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模式-浅谈-中学历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模式|浅谈|中学历史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把握,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 能够“照着做”;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
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并逐一展开教学示例,为见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训模式提供一定的素材。
一、讲谈—接受式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使50年代我国历史教育工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
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的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教学模式,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
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采用多种便式,因而是目前使用的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初中的历史教学。
二、自学——辅导式自学——辅导式。
又称导学式。
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性,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并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课程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学生问题意识、主动性、开放性学习环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样化教学方法、资源、启发性课程内容、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
1. 引言1.1 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对历史学科普遍缺乏兴趣和动力,认为历史无趣、无用,只是应试的一门学科。
另一方面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重点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缺乏启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探究的环节。
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思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更容易获取大量的历史资料,但却缺乏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的能力,容易受到偏见和误导。
中学历史教学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历史教学更具有启发性和创新性。
1.2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中学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历史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性,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探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让他们成为历史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教学内容晦涩难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晦涩难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历史内容繁杂,知识点繁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消化。
尤其是在学习古代历史时,古文字、古代社会制度以及当时的历史事件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和把握。
对策:1. 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历史教学内容的进度和深度,避免内容过杂和过于抽象。
2.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数字化历史资料等,使历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3.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教学内容晦涩难懂,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抱有抵触情绪,甚至觉得历史是一门无聊的学科,这对于历史教学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对策:1.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明白历史是一个了解过去、理解现在、预测未来的学科,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2. 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通过历史故事、史诗、历史人物等生动的形象化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思考、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
三、历史教学资源不足历史教学资源的不足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许多学校的历史教学资源有限,教师难以获得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这对于历史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策:1. 政府加大对历史教学资源的投入,在学校建设数字化历史资源库,为历史教学提供更多的数字化历史资料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2. 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升历史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3. 鼓励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与博物馆、图书馆、专业历史研究机构等合作,共享历史教学资源。
四、重视历史素养的培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
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能够正确对待历史事件并加以评价。
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历史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虽然历史学科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国情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但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式单一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历史学科教学的质量。
有必要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1.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很多学校的教学内容都比较单一,多数是以考试为导向,重点内容偏向于古代中国史和现代史,缺乏对世界历史的系统性介绍和深入讲解。
这样会导致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也容易出现“应试教育”倾向,只重视学生的记忆能力,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单一等原因,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兴趣往往不高。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是无聊的、枯燥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去学习的,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这也导致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难以形成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持久兴趣。
3. 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注重教师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参与性。
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学生的学习途径单一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对策1. 优化教学内容,多样化课程设置为了解决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多样化课程设置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除了强化对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的教学外,还应适当增加对世界历史、文化史等内容的讲解,同时注重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使学生对历史有更综合、深刻的认识。
2. 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的介绍,开设历史实践课程,组织历史文化之旅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也可以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探究,提高学生的挑战性。
中学历史教学专题研讨
中学历史教学专题研讨一、引言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与文化素养,是当前历史教育的重要议题。
本次专题研讨旨在探讨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历史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方式单一,许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学生缺乏参与和互动。
其次,教学内容侧重于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最后,教学资源有限,许多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1.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内容片面: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往往只关注重点知识点,忽视了历史事件的完整性。
这导致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片面化,无法形成系统的历史观。
3.教学资源不足:由于教学资源有限,许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影响了教学效果。
同时,也限制了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积极性。
四、可行的解决方案1.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小组讨论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兴趣。
2.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关注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将知识点融入完整的历史背景中。
同时,可以引入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学校应加大投入,提高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五、案例分析与应用以“抗日战争”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案进行教学:1.引入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抗日战争的背景是什么?”、“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历史影响有哪些?”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对抗日战争的初步认识。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之一、老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解释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等方式,将历史知识传达给学生。
这种方法适合于讲解历史的基本概念、事件经过和重要人物的作用等内容。
2.问题导引法问题导引法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和思考历史问题,并自主搜寻相关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
老师可以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真实的历史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老师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者历史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的过程和学习案例中的历史知识。
4.视听教学法视听教学法是通过使用影视资料、图片、音频等多种媒体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人物的形象等。
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听取历史音频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5.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通过读取和理解历史文献,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的一种方法。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对文献中的观点、事件、人物等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学习文献分析方法,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历史研究能力。
6.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历史知识。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任务和项目,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资料收集和问题研究等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7.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通过将历史知识与游戏元素结合,创造出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
老师可以设计历史题目、历史角色扮演、历史益智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历史,并提升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场景。
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等因素,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摘要:中学历史对于启迪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将问题教学法引入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设计”,本文主要对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问题设计1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就现阶段的教学方式来看,中学历史教学大多停留在“填鸭式”教学的模式上,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这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难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实际上,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探讨出一套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
2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2.1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问题教学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出发点,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问题,以激发出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将问题教学法融入到历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深刻地掌握和领会历史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问题时,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2.1.1问题的设计要与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相符合。
中学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有所提升,在观察事物时也带着一定的目的性,可以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独立思考问题。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对社会现象和抽象逻辑思维产生兴趣,“填鸭式”教学的方法已经难以说服他们。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2.1.2问题的设计要与现实相结合。
历史有着过去性的特征,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不会对现实生活有太大的帮助,这也是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历史虽然是已经发生的遥远的事实,但是学习历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过去,也能够认识现在、预测未来。
历史上的某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重复出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在历史中往往都能够找到佐证,这就说明,现实生活与历史具有相通性的特征。
历史(心得)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历史论文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新探为改革当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单一传统模式,笔者在教研工作实践中,取目标教学模式的众家之长,探索改造成了“三环十步一反馈”目标模式。
这一模式经十所中学的三年实验,于1996年底结题检测,认定具有推广价值。
现介绍给同行,以期引玉。
“三环十步一反馈”目标模式的基本程序如图所示:附图{图}以新授课为例,提出这一模式的操作要求:(一)制定教学目标课前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这一环节分三步操作,其要求是:第一步,确定知识目标。
教师统揽教材,学习大纲,弄清所授课(含章、节,下同)的知识点及其在学段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及所授知识的目标独立性,按课后习题要求,确定若干知识点,作为所授课的知识教学目标。
第二步,确定能力目标。
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所授课在认知领域的目标,细分为不同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再依据这个划分标准,确定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层次,对每一学习能力层次的活动形式,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用可以观测的外显行为方式描述出来。
第三步,确定思想目标。
挖掘所授课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找出思想教育点,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的情感领域目标,细分为“接受”、“确信”、“性格化”三个水平层次,定出具体的思想教育目标。
(二)实施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这一环节分四步操作,其要求是:第一步,前提诊断测评。
在学习历史新课前,对学生应具备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性进行诊断测评,看学生是否具备学习历史新知识的技能基础和思想情感基础。
前提诊断主要是通过测试、问卷、谈话、提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诊断摸底。
诊断的内容要紧紧围绕那些与新授教学目标有关的旧知识。
测试后,教师要迅速作出订正、指导和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然后转入新课。
前提诊断测评,不是每一节课前都要作这一步工作,仅是新授课开始时,或遇到重点教学目标内容与有关学科的知识存在密切联系时,或与重点教学目标有关的旧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时实施。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中如何开展问题式教学
中学教学2019年第6期浅谈中学历史课堂中如何开展问题式教学吕梁钧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摘要:问题教学法是中学历史课堂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它旨在通过教师在课前将本节课的三维课标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所看、所听、所想来思考和回答问题。
让学生能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点,并逐步养成思考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中这种设问方式一般是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学生分组互助合作后再生成答案的模式。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历史;思维;能力;核心素养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回答为主要形式,递进式推进,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到彼进行层次性解决,形成梯度式、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结构。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问题设计的合理、巧妙、且提问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将推理式的教学模式贯穿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综合作答的能力。
一、问题设计的原则(一)问题设计要有科学性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历史概念和历史脉络做到准确理解和把握,尤其在现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科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吧、具备科学性,不能违背了历史课程标准的主旨精神和要求。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初中学生的认知比较感性,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来组织教学,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注意结合三维目标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这三个层次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
尤其在运用层次上的设问最好做到梯度设问和引导设问。
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难点,使得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历史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历史活动经验。
(三)问题的设疑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古代说书人叙事有章法,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充分抓住了听众的好奇之心。
其实问题式教学也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很好地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活跃思维,一改传统教师填鸭式教学的无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带着猎奇的心理跟着老师的问题和思路去层层推理,让学生在质疑、思考、讨论和探索中尝试一种自我体验、自我认同和自我成就的学习方法。
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图 分 类 号 : G 6 3 3 . 就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 以 模仿照做 的标准样式 ,其在学术界通常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 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和理论之 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 统。简言之,把解决某类问题 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就 是模式。 最先将 “ 模式” 一词 引入到教学领 域, 并加以系统研究的 人, 当推美国的乔伊斯( B . J o y c e )  ̄ [ 1 韦尔( M. we j 1 ) 。1 9 7 2年 , 乔 伊斯和韦尔合著的《 教学模式》 一书对教学模式和分类做了论 述, 他们认为: “ 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 、 选择教材、 提示 教 师 活 动 的一 种 范 式或 计 划 。 ” 我 国 教育 界 目前 比较 认 可 的 说法 是 :教 学模 式是 建 立在 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上 , 为实现特 定的教学 目的, 将 教 学 的诸 要 素 以特 定 的 方 式组 合 成 具 有相 对 稳 定且 简 明 的 教 学 结 构 理论 框 架 ,并 具 有 可 操 作 性程 序 的教 学模 型 。简 洁 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 。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 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它既可以直接从丰富的教学实践 经 验 中 概 括而 形 成 ,也可 以在 一 定 的 理 论指 导 下 提 出一 种 假 设, 经过 多次 实验 后 形 成 。 2中 学历 史 课 的 教 学模 式 及 应 注 意 的 问题 叶小兵先生( 2 0 0 6 年) 将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模式概述为五 种基本类型,下面对其一一介绍并分析其在 实施过程 中出现 的 问题 。
2 . 4问题探 讨 式
2 . 1 信 息传 递 式
这种教学模式 即传统的教授式 ,由教师口说笔写进行知 识的传授。这 一模式的操作程序为复 习旧课一导入新课一讲 授新课一巩固新课一布置作业。从流程图可以看 出,这一模 式是由教师负责组织教学内容,并通过课堂传授和完成作业 从而使 学生掌握教学 内容的。虽然此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单 位时间内较好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但是如果教师不注意采
中学历史性问题教学法[论文]
浅谈中学历史探究性问题教学法【摘要】在历史教学中,使用探究性问题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探究性问题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联想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争议的历史问题进行讨论、评价。
【关键词】历史教学探究性问题教学法探究性问题教学法强调知识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探究过程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
教师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依托学生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的原则,而且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趣味性、应用性、知识性、综合性等。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培养其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
那么问题情境设计有哪些方法呢?本文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材料情境法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
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
”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史料教学。
现行初中历史阶段的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很多史料。
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史料,指导学生阅读这些史料或者增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史料,然后通过材料设置问题情境。
问题的设计要千方百计地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创造性独立思维,敢于摆脱历史思维定式。
例1: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个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史料,并引导学生阅读,同时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了清朝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现在的圆明园仅存少量的景点,有人主张应该在原地重建圆明园,有人则反对重建,请根据这一史料从多角度思考,你坚持哪一种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这道思考题的设计是依托课本中的材料,从新的角度设置新的情境,题目很新鲜,也很贴近学生的心理水平,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
这样,学生在新情境中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王国中翱翔,从而启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摘要: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讲究教学方法,中学历史的教学更应该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也在发生着变化。
历史教学不仅承载着文化的传递,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也使学生学会用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所以新型的历史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历史;教学方法;新课改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具有多层次多联系的特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新课程的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内化、践行。
但随着中考政策的不断调整和教材的改变,加之语、数、英等学科的挤占,使学生不够重视历史学科,无疑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为了使学生能学而“有趣、有效、有用”,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使用朗读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重点内容的记忆,还能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中的朗读可分两种:一是教学过程中在讲到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高声朗读,这种朗读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以达到让学生集中精力和提神的作用。
二是利用预备铃到上课铃之间的时间,指定一名学生,由学生组织全班学生朗读,但教师要提前告诉学生朗读的内容,这种朗读的内容应是前一阶段所要求掌握的重点,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也可以起到让学生提前进入上课状态的作用。
二、听写教材中学生容易写错的字历史教材中牵涉的人名、地名及历史事件太多,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书写很不规范,部分学生能记住历史知识,但因为不会写字或写错别字,导致在检测时丢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完成一段时间的教学任务后,把平时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归纳出来,给学生听写。
通过听写来避免学生出现这种失误,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这些人物及事件的认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怎样运用问题教学
试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怎样运用问题教学随着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三历史复习课原来那一套传统的老教法已越来越难于适应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了。
为提高复习效果,中学历史教学界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笔者以为,当前形势下的这种调整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拓宽外延拓宽,就是要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
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这是由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决定的。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古代史》基本上是初中内容的压缩,深度不够,层次偏低;《中国近代现代史》是新近编写的,其体例、内容都很新,切合高中要求,但由于教材为避免与初中本重复。
许多重要知识点仅一笔带过,交待不详;《世界近代现代史》仍沿用原来的老教本,知识陈旧,不少观点已经过时。
因此,教学时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予以补充和更新。
本文认为,对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主要是补充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1重要史实、史料的补充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必要的史实。
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就有必要将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圈地运动的有关史实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
1.2基本历史理论的补充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995年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第8条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两个最权威的文件,它们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要求,而这两个文件所要求的历史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中学历史教材上所没有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补充。
中学历史如何进行问题探究教学
中学历史如何进⾏问题探究教学中学历史如何进⾏问题探究教学⼀、什么是问题探究教学历史课采⽤的问题探究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围绕教师或学⽣提出的问题,进⾏有⼀定深度、⼴度的探索、讨论,让他们在独⽴思考、教师引导、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掌握历史知识、提⾼学习能⼒。
问题探究教学可以最⼤限度地发挥学⽣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取得认知思维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能⼒。
它⼀直受到古今中外教育家的重视。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
”他在教学中不作系统的讲解,只是通过⼀连串巧妙的提问、暗⽰,像“产婆”⼀样引导学⽣通过⾃醒,应⽤已有的知识进⾏思索,进⽽得出正确的结论,获得新的知识。
⼜如我国古代的教育学专著《学记》,主张教师要“善喻”,做到“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
”这些可以说是问题探究教学在欧洲与中国的最早的探索和倡导。
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倡“发现法”教学,其教学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师或学⽣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去探寻答案的过程。
此教学法现在已在国际间得到⼴泛推⼴。
我国教育界近⼗⼏年来对如何应⽤“问题探究教学”来改⾰教学,进⾏了深⼊的研究,成果颇丰。
许多实验表明,问题教学法对于发展学⽣的各种思维能⼒有积极的意义。
特别有益于培养学⽣的活跃性和独创性的思维品质。
因为在问题的情境中,学⽣⾃主能动地对问题进⾏全⾯深⼊的分析探究,其本⾝就是⼀种极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历史课如何进⾏问题探究教学1.设计好问题问题的设计是进⾏问题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和学⽣的基础上,精⼼设计好问题。
这些问题⼀定要讲究合理性、启发性和探索性,把学⽣带进⼀种探索意境中。
问题设计的⽅法和类型很多。
⼀是可以利⽤教材内容进⾏设疑。
如在《东汉的统治》⼀课的教学中,讲到黄⼱起义时,可向学⽣提问:“黄⼱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有什么不同?在这两次较⼤规模的起义背后,隐藏了什么共同的东西?”⼆是可以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进⾏提问。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摘要】探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
然后探讨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包括设立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进行研究、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开展实地考察活动以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面。
最后总结了探究性学习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启发性问题、多种资源、小组合作、实地考察活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兴趣、主动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学生、教育、引导、培养1. 引言1.1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主动参与历史知识和事件的研究探讨活动。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系统性认识和深刻理解。
探究性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1. 以教育学科为基础:历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 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3. 开放性和多样性:历史学科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历史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历史事件的多维度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中学历史教育的多元教学模式
中学历史教育的多元教学模式概述:中学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历史文化素养,中学历史教育不断探索多元教学模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多元教学模式,包括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地考察等,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启示。
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实际案例来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优点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历史知识更加生动、具体。
通过案例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历史思维模式,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案例教学也强调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案例教学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对案例进行精心的选择和设计,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较高要求。
其次,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分析,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要求也较高。
最后,案例教学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教师需要掌握合适的教学节奏。
二、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来促进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来分享自己的观点,理清思路,拓展视野。
讨论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讨论式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
同时,讨论式教学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集体智慧来解决复杂历史问题。
然而,讨论式教学也存在一些困难。
首先,讨论式教学需要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发言节奏,引导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对教师的素质和经验有较高要求。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开展方式研究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开展方式研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观念,中学历史教学要求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立足于时代特征,以学科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为导向,注重历史情境的设计和历史问题的探究,提倡创造性思维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一、以多元文化为背景从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角度,可以完善我国广大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教学中,通过尽可能地准确地表达不同文化内涵,传授利用专业词汇和必要的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外语的表达技巧,同时还能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
将多元文化的背景融入到历史教学中,能够从深层次上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他们的历史素养。
二、立足于时代特征中学历史教育应该立足于时代特征,更好地鉴定历史文献,了解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教学需要从材料组成、内容讲解、思路跟进等方面制定新的教学标准。
同时,历史教育应该强调历史的主体性,不同年代的文化与思想体系,培养学生对历史状况的感受能力,并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
三、学科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新课改要求学科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成为指导历史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
历史学科知识有诸多分支领域,要求通过了解历史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掌握历史学科的概念,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得以系统化、归纳化。
学科核心概念的掌握有助于建立规范的科学语言和历史概念,加强议论驾驭能力,参与历史论证和开展历史分析的能力。
四、注重历史情境的设计和历史问题的探究历史教学中要扮演导师和协调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境。
历史情境对于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和对历史的理解有很大帮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学科能力等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历史情境,以便于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人物的文化思想。
此外,在历史问题探究方面,要重视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在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在历史问题探究中,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提倡创造性思维和合作学习历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学生团队合作形式,完成一个个历史研究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学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传统的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构建以问题作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以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探究“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是一种尚在探索中的远未定型的教学模式。
如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将其称之为“中学历史教学问题研讨模式”,认为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研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1]而华中师范大学杜芳教授在其新作《新理念历史教学论》中认同了“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这一名称,认为它“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师生共同从背景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
”[2]对“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的操作程序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实践。
一、“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其重心是“探究”实际上,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因此,从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主题出发,精选适切的材料,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为学生的探究创造条件是实施“历史问题教学探究法”的起点。
这是因为学生必须依据基本的历史事实才能展开历史问题的探究,否则,只能人云亦云,或者只言片语,或者照本宣科。
精选适切的材料,要充分注意“三性”。
(一)可靠性。
可靠的材料是探究顺利展开的前提,备课时教师必须认真筛选和判断材料的真伪,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教学的需要呈现相应的材料,形成问题情境。
如执教《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中的“大跃进运动”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浮夸风”特点,笔者选取了那个时期的一则报道:“广东新会农民‘创出’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蒲城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时间下蛋……”并设计了如下问题:“这则报道大概出现在什么时期?你认为这则报道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吗?请说出判断理由。
”面对基于这样的材料构成的问题场景,学生立刻产生了探究的兴趣,不但通过探究解决了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过程,对判断史料真伪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思辨能力。
(二)客观性。
各类史料通常因为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带有主观色彩,学生研读时容易在不经意中受其影响,从而偏离历史的真相。
教师在选取材料时应该充分注意这一点,因为客观性强的材料才更有可能形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更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得出较为客观的认识。
执教《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讲到工人阶级状况时,向学生呈现了两则材料,一则是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关于工人悲惨生活的描述,另一则是英国教会慈善机构关于工人辛酸生活的报告。
相对而言,第二则材料更客观地展示了当时的工人生存状态。
有此铺垫,学生们才易于理解当时的阶级矛盾为什么会趋向尖锐、马克思主义何以诞生等问题。
(三)典型性。
重视材料的典型性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蕴藏在历史表象深处的历史逻辑。
如执教《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论证先进的冶金技术时,选取“四羊方尊”这则材料比“司母戊大方鼎”显然更具典型性,因为司母戊大方鼎主要是礼制与王权的象征,而“四羊方尊”更能体现铸造技术的精湛。
同理,要说明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之“新”,《敬告青年》所提出的“敬陈六义”应当就是不二之选,一直高举反猜题大旗的高考命题专家也不回避这段材料恐怕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全面性,全面的材料同样有助于形成真实的问题情境,进而有助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全面的结论。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意材料形式的多样性同样是重要的。
一般而言,文字材料较为理性,视频材料多具震撼力,图片材料比较直观。
各类材料的交替呈现,可以更有效地刺激学生关注材料、研读材料与引发探究。
二、“历史问题”是“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切入点扬州大学朱煜教授曾指出,“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它的突出特征是以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3]这是因为没有问题也就失去了“探究”的前提。
因此,从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主题出发,设计好问题链,特别是设计好核心问题是实施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的第二个关键环节。
核心问题是问题链中的最关键问题,它通常应当根据课时主题来确定。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较好地解决核心问题,还要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出若干有内在逻辑联系、有助于实现主要教学目标的辅助性问题,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问题链。
一个设计巧妙的问题链不但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逼近问题的内核,领略历史的奥秘并最终有效地解决问题;而设计不良的问题则有可能导致探究活动无法顺利进行甚至是中断,问题依然是横亘学生面前的问题。
怎样的问题链设计是比较好的?除了遵循“问题角度宜小”、“问题难度应适中”、“问题之间要有一定梯度”等一般的问题设计原则外,一个好的问题链的设计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紧扣课时主题。
因为课时总是有限的,只有把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引向最核心的问题展开讨论或体验,才是最有效的。
其它的一般性知识或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或学生的自学予以解决。
(二)要有广阔的思维空间。
历史教学当然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但更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历史教学应当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问题。
因此,问题的指向应当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而不是设定一个“圈”。
具体而言,这些问题可以设计为比较复杂或有争议的。
问题光凭某一个学生的智慧恐怕很难解决,需要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即使讨论了也常常难以达成共识,却有助于学生感受探究过程的重要与快乐。
(三)要有利于课时教学任务的完成。
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学有效性所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历史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必须依据一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情,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出能帮助师生顺利推进教学进程的辅助性问题。
长松博士认为,“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4]山东教育学院的特级教师齐健则提出,”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探究活动,应该是由学生自主构建问题”[5]确实,理想的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应当是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然后由师生共同来解决问题。
因为只有学生提出来自内心世界的问题时,才会产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才会主动地投入到探究问题、学习知识、体验情感的过程中,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然而,学生的问题从何而来?从这个角度看,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能够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养成质疑的习惯,使之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
因此,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基于批判思维与质疑精神基础之上的提问能力,是使得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具有更强生命力的关键环节。
要达到这一理想境界,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坚持以生为本,坚信“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基于学习主题及相关材料大胆地提出问题,然后由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当然,学生的质疑与提问能力是一个养成过程,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和难以切中主题是无可避免的。
教师不能因为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打破预设的教学目标而刻意回避,而应耐心和正确地指导学生围绕学习主题,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整理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养成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在执教《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时以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作为导入,意在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构建整节课的框架。
之前,笔者预设的问题是“我们的疑问:他为什么要改变世界呢?他怎样改变世界呢?他真的改变世界了吗?……”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是:马克思生活的世界是怎样的?他要改变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改变?结果如何?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和笔者的预设既有一致,也有差异,但只要稍加梳理就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大多切中本课的教学主题。
于是,教师便直面了他们的疑问,再加以引导和共同探究,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要达到这一理想境界,教师也要注重教学艺术,如有意识地选取相应材料,创设具有悬念的或是冲突性的问题情景,并给学生留出较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引发学生疑问,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一位名师在执教《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时,向学生们介绍说“田家英曾是毛泽东的秘书,1961年被毛泽东派往浙江农村进行调查研究。
按照当时的指示要求在浙江选择两个示范点进行调查——一个好的、一个差的。
田家英一行到达浙江后便选择了嘉善魏塘公社作为示范点,一个差的示范点。
”显而易见,这样的材料的确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魏塘公社当时到底差在哪里?田家英来到魏塘后结果怎样呢?有没有到过我们村儿呀?……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升起的问号,为探究过程的展开提供了很好的动力与开端。
三、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的直接目的当然是解决历史教学中相关内容的问题,但更重要的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引导学生围绕课时主题进行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是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又一关键环节。
怎样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朱煜的建议值得重视,“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体会探究历史的过程与方法。
为此就必须模仿历史学者的研究工作,运用史料作为证据,配合一些问题来进行历史的探究活动。
”[3]“模仿历史学者的研究工作”,当然需要教师的引导。
学生确实常常会因为能力的限制而一时找不到探究的路径或不知道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
这时,教师就要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探究,并在这一过程中就探究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点拨,如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材料研读、个人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也可以适当地介绍历史学者的研究方法。
采用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虽然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绝不可以削弱教师主导作用。
实际上,教与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要社会角色毕竟是受教育者,他们在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方面都还有欠缺,所以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至为关键,正因为如此,人们才高度肯定教师的作用。
事实上,仅以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而论,从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主题的确定到材料的选择、从问题链的设计到学生的质疑或提问,直至探究方法的掌握,都有赖于教师的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理解自己的职业使命,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向性作用,将学生一步步引向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