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01《邓稼先》(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课邓稼先(第2课时)教学目标1.揣摩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
2.深入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揣摩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
2.深入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
2.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邓稼先克服重重困难,身先士卒,默默奉献,一心为国。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邓稼先的高尚品质和朴实性格,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研读课文,进一步了解邓稼先。
新知探究一、文本研读【活动内容】分别朗读课文的各部分内容,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学生先自主思考,之后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补充纠错。
1.文章开头列举的中国一百年以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2.课文第二部分“‘两弹’元勋”中第3、4段的这两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3.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本部分在开头两段先写作者与邓稼先、奥本海默的关系,有什么作用?4.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同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设计意图】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邓稼先的精神品格。
二、合作探究【活动内容】朗读以下问题涉及的课文相关的内容,学生先自主思考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如还有疑惑,可以向教师提出,可以在全班进行讨论。
1.朗读第五部分,试着用现代汉语翻译《吊古战场文》。
2.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用意?3.课文中对在戈壁滩上做核武器试验困难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课文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
三、品味语言【活动内容】朗读下面的句子,学生先自主思考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如还有疑惑,可以向教师提出,可以在全班进行讨论。
1.朗读下面两句话并简要赏析。
(课件出示句子。
)2.说说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邓稼先》教学设计(两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下《邓稼先》教学设计(两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邓稼先》一文的内容,包括生字词、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邓稼先》一文的内容,掌握生字词。
2. 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关于邓稼先的科学贡献和人格魅力。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邓稼先》一文的图片、视频等。
2. 生字词卡片。
3. 小组讨论用的白板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位科学家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贡献?”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汇报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教师纠正并强调重点字词。
三、精读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
2. 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如邓稼先的科学贡献、人格魅力等。
四、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邓稼先的科学成果,让学生了解他的贡献。
2. 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与邓稼先相关的短文或绘画。
2. 学生分享学习感受,提出改进建议。
七、作业布置1. 复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2. 完成与邓稼先相关的观察日记或绘画作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了解邓稼先的科学贡献和人格魅力,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学家的伟大和奉献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邓稼先》教学设计第2课时(原创)
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伟大科学家之间真挚的情谊,体会他们共同的远大理想与爱国情怀,领略、概括、体悟邓稼先人格与精神上的独特魅力。
2.理解对比写法对突出人物个性品质以及丰富文章表达内涵的作用,学习确定有可比性的对象并目的明确地运用对比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学习对比手法,领略概括邓稼先“最具中国农民质朴”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1.理解“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这句话。
2.结合杨振宁的身份经历以及他同邓稼先两人的关系,揣摩杨振宁的“感情震荡”。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关键词句,以此为突破口,深入准确领会其内涵,再借助于“读”的技巧表达出来,从而实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升其品味积累语言、朗读技能的全面提升。
教学过程:一、检查回顾,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任务、目标二、引领品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一部分文字1.师生合作朗读具体分工建议:师:1-3段女生齐声:4段男生齐声:5段生甲:6-8段全班齐声:9-11段2.梳理层次:引导学生找出运用对比写法的核心段落,再概括探究其余文字的用意。
3.重点品读第4、5段,划出关键词语,感受人物截然不同的个性、做派,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4.质疑,引入探究,学习写法,领会旨意:问题预设:(1)不写奥本海默,直接写邓稼先的个性品格,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呢?(2)前两段分别写自己同两个人的关系,有没有这个必要呢?作者在对比两人时,主要着眼于人物的哪方面呢?二人有何可比性?作者有无思想感情的倾向?(偏心眼吗?)仅是两个科学家的对比吗?结论如何?(3)如何理解“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这句话?(难点问题,关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在邓稼先身上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这一点要引导学生在读课文中仔细体会,可以让学生先思考文革期间的奇迹为什么会发生在邓稼先身上)三、导读“民族感情?友情?”一节文字1.快速阅读,提炼概括核心事件2.质疑启思:(1)“援助”为何要加引号?(2)邓稼先成功领导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假如你是杨振宁,会作何感想呢?多年不见,第一次见面,你最想问他的是什么呢?(3)邓稼先写信前又做了什么?这一细节说明什么?这个事情是小事,还是大事?杨振宁为何要郑重其事地求证?当他知晓真相后,为何“感情震荡”?“整容”一词是否误用?(4)作者真的弄不清楚自己因何而泪流满面吗?这节结尾说“我始终想不清楚”,你能否设身处地为他梳理梳理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感情震荡”这么厉害?3.观看访谈视频片段,简要介绍背景,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课文四、当堂练习与检测反馈完成配套练习3\5\6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邓稼先》(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1课《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 品读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流溢的丰富情感。
3.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难点体会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提问生字生词,导入本课。
课堂实录一、研读课文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可否去掉?2.第三部分写奥本海默的目的是什么?明确:1.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此种手法,超凡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2.课文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来做对比,更能鲜明地衬托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
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
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
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二、深入探究1. 第三部分哪些语段是记叙,哪些语段是议论、抒情?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明确:1.在记叙基础上抒情、议论,情感更真挚感人,观点更让人信服;如果没有记叙作基础,那么抒情、议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语文: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8、两弹元勋邓稼先节次 第2课时 备课人 赵群友 授课时间总课时数教 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材料和人物精神关系的了解分析,把握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
教 学 重、难 点 了解在人物塑造中对比、烘托等手法的应用,理解其表达效果。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一、合作探究1、引言后冠有小标题的三个部分各记叙了哪件事、如何写的、有何侧重?试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和人物的精神品质。
明确:接受使命,参加研制:重点写激动心情。
(以身许国,无私无畏。
)扎实敬业,完成设计:重点写敬业精神。
(艰苦创业,扎实严谨。
) 再接再厉,无私奉献:重点写献身精神。
(身先士卒,献身祖国。
) 2、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试着找出来。
这对突出人物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只是一片庄稼地、大戈壁的风刀霜剑、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等。
社会环境:苏联毁约、国外资料封锁、科技人员寥寥无几、没有大型计算机等。
作用:突出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起烘托作用。
3、课文表现了邓稼先的哪些可贵精神?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在“要放个‘大炮仗’”这部分集中写了这方面的精神。
1950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邓稼先,至1958年已成为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但为了研制原子弹这一艰巨、光荣、伟大的工作,他无比激动而又喜悦地走到了原子弹设计研制的第一线,从事鲜为人知的工作,并从此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
(2)邓稼先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在“艰苦创业的年月”这部分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搞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是研制原子弹的先行工作,关系重大。
《邓稼先》(第二课时)教案
《邓稼先》(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写作的手法。
2、品味语言,结合语境,赏析精彩句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能力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深入理解奇丈夫邓稼先和《邓稼先》的“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两弹元勋”的足迹,感悟他为科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平凡小事的叙写中感悟邓稼先高尚的人格。
三、教学难点: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说说你所了解的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
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上节课,我们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深深的被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所震撼,下面我们来潜心精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深入文本1、默读第一部分。
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2、文中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看似与内容无关,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六部分有什么联系?3、默读第三部分。
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4、文章是写邓稼先,还要写奥本海默的原因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1、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2、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的含义?四、写法探究本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写法上也毫不逊色,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学们试试看,能否有所发现。
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1、修辞手法的运用①对比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初中七年级语文《邓稼先》第二课时教案
《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能通过关键词、句概况文章内容。
2. 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厘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3. 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崇高品格,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二.课文学习(一)复习旧学,导入新课(二)引导学习第四部分1. 根据相关时间点概况内容:·1964年中国原子弹·1971年8月·1971年8月16日2.思考三个时间点的关系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引导学习第五部分1.根据关键词概况内容:·第1段到第4段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品读细节把握情感:·品读三个“不知”走近稼先的生活场景·通过朗读,重现稼先的英雄形象,理解人物品质3.品读《中国男儿》(四)引导阅读第六部分·各个内容与前文的联系(五)内容总结,方法指导:·梳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析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判断作者审视人物的角度·把握作者表达的感情三、课后作业1. 必做题:围绕第五部分三个“不知”展开想象,任选一个情境,写出邓稼先面对困难时的心理活动。
2. 拓展任务:请你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
课后练习一、综合性学习中央电视台自2002年开始启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出十位人物,他们或推动时代进步,或爱岗敬业,或以个人的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
1.如果让你选择一位感动中国的人物你会选谁,为什么?2.请你为选择的这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写一段颁奖词。
二、微写作杨振宁在《邓稼先》一文中用三个“不知”概括了邓稼先领导研制原子弹过程中面临的三种困难,请选择一个情景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写出邓稼先当时的心理活动。
情景一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情景二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情景三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1《邓稼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入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落后就要挨打”。
国防势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中国在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方面的成绩,使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对我们胡作非为。
“两弹一星”的出现使我们的国力大大提升,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邓稼先。
2、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二、自主学习1.全文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中国历史,突出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第二部分,简介“两弹一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以凸现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不禁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第五部分,描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荒凉,赞颂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第六部分,对邓稼先一生的总评价,他是永恒的骄傲。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
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三、合作探究1、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六部分的大意。
(自己思考,写下答案后小组合作交流)(参考):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邓稼先 》(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邓稼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名人的崇高人格和奉献精神,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人物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奉献。
3、中招考点综观中考近五年的记叙文阅读试题,“赏析词句”是必考点,“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赏析词句虽然一直是文章解读的必要环节,方法、格式已经能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考不严谨,答题不全面。
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时可切入的角度比较多,学生还不能一眼明了,做出精准的判断,即使所用手法判断准确,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
二、学习目标1.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词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通过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学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能说出对比手法的作用。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词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学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能说出对比手法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五、限时训练1.下面两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分别是①[ ]A.可歌可气B.家喻户晓C.安然无恙D.辨伪去妄②[ ]A.鞠躬尽瘁B.潜滋暗长C.死而厚已D.不屑置辨2.下面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①老师接连问了三个问题。
②重要的问题在于领导是否重视。
③这个问题连爸爸也答不出。
④这种药治胃病很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邓稼先》二课时教学设计含练习
《邓稼先》电子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咼尚品质。
2.领会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描写的用意,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了解文章选材和结构上的特点;积累“鞠躬尽瘁”、“当之无愧”等词语;培养高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预习要求】1.结合课后练习三,搜集相关信息,了解我国“两弹一星”研究情况和邓稼先的事迹。
2 .了解作者杨振宁以及他与邓稼先的深情厚谊。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结合《时局图》Enter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近现代史和我国战略核武器(原子弹、氢弹Enter)的知识,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军事力量对一个国家国防的重要意义,导入《邓稼先》。
他是“’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让我们随着杨振宁博士饱含深情的笔触,来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的不朽人生卩吧!b5E2RGbCAP二. 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要求作精要的介绍。
(参看邓稼先Enter和杨振宁Enter简介)piEanqFDPw三.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然后完成自我检测题(Enter )。
)DXDiTa9E3d(一卜在学生速读后,完成一些题目,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基本信息的目的。
(二)再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然后参与学习小组讨论。
A思路和结构: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想想全文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介绍邓稼先这位历史性的人物对祖国、民族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二部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简历和贡献。
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RTCrpUDGiT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突出邓稼先忠厚质朴、坚忍奉献的可贵品质。
2017 邓稼先第二课时 教案(含反思)
《邓稼先》第二课时【课题】《邓稼先》【教学目标】研读赏析课文;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法学法】1.创设情境法2.合作探究法3.图文展示法【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探究欲强,但对中国的历史还不够了解。
需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研读研讨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大屏幕上显示下列问题)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怎样阐释这两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保守文化中这些优秀的局部,并变成了自身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身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假如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名师部编版】初中人教版七级语文下册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邓稼先第二课时教案导入新课上节课为下一个设计这节课导语的作业,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设计的导语,看谁设计的导语好。
(同学交流后,老师小结)(一)明确目标1.研究语言特点。
2.进一步感受邓稼先的伟大精神。
(二)整体感知(三)重点、难点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选择班内朗读最好的几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小声的跟读体会。
对某一处感情不好把握的地方,可多让几名同学读,反复体会,准确把握读法。
2.分组分析,找出各段中的描写方法,细读体味。
3.放映《飞越太平洋》电影片断:(1)老所长病体缠身仍坚持研究,病倒在实验台上。
(2)沙漠落日之中,一队骆驼摇铃走过,实验台孤独的静默在落日余辉之中。
(3)火箭发射成功了,整个控制室,实验平台沸腾了,人们欢呼,叫喊、笑声变成了哭泣,笑容挂满眼泪,这是生命与热血铸就的辉煌。
看过片断之后归纳总纳,突出文学性传记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
4.归纳。
(1)文中用热情洋溢,带有感情的叙述,形象生动的描写和饱含激情的评论,再现邓稼先感人的事迹。
文章从百年的耻辱引出邓稼先的丰功伟绩,对百年耻辱及满腔愤懑都包含在25、99等触目惊心的数字之中,对邓稼先的敬仰钦佩包含在他28年如一日,为中国研制出高科技的国防武器,为国捐躯的事迹的记叙之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邓稼先精神的评价,也是本处感情的进发点。
每一部分都有几句点睛之笔,如第一部分的倒数第1、2段,第二部分倒数第l、2、3段,第三部分倒数第1、2、3段,第四部分的倒数第1段,等等,这些语句多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是对一部分记叙的中心点示,也是在记叙基础上感情的升华。
文章利用这种边叙边议的方式,使激昂的感情贯穿于全文,感人肺腑,使读者不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最后一部分看似摘记,记录了自己一些信件、电报上的语言,其实是对邓稼先其人一生伟大精神的概括和赞扬,此节是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是把感情蕴含于议论之中,是更深沉的感情表达。
他赞扬邓稼先“忠诚纯正”,对工作:“有方向、有意识”,对祖国的重托“没有彷徨”,“没有矛盾”,他的人生“有真正的、永恒的价值。
邓稼先(第2课时)教案7(七年语文下)
邓稼先(第2课时)章、节课时第 2 课时课型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借多变的语言形式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
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3.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
4.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赞颂邓稼先献身国家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重点难点1.研究文章的句式变化及其作用。
2.学习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
教学过程教师复备一、复习导入:新的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深刻而伟大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制。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研讨课文2、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讨论明确: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3、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明确: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4、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1)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2)“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三、找出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归纳语言特色1、引用: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战场文》及五四歌曲。
歌词和诗文都是整齐规章的语句,读来朗朗上口。
2、对比: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本文语言多处用到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此外,运用长句和短句的配合,读来朗朗上口,整齐紧凑,有音乐的跳跃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短教学过程教师复备。
邓稼先(第2课时)教案6(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
3、奥本海默并不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但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篇幅刻画他的性格和为人呢?
提示:课文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来写,更鲜明地突出,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二)、本文对邓稼先的描述,除了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外,还有,你能举出例子来吗?(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三、达标训练
1、文章第五部分的标题是“我不能走”,这短短的四个字,表现了邓稼先的精神?
【知识提示】引用人物原话做小标题,有利于更真切、更直观的再现人物的风貌,体现人物的性格。
完成本课练习册,预习12课。
小结
反思
(2)“我不能走”这一部分引用唐代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歌》的用意是什么?
(3)文中哪一部分具体表现了邓稼先的高贵品质?(在文中勾画相关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学要求:
明确问题后,再次阅读课文,六人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得出初步答案。
二、精讲互动
(一)、根据自主学习时产生的共同疑难点重点精讲。
七年语文下教学设计《邓稼先》第二课时
写出了邓稼先对自己工作的认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诚正直的反映。此部分的标题中用到两个问号,作者以此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桦甸市横道河子乡中学教案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理解作者与邓稼先的兄弟深情,学习邓稼先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正确的“偶像观”:崇敬科学家,以学习科学家高尚的境界为荣。
板书设计
交流与反思
业务
检查
(1)文章结构上,用小标题的形式
(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流个部分各有侧重点,同时,连成一个整体。)
(2)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也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的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3)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
二次备课
五、写作特点
1、语言富有魅力(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些你认为最有魅力的语言并加以分析。)
如:“如果邓稼先在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2、横式结构法(各有侧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六、拓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又取得了哪些重要科研成果?你还知道哪些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3理解文章在继续、理论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
点
1、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难
点
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通过品析关键语段,理解邓稼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1.通过品析关键语段,理解邓稼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2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品析语段,感悟形象导语:邓稼先克服重重困难,毫不犹豫地以身许国,却鲜为人知,默默无闻,他是忠义之大者!那么,同为著名物理学家的杨振宁,又是如何来评价自己的好友邓稼先的呢?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深入研读课文,进一步了解邓稼先。
1.研读课文,找出文中引文。
杨振宁先生在写作这篇人物传记时,采用了大量的引文,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品味。
诵读《吊古战场文》并翻译原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思考:(1)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明确: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暗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
从而突出邓稼先坚韧执着、吃苦耐劳的精神。
同时,把读者带入中国历史的深处,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2)为什么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课件出示: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明确: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了邓稼先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再次充满深意地将邓稼先与民族历史的转变联系起来,并且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中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背景中,来凸显邓稼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第二课时教案
导入新课
上节课为下一个设计这节课导语的作业,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设计的导语,看谁设计的导语好。
(同学交流后,老师小结)
(一)明确目标
1.研究语言特点。
2.进一步感受邓稼先的伟大精神。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选择班内朗读最好的几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小声的跟读体会。
对某一处感情不好把握的地方,可多让几名同学读,反复体会,准确把握读法。
2.分组分析,找出各段中的描写方法,细读体味。
3.放映《飞越太平洋》电影片断:(1)老所长病体缠身仍坚持研究,病倒在实验台上。
(2)沙漠落日之中,一队骆驼摇铃走过,实验台孤独的静默在落日余辉之中。
(3)火箭发射成功了,整个控制室,实验平台沸腾了,人们欢呼,叫喊、笑声变成了哭泣,笑容挂满眼泪,这是生命与热血铸就的辉煌。
看过片断之后归纳总纳,突出文学性传记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
4.归纳。
(1)文中用热情洋溢,带有感情的叙述,形象生动的描写和饱含激情的评论,再现邓稼先感人的事迹。
文章从百年的耻辱引出邓稼先的丰功伟绩,对百年耻辱及满腔愤懑都包含在25、99等触目惊心的数字之中,对邓稼先的敬仰钦佩包含在他28年如一日,为中国研制出高科技的国防武器,为国捐躯的事迹的记叙之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邓稼先精神的评价,也是本处感情的进发点。
每一部分都有几句点睛之笔,如第一部分的倒数第1、2段,第二部分倒数第l、2、3段,第三部分倒数第1、2、3段,第四部分的倒数第1段,等等,这些语句多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是对一部分记叙的中心点示,也是在记叙基础上感情的升华。
文章利用这种边叙边议的方式,使激昂的感情贯穿于全文,感人肺腑,使读者不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最后一部分看似摘记,记录了自己一些信件、电报上的语言,其实是对邓稼先其人一生伟大精神的概括和赞扬,此节是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是把感情蕴含于议论之中,是更深沉的感情表达。
他赞扬邓稼先“忠诚纯正”,对工作:“有方向、有意识”,对祖国的重托“没有彷徨”,“没有矛盾”,他的人生“有真正的、永恒的价值。
”这是全文感情的高潮,是文章中心的集中体现。
(2)第三部分为什么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呢?
(4)小组讨论找出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归纳语言特色。
引用: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战场文》及五四歌曲。
歌词和诗文都是整齐规章的语句,读来朗朗上口。
对比: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本文语言多处用到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此外,运用长句和短句的配合,读来朗朗上口,整齐紧凑,有音乐的跳跃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如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理想的党员。
一长一短,一唱一和,赞扬了邓稼先为人忠诚,甘于奉献,为党工作,无怨无悔的精神。
再如“邓稼先的一生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短句与短句配合,上下句语言形式相同,词语变化读来节奏明快,使人感到对邓稼先的赞美如长河流水,绵延不断,又如长江巨浪,汹涌澎湃。
(四)总结、扩展
同学们,我们的国家还不算最强大,我们的国防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中国人热爱和平,但不怕强权,让我们树立起远大理想,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的进步努力学习,奋斗不息!
扩展:同学们,我们中国早就拥有了核武器,为什么不向周邻的小国显耀一翻,以武力打开市场,向列强侵略我们那样为国家创造财富呢?
对,我们有核武器,但我们的目的是维护和平,决不是制造战争,我们要用自己的军事力量保护自己,帮助弱小,对抗强权,让和平鸽飞翔在五湖四海。
让为国家科研献身的英魂欣慰安息。
那么,借学习此文的机会,我想请每一位同学以中国青年一代的名义给联合国秘书长或美国总统写一封信,表明中国对战争的立场,表达我们对和平的呼吁,好吗?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答案:
一、一百年屈辱历史一段,是从中国历史的广阔背景下引出邓稼先的生平,从而衬托出邓稼先对中国所作贡献的巨大价值,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对比来写,借奥本海默的尖钻拔扈来衬托邓稼先的忠厚诚实,正直淳朴,使其性格更鲜明。
二、答案见课文第二课时“重点、难点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三、同学可不拘一格,可联系自身生活,写出自己独到的体会。
(六)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六、参考资料
1.解词。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值得感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某种事业奉献全部身心。
家喻户晓:人人都知道,喻、知道、了解。
2.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美丽山庄白麟阪。
他是清朝著名皖派金石书法大师邓石如第六代孙。
邓稼先家里共有四个孩子,他是第三个,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
其父是旅美留学生,受聘于北京大学。
邓稼先5岁,父亲便开始教他念书,以后读私塾,接受初步的传统教育,不久又上新式小学。
他幼年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双重熏染。
邓以蛰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中西兼通。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应当数典忘祖;作为一个现代人,不能划地为牢。
他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邓稼先早期还受到酷爱西方音乐的父亲的影响,耳濡目染,也养成了欣赏音乐的爱好。
邓稼先在北平上完小学、初中,高中未毕业,抗日战争爆发,邓父身染重病,家庭拮据。
山河破碎,民族受难,家庭困难,这巨大的痛苦给他单纯温厚的心灵打上无法磨灭的烙印。
他随姐姐四处流离,读完高中、大学。
他最喜欢数学,当时他还不知道,数学对他这个未来的理论物理学家来说,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工具;扎实、深
厚的数学基础,将使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如虎添翼!
1948年9月邓稼先告别亲人,去美国印第安那州拉裴特城,在州立普渡大学深造。
成为理论物理学博士。
1950年8月15日,26岁的邓稼先刚领取博士证书,就踏上归国旅途。
他们冲破美方阻挠,谢绝了师友的好意,乘威尔逊总统号返回祖国。
1958年,国防原子能所所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把研究原子弹的重任交给了他,这就意味着他从此将隐姓埋名,成为无名英雄,也意味着长期离家弃子,在大漠度过寂寞生活。
邓稼先没有犹豫,激动的接受了祖国交付的重任。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原子弹实验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氢弹实验成功!
邓稼先不负众望,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使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赶上了国防科技先进国家的步伐,跻身世界国防强国之列。
然而多年的辛劳使邓稼先原本健壮的身体不断虚弱。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先后三次手术之后,终因全身大出血而离开妻子儿女长眠了。
他为我们核武器事业耗尽了最后一滴血!
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在悼词中说:“他的名字虽然鲜为人知”,“但他对祖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是的,共和国将永远不会忘记他!
——摘自《邓稼先》(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