁粉、试管、橡胶塞、滤纸、烧杯、酒精灯、三角瓶、水槽、试管夹、玻璃棒。
教学过程:
1.引入:老师向学生展示使用过滤和蒸馏两种方法分离溶液中的杂质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流程。
2.实验操作:
(1)过滤法净化溶液:将含有铁粉的硫酸溶液倒入漏斗中,用滤纸过滤。
观察离心管中的过滤液和残渣。
(2)蒸馏法净化溶液:将净化后的硫酸溶液倒入烧杯中,加热,让水蒸气通过三角瓶,再收集净化后的溶液。
3.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1)通过过滤法和蒸馏法分离溶液中的杂质后,溶液的纯度是否有所改善?
(2)过滤法和蒸馏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溶液净化?
(3)在分离溶液时,为什么要用滤纸或水蒸气?
4.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过滤和蒸馏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原理。
教学反思:
本次实验设计以体验为主,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深入理解溶液净化的方法,提高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下次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实验难度和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化学教学的案例(通用3篇)
化学教学的案例(通用3篇)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篇一一、分析教材(备教材)备好课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就是我们教师要备课,要常备课,常备常新的原因。
正确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重点(1)初中化学知识点根据中学化学《课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在《中考说明》中归类非常详细。
(2)知识点的作用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确定教学的重点。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
核心内容具有后延续性,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点,有可能渗透在考点之中。
例如:原子的结构决定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决定化合价。
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决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药品的取用原则。
2、领悟教材的教学价值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对学生认知结构、技能、思维培养等的作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
”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所在,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
[案例]“第五章燃料”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种元素多种物质2、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初步建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影响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一定性质等化学学科思想。
3、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思路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一些气体,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是在氧气制取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初三化学经典教学案例及分析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初三化学经典教学案例及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活动天地]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2、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分析一、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然而,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实验器材不足、实验方法繁琐、实验效果不理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二、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1.实验改进案例一:二氧化碳性质实验传统的二氧化碳性质实验中,一般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但是,这个实验存在一些问题,如石灰水容易变质、实验现象不明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对实验进行改进。
具体来说,可以将一根导管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另一根导管插入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然后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同时,将二氧化碳通入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观察试液颜色的变化。
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实验创新案例二: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传统的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中,一般是将金属钠直接放入水中,观察反应现象。
但是,这个实验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过程中容易发生意外、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对实验进行创新。
具体来说,可以将金属钠放入一个封口的塑料袋中,加入一些水,然后将塑料袋放入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如塑料杯),观察反应现象。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避免意外发生,还可以观察到钠在水中的形态变化和反应过程。
3.实验教学建议为了更好地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教师应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其次,教师应不断改进和创新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和安全性;最后,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践。
三、案例分析通过对上述两个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改进和创新之处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改进后的实验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减少了实验过程中的繁琐步骤;其次,创新后的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最后,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和改进创新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以下是一个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案例,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为例: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包括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
原子的构成
活动1:观察模型,了解原子的结构。
活动2:探究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元素
活动1:阅读教材,了解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活动2:归纳总结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性质。
离子
活动1:实验探究离子的形成过程。
活动2: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
化学式与化合价
活动1:探究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规则。
活动2:分析化合价的规律和计算方法。
四、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测验:组织阶段性测验,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总结与反思
对本单元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化学校本教研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初中化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案例描述本次校本教研活动以“探究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将实验与化学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1. 活动准备(1)确定主题:根据我校化学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本次教研活动主题为“探究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确定时间:将活动时间定于每周五下午,持续一个月。
(3)确定地点:在学校化学实验室进行。
(4)确定参与人员:邀请我校化学教师参加,共计10人。
2. 活动过程(1)分组讨论:将参与教师分成两组,每组5人。
每组选取一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总结。
(2)案例分析:各组成员针对化学教学中实验应用的成功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实验设计、操作方法、实验效果等方面。
(3)实验演示:各组成员根据讨论结果,选取一个实验案例进行演示,其他组成员观摩并提出改进意见。
(4)经验分享:各组分享本组在实验应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其他组成员学习借鉴。
(5)总结评价:活动结束后,各组组长对本组讨论和实验演示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3. 活动成果(1)提高了教师对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认识,增强了实验意识。
(2)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实验设计、操作方法等问题。
(3)优化了实验教学方案,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4)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案例反思1. 本次教研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提高了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2. 活动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热烈,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经验分享等环节,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4. 活动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验技能培训。
5. 活动结束后,部分教师提出建议,如增加实验器材、优化实验设计等,为我校化学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初中化学教研专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实验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为专题,通过分析实验探究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案例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践三、案例目标1.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优化实验探究教学策略,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四、案例实施过程1. 实验探究教学设计(1)明确实验探究主题: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探究主题,如“物质的溶解性”、“气体的制取与检验”等。
(2)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制定详细的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现象等,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3)制定实验探究评价标准:从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 实验探究教学实施(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引出实验探究主题。
(2)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实验项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探究。
(3)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强调实验安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为后续分析、总结提供依据。
(5)实验分析与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验探究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小组互评:小组内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实验探究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五、案例反思1. 实验探究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初中化学教案教学分析
初中化学教案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化学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构成和分类方法。
2.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周期规律。
3.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在周期表中进行分类和比较。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构成和分类方法。
2.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周期规律。
教学难点:1.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周期规律。
2.分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相关教学资料和课外参考书籍。
3.足够数量的周期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周期表的形式和介绍周期表的基本构成,引入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主题。
二、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分类方法(15分钟)1.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和周期性规律。
3.说明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方法。
三、分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的关系(20分钟)1.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探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的关系。
2.让学生根据元素的周期性规律进行分类和比较,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规律性。
四、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意义(10分钟)1.介绍元素周期表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对化学科学的意义和作用。
五、练习和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掌握。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学元素周期表展开教学,通过讲解、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分类和规律等内容。
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性,并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掌握。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的实验和案例讲解,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化学教研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我校化学教研组开展了以“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探讨、实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活动目标1.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使教师深入理解“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主题,明确教学目标。
2. 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促进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教学案例分析教研组首先对“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主题的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教师们发现以下问题:(1)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方法单一。
(2)实验教学环节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实验结果,忽视实验过程。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未能全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教研组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能力。
(2)完善实验教学环节,确保实验安全,注重实验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2. 教学设计研讨教研组针对“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主题,进行了教学设计研讨。
教师们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2)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3)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研讨,教师们形成了以下共识:(1)教学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观察、讨论等,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师们在教研组指导下,进行了教学实践。
以下为部分教学实践案例:(1)教师A在教学“氧气”这一课时,设计了“氧气支持燃烧”的实验活动。
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初中化学
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初中化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②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③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④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流程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
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
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
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
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2、教学建议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
教案初中化学《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教案初中化学《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认识饱和溶液的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注重实验操作的细致和精确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2.饱和溶液的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玻璃试管、烧杯、滴管等;2.实验药品:硫酸铜、饱和硫酸铜溶液等。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利用实际生活场景中与饱和溶液有关的例子引入,如加热饱和盐水会出现结晶、茶叶溶解后饱和等)2.引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向学生引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3.提出问题:向学生提问,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直到饱和时,溶液的特点是什么?4.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已备好的饱和硫酸铜溶液,并观察溶液中是否存在结晶体。
5.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饱和溶液的特点,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饱和溶液的特点。
6.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围绕饱和溶液的特点进行小组讨论,并简要汇报讨论结果。
7.引导学生学习与巩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堂教材,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和巩固。
8.提问与解答:教师提问学生关于饱和溶液的性质和特点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纠正。
9.实验设计与实施: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饱和溶液的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并进行实验操作。
10.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发现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
11.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评价。
12.总结与小结: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小结,让学生加深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饱和溶液特点:溶质无法继续溶解,溶液中存在结晶体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情境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深入的理解,并探究了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分析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在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未来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初中阶段是化学教育的关键时期,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探讨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教学现状分析1.学生方面: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较弱。
他们在化学学习中,往往对实验现象感兴趣,但对理论知识较难理解和掌握。
2.教师方面: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部分教师对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够深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教材方面:现行的初中化学教材内容丰富,但部分教材理论性较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导致学生过于关注分数,产生焦虑情绪。
三、教学策略探讨1.情境教学策略: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
例如,通过实验、故事、案例等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策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3.差异化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教师要采取差异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拓展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实践性教学策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变化的规律。
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初中化学大单元的教学,旨在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形成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教学任务包括但不限于:物质的基本性质、化学变化、元素与化合物、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实验操作技能等。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为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通常年龄在13-15岁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将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难点,使他们在化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化学学习中获得乐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如物质、元素、化合物、化学变化等;(2)了解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具备安全意识和实验技能;(3)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能正确运用化学符号;(4)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培养观察、思考、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4)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5)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3)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关注环境问题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化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理解其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5)培养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化学人才,为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课题:酸和碱的性质(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与定位课型:新授课一课时学生信息分析: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分析等等。
其中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本单元酸和碱的知识实验较多,且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起点分析: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碱反应,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酸还有哪些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逐步引出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铁锈、水垢等的除去,让学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酸的性质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式:观察总结、实验探究、交流合作二、教学资源与设备仪器:试管、镊子、药匙、多媒体展示台药品:浓硫酸、浓盐酸、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氯化钡溶液三、教学设计方案四、教学流程让学生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探究活动中的化学反应。
1、根据化学方程式归纳总结酸的化学性质。
2、分析酸的化学性质的实质是H+参与反应,总结出酸相似的化学性质。
操作探究通过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在空气中的温度变化,让学生设计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理解其原因。
利用多媒体展台,把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标签进行对比,学生通过交流归纳总结浓硫酸和浓盐酸的主要物理性质;使用浓酸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天地引入新课铁制品生锈、水壶底部产生水垢等都是令人讨厌的现象,利用酸的性质,这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酸有哪些性质?总结归纳练习使用化学用语实验探究1、第一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稀盐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2、第二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多识一点介绍几种其它常见酸如碳酸、硝酸、醋酸、磷酸等的化学式;试总结它们的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3篇】初中化学教案篇一1、教材分析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试验、观看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忙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提醒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讨论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试验探究2、教学思路与设计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分没有思索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熟悉。
因此本节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帮忙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局部,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试验。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讨论、利用什么方法讨论物质并不清晰。
在毫无化学根底、从来没接触化学试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试验、引导学生观看试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试验第一次亲切接触,怎么进展试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试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学问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分,并能运用概念推断一些易辨别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看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学问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育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育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推断5.教学设计框架教学设计流程一、物质的变化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终原子弹的爆炸进展评述。
初中化学教学教案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和掌握化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探究和实验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3. 离子和分子的概念;
4.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5. 酸碱盐的概念及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酸碱盐的概念及性质;
2.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结合示范实验;
2.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3. 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2. 学习新知识:教师讲解酸碱盐的概念及性质,并进行示范实验;
3. 深化认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 实践应用:学生自主学习并设计化学反应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5. 总结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组内讨论,共同总结实验结论。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结果: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七、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总结本次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5篇初三化学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初三化学教学案例篇一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
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
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结合近几年的教学体会,将自己对教学设计的理解总结如下,希望能与大家进行交流、改进,再提高。
一、分析教材(备教材)
备好课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就是我们教师要备课,要常备课,常备常新的原因。
正确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抓住重点
(1)初中化学知识点
根据中学化学《课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
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
(2)知识点的作用
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确定教学的重点。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
核心内容具有后延续性,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点,有可能渗透在考点之中。
例如:原子的结构决定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决定化合价。
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决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药品的取用原则。
2. 领悟教材的教学价值
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对学生认知结构、技能、
[案例] “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的教学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种元素多种物质
本单元中涉及含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质,如碳的多种单质、氧化物及碳酸、碳酸钙等,一方面是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多样性的具体体现。
另一方面,碳的多种单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等内容,反映了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的化学观念,加深了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多样性的认识。
2.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
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初步建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影响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一定性质等化学学科思想。
3.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思路
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是在氧气制取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
4.学会“对比”科学方法
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思路,蕴含着“对比”这一科学方法的学习。
如碳跟氧气的反应,实验条件不同,反应产物也不同。
通过对照、比较,可以找出不同物质性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寻找共性可以建立物质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发现特性是为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区别,从而理解物质的鉴别方法以及不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5.认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以及工农业生产的联系
碳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一氧化碳有损健康,二氧化碳对环境有影响等。
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的问题做出价值判断。
6.建立物质转化观
知识,从化学角度认识某一具体物质的一般在此之前 ,学生通过学习氧气o
2
思路已有了初步了解。
本单元的重点是引领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含有同一元素的多种物质的学习迈进,帮助学生初步把握物质间的联系,找寻物质间的转化规律初步建立物质的转化观。
二、分析学生(备学生)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与技能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影响到对新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通过多种方式了借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认识、已有认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什么作用、新旧知识的逻辑关系如、;哪些新知识的学习可以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等,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
难点是指学生理解和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内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某些关节点。
难点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部分学生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它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点,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优质材料。
三、确定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是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那么,教学目标对老师就是一个“导演”的方向,对于学生是学习过程中要达成的目标。
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非常明确、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测量。
1、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既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又要保证教学目标的侧重点。
由于每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代表着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在注重教学目标全面性和整体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持教学目标间的平衡和侧重。
(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应表述教师的教学行为或教师打算做什么。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可能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水平,应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述目标。
四、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了“为什么”教和学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着重解决“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
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和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说,要搞好学科教学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将各种教学资源(主要是课标和教材内容)整合、转化为合理的学科知识逻辑,即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
二是将学科知识逻辑转化为学生的认识逻辑,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为此着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主线的构建
教学内容主线的构建主要解决“教什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等问题,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
教学内容主线构建的三种策略
策略1:按照学科知识逻辑构建教学内容主线
化学教科书中的不少内容是按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内容体系的,如身边的化学物质“氧气”的学习,是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这一线索组织起来的,它遵循的是化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
在化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也常常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要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初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概念等教学内容的组织。
但,作为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要活用教材。
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需要用到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也是就发挥氧气的化学性质,那么我在平日教学中,先带领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当学生认识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在选择与氧气反应的物质的过程中就有了能力,明确了原因。
例如:学完《实验室制取氧气》后,学生初步建立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为了巩固也为了应用展示。
我接着引领学生学习第六单元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谓一气呵成,一节课高效率地完成本节的内容,既是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巩固,也是对二氧化碳的制取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仅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针对异同,此过程中涉及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自然就掌握了。
策略2:以学生体验探究活动构建教学内容主线
学生感受和体验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为主要线索,也是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一种形式。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可按照“提出问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否反应)—得出结论(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拓展应用(酸和碱反应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的这一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这有利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新的现象事实, 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体验了探究过程。
策略3 以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或社会生产实际的问题等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现象入手学习化学知识,并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切身体会化学学习的重要价值。
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以生活中的可乐雪碧为导入。
燃烧和灭火,以学生的经验为导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探究。
2. 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创设是实施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化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如实验、生活现象、图片、史实、谜语、故事等进行教学。
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策略1:结合学生已有认识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例如:学习空气之前,让学生谈谈对空气的认识,可以请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或生活现象说明空气的存在。
策略2:联系实际问题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
例如:通过介绍或视频资料说明火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与生火、旺火、灭火有关的生活做法。
策略3:利用实验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
需要指出的是,化学教学要尽可能借助实验提供生动直观的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本质。
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化学实验可用于某一教学过程的不同教学阶段,以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不同作用。
如:利用实验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引发新的思考;利用实验呈现宏观现象,增进学生对微观本质的理解;利用实验揭示事物本质,澄清学生的模糊或错误认识等。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在学生实验中,不仅实验现象明显,而且设计方案的全面性,都得到充分的验证。
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个实验,对于实验结论的分析,误差的分析让学生有了一个理性的分析依据。
3.教学问题的设计
合理有效的问题可以增强教学的启发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教学问题的设计实施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古人云:学贵有疑。
老师设计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问了让学生解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的思维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