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2例临床分析
23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护理体会
表 2 两组产妇中医症状积 分治疗后 的比较
组 别 观 察 组 对 照 组
t 值 P值
分
总 积 4 4
1 5 . 8 8 8 0 . 0 0 0
3 P ) 临床症状 明显时 原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其致病 因素 周; 终止妊娠方式: 阴道 分娩 5 例, 剖 宫 鱼精蛋 白副凝试验 (
可 以归纳 为激活 凝血 系统 及 纤溶 系统 , 导 产 1 8例 ;3例 DI C发生在产前 ,2 0例 均 呈 阳性 ; 2 3 例 凝 血 酶 原 时 问( P T ) 均延
足型汗症 5 O例 临床 观 察 [ J 】 . 浙 江 中 医杂
志, 2 0 1 3 , 4 8 ( 7 ) : 5 l 1 .
果显示, 在产后产妇 出现大量褥汗 时应 损, 皮肤有破 损者禁用 ; 敷药 时用 O . 9 %
万新先, 崔 守欣, 于晓厨. 神 阙穴贴敷在剖
宫产 术 后 促 进 肛 门排 气 的 应 用 【 J 】 . 光 明 中医 , 2 0 1 2 , 2 7 ( 1 I ) : 2 2 7 0 — 2 2 7 1 .
例 数 5 6 5 6
多 汗 1 . 6 9  ̄1 . 5 1 9 . 2 2  ̄ 2 . 4 2
1 9 . 7 5 5 O . 0 0 0
神 疲 乏 力 0 . 5 6  ̄ 0 . 4 3 1 . 0 1  ̄ 0 . 2 2
6 . 9 7 2 O . 0 0 0
口渴 咽干 0 . 1 5  ̄ 0 . 2 4 O . 6 1  ̄ 0 . 4 2
7 . 1 1 6 0 . 0 0 0
50例孕妇产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50例孕妇产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孕妇产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方法:对47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DIC患者经过抢救,死亡3例,死亡率6.38%。
肝素使用后,使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延长115倍,约45s。
胎儿除7例入院时因胎盘早剥已胎死宫内外,余40例新生儿均存活。
结论:产科DIC多有明确的诱因,只要积极预防及治疗其原发病,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可防止和减少DIC的发生。
同时应应加强孕期产妇教育,加强产前检查,做好围产保健,建立高危孕妇档案,提高基层医院产科人员的诊疗水平。
[关键词]孕妇产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治疗;预防[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下,引起广泛的微血管内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的沉积的病理过程,是产科的危重急症,也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促发因素很多。
严重威胁着广大孕产妇的生命。
但及时诊治,去除病因,积极救治可获痊愈。
我院产科自2005年1月~2008年1月救治DIC患者共47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7例均为我院收治的DIC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1];年龄19~35岁,平均28.9岁;初产妇42例,经产妇5例;孕26~43周,平均36.5周;单胎44例,双胎3例;剖宫产34例,阴道分娩13例;发病时间产后2~24h;其中胎盘因素15例,妊娠高血压病11例,产后出血10例,死胎7例,子宫破裂2例,羊水栓塞2例。
临床表现,除原发疾病所特有的症状外,均不同程度发生产后大出血,血液不凝,出血量800~10000ml,平均3000ml;休克26例,心衰8例,肾衰5例,肝衰3例,昏迷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2例。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数量<100×10 9/L或进行性下降35例,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延长最少3s至测不出,纤维蛋白<1.5g/L。
18例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医学PPT
。
适当运动
根据患者情况,指导其 进行适当的活动和锻炼 ,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
功能恢复。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了 解患者恢复情况,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 助其克服恐惧、焦虑等 不良情绪,树立康复信
02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
预防措施
定期产检
通过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 可能导致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的高危因素。
合理饮食与运动
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运动, 控制体重在适宜范围,有助于降低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风险 。
避免孕期过度紧张
孕期过度紧张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 ,从而增加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的风险,因此应保持心情舒畅。
01
02
03
04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 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出血情
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时清 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
维持正常体温
注意保暖,保持患者体温正常 ,防止因体温过高或过低影响
凝血功能。
防止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患者 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典型案例二:孕期预防与保健
总结词
孕期预防和保健措施可有效降低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风险。
详细描述
某孕妇在孕期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医生根据其个体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补充维生素K、 监测凝血功能等。孕期过程中,孕妇严格遵守医嘱,最终顺利分娩,未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典型案例三:产后护理与康复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医学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2023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前言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是在产科疾病基础上发生的,以出血、栓塞及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总体发生率为0.03%~0.35%。
胎盘早剥、羊水栓塞、HELLP 综合征、围产期脓毒症、死胎滞留等是并发产科DIC 的常见疾病。
产科原发病发展到DIC 的过程隐匿,缺乏预警。
早期识别、正确诊断和及时处理至关重要。
本共识由产科及血液科出凝血专家就上述常见产科DIC的诊断、实验室检查和处理给出推荐,供广大临床医务人员参考,以降低孕产妇和胎婴儿死亡率、改善妊娠结局。
一、产科DIC的发病机制妊娠期表现为生理性高凝状态,血液循环中凝血因子VⅡ、VⅢ、IX、X 水平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Fib) 水平为未孕时的2倍,达到4~6g/L, 抗凝系统蛋白S水平明显下降,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随孕周增加而升高,胎盘来源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表达上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降低。
组织因子是产科DIC 凝血激活的主要始动环节。
胎盘、蜕膜、子宫肌层、羊水富含组织因子,含量分别是血浆中的数十到上千倍。
发生严重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宫内感染致脓毒症、死胎滞留时,大量组织因子进入母体血液循环,通过凝血级联激活Fib, 形成纤维蛋白,微血栓广泛生成;继而激活纤溶系统,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导致广泛出血及器官功能障碍。
二、产科DIC 的临床表现产科DIC 的临床表现因原发病不同而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如下:1. 出血:表现为产后大出血且血液不凝、腹膜后间隙广泛渗血、手术缝合止血困难;全身皮肤、黏膜出血(穿刺部位出血、消化道自发出血、尿血等).2. 休克:出现低血压、低血氧、少尿或无尿等休克表现。
并发DIC 时,休克不易纠正。
3.微血管栓塞:发生于器官的微血管栓塞其临床表现各异,可表现为呼吸衰竭、意识障碍、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剖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以血液中过量蛋白酶生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为特征。
临床主要表现为严重出血、血栓栓塞、低血压休克,以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本病处置颇为困难,在此,作者结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多年来对本病的诊治经验作介绍,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病因】DIC的发生与许多疾病状态有关。
急性和亚急性DIC最常见的原因是①感染(包括革兰氏阴性、阳性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等感染);②病理产科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妊娠毒血症等;③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此外,严重创伤和组织损伤、烧伤、毒蛇咬伤或某些药物中毒也可引起DIC。
慢性DIC主要见于恶性实体瘤,死胎综合征,以及进展期肝病等。
【发病机制】生理状态下,血液凝固和纤溶是处于平衡状态的一对矛盾体,无论何种因素导致的DIC,其发病的关键环节是凝血酶生成失调和过量,并引起进行性地继发性纤溶亢进。
凝血酶的过度生成不仅可大量消耗凝血因子I、Ⅴ、Ⅷ,而且可结合到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受体,一方面诱导血小板活化聚集;另一方面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PA。
在存在新形成的纤维蛋白单体条件下,纤溶酶形成。
多数情况下,DIC的促凝刺激是组织因子(TF)介导。
组织损伤可产生过量的TF进入血液,恶性肿瘤细胞分泌TF;炎症介质作用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TF表达上调等,均可使TF含量增高。
然后,TF触发凝血酶的形成,进而导致血小板活化和纤维蛋白形成。
在急性未经代偿的DIC,凝血因子消耗的速率超过了肝脏合成的速率,血小板的过度消耗超出了骨髓巨核细胞生成和释放血小板的代偿能力,其效应反映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则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APTT延长,血小板计数降低。
DIC形成的过量纤维蛋白可刺激继发性纤溶的代偿过程,结果导致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FDPs)。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的临床分析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标准对产科DIC 患者的诊治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早期诊断标准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24例符合早期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24例符合一般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两组患者病情给予相应临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62.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重视产科DIC的早期诊断,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治愈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患者血液内成分平衡机制遭到破坏而引发的临床综合征,是产科比较严重的一种并发症,患者往往会出现出血、溶血及微循环障碍等临床症状[1]。
该病起病急,病情复杂且发展迅速,临床DIC导致产妇及胎儿死亡率较高[2]。
本院对收治的48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总结更为科学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5年6月本院产科收治的DIC患者48例,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28.2±5.2)岁,孕周33~41周,平均孕周(37.6±2.7)周。
其中初产妇30例,经产妇18例。
经产妇中,9例为自然分娩,9例为剖宫产。
48例DIC患者均有阴道出血,出血量为1200~2800 ml,平均出血量(1843±572)ml。
根据诊断标准,将24例符合早期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24例符合一般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1. 2 诊断标准1. 2. 1 一般诊断标准伴有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如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多发性出血倾向、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等临床症状,进行抗凝治疗有效。
38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分析
38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临床上因多种疾病而引起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诱发。
在产科临床上的并发症引起的患者为普遍现象。
本文针对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来进行研究。
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收集治疗的38例临床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分为a治疗组(19例)与b对照组(19例)。
a治疗组给予患者采用潘生丁,用量100~600mg/d、并对患者血压、各脏器的功能、血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进行观察。
而b对照组通过给予患者使用的肝素到dic指标表现为正常情况下,并输注葡萄糖来对患者加固治疗。
结果 b对照组的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效果明显优于a治疗组。
a治疗组与b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15.79%和10.53%,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功能恢复率b对照组(89.47%)与a治疗组(73.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医学使用肝素加葡糖糖液对产科患者治疗dic功效显著,疗效显著优于a治疗组。
【关键词】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067-02临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经不是简单的疾病表现,而是经过研究发现是由于患者身体多种病因而引起的严重止血功能紊乱病理。
dic疾病是在患者疾病的基础上,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严重受损,而使得凝血系统被激活,造成凝血的亢进,从而导致了整个机体中的微血管因子引发的激活纤溶系统并伴有血小板功能障碍,使产科dic患者全身性的引起出血,所以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根据研究发现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病理生理过程,它的病情非常的凶险,变化过程很快,严重的导致到母婴之间的生命危险。
在医学临床上,随着抗凝血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而大大降低了产科中的母婴死亡率。
现将我院2005年1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8例临床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采用此两种方式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8例,均符合血栓与止血学术诊断标准。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体会(附26例临床分析)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体会(附26例临床分析)标签: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诱发因素很多,以产科并发症引起者为常见。
产科DIC常发病急骤,母婴死亡率极高。
本研究对我院1995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6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体会。
1 资料与方法1.1 发病率我院1995年1月~2004年12月产科分娩及中期妊娠引产共13 684例,发生DIC 26例,发生率为0.19%。
1.2 一般情况①年龄19~44岁,平均23.6岁;②孕产次:初产妇11例(42%),经产妇15例(58%);③孕周分析:4.0 g/L;③3P试验阳性或FDP>20 mg/L;④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或延长3 s以上,或动态变化,或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或延长10 s以上;⑤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或纤溶酶原减低[2]。
本组26例均有易诱发DIC疾病的存在,尤其是羊水栓塞、胎盘早剥、重度妊高征、产后出血、宫内死胎滞留等,在症状出现之前已经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所以应及早做有关凝血功能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
3.2 及时去除诱因是治疗的根本措施只有阻断促凝物质的来源,才能阻止血管内凝血的发展,就产科而言,应尽快结束分娩,阴道分娩条件不成熟可行剖宫产,若产后出血不止,当果断行子宫切除术,本组20例行子宫切除术,其中10例剖宫产+子宫切除术。
2例产后羊水栓塞、DIC,立即在产房行子宫切除术,术中见双侧子宫动脉中已有血栓形成,未能挽救患者生命;1例产后羊水栓塞、DIC未及时切除子宫,患者死亡。
3.3 及早、合理使用肝素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手断肝素具有强大的抗凝作用,可防止微血栓形成,但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因此,DIC确立诊断后,应及早使用肝素,用于高凝血期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本组中2例羊水栓塞患者在化验结果未回报即及时使用肝素并即刻行子宫切除术,使病情好转,最后实验室检查证实了DIC的诊断。
关于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关于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我院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
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24h出血量,药物不良反应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标签:低分子肝素;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效果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在微循环内,主要是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聚,即微血栓形成[1]。
由此引起凝血因数和血小板消耗和继发性纤溶,广泛出血,血管内溶血,组织坏死等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各脏器的功能障碍。
产科的胎盘早剥,死胎稽留,感染性流产,过期流产,先兆子痫和子痫,羊水栓塞都可导致DIC的发生,为产科的危急症[2]。
一旦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必须马上确诊,去除发病诱因,否想会危及患者生命。
本次研究中,针对我院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部分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
其中对照组年龄在22—38岁之间,平均年龄(25.4±2.8)岁,初产妇15例,经产妇10例,顺产14例,剖宫产11例,胎盘早剥6例,妊高症7例,产后大出血14例,羊水栓塞6例;观察组年龄在21—39岁之间,平均年龄(26.2±2.5)岁,初产妇16例,经产妇9例,顺产13例,剖宫产12例,胎盘早剥7例,妊高症6例,产后大出血16例,羊水栓塞5例。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1例临床分析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1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6-04-28T11:29:15.4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1期作者:关智芳[导读]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产科河南三门峡 472000)对于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研究。
关智芳(三门峡市中心医院产科河南三门峡 472000)【摘要】目的:对于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选取我院产科收治的31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通过对于患者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对于患者病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31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经临床抢救治疗后,29例患者病症得到有效控制,2例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发生死亡,患者病症的抢救治疗有效率约为95%,同时有28例新生儿存活,新生儿存活率约为90%。
结论:进行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症的及早诊断以及积极治疗,是提高产妇以及新生儿存活率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借鉴和应用。
【关键词】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130-02临床中,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对于新生儿的存活率也存在极大的不利作用和影响,是临床研究和关注的重要病症之一[1]。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容易导致产妇在妊娠过程中,机体处于高凝血状态,从而使产妇羊水以及胎盘中具有较高活性的凝血活酶,容易在产妇分娩生产过程中将胎盘和羊水中较高的凝血活酶快速的释放到机体中[2],从而对于产妇的血管造成一定的损伤,引起产妇在分娩生产过程中发生大出血,对于产妇以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针对这种情况,下文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31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采用回顾分析法,对于患者病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总结分析。
1.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1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患者年龄在22岁至47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约为(27.57±6.31)岁。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2例临床分析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2例临床分析
吴迎红;张琼香
【期刊名称】《现代医院》
【年(卷),期】2008(008)011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血(DIC)的临床诊疗和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14年中发生的32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急性DIC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病死牟呈下降趋势,但围生儿死亡率有所上升,主要死胎增多.控制出血时间越平,疗效越好,保存子宫机会越大,抢救成功率越高.最主要的诱因是:胎盘早剥、死胎、产后出血、羊水栓塞、重度子痫前期.实验室检查中的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敏感性较高.结论要重视围产保健,重视对产科急性DIC主要诱因的防治,动态监测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的关键是迅速去除病因,及时输入新鲜血,补克凝血因子,治疗中要注意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慎用肝素.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吴迎红;张琼香
【作者单位】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广东惠州,516211;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广东惠州,516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
【相关文献】
1.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0例临床分析及护理 [J], 张红
2.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0例临床分析 [J], 金玉姬;韩元一
3.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6例临床分析 [J], 李洪菊;靳桂香
4.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4例临床分析 [J], 赵国华;钱红燕
5.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7例临床分析 [J], 容俊;马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妇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产妇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摘要】目的观察产妇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诊断与探讨治疗措施。
方法21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给予常规吸氧、输血的基础上,给予对症治疗,如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死胎者进行引产或剖宫产,出血不止者使用纱条子宫腔填塞,治疗结束后观察新生儿存活率、产妇抢救成功率。
结果2007年~2009年收治9例DIC,其中产后6例产前3例;活产新生儿6例,围产期儿死亡3例,新生儿成活率66.67%;产妇在给予急救后,抢救成功5例,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55.56%。
2009年至今收治12例DIC,活产新生儿10例,围产期儿死亡2例,新生儿成活率83.33%;产妇抢救成功8例,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66.67%。
结论早发现、对症治疗是抢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关键,肝素临床使用尤应慎重。
【关键词】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初产妇存活率抢救成功率将我院自2007以来,产科21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诊治情况做一回顾性分析,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病例纳入符合1987年首届中华血凝学会提出DIC(修正案)的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1],且为初产妇,客观检查依据明确,排除严重躯体疾患及心、肝、肾严重病变,无药物滥用及酒精依赖史的精神正常,依从性好的患者,在其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纳入21例患者进入本研究。
1.2 一般资料21例患者均为我院产科住院患者,年龄最大者42岁,最小者24岁,平均28.2±1.3岁;DIC发生时间:产后发生14例顺产后6例,剖宫产后8例,产前7例其中孕周最小者22±6周,最大者40±2周;并发症:合并胎盘前置者3例,产后出血者1例,羊水栓塞1例,死胎1例。
1.3 诊断依据症状表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不凝症状,出血量:1325~4718ml,平均2416±500ml。
出血情况:皮下出血7例、大便潜血(+)5例、血尿5例、会阴侧切渗血2例、腹腔内出血2例。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的临床分析_0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以及临床治疗方案及效果。
方法选择产科收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根据患者发病原因及病情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治疗,20例患者均抢救成功,无死亡病例;子宫全切除者2例,次全子宫切除者1例,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者4例;胎儿情况:新生儿存活17例,宫内死亡1例,死胎2例。
结论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关键是及时准确的确定病因,消除致病因素,并给予止血、补充血容量等有效合理的对症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凝血疾病,由多种病因共同作用所导致,该病起病急,病情复杂且发展迅速,尤其产科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产妇及胎儿的死亡率较高[1],严重威胁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月本院产科收治的2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该病的早期诊断确定临床治疗方案,总结该病的临床治疗体会,以提高该病治愈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共20例,均为2008年1月~2014年1月本院产科收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20例患者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提出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2],患者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8.7±2.2)岁,其中初产妇14例,经产妇6例。
孕妇的怀孕周期>38周12例,28~37周6例,怀孕周期<28周2例。
其中发病时间为产前3例,于产时发病17例。
20例患者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原因:重度胎盘早剥8例,子痫和先兆子痫6例,羊水栓塞4例,前置胎盘2例。
1. 2 方法1. 2. 1 诊断方法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判断。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2例治疗体会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2例治疗体会摘要】目的:研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了近3年来在我院救治的32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过抢救29例患者存活,3例患者死亡。
结论:针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能够挽救大多数患者的生命。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138-0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疾病中的一个严重的病理过程,是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微循环内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红细胞凝集,形成弥散性微血栓,并因此引起循环功能障碍。
由于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大量消耗,最后导致广泛出血、休克与脏器功能损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11年7月到2014年6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32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年龄23~42岁,平均34岁。
32例患者均有诱发DIC的高危因素,其中产后大出血15例,羊水栓塞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胎盘早剥6例,重症肝炎2例,再生障碍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1.2治疗1.2.1治疗原则 DIC不是一个独立疾病,但任何疾病一旦发生DIC就必然加重原病情的发展,因此其治疗原则是标本兼顾,因果并治。
及时除去诱因,尽早娩出胎儿胎盘后,将使DIC迅速缓解;若只治疗DIC而不切断病原,则不可能阻止DIC的继续发展,与防止内脏遭受严重损害。
1.2.2原发病治疗积极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为及时去除原发病灶或采取急症手术创造有利条件,这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
如严重胎盘早期剥离并发DIC时,通过剖宫产术娩出胎儿,取出胎盘,清除宫腔残余物质或切除子宫以断绝凝血活酶进入循环,有利于纠正或消除DIC。
感染性休克并发DIC时,应使用足量抗菌药物,彻底清除感染灶,均有利于制止DIC的继续恶化[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n DC 是一 种 多 种 疾病 发展 过 程 中的 严 重综 合 征 , 科 i ,I) o 产 DC多数有诱 因 , 急 , I 起病 虽然 发生率 低 , 但病 势 凶猛 , 多表 现 为阴道大 量 出血 、 克 , 单纯 诊 断为产 后 大 出血 , 休 易被 而错 过 早期 诊断 时机 , 能 及 时诊 治 , 除病 因 , 挽 救 病 人 的 生 若 去 可 命 。为探讨 更有 效 的诊 断 方 法 , 理 及 预 防 方 法 , 文 对 我 处 本 院 20 年 6月 至 20 00 06年 6 妇产 科 的 3 月 2例 DC作 一 回顾 I
auai ( I ) M ehd R ve n yi3 ae f bttc I o ue20 u e 06 R sl T ee emayraos edn gltn D C . to s ei aa s 2csso s r s Cf m Jn 00t Jn 0 . eut o w l s o e i D r o 2 s hr n sn aig r a e l
Cl i n l s f Ob t e t is o 2 c s s d s e i a e t a a u a o g l t n i c a a y i o s r rrc n 3 a e is m n t d i r v c l r c a u a i n s n o
HUA F n a g—fn GUO n—p n L ANG a g, Xi i g, I Wu —fn e l e g,ta
( e a m n o yeooyadO satc, eFrt fl t optl f ixagMeia U ie i , iu4 3 0 Hea rv c , D pr e tf nclg n bt r st i i i e H si ni dc nvr t Weh i5 0, nnPoi e t G rr h i sA a d ao X n l sy 1 n C ia hn ) Abtat bef e T seser i ns ,f ci et n ade hneter c e a f bttc i e nt t vcl - src:O jc v oass al da oi e etet a i y g s f v r met n na c su t o s r s s mia di r aua C h e r e o ei d s e na rO
t h s i n s , u h a y e e sv io d rc mp ia i g p e n n y p a e t b u t n, mmi t u d e o im , o t a u h mo r a e e t o t i l e s s c s h p r n ie d s r e o l t r g a c , lc n a a r p i a l t c n l o o i f i mb l cl s p sp r m e rh g c . t Co cu i n Ea l ig o i n o rn e l o b o d p a ee n e gu i a in fc o a i n si a v r fe t e wa At h a n lso s ry d a ss a d p u g n w b o d, l o lt lt a d h mo l t t a trt p t t s e y e ci y, e s me n i n o o e v t
摘要 : 目的 探讨产科 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早期诊断 , 正确治疗及提高抢救 成功率 的方 法。方法 对 3 2例产科 弥散 性血管 内凝 血病例的l 临床资料诊 治回顾性分析 。结果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诱 因依次为 : 妊高征 , 胎盘早剥 , 羊水栓塞 , 产后大 出血 , 宫 内死胎 , 妊娠合并肝 病等 。结论 早期 明确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的诊 断 , 同时大量 输新鲜血 、 血小 板及新鲜 血浆 , 及时使 用肝素 , 断 果 决定切除子宫是抢救产科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病例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产科 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 ; 断; 诊 治疗 中图分类号: 7 9 R l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15 2 0 ) l一 0 5—0 10 99(0 7 O 0 3 2
弥 散 性 血 管 内凝 血 ( i e ntd It vc l ogl. Ds miae nr aua C aua s a r
本 组 3 例 全 部 及 时 输 新 鲜 血 液 、 细 胞 悬 液 、 干 血 2 红 冻 浆 , 维 蛋 白原 、 小板 等 , 纤 血 2 适 时恰 当使用 肝 素 ,4例子 5例 2
tme, s n e a n a d d csv n o c t h tr sa e k y me s r sf rte t g p t n s o b tt c C. i u i g h p r n e ii i g t u e ue u r e a u e o r ai a i t fo ser s DI i t n e i Ke r s b t t c is mi a e n r v c l o g l t n; a n ss te tn y WO d :o se r sd se n td i ta a u a c a u ai dig o i ;r ai g i r o
维普资讯
医学信息手术学 分册 2 0 年 1 07 月第 2 卷第 1 O 期
・
3 ・ 5
产 弥 散 性 血 管 内凝 血 3 2例 临床 分 析
华 方方 , 郭新 萍 , 梁武凤 , 孙娟
( 乡医学院第一 附属 医院妇产科 , 南 卫辉 4 3 0 新 河 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