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危重疾病,其特点是凝血与抗凝平衡失调,导致血栓形成和出血的病理过程。

主要通过凝血因子激活和纤溶系统异常激活引起。

对于DIC患者,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将介绍DIC的护理常规。

1.观察及监测:针对DIC病情的观察和监测是护理的首要任务。

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定期测量、监测出血和血栓的情况、观察皮肤黏膜的颜色和水肿情况、监测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参数。

2.相似病症的警戒:DIC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如感染、癌症、创伤等)相似,所以护理人员需要警惕和及时辨别DIC的病情发展,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3.安全护理:由于DIC患者易出血,护理工作中需保持环境安静,防止跌倒和伤害,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保持床上安全。

4.减少出血风险:DIC患者出血是常见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包括定时更换干净的床单和衣物,避免使用草制品、牙签等物品,控制局部压力和减少注射穿刺次数。

5.凝血功能及纤溶系统的调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交替进行,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来调控这两个系统的平衡。

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使用抗凝剂、纤溶酶和降压药物来恢复平衡。

6.补液和改善循环:DIC患者需要维持体内足够的血容量和循环稳定,通过静脉输液、血制品输注和利尿剂等治疗手段来实现。

7.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IC常与感染密切相关,护理工作中需要加强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包括手卫生、患者隔离、清洁环境等措施。

8.心理护理:DIC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交流,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

9.定期复查:DIC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包括凝血功能、纤溶系统参数以及病情变化的监测。

总之,针对DIC患者的护理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以及对患者的综合护理来实施,并随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指导医生的要求进行调整。

危重症并发凝血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危重症并发凝血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碍 中极具潜力 和优势 。
1 常规 护理
凝血功能障碍 中医当属 “ 血证 ”范畴 ,乃血 液不循 常道 ,上溢于 口鼻诸窍 ,下泄 于二 阴或渗 出于肌 肤所形 成的疾患。临床上多表现为 “ 血瘀 ”“ 血虚”“ 血热”等 。 总体可分 为 实证 和虚 证 ,二者 其病 因病理 虽各 有不 同, 但在疾病 的发展变化 中,常发生 实证 向虚证 的转化 。往 往在血证 的早 期 ,或初发 者多见 实证 ,若反复 出血或 出 血过多可致 阴血亏损 ,气虚 阳衰等虚证 ,也 可因虚 致实。 根据 “ 气 为血之 帅” ,“ 热伤 血络 、破 血 妄行” 等理论 , 治疗上多在止 血的基础 上结合 益气摄血 、滋 阴养血 、清 热凉血 、活血养 血等治法 。因此 ,临证 时应 随时根 据病 症 的变化辨证施护 。 2 . 1 “ 未病先 防” 了解 患者平素嗜好 、情绪 、饮食等
导致进行性器官 功能障碍 ,如 肾功衰竭 、成人 呼吸窘迫
综合征 、低血压及循 环衰竭 。在某 些病例 ,可 出现广泛 的皮肤坏死 甚至 肢体 坏疽 。由于凝 血 因子 的大 量 消耗 , 纤维蛋 白降解产 物的作用 ,可 以发生广泛 的 出血 。近来 大量的动物及 临床研究 证实 ,凝血 障碍贯穿 于危重症整
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 ( D I C )是一个获得性综合征 ,其
特征为血管 内凝血 活化 致使 血管 内纤 维蛋 白形 成沉 积 ,
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 ,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患者 的不 适主诉 。④给予较高浓度的湿化氧气 ,以保证重要脏器的 氧供 ,减轻组织缺氧。⑤表浅部位 出血 ,应 给予加压止血 并立 即冰敷 ,冰敷时应防止冻伤发生 。⑥每次更换 中心静 脉导管的敷料后要至少按压 5 ~1 0 分钟 以减少 渗血 。⑦配 合医生采取各种止血措施 ,如药物止血 、内镜 下止血 、手 术止血等 。⑧准备好 各种抢 救物 品及药 品,一旦 出现 窒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查房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查房

五、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有下列1项以上的临床表现: ①严重或多发性的出血倾向。 ②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表现 。
2.实验室检查 需同时具备下列3项以上异常: ①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②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并呈进行性下降。 ③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或D-二聚 体水平增高。 ④PT呈动态变化,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APTT 延长或缩短10s以上。
罕有瘀点、紫癜, 可见大片瘀斑 常见 多见 常见 少见 少见 多见
常为终身性,预后不定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筛选试验 初步判断出血性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血管异常:束臂试验、出血时间(BT)。 • 血小板异常:血小板计数、血块回缩试验。 • 凝血异常:凝血时间(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二线治疗 • 对病程3~12个月的
糖皮质激素依赖或无 效的成人ITP患者, 一般推荐TPO-RA或 利妥昔单抗治疗。
五、护理诊断/问题与护理措施
常用护理诊断
1.有出血的危险 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护理措施
(1)出血情况监测:及时发现新发出血;血小板<20×109/L时严格卧床休息;疑有严重出血 做好抢救准备。 (2)预防或避免加重出血。 (3)成分输血的护理。
一般治疗 • 防止外伤。 • 避免应用能降低血小
板数量、抑制血小板 功能及任何引起或加 重出血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 • 一般为首选药物,近期有效率80%。 • 作用机制:①减少血小板自身抗体
生成及减轻抗原抗体反应。② 抑制 单核-吞噬细胞破坏血小板。③ 降 低毛细血管通透性。④ 刺激骨髓造 血及促进血小板向外周的释放。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概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固疾病,其特点是全身性微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血浆凝血因子过度激活。

DIC在临床上常见于严重感染、创伤、肿瘤、妊娠并发症等情况下,是一种继发性凝血异常。

二、病因造成DIC的常见病因包括: -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脓毒症等 - 创伤和手术 -猝发型溶血 - 并发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 妊娠并发症:如前置胎盘、子痫、胎盘早期剥离等三、病理生理DIC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 1. 血小板激活:在DIC中,血小板被激活并聚集在微血栓上,导致血小板数量下降。

2. 血浆凝血因子激活:凝血酶原被过度激活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小板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形成微血栓。

3. 纤溶系统激活:高度激活的凝血系统引发纤溶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纤溶酶的释放,破坏凝血因子,加重出血倾向。

四、临床表现DIC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 - 出血:皮肤、黏膜、内脏出血 - 弥散性微血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 衰竭: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 - 肾损伤: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五、诊断诊断DIC通常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1.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指标。

2. 病因诊断:了解病史、疾病情况等。

3. 症状和体征:出血、微血栓等表现。

六、治疗治疗DIC的目的在于控制出血、纠正凝血异常,常用的治疗措施包括: 1. 病因治疗:针对患者的病因进行治疗。

2. 血液制品治疗:输注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

3. 抗凝治疗: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来抑制血管内凝血的进展。

4. 支持疗法:包括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七、预后DIC的预后取决于疾病的病因、严重程度以及及时性和有效性的治疗。

对于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但对于病情严重、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预后不佳。

八、结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固异常疾病,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一、定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以微血管体系损伤为病理基础,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性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二、治疗原则DIC的治疗原则是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及动态性。

(一)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是有效救治 DIC的前提和基础。

(二)抗凝疗法是终止 DIC、减轻器官功能损伤、重建凝血-抗凝血功能平衡的重要措施。

1.肝素应用:是 DIC首选的抗凝疗法。

急性或爆发型 DIC通常选用肝素钠10000-30000U/d,一般为 15000U/d左右,静滴,每 6小时用量不超过 4000-6000U,根据病情可连用 3-5天。

另一种剂型为低分子肝素(如速碧凝、克赛),与肝素钠相比较少引起出血及血小板减少,且半衰期较长,用药方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其他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复方丹参注射液、抗凝血酶(AT)、双嘧达莫、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噻氯匹定等药物3.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适用于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明显减少,且已进行基础病变及抗凝治疗,但 DIC仍未能有效控制。

4.抗纤溶治疗适用于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的 DIC晚期5.其他尿激酶溶栓、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组人活化蛋白 C(APC)三、护理(一)评估要点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评估:(1)病因许多疾病可导致 DIC的发生,其中以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医源性因素、手术与创伤所致者最为常见。

(2)发生发展过程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3)专科疾病症状及体征:1)出血严重或多发性的出血倾向。

2)低血压、休克或微循环障碍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凝血功能异常的护理

凝血功能异常的护理

华法令致辞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抢救与护理体会2.1 一般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加重出血。

适当抬高床头,保持病房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保持床单平整,被褥衣裤轻软;避免肢体碰撞或外伤;避免用力擦洗皮肤;治疗和护理操作动作轻柔,尽可能减少注射次数;指导患者软毛刷刷牙,不得用手抠鼻;给予易消化的软食或半流食,消化道出血者暂禁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颅内出血。

加强基础护理,定时更换卧位,床单保持干燥平整无屑,严格做好床头交接,防止护理并发症发生。

2.2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病情严重的多部位出血患者立即安置于急救室,持续心电监护,注意观察全身皮肤出血情况及神志面色的变化,观察周围循环状况,如尿量、肢体温度,并做好记录,提供病情动态信息,及时准确采集化验标本送检。

2.3 抢救治疗2.3.1 立即开放两条静脉通路,给予补液、输血,静脉维持点滴升压药等,迅速纠正休克及电解质紊乱。

GAGGAGAGGAFFFFAFAF2.3.2 针对华法令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标准的止血方案是应用新鲜血浆和维生素K[1]。

遵医嘱患者输注新鲜血浆,以迅速补充凝血因子,静脉点滴维生素K,以对抗华法令的作用。

2.3.3 预防和控制感染因机体抵抗力降低,极易发生感染,特别是肺部感染,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时开窗通风和紫外线消毒病房,保持室内温度20-22℃,相对湿度50%-60%。

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体温异常者监测体温变化每日4-6次,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GAGGAGAGGAFFFFAFAF2.4 心理护理由于病程长,病情重,患者往往出现焦虑不安心理,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

护士主动了解患者心理和生理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尽力满足患者的需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3 讨论3.1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华法令是香豆素类抗凝剂的一种,在体内有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可以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Ⅱ、Ⅶ、Ⅸ、Ⅹ在肝脏的合成,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在临床广泛应用于人工心脏瓣膜、心房纤颤、动静脉血栓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抗凝。

icu护理常规

icu护理常规

一、ICU护理常规1.病人常规监护(1) 新转入病人测量并记录入室时的生命体征及神志精神状况。

(2) 新转入病人立即进行血气分析、电解质、血常规及血糖测定。

(3) 持续24小时心电监测,动态观察病情变化,至少每小时记录HR、NBP,有动脉置管者持续ABP监测,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及CVP。

(4) 持续24小时RR、SpO2监测,每小时记录,观察呼吸幅度及呼吸状态,进行肺部听诊。

(5) 监测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变化,如意识、瞳孔、光反射、语言、运动及各种反射等。

(6) 记录病人出入量,每日5pm进行10小时、7am进行24小时两次出入量总结计算。

2.酌情给氧,必要时面罩加压给氧或机械辅助呼吸。

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翻身叩背,协助病人排痰,必要时雾化吸入,预防肺部感染。

3.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有效引流,观察并记录引流物性、状、量。

4.妥善固定各种导管,保持导管在位、通畅。

5.保持输液通路通畅,液体均匀输入,用药及时准确,必要时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

6.做好病人晨晚间护理。

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一日两次,病人大、小便后及时作好皮肤护理,留置导尿管病人会阴擦洗一日两次。

7.危重病人睡气垫床,每2小时翻身拍背,保持病人卧位舒适、肢体功能位,保持床单位整洁,预防压疮。

8.清醒病人做好心理护理,避免“ICU紧张综合征”发生。

9.对家属讲明ICU监护特点,探视制度,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取得联系。

10.如有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通气机、床旁血滤仪等特殊监护或治疗仪器时按各项护理常规护理。

二、ICU疾病护理常规(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系多种原发疾病如休克、创伤、严重感染、误吸等疾病过程中发生的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

护理措施1.病人全身情况的监护。

2.严密监测病人的呼吸情况,及SPO2和双肺呼吸音情况,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的表现。

dic的护理要点

dic的护理要点

DIC的护理要点1. 什么是DI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它在全身范围内导致血液异常凝固和出血。

DIC通常是其他疾病或损伤的并发症,如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

它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情况,需要紧急治疗和细心护理。

2. DIC的护理目标•控制出血并预防进一步出血•恢复正常的凝血功能•管理基础病因和诱因•维持器官功能•提供支持性治疗3. DIC的护理措施3.1 监测和评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并记录下来。

•定期检查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皮肤、粘膜、尿液等。

•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如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

•定期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

3.2 出血控制•谨慎处理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活动或操作,以减少出血风险。

•观察和记录出血部位、性质和程度,并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使用软性口腔护理用品,避免牙刷或牙线等可能导致出血的物品。

•给予适当的止血药物,如止血海绵、止血喷雾等。

3.3 恢复凝血功能•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凝血因子或新鲜冰冻血浆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鼓励患者遵守治疗计划,包括定期复查和药物使用。

3.4 管理基础病因和诱因•对于感染相关DIC,积极控制感染源,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对于恶性肿瘤相关DIC,进行积极的抗肿瘤治疗,如化疗、放疗等。

•对于创伤相关DIC,及时处理和修复创伤,并给予适当的止血药物。

3.5 维持器官功能•监测患者的呼吸、循环、肾功能等器官功能,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其稳定。

•给予适当的液体支持,以保持循环稳定。

•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康复训练,以促进器官功能的恢复。

3.6 提供支持性治疗•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包括高蛋白饮食和补充维生素。

•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

4. DIC护理中的注意事项•注意个体化护理,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栓塞症状可能较隐匿,易被忽视。
微动脉栓塞——梗死 微静脉栓塞——淤血出血
临床表现与阻塞部位有关
流脑病人典型DIC皮肤瘀斑 ( 皮肤小动脉栓塞)
(四)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机制:1.RBC挂在纤维 蛋白丝上,再不断受血流 的冲击而引起红细胞破裂; 2.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脆性增加。
建立静脉通道 用药护理:熟悉 常用药物名称、 给药方法、主要 不良反应 注意检测实验室 指标:APTT的 值
小结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不是一种独立的 疾病。病死率20-40% 不能仅用哪一种或几种实验室检查来确立 或排除这一诊断 DIC的治疗基础在于对原发疾病作迅速有效 的治疗 血浆及血小板制品替代治疗很有必要 抗凝、抗纤溶治疗尚存争议
抗凝血
1.完整的血管内皮; 2.血流速度相对较快; 3.单核吞噬系统作用; 4.生理性抗凝物质; 5.纤溶系统。
机制
(一)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产科并发症 胎盘释放组织因子 急性早幼粒 胞浆颗粒释放组织因子 白血病
癌细胞
IL-1,TNF 组织损伤
一些癌细胞胞膜表达组织因子
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 脑、肺、胎盘等组织因子最丰富
FDP
纤溶酶水解纤 维蛋白原及纤 维蛋白产生各 种片段,统称 为纤维蛋白 (原)降解产 物即FDP。X、 Y、D防碍纤 维蛋白单体结 合,Y、E片 段有抗凝血酶 作用,均使患 者出血进一步 加重
3P实验 即鱼精蛋白 副凝实验: 既鱼精蛋白 加入患者 血 浆后,可与 FDP结合, 使血浆中原 与FDPX片 段结合的纤 维蛋白单体 分离并彼此 聚合而凝固。 DIC患者呈 阳性反应
1.
进展
普遍认为肝素治疗 有效。还没有证实 肝素治疗可以减少 DIC患者严重并发 症的发生。 肝素治疗对有出血 倾向的DIC患者的 安全性也有争议大 部分用肝素预防以 阻止静脉血栓形成 ,使用低剂量肝素 即可达到这种效果 。 。

155系统精讲-血液免疫-第七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

155系统精讲-血液免疫-第七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

1.患者女性,25岁,羊水栓塞诱发DIC。

早期高凝期应及时使用抗凝药物是A.肝素B.止血芳酸C.6-氨基已酸D.鱼精蛋白E.维生素K【答案】:A【解析】:考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原则。

原则上使用肝素抗凝。

急性期,通常给肝素钠每日80~240mg,用量每6小时不超过40mg,静脉滴注,根据病情连用3~5日。

目前临床趋向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一般首次静滴25mg,以后按每4~6小时给予6mg,使用3~5日。

一旦病因消除,DIC被控制,应及早停用肝素治疗。

2.患者女性,48岁。

大面积烧伤合并严重感染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其早期的临床表现是A.贫血B.低血压C.出血D.休克E.发热【答案】:C【解析】:考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出血。

DIC最突出的症状,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广泛、自发性出血,仅少数隐匿出现而出血不明显。

出血程度不一,常为皮肤黏膜出血。

伤口及注射部位渗血可呈大片瘀斑。

严重者可有胃肠道、肺及泌尿道等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

3.患者女性,22岁,中央性前置胎盘大出血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其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是A.抗凝疗法B.抗纤溶治疗C.抗血小板凝集药物D.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E.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答案】:D【解析】:考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原则。

消除诱因,治疗原发病是终止DIC 的根本措施,例如积极有效地控制感染、败血症,及时清除子宫内容物(残留胎盘、死胎等),抗肿瘤化疗等。

纠正引起DIC的诱因,如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改善缺氧状态,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

4.DIC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抑制B.纤溶系统活性降低C.高凝状态D.缺氧、酸中毒E.凝血酶和纤溶酶的形成【答案】:E【解析】:考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

在DIC发生过程中,凝血酶与纤溶酶的形成是两大关键因素,是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减少及纤溶亢进等改变的重要机制,其他因素可促进DIC的发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及应急预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及应急预案

.
四、 抗血小板凝集剂药物应用:双嘧达莫400— 600mg口服。 五、 抗纤溶药物:氨基乙酸4—6mg加5GS1000ml 15—30min清洗维持量每小时1g氨甲苯酸0.1—0.5g 加入20ml液体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六、 保暖,预防并发症,抗感染。 七、 做好抢救记录。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 护理及应急预案
2016年8月任游
一、概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lk Coagulation,DIC)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血液 在微小血管内凝固,形成以纤维蛋白和血小板为 主要成分的微血栓,从而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 和血小板,并继发地激活了纤溶系统。由此而产 生的临床以出血、溶血、、栓塞和溶血的一组综 合征。
应作相关护理,详细记录。
失血性休克的护理
立即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 建立3路静脉通路,以保证快速用药及补充血容量 及补充凝血因子,争取在1-4h内改善微循环障碍, 注意观察尿量,如每小时少于30ml,则表示组织 灌注不足,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吸氧2-4l/min,以 改善缺氧,并做好动脉血压监测。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出血,病情危重而出现恐惧心理,护 士应给予心理疏导,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安慰工作, 消除焦虑和恐惧,告知其抢救的成功率高,取得 配合。
应急预案
一、 报告医生,配合医师抢救病人,随时抽取血 样检测凝血功能。 二、 去除诱因:原则上应在休克控制和凝血障碍 纠正后再做分娩处理,但应以患者病情而定,必 要时即行结束分娩和剖宫产。 三、 肝素钠:①易早勿迟,发病后10min内使用 效果更佳;②肝素钠25—5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 脉缓滴,24h肝素钠总量控制在150mg以内为宜; ③试管测定凝血时间控制在15min左右.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患者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患者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患者的护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一、一般护理1.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

2.置病人于休克体位,分别抬高头、足30°,以利回心血量及呼吸功能的改善。

3.给予高营养、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易消化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有消化道出血者应酌情进冷流质饮食或暂时禁食,避免粗硬食物刺激胃黏膜,昏迷者给予鼻饲。

4.正确采集血标本,协助实验室检查以判断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5.加强危重病人基础护理,特别是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并发症。

二、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及意识变化,每小时1次。

2.密切观察皮肤及甲床色泽、温度,每2小时1次。

3.观察有无DIC的出血表现,特别是皮肤黏膜、口腔、鼻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部位的出血以及出血而不凝的现象。

应详细记录出血量。

4.监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3P试验等,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尤其是记录每小时尿量的变化。

三、对症护理1.肝素疗法的护理。

(1)滴注肝素的剂量,应根据实验室结果和病人的临床情况而定。

肝肾衰竭的病人应改变剂量。

(2)严密监测凝血、凝血酶原时间,每小时1次。

2.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碰撞。

(2)尽量减少创伤性检查和治疗。

(3)静脉注射时,止血带不宜扎得过紧,力争一针见血,操作后用干棉球压迫穿刺部位5分钟。

尽量避免肌内注射。

(4)保持鼻腔湿润,防止鼻出血。

3.微循环衰竭的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以改善缺氧症状。

(2)密切注意皮肤、甲床等处的微循环变化,观察尿量、尿色变化,若有明显少尿或无尿和(或)意识障碍、抽搐,应警惕存在肾栓塞和(或)脑栓塞,及时通知医生。

(3)按医嘱给药,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护理

[一般护理]

1.按原发性疾病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 3.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应根据原 发疾病调整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品种。 4.正确采集血标本,协助实验室检查以 判断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由于出血和红细胞破坏,DIC病人可伴有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这种贫血除具 备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征外,在外周血 涂片中还可见到一些形态特异的红细胞 碎片,称为裂体细胞。这是因为循环中 的红细胞流过由纤维蛋白丝构成的网孔 时,常会粘着或挂在在纤维蛋白丝上, 加上特点 表现
高凝期 凝血系统被激活,血 中凝血酶量增多,导 致微血栓形成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 消耗而减少,继发纤 维蛋白原减少,纤溶 过程逐渐加强 纤溶系统异常活跃,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形 成且具有很强的抗凝 作用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消耗性低凝 期
出血
继发性纤溶 亢进期
出血十分明显
临床表现
DIC 主要临床症状可归纳为出血、多 器官功能障碍、微循环障碍(休克) 和贫血。急性 DIC 时以前三种症状较 为多见。
1、出血
DIC患者约有70%-80%以程度不同的出 血为初发症状,如紫癜、血泡、皮下血 肿、采血部位出血、手术创面出血、外 伤性出血和内脏出血等。出血的机制与 下述四方面因素有关。 (1) 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2) 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 (3)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形成 (4) 血管损伤


DIC的病因分类
类型 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血液性疾病 妇产科疾病 创伤及手术 主要疾病 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 热、病毒性心肌炎等 转移性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 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疾病、异常蛋白血症等 感染流产、死胎滞留、妊娠毒血症、羊水栓塞、胎盘 早剥等 严重软组织损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大手 术等

病理学教学第十一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理学教学第十一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思考:该患儿发生DIC的原因有哪些?与DIC相关的临床表现有 哪些?
目 录 / contents
01 病因和发病机制 02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03 发展过程与分型 04 临床病理联系 05 防治原则
01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感染性疾病 2.恶性肿瘤 3.产科意外 4.创伤及手术 5.休克 6.血液系统疾病
二、发病机制
图11-1 DIC的发病机制示意图
二、发病机制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
1.红细胞大量破坏 2.白细胞破坏 3.血小板激活 (四)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大量胰蛋白酶入血,促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蛇毒含 有蛋白酶,可直接水解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某些肿瘤细胞可分泌促凝物质。细菌、 病毒、羊水、胎粪等异物颗粒入血,可通过表面接触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 血系统。补体活化产物,可激活凝血、激肽、纤溶系统,促使组织因子、PF3的释放, 促进凝血过程。
在DIC形成过程中,因子Ⅻ的活化、血液中凝血酶、纤溶酶增多,均可激活补体和激肽系 统,使激肽和C3a、C5a增多。激肽和C3a、C5a等可使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从而使外周循环阻力显著降低,导致血压下降,促进休克发生。
3. FDP的形成
FDP的某些成分如A、B、C片段等能增强组胺和激肽的作用,使微血管舒张及通透性升高, 导致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从而促进休克的发生。
“护理是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 一切,增进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
2.消耗性低凝期 广泛微血栓的形成,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血小板被大量消耗而减少,血液转入低凝 状态。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由于凝血酶和因子Ⅻa的作用,纤溶系统被激活,大量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纤溶酶 的增多,又使FDP形成增多。纤溶酶和FDP有很强的纤溶和抗凝作用,表现为显著的出 血。

重症医学科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重症医学科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重症医学科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1.定义:是一组严重的出血性综合征,其特点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首先出现短暂的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而出现消耗性低凝状态并继发纤溶亢进,临床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等。

2.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脉搏、呼吸频率、血压及尿量。

(2)严密观察肤皮色泽、温度。

(3)观察患者是否牙龈出血、便血、尿血、鼻衄、神志改变等。

(4)监测皮肤表面出血征象,如出血点、紫癜、血肿等。

(5)监测患者神志状况,以防颅内出血,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及烦躁不安等为颅内出血先兆症状。

3.护理措施。

(1)置患者于休克卧位,分别抬高头、腿30°,以利回心血量及呼吸改善。

(2)遵医嘱给氧,并予以湿化,保持鼻腔湿润。

(3)尽快建立静脉液路,并保持输液途径通畅。

(4)遵医嘱正确使用止血药及肝素。

(5)随时备好抢救仪器如抢救车、吸痰器、呼吸机等。

(6)静脉输注完毕后,适当加压穿刺处,尽量避免肌注。

(7)留取血标本时,尽量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取血,在动脉插管处或在三通处抽取,在渗血部位加压包扎。

(8)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9)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碰撞,协助翻身,每2h一次,避免拖拉增加皮肤与床的摩擦。

dic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dic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压疮风险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压疮风险,包括年龄、营养状况、活动能 力、感觉功能等方面。对于高风险患者,应采取针对性的 预防措施。
营养支持
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增强机体抵 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 或静脉营养等方式提供营养支持。
04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
营养需求评估方法
表达技巧
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应使用清 晰、简洁、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专 业术语或含糊不清的词汇,以免引起 患者的误解或恐慌。
家属参与支持模式构建
家属教育
对家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护理要点 ,提高其对患者的理解和支持能
力。
家属参与护理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日常护 理工作,如陪伴、照顾、安慰等 ,以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肠外营养支持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严重营养不良、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无 法耐受肠内营养等患者。
VS
禁忌症
严重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肝功能不全、心 功能不全等患者。同时,对于能够耐受肠 内营养的患者,应优先选择肠内营养支持 。
05
心理干预与康复辅导策略
心理问题筛查方法
标准化心理评估工具
采用常用的心理评估量表,如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对患者进行 定期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
01
免疫调节治疗
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DIC患者的凝血功能
紊乱和器官损伤。
02
血液净化技术
利用血液净化技术清除患者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如炎症介质、内毒素等
,有助于改善DIC患者的预后。
03
干细胞治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教学护理课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教学护理课件

3P试验阳性或FDP>20mg/L。
0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症状 与护理
出血症状的护理
01
02
03
出血症状的识别
注意观察患者皮肤、粘膜、 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的 出血症状,如瘀斑、血尿、 咯血等。
出血症状的预防
避免不必要的创伤和侵入 性操作,如静脉穿刺、肌 肉注射等,以减少出血的 风险。
出血症状的处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 与控制
预防措施
早期识别与干预
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如严重感染、恶 性肿瘤、病理产科等,应早期识别并进行 干预,以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控制原发病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感染、治疗肿瘤、 改善产科条件等,有助于降低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的风险。
改善微循环
预防性抗凝治疗
合理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改善患者的微循 环状态,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休克症状的处理
一旦出现休克症状,应立即采取平 卧位、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措施, 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器官功能障碍症状的护理
器官功能障碍症状的识别
注意观察患者各器官的功能表现,如 呼吸急促、胸闷、心悸、肝肿大、肾 衰等。
器官功能障碍症状的预防
器官功能障碍症状的处理
一旦出现器官功能障碍症状,应立即 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抢救,如机械通气、 心肺复苏、血液净化等,并通知医生 进行进一步处理。
一旦出现出血症状,应立 即采取压迫止血、补充血 容量等措施,并通知医生 进行进一步处理。
休克症状的护理
休克症状的识别
注意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呼吸、 神志等指标,以及尿量、皮肤温 度和湿度等表现,以判断是否出
现休克症状。
休克症状的预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一、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以微血管体系损伤为病理基础,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性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二、治疗原则
DIC的治疗原则是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及动态性。

(一)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是有效救治 DIC的前提和基础。

(二)抗凝疗法是终止 DIC、减轻器官功能损伤、重建凝血-抗凝血功能平衡的重要措施。

1.肝素应用:是 DIC首选的抗凝疗法。

急性或爆发型 DIC通常选用肝素钠 10000-30000U/d,一般为 15000U/d左右,静滴,每 6小时用量不超过 4000-6000U,根据病情可连用 3-5天。

另一种剂型为低分子肝素(如速碧凝、克赛),与肝素钠相比较少引起出血及血小板减少,且半衰期较长,用药方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其他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复方丹参注射液、抗凝血酶(AT)、双嘧达莫、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噻氯匹定等药物
3.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适用于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明显减少,且已进行基础病变及抗凝治疗,但 DIC仍未能有效控制。

4.抗纤溶治疗适用于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的 DIC晚期
5.其他尿激酶溶栓、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组人活化蛋白 C(APC)
三、护理
(一)评估要点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评估:
(1)病因许多疾病可导致 DIC的发生,其中以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医源性因素、手术与创伤所致者最为常见。

(2)发生发展过程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3)专科疾病症状及体征:
1)出血严重或多发性的出血倾向。

2)低血压、休克或微循环障碍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3)栓塞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如广泛性皮肤、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或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

4)溶血
2、实验室检查
(1)消耗性凝血障碍方面的检测指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消耗性减少的相关检查及结果。

(2)继发性纤溶亢进方面的检测指纤溶亢进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生成增多的检测。

(3)其他 DIC使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形态呈盔形、多角形、三角形或碎片等改变。

(4)实验室检查指标需同时具备下列各项指标中 3项以上的异常:①血小板
<100x109/L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者血小板<50x109/L);②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L或进行性下降或>4g/L(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 <L,肝病 <L);③3P 试验阳性或血浆 FDP>20mg/L(肝病FDP>60mg/L),或 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④凝血酶原时间(PT)呈动态变化,缩短或延长 3秒以上(肝病延长 5秒以上),或 APTT延长或缩短 10秒以上。

(5)对于疑难或特殊病例,应进一步行下列检查,并应有 1 项以上的异常:①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②AT-III含量及活性降低(不适用于肝病);③血浆 FⅧ:C活性<50%(有助于与严重肝病所致出血的鉴别);④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或凝血酶原碎片 1+2(F1+2)水平升高;⑤血浆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浓度升高;⑥血(尿)纤维蛋白肽(FPA)水平增高等。

3.心理-社会状况
(二)护理诊断
1.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肤黏膜出血有关。

2. 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抵抗力下降及留置各种管道有关。

3.组织灌注量改变:与血容量减少、心排血量降低及动静脉血流受阻有关。

4.潜在并发症: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

(三)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体位休克病人取中凹位,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取半坐卧位。

(2)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以保证抢救药物的应用和液体补充。

注意维持静脉通路的通畅。

(3)吸氧,必要时呼吸机机械辅助通气。

(4)注意保暖。

(5)加强皮肤护理,防压疮。

(6)协助排便,必要时保留尿管。

(7)饮食遵医嘱进食流质或半流,必要时禁食。

2.药物治疗护理
(1)熟悉 DIC救治过程中各种常用药物的名称、给药方法、主要不良反应极其预防和处理。

(2)遵医嘱准确配置和应用有关药物,尤其抗凝药的应用,如肝素。

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

(3)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的出血状况,监测各项实验室指标,如凝血时间(试管法)或凝血酶原时间(PT)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其中 APTT为肝素应用最常用的临床监测指标,使其较正常参考值延长 60%-100%为最佳剂量。

若肝素过量而致出血,可采用鱼精蛋白静注,鱼精蛋白 1mg可中和肝素 1mg(肝素剂量 1mg=125U)。

3.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休克或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2)出血的观察注意出血部位、范围及其严重度的观察。

有助于病情及其治疗效果的判断。

持续、多部位的出血或渗血,特别是手术伤口、穿刺点和注射部位的特续性渗血,是发生 DIC的特征;出血加重,多提示病情进展或恶化;反之可视为病情有效控制的重要表现。

应正确、及时采集和送检各类标本,关注检查结果,及时报告医生。

(3)定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和尿量变化,记录 24小时出人量。

(4)观察皮肤的颜色与温、湿度;有无皮肤黏膜和重要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5)咯血
4.心理护理安慰关心患者,缓解病人不良情绪,提高战胜疾病信心
5.并发症护理
(1)肺栓塞表现为突然胸疼,呼吸困难。

(按肺栓塞护理)。

(2)脑栓塞引起头痛、昏迷等(按脑栓塞护理)。

(3)肾栓塞可引起腰痛、血尿、少尿或无尿,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按急性肾衰竭护理)。

(4)胃肠黏膜出血、坏死可引起消化道出血(按消化道出血护理)。

(5)皮肤栓塞可出现手指、足趾、鼻、颈、耳部发绀,甚至引起皮肤干性坏死等。

四、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其家属,尤其是家属解释疾病的可能成因、主要表现、临床诊断和治疗配合、预后等。

2.解释反复进行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殊治疗的目的、意义及不良反应。

3.向家属宣教支持关心病人,稳定患者不良情绪,主动配合治疗。

4.保证充足休息和睡眠
5.配合患者饮食习惯,提供可口、易消化、易吸收、富含营养的食物,少量多餐。

6.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促进身体健康。

参考书:内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实践指南
参考模板:疾病护理常规 2011版;结合最新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