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主双辅”学科体系,打造“激趣促学”学科特色

合集下载

20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

20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

20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标题]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任务书[摘要]本任务书旨在制定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的计划,详细规划学科建设的目标、重点任务、时间进度和资源投入等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计划和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引言]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

2024年,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需求,进一步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我校决定制定本任务书,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力求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一、学科建设目标1. 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拓宽学科边界和提高学科影响力等措施,力争将我校部分学科提升至国内一流水平。

2. 增强学科交叉融合能力。

推进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培养具备跨学科智慧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体系。

3. 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

二、重点任务及措施1. 提升基础研究能力- 组织开展各类基础研究项目,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 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重大学术交流和学术会议,提高学术影响力。

- 建立科研平台和实验室,提供良好的条件和资源支持。

2. 拓宽学科边界- 鼓励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和交流,开展跨学科研究项目。

- 增加学科内外的联合培养和合作,推动学科边界的拓展。

3. 提高学科影响力- 发布高水平学术论文,提高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声誉。

- 提升学科在学术会议和学术机构中的话语权和地位。

-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科在实践中的影响力。

4. 构建交叉学科体系- 建立跨学科的学院或研究所,集聚跨学科的优势资源。

- 设立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和课程,培养跨学科人才。

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设计创新导向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 开设实践项目和实习机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天津市教委关于深入推进天津市高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

天津市教委关于深入推进天津市高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

天津市教委关于深入推进天津市高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12.24•【字号】津教政〔2020〕21号•【施行日期】2020.12.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高等教育正文市教委关于深入推进天津市高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以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现就深入推进天津市高校学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各项任务,坚持“四为”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加快推进天津高质量创新发展作贡献。

二、总体目标以“天津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强化学科优势与特色,构建科学有效的学科建设监测和评价机制,突出学科建设的质量、贡献与效益,促进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为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到2025年,形成“重点突破、整体提升,高端引领、战略支撑”的学科建设格局,在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共性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做出原创性、突破性贡献,支撑发展新动能和产业升级成效显著,一批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三、重点任务持续优化学科布局结构。

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瞄准科技发展前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校自身定位与特色优势,科学调整学科布局,合理优化学科结构,改造提升传统学科,积极培育新兴学科,融合孕育交叉学科,着力建设优势学科,聚力打造一流学科,形成学科基座稳固、学科高原林立、学科高峰耸立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

构建大德育体系培植“大写的人“

构建大德育体系培植“大写的人“

构建大德育体系培植"大写的人"发布时间:2021-05-13T11:30:13.8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下)作者:李冬萍[导读] 哈尔滨新区第一学校是一所配备精良、理念先进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公办九年李冬萍哈尔滨新区第一学校哈尔滨新区第一学校是一所配备精良、理念先进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校致力于探索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实施新途径,全面统筹调动各方面德育资源,实现不同学段德育工作的连续性。

建立“横联纵贯、两轴并行、多元融合”的科学、高效德育工作体系。

即横向统筹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德育责任主体积极有效参与,纵向实现小学、初中各学段德育工作的有效衔接,构建目标与课程两轴并行的大德育体系,推进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社会实践、互联网教育等多元素的有机融合,逐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德育立体化育人格局。

一、强化主体横向联动,建立三个共育机制,实现全员育人1.建立校内各学科教师及教学辅助人员的全员育人机制加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理念浸润,让每一个教职工都认识到自身的育人职责。

将德育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及评价体系中,强化学科德育渗透。

学校教辅人员在履行管理职责时,要把是否发挥育人功能作为衡量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准。

要做到人人做德育,处处有德育,让德育融进学校办学的每一个细节。

2.建立家校教育融合机制开展学校与家庭的有效沟通,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制定家校共育工作方案,成立家长志愿团,使其成为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纽带,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和谐家校关系。

成立家长讲师团,让家长走进课堂,丰富学校课程资源。

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的各方面教育。

借助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渠道,让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等工作,及时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一级学科引领二级学科群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一级学科引领二级学科群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一级学科引领二级学科群建设的思路与举措摘要:一、引言二、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关系三、一级学科引领二级学科群建设的思路四、实施一级学科引领二级学科群建设的举措五、结论正文:正文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门类日益增多,学科交叉融合越来越明显。

在这种背景下,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关系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级学科作为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对二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一级学科引领二级学科群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二、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关系一级学科是学科门类下的子学科,通常包含若干个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是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细分的学科方向。

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一级学科为二级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论和科研平台,而二级学科则在一级学科的框架下开展具体的研究和应用。

三、一级学科引领二级学科群建设的思路1.以一级学科为基础,整合相关二级学科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群。

2.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优化学科结构,实现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协同发展。

3.强化一级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二级学科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

4.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四、实施一级学科引领二级学科群建设的举措1.完善学科体系,优化学科布局。

通过调整学科设置,整合资源,形成以一级学科为核心的二级学科群,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支持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合作研究。

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跨学科项目,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的人才。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融合。

调整课程设置,确保学生在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之间的平衡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引进一流师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结论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是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级学科对二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

健全主干基础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高效协同的一流学科体系

健全主干基础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高效协同的一流学科体系

健全主干基础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高效协同的一流学科体系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领域日益重视学科建设的优化和协同发展。

一个健全的学科体系是推动学术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发展的基石。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健全的一流学科体系,使主干基础学科、优势特色学科以及新兴交叉学科能够高效协同发展并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

首先,我们将会介绍主干基础学科的定义与特点。

主干基础学科作为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我们将探讨主干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推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并观察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次,文章将着重介绍优势特色学科。

优势特色学科是指在特定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和独特特色的学科。

我们将阐述优势特色学科的定义与特点,以及其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这些学科的应用领域与行业需求的对接,以促进学科的深度发展。

随后,我们将详细探讨新兴交叉学科的定义与背景。

新兴交叉学科是指融合了不同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前沿领域。

我们将阐述新兴交叉学科的概念与发展动态,并探讨跨学科合作与创新在新兴交叉学科中的重要性。

通过强调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我们能够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发展。

最后,我们将讨论高效协同的一流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经验。

通过引入协同发展的概念,我们可以寻找一流学科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

我们将分析成功的案例,并从中得出启示,以指导未来的学科体系构建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为搭建一流学科体系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经验。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建立一流学科体系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主干基础学科的健全发展、优势特色学科的突出贡献以及新兴交叉学科的创新合作,我们才能构建出一个高效协同的一流学科体系,为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组织和逻辑。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德育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目标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明确的课程目标。

德育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力。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道德品质、思想觉悟、行为举止等方面都得到提升。

二、课程内容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明确课程内容。

德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人文荣誉教育、道德信念教育、法治法学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等方面。

人文荣誉教育可以通过诗词歌赋、美术、音乐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情怀;道德信念教育可以通过伦理文化、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来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法治法学教育可以通过法律课程和模拟法庭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教育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性教育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命意识。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的内容要全面、科学,并且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方法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创新教学方法。

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倡导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兴趣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手段,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和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聚焦双新改革 赋能课堂教学汇报材料

聚焦双新改革 赋能课堂教学汇报材料

聚焦双新改革,赋能课堂教学汇报材料一、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双新”(新课程、新教材)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次汇报将重点介绍我校在“双新”改革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以及如何通过改革为课堂教学赋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双新”改革的目标与策略1.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策略:(1)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赋能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1.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教育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开展综合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全面发展。

四、取得的成效与反思1.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培养。

2.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得到了更新,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3.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

4.反思: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还有待加强等。

五、未来展望1.持续推进“双新”改革,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3.关注教育科技的前沿动态,积极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和理念,为课堂教学赋能。

教育部 学科建设指导意见

教育部 学科建设指导意见

教育部学科建设指导意见
教育部学科建设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建设学科的目标和定位:指导意见会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定位,包括培养目标、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等。

这有助于学校和教师更明确地确定学科建设的重点。

2. 学科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指导意见会明确学科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

这有助于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建设工作。

3. 学科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指导意见会明确学科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情况,包括各种政策和经费支持。

这有助于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并能够得到相应的政策和资源支持。

4. 学科建设的评估和监测:指导意见会明确学科建设的评估和监测要求,包括建立学科建设的评价指标和监测机制等。

这有助于对学科建设的进展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和监测,为后续的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5. 学科建设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指导意见会鼓励学科建设中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包括与国外优秀学科团队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

这有助于提升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和学科影响力。

综上所述,教育部的学科建设指导意见主要包括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定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评估和监测要求,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指导意见有助于学校和教师科学开展学科建设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科水平。

一体两翼三维 一流学科建设体系

一体两翼三维 一流学科建设体系

一体两翼三维一流学科建设体系
一体两翼三维一流学科建设体系是指在高等教育中,建立起优质
的学科体系。

它包括“一体”、“两翼”和“三维”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所谓“一体”,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

在一体化的学科体系中,各学科之间能够紧密联系、相互交叉,形成
有机整体。

这样可以避免学科之间的割裂和孤立,提高教学质量和科
学研究的创新能力。

其次,所谓“两翼”,是指学科建设中的中心学科和辅助学科。

中心学科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核心地位、具有较强的学术实力和影
响力的学科,它是整个学科体系的主体。

而辅助学科则是围绕中心学
科而发展的各个学科,它们能够为中心学科提供支持和保障。

中心学
科和辅助学科的协同发展,是构建一体化的学科体系的关键。

最后,所谓“三维”,是指学科的多层次、多领域和多元化发展。

多层次的学科发展,要求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和研究,从本科到研
究生再到博士后,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多领域的学科发展,要
求学科之间能够充分交流与合作,形成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

多元化
的学科发展,要求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以满足社会需求和
学科发展的多样性。

总之,一体两翼三维一流学科建设体系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
目标,它旨在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学科水平、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
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育融合教研内涵与模式的探索

五育融合教研内涵与模式的探索

五育融合教研内涵与模式的探索五育融合教研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有机贯通,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

本文从五育融合教研的内涵、价值、原则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五育融合教研的四种模式,即跨学科教研融合模式、学科实践融合模式、双向合作互助融合模式和价值引领教研模式,并结合实例说明了这些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效果。

本文认为,五育融合教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五育融合教研的内涵1.1 五育融合教研的定义五育融合教研是指以德智体美劳五育为目标导向,以课程与教学为基本路径,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活动。

它不仅是一种教师自主参与、协作探究、反思改进的过程,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实践。

它突破了传统教研活动的分科性、碎片性、形式性等局限,强调了教师与学生、学科与学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互动。

1.2 五育融合教研的价值五育融合教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对于学生来说,五育融合教研有利于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

对于教师来说,五育融合教研有利于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拓宽他们的教学视角,丰富他们的教学方法,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促进他们与同行、专家、社区等多方资源的交流与协作,提高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成就感。

对于学校来说,五育融合教研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构建特色课程;有利于改善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效果,形成优质教学;有利于营造良好校风,弘扬校园文化,提高校园美感,塑造学校形象。

对于社会来说,五育融合教研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增强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创新发展。

健全主干基础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高效协同的一流学科体系

健全主干基础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高效协同的一流学科体系

健全主干基础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高效协同的一流学科体系构建一流学科体系的关键 lies在于健全主干基础学科、培养优势特色学科和推动新兴交叉学科的高效协同。

一个多元且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可以为学术界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知识创新和社会进步。

健全主干基础学科是构建一流学科体系的重要基础。

主干基础学科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实力和竞争力。

这些学科是知识的源泉和塔台,并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主干基础学科的健全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需要长期的持续支持。

同时,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和研究人员队伍,并且要加强与其他学科和跨学科合作的交流、合作与共建。

优势特色学科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突破点。

在优势特色学科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发掘学科的独特性、特色性和创新性,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支持,并且需要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学术交流、创新团队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和资源支持。

同时,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吸引并整合国内外的优秀研究团队和学者,提高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新兴交叉学科是一流学科体系的创新驱动力和前沿发展方向。

新兴交叉学科是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可以促进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可以为解决复杂问题和推动科技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需要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鼓励学者跨学科进行研究和创新,以及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激励机制。

此外,还需要在建设实验室、培养人才和推动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和资源支持。

为了实现健全主干基础学科、培养优势特色学科和推动新兴交叉学科的高效协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加强学科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跨学科研究的桥梁和平台。

可以通过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学术交流和研究项目等方式,促进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并且鼓励学者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创新。

同时,还要加强学科间的人才培养和交流,培养出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级人才,推动学科的融合与发展。

教师团队学科优势与特色打造计划

教师团队学科优势与特色打造计划

教师团队学科优势与特色打造计划一、引言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团队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个强大的教师团队能够为学校带来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要打造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并不容易,需要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

本文将探讨教师团队学科优势与特色打造计划。

二、制定明确的目标打造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需要有明确的目标。

学校管理者要与教师们一起制定目标,明确团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例如,提升学科教学水平、培养科研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等。

明确的目标能够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感。

三、建设多层次的培训体系为了提升教师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学校应建设起完善的培训体系,包括常规培训、专业课程培训、学术交流等。

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教师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

四、培养师德师风除了学科优势和特色,一个教师团队还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

学校管理者应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组织相关的培训、讲座和研讨会等,引导教师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提高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教师团队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打造还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学校管理者应关注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为教师们提供舒适的教学环境和充分的教学资源,从而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人才。

六、鼓励团队合作一个团队的力量往往大于个体的力量。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建立协作共赢的工作氛围。

例如,定期组织团队会议和研讨会,鼓励教师们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从而促进团队的学科优势的形成。

七、营造创新氛围一个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才能在教学中取得卓越成就。

学校管理者应营造创新的教育环境,鼓励教师们提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支持教师们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八、加强与外部资源的合作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还应与外部资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应积极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吸引优秀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为教师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

构建“一主双轮”思政课生态链着力打造思政育人立交桥

构建“一主双轮”思政课生态链着力打造思政育人立交桥

构建“一主双轮”思政课生态链着力打造思政育人立交桥作者:景延鹏来源:《陕西教育·综合版》2022年第10期思政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长久以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西铁院”)党委始终把办好思政理论课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作为党委书记的“一把手”工程,坚持把“四好”(学校办好、马院管好、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思政课建设作为抓手,深入开展思政课教改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以思政理论课教学为主体,以“道德讲堂”和“新时代学习社”为双轮的思政课“一主双轮”教学生态链,打造出了具有西铁院特色的思政课育人立交桥,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思政课育人模式。

一、课堂为主:聚焦“关键课程”,发挥思政课教学主阵地作用(一)树立“课比天大”、学生主体的理念西铁院思政课多年来一直坚持50人规模的自然班教学。

学院认为,要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地位,就要首先向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主阵地”要质量。

小班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之中,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班教学,也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提高思政课育人效果。

(二)勇于“课堂革命”,不断守正创新增强大学生获得感是思政理论课的重要目标,教改和创新永远是思政理论课的生命力所在。

教育部提出,思政理论课要努力做到“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达到“营养丰富味道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活动有声有色。

2006年开始,思政课教师在每门课、每堂课前,都组织学生开展课前“时事一刻钟”活动。

课前15分钟,由学生把在新闻联播和其他媒体上看到的时政新闻、重大活动、国内外热点事件,进行精选加工,在课堂进行新闻播报和分析评论,通过教师点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思政理论正确分析、评价社会的方法和能力,增强对党和国家创新理论和政策的认同度,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利用网络搜集新闻、资源的能力。

理清学科方向,构建新型特色学科体系

理清学科方向,构建新型特色学科体系

理清学科方向,构建新型特色学科体系理清学科方向,构建新型特色学科体系一、引言学科方向的定义和选择是构建新型特色学科体系的重要前提。

合理的学科方向可以使学科研究更加深入,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学科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理清学科方向,构建新型特色学科体系。

二、学科方向的概念学科方向是指在一个学科范畴内,根据不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或研究内容的不同,划分出的不同研究分支或专业领域。

学科方向的界定直接影响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度。

三、如何理清学科方向1.调研与分析理清学科方向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领域内专家交流等方式,了解当前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

同时,还需分析学科内的各个分支研究之间的关系,找到学科中的基础性问题和前沿性问题,确定学科方向。

2.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在理清学科方向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

通过建立理论框架和模型,提出新的学科理论或方法,推动学科研究的发展。

同时,还要进行实践探索,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科方向的理清也需要与国际接轨,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与合作。

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问交流等方式,了解国际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国际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拓宽学科方向的视野,推动学科的国际化发展。

四、构建新型特色学科体系1.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构建新型特色学科体系需要整合学科内各个方向的资源,优化学科结构。

通过整合研究团队、实验平台等资源,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充分发挥学科间的协同效应,提高学科研究的综合实力。

2.鼓励创新,培养人才新型特色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鼓励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通过设置创新项目、开展科研训练等方式,激发师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科发展注入活力。

3.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术影响力新型特色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术影响力。

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组织学术研讨等方式,促进学科内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内的学术水平提升,提高学科的影响力和声誉。

国家级高校名师工作室建设目标

国家级高校名师工作室建设目标

国家级高校名师工作室建设目标摘要:一、国家级高校名师工作室的背景与意义二、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三、实现建设目标的措施与方法四、总结正文:一、国家级高校名师工作室的背景与意义国家级高校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源于我国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名师工作室应运而生,旨在汇聚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优秀教师,形成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多方面的优势,从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国家级高校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一批教育教学名师。

通过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实践平台和专业培训,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形成具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的名师团队。

2.打造一流课程。

以名师为核心,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一流课程。

3.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以名师为引领,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形成高效、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

4.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名师的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5.服务社会发展。

名师工作室应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实现建设目标的措施与方法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选拔一批学术造诣深厚、教育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加入名师工作室,形成名师梯队,为实现建设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2.加强课程建设。

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开展课程改革与创新,形成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体系。

3.深化教学改革。

鼓励名师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推广优秀改革成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4.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名师的指导和示范,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实践和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加强社会服务。

鼓励名师工作室与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展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教师学科特色建设规划

教师学科特色建设规划

教师学科特色建设规划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学科教学的特色化建设成为教师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在教师学科特色建设规划中,需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科特色能够真正体现在教学实践中。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教师学科特色建设规划的目标、重点和策略。

一、规划目标教师学科特色建设的目标是打造具有独立特色的学科课程体系,提升学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这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需要达成:1. 建设学科优势明显的特色科目。

通过对课程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培养学科特色的标志性科目,如“物理奥赛班”、“化学实验创新课程”等,从而形成学校独有的学科特色。

2. 培养学科教学的内涵。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通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评价与反馈,不断完善教学流程。

二、特色建设的重点教师学科特色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教师是学科特色建设的主要推动者,他们需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并扶持鼓励一批具有创造力和激情的优秀教师,使其成为学科特色建设的骨干力量。

另一个重点是课程建设。

教师在特色建设过程中应着重研究与改革课程的内容与形式,设计出具有特色的、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材和课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设计融入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科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三、特色建设策略在教师学科特色建设中,应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来实现预设的目标。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策略:1. 突出专业发展。

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讨和培训等活动,教师可以不断充实自己的学科知识,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科特色建设的能力。

一主一辅思专融合

一主一辅思专融合

一主一辅思专融合篇一:标题:一主一辅思专融合正文:在教育领域中,教师的角色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需要具备更为丰富的素质,包括教学技能、教育智慧和思辨能力等。

因此,一主一辅思专融合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主指的是一名教师,他要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教育智慧,能够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

同时,一主还需要具备思辨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辅则指的是一名辅助教师,他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

一辅的职责主要包括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辅导和帮助,以及与学生、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思专融合指的是一主和一辅都需要具备思辨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通过一主一辅的思专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除了一主一辅的思专融合,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来实现一主一辅的思专融合。

例如,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一主和一辅的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课程、教育游戏、教育视频等,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一主一辅思专融合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一主一辅的思专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二:标题:一主一辅思专融合正文:在现代教育中,课堂教学已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师生互动、知识与技能融合、思辨与探究并行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种教育模式,教师需要采用一主一辅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主指的是教师为主的学生讲授知识,也就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掌控课堂节奏、引导学生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

双高计划学习模式

双高计划学习模式

双高计划学习模式双高计划学习模式,是指在双一流高校建设国家重点学科计划的指导下,学校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开展一流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等措施,构建起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以具体的双高计划学习模式为例,详细介绍该学校学习模式的组成和特点,为读者深入了解双高计划学习模式提供参考。

一、学习模式的基本组成双高计划学习模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一是以学科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二是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

这三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构成了双高计划学习模式的核心内容。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介绍。

(一)以学科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双高计划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扎实学科基础,构建起了以学科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学科是核心,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入学科,加强与学科的联系,提高对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扎实的学科基础。

学校还开设了一系列的一流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同时,学校还注重结合当前学科发展的前沿,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实践能力。

总之,以学科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科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双高计划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行了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学校通过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加强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各类实践课程成为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学校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校还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与社会的互动,提高了学生成为社会一员的意识。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学校构建了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特色教研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特色教研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特色教研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概括特色教研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可以参考以下内容:特色教研体系是指在传统教研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发展需求,系统化地构建起的一套教研工作模式和方法体系。

其核心在于通过深入研究学校的特色,以及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的优势,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研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特色教研体系在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特色教研体系能够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们可以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教材改进等问题,相互借鉴经验和教训,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其次,特色教研体系可以促进学校内外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学校可以与其他学校、教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分享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开展联合教研和研究课题,推动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

另外,特色教研体系还能够促进学校的整体提升和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学校的特色,教研团队可以提出科学有效的教育改革方案,推动整个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特色教研体系不仅关注个别教师的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全面素质。

综上所述,特色教研体系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构建和实施特色教研体系,学校可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校内外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学校的整体提升和发展,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实施。

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特色教研体系,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和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容安排,让读者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首先,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内容安排和论述目标。

这种结构设计可以使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通过简要介绍特色教研体系的背景和意义,引发读者对该主题的兴趣。

学校学科特色建设方案

学校学科特色建设方案

学校学科特色建设方案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进与创新。

学科特色的建设,成为了促进学校整体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育资源整合等方面,探讨学校学科特色建设方案。

1. 学科特色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学科特色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发展前景和品牌形象。

一个富有特色的学科,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加入。

同时,在加强学科特色建设的过程中,还能推动学校的多元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课程设置首先,需要明确学科的定位和目标。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科课程。

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科之间的衔接和扩展,为学生搭建跨学科学习的平台。

3. 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学科特色建设的关键。

学校可以通过改革选拔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加入,同时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还可以组织教研活动、开展教师培训,促进师资队伍的共同成长。

4. 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校可以尝试引入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 教育资源整合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高等院校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享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

6. 评价机制建立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科特色建设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学校可以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同时,也要对教师进行评价和激励,激发其教学创新的积极性。

7. 研究与创新学科特色建设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创新。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学术交流等活动。

只有不断地创新和进步,才能为学校学科特色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8. 学生参与与实践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特色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学科特色,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方 词汇和习语,学会表达“赞同与反对”“良 家 JANE”“曼德拉”等几个单元;以“文学
案,实现国家课程地方化建设。
好祝愿”“致谢与告别”“谈论过去的事与 艺术”为话题整合“诗歌”“小说”“戏剧”
关键词:一主双辅 激趣促学 高中 未来的计划”“征求意见与发表意见”。 “音乐”“绘画艺术”“李尔王”“皮格马丽
高一扎实做好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 有效性。
堂教学中,可以设计有趣的游戏导入,如
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
在人教版教材课堂教学中,建议教师 “英语绕口令”“英语猜谜”或适当利用互
1~2 周时间介绍一下高中英语与初中英 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增补和整合,如:高 联网上的“名人英语演讲”“英文电影视

标准地方化建设。
“允诺、抱怨、焦虑、惊恐”“演讲”“赞扬与 的标准与技巧初探》《如何用工具书助力
一、构建“一主双辅”的高中英语学科 鼓励”“评判与假设”“信仰”“推理”等更复 外语学习》 等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为
课程体系
杂的交际用语。
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视野,培养学会学习
为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高三主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 的关键能力。让每位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
体系》《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 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 上学有所得,让语言能力突出的学生成为
指导意见》 和 2017 年国家教育部提出的 后续学习架桥铺路。训练形成符合自己特 英语学习的“领头羊”。
“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高中英 点的有效学习策略和方法,如能利用思维
营造浓厚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强调
版教材课本教学“为主”:针对学生实际情 常用英语典故、习语的文化背景,从跨文 以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
况对课本材料进行合理增补、删减与整 化角度理解词汇的内涵;欣赏优秀英语文 习兴趣,拓展文化视野,促进文化品格和
合,从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 化作品,从意蕴美中汲取积极的人生态度 核心素养的养成。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激
合性和应用性”要求的“一主双辅”的地方 定并完成预计的学习任务;能听懂关于 课程资源,使用新概念英语、21 世纪报中
化校本课程体系。“一主双辅”指的是以人 社会热门话题的英语讨论和演讲,并发表 学生版报纸、英语文学简易读物等作为辅
教版教材的课堂教学“为主”,以研究性 评价性见解,表明自己的观点与立场;能 助教材,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英语学
个方面夯实英语语言基础知识,通过听、 和价值取向,关注时事,具有祖国情怀和 发学生兴趣,并引导他们将表面的兴趣转
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理解能 国际视野,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形成 化为对英语的热爱和持续的学习热情。
力和表达能力。
初步的跨文化意识,注意交际的得体性和
1.注意挖掘英语学科的趣味性,在课
入全面深化阶段,本文旨在探析以优质学 音标正确朗读单词,按照拼读规律写出单 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说英语国家
科课程建设为载体,努力构建高中英语课 词,掌握正确的发音,养成开口朗读和背 的 5 个单元内容;以“人物介绍”为话题整
程“一主双辅”学科体系,打造“激趣促 诵优秀语段的好习惯;掌握 1500 个基本 合“袁隆平”“林巧雉”“研究猩猩的女科学
深化阶段,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 生词预习课文;能读懂提供给高中生阅读 辅”内容,补充课堂之不足。 开设《利用
重要讲话精神,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围绕立 的英语报刊杂志,就熟悉的日常生活话题 英文演讲练听力》《英文报刊阅读》《英语
德树人的大方向,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进行交流;具有初步实用写作能力,与外 经典小说阅读》《英语影视欣赏与口语》
拓展课本外的课程资源渠道,语言文
语课程改革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围绕必 导图帮助自己解读文本,能在语境、语用 化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课堂有
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这 中学习词汇的用法而不是死记硬背;主 限,课外无限,树立“功夫在课外,积累靠
四个层面,创建符合“基础性、创新性、综 动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交际,自觉制 点滴”的教学意识,积极拓展课本以外的
2018·6
允陨粤韵杂匀陨允陨粤韵再哉 教师教育 21
浅谈留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河北科技大学 齐 新
关键词:汉语口语 留学生 培养策略 汉语口语是现实生活中重要的交际 手段,也是生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 部分。在对外汉语中留学生在口语学习 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语调问题,比如 说单词“冰 水”的“水”“科 技”中 的“技 ” “ 谢谢 ”中 的 第 二个“谢 ”他 们 在 发这 些 “三声”“四声”“轻声”的语调时有困难。 明显地表现出混读、略读现象。二是积极 性不高。在口语课堂上、课外学习生活中 还是习惯说英语。 因此,为了在口语课堂上最大程度地 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 学习效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教师教学的科学性、调动性 面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大面积地利 用汉语进知识灌输产生的效果不尽如人 意,即使是进行重复性教学,留学生不能 很好地进行课堂的互动,这个现象的答案 当然可以从“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找出 来,就是教学过程的模式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
英语 国家课程地方化
高二主要训练学生养成基本英语思 翁”等几个单元,让学生在同一话题下的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教育 维习惯,以促使学生达到英语学科核心素 群文阅读过程中进行更有效复习。
要优先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迈入全面 养的基础性要求,学会借助英语词典查阅
2.以“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为“双
学习“辅导”和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辅 有 效 利 用 网 络 学 习 资 源 获 取 和 处 理 信 习网站,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导”为辅的校本课程学科体系。
息,并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
二、打造“激趣促学”高中英语学科特色
1.认真完成国家课程目标,抓好人教 分析;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理解
20 教师教育 允陨粤韵杂匀陨允陨粤韵再哉
构建“一主双辅”学科体系, 打造“激趣促学”学科特色
福建三明第一中学 吴晓萍
摘要: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提出 语的不同:词汇量更大,语法更系统,阅读 三复习阶段,以“旅游与文化”为话题整合
了教育要优先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迈 文章更长;复习 48 个音标,教会学生根据 模块一至模块十中介绍英国、美国、加拿
方案,构建“一主双辅”英语学科体系,打 国朋友的日常交流无障碍;掌握 3000 个 《走遍美国》《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索》《美剧
造“激趣促学”学科特色,优化高中英语学 基本词汇和习语,学会口笔头表达“个人 欣赏与英语学习》《英语影视歌曲欣赏与
科课程创建,实现教育部提出的国家课程 喜好”“描绘人的个性性格”“说明空间” 口语》《高中生英语单词积累方法》《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