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页4]
新课标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附答案)
(2)进一步减轻和徭役;(3)重视“”,废除一些严刑苛法;(4)提倡,以身作则。
3.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史称“”。
【合作探究】1.何谓“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减租税,复十五税一……——《汉书》卷一下《高帝纪》(1)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中,下诏书的皇帝是谁?(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位皇帝休养生息的措施有哪些?(3)结合课文分析,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3.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农于农桑,薄赋敛”。
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概括文帝景帝时期休养生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学后反思】参考答案【自主探究】一、1.202;刘邦;长安;汉高祖。
2.社会生产;残暴统治、秦末的战乱。
二、1.汉高祖。
2.(1)还乡务农;平民。
(2)轻徭薄赋;赋税;兵役。
3.恢复和发展;稳定。
三、1.汉景帝。
2.(1)以农为本。
(2)赋税。
(3)以德化民。
(4)勤俭治国。
3.文景之治。
【合作探究】1.“休养生息”政策絁是指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值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1)汉高祖。
(2)措施:①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因战乱饥荒成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②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3)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措施一方面使国家统治秩序得到稳定,另一方面使曾经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并得到了相应的生产条件,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
3.原因:西汉初年,经济凋敝,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措施:(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2)进一步减轻和赋税徭役;(3)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4)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第11课《岳阳楼记》学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学案)一、词语归纳1.给加点字注音谪.守朝.晖骚.人淫.雨霏.霏潜.形日星隐曜.浩浩汤汤..兰樯.倾楫.摧宠辱偕.忘..薄.暮冥.冥岸芷汀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百废具兴同,(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3.一词多义(1)和:政通人和至若春和景明(2)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或: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5)极:南极潇湘感极而悲者矣此乐何极(6)一:一碧万顷而或长烟一空4.古今异义(1)越明年..古义:今义:(2)去国.怀乡古义:今义:(3)春和景.明古义:今义:(4)增其旧制.古义:今义:(5)沙鸥翔集.古义:今义:(6)微.斯人古义:今义:(7)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今义:(8)气象..万千古义:今义:5.词类活用(1)谪守.巴陵郡(2)百废.具兴(3)北.通巫峡(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积累本课流传至今的成语和名言警句成语:名言警句:10 岳阳楼记(学案2)一、自主学习1.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2.第2段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用文中原句作答)(1)气势非凡:。
(2)宽阔无边:。
(3)景象千变万化:。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悲:;喜:。
二、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2.“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三、巩固练习1.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 , 。
2.描写洞庭湖面月夜美景的句子 , , , 。
3.从空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 , , , 。
4.从时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句子 , 。
5.表明古仁人(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 , 。
6.表现古仁人在不同处境中都忧国忧民的句子 , 。
7.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 。
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七班姓名:日期:教师:一、【学习目标】(1分钟)1.列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2.评价汉武帝。
二、【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环节自学指导(课前完成)互动策略(10分钟)展示方案(30分钟)阅读:课本第11课正文及相关知识点,完成对重点知识点的勾画、标注,并把相关内容写在下面: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背景:经过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在当政时期,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他积极开拓,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大一统的含义: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a、军事上:(1)北击,著名统帅有和。
(2)开发河西地区。
(3)开发西南地区,西汉时期西南地区统称为。
(4)东北拓展,东北地区生活的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北称为。
b 、经济上:(1)公元118年,下令改铸(2)兴修水利,开凿和,治理。
C、思想文化上:(1)采纳的建议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发展儒学教育,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4、西汉的疆域:东——()西——()南——()北——()5、年号指的是。
等级评定:课堂检测:1.西汉建立的时间是()A.公元前202年 B.公元202年C.公元前206年 D.公元206年2.西汉第一个皇帝是()A.汉高祖 B.汉文帝C.汉武帝 D.汉景帝3.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A.秦亡教训 B.文治天下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4.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年号是从()开始的A.汉高祖 B.汉文帝C.汉武帝D.汉景帝拓展升华5.材料分析: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
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一、导入新课
观察上述两幅图片并思考:少了“临时”二字的《中华民国约法》是不是更
民主化、制度化些?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然后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军阀派系控制区域
直系(冯国璋、曹锟为首)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皖系(段祺瑞为首)掌握着北京政府,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
建等省
奉系(张作霖为首)控制东北地区
滇系(唐继尧为首)控制着云南、贵州
桂系(陆荣廷为首)控制着广东、广西
在目前中国这种狗咬狗的争斗中,我们并不偏爱谁,对我们来说,他们都一样……
—— 20世纪20年代一位美国外交官马克穆利2.从这张地图上,你感觉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一种局面?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四分五裂。
3.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二)
根据材料想一想,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1)农户和耕地的大量减少、荒地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陆军人数和军费的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时期战事不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护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运动
三、课堂总结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倒行逆施,为建立独裁统治,实现自己的皇
帝梦,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他的这种复辟行径,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强烈谴责。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奋起,领导了护国战争,终于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不久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死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裂,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中国人民饱受苦难。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学案)(2)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学习目标]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1)宋朝农业成就突出(2)边疆农业的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问题思考材料北宋时期,农具种类十分齐全,从犁耕、播种、灌溉、中耕到收获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当用的工具。
灌溉多用龙骨翻车或人力翻车(踏车)。
还有一种“筒车”,可利用水力或高力推动运转,扬程较高,也适用于山田的灌溉。
——摘编自邱树森《新编中国通史》思考据材料指出北宋农业生产的重要成就,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成就:耕作和灌溉工具的改进。
影响:反映出农业耕作程序增多,重视精耕细作,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2.手工业的发展(1)制瓷业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①地位: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成就: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③影响: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的发展①地位: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
②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判断正误(1)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海上丝路由此开辟。
( × )提示汉代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丝路,宋元时期,海上丝路繁荣,瓷器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印刷业是北宋新兴的手工业,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 √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1)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2.货币需求量剧增(1)原因: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
(2)表现①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10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课件-华东师大版
文字的统一
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又推 广更为简便的隶书,使得文化传播更为便利。
文字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各国语言文字不一的状 况,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字统一后,书籍的编纂和保存变得更为便捷,文 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
教育的普及
秦始皇设立了郡县学官,使得 教育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平民 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牛耕技术的推广
牛耕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解放了大量的 劳动力。
兴修水利
国家组织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 国渠等,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手工业的进步
80%
冶铁技术的改进
铁100%
丝织业的繁荣
随着丝织技术的进步,丝织品的 质量和产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秦朝还实行了度量衡、货币、文 字、车轨标准化等制度,为文化
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06
统一国家的对外关系
对匈奴的战争与和亲政策
战争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多次战争,如漠北之战,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保 障了北部边疆的安全。
和亲政策
为了巩固与匈奴的关系,汉朝采取了和亲政策,如昭君出塞,通过联姻的方式, 实现了与匈奴的和平共处。
统一的意义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和分裂,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秦朝的制度建设
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废除了封建制度,推行郡 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由 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系列制度改革
秦朝实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如 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和文字等,加强了中 央集权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 国家的巩固课件
《生活与哲学》第11课学案(必修)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一部分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判断】:1.“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全面概括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了科学。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4.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考点梳理】:考点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任何社会意识都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二,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存在时间上有时会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考点巩固】:【例1】在新时期,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其写入宪法,以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学案 鄂教版
课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课时)课型预习展示授课时间10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教学重点2、3学法指导说明文是一种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文章,它是极为常见的文体,具有很明显的知识性和实用性。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它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前面我们学过了说明文三大顺序中的逻辑顺序的四篇说明文,并了解了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熟悉了说明文的结构与说明方法的应用,接下来我们将进行采用空间顺序的说明文的类型。
所选的课文基本上都是建筑、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使我们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这一类说明文时,我们一定要把我空间顺序的说明顺序的写法,继续深入研究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加深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把握,。
珍惜好每一堂课,认真做好记录,及时巩固,已达到学就学会的目的。
教学流程环节和时间预设:1、板书(5) 2、分配任务,分组研究(10)3、展示(25)4、巩固(5)具体过程课前预习内容:(利用晚自习时间自主、合作完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三棱( )镜裸( )子虞( )美人蕊( )2、通过你的仔细阅读,你认为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还有(1)辨明字音的:(2)辨明字形的:(3)辨明词义的:。
教师重点强调: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文章题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是一句歌词,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你的见解是:拓展:每个时期都有流行的歌曲,我们平时在写作或交际过程中,都可以用一些歌词,如:以“明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我的未来不是梦”或“明天会更好”等;以“面对困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用、等,你还能再举出些例子吗?话题:题目:话题:题目:教师点拨与补充:(2)、划分文章层次,理清结构。
提示:(按设疑——解释——总结的方式安排材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 华东师大版
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自主学习】1.经过西汉前期的,到当政时,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2.~年,汉武帝发动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在、的统率下,汉军取得了胜利;解除了匈奴对的威胁,北部边郡得到安宁,并开通了西汉联系以至各地的通道。
3.河西屯田开始了西汉王朝对的经营,说服归属西汉,并在那里兴办。
4.汉武帝北击匈奴时,和成为西汉王朝经济上的头等大事,汉初货币承袭秦制,使用和,公元前118年,汉武帝改铸。
5.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开凿了和,并大规模治理了。
6.武帝酌取“”的建议,大力发展儒学教育。
在长安兴办。
【要点破解】要点一:汉武帝出击匈奴的过程要点点拨:汉武帝时,与匈奴先后打了十几仗,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有3次。
第一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27年。
匈奴侵入上谷、渔阳(北京密云),汉武帝派卫青率兵出击,大败匈奴军。
西汉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21年。
这一年匈奴又攻入上谷,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过焉支山西击匈奴,大获全胜。
同年夏,汉朝二次西征,攻到祁连山,又大破匈奴军,致使匈奴内部分裂,浑邪王率众4万人降汉。
汉先后在此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
此后,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
第三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集中10万大军,由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分东西两路进行大规模远征。
卫青的西路军,出定襄,越沙漠,深入千余里,全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也于东路大败匈奴,凯旋而归。
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再无力大举南下。
【例1】(2010江苏南京中考,3)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哪一游牧民族的进扰()A.突厥 B.女真 C.契丹 D.匈奴解析:本题是一道联系性选择题,考查历史记忆能力和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
秦皇汉武为了安定北边都曾出击匈奴。
所以,故答案为D。
要点二:汉武帝有哪些政绩?要点点拨:汉武帝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开拓边疆、发展经济、弘扬儒学等方面。
开拓边疆: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巩固西汉北部边郡;河西设郡、屯田,开通了河西走廊;在西南夷与东胡设置郡县,开发了西南与东胡地区的经济与文化。
宝鸡一中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2)依据材料二,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
(3)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岁漕东南粟”指什么?由“海道以给京师”的具体路线又是怎样的?
(4)为了解决运输粮食的困难,元世祖还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起了哪些重要作用?
3.与成吉思汗有关的史实是()
①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②创立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③重视农业生产,鼓励人民开荒种粮,推广棉花种植技术④建立了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当时在东北地区设置()
A.北庭都护府B.宣政院C.辽阳行省D.吉林将军
1.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疆域的范围?
2.行省制度是谁设立的?它在中央设什么?地方设什么?
3.元朝时民族融合发展的具体表现?元朝对边疆管理的措施?
【合作探究】完成“课后活动”1、2题
【课堂达标】
1.元朝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不包括()
A、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B、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
C、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已同汉族融合
D、一个新的民族——蒙古族开始形成
2.秦、隋、元是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点,主要表现为( )
①都是由汉族人建立的统一政权②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③都对台湾进行了有效的管辖④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材料四:元自世祖用伯颜之言,岁漕东南粟,由海道以给京师。始自至元二十年,至于天历、至顺,由四万石以上增为三百万石以上,其所以为国计者大矣。——摘自《元史·食货志·海运》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大单元整体学习学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概述】本单元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内容,讲述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
本单元通过对秦的统一与灭亡、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动荡,以及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等事件及相关人物的介绍,讲述了中国古代由分裂割据实现统一和巩固的历史。
学生需要知道这些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大致情况,掌握秦统一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东汉的兴衰、丝绸之路和两汉的科技与文化等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并理解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课程标准在“教学活动建议中”建议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播放与教学有关的视频资料、图片等,感受中国古代的辉煌。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秦朝残暴的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汉武帝统治时期,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
东汉统治后期,政局动荡,社会危机严重。
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一是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二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影响;三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及丝绸之路的开通。
【课标要求】⑴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⑵知道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知道汉朝与匈奴战与和的关系史实。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史称西汉。
2.汉初“与民休息”之策(1)背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2)措施: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________”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________”。
3.汉承秦制(1)概况: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为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
(2)郡国并行下的王国问题:采取郡县与________并行制。
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________,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3)“七国之乱”:________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
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启思助学1.【概念阐释】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2)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其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
2.【学术情境】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思考: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试答:知识点二西汉的强盛1.政治强化——加强中央集权(1)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要求________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采取其他一些打击手段,诸侯王势力逐渐衰落,不再对________形成威胁。
(2)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相权,强化监察制度①汉武帝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________。
学案4: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自主学习】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1)中央设“典客”“”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朝北逐,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2.汉朝(1)中央设一职管理民族事务。
(2)在北面,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攻打匈奴,取得大胜。
东汉初,攻打北匈奴。
北匈奴数败之后,被迫西迁。
(3)在西面,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成为中原前往西域、中亚的要道。
汉朝在西域设;在羌人生活的区域设;在氐人活动地区设武都、陇西、阴平三郡,置;在西南设,管辖西南诸夷。
(4)在东北,汉朝设护。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5)在南方,汉朝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攻灭南越,重新设置郡县管理。
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中央机构: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
礼部的礼部司负责“宾礼”及“出蕃册授”,主客司掌“诸蕃朝见之事”,鸿胪寺则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地方管理(1)隋朝:接受隋朝管辖,遣使入朝;西突厥与隋朝也保持密切关系。
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隋朝加强了与 (今中国台湾)的接触。
(2)唐朝: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
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朝声威远扬,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
贞观十四年(640年),入藏;景龙四年(710年),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大都护府,东北设安东大都护府,南方设安南大都护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七下历史第11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11课元朝的统治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和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2.理解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的管辖教学难点:认识元朝对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作用【学习过程】●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元朝的疆域1.元朝疆域北逾_________,西极_________,东尽_________,南越_________。
2.今天的新疆、_________、云南、东北,台湾及_________________,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二、行省制度1.中央:①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②设________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③设________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行省制度①_______、_______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中书省;②其它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10个_______。
③在行省之下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元朝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
东南地区设置了____________,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__________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_______,屯驻______,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从此,________正式成为中央直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阅读材料: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请回答:(1)材料中的“封建变为郡县”是什么意思?(2)“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出“元”实行的是什么制度?(3)“元”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材料中的哪一句说明了“元”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因素?●知识建构: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主要内容、社会意义、艺术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2、了解昆曲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京剧艺术的形成与特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七年级历史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
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①要求学生知道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的主要史实,如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发河西、西南夷、东胡等地区,铸五铢钱,兴修水利工程,弘扬儒学,举办太学等基础知识;②了解年号和古代纪年的换算方法。
2.能力培养①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归纳汉武帝稳固大一统局面以及发展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整理、分析、归纳历史知识和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让学生上台讲述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在经济发展、政权稳固和军事力量强大基础上取得的,战争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以安定,生产得到发展。
②使学生懂得,国家的强盛既要靠政治稳定和军事实力,也依靠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汉武帝年间由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教学要点〗1.重点汉武帝时期稳固大一统局面的努力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2.难点如何正确、准确地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教学建议〗1.稳固大一统局面①帮助学生认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稳固,对边疆的开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北击匈奴,河西屯垦,西南开边,东北势在拓展,西汉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与管辖,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也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3单元进阶1第11课种树郭橐驼传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11课种树郭橐驼传1.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2.赏析文中的寓言说理艺术。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后人。
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脉,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
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让我们通过《种树郭橐驼传》来体会种树之术与种树之理。
(教师用书独具)(第一段)郭橐驼..(骆驼,这里指驼背),不知始何名。
病.(生病、患病)偻.(脊背弯曲),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伏行..(弯着腰走),有类.(似)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称呼,命名)我固.(确实)当。
”因.(于是)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请概括段意:介绍郭橐驼名字的由来。
(第二段)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以……为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移植),无不活;且硕茂,早实.(结果实)以蕃.(多)。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暗中观察仿效。
效慕,仿效),莫能如也。
请概括段意:介绍郭橐驼种树的特异功能。
(第三段)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繁殖)也,能顺木之天.(天性,指自然生长规律),以致.(使达到)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性质、方法),其本.(根)欲舒,其培.(培土)欲平,其土欲故.(旧),其筑.(捣土)欲密。
既然已...(已经种完了。
既,已经。
然,这样),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栽种)也若子,其置.(放下)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损伤它的果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拳曲,伸展不开)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核心素养】1.了解“楚汉之争”以及西汉的建立,研读史料,分析西汉初期的形势(时空观念)2.阅读教材,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与评价(历史解释)3.认识到休养生息政策适应了汉初社会发展的要求,理解“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家国情怀)【知识梳理】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1)双方: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2)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
(3)结果:刘邦与项羽在垓下进行决战,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最终胜利。
(4)原因: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2.右侧人物是西汉的建立者,他是谁?他在何时建立了西汉?定都在哪里?(1)人物:刘邦,即汉高祖。
(2)时间:公元前202年。
(3)都城:长安。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1.研读史料,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处于怎样的状况?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可知,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1)状况: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3)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2.研读右栏史料,分析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结合教材回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措施和作用。
(1)原因:汉初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
(2)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3)措施和作用:措施作用增加农业劳动力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并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西汉经济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稳定民心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稳定边疆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三、“文景之治”研读史料,分析汉文帝与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这一局面的形成与他们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例举这一盛世局面的表现。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案
思考
由熟悉的 内容引入 本课,使学 生尽快进 入本课题, 激发学生 兴趣。
一、中国古代 民族关系的 发展及特点
1、秦汉时期
自主阅读
(1)从“学习聚焦”入手,阅读教材 60 页然后让学生
教材,归
试着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个方面梳理秦汉民族
纳、整理教
关系的基本史实。
材史实。
(2)找一找:在地图中标出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以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 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 纳出答案。
培养学生 提取信息 和解读史 料的能力, 客观理性 辩证分析 问题的能
设问:如何转变?追问:清朝不再维护朝贡体制了吗? (4)出示史料,设问:根据材料概括清朝朝贡体制的 特点,并分析其弊端。 (5)设问:阅读教材 66 页“学思之窗”,思考明清时 期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是如何管控的?
根据材料思考、讨论 交流
通过以诗 证史的方 式,提供多 样化的学 习情境。
(4)合作探究:写出图 1、图 2 史料类型,说明对研究
唐朝的民族关系有哪些史料价值。
出示两宋地图,设问:这一时期民族政权特点?两宋时
期的民族关系有了怎样的发展?
引导学生
3、元明清时期
认识到清
(1)阅读教材 62-63 页,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
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培 养 归 纳 概括能力
学史明理
出示材料,结合本课所学,谈谈对“两个共同体”的理 解感悟。
交流感悟
掌握必备 基础知识, 培养家国 情怀价值 观
课堂小结
明清对外关系的巨大转变:①向平等对外关系转型,步 履维艰;②与明朝相比,清朝贡贸易性质弱,更重视政 治关系;③闭关锁国,对民间贸易严加管控。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从“天下”到“世界”——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课型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涉及中国处理民族关系政策及治理边疆的措施,西方民族国家架构,对外关系的体制与政策都是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大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本单元也是对第一单元《政治制度》一个补充。
首先就“民族关系”部分,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和边疆治理与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中国政治制度史重要内容,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也是与西方近代政治制度演变密不可分;其次就“国家关系”部分,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外交政策与立场本质上体现了这个国家阶级性,所以本单元学习也是拓宽和加深对第一单元学习。
同时,在《中外历史纲要》学习中,涉及了中国民族关系和20世纪国际秩序演变内容,所以本单元学习也是对高一所学加以整合与深化。
并对选择性必修2,3的经济,文明交流做知识铺垫。
就教材内容而言,涉及不同时间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发展,在整合教材内容和单元设计中,需要更多的去让学生接触多但是没有形成概念的知识体系化、时序化、具象化。
所以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在开发整理历史素材的基础上,把本单元主题设置为:从“天下”到“世界”——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本单元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以四个课时进行讲授,其中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主题为:从“天下”看古代中国的国家关系与民族关系;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主题为:晚晴时期“世界”秩序的变革;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主题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天下”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的外交。
2.学习者分析选考历史的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边疆管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外交历史,20世纪国际关系基本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页4]
资料:
《史记》
孝武纂极,四海承平。
志尚奢丽,尤敬神明。
坛开八道,接通五城。
朝亲五利,夕拜文成。
祭非祀典,巡乖卜征。
登嵩勒岱,望景传声。
迎年祀日,改历定正。
疲秏中土,事彼边兵。
日不暇给,人无聊生。
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资治通鉴》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汉书食货志》
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
天下虚耗,人复相食。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他晚年所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五册)第四节武帝末年的社会动荡及
其转机
面对连年征伐造成海内虚耗、社会动荡的局面,武帝晚年颁布了著名的轮台诏,“梅征伐之事”,承认自己的政策过失。
时值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遣重合侯马通率四万骑击匈奴,又令开陵侯率楼兰等六国兵攻击依附于匈奴的车师,与马通军相配合,车师玉投降。
于是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上奏,提出增派军卒到西域渠犁、轮台一带屯田,再“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徙者诣田所,就蓄积为本业,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田,以威西国,辅乌孙”。
西域前线又传来贰师将军事广利以军降匈奴的消息,汉武帝折损大将和众多士卒。
于是:
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
而今又请遣卒日轮台。
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危须、尉犁、楼兰六国子弟在京师者皆先归,发言仑迎汉军,又自发兵,凡数万人,王各自将,共围车师,降其王。
诸国兵便昙,力不能复至道上会汉军。
汉军改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竞师,强者尽食畜产,赢者道死数千人。
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吏卒起张掖,不甚远,然尚厮留甚众。
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丐若马’,又汉使久留不还,故兴师,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
古老卿大夫与谋,参以著龟,不吉不行。
乃看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
’《易》
之,卦得《大过》,爻在xx,匈奴困败。
公车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波,时不可再得也。
又曰‘北伐行将,于鬴山必克。
’卦诸将,贰师最吉。
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
今计谋卦兆皆反缪。
……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
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
今朕不忍闻。
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五伯所弗能为也。
……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由是不复出军。
而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
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