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

4.假如你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教育,必须到: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5.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A.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D.道家和兵家
6、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实质是:
A.剥夺王国的封地 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长城 东 海
陇西
南海
“元封元年”、“庆历四年春”、“元号是帝王用来纪其在位年代的名号, 年号纪年是中国古代纪年方法之一.
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年号是从 汉武帝 开始的.
1、为什么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
2、根据所学知识来分别评价秦始皇和 汉武帝?
1、答(1)两人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 (2)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 (3)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历史 起了推动作用。 “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所以人们 总把“秦皇汉武”并称。
功劳:
秦始皇
政治上:1.灭六国,统一全国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1.统一度量衡
霍去病(前140-前 117),汉族,河东郡平阳 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 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 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 善于长途奔袭。
三次反击匈奴
从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派卫、霍三次反击匈奴, 追击匈奴至蒙古大漠, 匈奴力量大大削弱, 最终汉军取得了胜利。
太学
太学是汉代设立京师的全国最高学府。元朔五年 (前124年),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50名,以博 士为教授,课程是儒家五经。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太学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七年级历史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

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①要求学生知道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的主要史实,如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发河西、西南夷、东胡等地区,铸五铢钱,兴修水利工程,弘扬儒学,举办太学等基础知识;②了解年号和古代纪年的换算方法。

2.能力培养①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归纳汉武帝稳固大一统局面以及发展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整理、分析、归纳历史知识和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让学生上台讲述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在经济发展、政权稳固和军事力量强大基础上取得的,战争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以安定,生产得到发展。

②使学生懂得,国家的强盛既要靠政治稳定和军事实力,也依靠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汉武帝年间由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教学要点〗1.重点汉武帝时期稳固大一统局面的努力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2.难点如何正确、准确地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教学建议〗1.稳固大一统局面①帮助学生认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稳固,对边疆的开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北击匈奴,河西屯垦,西南开边,东北势在拓展,西汉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与管辖,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也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第11课统一国家的

第11课统一国家的

( 二) 河西设郡
1、方法指导:通过读书找到
设郡背景
具体措施
显著成就
2、成果展示:
(3 ) 西南开边
方法:依据教材
西南所在
开边策略
措施成效

学上自主展示
(4) 东北拓展
1、方法:
东北居民
主持人物
展示
安置所在 管理机构
(二)经济措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铸造货币: 兴修水利 盐铁专营:
(三 ) 思想,政治、文化措施
复习巩固(回顾秦汉之间的历史)
• • • • • • •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占领咸阳 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国 其中前209—前206年农民战争的目的: 灭秦 夺帝 前206年——前202年农民战争的目的:
方法指导:自读教材,分析并找出汉武帝采 取的相应措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立太学 发展教育
推恩令
修订经书
第二环节 追根溯源:汉武帝时期大一 统局面得到巩固的原因 客观原因:汉初“休养生息” 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主观原因:汉武帝的雄才 大略与与远见卓识
第三环节 各抒己见 、突破重点:评 价并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
1、词中的“秦皇汉武”分别是什么 人?你对他们了解多少?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统一的措施 1、汉武帝大一统的史实——(民族关系措施)北击匈奴、
河西设郡、西南开边、东北拓展。 2、(经济措施)铸造钱币、兴修水利。 3、(文化措施)重视经书、独尊儒术。 二、过程与方法:依据所学知识评价并比较秦皇汉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国家强盛依靠:政治稳定、军 事实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增强为国家建设发奋读书, 努力奋斗的精神品质。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统一》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统一》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统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统一》主要讲述了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认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同时也能了解到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六国的纷争和争霸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了解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视,认识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启示学生珍惜当前的和平稳定。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2.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教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编写教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统一》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统一》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统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朝的统一》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秦朝的统一对中国的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秦朝的统一还比较陌生。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热情较高,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能够分析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提高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3.教学PPT或者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视频,呈现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学案七年级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学案七年级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本课线索
必背重点
西汉的
建立 时间 公元前202年
汉高祖像 都城 长安 开国
皇帝
刘邦,即汉高祖
休养生
息政策
原因
(1)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萧条。

(2)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
“汉并天下” 瓦当
目的 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
汉高
祖采
取的
措施
(1)增加农业劳动力: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
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2)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
及兵役
影响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
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
汉文帝像
易误警示
1.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践的是法家韩非提出的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主张;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实践的是道家学派提倡的无为而治。

2.对“文景之治”的出现作出贡献的人物有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

图片解读
历史活动: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影响: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开始稳定下来,为“文景之治”
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11.2《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3.11.2《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华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一、学习目标1、把握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的历史背景和军事措施。

2、把握汉武帝发展经济文化的主要措施。

二、自学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稳固大一统的局面1、大一统的含义: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2、背景3、(军事)具体措施:北西西南东北4、西汉的疆域:5、P58页思考题二、经济与文化措施1、经济:2、文化:3、P60页评价三、年号和古代纪年的方法1、年号的含义:2、年号纪年的方法3、年号的创立及影响三、当堂检测题(1-8题为必做题,第9题为选作题)1、汉初东北地区居住的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被称作()A、西南夷B、东胡C、匈奴D、突厥2、举世闻名的河西走廊在西汉时被开通,当时的皇帝是()A、汉文帝B、汉景帝C、汉宣帝D、汉武帝3、有一位古币收藏爱好者,进来得到一枚汉武帝时期的古币,这枚古币的名称是()A、刀币B、布币C、半两钱D、五铸钱4、到了汉武帝当政时期,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这主要是由于()A、休养生息B、北击匈奴C、铸造钱币D、兴修水利5、儒家学说开始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是在()A、秦国B、秦朝C、西汉D、东汉6、汉武帝当政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有()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7、名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提出者是()A、霍去病B、卫青C、董仲舒D、陆贾8、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A、翰林院B太学C、国子监D、大学9、简答题汉武帝的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

秦始皇 政治
汉武帝
废分封,立郡县; 设御史大夫监察百 官 焚书坑儒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设司隶校尉和刺史,监察百 官和地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
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进行思 想文化专制;都对匈奴进行军事打 击
1.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 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 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儒家学说之所以成为我国专制王朝的正统思 想,主要是由于( )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B.儒家学说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1.我国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开始于 ( ) A.传说时代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2.在秦朝中央政府中,分管全国军事的官吏是 (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3. 秦为了统一文字,规定把哪一种字体作为全 国规范文字( )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C
B
B
4. 下列秦始皇为建立中央集权制所采取的措施 中,应该否定的是 ( ) A. 废分封,立郡县 B.中央设三公 C.焚书坑儒 D.车同轨,书同文 5.秦始皇征发农民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它的东、西起止点是( )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 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多。” 孝公曰:“善”。 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是指 哪国国君? 商鞅 秦国 (2)“卫鞅”的变法对于该国的发展有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说一说有哪些? 使得秦国国力大增,成为七雄中最强的 国家,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河南省扶沟县城郊乡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河南省扶沟县城郊乡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学习目标】1、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2、.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的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时期稳固大一统局面的努力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准确地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学习方法】1、阅读课文、观察挂图,划出要点,解答习题。

2、小组交流学习困惑,重点解决大一统的意义。

3、阅读资料并小组讨论: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帝王。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经过西汉前期的,到了当政时期,国家强盛,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汉武帝奋发有为,积极开拓,秦以来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2、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三次对匈奴的战争。

在和的统帅下,汉军取得了胜利,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并开通了西汉联系以至各地的通道。

3、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半两钱,改铸,这是我国货币制度史上的重要改革。

4、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大力发展他儒学教育,并在长安兴办,这是我国古代的最高。

二、课中研讨(一)重点研讨1、1.汉朝出现大一统的原因、措施和意义是什么?2、比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目的与影响方面的异同点。

(二)深化提高与秦始皇相比较,你认为汉武帝是怎样一位帝王?评价历史人物的四要素:⑴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⑵要注意历史人物实践活动和主要业绩;⑶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观点;⑷要注意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三)达标测试1.《三字经》中“赢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A.秦——-西汉 B.西汉——-东汉C.东汉——三国 D.三国——西晋2.“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A.李斯 B.主父偃 C.张骞 D.董仲舒3.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萃萃学子进人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

统一国家的巩固教案

统一国家的巩固教案

统一国家的巩固教案教案标题:统一国家的巩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统一国家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统一国家的巩固方法;3. 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统一国家的定义和内涵;2. 统一国家的巩固方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3. 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的培养。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国家的统一与分裂情况,引发学生对统一国家的思考。

2. 提问:你认为统一国家的巩固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有何重要性?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统一国家的定义和内涵,解释统一国家的意义和价值。

2. 分析统一国家巩固的重要性,包括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经济繁荣等方面的好处。

三、巩固方法讲解(20分钟)1. 政治方面: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建立有效的政府机构、加强法治建设等。

2. 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

3. 文化方面:加强国家文化认同、保护和传承国家文化遗产、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等。

4. 教育方面:加强国家教育体系建设、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公民素质等。

四、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一个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巩固国家的方法,并理由支持。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和汇报。

五、个人反思(5分钟)1. 学生个人思考:你认为你在巩固国家方面可以做出哪些贡献?2. 学生交流:学生可以与同桌或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决定。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统一国家的案例;2. 相关教材或课件。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质量和内容;2. 学生个人反思的深度和思考的广度;3. 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参观或调研,了解本地区或国家的统一国家巩固措施;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国家责任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统一国家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统一国家的巩固方法,并培养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大一统”》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大一统”》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大一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大一统”》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西汉时期,刘邦建立汉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现国家的“大一统”,包括推行郡国制、实行推恩令、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等。

同时,还介绍了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大一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大一统”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深入思考“大一统”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大一统”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大一统”的过程和意义,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

2.教学难点:对“大一统”政策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汉“大一统”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解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为例,让学生深入剖析历史事件,从而理解“大一统”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2.教学辅助材料:PPT、历史图片、视频等3.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本课内容,了解西汉“大一统”的背景和过程,以及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汉初年的分裂局面,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统一的紧迫性。

2.呈现(10分钟)介绍刘邦建立汉朝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实现国家的“大一统”,如推行郡国制、实行推恩令、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等。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

董仲舒和“独尊儒术”
二、经济措施
1、铸造钱币——(五铢钱)
2、兴修水利——(六辅渠和白渠;黄地文献)
2、建立太学——(儒学教育)
思考——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对当时国家
有什么好的影响?
1、巩固国家政权。 2、促进民族融合。 3、发展社会经济。 4、统一儒学思想。
(二)年号和古代纪年方法
本课学习内容
(一)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的局面 (二)年号和古代纪年方法
(一)稳固大一统局面
1、政治军事措施。 2、经济措施。 3、文化措施。
一、政治军事措施
北——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北击匈奴。 西——开通河西走廊,进行河西屯田。 西南—说服西南诸国归顺西汉,办学校。 东北—打败匈奴左部,在东北建立行政机构。
1、年号纪年 (1)年号——帝王用来纪其在位年代的名号。
(2)计算方法—— 年号 + 第几年。
2、漏壶记时
三次反击匈奴
(从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
第一次: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南地区。 第二次:公元前121年,打开通向西域的道路。 第三次:公元前119年,匈奴力量大大削弱。
卫青与霍去病
五铢钱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华东师大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华东师大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华东师大版学习目标:1.列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2.评价汉武帝。

一、温故互查以两人小组的方式互查以下问题: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1、背景:经过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在当政时期,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他积极开拓,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大一统的含义: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效果:封国无力同中央抗衡。

经济上:、效果:思想上:“罢黜百家、”(董仲舒的建议)作用:文化上:兴办,这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军事上:派、北击(少数民族)作用:(可小组讨论得出)4、西汉的疆域:东——()西——()南——()北——()5、年号纪年法:如建元元年(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三、自我检测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

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A.创立中央集权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稳固大一统局面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B.设西域都护府C.加强监察制度D.推行儒学教育3.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有()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颁布推恩令③兴办太学④设置西域都护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2.观察右边的“讲经图”(汉代画像砖),这是哪一位皇帝时期兴办太学的实证?()A.汉高祖刘邦B.汉武帝刘彻C.汉光武帝刘秀D.蜀汉皇帝刘备4、举世闻名的河西走廊在西汉时被开通,当时的皇帝是()A、汉文帝B、汉景帝C、汉宣帝D、汉武帝5、有一位古币收藏爱好者,进来得到一枚汉武帝时期的古币,这枚古币的名称是()A、刀币B、布币C、半两钱D、五铢钱四巩固练习(1)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著名帝王?(2)这两位帝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这两位帝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五拓展练习有人说,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则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吗?六课堂检测1.从这块“汉并天下”瓦当中得出的信息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人制造的B.这是楚汉战争时刘邦命人制造的C.这是汉武帝大一统后出现的D.这是西汉皇宫专门使用的,平民百姓不得用2.把儒家的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A..西周B.秦C.西汉D.东汉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①维护皇帝的权威②恩赐亲戚③巩固统一④加强中央集权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①③④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5.小明对汉武帝非常感兴趣,准备写一篇关于汉武帝的治国思想的小论文,他应该查找哪家思想的材料()A. 道家思想B. 儒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 华东师大版

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自主学习】1.经过西汉前期的,到当政时,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2.~年,汉武帝发动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在、的统率下,汉军取得了胜利;解除了匈奴对的威胁,北部边郡得到安宁,并开通了西汉联系以至各地的通道。

3.河西屯田开始了西汉王朝对的经营,说服归属西汉,并在那里兴办。

4.汉武帝北击匈奴时,和成为西汉王朝经济上的头等大事,汉初货币承袭秦制,使用和,公元前118年,汉武帝改铸。

5.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开凿了和,并大规模治理了。

6.武帝酌取“”的建议,大力发展儒学教育。

在长安兴办。

【要点破解】要点一:汉武帝出击匈奴的过程要点点拨:汉武帝时,与匈奴先后打了十几仗,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有3次。

第一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27年。

匈奴侵入上谷、渔阳(北京密云),汉武帝派卫青率兵出击,大败匈奴军。

西汉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21年。

这一年匈奴又攻入上谷,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过焉支山西击匈奴,大获全胜。

同年夏,汉朝二次西征,攻到祁连山,又大破匈奴军,致使匈奴内部分裂,浑邪王率众4万人降汉。

汉先后在此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

此后,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

第三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集中10万大军,由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分东西两路进行大规模远征。

卫青的西路军,出定襄,越沙漠,深入千余里,全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也于东路大败匈奴,凯旋而归。

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再无力大举南下。

【例1】(2010江苏南京中考,3)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哪一游牧民族的进扰()A.突厥 B.女真 C.契丹 D.匈奴解析:本题是一道联系性选择题,考查历史记忆能力和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

秦皇汉武为了安定北边都曾出击匈奴。

所以,故答案为D。

要点二:汉武帝有哪些政绩?要点点拨:汉武帝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开拓边疆、发展经济、弘扬儒学等方面。

开拓边疆: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巩固西汉北部边郡;河西设郡、屯田,开通了河西走廊;在西南夷与东胡设置郡县,开发了西南与东胡地区的经济与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课件 华东师大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课件 华东师大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
1、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陈胜吴广起义
2、项羽 与 刘邦 发生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
3、刘邦实行 修养生息 政策,使国家得到迅
速的发展。 4、文帝、景帝的时候,西汉出现了繁荣安定的局
面,史称 文景之治 。
学一本学课学习内容
(一)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
(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 (1)、措施 (2)、影响
汉武帝时社会状况:
(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
人口增殖,经济富庶, 国家强盛,空前繁荣。
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河西设郡(开通河西走廊、屯田 )
巩 民族关系 固
构进行管理)


铸造钱币(五铢钱)。
局 经济措施

兴修水利(六辅渠和白渠;黄河)

措 施
董仲舒和“独尊儒术”
五铢钱
秦 朝 疆 域 图
西域
大漠


走廊
鲜卑 乌桓
大海
西 南
夷 南海
神话传说:马踏匈奴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92022/1/192022/1/191/19/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92022/1/19January 19,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92022/1/192022/1/192022/1/19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11—19课)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11—19课)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11—19课)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11—19课)一:单元内容分析[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封建社会中重要的秦汉时期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11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复习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多媒体、资料对本单元的总的认识第三单元内容对应中国古代史——“统一国家的建立” 这一主题,所反映的史实是秦、汉这一历史阶段。

本学习主题共列四项学习内容,秦汉时期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活动课(19课)和单元拓展,教材中直接与之相关的有6课,拓展内容有2课。

本单元共8课。

1.对本单元基本线索和地位的认识《课标》的引言中指出:“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也就是说,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最重要的历史现象——也是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最主要的历史特征,但这一特征又不局限于秦汉时期,它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甚至也是中国文明的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课标用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作为统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这就要求我们:学习秦汉史就要以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作为背景和学习目标,要把统一国家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或内容来学习。

所谓“统一”,就是把各个部分联合起来归于“一”——即在中国的地理范围内,由一政权把各个部分联合起来,并对各个部分实施有效的治理,这就是统一国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案范文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案范文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清政府册封、班禅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清朝的疆城。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归祖国,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难点是本课内容虽然主题明确,但因涉及多个少数民族,初一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

教学过程一、加强对西藏的管理:1、建立册封制度A、赐五世为“喇嘛” ( 顺治帝)B、赐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康熙帝)此后,历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雍正帝)与、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西南)康熙即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1722年),满族,八岁即位,年号康熙。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亲政。

他先后平定三藩叛乱,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西藏,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

他注意河工清运,曾六次南巡,视察河工,联络汉族上层人士,确立秋制度,以联络蒙古等少数民族;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制,注重工农业生产。

他尊崇理学,编篡《古今图书集成》,但是又屡兴文字狱,以加强思想统治。

他重视自然科学,任用比利时传教士制定历法。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病死于畅春园。

此画像原为紫禁城清宗室家庙藏像。

二、加强对新疆的管辖1、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A、回部:在清朝初年西北天山以南维吾尔人居住的广大地区B、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C、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西北)2、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A、土尔扈特:蒙古族的一支,明末西迁伏尔加河下游。

山西省阳城县第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2(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山西省阳城县第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2(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统一国家的巩固备注【学习目标】1 知道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的史实,掌握所采取的措施。

2知道汉武帝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巩固大一统的皇帝是()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文帝 D.汉武帝2.前127年至前119年,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下列相关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解除了匈奴对都城咸阳的威胁B.汉军统帅是卫青和霍去病C.保证了北部边郡的安全D.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各地的通道3.下列有关“西南夷”和“东胡”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初把东北地区居住的夜郎、鲜卑等少数民族,称作“东胡”。

B.“西南夷”是西汉对今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少数民族统称。

C.夜郎、滇国等均是“东南夷”中较著名的小国。

D.汉武帝时,霍去病将“东胡”中的乌桓族迁居到辽东一带。

4.假设我们能够到汉武帝时期的最高学府去读书,那么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A.天文算术之理B.法家治国之道C.儒家的经典 D.《孙子兵法》5.据中学历史在线网消息:2000年6月,江苏吴江出土五铢钱约8000枚,重30公斤。

既有汉代的刘彻五铢等,又有两晋南北朝的凿边五铢等,铸造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18年到公元581年间,均为圆形方孔铜钱。

那你知道“五铢钱”的铸造和发行由中央政权统一管理最早开始于:( )A.秦始皇统一货币时 B.汉高祖建立西汉时C.文景之治时 D.汉武帝货币改革时6.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年号是从开始的()A.周武王 B.秦始皇C.汉高祖 D.汉武帝7. 汉武帝刘彻为了实现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大力发展()教育。

A大学 B 儒学 C 郡国学 D太学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汉武帝的治国措施()A被迫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B在河西设郡,续修长征C把货币铸造和发行权收归中央 D确立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9.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的皇帝是()A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武帝 D 汉景帝二.材料解析:(一)材料一: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以示敬意,人们就把董仲舒的墓叫做“下马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七年级历史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

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①要求学生知道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的主要史实,如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发河西、西南夷、东胡等地区,铸五铢钱,兴修水利工程,弘扬儒学,举办太学等基础知识;②了解年号和古代纪年的换算方法。

2.能力培养①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归纳汉武帝稳固大一统局面以及发展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整理、分析、归纳历史知识和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让学生上台讲述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在经济发展、政权稳固和军事力量强大基础上取得的,战争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以安定,生产得到发展。

②使学生懂得,国家的强盛既要靠政治稳定和军事实力,也依靠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汉武帝年间由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教学要点〗1.重点汉武帝时期稳固大一统局面的努力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2.难点如何正确、准确地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教学建议〗1.稳固大一统局面①帮助学生认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稳固,对边疆的开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北击匈奴,河西屯垦,西南开边,东北势在拓展,西汉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与管辖,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也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②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小故事,既能激发学生广泛阅读课处读物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古人居功不傲的优秀品质,受到为国忘私的传统美德教育。

③基础较好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评价西汉同匈奴的战争?从战争的目的和作用分析,西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战争。

但必须向学生说明,西汉同匈奴的关系,是国内民族之间的关系,尽管汉匈两族统治者间有较大的战争,但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是十分频繁的,如通过“通关节”互相交换货物,匈奴的牲畜和皮毛注入汉朝,汉朝的丝绸和食物注入匈奴。

为此民族融合、各民族间友好相处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④应向学生说明,河西走廊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交流通道,汉武帝是关键的历史人物。

为击败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中原王朝首次在河西设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

西汉对西域的经营,是古代中国开发大西北的第一步。

⑤如条件允许,可将秦汉时期的匈奴关系进行如下梳理:时期政策具体内容(略)⑥关于西汉同“西南夷”的关系,应向学生介绍汉朝西南夷所指称的地区和对象。

并提问:“夜郎自大”成语的由来,在讲述西汉王朝开发西南的同时,可联系现实向学生简介西部大开发。

⑦措施北击匈奴河西屯边西南开边东北拓展内容(略)2.经济与文化措施①结合课文插图,向学生说明王铢钱的铸造是国家铸币的开始。

学习基础好的学校,可适当补充五铢钱的由来,以加深学生对五铢钱的认识。

②在地图上指出战国秦汉时期关中著名的水利工程,并列表说明:水利工程名称水利工程地点水利工程功效都江堰成都以北,灌县境内防洪、灌溉田地300多万亩郑国渠咸阳附近灌溉田地400多万亩六辅渠郑国渠上游南岸灌溉高地田亩白渠郑国渠的南面灌溉田地黄河以后80多年中,黄河没有发生过大水灾可适当介绍《史记•河渠书》中有关汉武帝兴农治水的史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利建设是国家的百年大计。

③如条件许可,讲述汉武帝弘扬儒学、举办太学时,可行当补充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等知识以及长安太学和规模和教学方式等,让学生对古代教育略知一二。

④讲完“轮台罪已诏”后,引导学生回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结合汉武帝的政绩,再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秦始皇汉武的比较讨论,还可将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与汉武帝进行比较,让学生懂行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的原因,从而对汉武帝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⑤引导学生比较秦朝与西汉疆域的四至,说明西汉是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国家之一。

措施铸造钱币兴修水利重视经书建立太学内容下令废半两钱,必铸五铢钱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重视经书的重写,鼓励各献书设置五经博士,给博士配置弟子,办太学3.年号和古代纪年方法①介绍年号的演变与发展历史,如条件允许,可适当补充介绍“谥号、庙号、尊号”等知识。

()②有关漏壶计时,可利用插图向学生介绍其原理及功能,并指出:课文插图中的漏壶是至今出土最完整而又有纪年的漏壶。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教学实录〗〔复习旧课〕(约2分钟)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汉朝的历史,将同学们将书翻到: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阅读教材〕(约10分钟)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采点布点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

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汉武帝(刘彻)开拓北击匈奴河西西南夷东胡卫青霍去病屯田夜郎、滇国乌桓、鲜卑经济铸造钱币兴修水利五铢钱六辅渠、白渠、黄河文化献书董仲舒五经博士太学轮台罪已△布点小结本课以汉武帝为主线,强调统一国家的巩固。

经过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刘彻当政时期,人口增值,经济富庶,国家强盛,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奋发有为的汉武帝,积极开拓,自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学生述点都比较差,大部分的学生把主要的精力集中于卫青、霍去病两个人的故事上,对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几乎就没有同学注意到)〔分层推进〕(约20分钟)△再读教材△快速提问①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阶段是谁在位时期?(汉武帝刘彻,指导学生课本中的图片:汉武帝像)②有关汉武帝反击匈奴的问题⑴汉武帝为什么要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秦汉以来,匈奴不断南下骚扰,北部边郡不得安宁)⑵汉武帝为反击匈奴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积蓄了足够的粮食、钱财和战马,训练了勇敢善战的士兵)⑶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几次对匈奴的战争?(三次)⑷统帅是谁?(卫青、霍去病,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小字,补充有关卫青、霍去病的故事)⑸结果怎样?(汉军取得了胜利,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北部边郡得以安宁,并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各地的通道)⑹打败匈奴后,汉武帝为经营西域采取了哪些措施?(河西设郡、兴修边塞、续修长城、河西屯田)⑺以上四项中,标志着西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开始的是什么?(河西屯田)⑻河西屯田的目的是什么?(为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⑼河西屯田的方法是什么?(迁徙内地的汉族人民前往河西。

以上两点也是我们把河西屯田作为西汉王朝开始经营西域标志的原因)③“西南夷”⑴什么叫“西南夷”?(西汉时期,今四川西南、贵族、云南等地居住着许多语文、风俗、习惯不同的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夷”)⑵“西南夷”中较著名的有哪些?(夜郎、滇国。

指导学生回忆成语“夜郎自大”,“滇”是现在哪个省的简称)⑶西汉王朝对“西南夷”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顺西汉,接受朝廷的管辖;汉族官吏在西南地区举办学校;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到西南)④“东胡”⑴什么叫“东胡”?(汉初,东北地区居住着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称作“东胡”)⑵汉武帝时,乌桓族被霍去病迁到哪里?(上谷、渔阳、辽东等地)⑤经济措施⑴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经济上的头等大事是什么?(铸造钱币、兴修水利、)⑵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除半两钱,改铸什么?(五铢钱,700多年间成为我国标准铸币)⑶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了哪两条渠?(六辅渠、白渠)⑷汉武帝时,经过大规模整治的黄河,在以后多少年中没有发生过大水灾?(80年)⑥文化⑴秦始皇焚书使儒家经书惨遭厄运,汉初诸帝采取了什么政策?(重视经书的重写,并鼓励各地献书)⑵谁向汉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⑶为大力发展儒学教育,汉武帝设置了什么职位,让其传授弟子?(五经博士)⑷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是什么?(太学)⑸西汉末年,太学已经有多少人的规模?(一万多人)⑦什么叫年号?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年号是从谁开始的?(年号是帝王用来纪其在位年代的名号。

汉武帝。

写出“庙号、谥号、尊号”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处理问题①卫青、霍去病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什么启迪?一人人怎样才能建功立业?激励学生树立为国家、这社会作贡献的志向。

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须有刚毅顽强、百折不挠、奋发上进、公而忘私的精神。

②与秦始皇相比较,你认为汉武帝是怎样一位帝王?评价历史人物的四要素:⑴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⑵要注意历史人物实践活动和主要业绩;⑶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观点;⑷要注意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补允有关史料,让学生自由发言。

〔贯通评价〕(约3分钟)汉武帝年间由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大一统”简单地说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资料:《史记》孝武纂极,四海承平。

志尚奢丽,尤敬神明。

坛开八道,接通五城。

朝亲五利,夕拜文成。

祭非祀典,巡乖卜征。

登嵩勒岱,望景传声。

迎年祀日,改历定正。

疲秏中土,事彼边兵。

日不暇给,人无聊生。

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资治通鉴》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汉书•食货志》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

天下虚耗,人复相食。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他晚年所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五册)•第四节武帝末年的社会动荡及其转机面对连年征伐造成海内虚耗、社会动荡的局面,武帝晚年颁布了著名的轮台诏,“梅征伐之事”,承认自己的政策过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