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地理 第四章 海气作用 4.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随堂练习
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据此完成第1~3题。
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 )A.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区B.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海区C.赤道附近的大西洋东部海区D.西赤道附近的大西洋西部海区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B.秘鲁渔场上空鸟更多C.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塔里木河正值枯水期B.长江入海口附近盐度较低C.黄河下游地下水补给河水D.我国近海实施“伏季休渔”解析:第1题,太平洋中东部赤道海区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
第2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降水增加。
大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变得干旱,易发生水灾。
第3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此时北半球是冬季,长江此时是枯水期,长江口附近盐度较高。
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永远都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答案:1A 2C 3A4.读图,完成第4~7题。
出现图示水温状况的原因是( )A.东北信风减弱B.赤道暖流增强C.东南信风减弱D.西风漂流增强5图示水温分布状况下( )A.形成拉尼娜现象B.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C.该海域热量收支平衡D.扰乱全球水热输送和交换6受图示海域水温状况影响,可能出现的现象为( )A.马来群岛持续多雨B.智利沿海出现台风C.美国西南部降水增多D.秘鲁渔场产量增加7图中甲处海域水温( )A.低于-1 ℃B.高于-1 ℃C.比多年平均值低1 ℃以上D.均不正确解析:第4题,图示信息反映了赤道地区中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其原因为东南信风势力减弱,造成冷海水上泛现象减弱,赤道逆流增强。
第5、6题,图示水温状况反映的是厄尔尼诺现象,该现象发生时,造成全球水热输送和交换异常。
第7题,根据图示内容,理解图中等值线数值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_0
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目标】1、运用“全球海洋表层水温分布图”和“沃克环流示意图”,了解沃克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2、用图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掌握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及其对全球气候、秘鲁渔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3、用图说出拉尼娜现象,理解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沃克环流的形成和厄尔尼诺的形成【教学方法】读图法,对比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投影展示若干灾害图片,由此导入。
(板书)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举例说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承转)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都与沃克环流有关。
(投影)据图分析沃克环流的形成。
全球海洋表层水温分布(90年12月)(板书)一、沃克环流据图说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气温差异,分析这种差异的形成。
根据气温差异推断两岸的气流运动情况,并由此推断沃克环流的成因。
(板书)1、定义: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岸之间东西方向的热力环流2、形成(思考)1、在沃克环流形式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气候分别是湿润还是干燥的?为什么?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气候干旱,因为受到下沉气流影响,西岸气候湿润,因受到上升气流影响。
(思考)2、在赤道附近的大西洋上空也会形成类似的沃克环流吗?印度洋呢?会的,但是由于大西洋东西岸海水温差小于太平洋,海区面积也小于太平洋,形成的沃克环流不如太平洋上空显著。
(承转)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板书)二、厄尔尼诺现象(提问)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板书)1、含义: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叫厄尔尼诺现象。
(读图)读图4.7,分析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水温变化情况,分析厄尔尼诺对东西部气候的影响(板书)2、厄尔尼诺对东西部气候的影响(投影)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
2020年【人教版】地理选修二: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导学案(含答案)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习目标 1.了解沃克环流的概念。
2.理解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发生时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
3.理解拉尼娜现象及其发生时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理解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原因。
一、沃克环流1.定义: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①____________。
2.形成:信风驱使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东岸表层海水温度较②____,西岸海区表层形成深厚的③________。
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上空,形成热力环流。
3.意义: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④____________和⑤________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二、厄尔尼诺现象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⑥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海面温度异常⑦______的现象。
2.影响:(1)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⑧______,相应的沃克环流⑨______。
(2)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沃克环流中的下沉气流⑩______或消失,甚至出现⑪______气流,气候由原来的⑫__________变为多雨,引发⑬______灾害。
(3)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沃克环流中的上升气流⑭_____或⑮___,气候由⑯_____变为⑰____________,引发⑱____灾。
(4)导致全球⑲____________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3.原因:⑳____________减弱可能是主要原因。
三、拉尼娜现象1.定义:是指赤道附近○21__________海面温度异常○22______的现象。
23______。
2.影响:(1)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2)引起气候异常和○24______灾害。
洋水温天气、气候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面气压偏高,云量减少;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面气压偏低,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生物太平洋东岸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关联性拉尼娜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读图,甲图为“正常年份南太平洋部分诺’现象年的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分析后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选修2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新人教选修2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情景导入目标定位说到“厄尔尼诺”这个不明觉厉的名字,还是南美洲西岸的渔民们给取的,在西班牙语中“El Ni o”意为“圣婴”或“小男孩”。
这个取名源于渔民们观测到的怪现象:在有些年份的10月到次年3月期间,沿着海岸会出现一道暖流,使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将冷水鱼类统统热死,导致以渔为生的渔民们血本无归。
而这种现象经常在圣诞前后最为严重,于1.了解厄尔尼诺、是不明所以的渔民便认为是上帝之子“圣婴”在捣乱。
后来,随着科学拉尼娜现象。
家对海洋和气象研究的深入,人们渐渐揭开了厄尔尼诺现象的神秘面纱,2.举例说明厄尔而厄尔尼诺这个名称则沿用了下来。
尼诺、拉尼娜现象虽然说全球变暖在影响极端气候的出现,但是厄尔尼诺可能也在进一步对全球气候的影加强对气候的影响。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确认,年为“厄尔尼诺年”,关响。
于厄尔尼诺的自然现象,我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其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沃克环流的定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义,厄尔尼诺和拉十年前,2009就是厄尔尼诺年,这就像是10年之约一样,年刚好也是尼娜现象形成的厄尔尼诺年,根据科学预报显示,厄尔尼诺的出现可能会在未来更加的机理以及它们之频繁,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也是影响它的因素之一。
间的关系。
根据NOAA的科学报告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在年3月继续存在,在4月也是在发展之中。
3月份海洋热量异常降低,但是平均值依然是偏高的,赤道上空平均温度在3月初就已经达到了峰值。
【思考】全球频发的气候异常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系吗?一、沃克环流1.形成: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信风驱使着赤道暖流自东向1 / 23。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_4
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学习目标
1、能够说明沃克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推断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特点。
2、结合图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并结合景观图说出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3、结合图说明拉尼娜现象,并结合景观图说出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培养地理空间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
基础知识
一、沃克环流
1、沃克环流: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
2、形成:驱使着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
东岸海水温度,气流
形成热力环流
西岸海水温度,气流
3、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和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二、厄尔尼诺现象
三、拉尼娜现象
合作探究
1、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东岸是什么洋流,西岸是什么洋流?
2、结合洋流和图4.5,分析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区,东西水温部的差异。
并分析东西部大气的受热情况。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结合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区的水温分布,分析大气的受热不均,并画出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的热力环流。
4、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气候分别是湿润还是干燥?为什么
5、画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垂直气流,并推断气候的变化。
6、画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垂直气流,并推断气候的变化。
7、探讨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以及应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带来的灾害的的措施。
巩固训练
西岸120°E 太平洋 80°W 东岸 0°
西岸120°E 太平洋 80°W 东岸 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_8
内容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学习厄尔尼诺的成因及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厄尔尼诺的成因
教学过程
【导入】在学习完热力环流和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之后,我们来学习一个拓展知识,厄尔尼诺。
【案例】1982-1983年,地处太平洋东岸的厄瓜多尔,连降暴雨,降水量比常年增加10倍以上。洪水淹没了大片城镇和乡村,栖息于圣诞岛上数以万计的海鸟在圣诞节前夜突然没了踪影。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澳大利亚,持续干旱,并爆发森林大火。
【提问】这些奇怪的现象,均是由“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呢?
【阐述】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温的现象,是指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异常的一种信号。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在正常情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
【影响】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_1
高二年级地理学科[选修]讲学稿《海洋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二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学习目标】
1.用图说出厄尔尼诺现象,结合景观图说出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用图说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新知预习】
一、沃克环流
2.成因:驱使着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具体表现为大洋东岸海水温度,气流
,大洋西岸海水温度,气流,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3.意义: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现象和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含义: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的现象。
2.影响:太平洋东岸:秘鲁寒流,降水,甚至引发,沃克环流
太平洋西岸:
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范围内气候产生影响
3.成因:多数科学家认为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拉尼娜现象
1.含义: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的现象。
2.影响:太平洋东岸:秘鲁寒流,水温更,降水,加剧危害
沃克环流:
太平洋西岸:灾害加剧
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3.关联性:拉尼娜现象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
【新课推进】
探究一:自己在下列三个方框中分别画出沃克环流、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示意图
探究二:比较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并完成下列表格
【习题训练】。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1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2021年整理)
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思维激活人们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过程,是从单纯的海洋现象到海气相互作用,又到气候异常的信号,眼界不断扩大,认识也不断深入。
从最初秘鲁渔民看到海洋生物暂时消失、鱼类死亡以及陆地上荒漠中的生机,而给暖洋流冠以“圣婴"美名,但现在的统计却是每次厄尔尼诺带来上亿元的损失,对“暖冬”是褒还是贬却又不能立即做出明确的判断。
你从这则材料中得到哪些启示?厄尔尼诺期间赤道太平洋西缘地区,由于下沉气流代替了上升气流,经常干旱少雨,并引发森林大火。
图为1998年的厄尔尼诺期间,大火烧毁了澳大利亚相当于两个英格兰面积的丛林.厄尔尼诺期间非洲西部稀树草原一般干旱少雨,牛群因缺乏草料饿得瘦骨嶙峋,被迫离开家园,迁往有水的区域。
提示:关注厄尔尼诺事件,未雨绸缪,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厄尔尼诺事件是科学界公认的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年际气候信号,厄尔尼诺一旦发生将给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造成异常变化,导致天灾连连,使人们生命财产受到损失,也给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因此,对厄尔尼诺事件必须正确认识,积极面对,防避为主.抗救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免厄尔尼诺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以保障社会经济正常持续发展。
自主整理一、沃克环流1.形成: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信风驱使着赤道暖流____________流。
在东岸,由于表层海水被风吹走,下层的____________会上涌补充,沿岸还有自高纬度流来的____________,使该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较____________。
在西岸,____________堆积下沉,形成深厚的____________.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东西方向,表层海水存在着明显的____________差异.通过海-气的____________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称为____________环流。
2.影响: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高中地理 4.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2
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据此完成第1~3题。
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 )A.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区B.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海区C.赤道附近的大西洋东部海区D.西赤道附近的大西洋西部海区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B.秘鲁渔场上空鸟更多C.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塔里木河正值枯水期B.长江入海口附近盐度较低C.黄河下游地下水补给河水D.我国近海实施“伏季休渔”解析:第1题,太平洋中东部赤道海区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
第2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降水增加。
大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变得干旱,易发生水灾。
第3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此时北半球是冬季,长江此时是枯水期,长江口附近盐度较高。
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永远都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答案:1A 2C 3A4.读图,完成第4~7题。
出现图示水温状况的原因是( )A.东北信风减弱B.赤道暖流增强C.东南信风减弱D.西风漂流增强5图示水温分布状况下( )A.形成拉尼娜现象B.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C.该海域热量收支平衡D.扰乱全球水热输送和交换6受图示海域水温状况影响,可能出现的现象为( )A.马来群岛持续多雨B.智利沿海出现台风C.美国西南部降水增多D.秘鲁渔场产量增加7图中甲处海域水温( )A.低于-1 ℃B.高于-1 ℃C.比多年平均值低1 ℃以上D.均不正确解析:第4题,图示信息反映了赤道地区中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其原因为东南信风势力减弱,造成冷海水上泛现象减弱,赤道逆流增强。
第5、6题,图示水温状况反映的是厄尔尼诺现象,该现象发生时,造成全球水热输送和交换异常。
第7题,根据图示内容,理解图中等值线数值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_气作用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测试中图版选修2
第四章海—气作用4.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一、选择题读洋流模式图,回答1—2题1.①、②、③、④四个海域中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因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导致农业减产的区域是A.① B.② C.③ D.④3.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A.使所经过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B.向所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C.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D.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以洋流上升为特征的水在大范围内增温的现象,科家称之为“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到来时,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
据此完成4-6题。
4.“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 ( )A.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区 B.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C.赤道附近大西洋东部海区 D.西赤道附近大西洋西部海区5.“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秘鲁渔场上空鸟更多C.印尼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 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6.“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塔里木河正值枯水期 B.长江入海口附近盐度较低C.黄河下游地下水补给河水 D.我国近海实施“伏季休渔”7.2004年,“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太平洋发展中岛国特别机构会议,参加会议的岛国目前面临最大的环境问题是:A 火山地震 B大气污染 C 水体污染 D 海平面上升8.下图为"正常年份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A和"厄尔尼诺"现象年的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B,读图后分析解答下列各题。
(1)完.成.两.图.中.的.大.气.环流.........).。
..(.用箭头在线段上标绘(2)据图说明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部海域降水多还是少?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精选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十一篇
最新精选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十一篇第1题【单选题】看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按纬度分布的曲线图,回答下列各题上图中①-④四个曲线中表示海洋表面盐度的是( )A、①B、②C、③D、④上图中B纬度④曲线数字比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B、洋流C、大气环流D、海陆分布【答案】:无【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关于海洋自然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海岸线比较短,是世界上受海洋灾害最轻的国家B、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寒潮灾害等都是海洋自然灾害C、由海水挠动或状态骤变而引发的灾害如:风暴潮、海冰、海底地震等D、海洋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称为海洋自然灾害【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图为北太平洋主要“垃圾洲”(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分布示意图。
完成小题。
“垃圾洲”的固体漂浮物主要来自( )①大气沉降②河流输入③海洋运输④海底上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甲地,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 )A、西北B、东南C、东北D、西南【答案】:无【解析】:第4题【单选题】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
据此回答。
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A、资源量不足B、破坏环境C、成本过高D、市场需求不足【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图中所示,中心事象(X)是指( )A、海平面的上升B、城市数量增多C、动物数量减少D、冰雪覆盖扩大【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我国四大海域中污染最严重的是( )A、南海B、东海C、黄海D、渤海【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读海底地形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高中地理 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选修2
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有()①某些海洋工程建设不尽科学、合理②潮汐现象③人类对海洋生物过度捕捞④波浪运动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①④2.因被海水侵吞的土地不断增加,图瓦卢在2002年举国移民新西兰,图瓦卢土地被淹没的原因有()①岛屿沉降②海水膨胀③暴雨泛滥成灾④两极冰盖融化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3.我国海洋的污染源主要来自( )A. 海洋运输B. 石油开采 C. 工业生产 D. 农业生产4.世界各国对海平面上升变化应达成的共识是( )A. 修筑水利工程B. 控制大城市规模C. 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D. 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5.自1996年6月1日起,我国每年在南海海域实施为期60天的伏季休渔制度,休渔期间在南海海域不得有任何渔船作业。
选择在6、7月两个月休渔的原因是( )A. 这一时段多发台风,确保渔民安全B. 这一时段海水温度高,蒸发强,海水盐度大,鱼类少C. 这一时段南海幼鱼比例最大,为了保护渔业资源D. 这一时段多有赤潮发生,影响渔业生产6.海洋污染物危害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 大气环流B. 水循环 C. 大洋环流 D. 生物循环7.气象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2010年第5号的强热带风暴“蒲公英”造成了越南数万人死亡。
同年13号,强台风“鲇鱼”登陆中国福建,致使上千万人受灾。
下列人类的做法中,对缓解图示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是()A. 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B. 发展洁净煤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C. 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D. 加强国际间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8.2016年,“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太平洋发展中岛国特别机构会议,参加会议的岛国目前面临最大的环境问题是()A. 火山地震B. 大气污染 C. 水体污染 D. 海平面上升9.下列关于海洋自然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A. 我国海岸线比较短,是世界上受海洋灾害最轻的国家B. 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寒潮灾害等都是海洋自然灾害C. 由海水挠动或状态骤变而引发的灾害如:风暴潮、海冰、海底地震等D. 海洋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称为海洋自然灾害10.下面四幅图所示的景观属于围海造陆的是( )A. 图AB. 图B C. 图C D. 图D11.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有()①某些海洋工程建设不尽科学、合理②潮汐现象③人类对海洋生物过度捕捞④波浪运动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①④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和深海采矿已形成规模,海洋将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新的依托空间。
最新精选高中选修2地理第四章 海气作用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人教版复习特训八十六
最新精选高中选修2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人教版复习特训八十六第1题【单选题】填海造陆对香港的影响有( )A、港区行船更加通畅B、经济活动远离了海岸C、海洋生态得以维护D、利于沿海功能区布局【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②加剧污染程度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④减轻污染程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图为北太平洋主要“垃圾洲”(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分布示意图。
完成小题。
“垃圾洲”的固体漂浮物主要来自( )①大气沉降②河流输入③海洋运输④海底上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甲地,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 )A、西北B、东南C、东北D、西南【答案】:无【解析】:第4题【单选题】材料:在旧金山和夏威夷之间的广阔的太平洋水域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大小与中欧相近!科学家认为,人们随手丢弃的废旧塑料袋通过下水道进入海洋,不断运动的洋流将它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这座庞大的“垃圾岛”。
这座垃圾岛一直在“茁壮成长”。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座“岛屿”面积每10年就增长10倍。
要彻底清除这些垃圾,可能要耗费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大洋上的“垃圾岛”对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A、海洋动物吞食下塑料垃圾,危及其生命B、改变洋流流向,危害海洋环境C、严重阻碍海上船只航行D、增加海洋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面四幅图所示的景观属于围海造陆的是( )A、图AB、图BC、图CD、图D【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石油污染除了会造成海域内动物的死亡外,还会( )①破坏海滨娱乐场②造成海岸环境退化③造成生态破坏④使海水富营养化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有关海洋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气象状况多变、稳定B、深海是一个缺氧、高压、高温的环境C、海水腐蚀性强,海冰破坏力大D、海洋能量密度高,能量转换率大【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读世界主要渔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通用版)2021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作用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练习新人教版选修2
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根底稳固1.关于沃克环流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答案:D解析:沃克环流是热力环流,但不是三圈环流的一局部。
其不仅存在热量交换,还存在物质交换,且强弱有规律。
2.厄尔尼诺期间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出现干旱少雨天气,产生森林大火,其主要原因是( )答案:B解析: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沃克环流的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被下沉气流代替,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成干旱少雨,引发旱灾,产生森林大火。
3.以下四幅图反映厄尔尼诺盛行时热带海洋大气环流状况及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厄尔尼诺盛行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由下沉气流变为上升气流,原有的环流系统被打破,③图符合这种情况。
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以往多雨的太平洋西部的澳大利亚东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由于四周海水温度下降,下沉气流活泼,降水大为减少,甚至出现明显的干旱灾害;相反,原热带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活泼、终年比拟干旱的地区,因为表层海水温度明显上升,水汽蒸发量明显增加,上升气流异常活泼,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如南美沿岸的秘鲁、智利、厄瓜多尔等原降水较少地区,这时往往出现暴雨,发生洪涝灾害。
②图符合这种情况。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
假设某些年份赤道地区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温平均值0.5 ℃以上,那么称为拉尼娜现象。
读“沃克环流示意图〞,完成第4~5题。
4.在沃克环流中( )5.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以下地区降水可能增加的是( )①秘鲁沿海②澳大利亚东北部③北美南部④印度尼西亚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均与沃克环流有关,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直接导致赤道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以下图。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当圣诞节前后,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如甲图所示时,秘鲁渔场一片萧条,海面上满布着烂鱼死鸟,成为一片毫无生气的“死海〞。
2019-2020地理同步导学练人教选修二通用版课件:第四章 海气作用4.2
图示
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 洋流 西北流 鲁寒流向西流动 该海区上升流减弱,水温升高,营养 秘鲁沿岸上升流带来丰 生物 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 鸟类死 富的饵料,形成渔场 亡
重难聚焦 释疑解惑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 大气 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 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 环流 升,东岸气流下沉 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等地出 天气 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 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 气候 水较少,形成荒漠 灾
典例透析 思维突破
答案: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年份,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 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 至东流。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 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使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 温度升高。由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温度升高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导 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 化对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带来严重影响。热带太平洋东岸 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 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 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 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 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又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 异常。
重难聚焦 释疑解惑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厄尔尼诺现象。 根据我国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 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 的发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常年减少。 ②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 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 南地区,而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 ③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 在我国南方,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涝灾害, 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的次年。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海一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后限时训练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A基础培优练】时间:20分钟总分:44分[知识点1: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知识点2: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知识点1](2023年山西阳泉期末)海—气间进行着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及其变化。
下图为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曲线。
据此完成第1~2题。
1.关于图示信息判断正确的是( )A.曲线a表示热量支出,①表示热量盈余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C.③附近海区海水热量收支平衡D.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2.低纬海区不会持续增温,高纬海区不会持续降温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促使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B.高纬海区海水通过蒸发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C.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传导D.高纬海区海底火山喷发,释放出巨大热量【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曲线在低纬度海区高于b曲线,a应为热量收入,b为热量支出,a、b的交点③应表示海水热量收支平衡,A项错误,C项正确;总体来看,低纬度海区海水热量盈余,中高纬度海区海水热量亏损,从图中无法得出各纬度海区收支平衡的结论,B项错误;极地地区的热量支出最少,但收入最多的并不是赤道海区,D项错误。
第2题,结合所学可知,大气环流和洋流能够促进不同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使得低纬海区不会持续增温,高纬海区不会持续降温,A项正确。
[知识点1]下图为某科学考察队乘船考察路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若船只出发时,a处是1月,经过6个月后到达b处,此时b处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海水向大气补充热量B.大气向海洋补充热量C.大气和海洋未发生任何联系D.此时b处为春季,海洋无法向大气补充热量4.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海—气相互作用更活跃的是( )A.①处B.②处C.①②处相等D.无法判断【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据题意可知,a处是1月,经6个月后为7月,是北半球夏季,图中b处海洋温度高,海水向大气补充热量,A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关于沃克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沃克环流是三圈环流的一部分B.沃克环流只存在热量交换C.沃克环流强弱无规律D.沃克环流是热力环流答案:D解析:沃克环流是热力环流,但不是三圈环流的一部分。
其不仅存在热量交换,还存在物质交换,且强弱有规律。
2.厄尔尼诺期间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出现干旱少雨天气,产生森林大火,其主要原因是( )A.上升气流代替了下沉气流B.下沉气流代替了上升气流C.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D.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答案:B解析: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沃克环流的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被下沉气流代替,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成干旱少雨,引发旱灾,产生森林大火。
3.下列四幅图反映厄尔尼诺盛行时热带海洋大气环流状况及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厄尔尼诺盛行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由下沉气流变为上升气流,原有的环流系统被打破,③图符合这种情况。
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以往多雨的太平洋西部的澳大利亚东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由于四周海水温度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大为减少,甚至出现明显的干旱灾害;相反,原热带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活跃、终年比较干旱的地区,因为表层海水温度明显上升,水汽蒸发量明显增加,上升气流异常活跃,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如南美沿岸的秘鲁、智利、厄瓜多尔等原降水较少地区,这时往往出现暴雨,发生洪涝灾害。
②图符合这种情况。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
若某些年份赤道地区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温平均值0.5 ℃以上,则称为拉尼娜现象。
读“沃克环流示意图”,完成第4~5题。
4.在沃克环流中( )A.甲地为高压B.乙地为低压C.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5.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下列地区降水可能增加的是( )①秘鲁沿海②澳大利亚东北部③北美南部④印度尼西亚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4.C 5.D解析: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均与沃克环流有关,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直接导致赤道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图。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当圣诞节前后,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如甲图所示时,秘鲁渔场一片萧条,海面上满布着烂鱼死鸟,成为一片毫无生气的“死海”。
甲乙(1)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甲图中水温分布联系密切,描述图中A、B之间水温分布特点,并由此推测A、B之间的风向及成因。
(2)在乙图中画出此时的海水运动方向。
(3)当上述现象发生时,我国冬半年天气将会怎样,简析原因。
答案:(1)西侧水温较东侧低,A处水温低,形成高气压,B处水温高,形成低气压,此处为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小,风由A吹向B,形成西风。
(2)如下图所示。
(3)冬季温暖干燥。
由于A海区附近形成高压,不利于冷空气南下,所以我国冬季较暖和;冬季气温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较常年旺盛,天气较常年干燥。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太平洋东部赤道地区水温升高,这种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
第(1)题,A、B两处由于温度差异,产生气压差异,从而在A、B两地间产生了热力环流。
第(2)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温暖的表层海水向东移动。
第(3)题,由于A海区附近形成高压,不利于冷空气南下,所以我国冬季较暖和;冬季气温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较常年旺盛,天气较常年干燥。
二、能力提升1.关于沃克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沃克环流是一个热力环流B.沃克环流在大洋东岸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C.沃克环流在大洋东岸气流下沉,西岸气流上升D.沃克环流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接近东西向答案:B解析:沃克环流在大洋东岸气流下沉,西岸气流上升。
读图,完成第2~5题。
2.从沃克环流的形成看,B海域( )①赤道暖流堆积,形成深厚的暖水层②信风驱使表层海水向西流动,冷海水上涌③上空大气膨胀上升④上空大气收缩下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能释放大量潜热、给沿岸地区带来丰沛降水的箭头是( )A.①B.②C.③D.④4.该热力环流变弱时,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大洋东岸气候更加干旱B.秘鲁寒流势力增强C.出现厄尔尼诺现象D.印度尼西亚多雨5.不能实现海洋与大气之间能量交换的箭头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2.D 3.C 4.C 5.A解析:第2题,B处于大洋东岸,受东南信风的离岸作用,表层海水减少,深层冷海水上泛补偿,水温低导致低空气温低,上空大气收缩下沉。
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箭头③上升,释放热量,给沿岸区域带来丰沛的降水。
第4题,当该环流变弱时,意味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海-气间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异常。
第5题,箭头①是高空中大气间热量的传递过程,不参与海洋和大气之间能量的交换。
读图,完成第6~9题。
6.出现图示水温状况的原因是( )A.东北信风减弱B.赤道暖流增强C.东南信风减弱D.西风漂流增强7.图示水温分布状况下( )A.形成拉尼娜现象B.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C.该海域热量收支平衡D.扰乱全球水热输送和交换8.受图示海域水温状况影响,可出现的现象为( )A.马来群岛持续多雨B.智利沿海出现台风C.美国西南部降水增多D.秘鲁渔场产量增加9.图中甲处海域水温( )A.低于-1 ℃B.高于-1 ℃C.比多年平均值低1 ℃以上D.均不正确答案:6.C 7.D 8.C 9.C解析:第6题,图示信息反映了赤道地区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其原因为东南信风势力减弱,造成冷海水上泛现象减弱,赤道逆流增强。
第7、8题,图示水温状况反映的是厄尔尼诺现象,该现象发生时,造成全球水热输送和交换异常。
第9题,根据本图表示的内容,理解图中等值线数值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数值为负值,表示水温比多年平均值低;数值为正值,表示水温比多年平均值高。
读图,完成第10~13题。
10.关于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北半球B.位于南半球C.③位于巴西沿海D.①位于印度洋东面11.①~④中有世界著名渔场的是( )A.①B.②C.③D.④12.洋流③经过的海区( )A.多岛弧、海沟B.水温高,盐度低C.珊瑚礁众多D.临近大陆沿岸,多荒漠13.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因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导致农业减产的区域,应位于图中附近( )A.①B.②C.③D.④答案:10.B 11.A 12.C 13.C解析:第10题,根据经纬网和洋流流向判断,图中洋流位于南太平洋。
第11题,在①位置有秘鲁渔场。
第12题,③洋流从位置来看,应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这里位于板块内部,且位于副热带海区,水温高,盐度高,受暖流影响,澳大利亚东部气候湿润,这里有著名的大堡礁。
第13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澳大利亚沿海等地区出现干旱。
读“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图中①表示东南信风减弱,②表示气温比正常值高或低,③表示温暖的海水向东移动,④表示气温比正常值低或高。
读后完成第14~15题。
14.从目前大多数科学家的观点看,图中序号属于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代表的地理事物( )A.①B.②C.③D.④15.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图中③将会( )A.增强B.减弱C.不变D.都有可能答案:14.A 15.B解析:第14题,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东南信风减弱。
第15题,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逆流减弱。
16.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1)图中M处为“5 ℃”,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M处海面水温为5 ℃B.M处海面水温比同纬度地区高5 ℃C.M处海面水温比海底高5 ℃D.M处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5 ℃(2)与厄尔尼诺相反的现象称为现象。
(3)厄尔尼诺对南美洲西岸降水的影响是。
答案:(1)D(2)拉尼娜(3)降水增多,甚至发生洪涝灾害解析: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冷海水上涌现象消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送到东太平洋,水温较常年偏高。
拉尼娜现象是反厄尔尼诺现象,赤道中东太平洋信风较常年偏强,海水温度偏低,云量减少,海平面气压较常年偏高;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较常年偏高,对流活动加强,降水偏多。
★17.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甲正常年份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乙a、b两地1960~1979年海平面气压变化曲线图(1)科学家研究发现,厄尔尼诺是太平洋海域海水、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上图气压中心的气压变化密切相关。
据图填出下列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完成厄尔尼诺成因及其对秘鲁沿海地区的影响。
1月份,图示低压中心气压值变大,高压中心气压值变小→东南信风风力变弱→秘鲁寒流势力变弱,赤道逆流变→秘鲁近海海域出现向南流动的(填“冷”或“暖”)洋流,即厄尔尼诺→秘鲁沿海地区降水增,可能出现等自然灾害。
(2)在厄尔尼诺年时,A地沿岸国家会久旱无雨,粮食减产,并因干旱而引发森林火灾,原因是什么?答案:(1)强暖多洪涝(2)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沃克环流的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被下沉气流代替,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成干旱少雨,引发旱灾,引发森林火灾。
解析:由于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改变南太平洋海区的海水等温线分布状况,从而形成南太平洋两岸的多雨地带和干旱地带的异常。
如秘鲁沿海地区出现洪水泛滥;而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出现严重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