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看中日关系

合集下载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近几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起伏跌宕,摩擦不断。

从小泉首相接连“参拜靖国神社”、“沈阳日本领事馆事件”、“侵华日军毒气事件”,到“钓鱼岛事件”“春晓油田事件”“亚洲杯球迷事件”,中日两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张,对立摩擦的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引发人们对于中日关系的忧虑和思考。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

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

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在小泉任日本首相期间内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的反对。

也同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已成为导致当前中日关系僵冷的最直接原因自1982 年以来,日本国内就涌起一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政治逆流。

极少数右倾保守势力力图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翻案,几次企图修改中学历史课本,否定和美化侵华战争罪行。

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同样也是“日本方面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能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各国,是不是愿意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中日两国关系若要走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以史为鉴,论中日关系

以史为鉴,论中日关系
前言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既 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 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 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 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 历史责任。因此,我们必须要用“以史为鉴,面向未 来”的客观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中日关系,努力构建促 进中日人民友好相处的坚固之桥。
目录

中日关系发展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现状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周恩来总理曾将中日历史关系概括为:两千年 友好,五十年对立
两千年友好
中国和日本的接触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中 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巨大,自然也波及东边岛 国日本。如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艳羡中国 的文明制度一样,日本对中国社会的一切都有 很大的兴趣,并发挥了日本民族拿来主义的优 良传统。
日本占领钓鱼岛战略企图
控制海洋资源 监控东南台海
500公里
200海里
东海油气田争端问题
东海大陆架原油储量约1000亿桶,而世界最大 产油国沙特原油储量为2671亿桶,天然气储量 约为5万亿立方米,是美国气储量的1.5倍,沙特 天然气储量的8倍.
东海资源之争
中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 日主张:“中间线”划分法 两者相差约30万平方公里 2004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 乘专机对中国的“天外天”、“平湖”、 “春晓”三大天然气田进行视察后,指责 中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 日本政界中的右翼势力加入这一合唱,要 求政府采取行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 2005年7月日授予帝国石油东海油气试采 权
温家宝总理访日----融冰之旅 福田康夫访华----迎春之旅 胡锦涛主席访日----暖春之旅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如日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3)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4)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

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对问题的看法:1、日本的国民性对其认识问题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先进,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它只对先进文化表示认同。

日本的神道教文化又使日本人崇尚武力,争强好胜,蔑视其他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缺乏尊重。

有些人形容日本人是不顾一切的。

1972 年中日恢复关系之初,双方的友好一时掩盖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日本人危机感很重。

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要求在国际社会上有地位,有发言权,但现实差距很大,心里极不平衡。

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在一些日本人看来,现在是中国更需要日本,而不是相反。

高傲和矛盾的心态使日本不愿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

2、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对战争问题认识不深,对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造成了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认识的普遍模糊与混乱。

3、日本的选举制度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不可低估。

在日本现行的选区选举制度之下,选举输赢往往取决于国内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对外战略问题。

政治家关心的是选区内的事,而不是国家大事,心胸过于狭窄,眼光较为短浅,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谋取自己的政治私利,往往不顾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4、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易使日本政府将矛头向外,转移国民的视线。

二战日本曾以经济“奇迹”今世人惊叹,以此为依托,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蓝图。

孰料1991 年“泡沫经济”破灭,易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十年萧条。

论中日关系

论中日关系

论中日关系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

并且日本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市场和资金。

双方在节能环保、绿游、能源、金融等领域合作紧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长期疲软的经济,它没有理由失去中国。

从政治方面来讲,日本与韩国的竹岛问题,朝核问题,与俄的北方四岛问题,联合国的入常问题等等,都要中国支持或不想与中国另生争端。

日本在“入常”、绑架问题、8国峰会等问题上也需要中国的帮助,从历史的角度,日本人对中国的领土不够尊重,对于其所犯的错误没有正确认识导致近期的钓鱼岛问题。

为此中方希望日方可以全面考虑两国关系的长远利益,不要因小失大。

作为中国民众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

况且也毛泽东说过:“要把军国主义分子与日本人民区分对待,日本人民对我们还是很友好的”。

以双方关系长远发展的大局为重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但更应该忘记怨恨。

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但更应该面向未来。

我们要以正确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日本,忘记怨恨,相互宽容。

福田康夫首相也说过:“我们要一同前进,一同探索,一同开辟我们共同的未来。

”不要受一些媒体片面报道的影响,盲目爱国,更不要盲目反日,不要总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日本。

上一代人所犯下的错误,为什么要让他们的后代来承担呢?历史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不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

要提醒中国民众的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爱国、怎样才是爱国的最佳途径,并不是凭着一腔热血,万不可感情用事。

但日本国民确实对真实的历史了解不够,特别是年轻一代,这与政府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而且一些右翼分子对一些确凿的历史,加以诋毁,确实令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愤怒。

但我们要深知日本人民是无辜的,他们同样是受害者。

中国民众普遍存在的心理是要让日本将道歉挂在嘴边上,但日本民众大多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不愿提起,他们认为很悲惨,不想接以前的伤疤。

有这样一句话,英国前首相帕莫斯顿爵士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从中日近代关系史看当今中日关系2

从中日近代关系史看当今中日关系2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聆听中日近代关系史看当今中日关系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二〇一二年十一月聆听中日近代关系史看当今中日关系[摘要]:简述中日近代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段不幸的历史,但为了两国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度的原谅了日本此前所犯下的种种罪行。

并建立了友好邦交关系,促进了两国的共同繁荣。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不断的强大,两国又出现了新的分歧。

日本不断的挑起两国的矛盾。

使中日关系僵化,影响到了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日本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更是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鼓吹“大东亚圣战”,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制造“民族心理的对立和信任危机”,利用历史问题干扰和破坏中日关系的大局,从而破坏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是中国所不能忍的,也是中国人民所不能忍的,直至钓鱼岛事件使两国分歧处于白热化阶段,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力争和平解决两国的分歧。

在领土主权的问题上中国不可能退让半步。

最后,对于中日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呼吁国人理性看待中日关系。

[关键词]:中日关系历史邦交理性情感全局回顾过去,中日交往源远流长,1871年,是中日关系史学者公认的中日古代关系史和近代关系史的分期界限。

这一年,日本和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清日修好条规》。

这是自徐福东渡日本两千多年来中日关系史上两国政府间的第一部条约,建立了近代国家正式外交关系。

但是,随后的1874年4月,发生了日本出兵台湾,开始侵略中国的历史。

20年后的1894年又发动甲午战争,1900年又出兵2万多人参与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1904年又发生了争夺在中国利益的日俄战争,紧接着,便发生了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在70年的时间里,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严重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中日关系上一段不幸的历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领导人,从世界大趋势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于1972年9月,日本田中角荣首相和大平正芳外相访华,与周恩来总理、姬鹏飞外长进行富有成效的会谈后,于9月29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告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从近代到现代的中日关系对于日本,大多数中国同胞持有敌视态度。

也有明事理如王芸生的大家们,他们持有的态度就十分理智,所有才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耻认明,国难可救。

”之类的总结。

但从其中也可以看出中日关系的紧张情绪。

这种不合关系是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日本武力侵略中国是从一八七四年进攻台湾、占地杀人开始的。

同时,以高山族人为主的台湾同胞进行了英勇抵抗。

就是说,中国的“抗日战争”虽然是从一九三一年或者一九三七年开始的,但中国人的“抗日”早在一八七四年就开始了。

我想,如果把一八七四年作为抗日的起点,不仅能够更全面地显示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还能够说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不止历史战事对中日关系的恶劣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近代,从国家本质上来说,中日关系在往友好发展上很是存在困难。

就历史事实来说,对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的日本投降,在日本有两种表达,一种叫“终战”,一种叫“败战”。

我本来以为这种区别表达的仅仅是日本人不同的历史态度,现在看来并没有这么简单。

可以说,两种不同的说法也表达了日本与中、美、苏国家关系的差异。

“二战”中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一员,逻辑上反法西斯阵营的胜利就是中国的胜利。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确实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但问题显然还有另一面。

中国的“胜利”与美国或苏联的“胜利”大不相同。

美国是在攻占冲绳、扔了两颗原子弹、轰炸东京之后胜利的,苏联是在出兵中国东北、扫平日本关东军之后胜利的,而中国胜利的时候国土还处于分裂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状态,北平、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还在日军控制之下,共产党政府还在黄河西岸,国民党政府还在遥远的重庆。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抗战胜利”其实是“抗战结束”——因美苏出兵痛击日本,中国的抗战得以结束。

“胜利”值得庆祝,而“结束”值得反思。

侵略与被侵略实质上构成了“制度的共谋”。

腐朽的制度不仅阻碍民族发展,为异国入侵提供可能性,并且在关键时刻出卖民族利益。

中日曾经友好过吗——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日关系

中日曾经友好过吗——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日关系

中日曾经友好过吗?——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日关系史与现实非常明确地显示,中日友好的提法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综观中日两千年的交往,中国与日本之间,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之间从来没有过平等友好的关系。

宋朝以前,日本称臣于中国,而中国人毫无保留地传授文化与技术,特别是在唐朝,日本人多次派人到中国留学,而中国也有鉴真东渡等。

从明朝开始,则是日本人对中国不断侵略、破坏,不断残杀中国人的历史。

中国强盛时,日本人是中国人的门生,而中国人奉日本人为上宾;中国衰弱时,中国人却沦为日本人的刀下鬼。

中日之间过去没有过友好,现也在没有。

将来会不会有?现在言之过早。

中日友好,充其量只是一个虚幻的愿望。

中国发展对日关系时,必须以史为鉴,而不能以虚幻的愿望为基础。

“东夷貌柔顺”的伪装日本对中国的狼子野心早在盛唐时即已显露无疑。

唐大宗时朝鲜内乱,中国应新罗之请以宗主国身份平乱。

唐高宗龙翔三年(公元六六三)日本以援助百济为名,出动舟师数百。

占领锦江口。

唐朝不得不遣刘仁轨领兵击之,“仁轨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贱众大渍”。

一千二百多年后的甲午战争与这一幕何其相似,同样是朝鲜内乱,中国以宗主国身份平乱,然后日本乘机寻衅。

然而,强弱易势,甲午之战的结果是日本吞并朝鲜、屠城旅顺、割取台湾、牟获暴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给日本国民带去了巨大的欢乐和利益。

显然,日本人在唐代对中国的尊重不过是他们崇拜强权的特性的表现。

当时的日本尚处于近乎蒙昧的时代,无论在文化技术和国力上都远远落后于大唐。

于是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卧学习制造工艺、建筑美术、典章制度等等,并仿照中文草书偏旁等而造成日文,使日本开始走出原始时代,完成所谓大化革新。

日本人向唐朝称臣的目的,无非是要通过引进文化来改善他们蒙昧落后的状态。

当时日皇即告诫其使者:“言语必和,礼意必笃,毋生嫌疑,毋为诡计”。

史称东夷貌柔顺,没有识别倭人的伪装。

崇强鄙弱的日本人二战后,日本对美国千依百顺,连天皇也每天早晨起来就去给麦克阿瑟鞠躬行礼,获得美国的信任,以从中国和亚洲掠得的资金购买设备和获取先进的技术,如汽车、电器、半导体等。

甲午中日战争及中日关系

甲午中日战争及中日关系

甲午中日战争一、背景1.日本:急于扩张,制定大陆政策――必然性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国力逐渐增强。

于改革不彻底,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企图从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实质上是日本旨在侵略中国和世界的政策。

2.中国:统治更加腐败,避战求和――可能性3.列强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催化剂4.朝鲜:1894年,爆发东学党起义――导火线二、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概况比较三、过程四.结果――清政府失败,签订《马关条约》1.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五、影响1.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⑴甲午战后,中国国势艰危,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⑵甲午战争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无能,日本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2.中国社会发生变革⑴清政府被迫改革,首先进行军事改革。

⑵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暴力推翻清政府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3.列强在远东矛盾尖锐俄国为在中国东北扩张势力,纠和德国、法国“干涉还辽”。

思考:1.失败原因2.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教训: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四.三国干涉还辽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在华的侵略权益。

①沙皇俄国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日本占领辽东半岛侵害了俄国的利益,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影响其在太平洋的霸权,俄国成为三国干涉还辽的策划者。

谈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谈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谈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摘要:近些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词:渊源,冲突,合作,现状,发展一、中日关系的渊源早在西汉时,中国和就与日本三十多个小国有来往。

东汉的时候,到了光武帝时代,日本倭奴国王派遣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还赠送了个“汉倭奴国王”金印。

在经济上,中国的铁器,铜器和丝绸源源不断传往日本。

到了隋唐的时候,日本不断的派遣唐使来中国,向中国学习,在这期间有些中国人也积极向日本传播盛唐文化,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鉴真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了诸多盛唐文化。

再后来日本效仿唐制,实行了大化改新,并在当时的首都仿造了长安城建起了城市,宫殿。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的茶叶种植也开始推广,后来出现了茶道,人们还仿造唐朝的服饰创造了和服。

除此之外,享有盛名的日本武士刀也是由中国的唐刀进一步演变而来。

总之能学的他们都学习了。

宋元时期,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朝的时候由于京杭大运河的进一步挖通,航海技术的发展等诸多原因海船可以直达日本进一步促进了两国的经济贸易的往来与交流。

到了明朝,日本经历了战国时代,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开始垂涎自己的老师中国了,于是倭寇频繁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沿海的倭寇问题震惊了当时的朝廷,大将戚继光带领明朝的军队和朝鲜名将李舜臣共同努力,把日本赶出了中国,解决了倭寇的问题。

清朝前期,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综合中国古代历史上中日的交往,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代,两国交恶的时期也不是没有,但基本上是中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可以说在古代日本一直积极的向中国学习。

浅议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浅议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浅议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摘要中日关系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近年来中日关系始终摆脱不了政冷经热的魔咒,甚至出现过政冷经冷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受国际大环境和国家的固有的政策的影响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比如侵华战争问题﹑南京大屠杀问题﹑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等,日本在这些历史问题上闪烁其词,甚至篡改历史,日本的这种态度深深的刺痛的受害国人民的心,受着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探讨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靖国神社;遗留化学武器的清除问题On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oblem Abstract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and the world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ships. In recent years,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an not always get rid of the curse of cold politics and hot, cold or even over the political phenomenon of the cold, The reason, besides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policy implications inherent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e Japanese attitude towards history issues, such as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Nanjing Massacre ﹑issue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textbook issues Yasukuni Shrine, Japan evasive on these historical issues, and even distort history, Japan's This attitude of a victim of deep hurt the hearts of people, suffering from the effects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had been a serious constraint. This departure from these problem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outlet.Key words Invasion; the Nanjing Massacre; textbook;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Shrine; left the issue of chemical weapons in clear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多数时期两国人民和睦相处,与亚洲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

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地位,并一向认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正确的对日方针、政策,推动了中日友好关系的渐次发展,从中显示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及至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对日关系以及高超的外交艺术和深邃思想。

毛泽东曾多次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股逆流。

中国一贯采取向前看的方针,要重建和加强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

只是由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执行敌视和遏制中国的政策,致使中日关系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

在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外形势下,毛泽东高瞻远瞩,倡导发展中日民间往来,以民促官,官民并举,取得良好的外交效果。

最终,促成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友好关系崭新的一页。

周恩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尽管两国间战争状态没有宣告结束,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和贸易关系不但没有中断,而且不断发展。

促进中日友好,恢复中日邦交,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两国平等友好相处的障碍。

中国和日本都是伟大的民族。

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是勤劳勇敢的人民。

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邓小平历来重视中日关系,他也是“中日友好”的积极倡导者。

他说:“‘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

”“要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发展我们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友好关系的事情,加深我们之间的友谊,加深我们之间的了解,加深我们之间的感情。

”江泽民也一再强调:“在我们看来,对于中日关系一要以史为戒,二要向前看,三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
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也是中日关系中敏感的政治问题。
中日间的历史摩擦在复交谈判开始的那一刻就开始了。1972年9月25日,为复交谈判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抵京当天出席周恩来总理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讲到那场战争时,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给中国“添了很大的麻烦”,为此受到周恩来的严肃批评。在整个复交谈判中,中日双方围绕历史问题等,多次展开激烈交锋。1972年中日复交以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表现虽然常有起伏,但总的趋势应该说是有所进步的,特别是前首相村山富市在1995年8月15日发表谈话说,日本在一段时间里实行了“错误的国策”,“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与痛苦”。这一讲话可以说是一次有诚意的表态,至今仍为历任首相所承袭。
Hale Waihona Puke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中日关系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二十六年来,中日两国之间尽管也出现过摩擦与冲突,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的演进是以友好与合作为主的。
台湾问题:
日本频频制造“中国威胁论”,其目的是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并为其扩军找借口,在台湾问题上日本也在暗中采取行动支持“台独”。
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还承诺与台湾只保持民间往来。然而,多年来中日两国由台湾问题引起的摩擦时有出现。这里涉及到国家利益与战略空间的问题。众所周知日本是岛国,能源极其缺乏,而它大量的物资进口都靠海运,并经过台湾海峡。一旦中国统一,台湾海峡就完全由中国控制,从此日本的能源动脉就被中国牢牢捏在受中,处处要看中国脸色了,这显然是日本极不愿意看到的。而且台湾一旦统一,将大大拓展中国的战略空间,而中日是邻邦,那么日本的战略空间必然被压缩,这也是日本所担心的。于是日本和美国签署的“新日美安全防卫合作协议”将台湾纳入其防卫范围。一旦今后台湾海峡有事,美国如果介入的话,日本作为其盟国有“必须支援美国的义务”。这表明,日本力图介入台湾问题的争端,阻挠中国的统一。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地把台湾海峡列入日美安全合作范围,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干涉,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能接受的。

中日关系概述

中日关系概述

中日关系概述一、近代史上中日关系近代以前,中日两国之间已经存在国家的交往,同时,民间领域的交流也在频繁展开。

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常被称为朝贡关系。

如果周边国家向中国派遣使节并进献贡品,中国就承认该国国王的权位,并回赠礼品。

之后,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内政和外交就不再进行特别的干涉。

16世纪后期以后,中国与日本已经不存在朝贡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中心展开。

在这种大的框架下,中、日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欧美各国为了顺利地销售商品和获取原料,开始侵占亚洲各地。

这一时期东亚的历时就不能不在欧美各国的强大压力下展开。

中国试图击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倾入,但是在战争中失败,被迫以不平等的关系同西方国家交往。

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的消息是日本幕府政府感到震惊。

在10年后,即1853年,当美国军舰来到日本逼迫其开港的时候,幕府在第二年就结束了持续200余年的锁国政策而开国了。

接着日本也相继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68年日本武士中反对幕府的势力上升,推翻了将军的政权,建立了新政府。

幕府被推翻,新国家诞生,这一政治、社会的巨大变化被称为“明治维新”。

新政府成立后积极向欧美学习,从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仿真。

为此,积极展开对外交流,政府聘用了许多外国人作教师,并把留学生派往欧美。

日本新政府在成立四年后拍使节团前往欧美学习,用1年零10个月的时间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普鲁士、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情况后回国。

使节团的出访清楚地表明了日本要走的道路,即脱离亚洲,加入西洋强国之中。

因为这时的主导思想是:亚洲比西洋落后,应将亚洲“先进”的日本的支配之下。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与中国的抵抗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新国家的日本,随着实力的增强开始动用军队对东亚地区实施侵略。

1895年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后,遂将台湾变为殖民地;1905年日俄战争取得胜利后,又将韩国变成保护国;在控制大连、旅顺和库页岛等南部地区的同时,日本又开始加速对大陆进行侵略。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一、中日历史关系甲午战争后,日本伙同西方列强,加剧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把中国视为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场所,直至公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新中国建立后,日本又加入美国的反华包围圈,中日在政治上相互隔绝二十多年。

二、台湾问题日本国内“台湾情结”浓重,还成为了“台独”势力的诞生地及其主要海外基地之一。

1994年,日本“山村内阁”不顾中国政府反对抗议,允许台湾“行政院副院长”徐立德入境。

1997年,日美确立防卫合作新指针,指出日美军事防卫范围包括日本的周边事态。

2001年,小泉纯一郎任首相后,加强了对中国台海局势的干涉。

2001年4月,日本政府再次不顾中方的反对,允许李登辉访日。

2005年,日本政府开始对1999年制定的《周边事态法》进行修改,新版本明确把台海地区包括在日本的周边范围内。

三、钓鱼岛争端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但日本毫无信义,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

日本2012年的购岛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中日关系降到冰点。

日本的购岛行为已经引起了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怒,我国政府和各界都对野田内阁的这一举动表示了强烈的愤慨,表明了在捍卫领土主权问题上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导致连续37年的日本经济会访华代表团行程被延期,中国银行等中国四大银行甚至缺席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东京召开的年会,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所罕见的。

日本经济也遭到了来自中国民间的非政府组织的“抵制日货”行动的重创。

但是,排除美国这一大国而言,日本将是我们祖国的一个重要经贸伙伴,在处理一些问题之际,国民不可以用一种偏激的态度来面对这些难题。

四、中日关系如何走出困境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日两国应该以讲清楚的认识到,无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

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

论中日关系

论中日关系

论中日关系的未来与发展摘要:从钓鱼岛到东海油气田日本一次又一次的和中国作对,特别是日本谋求成为一个所谓的独立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似乎更难容忍日益强大的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日关系似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未来中日关系会走向何方呢?关键词:日本侵略右翼政府中日关系中国和日本应该说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的国家,早在唐朝的时候中日两国已经结下不解之缘。

日本不仅从那时的中国学到了很多的先进文明而且在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在民间交往上已经非常的频繁了。

但是自从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却逐步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

1895年甲午海战可以说是中日两国拉开战端的标志,在以后长达50年的时间里中国和日本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不管是腐朽的满清王朝还是后来的国民党统治中国和日本一直都没有过一天的和平。

二战爆发后日本更是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再到日本投降,在着一段时间是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的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放下了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然而时间过去几十年了,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开始,中日两国逐步的走向关系正常化,可以说在这一段时间内中过和日本之间的关系在不断的缓和,但是进入20世纪后期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死灰复燃并且越来越猖獗,严重的损害了中日两国的关系以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尤其是在历史问题上日本政府不顾历史事实的做法以及日本首相屡次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使得日本严重损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的反感和不满。

.那么日本作为一个和中国有着相似传统文化的东方国家为什么会和中国以及亚洲的其他有关国家关系这么不友好呢?我以为这个问题应该从日本的地理环境说起。

日本是一个小小的岛国,国内资源极其匮乏,许多的资源比如钢铁、石油这些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原料等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而且几乎百亿年进口的大部分原料都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样日本的生命线就暴露在了其他国家的面前,这样对于日本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中日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之间的国家关系。

自1972年两国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

但近年来,中日关系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一、历史遗留问题中日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包括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钓鱼岛争端。

二战期间,日本人占领了中国钓鱼岛,战后归还中国。

但日本政府在二战结束后没有及时向中国道歉,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不满。

此外,中日之间还有历史问题,比如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期间对中国人的迫害。

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双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

二、经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日贸易额已达数千亿美元,双方在汽车、机械、电子、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

此外,中日两国还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这将有助于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

三、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国在文化、艺术和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

比如中国的京剧、武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传到了日本,日本的动漫、音乐、茶道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这些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安全合作中日安全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区安全方面,中日两国应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应对跨国安全问题。

比如在反恐、海上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两国可以开展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情报交流,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

五、政治对话政治对话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上,中日两国应加强对话和磋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

同时,两国应在文化和安全领域开展交流,以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

总之,中日关系是一个复杂多样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两国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进步。

中日关系不仅关系到两国关系,也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产生重要影响。

二战期间日本的侵华行动与中日关系的演变

二战期间日本的侵华行动与中日关系的演变

二战期间日本的侵华行动与中日关系的演变在二战期间,日本展开了对中国的侵略行动,引发了中日关系的剧变与演变。

本文将从战前的氛围、侵华战争的爆发、战争后的影响以及二战结束后中日关系的发展等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二战爆发前,日本在东亚地区势力蓬勃发展,以扩张野心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为驱动,开始对华觊觎已久。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以“满洲国”为基地,继而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震惊了世界,驱逐了中国在东北地区的统治。

接着,日本占领了整个华北地区,加大了对中国政府的压力,以实现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理念。

1937年,日本为了一统中国,发动了侵华战争,这使得中日关系陷入了空前的紧张局势。

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战争给中国和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创伤。

日本军队在华的残暴行径让中国人民深感痛苦,也使得社会秩序和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

二战结束后,日本无条件投降,侵华战争结束。

然而,很快日本成为了盟军的战略伙伴,重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体系。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复杂而矛盾的关系。

一方面,中国希望通过对日本的合作与经济扶持来实现自身的复兴与发展;另一方面,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深刻记忆让中国人民对日本抱有强烈的不信任之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关系开始走向了缓和与正常化的方向。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外交接触,并在1972年正式恢复了邦交。

双边经济交流的加深,进一步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1980年代的中日贸易繁荣与文化交流活跃,让两国民众更多地接触到彼此,逐渐缓解了相互之间的矛盾与隔阂。

然而,尽管中日关系出现了短暂的改善,但依然存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对侵华战争的认知问题。

许多中国人民希望日本能够真诚地承认战争期间的罪行,向中国人民道歉并作出赔偿。

这成为两国关系中一个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症结。

此外,两国在固有领土问题上的分歧也对关系的改善带来了挑战。

对于中国来说,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维权行动引发了不满与担忧。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有着太多的复杂的情感夹杂在其中。

既爱又恨,忽远忽近,这种令人纠结的关系一直萦绕在国人心间。

面对近日沸沸扬扬的钓鱼岛纷争,我们不禁要问,中日之间的渊源是什么,钓鱼岛事件的由来是什么,中日之间的道路将走向何方。

日本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国家,中国人对日本的既爱又恨绝不是空穴来风。

相传日本是中国人的后裔,唐朝的鉴真和尚带领六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之后有了日本后来的繁荣,不管这个传说是否属实,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的兴起和发展绝对离不开中国,单从日本的文字就可以看出日本受中国的影响之深。

日本在侵略中国时也用同文同种的借口来诱导中国百姓亲日。

但正是这样一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却反过来处处掣肘中国,从明朝时的侵扰我沿海百姓,到近代的侵华战争,再到现代的各种小动作不断,最为突出是就是钓鱼岛事件。

钓鱼岛事件实质上是不存在任何异议的,它有史以来就在中国的领土范围之内,在中国的有效管辖之内。

但在日本看来,他们却有“相当的理由”,他们认为,在1895年中日黄海之战后,中国战败,中日之间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让台湾极其附属岛屿给日本,但在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收复了台湾岛,由于当时国民党海军军力的限制,没能有效的收复和管辖钓鱼岛,以至于日本长期占领钓鱼岛。

就是这样的情况,日本就明目张胆的认为钓鱼岛是他们的领土,这真是可笑至极。

难道你拿别人家的东西时间长了就认为那东西是自己的吗?然而日本现在就是这样厚颜无耻的窃取了钓鱼岛,而且一直对钓鱼岛进行实际的管辖。

今年围绕钓鱼岛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先是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提出的购岛计划,然后是华人保钓联盟的登岛继而被逮捕的事件,再是日本政府实现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最后到现在的中国海监船编队赴钓鱼岛海域进行维权巡航。

这一系列事情显示着钓鱼岛问题的逐步升级,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所有因钓鱼岛产生的问题都是日本一手造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看中日关系学校:河南大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指导老师:朱海燕姓名:张一帆学号:1121106310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看中日关系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应该及时承认历史事实,承担战争责任,但东京审判的不彻底,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逐渐放弃对日本战争责任的追究,中韩等受害国也没有及时要求日本承担战争责任,种种原因使日本政府没有及时认清错误并承担责任。

日本右翼势力也不断发表右倾言论,并给政府施压,这使日本政府出现了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活动。

虽然战后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等交流频繁,但在历史态度上,中日双方未达成互信,日本政府否认历史事实、逃避战争责任的历史态度使中日关系处于“政冷经热”的形势下。

在二战结束70周年的契机下,今年安倍政府的历史态度非常值得关注。

关键词:日本政府历史事实战争责任历史教科书Summar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Japan, as a defeated nation, should be timely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But Tokyo trial is not thorough, the United States gave up on Japan’s war responsibility accountability, South Korea and other victim has not promptly asked Japan to take responsibility. This did not make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recognize the error in time. Japanese right-wing forces have continued to express rightist rhetoric that the government appeared to modify textbooks, visits to the Yasukuni Shrine. While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fter World War II are frequ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attitude, the two sides did not reach a mutual trust. Under the Japanese attitudes of denying historical facts and evad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re in the form of “politically cold and economically hot”. In the seven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Abe government’s attitude towards history is worth of attention.Key word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istorical facts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History textbooks正文: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一直备受关注,在国际社会引发了热烈讨论,中国人民作为战争受害者,也强烈要求日本政府摆正历史态度。

但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有意地表明了日本政府否认历史事实、逃避战争责任的历史态度,这样的历史态度给中日关系的发展带来严重隐患。

虽然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使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两国在经济、文化上也有了更多的交流,但是在政治、历史问题上,并未达成互信。

所以,分析日本政府历史态度形成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对日本政府否认历史事实、逃避战争责任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同时,考察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这一特殊问题,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及其产生背景,能够在未来更好地寻找契机,为双方关系的发展做出努力。

一、日本政府对历史事实的否认和模糊化二战结束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事实相继被挖掘,国际上要求日本承认历史、承担责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为了逃避战争责任,日本政府就否认对华战争的侵略性,否认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历史事实。

(一)日本政府否认对华战争的侵略性在根本上,日本政府否认对侵华战争的侵略性。

日本的大陆政策是用战争手段吞并中国、朝鲜等大陆国家,实质是对外扩张的政策,但明治维新后,日本国民始终认为本国的“大陆政策”是为了抵御西方殖民大国的威胁,在周围建立一个大的防卫圈。

战争开始后,日本政府又不断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并为其发动的战争提出了“大东亚战争”的名称,借此将侵略战争正当化。

1936年日本政府制定的《国策基准》中有对“大东亚共荣圈”的最初设想,1940年,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首次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要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

日本政府用“大东亚共荣圈”的号召来迷惑国民,同时宣称亚洲各国应以日本为中心来抵御西方侵略者,争取独立和解放,以此为借口发动“大东亚战争”。

同时,日本政府又利用国民对天皇的崇拜与信任,用天皇的“圣断”来强调并宣称“圣战”的正当性与必要性,发动全国人民共同参与“圣战”,并使国民认为发动战争并不是侵略行为,而是为了维护日本,维护大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日本的教科书中也鼓吹“圣战”,书中这样描述:“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精英,是亚洲各民族的领导,肩负着把亚洲其他民族从欧美殖民主义统治者的压迫下解放出来,重建世界道义的神圣职责。

”①战后,面对国际上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谴责,日本国内又出现了“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观点,这一观点主张日本对外扩张的战争是驱逐白人殖民者,解放亚洲人民的“圣战”。

这一观点对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政府的基本主张是承认日本向美国的投降,但不承认对华战争的侵略性,日本政府坚持这场战争具有从白人手中解放亚洲的积极作用。

日本右翼作家林房雄在《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一书中明确表明了他的观点,他认为日本出兵亚洲的欧美殖民地是为了“驱逐西方列强势力”,“实现人种自由平等”。

②日本步入帝国主义阶段比英法等国家晚,实力不强,在资本主义各国中处于劣势地位,日本对欧美国家有强烈的羡慕和自卑感,而对亚洲国家又有强烈的自大和优越感,这两种对比鲜明的心态促使日本向大陆侵略扩张,挤占弱国的生存空间,来获得与欧美国家同等的地位。

因此,日本政府只承认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而不承认对中国的战争具有侵略性,甚至不承认战争本身,还提出1941年与美国的开战才是战争的开始。

昭和天皇在战败之际颁布《诏书》,其中有这样的表述:“······然交战已逾四载······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③天皇诏书的内容就表明了天皇及日本政府的态度,“已逾四载”说明日本认为交战开始于1941年与美国的开战,根本不承认自1931年就开始的侵华战争,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则再次表明了日本政府的态度,他们始终认为这场战争是要解放亚洲,不具有侵略性质,一句话就否认了侵略战争给中国等国家造成的伤害。

在战争结束后,日本政府又采取了一“阁议决定每年8月15日由政府主办追悼战死者的仪式;系列模糊侵略性的措施,颁布补助日本伤残军人和遗族的系列法案;举行明治维新百周年纪念”。

④(二)日本政府对历史事件的否认和抹杀在侵华战争中,日本军队在中国烧杀抢掠,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①吴广义:《解析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40页。

②王向远:《战后日本为侵略战争全面翻案的第一本书——林房雄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选自《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八卷第二期。

③纐缬厚:《我们的战争责任:历史检讨与现实省思》,申荷丽译,黄大慧审校,《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1月,第47~49页。

④徐志民:《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9月,第157~158页。

但是对于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问题,以及一系列其它的在华殖民统治的手段,日本政府都极力否认和抹杀。

南京大屠杀是证明日本侵略中国的一个典型事件,这一事实虽然在东京审判中被公开,但日本右翼却提出“南京大屠杀虚构论”,他们认为东京审判前,人们并不知道这个事件,所以“南京大屠杀”是被编造出来的,并不是历史事实,此后这一观点一直被强调。

日本政府也提出“南京事件”是正常的战争结果,而非日军故意的屠杀,战后日本学者也就中国提出的30万遇难人数不断进行求证、辩驳。

慰安妇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还是一个关于人权的问题。

在东京审判中,并未提及日军强征慰安妇,设立慰安所的问题,日本政府也未对此做出道歉,所以,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个问题都未被正式提及。

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人曾提出过慰安妇问题,但由于国际社会形势的变化,并未受到重视。

直到冷战结束后,一些专家学者和国际人权组织又重新寻找证据,揭开了慰安妇问题的真相。

1992年。

曾在二战中充当慰安妇的韩国人金学顺第一个对此提起诉讼,要求日本政府正式道歉并赔偿,日本政府则以诉讼时效已过和拒绝个人的诉讼为由,拒绝道歉和赔偿。

日本右翼势力也否认和掩盖这一罪行,苏智良教授在《试论战后日本对慰安妇问题态度》一文中将日本右翼在慰安妇问题的谬论分为三个:一是慰安妇的征集没有强制、强迫性;二是慰安所的开设和经营者不是军队,与日本政府无关;三是慰安所的设立避免了一般女性在战争中被强暴。

①面对慰安妇问题的大量证据的公开,河野洋平内阁官房长官发表了“河野谈话”,承认日本政府设立慰安所并进行管理,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集会上也对受到伤害的慰安妇公开道歉,但日本政府始终拒绝为此承担法律责任并做出赔偿。

在国际社会的呼声下,美国议院提出决议,要求日本政府对“慰安妇问题”做出正式道歉,但面对美国的要求,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公开发表声明,否认“慰安妇”,并拒绝道歉。

日本政府认为日军在二战中的失败是由于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枚原子弹,深深打击了日本,所以产生“被害”心理,但对于在中国实行的各种侵略罪行,却拒绝承认,选择性地“忘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