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_魏晋南北朝时期2015

合集下载

了解中国古代史上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元明清时期

了解中国古代史上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元明清时期

了解中国古代史上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辉煌,其中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元明清时期是其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过了解这些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演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大致从公元220年到589年,历时近四百年。

这段时期的特点是政权不稳定,分裂成多个王朝。

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和北朝。

这段时期的政治动荡导致了社会经济的衰退,但也孕育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曹操、刘备、诸葛亮等。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被称为“贞观之治”。

唐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盛。

著名的诗人杜甫、李白等在这个时期活跃。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重要的王朝,被称为“宋代文化的巅峰”。

宋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科技进步,制度健全。

著名的文人苏轼、欧阳修等在这个时期活跃。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由蒙古人建立。

元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辉煌的时期。

明朝时期,国家疆域扩大,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繁荣。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建立。

清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但也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

总之,了解中国古代史上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元明清时期对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

通过学习这些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这些时期的文化繁荣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代历史,探索其中的奥秘和魅力。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

(2014全国Ⅱ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 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 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 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 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 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 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 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 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 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 改革的背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总特征】: (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 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 制,选官:九品中正制;
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 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 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思想: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 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公元220——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朝 魏 东 蜀 汉 南 吴
方 北 方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西晋
东晋

齐 南朝

陈 朝
二、魏晋南北朝政治史
1.宰相制度变迁(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汉武帝创立中朝掌握国家决策大权,此后 中朝官员地位和权力不断提升,到东汉时已形 成尚书台。到魏晋时,三公已完全被架空,成 为荣誉头衔,而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成 为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形成三省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涵盖了公元220年至589年,共计369年。

此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变动剧烈,文化交流活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权更迭与分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发生了多次更迭和分裂。

东晋、南朝宋、齐、梁和陈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政权,而北方则先后出现了曹魏、西晋、五胡十六国、北齐和北周等政权。

这些政权之间的斗争与分裂,导致了国家的割据和动荡,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

二、社会经济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革。

农业生产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粮食生产不断增加,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

同时,由于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土地兼并严重,社会贫富差距加剧,造成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激化。

三、文化繁荣与思想观念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

文人墨客活跃于社会各个领域,文化交流频繁。

在文学方面,出现了诗人陶渊明、曹操等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文人。

同时,佛教的传播也使得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较为深厚的融合。

四、佛教的兴起与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的兴起带动了汉传佛教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佛教高僧和宗派。

佛教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国思想观念的转变。

五、边患与汉族统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频繁遭受外族入侵和边患威胁。

五胡十六国时期,羯族、氐族、匈奴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并对北方汉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直到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建立后,汉族才得以统一北方,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分裂。

六、统一的希望:南朝隋唐的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也为后来的南朝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激烈的社会变革,使得南方政权得以崛起,最终由隋朝和唐朝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动和发展的时期。

中华文明史略表-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华文明史略表-魏晋南北朝时期
2.内容:⑴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①内容: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加倍或两倍授给,以备休耕,是为“倍田”。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桑田为世业田,不须还官,但要在三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榆、枣树。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还规定官吏可以获得公田。②作用:保障统治阶级利益,限制土地兼并;促进土地开垦,使流民定居农耕;保证国家财政税收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⑵整顿吏治:①内容:以政绩好坏定任期;严惩贪赃枉法;实行俸禄制。②作用:相对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官吏对百姓的掠夺,有利于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⑶迁都洛阳。①原因: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大;产粮有限,无法养活大量人口。洛阳农业发达,是中原政治和文化中心;保守势力少,改革阻力小。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②迁都经过:493年,以南征之名迁都洛阳;镇压反迁势力的叛乱;允许雁臣存在;规定死葬洛阳。③作用:为推行改革提供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⑷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⑸革除旧俗:①措施:推行汉化政策: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姓、通婚姻、改籍贯。②作用: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贯渐与汉族趋同。⑹创立三长制。①背景:北魏政权时,北方各地宗族坞堡林立。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护地方,实行宗主督护之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组织。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赋税来源。②内容: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二、士族政治:门阀政治,也可称为“士族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东晋时期,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范围得以平等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
三、中央官制:形成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省体制。 四、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在九品中正体制下,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籍贯所在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加以评定,写成“品”和“状”。“品”即等第,主要根据士人家世、官位高低定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2.评价: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后由于豪门贵族担任中正官,评定人物,选官用人只重门第,不重人才,“状”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到晋朝,终于形成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

中国古代历史的五个阶段

中国古代历史的五个阶段

中国古代历史的五个阶段中国古代历史经历了五个阶段,包括:一、夏商周时期(公元前约2070年-公元前256年)夏、商、周是中国古代三个朝代的原初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夏朝的后继朝代,而周朝是商朝后的王朝。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文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期,也是一个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形成了多个小国,为了争夺霸权,它们互相攻击,引发了许多战争。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精英,如孔子、老子和庄子等。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

秦朝是这一时期的第一个王朝,而汉朝则是秦朝的继承者。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得到了发展和进步,如制定了统一的文字、度量衡以及各种法律制度等。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后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为南北两部分,东晋、南北朝和北魏等王朝依次统治。

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是以道教和佛教的兴起为代表的文化多元化发展。

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60年)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末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个朝代,包括隋朝、唐朝、五代十国等等。

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是以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的发展为代表的繁荣文化。

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史是我们了解自己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部分。

中国历史经历了几个主要的阶段,从先秦时期到清朝结束,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各个阶段的简要概述。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化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和老子等。

这个时期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朝代之一,如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由始皇帝统治。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统一六国、修建长城和制定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系统。

3.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持续了近400年。

这个时期的政治相对稳定,国力强盛,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的繁荣时期,如汉字的标准化和发明、纸张的发明等。

4.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这个时期的末年出现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和三国时期。

蜀汉、魏国和吴国三国并立。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时期,如《诸葛亮传》和《三国演义》等。

5.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时期,出现了许多世族和地方割据。

这个时期的文化倾向于玄学和佛教,如王羲之的书法和佛教艺术的兴盛。

6.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短暂朝代,但却是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个朝代。

隋朝统一了北方和南方,修建了大运河和瓦岗军等重要工程,为后来的唐朝做了铺垫。

7.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状况的一个朝代,也是古代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

唐朝经济繁荣、民族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外国文化的传播。

8.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宋朝时期政治相对稳定,也是科技和文化的繁荣时期。

中国古代史分期

中国古代史分期

中国古代史分期先秦时期:包括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都阳城,禹——桀)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都殷汤——纣))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都城镐京武王姬发——幽王)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都城洛阳,分为春秋BC770——BC476和战国BC475——BC221两个阶段秦汉时期:包括秦BC221始皇帝统一六国——BC207都城咸阳西汉BC202---____公元8年都城长安,前期帝王有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东汉公元8年——220年都城洛阳开国君主光武帝刘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包括三国魏220——265都洛阳;蜀221——263都城成都;吴222——280都城建业(现在的南京)西晋265——317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为匈奴所灭;东晋317——420都城建康(现在的南京)与东晋在北方对峙的先后有五胡十六国,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先后有曹魏·前秦·北魏·北周南朝包括宋(刘裕建立)·齐(萧道成建立)·梁(萧衍建立)·陈(陈霸先建立)这四朝统治中心区域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城为建康。

南京由此被称为六朝古都。

王安石《金陵怀古》有名句: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即指此。

北朝包括北魏,鲜卑族拓跋部386年所建,439年统一黄河流域,485年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由平城(现在的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北魏分裂为西魏(都长安)和东魏(都洛阳);后又分别被北周·北齐取代;北周灭北齐,统一黄河流域。

隋灭北周和南朝陈,统一全国。

隋唐时期581——907,都城均为长安;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李隆基;五代十国907——960年,北方黄河流域先后有五个政权更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城东京汴梁(现在的河南开封)后唐都城长安;南方先后有十个政权,分别是南唐·南(汉)·北汉·前(蜀)后蜀;吴·闽·吴越·南平·楚;后周大将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又先后灭掉南唐·南汉·吴樾·北汉。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三.魏晋南北朝 (220年——581年)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济南移 阶段特征: 1.政治上: 九品中正制(读本P11)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2.经济上: 农业: 均田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商业: 草市(南北朝
3.文化上:
民间集市)
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2010年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C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2009年江苏,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 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C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阶段特征: 国家统一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政治上: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读本P11)
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 (君权下的分权制约) 选官制度: 科举制 2.经济上: (读本P11) 农业: 曲辕犁
筒车
手工业: 唐代制瓷业成立独立生产部门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
“唐三彩”
商业: 唐代商贸繁荣,中外交流频繁。长安洛 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草市)
3.文化上:((读本P12) 唐诗 文学:
书法艺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怀素、张旭(草书) 科技: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比较
央为主体的行政制度;目的: 同 巩固封建统治;作用: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点 应用 确立于秦,盛行于 时代 汉 综合性中央行政体 不 内部 制,行政、军事、 同 结构 监察权力融为一体 点 地位 使专制集权建立并 及作 趋向巩固 用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集决策、审议、行政为 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 使专制集权走向完善

魏晋南北朝历史

魏晋南北朝历史
商业方面:商品经济水平低,北方波动性大,南方小幅度发展。
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
思想:佛教、道教和儒学三派互相影响和融合,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科技方面:数学和农学领先世界:《齐民要术》、灌钢法提高了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祖冲之的圆周率领先世界。
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士大夫画家活跃,王羲之的书法与顾恺之的绘画达到很高水平,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开始出现。
专题综合:魏晋南北朝时期
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政治文明
经济文明
思想文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
政治: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宋齐梁陈)与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对峙。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方面: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黄河流域出现孝文帝改革,形成民族大融合趋势
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破坏与恢复,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商业水平低下。
农业方面:黄河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北方的耕耙耱技术;曹魏时的翻车。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基础。
手工业方面: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灌钢法)

中华文明史略表-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华文明史略表-魏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
●民族大融合:〇融合概况:①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大民族内迁,旧史称五胡。②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各族贵族势力削弱,原有民族布局打乱,各族向民族融合发展。③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融合。④北方汉族人民南迁,与南方的少数民族民族融合。〇融合的基本途径:友好往来;民族迁移;联合斗争;联姻;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民族战争的影响;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〇影响:导致多元文化整合:北朝魏期,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吸收了汉族文化,汉族也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胡舞等少数民族文化。
特征
①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缓慢;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③商品经济水平较低;④各民族交流加强。
农业
●江南农业的开发:〇时间: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〇区域:从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〇表现: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粮食产区。〇影响: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基础。〇原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江南的劳动力和带去先进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政策;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〇特点:环境破坏状况缓解,农业总体上恢复和发展。〇表现:①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曹魏的马钧改进灌溉工具翻车;西北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肥田,传播到南方。②兴修了水利。③十六国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等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文化
特征
〇特征:多元文化整合。〇表现:政治体制“胡汉杂糅”;经济交流——少数民族采用中原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提高了汉族的的畜牧业水平。衣食住行、习俗风尚反映出民族交融的色彩。文化上——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日益中国化,而道教吸收儒、佛思想,发展成官方宗教;南北文学的互相影响和交流。石窟艺术、音乐舞蹈都具有民族融合色彩。

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2.九品中正制度
东汉末年,地方大族控制了乡里清议,董卓之乱后,乡里 背景 制度遭到破坏,乡举里选制度无法继续实行。曹丕即位后, 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九品官人法。 在九品中正体制下,中央选择中正官,根据士人家世、官 位高低定等级,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使荐举 内容 之责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长官转移到专职举士的中正官 和吏部,选才的标准除前代的经学、德行、乡党清议外, 又增加了家世、才干等内容,较征辟、察举制更为完备。 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选出 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 族势力的影响下,豪门贵族担任中正官,评定人物、选官 评价 用人只重门第,形成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 面,九品中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官职的工具,阻碍 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2)汉朝的中央官制 西汉初期,丞相地位有很大提高,集决策、行政、司法各项 大权于一身。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相权与皇权的 斗争与消长便成为传统政治体制中的重要问题。二者之间的矛 盾,导致汉武帝以后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中外朝的 形成。中央官僚机构实际上形成两个系统,以大将军、尚书为首 的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逐渐变成执 行政务的机关。
在郡守,故D项正确。 答案:D
)
二、经济上——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
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 展,尤其是汉朝,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加强了中 外贸易的发展;这一时期,土地制度进一步发展,经济政策进 一步调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 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各民族经济 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二)郡县制与郡国并行制 1.秦朝郡县制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之初,分天下 概况 为36郡,大多为沿袭统一之前秦国和各诸侯国原来的建制, 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数达到四十余郡。

魏晋南北朝历史

魏晋南北朝历史

魏晋南北朝历史魏晋南北朝历史一、魏朝 (220年-265年)1.1 建立魏朝1.1.1 曹魏的建立1.1.2 曹魏的政治制度1.1.3 曹魏的经济发展1.2 魏朝的统治与军事1.2.1 曹操的统治1.2.2 曹丕、曹叡的统治1.2.3 北方民族入侵与魏朝的军事1.3 魏朝的文化与思想1.3.1 曹魏的文学成就1.3.2 曹魏的思想发展1.3.3 曹魏的艺术与文化繁荣二、蜀汉 (221年-263年)2.1 刘备的建国2.1.1 刘备的政治制度2.1.2 刘备的经济发展2.2 蜀汉的统治与军事2.2.1 刘备的统治2.2.2 子孙的统治2.2.3 蜀汉的军事形势2.3 蜀汉的文化与思想2.3.1 蜀汉的文学成就2.3.2 蜀汉的思想发展2.3.3 蜀汉的艺术与文化繁荣三、吴国 (222年-280年)3.1 孙权的建国3.1.1 孙权的政治制度3.1.2 孙权的经济发展3.2 吴国的统治与军事3.2.1 孙权的统治3.2.3 吴国的军事形势3.3 吴国的文化与思想3.3.1 吴国的文学成就3.3.2 吴国的思想发展3.3.3 吴国的艺术与文化繁荣四、南北朝时期 (420年-589年)4.1 南朝宋 (420年-479年)4.1.1 宋文帝刘义隆的统治4.1.2 宋文帝后继者的统治4.1.3 宋朝的军事形势与文化发展4.2 南朝齐 (479年-502年)4.2.1 齐武帝萧赜的统治4.2.2 齐武帝后继者的统治4.2.3 齐朝的军事形势与文化发展4.3 南朝梁 (502年-557年)4.3.1 梁武帝萧衍的统治4.3.3 梁朝的军事形势与文化发展4.4 南朝陈 (557年-589年)4.4.1 陈文帝陈霸先的统治4.4.2 陈文帝后继者的统治4.4.3 陈朝的军事形势与文化发展附件: 无法律名词及注释:- 曹魏: 也称为魏朝,是三国时期的一个统治王朝,由曹操所建立。

- 蜀汉: 也称为蜀国,是三国时期刘备所建立的政权。

中国史4魏晋南北朝

中国史4魏晋南北朝

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 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 佛教的传入 C 民族的融合 B 疆域的扩大 D 全国的统一
③仿效汉族政治制度。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模仿汉族官制
⑶改革的影响 ①改革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方社会经济 有了明显的发展。 ②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民族大融合。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且 为数 朝之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曾定都于此),素来是中 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为当时南齐的国力较弱,迁 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孝文帝南北统一的愿望。
北 魏 洛 阳 城 平 面 想 象 图
北魏迁都洛阳后, 对洛阳加以扩建, 东西20里,南北 15里,“十万九 千户”,约60万 人口,是这一时 期世界范围内最 大的城市。该城 以里坊制度布局 管理,其格局为 隋唐长安城、洛 阳城所仿效。
选用品位比较高的 铁矿石,冶炼出优质 生铁,然后,把液态 生铁浇注在熟铁上, 经过几度熔炼,使铁 渗碳成为钢。由于是 让生铁和熟铁“宿” 在一起,所以炼出的 钢被成为“宿铁”。 北 朝 黄 釉 绿 彩 四 系 罐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佛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
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广为传播。
北魏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和农耕 文明有何关系?
使农民与土地结合,重建黄河流域的小 农经济,使北魏的经济基础由游牧完全转变 为农耕,为以后的改革奠定基础。
⑵迁都洛阳和改革后期的措施
①迁都洛阳
⑴原因
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军事:北方柔然威胁、经略中原困难 文化:民风强悍,崇尚武力 ⑵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⑶作用: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 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0)注:朝代沿革并不需要同学们准确记忆,列在此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

阶段特征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腐朽的士族制度形成并充分发展。

民族关系:本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其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经济:均田制度开始成为主要的土地制度。

文化:本阶段中国科技文化继续发展,超越秦汉,继续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知识梳理一、政治(一)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因此他们往往不注重才能。

而才能出色但出身低微的人则很难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种制度已无法继续。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以武力统一黄河流域。

但北魏政权文化落后,制度草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为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北魏孝文帝先后进行改革2.措施①冯太后的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设立三长制。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移风易俗,通过易服色,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等措施,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3.意义推动北方经济迅速恢复与繁荣,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

二、经济(一)农业1.耕作技术: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2.水利灌溉: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二)手工业1.冶铸业: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三)经济政策和制度1.均田制①时间:公元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②措施: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无主荒地,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转化为定居的农耕居民。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时期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时期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时期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自秦朝统一中国以来,经历了许多重要时期,这些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聚焦于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时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第一时期:秦朝统一中国秦朝统一中国开创了中国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奠定了中国统一大一统的基础。

秦始皇秉持“焚书坑儒”的政策,推行法家主义,推动了思想文化的革新和文化标准化。

此外,秦朝还进行了官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要改革,深刻影响了后世。

第二时期:汉朝的兴盛与疆域扩张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制度,但又采取了一系列和民生相关的政策,如取消了严苛的法家政策,实行了儒家的教化政策。

汉朝也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建设,使中国成为东亚文化的中心。

第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分裂时期,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发展了北方的鲜卑族、汉族和南方的吴越人等不同民族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对后来的唐朝和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时期: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

唐朝推行了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的瞩目中心。

唐朝还发展了许多科技成果和文学艺术,如瓷器制作、诗词创作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五时期:宋朝的变革和繁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

北宋时期进行了许多社会政治的改革,推动了国家的经济繁荣。

南宋时期则继承了北宋的政策,注重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

宋朝的经济的发展使得南宋成为东亚经济的中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时期承载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秦朝统一中国、汉朝的兴盛与疆域扩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统一、唐朝的繁荣与开放以及宋朝的变革和繁荣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时期。

这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特色。

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结构综述】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

在距今170万年前,元谋人就生活在祖国大地上,掀开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篇章。

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基础知识识记】中华文明的起源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懂得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过着氏族集体的生活。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后历经尧、舜、禹,我国的原始社会结束。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到启时,“禅让制”被“世袭制”替代,开始了“家天下”的时代。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商朝在盘庚迁都殷以后,国力最强大。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朝暴君商纣,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统治者通过分封制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国力不断强盛。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并起,纷争不断。

各国先后掀起变法运动,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统一国家的建立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秦朝,统一了中国。

他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实行“焚书坑儒”,北筑万里长城,南修筑灵渠,开发边疆,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西。

中国历史三国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三国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三国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魏朝(曹魏)、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中文名魏晋南北朝外文名Wei ,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起止时间公元220—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简介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

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魏文帝曹丕184年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之乱,为了安定地方,州牧拥有地方控制权。

而后朝廷因内乱被军阀董卓控制,各地势力派州牧举兵反抗董卓。

190年董卓挟持朝廷迁都,地方州牧纷纷划地一方,群雄割据。

董卓最后被吕布和王允设计刺杀,长安最后被李傕占领。

汉献帝趁机东逃,于196年被曹操迎到许昌,改元建安。

曹操采纳“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击败多股势力,于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至208年时大致掌控了中国北方。

然而于该年冬季的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隔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

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

刘备于隔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

中国古代史纪要

中国古代史纪要

中国古代史纪要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辉煌,涵盖了数千年的时间跨度。

从夏朝的建立到清朝的灭亡,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和变革。

本文将简要概述中国古代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事件,以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多彩。

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由禹建立。

夏朝的统治者以“天命”为依据,实行封建制度。

夏朝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治理洪水,禹被尊为治水英雄。

夏朝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统治者通过祭祀和预言来维护统治,实行封建制度。

商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青铜器的制作和贸易也相当发达。

商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3.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周王室通过封建制度来维护统治;东周时期,周王室的权力逐渐衰落,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壮大。

周朝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这段时期内,中国分裂成多个诸侯国。

各个诸侯国之间争夺领土和势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段时期的重要人物有孔子、墨子、老子等思想家和哲学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统治。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一政策,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

秦朝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修建了万里长城。

然而,秦朝的统治也因为暴政和苛捐杂税而引发了民众的不满,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6.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包括推行儒家思想、设立科举制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重点: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俸禄制(官制) 均田制(土地制度) 3.措施 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租调制(赋税制度)
北魏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和农耕 文明有何关系? 让农民与土地结合,重建黄河流域的 小农经济,使北魏的经济基础由游牧完全 转变为农耕,为以后的改革奠定基础。
平城
洛阳
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 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 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任城王传》
日本学者谷川道雄在他的论著中指出,力 求突破种族血缘的阻碍,建立一个更具有公共 性的国家,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目的及意 义所在。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2)手工业
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
(3)商业
市场、货币、对外贸易
2.政治和文化的变革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08江苏单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 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 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 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 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 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 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 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 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2分) 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 分)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 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 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 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 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 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
民族矛盾激化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 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 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 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 纵马践踏。” ——《北史》
• •
• • • • •
2、内容
改革前期:推行新制
1.特点: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
2.重点:建吏治有所好转 保证国家对人民控制 推动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
卓 有 成 效
租调制
国家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2、内容
改革前期:推行新制
1.特点: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
中国古代史
• 中华文明的兴起——先秦 •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 南北朝 •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 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 盛转衰——明、清(鸦片战争前)
北 魏 的 行 政 体 制
• • • • 1、改革的前提: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北魏初期汉化措施: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 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2、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加剧(阶级矛盾和民 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要挽救统治危机被迫改革。 外患(北方柔然进攻)、 统治不稳(人民起义,社会动荡) 3、孝文帝改革的可能性: 北魏统一北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北魏初期的汉化措施; 冯太后掌握实权推行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
心态:倾慕汉族文化 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 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 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
悲平城,驱马入方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悲平城》
经济:解决粮食供给问题 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 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 便利。
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3、影响 推动北方经济迅速恢复与繁荣, 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民族大融合。
2. 措施(从文化
制度
社会各领域汉化)
政治: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社会:设立三长制。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易服色,讲汉语,改汉姓,与 汉族通婚,改籍贯等。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3.影响:
推动北方经济迅速恢复与繁荣, 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民族大融合。
4. 特点:
前期改革:制度创新
后期: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全方位吸收汉 族先进文化 从文化、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全面封建化, 还有制度创新,使鲜卑族拓跋部实现了从 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飞跃。
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政策,是胡族政权不但 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被中原文明所同化,正 如《魏书》所说:“礼仪之叙,粲然服刑;河 洛之间,重隆周道。”
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 不能较好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各族人民实 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民族矛盾尖锐。
《采桑坞壁图》,十六 国时期(304-439),甘肃酒 泉。 图中四面有高楼,前后 有门,门上有楼,以便眺 望。坞壁外植桑养鸡。当 时北方一度坞壁林立。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交流与交融 ①鲜卑族学习汉族 ②汉族学习鲜卑族 畜牧业生产 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魏 碑
3.民族的交流和交融
(1)交流与交融 (2)意义: 缓和了民族矛盾 巩固了封建统治 促进了民族交融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 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 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 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军事:北边强敌柔然的骚扰
政治:经营中原 远离守旧势力
经济:气候 粮食 军事:柔然威胁
平城
洛阳
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实 495年正式迁都
易服装
左 衽
右 衽
汉服俑
后期: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全方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1)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北魏政权的汉化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 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 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 翼翼,四方之极。
——《洛阳伽蓝记》
3.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1)交流与交融 ①鲜卑族学习汉族 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3.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 对南齐用兵,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地理:地理环境的影响 平城: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 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制约经济发展。
洛阳: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 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是 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 建都场所。
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 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 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2)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孝文帝要使其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政策乃至文化 习惯等方面的要素都符合儒家的礼教规范。
• 经济方式:畜牧业为主游牧生活—农业为 主定居生活 • 阶级关系:鲜卑劳动者—中原农民 • 鲜卑贵族—中原地主 • 移风易俗: • 实行汉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