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看中日关系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作文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作文
篇一: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来走向
1、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
答: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关系。充分全面地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两国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一提到中日关系,自然想到这段历史,并把他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高度。但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的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表达,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辛酸的一页。
二、中日关系现状。从目前整个中日关系来看,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互为
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从战后的历史看,正是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中日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 1 碍是历史问题,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方面的分歧。近期,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安倍内阁重提钓鱼岛问题,模糊侵略历史,甚至意图修改和平宪法,这都给中日关系蒙上了阴影。
中日钓鱼岛问题的来龙去脉
(二)《波茨坦公告》规定钓鱼岛不属于日本领 土
•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会议,中、美、英联 合发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公告第 八条明确指出,“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而 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 及吾人所指定其他小岛之内。”也就是说,日本 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投降,《波茨坦公告》 公认的日本领土,不仅不包括钓鱼岛,连冲绳都 不是日本领土。《波茨坦公告》也明确解释了日 本作为战败国在领土问题上不具备自我解释能力 。日本没有权利在钓鱼岛问题上提出中央线划分 的方案。
• 崇拜,大唐的政治,文化,商品,金融全面入侵,甚至大 唐钱币由于具有更好的质地和优越的流通性,也成了 日本的硬通货.当时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于是出 现了抵制唐货(有点像现在的抵制日货),直至后来因 “安史之乱”后“大唐凋敝”停止了派遣遣唐使 , 但民间走私唐货行为依然频繁发生.
• 三、战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唐军伙同朝鲜 的新罗灭掉南部的百济和韩国的祖先高勾丽后,又反 目成仇厮打了起来,公元663年,日本试图帮助被唐朝 吞灭的百济复国, 在8月27日在白村江口唐军发生战 斗,尽管日本"千艘舰船,万余水军",唐军只有7000将 士,不到150艘军舰,但唐军船坚炮利,装备精良.最终 ,"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 大溃."
• 中国现代则称该岛为“钓鱼岛”,有时 也用“钓鱼台”的名称。在光绪十九年 (1893年)十月,即甲午战争前一年, 慈禧太后下诏将钓鱼台岛赏给邮传部尚 书盛宣怀作采药用地,诏书中写道:“ 盛宣怀所进药丸甚有效验。据奏,原料 药材采自台湾海外钓鱼台小岛。灵药产 于海上,功效殊乎中土。知悉该卿家世 设药局,施诊给药,救济贫病,殊堪嘉 许。即将钓鱼台、黄尾屿、赤屿三岛赏 给盛宣怀为产业,供采药之用。”
从日本的亚洲主义看中日关系
日本の“アジア主義”から中日関係を分析する
日本の“アジア主義”から中日関係を分析する
はじめに
アジア主義(“大アジア主義”とも呼ばれる)とは、19世紀後半に活発となった欧米列強のアジア侵略に対抗する方策として展開された日本と他のアジア諸邦の関係やアジアの在り方についての思想と運動の総称である。欧米列強からの脅威の排除とアジアとの連帯を目指した主張であるが、初期に列強を抵抗する“アジア同盟論”と“中日提携論”という二つの思想を持っていて、だんだん“文化的アジア観”へと発展した。最後に“大陸政策”と関連する“侵略的主義理論”になってきた。本論文はアジア主義の提出背景、発展と意義から中日関係を分析することにした。
1.アジア主義について
日本は後進した工業国であり、近代に入る際に、つまり欧米列強との間に激しい衝突が起こった時に、仕方なく“開国”され、すごく圧迫された。残酷な歴史事実に面して、日本が反侵略主義を時代主題として、アジアの周辺の諸国と同盟を結んだ。これは日本の初期の“アジア主義”を提出した原因だと言える。
1.1アジア主義の定義
まず一般的にいって、「アジア」という言葉で問題が立てられる場合には、その基底に、対決や排撃には至らないまでも、欧米に対する要求や対抗といった観点が必要であろう。しかし、明治期とくに日露戦争以前にはまだ、西洋文明を取り入れて欧米に日本の地位を対等なものとして認めて貰おうとする欧化主義的指向が一般的であり、従って、アジアを一纏めにして欧米に対抗するという発想は主流にはなり得なかった。しかし同時に、アジアが欧米に圧迫されて哀頽しているという認識も、維新以来広く一般に浸透しており、一部には、アジア諸民族との連帯への指向も生まれていた。その哀頽せるアジアの現状を挽回するためにアジア諸邦の合縦連衡を実現することであり、アジア主義を正式に提出される。定義の内包と外延から見ると、アジア主義は広義と狭義の区別がある。狭義的に言えば、アジア主義は一般的に「戦前(第二次世界大戦)に日本帝国の侵略主義に理論的な根拠を提供するという主張である」と見做される。即ちただ「アジア民族解放」の旗印を揚げり、実際には「日本帝国の侵略主義」のために提出された主張である。広義から見れば、アジア主義は「アジアの各民族、各国家が団結し、欧米列強の圧迫と侵略を抵抗しなければなれないという思想と運動である」。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如日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3)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4)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对问题的看法:
1、日本的国民性对其认识问题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先进,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它只对先进文化表示认同。日本的神道教文化又使日本人崇尚武力,争强好胜,蔑视其他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缺乏尊重。有些人形容日本人是不顾一切的。1972 年中日恢复关系之初,双方的友好一时掩盖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日本人危机感很重。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要求在国际社会上有地位,有发言权,但现实差距很大,心里极不平衡。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在一些日本人看来,现在是中国更需要日本,而不是相反。高傲和矛盾的心态使日本不愿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
2、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对战争问题认识不深,对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造成了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认识的普遍模糊与混乱。
3、日本的选举制度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不可低估。在日本现行的选区选举制度之下,选举输赢往往取决于国内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对外战略问题。政治家关心的是选区内的事,而不是国家大事,心胸过于狭窄,眼光较为短浅,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谋取自己的政治私利,往往不顾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中日关系分析
中日关系分析
摘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的关系源远流长,在两国长达2000余年的交往历史中虽然也有摩擦和冲突,但在大多数时间两国都是和睦共处,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而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两国无论在外交、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割舍的联系,而这种互动的两国关系也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关系,分析,外交,经济,文化教育,异同
一、中日外交关系分析
1. 中日历史外交关系分析
中国和日本同是亚洲东部的两个古老国家,两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都很悠久,而中国的历史比日本更为悠久。中日两国在地理上的位置相距很近,现在经常被称作“一衣带水”的邻邦。纵观中日历史关系可用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不过那时中国的历史已经前进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相交替的春秋战国时期,而居住在日本群岛上的居民,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阶段,就是说,国家还没形成。由于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较高,居住在汉族周围的民族和部落,自然要受到汉族的影响。中日两自人民间的最初交往,就是在汉族的经济、文化影响下实现的。
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就是到了近代,两国也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充分说明了两国在社会自身发展周期和韵律上的“近似性”。“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邦交环境,长期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会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仍然有孙中山、鲁迅、郭沫若、周恩来等人为了革命及两国友谊的需要,来往于中日之间。“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由于日本对华采取极端态度,中日关系变得异常紧张,如今中日关系的走向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发生了战后以来比较严重的经济衰退,金融泡沫、房地产泡沫相继破裂,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接连暴露,日本国民对社会产生了不满,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悲观、失望的情绪。社会的波动为日本极右翼势力登上政治舞台,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复苏提供了强劲的土壤。在日本国内,极右翼主张具有相当的鼓动性和诱惑力,对新一代的日本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否定侵略历史,使日本人从悲观中拜托了内疚的历史包袱,甚至使日本人为其前人的野蛮杀戮而感到骄傲自豪。它混淆了战后日本人的是非观,从而为侵略战争美化,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为日本的法西斯战犯招魂。他们逐渐在政治活动中路出头角、咄咄逼人,反映了近期愈发明显的国家意志,这无疑启发中国应重新反思中日关系的定位——中日关系一步步走向对立。
中国与日本,历史问题尚未解决,钓鱼岛、东海纠纷久争不下。日本的军国主义动向,对外扩张与干预正在成为日本未来新的政治军事国策,战后的和平宪法即将进入名存实亡的阶段。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日本反动右翼的所作所为,倒行逆施,不能不令中国人愤恨。对于中国,将来的对日关系将犹如走钢丝,要求是险而不落。
中日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需要拿出极大的勇气去面对。要让双方的人民建立友好关系,必须在历史认识上有“对称性”,一方单纯强调“友好”
而另一方不为之所动,这样的“友好”只能是形式上的,而形式上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
摆在中日面前的有“零和模式”和“共赢模式”两种完全不同的政策选择,未来的前途命运就取决于双方做出怎样的抉择。如果安倍在钓鱼岛这一棘手难题上处理得当,危机也可成为转机,中日关系就有突破瓶颈的可能。对日本来说,未来的发展道路只有两条。一是承认日本对中国和亚洲犯下的罪行,与军国主义划清界线,放弃其征服亚洲乃至世界的野心,争取亚洲人民的谅解;一是美化日本的罪恶,对下一代灌输军国主义的“光荣”,以在未来适当时机全民发动、东山再起,以铁血武力扫荡亚洲,将一切与日本有仇的民族斩草除根,建立“东亚共荣圈”。所有迹象表明,日本选择的是后一条路。这里的原因,一是日本固有的顽固;二是因为日本在二战中损失极小而获利极大,以总计三十万平民死亡人数换取了对亚洲彻底的掠夺与破坏,而日本人,包括众多罪大恶极的战犯都没有受到惩罚。强弱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日本通过侵略使自己变强而他人变成极弱,奠定了其今日繁荣的基础。今天的日本处处把自己当成亚洲在经济和文明方面的领袖,如果承认侵略有罪,就得像德国一样向受害国赔款,像德国一样向受害者认罪,就必须彻底放弃日本人优越、日本人应统治亚洲的“信念”,就会动摇日本社会经济和道德的根基。像日本这样的民族,如果没有受到沉重的教训是绝不可能自动反省的。从日本看来,打一次大东亚战能获得如此巨大的利益,又怎么能否定战争呢?既然日本不会承认侵略罪行,他就要考虑这个问题:怎样对付坚持要讨回公道的中国人?从这样的现实展望中日关系,我们看到的是一场生死。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因此,对于两个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其之间的关系对于世界来讲都是很受关注的,不管是树敌还是友好相处,对两国以及世界来讲,都是有着很大的关联。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对于有着这样关系的中日两国来讲,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提到中国关系史,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虽然,在中日关系上存在着五十年对立的可耻历史,可是,对于中日关系来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而对于中日关系的现状来讲,在整个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而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两国现在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而且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所以,中日关系存在着两方面的联系,首先就是不断发展的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中日两国分别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其次就是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的明显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而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而出现这样的两国关系的最大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虽然中日两国关系从总的方向来讲友好是长期的,但是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来,所以认真对待中日的历史问题是在处理中日关系方面相当重要的环节。
困扰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_以_慰安妇_为例
“战争与和帄”———中日关系历史研究(四篇)
编者按: 2007年是“七七事变”以及“南京大屠杀”70 周年纪念,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 周年。维护世界和帄、反对侵略战争是具有普世意义的目标。当前,中日两国学者着手对中日两千多年来的交往历史,对近代以来发生的不幸的历史以及战后半个多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进行共同研究。希望以这次共同历史研究为契机,通过学者的共同努力消除误解,深化相互理解,缩小历史认识上的差异,为发展两国关系创造有利的环境,将东亚的历史经验贡献于世界。正如温家宝总理 4 月11 日“融冰”之旅时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日两国存在着日益增长的共同利益,面临着需要共同应对的重大课题。我们希望这一组文章能从中日间关系的不同角度予以阐释,欢迎投稿。
困扰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
———以“慰安妇”为例
江文君苏智良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上海200234 )
提要: 长期以来,“慰安妇”等战争遗留问题一直困扰着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自20 世纪90 年代初,“慰安妇”问题的真相公之于众后,一场声势浩大的、要求日本政府正式道歉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国际运动在世界各地蓬勃开展。近年来,诸如2000年东京女性国际战犯法庭的模拟审判以及中国“慰安妇”受害者长期不懈的诉讼抗争,使日本政府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2006年,对日本有着极其重大影响的美国国会,开始启动有关“慰安妇”问题的决议,要求日本政府正视历史问题,还受害者以正义和尊严。而今年3月,为了回应美国国会议案,日本首相安倍发表了否认“慰安妇”的不适当言论,激起了各国人民的愤怒。“慰安妇”问题已经成为日本无法甩掉的历史包袱。
中日关系的现状及未来的展望
中日关系的现状及未来的展望
摘要: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中日分别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双边互补性不言而喻。进入21世纪,我国的发展战略将是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十五”期间我国中西部开发将正式启动;而日本经过十年左右的经济萧条终于走出谷底,正在努力走上自律性经济复苏轨道,因而也需要在中国市场上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一切使中日之间的经济、科技合作走向新高度、跨上新台阶成为可能,人们期待着两国关系尽快得到实质性发展。。
现状绝对不是简单的现在的综合,它是历史的沉淀与推进,也是未来发
展的触点,认清现状,得先从处理中日之间的问题开始
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一,关于日本军国主义与国家正常发展需求的关系问题。
军国主义是日本二战前一段时期所奉行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模式,而许多人将今天日本谋求正常国家也就是要求取得集体自卫权看成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表现,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当今的日本不可能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一个原因是日本今天已没有这种必要;二日本国民也不会答应这样做;三是国际社会和国际机制的制约。因此,我们应该理解日本走向正常国家的需求,而应坚决反对日本在走向正常国家的过程中的军国主义思潮。
第二,关于日本历史问题与中日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问题。
日本历史问题是关于日本政府对二战时期侵华战争的认识和态度问题,应充分认识到中日历史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及其在中日关系中的重要性。因此,既不能像某些人所主张的那样,可以忽视日本的历史问题;同时也更不能将历史问题看成是中日关系的全部,除历史问题以外,中日间还有其它许多重要事情和问题要做要解决,事实上,当今中日所表现出来的台湾问题、东海问题,能源竞争问题等,哪个问题都不比历史问题轻松。因此,在历史问题上,既要认真解决历史问题,又要顾全中日关系的大局。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发展中日友好“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之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这说明中日之间的所有问题相对于发展中日关系这个全局而言,只能是局部性的。
中日历史关系
一、日本发展简史及启示1、古代日本:向中国隋唐学习,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2、近代日本:向欧美学习,进行了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3、现代日本: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下,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且重视培养人才,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4、日本的成功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训示?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进来;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技;发展经济的时候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二、中日关系
(一)古代的中日关系:古代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1)两汉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政治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与汉”;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帝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日本又“谴使奉献”。经济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2)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全方位的交往:互谴使节;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学;贸易往来;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高僧鉴真。
(3)宋元时期与日本的往来: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4)明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对抗与友好并存):①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沿海奸商形成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俞大猷英勇抗倭;②1592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③明朝中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后期,因倭寇的骚扰,明政府实行海禁,影响了中日贸易的正常发展;
浅议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浅议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摘要中日关系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近年来中日关系始终摆脱不了政冷经热的魔咒,甚至出现过政冷经冷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受国际大环境和国家的固有的政策的影响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比如侵华战争问题﹑南京大屠杀问题﹑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等,日本在这些历史问题上闪烁其词,甚至篡改历史,日本的这种态度深深的刺痛的受害国人民的心,受着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探讨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靖国神社;遗留化学武器的清除问题
On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oblem Abstract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and the world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ships. In recent years,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an not always get rid of the curse of cold politics and hot, cold or even over the political phenomenon of the cold, The reason, besides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policy implications inherent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e Japanese attitude towards history issues, such as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Nanjing Massacre ﹑issue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textbook issues Yasukuni Shrine, Japan evasive on these historical issues, and even distort history, Japan's This attitude of a victim of deep hurt the hearts of people, suffering from the effects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had been a serious constraint. This departure from these problem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outlet.
中日关系概述
中日关系概述
一、近代史上中日关系
近代以前,中日两国之间已经存在国家的交往,同时,民间领域的交流也在频繁展开。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常被称为朝贡关系。如果周边国家向中国派遣使节并进献贡品,中国就承认该国国王的权位,并回赠礼品。之后,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内政和外交就不再进行特别的干涉。16世纪后期以后,中国与日本已经不存在朝贡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中心展开。在这种大的框架下,中、日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欧美各国为了顺利地销售商品和获取原料,开始侵占亚洲各地。这一时期东亚的历时就不能不在欧美各国的强大压力下展开。
中国试图击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倾入,但是在战争中失败,被迫以不平等的关系同西方国家交往。
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的消息是日本幕府政府感到震惊。在10年后,即1853年,当美国军舰来到日本逼迫其开港的时候,幕府在第二年就结束了持续200余年的锁国政策而开国了。接着日本也相继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68年日本武士中反对幕府的势力上升,推翻了将军的政权,建立了新政府。幕府被推翻,新国家诞生,这一政治、社会的巨大变化被称为“明治维新”。新政府成立后积极向欧美学习,从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仿真。为此,积极展开对外交流,政府聘用了许多外国人作教师,并把留学生派往欧美。日本新政府在成立四年后拍使节团前往欧美学习,用1年零10个月的时间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普鲁士、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情况后回国。使节团的出访清楚地表明了日本要走的道路,即脱离亚洲,加入西洋强国之中。因为这时的主导思想是:亚洲比西洋落后,应将亚洲“先进”的日本的支配之下。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分析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分析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的重要邻国,拥有着复杂而特殊的历史关系。然而,由于历史上的一些遗留问题,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影响。本文将分析中日关系中的一些重要历史遗留问题,并探讨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首先,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是中日关系中最重要的历史遗留问题之一。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进行了广泛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这导致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深刻矛盾和不信任。虽然战后日本政府多次就此向中国表示道歉,但这一历史问题仍然影响着两国关系的发展。
其次,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另一个重要历史遗留问题。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然而日本却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声称拥有这一岛屿。这引发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争端,导致两国关系紧张。尽管这个问题在国际法上有明确的解决方案,即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议,但至今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此外,日本历史教科书中对二战期间侵略行为的描述也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许多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对日本二战期间的侵略行为进行了淡化或否认,这对中国和其他亚洲邻国造成了深刻的伤害。这种历史扭曲加剧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
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这些问题导致了两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紧张局势。历史伤痛使得两国政府和民众对彼此的不信任加深,阻碍了两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其次,这些问题也影响了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由于历史问题的存在,两国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受到了限制,阻碍了两国之间的互利合作。
为了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中日两国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首先,日本应该真诚面对历史,承认并反省其侵略行为,向中国和其他受害国家表示真诚的道歉。其次,两国政府需要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议,特别是钓鱼岛问题。最后,两国应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民间友好,以缓解历史问题对两国关系的负面影响。
浅议中日关系与历史问题
浅议中日关系与历史问题
中国与日本同位于东亚,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又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中日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同时也存在分歧和矛盾冲突。
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年友好、七十年对立的历史,恢复邦交、建立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中美关系的改善,日本政府也强烈地意识到,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两国关系正常化也有利于日本的发展。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两国在1972年9月29日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宣告恢复邦交。这揭开了中日关系崭新的一页,并对国际形势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内政治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过去建立在自民党、社会党、公民党基础上的中日关系的共识大大削弱,日本对华政策开始变得强硬,历史问题等领域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友好和平条约》中有明确表述,正确认识历史是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中方历来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愿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但前提必须是正视和承认历史。但是,战后以来的日本内阁不但没有做到发自内心的对待和反省,而且日本军国主义阴魂近年来有不断蔓延之势:近些年来,随着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复苏,日本屡屡做出不利于中日友好的举动,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时有发生,抛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东京审判非法论”、“南京大屠杀虚构论”等奇谈怪论,否认侵略,或是说侵略有功,并拒绝反省、谢罪,认为远东盟军审判日本战犯是战胜国对战败国强加的“惩罚”;否认南京大屠杀,或是在屠杀人数问题上抵赖。1996年日本首相桥本继中曾根康弘后,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参拜靖国神社,2001年开始首相小泉纯一郎连续六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战后以来的教科书,对于战前军国主义的罪行不断反复修改,把教科书上对中国的“侵略”改为“进入”,把太平洋战争说成是“解放亚洲的战争”、“战争是为了自卫”,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把黄种人从白种人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道歉是对阵亡者的亵渎和不恭”,还说战后亚洲国家从殖民地统治下纷纷独立正是他们“大东亚战争”的战果。日本处心积虑地篡改侵略历史的行径,使战后出生年轻一代几乎不知道战前的日本军国主义是何物。还有人认为日本对战争问题已经反复谢罪、赔偿,已经没有必要再提及此事了(而事实是他们至今都没有一份正式文件,没有一次正式地向被侵略的中国人民谢罪)。这些明目张胆的篡改历史的言行,不仅伤害了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也使亚洲各国对日本失去了信赖,故意歪曲历史、掩盖历史,令人怀疑这样的国家是否真的致力于和平友好。
抗日胜利纪念日与中日关系的影响
抗日胜利纪念日与中日关系的影响
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天被定为中国的国家纪念日,以纪念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这一纪念日不仅意味着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英勇奋斗,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长期而艰苦的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牺牲,但也锻造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设立,正是为了铭记这段历史,激励后代人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
然而,抗日胜利纪念日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在中国国内。这一纪念日的设立,也给中日两国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尽管日本政府在过去几十年里多次向中国表达了歉意,但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仍然是中日关系的敏感点。
抗日胜利纪念日的庆祝活动往往会引起日本政府和民众的不满。他们认为中国过于强调抗战胜利,对日本的战争罪行过于强调,导致两国关系的紧张。然而,从中国人民的角度来看,纪念抗战胜利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那些为国家做出牺牲的人民的纪念。这种纪念并不是出于对日本的敌意,而是为了提醒人们珍惜和平,防止历史的悲剧再次发生。
尽管中日关系存在一些问题和分歧,但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却日益紧密。日本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两国在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这种经济联系和交流有助于缓解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提供了机会。
然而,要实现中日关系的持续改善和发展,除了经济联系之外,历史问题的解决也是至关重要的。中日两国应该通过对话和互相尊重,共同面对历史,解决历史问题,以实现真正的和解和友好合作。
日本人是怎么看待中日问题的
20XX年日本人是怎么看待中日问题的
随着全球化水平的进一步加强,中日关系的发展不仅对于中日两国来说意义深远,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历史遗留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态势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日本人是怎么看待中日问题的?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据媒体报道,日本首相安倍将就历史问题发表谈话,安倍的本意是想就历史问题来一个清算,但由于日本与中国对历史问题认识差异很大,很可能清算不成反倒成为中日之间新的燃点。
1、日本人认为中国对于外来势力的侵略没有一视同仁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曾遭受蒙古的侵略、英法俄罗斯等国的侵略,并在鸦片战争中赔付了巨额款项、割让香港、五口通商、向俄罗斯割让大块土地等,但中国人只对日本的侵略耿耿于怀,只对日本人参拜祖先的做法抗议,对其它国家的侵略没有任何反应。
中国人到蒙古访问,还要拜访曾侵略过中国的成吉思汗的陵墓,对英法俄罗斯等国的侵略,中国人也从来没有要求过道歉谢罪等,对于抢夺中国土地最多的俄罗斯,中国甚至与其成为战略盟友。
2、日本人认为并不是日本人愿意侵略中国
实际上在日本侵略中国之前,中国已经被英法俄等国侵略了,日本如果不侵略中国,将得不到在中国的权益,一旦英法俄等国在中国坐大,下一步很可能还要侵略日本,日本没有办法只能到中国去,与列强为伍求得生存。
3、日本人认为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没有来一个清算
日本人认为中日之间之所以存在历史问题,是因为1972年田中角荣到中国访问时,没有把历史问题说清楚,没有和中国在历史问题上来一个清算,田中对中日之间历史不太了解,但他的对手是周恩来,了解中日间历史的整个过程,田中实际上被周恩来耍了,田中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经济上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看中日关系
学校:河南大学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指导老师:朱海燕
姓名:张一帆
学号:1121106310
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看中日关系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应该及时承认历史事实,承
担战争责任,但东京审判的不彻底,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逐渐放弃对日本战争责任的追究,中韩等受害国也没有及时要求日本承担战争责任,种种原因使日本政府没有及时认清错误并承担责任。日本右翼势力也不断发表右倾言论,并给政府施压,这使日本政府出现了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活动。虽然战后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等交流频繁,但在历史态度上,中日双方未达成互信,日本政府否认历史事实、逃避战争责任的历史态度使中日关系处于“政冷经热”的形势下。在二战结束70周年的契机下,今年安倍政府的历史态度非常值得关注。
关键词:日本政府历史事实战争责任历史教科书
Summar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Japan, as a defeated nation, should be timely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But Tokyo trial is not thorough, the United States gave up on Japan’s war responsibility accountability, South Korea and other victim has not promptly asked Japan to take responsibility. This did not make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recognize the error in time. Japanese right-wing forces have continued to express rightist rhetoric that the government appeared to modify textbooks, visits to the Yasukuni Shrine. While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fter World War II are frequ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attitude, the two sides did not reach a mutual trust. Under the Japanese attitudes of denying historical facts and evad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re in the form of “politically cold and economically hot”. In the seven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Abe government’s attitude towards history is worth of attention.
Key word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istorical facts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History textbooks
正文: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一直备受关注,在国际社会引发了热烈讨论,中国人民作为战争受害者,也强烈要求日本政府摆正历史态度。但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有意地表明了日本政府否认历史事实、逃避战争责任的历史态度,这样的历史态度给中日关系的发展带来严重隐患。虽然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使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两国在经济、文化上也有了更多的交流,但是在政治、历史问题上,并未达成互信。所以,分析日本政府历史态度形成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对日本政府否认历史事实、逃避战争责任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同时,考察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这一特殊问题,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及其产生背景,能够在未来更好地寻找契机,为双方关系的发展做出努力。
一、日本政府对历史事实的否认和模糊化
二战结束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事实相继被挖掘,国际上要求日本承认历史、承担责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为了逃避战争责任,日本政府就否认对华战争的侵略性,否认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历史事实。
(一)日本政府否认对华战争的侵略性
在根本上,日本政府否认对侵华战争的侵略性。日本的大陆政策是用战争手段吞并中国、朝鲜等大陆国家,实质是对外扩张的政策,但明治维新后,日本国民始终认为本国的“大陆政策”是为了抵御西方殖民大国的威胁,在周围建立一个大的防卫圈。战争开始后,日本政府又不断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并为其发动的战争提出了“大东亚战争”的名称,借此将侵略战争正当化。1936年日本政府制定的《国策基准》中有对“大东亚共荣圈”的最初设想,1940年,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首次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要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日本政府用“大东亚共荣圈”的号召来迷惑国民,同时宣称亚洲各国应以日本为中心来抵御西方侵略者,争取独立和解放,以此为借口发动“大东亚战争”。
同时,日本政府又利用国民对天皇的崇拜与信任,用天皇的“圣断”来强调并宣称“圣战”的正当性与必要性,发动全国人民共同参与“圣战”,并使国民认为发动战争并不是侵略行为,而是为了维护日本,维护大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日本的教科书中也鼓吹“圣战”,书中这样描述:“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精英,是亚洲各民族的领导,肩负着把亚洲其他民族从欧美殖民主义统治者的压迫下解放出来,重建世界道义的神圣职责。”①
战后,面对国际上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谴责,日本国内又出现了“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观点,这一观点主张日本对外扩张的战争是驱逐白人殖民者,解放亚洲人民的“圣战”。这一观点对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政府的基本主张是承认日本向美国的投降,但不承认对华战争的侵略性,日本政府坚持这场战争具有从白人手中解放亚洲的积极作用。日本右翼作家林房雄在《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一书中明确表明了他的观点,他认为日本出兵亚洲的欧美殖民地是为了“驱逐西方列强势力”,“实现人种自由平等”。②
日本步入帝国主义阶段比英法等国家晚,实力不强,在资本主义各国中处于劣势地位,日本对欧美国家有强烈的羡慕和自卑感,而对亚洲国家又有强烈的自大和优越感,这两种对比鲜明的心态促使日本向大陆侵略扩张,挤占弱国的生存空间,来获得与欧美国家同等的地位。因此,日本政府只承认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而不承认对中国的战争具有侵略性,甚至不承认战争本身,还提出1941年与美国的开战才是战争的开始。昭和天皇在战败之际颁布《诏书》,其中有这样的表述:“······然交战已逾四载······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③天皇诏书的内容就表明了天皇及日本政府的态度,“已逾四载”说明日本认为交战开始于1941年与美国的开战,根本不承认自1931年就开始的侵华战争,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则再次表明了日本政府的态度,他们始终认为这场战争是要解放亚洲,不具有侵略性质,一句话就否认了侵略战争给中国等国家造成的伤害。在战争结束后,日本政府又采取了一
“阁议决定每年8月15日由政府主办追悼战死者的仪式;系列模糊侵略性的措施,
颁布补助日本伤残军人和遗族的系列法案;举行明治维新百周年纪念”。④(二)日本政府对历史事件的否认和抹杀
在侵华战争中,日本军队在中国烧杀抢掠,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①吴广义:《解析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40页。
②王向远:《战后日本为侵略战争全面翻案的第一本书——林房雄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选自《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八卷第二期。
③纐缬厚:《我们的战争责任:历史检讨与现实省思》,申荷丽译,黄大慧审校,《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1月,第47~49页。
④徐志民:《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9月,第157~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