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时图:图形与证明

合集下载

初一数学图形与证明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数学图形与证明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数学图形与证明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有一块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直尺的对边上.如果∠1=20°,那么∠2的度数是()A.30°B.25°C.20°D.15°【答案】B【解析】如图:根据题意可得:a∥b,∴∠3=∠1=20°,∵∠ABC=45°,∴∠2=∠ABC-∠3=45°-20°=25°,故选:B.【考点】1.平行线的性质;2.直角三角板的性质.2.(4分)如图所示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三类卡片各有若干张,请你用这些卡片,拼成一个面积是2a2+3ab+b2长方形(要求:所拼图形中每类卡片都要有,卡片之间不能重叠。

)画出示意图,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答案】见解析【解析】因为第一类图形面积为ab,第二类图形面积为b2,第三类图形面积为a2,而要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2a2+3ab+b2,所以需要第一B类卡片3张,第二类卡片1张,第三类卡片2张.试题解析:如图:因为第一类图形面积为ab,第二类图形面积为b2,第三类图形面积为a2,所以需要第一B类卡片3张,第二类卡片1张,第三类卡片2张,可以拼成一个长为2a+b,宽为a+b的长方形,所以长方形面积为(2a+b)(a+b)=2a2+3ab+b2.【考点】整式的运算.3.有两根13cm,15cm的木棒,要想以这两根木棒做一个三角形,可以选用第三根木棒的长为()A.2cm B.11cm C.28cm D.30cm【答案】B【解析】因为两边长13cm,15cm,所以第三边x的长满足:15-13<x<15+13,即2<x<28,所以选项A、C、D错误,B正确,故选:B.【考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4.(9分)如图,已知∠AOB是直角,∠BOC=600, OE平分∠AOC,OF平分∠BOC.(1)求∠EOF的度数;(2)若将条件“∠AOB是直角,∠BOC=600”改为:∠AOB= x0,∠EOF=y0,条件不变.①则请用x的代数式来表示y.②如果∠AOB+∠EOF=1560.则∠EOF是多少度?【答案】(1)45°;m(2)①y=x,②52°.【解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和差倍分的关系即可求得∠EOF的度数;(2)①把(1)中的数字换成字母即可解得x与y的关系;②根据x+y=156°,y=x即可解得x、y的值.试题解析:(1)∵∠AOB=90°,∠BOC=60°,OE平分∠AOC,OF平分∠BOC.∴∠EOF=∠EOC-∠FOC=∠AOC-∠BOC= (∠AOB+∠BOC)-∠BOC=∠AOB=×=90°=45°.(2)①∵∠AOB=x°,∠EOF=y°,OE平分∠AOC,OF平分∠BOC.∴∠EOF=∠EOC-∠FOC=∠AOC-∠BOC= (∠AOB+∠BOC)-∠BOC=∠AOB.即y=x.②∵∠AOB+∠EOF=156°.则x+y=156°,又∵y=x.代入解得x=104°,y=52°.即∠EOF=52°.【考点】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计算.5.如图,要使图中平面展开图按虚线折叠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的两个数相等,则x-2y=________.【答案】-6.【解析】由题意知:x=2,y=4,所以x-2y=2-8=-6.【考点】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6.如图,AE是△ABC的角平分线,AD⊥BC于点D,若∠BAC=128°,∠C=36°,则∠DAE= °.【答案】10.【解析】∵AE是△ABC的角平分线,∴∠EAC=∠BAC=64º,∵∠C=36°,AD⊥BC,∴∠DAC=54º,∴∠DAE=64-54=10º.【考点】角分线和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应用.7.如图,AB∥CD,∠CED=900,EF⊥CD,F为垂足,则图中与∠EDF互余的角有().A.4个B.3个C.2个D.1个【答案】B.【解析】因为∠CED=900,所以∠EDF+∠ECD=90°,因为EF⊥CD,所以∠EDF+∠FED=90°,因为AB∥CD,所以∠ECD=∠AEC,所以图中与∠EDF互余的角有∠ECD,∠FED,∠AEC,共3个.故选:B.【考点】互余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垂直的定义.8.如图所示,∠AOB=∠AOC=90°,∠DOE=90°,OF平分∠AOD,∠AOE=36°.(1)求∠COD的度数;(2)求∠BOF的度数.【答案】(1)144°;(2)63°【解析】(1)先根据互余的关系求出∠COE=54°,然后利用∠COD=∠DOE+∠COE计算即可;(2)先根据互余的关系求出∠AOD=54°,再求出∠BOD和∠DOF,利用角的和差关系即可求出∠BOF.试题解析:(1)∵∠AOC=90°,∴∠COE=90°﹣AOE=90°﹣36°=54°,∴∠COD=∠DOE+∠COE=90°+54°=144°;(2)∵∠DOE=90°,∠AOE=36°,∴∠AOD=90°﹣36°=54°,∵∠AOB=90°,∴∠BOD=90°﹣54°=36°,∵OF平分∠AOD,∴∠DOF=∠AOD=27°,∴∠BOF=36°+27°=63°.【考点】1.余角和补角;2.角平分线的定义.9.如图,线段AD=18cm,线段AC=BD=12cm,E、F分别是线段AB、CD的中点,求线段EF的长.【答案】12cm【解析】先利用线段的和差故选求出BC的长,从而可得(AB+CD)的长,然后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AE与AB的关系,FD与CD的关系,再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解答即可.试题解析:根据图形可知:AC+BD=AC+(CD+BC)=AC+CD+BC=12+12=24cm,由AD=18cm,得18+BC=24,解得BC=6cm.所以AB+CD=AD﹣BC=18﹣6=12cm.因为E、F分别是线段AB、CD的中点,所以AE= AB,FD= CD.所以AE+FD= AB+ CD=(AB+CD)=×12=6cm,所以EF=AD﹣AE﹣FD=18﹣6=12cm.【考点】两点间的距离.10.如图,把一块含有45°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直尺的对边上,如果∠1=20°,那么∠2=.【答案】25°.【解析】如图:因为直尺的对边平行,所以∠1的内错角=∠1=20°,所以∠2=45°-20°=25°.【考点】平行线的性质.11.(本题满分12分)如图(1),四边形ABCD中,AD∥BC,点E是线段CD上一点,(1)说明:∠AEB=∠DAE+∠CBE;(2)如图(2),当AE平分∠DAC,∠ABC=∠BAC.①说明:∠ABE+∠AEB=900;②如图(3)若∠ACD的平分线与BA的延长线交于点F,且∠F=600,求∠BCD.【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BCD=600【解析】(1)如图(1),过点E作EF∥BC,交AB于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证得结论;(2)①如图(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互为补角,角平分线的性质可证;②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求结果.试题解析:解:(1)如图(1),过点E作EF∥BC,交AB于F.∵EF∥BC,AD∥BC∴EF∥AD∥BC∴∠DAE=∠AEF,∠CBE=∠BEF∴∠AEF+∠BEF=∠DAE+∠CBE∵∠AEB=∠AEF+∠BEF∴∠AEB=∠DAE+∠CBE.(2)如图(2)∠ABC+∠BAC+∠ACB=180°∵∠ABC=∠BAC,∠ACB=2∠DAE∴2∠ABC+2∠DAE=180°即∠ABC+∠DAE=90°∠ABC=∠ABE+∠CBE由(1)得∠AEB=∠DAE+∠CBE∴∠ABE+∠AEB=90°.(3)∠ACB=180°-∠ABC-∠BAC=180°-2∠BAC∵∠BAC=∠F+∠ACF∴∠ACB=180°-2(∠F+∠ACF)=180°-2×60°-2∠ACF∵CF平分∠ACD∴∠ACD=2∠ACF即∠ACB=180°-2×60°-∠ACD得∠ACB+∠ACD=60°即∠BCD=60°.【考点】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互为补角12.(3分)已知∠AOB=40°,∠CDE的边CD⊥OA于点D,边DE∥OB,那么∠CDE= .【答案】50°或130°.【解析】根据题意,作出草图,如图,DE∥OB,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ED=∠AOB=40°,又因CD⊥OA,可求得∠1=50°,∠2=130°,∠CDE可能是∠1也可能是∠2,所以∠CDE等于50°或130°.【考点】平行线的性质.13.有如下命题:①负数没有立方根;②同位角相等;③对顶角相等;④如果一个数的立方根是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是1或0,其中,是假命题的有()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④D.①④【答案】B【解析】因为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所以①为假命题;因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②为假命题;对顶角相等,所以③为真命题;因为如果一个数的立方根是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是1或0或﹣1,所以④为假命题.故选B.【考点】命题与定理.14.如图,钟表8时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锐角的度数为.【答案】75°.【解析】8点30分,时针和分针中间相差2.5个大格,∵钟面12个大格,第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夹角为30°,∴8时30分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2.5×30°=75°.【考点】钟面角.15.如图,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航程,这样做根据的道理是.【答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析】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航程,这样做根据的道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考点】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16.如图,已知AB∥CD,直线EF分别交 AB、CD于点E,F,EG平分∠BEF交CD于点G.如果∠1=70°,那么∠2的度数是()A.70° B.65° C.55° D.22.5°【答案】C【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由EG平分∠BEF,得∠BEG=∠GEF,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由AB∥CD,求得∠BEG=∠2,再根据等量代换可求∠2=∠GEF,因此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知∠1=70°,∠1+∠2+∠GEF=180°,可得∠2=55°.故选C.【考点】平行线的性质17.如图,∠AOC=90°,ON是锐角∠COD的角平分线,OM是∠AOD的角平分线,那么,∠MON= °.【答案】45°【解析】根据ON是锐角∠COD的角平分线,OM是∠AOD的角平分线,得出∠AOM=∠MOD,∠CON=∠NOD,又∠AOC=90°即可得出∠AOM=∠MOD=45°+∠COD.进而求出∠MON的度数为45°.【考点】角平分线的定义18.把命题“同角的余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答案】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解析】根据命题的特点,可以改写为:“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考点】命题与定理.19.(7分)如图所示,O是直线AB上一点,∠AOC=∠BOC,OC是∠AOD的平分线.(1)求∠COD的度数.(2)判断OD与AB的位置关系,并说出理由.【答案】(1)45°(2)OD⊥AB.理由见试题解析。

初三数学复习计划PPT课件

初三数学复习计划PPT课件
明确指导思想
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 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 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 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代数式、方 程、不等式、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 2.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 形和圆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 和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 旋转、轴对称;认识投影与视图;探索并理解平 面直角坐标系,能确定位置。 3.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 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进一 步认识随机现象,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
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 欲。 2.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 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 好数学的信心。 3.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 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 数学的价值。 4.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 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2课时序号复习内容课时过关测试内容时间第1课时实数第2课时二次根式第3课时代数式整式运算第4课时因式分解分式第5课时一次方程分式方程一次方程组方程与不等式1课时第6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第7课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第8课时不等式的应用第9课时函数概念一次函数函数及其图像1课时第10课时反比例函数第11课时二次函数第12课时函数的应用第13课时平行线三角形与证图形的性质1课时第14课时特殊三角形第15课时多边形平行四边形与证明第16课时特殊平行四边形梯形与证明第19课时投影与视图图形与变换第20课时图形的变换图形与变换1课时第21课时相似形第22课时解直角三角形图形与坐标第23课时图形变换与坐标图形与坐标1课时14概率与统3课时第24课时统计概率测试1课时第5课时概率151620201217重视模块之间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解读

第七章图形与几何第一节:总体主线和关键点分析“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为核心展开,主要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及运动的描述,以及利用坐标对其的刻画。

1.图形的认识正确理解与把握《标准》对图形认识的要求,分析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的特点,对于课程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是十分重要的。

(1)明确认识的对象在第一学段,《标准》要求“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等,其中既涉及到了对简单几何体的认识,也涉及到了经过抽象后的三维图形和二维图形。

在第二学段中,认识的图形增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等一维图形;对角的认识扩大到了平角、周角,增加了梯形、扇形,对三角形的认识从一般三角形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三维图形的认识对象增加了圆锥。

在第三学段,除增加了点、平面、菱形外,而更多的是对已有图形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如“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等。

与其他二维、三维图形相比,点、直线、平面这些基本图形抽象的程度更高,因此必须结合对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抽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们。

《标准》关于“图形的认识”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从生活到数学、从直观到抽象,从整体到局部的特点,且三维、二维、一维图形交替出现,目标要求逐渐提高。

(2)明确图形认识的要求图形认识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图形自身特征的认识,二是对图形各元素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关系的认识。

对图形自身的特征认识,是进一步研究图形的基础。

在三个学段中,认识同一个或同一类图形的要求有明显的层次性:从“辨认”到“初步认识”,再从“认识”到“探索并证明”。

图像与证明

图像与证明

专题复习训练卷三专题复习训练卷三图形与证明时间:60分钟㊀㊀满分:100分题㊀序一二三总㊀分结分人核分人得㊀分一㊁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㊀㊀).A.同角的补角相等B .同位角相等C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D.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2.如图,点B 是әA D C 的边A D 延长线上的一点,D E ʊA C ,若øC =50ʎ,øB D E =60ʎ,则øC D B 的度数等于(㊀㊀).A.70ʎB .100ʎC .110ʎD.120ʎ(第2题)㊀㊀(第3题)㊀㊀(第4题)3.如图,l 1ʊl 2,ø1=120ʎ,ø2=100ʎ,则ø3等于(㊀㊀).A.20ʎB .40ʎC .50ʎD.60ʎ4.如图,一根直尺E F 压在三角板30ʎ的øB A C 上,与两边A C ㊁A B 交于点M ㊁N ,那么øC M E +øB N F 等于(㊀㊀).A.150ʎB .180ʎC .135ʎD.不能确定5.下列描述不属于定义的是(㊀㊀).A.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B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C .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得到的图形叫做三角形D.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6.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㊀㊀).A.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部B .三角形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部C .三角形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D.三角形三条高至少有一条在三角形内部七年级数学(下)7.已知四个命题:①如果一个数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则这个数是0;②一个数的倒数等于它本身,则这个数是1;③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它本身,则这个数是1或0;④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则这个数是正数.其中真命题有(㊀㊀).A.1个B .2个C .3个D.4个8.某超级市场失窃,大量的商品在夜间被罪犯用汽车运走.三个嫌疑犯被警察局传讯,警察局已经掌握了以下事实:(1)罪犯不在A ㊁B ㊁C 三人之外;(2)C 作案时总得有A 作从犯;(3)B不会开车.在此案中能肯定的作案对象是(㊀㊀).A.嫌疑犯AB .嫌疑犯BC .嫌疑犯CD.嫌疑犯A 和C二㊁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9.如图,A D ʊB C ,B D 平分øA B C ,且øA =110ʎ,则øD =㊀㊀㊀㊀.(第9题)㊀㊀(第10题)㊀㊀(第11题)10.如图,A B ʊC D ,A C ʅB C ,øB A C =65ʎ,则øB C D =㊀㊀㊀㊀.11.如图,A B ʊC D ,C E 平分øA C D ,若ø1=25ʎ,那么ø2的度数是㊀㊀㊀㊀.12.命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的题设为㊀㊀㊀㊀,结论为㊀㊀㊀㊀.13.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也能被4整除 是㊀㊀㊀㊀命题(填 真 或 假 ),如果是假命题,举一个反例为:㊀㊀㊀㊀㊀㊀㊀㊀.14.在命题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它们一定相交 中,条件是㊀㊀㊀㊀㊀㊀㊀,结论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将它改为 如果 那么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15.命题 如果a b <0,那么a +b <0 是假命题.反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16.下列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其中逆命题为真命题的有:㊀㊀㊀㊀.(请填上所有符合题意的序号)17.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 ,b ,c 在同一平面内,下列四个命题:①如果a ʊb ,a ʅc ,那么b ʅc ;㊀㊀②如果b ʊa ,c ʊa ,那么b ʊc ;③如果b ʅa ,c ʅa ,那么b ʅc ;㊀㊀④如果b ʅa ,c ʅa ,那么b ʊc .其中真命题的是㊀㊀㊀㊀㊀.(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18.将一个正方体的各个面上分别标上字母a ,b ,c ,d ,e ,f .有甲㊁乙㊁丙三个同学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如图所示,则a 的对面为㊀㊀㊀㊀,b 的对面为㊀㊀㊀㊀,c 的对面为㊀㊀㊀㊀.(第18题)专题复习训练卷三三㊁解答题(第19,20题每题9分,其余每题10分,共48分)19.观察下面的变形规律:11ˑ2=1-12;12ˑ3=12-13;13ˑ4=13-14;解答下面的问题:(1)若n 为正整数,请你猜想:1n (n +1)=㊀㊀㊀㊀;(2)证明你猜想的结论;(3)求和:11ˑ2+12ˑ3+13ˑ4+ +12012ˑ2013.20.如图,直线a ʊb ,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øA C B =ø1+ø2.(第20题)21.(1)填写下列命题的证明过程:已知:点D ㊁E ㊁F 分别在A B ㊁A C ㊁B C 上,D E ʊB C ,E F ʊA B .求证:ø1=ø2.证明:D E ʊB C ⇒ø1=ø㊀㊀㊀㊀E F ʊA B ⇒ø2=ø㊀㊀㊀㊀}⇒ø1=ø2.(2)你还有不同的方法证明ø1=ø2吗?写出你的证明过程.(第21题)七年级数学(下)22.如图,现有3句话:①a ʅc ,②b ʅc ,③a ʊb .请以其中2句话为条件,第三句话为结论构造命题.(1)你构造的是哪几个命题?(2)你构造的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请加以证明.(第22题)23.如图,已知A B ʊC D ,分别探索下列四个图形中øP 与øA ㊁øC 的关系,请你从所得的四个关系中任选一个加以证明.(1)㊀㊀(2)㊀㊀(3)㊀㊀(4)(第23题)专题复习训练卷三1.B ㊀2.C ㊀3.B ㊀4.A㊀5.B ㊀6.B ㊀7.B ㊀8.A9.35ʎ㊀10.25ʎ㊀11.50ʎ12.等腰三角形㊀两腰上的中线相等13.假㊀6(答案不唯一)14.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㊀它们一定相交㊀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它们一定相交.15.设a =4,b =-3,a b =4ˑ(-3)=-12<0,而a +b =4+(-3)=1>0.16.②㊀③㊀17.①②④㊀18.e ㊀d ㊀f 19.(1)1n -1n +1(2)1n -1n +1=n +1n (n +1)-n n (n +1)=n +1-nn (n +1)=1n (n +1).(3)原式=1-12+12-13+13-14+ +12012-12013=1-12013=20122013.20.提示:过点C 作C D ʊa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或连接A B ,借助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21.略22.(1)由①②,推出③;由①③,推出②;由②③,推出①;(2)略23.(1)øP =360ʎ-øA -øC ,(2)øP =øA +øC ,(3)øP=øC -øA ,(4)øP =øA -øC .证明略。

初中图形与证明学习的难点和解决策略

初中图形与证明学习的难点和解决策略
A C, B A D= / _ C A D( 已 知 等 腰
B D = C D,A D上B C ( A D是 中
的记号将 已知条件 在图形 中直观地 表 示 出来 ,不 仅 起 到使 条 件 直 观 的作 用 ,同时也起到 暗示提醒 的作用 ,有 利于 问题 的有效 解决 。 三 、 灵活 添 加 辅 助 线
对 符 号 语 言 还 比较 陌 生 。而符 号 语 语 言 。 因此 在 教学 中要 培 养 学生 对 三种 语 言 相 互 转 化 的能 力 。 由于 三 种语 言 的特 点 不 同 ,在 几 何 教学 中 各 自发 挥 的作 用也 不 同 。图 形语 言
形象 、直 观 ,能 帮 助学 生 认 识 问 题
( 3) ‘ . ’ AB= A C, AD 上BC ( 已
点 。这 就要 求 我 们 熟练 掌 握 数 学 中 的 基 本 概念 和 基 本 定理 ,在 实 践 探 索 中经 常进 行 归 类 总结 ,仔 细 分 析 题 目给 出 的条 件 ,找 到 隐含 的及 一 些 有 规 律 的信 息 , 以储 备添 加 辅 助 线 的知 识 。 以全 等 三 角 形 为例 ,常 见 辅 助 线 的作 法 列 举 几 种如 下 : 遇 到 等 腰 三 角形 ,可 作 底边 上 的高 , 利用 “ 三线合 一” 的性 质解题 。
知 等腰 / x A B C中 A D是 高)



B D= CD. L B AD = C AD
( A D是 中线 和 角平 分 线 ) 将文 字 语 言 图 形 化 、符 号 化 的 意 识 应贯 穿 几 何 教 学 的 始终 ,只 有 这 样 才 能 为学 生 图 形 与证 明 的学 习 建 立 良好 的基 础 。

2019年精选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 观察、猜想与证明7.7 几种简单几何图形及其推理复习特训六十四

2019年精选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  观察、猜想与证明7.7 几种简单几何图形及其推理复习特训六十四

2019年精选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观察、猜想与证明7.7 几种简单几何图形及其推理复习特训六十四第1题【单选题】某届世界杯的小组比赛规则:四个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两队赛一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某小组比赛结束后,甲、乙,丙、丁四队分别获得第一,二,三,四名,各队的总得分恰好是四个连续奇数,则与乙打平的球队是( )A、甲B、甲与丁C、丙D、丙与丁【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4个人进行游泳比赛,赛前A、B、C、D等4名选手进行预测.A说:“我肯定得第一名.”B说:“我绝对不会得最后一名.”C说:“我不可能得第一名,也不会得最后一名.”D说:“那只有我是最后一名!”,比赛揭晓后,发现他们之中只有一位预测错误.预测错误的人是( )A、AB、BC、CD、D【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如图,∠1=60o,∠2=60o,∠3=57o,则∠4=57o,下面是A,B,C,D四个同学的推理过程,你认为推理正确的是( )A、因为∠1=60o=∠2,所以a∥b,所以∠4=∠3=57oB、因为∠4=57o=∠3,所以a∥b,故∠1=∠2=60oC、因为∠2=∠5,又∠1=60o,∠2=60o,故∠1=∠5=60o,所以a∥b,所以∠4=∠3=57oD、因为∠1=60o,∠2=60o,∠3=57o,所以∠1=∠3=∠2-∠4=60o-57o=3o,【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世界杯足球赛小组赛,每个小组4个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场比赛胜队得3分,败队得0分,平局时两队各得1分,小组赛完以后,总积分最高的两个队出线进入下轮比赛,如果总积分相同,还要按净胜球排序,一个队要保证出线,这个队至少要积( )A、6分B、7分C、8分D、9分【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一个大矩形按如图方式分割成九个小矩形,且只有标号为①和②的两个小矩形为正方形.在满足条件的所有分割中,若知道九个小矩形中n个小矩形的周长,就一定能算出这个在大矩形的面积,则n的最小值是( )A、3B、4C、5D、6【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甲,乙,丙,丁,戊与小强六位同学参加乒乓球比赛,每两人都要比赛一场,到现在为止,甲已经赛了5场,乙已经赛了4场,丙已经赛了3场,丁已经赛了2场,戊已经赛了1场,小强已经赛了( )A、1场B、2场C、3场D、4场【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某旅行团在一城市游览,有甲、乙、丙、丁四个景点,导游说:“①要游览甲,就得去乙;②乙、丙只能去一个;③丙、丁要么都去,要么都不去;”根据导游的说法,在下列选项中,该旅行团可能游览的景点是( )A、甲、丙B、甲、丁C、乙、丁D、丙、丁【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七年级(1)班的四位同学参加数学知识竞赛活动,分别获得第一、二、三、四名,大家猜测谁得第几名时,明明说:“甲得第一,乙得第二”;文文说:“甲得第二,丁得第四”;凡凡说:“丙得第二,丁得第三”.名次公布后,他们每人只猜对一半,那么甲、乙、丙、丁的名次顺序为(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甲、丁、乙、丙D、甲、丙、丁、乙【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如图是琳琳6个装好糖果的礼包盒,每盒上面的数字代表这盒礼包实际装有的糖果数量.她把其中的5盒送给好朋友小芬和小红,自己留下1盒.已知送的都是整盒,包装没拆过,送给小芬的糖果数量是小红的2倍,则琳琳自己留下的这盒有糖果( )A、15粒B、18粒C、20粒D、31粒【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老师问A、B、C、D、E五位学生:“昨天你们有几个人玩过游戏?”他们的回答分别为A:没有人;B:一个人;C:二个人;D;三个人;E:四个人。

高中数学一轮复习课件:第七章 不等式、推理与证明(必修5、选修1-2)7-4

高中数学一轮复习课件:第七章 不等式、推理与证明(必修5、选修1-2)7-4

2.数列 2,5,11,20,x,47,…中的 x 等于( ) A.28 B.32 C.33 D.27
[解析] 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构成公差为 3 的等 差数列,所以 x=20+12=32.故选 B.
[答案] B
3.(选修 1-2P30 练习 T1 改编)已知数列{an}中,a1=1,n≥2 时,an=an-1+2n-1,依次计算 a2,a3,a4 后,猜想 an 的表达式 是( )
[对点训练] 1.(2019·山东日照模拟)对于实数 x,[x]表示不超过 x 的最大 整数,观察下列等式: [ 1 ]+[ 2 ]+[ 3 ]=3; [ 4 ]+[ 5 ]+[ 6 ]+[ 7 ]+[ 8 ]=10;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21; … 按照此规律第 n 个等式的等号右边的结果为________.
主干知识梳理 Z
主干梳理 精要归纳
1.合情推理
[知识梳理]
2.演绎推理 (1)定义: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我们把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 特殊 的推理. (2)“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 ①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②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③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的判断.
[解析] 根据题图(1)所示的分形规律,可知 1 个白圈分形为 2
个白圈 1 个黑圈,1 个黑圈分形为 1 个白圈 2 个黑圈,把题图(2)
中的树形图的第 1 行记为(1,0),第 2 行记为(2,1),第 3 行记为(5,4),
第 4 行的白圈数为 2×5+4=14,黑圈数为 5+2×4=13,所以第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图形证明专项训练 附答案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图形证明专项训练  附答案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图形证明专项训练1.如图,∠1=∠2,∠C=∠D.∠A与∠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如图,请你从下列三个条件中任选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编一道数学题,并说明理由.①AD∥BC;②AB∥CD;③∠A=∠C.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3.如图,∠A=65°∠ABD=30°,∠ACB=72°,且CE平分∠ACB,求∠BEC的度数.4.如图所示,已知∠1=∠2,再添加什么条件可使AB∥CD成立?请你说明理由.5.如图,已知∠1=45°,∠2=135°,∠D=45°,问:BC与DE平行吗?AB与CD呢?为什么?6.如图,若∠1+∠3=180°,能否得出AB∥CD?为什么?7.如图,直线AB和直线CD被直线GH所截,交点分别为点E、F,AEF EFD∠=∠.(1) 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2)如果AEM NFD∠=∠,那么EM与FN是否平行,为什么?8.如图,25E∠=︒,求证://AB EF.∠=︒,10∠=︒,45BBCD∠=︒,30CDE9.如图,如果AB∥CD,∠B=38°,∠D=38°,那么BC与DE平行吗?为什么?10.如图,AB∥CD,∠ACB=90°,∠ACD=55°,求∠B的度数.11.如图,已知AB∥CD,BE平分∠ABC,DE平分∠ADC,∠BAD=80°,试求:(1)∠EDC的度数;(2)若∠BCD=n°,试求∠BED的度数.12.已知,如图,在△ABC中,∠B>∠C,AD是BC边上的高,AE平分∠BAC.(1)若∠B=40°,∠C=30°,则∠DAE=_______;(2)若∠B=80°,∠C=40°,则∠DAE=_______;(3)由(1)、(2)我能猜想出∠DAE与∠B、∠C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并说明理由.13.(1)如图,小莉画了一个角∠MON=80°,点A、B分别在射线OM、ON上移动,△AOB的角平分线AC与BD交于点P.试问:随着点A、B位置的变化,∠APB的大小是否会变化?若保持不变,请求出∠APB的度数;若发生变化,求出变化范围.(2)聪明的小莉想出了一个画30°角的方法:①画两条相交的直线OX、OY,使∠XOY=60°,②在射线OX、OY上分别再任意取A、B点,③作∠ABY的平分线BD,BD的反向延长线交∠OAB的平分线于点C,则∠C就是30°的角.你认为小莉的方法正确吗?请你说明理由.14.如图①,把△ABC纸片沿DE折叠,使点A落在四边形BCED内部点A′的位置,通过计算我们知道:2∠A=∠l+∠2.请你继续探索:(1)如果把△ABC纸片沿DE折叠,使点A落在四边形BCED的外部点A′的位置,如图②,此时∠A与∠1、∠2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如果把四边形ABCD沿时折叠,使点A、D落在四边形BCFE的内部A′、D′的位置,如图③,你能求出∠A、∠D、∠l与∠2之间的关系吗?(直接写出关系式即可)15.认真阅读下面关于三角形内外角平分线所夹的探究片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探究1:如图1,在△ABC中,O是∠ABC与∠ACB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通过分析发现∠BOC=90°+12∠A ,理由如下:∵BO和CO分别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1=12∠ABC ,∠2=12∠ACB ∴∠1+∠2=12(∠ABC+∠ACB)又∵∠ABC+∠ACB=180°﹣∠A ∴∠1+∠2=12(180°﹣∠A)=90°-12∠A∴∠BOC=180°﹣(∠1+∠2)=180°﹣(90°﹣∠A)=90°+12∠A探究2:如图2中,O是∠ABC与外角∠ACD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试分析∠BOC与∠A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探究3:如图3中,O是外角∠DBC与外角∠ECB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则∠BOC与∠A有怎样的关系?(只写结论,不需证明)结论:_________________.16.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1)AB平行于CD,如图(1),点P在AB、CD外部时,由//AB CD,有B BOD∠=∠,又因为BOD∠是POD的外角,故BOD BPD D∠=∠+∠,得BPD B D ∠=∠-∠.如图(2),将点P 移到AB 、CD 内部,以上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则BPD ∠、B ∠、D ∠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2)在图(2)中,将直线AB 绕点B 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交直线CD 于点Q ,如图(3),则BPD ∠、B ∠、D ∠、BQD ∠之间有何数量关系?(不需证明)(3)根据(2)的结论求图(4)中A B C D E F ∠+∠+∠+∠+∠+∠的度数.第七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图形证明专项训练参考答案1.相等.2.本题答案不唯一,如:已知:①②,结论:③.理由:因为AD ∥BC ,所以∠A=∠ABF ,理由是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因为AB ∥CD ,所以∠ABF=∠C ,理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A=∠C3.131°4.解:添的条件为∠EBN=∠FDN ,理由为:∵∠1=∠2,∴∠1+∠EBN=∠2+∠FDN ,即∠ABD=∠CDN ,∴AB ∥CD .5.解:∵∠2=135°,∴∠BCD=180°﹣∠2=45°,而∠1=45°,∠D=45°,∴∠1=∠BCD ,∠D=∠BCD ,∴AB ∥CD ,BC ∥DE .6.解:能.∵∠3+∠2=180°,∠1+∠3=180°,∴∠1=∠2,∴AB ∥CD .7. (1)//AB CD 。

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7课时 解决问题(3)

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7课时  解决问题(3)

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7课时解决问题(3)学习目标:1、掌握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这两个数的和,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解法的多样性。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这两个数的和,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根据两个未知数的关系设未知数。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41页,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掌握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这两个数的和,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并独立完成导学案。

自主学习:1、直接写出得数。

45÷(23+1)=7÷25=815÷4 =25×35=2、甲是乙的2倍。

把乙数看作1份,甲数就有这样()份.合作探究:例6、这次篮球赛我们班全场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

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阅读与理解题中已知上半场和下半场一共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而两个半场的得分都是未知的,分别求出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分析与解答A、抓住关键条件分析题意题目已知“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根据这个条件可以得出下半场的得分等于上半场得分乘21,或者说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

有因为“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所以根据这个关系式可以列出方程解答。

B、列方程解答3、回顾与反思 小结:“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这两个数的和,求这个数”的问题的解法是:方法一:如果设一个数为x ,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几倍,另一个数为几个x,再列出方程解答;方法二:如果设一个数为x ,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几分之几, ,另一个数为几分之几x,再列方程解答。

拓展练习:1.妈妈比女儿大28岁,妈妈年龄是女儿的5倍,妈妈和女儿各有几岁?2.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10元,椅子的单价是课桌的 ,课桌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学以致用:1、学校举行跳绳比赛。

第4套人教初中数学八上 第7课时 多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通用,最新经典教案】

第4套人教初中数学八上 第7课时 多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通用,最新经典教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关闭
答案 答案
一二
1
2
3
4
5
6
1.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 4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
A.40°
B.80°
C.100° D.100°或 40°
关闭
C
答案
1
2
3
4
5
6
2.如图所示,在△ABC 中,AB=AC,∠A=70°,O 是△ABC 内一点,且
∠OBC=∠OCA,则∠BOC 等于( ).
关闭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不同于角的平分线,三角形角平分线是线段,角的平分线是射 线;三角形的高与中线都是线段.
关闭
A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2.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 BE 是△ABC 的高的是( ).
关闭
A
答案
1
2
3
4
5
3.如图所示,AM 是△ABC 的中线,那么若用 S1 表示△ABM 的面积,用 S2 表示△ACM 的面积,则 S1 与 S2 的大小关系是( ). A.S1>S2 B.S1<S2 C.S1=S2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析
答案
一二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一二
【例 2】如图,在△ABC 中,AB=AC,D 为 BC 的中点,DE⊥AB 于点 E,DF⊥AC 于点 F.求证:DE=DF.
连利接用A等D.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及角平分线性质容易证明.
∵D 为 BC 的中点,AB=AC, ∴AD 平分∠BAC. 又∵DE⊥AB,DF⊥AC, ∴DE=DF.
例1 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A+∠C=180°,求∠B与∠D的关系.

1.3 第7课时 用圆规、直尺作角平分线及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1.3 第7课时 用圆规、直尺作角平分线及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课时作业(九)[1.3第7课时用圆规、直尺作角平分线及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一、选择题1.2018·如皋一模下列尺规作图,能判断AD是△ABC边上的高的是()链接听课例2归纳总结图K-9-1二、填空题2.如图K-9-2,BC∥AF,根据图中的作图痕迹,若∠B=55°,则∠C=________°.图K-9-2 图K-9-33.2018·鼓楼区校级期中如图K-9-3,在Rt△ABC中,∠C=9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若CD=3 cm,则点D到AB的距离是________.三、解答题4.2017·贵港改编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已知∠AOB,点M在OB上(如图K-9-4所示).(1)作∠AOB的平分线;(2)过点M作OB的垂线.链接听课例3归纳总结图K-9-45.2018·桂林模拟如图K-9-5,AE∥BF,AC平分∠BAE,交BF于点C.(1)尺规作图:过点B作AC的垂线,交AC于点O,交AE于点D(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在(1)的图形中,找出一组相等的线段,并予以证明.图K-9-5操作探究在学习了利用尺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后,爱钻研的小燕发现,只用一把刻度尺也可以作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她是这样做的(如图K-9-6所示):(1)在∠AOB的两边OA,OB上各取一点C,D,使得OC=OD;(2)连接CD,并量出CD的长度,取CD的中点E;(3)过O,E两点作射线,则OE就是∠AOB的平分线.请你说出小燕这样做的理由.图K-9-6教师详解详析[课堂达标]1.[解析] D过点A作BC的垂线,垂足为D,D选项的图形满足题意,故选D. 2.553.[答案] 3 cm[解析] 如图,过点D作DE⊥AB于点E,∵∠C=90°,∴∠BED=∠C.∵BD是∠ABC的平分线,∴∠EBD=∠DBC.又∵BD=BD,∴△EBD≌△CBD.∴DE=CD.∵CD=3 cm,∴DE=3 cm.∴点D到AB的距离是3 cm.故答案为3 cm.4.解:(1)如图,OC即为所求.(2)如图,MD即为所求.5.解:(1)如图,BO 为所作.(2)答案不唯一,如AB =BC.证明如下: ∵AE ∥BF ,∴∠EAC =∠BCA. ∵AC 平分∠BAE , ∴∠EAC =∠BAC. ∴∠BCA =∠BAC.∵BD ⊥AO ,∴∠BOA =∠BOC =90°,在△BOA 与△BOC 中,⎩⎨⎧∠BAC =∠BCA ,∠BOA =∠BOC ,BO =BO ,∴△BOA ≌△BOC(AAS ).∴AB =BC. [素养提升]解:在△OCE 与△ODE 中,⎩⎨⎧OC =OD ,OE =OE ,CE =DE ,∴△OCE ≌△ODE(SSS ).∴∠COE=∠DO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OE是∠AOB的平分线.。

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7课时 解决问题(3)

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7课时 解决问题(3)

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7课时解决问题(3)第7课时解决问题(3)【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例6。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2.能运用方程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分析数量关系,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根据题意,看图写代数式。

苹果有akg,西瓜质量比苹果重。

西瓜重()kg。

2.根据信息,找出数量关系式。

(1)体积相等的冰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少。

(2)今年比去年增产。

(3)一条公路,已修了。

二、自主探究1.创设情境,引出例6。

2.审题。

(1)看例题图,获取信息。

(2)反馈:说说已知的条件与要求的问题。

3.分析题意:说说你对“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的理解。

(1)同桌讨论,(2)小组交流,(3)全班反馈。

出示: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或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2。

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4.尝试解答。

(可提示:设什么为未知数的量,则另一个量怎么表示?)说理由。

展示两种不同解法,你更喜欢哪种解法?(只要理由充分都行)5.回顾与反思: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可算一下检验:下半场得分是否是上半场的一半?)1.看图口头编应用题。

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题。

(先说说对关键句的理解,能说出数量关系式吗?再尝试解答,反馈)3.完成教材练习九第5题。

(先说说对关键句的理解,再说出数量关系式,最后尝试解答,反馈)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解题时应注意什么?解题的关键是什么?五、课堂作业教材练习九第2、3、4题。

【教学反思】如何把“比一个数多它的几分之几”转化成“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比较抽象,难度大,用画图法比较形象,易于掌握。

部分学生对于解决问题中的单位“1”的量的确定不够准确。

准确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仍是一个难点。

一、六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解答题1.甲、乙两辆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7课《画垂线》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7课《画垂线》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7课《画垂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7课《画垂线》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垂线的定义,理解垂线与斜线的区别,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并能够运用垂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垂线的概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和理解垂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线段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垂线的理解和画法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引导,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运用垂线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指导和练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垂线的定义,掌握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的方法,能够运用垂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垂线的定义,掌握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垂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垂线与斜线的区别。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垂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和理解垂线;引导发现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垂线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垂线的特点。

2.基本概念:讲解垂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垂线与斜线的区别。

3.画垂线:引导学生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讲解画垂线的方法和步骤。

4.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并互相检查。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垂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平面图中找到垂线等。

图形与证明PPT

图形与证明PPT

A
A、甲先到B点 C、甲、乙同时到B点
B
B、乙先到B点
D、无法确定
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 米的铁丝将 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 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 能放进一粒草莓吗? 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 米的铁丝将 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 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 解:设赤道的周长为C,则铁丝与地球赤 道的间隙为
a b
18
19
2、图中的两条直线a、b平行吗?
a b
17
3、如图,两个大小相同的大圆,其中一个大圆内有 7个小圆,另一个大圆内有两个小圆,你认为大圆内 的7个小圆的周长之和与另一个大圆内的2个小圆的 周长之和哪个大些?
中考链接
如图,有两只小虫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 度从A点到B点,甲虫沿红色路线爬行,乙虫沿 蓝色路线爬行,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C )
1 C 1 C 2 2 2
0.16(m)
练习
1、观察图中两组中央的两个圆,哪 个大?再量一量.
练习
2、图①、②都是由9个大小相同的黑色等边三 角形纸片围成的,哪个图形中间的空隙大?


说一说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 生活中存在着错觉,数学中也存在着错觉. 2. 学习数学需要实验、观察、操作,且得到的结 论常常是正确的.但仅凭实验、观察、操作得 到的结论有时是不深入的,不全面的,甚至是 错误的. 3. 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不能单凭直觉,还要学 会说理.
d
a bc
d
2、图(1)中有曲线吗?
请你在图(2 )中把编号相同的点 用线段连接起来?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多边形的认识 第7课时 我的拼图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多边形的认识 第7课时 我的拼图

准备好材料和工具,我们剪一剪、拼一拼。
温馨提示:可以先用 铅笔画出图案,再照 样子剪纸,拼图案。
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利 用计算机中的画图工具, 自主设计一幅喜欢的图案, 一定很漂亮!
准备一幅七巧板,看你能拼出什么图形?
和你的伙伴一起 探究一下吧!
准备一幅七巧板,看你能拼出什么图形?
我拼了一 只小狐狸。
多边形的认识
第7课时 我的拼图
多边形的认识
第7课时 我的拼图
冀教版 数学 四年级 下册
1、能设计由简单图形组成的图案,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 空间观念。 2、积极参加拼亮的图形,都是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拼成的。
准备好材料和工具,我们剪一剪、拼一拼。
长方形彩纸
我拼的是 一只鸽子。
准备一幅七巧板,看你能拼出什么图形?
我拼了一 个农夫。
我拼的是一 只大公鸡。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可以动脑筋,用我 们学过的图形拼出漂亮的图形。
胶棒
剪刀
使用剪刀的时 候要注意安全!
准备好材料和工具,我们剪一剪、拼一拼。
我用圆、长方 形、直角三角 形拼了一个机 器人。
准备好材料和工具,我们剪一剪、拼一拼。
我用直角三角 形和等边三角 形拼了一条鱼。
准备好材料和工具,我们剪一剪、拼一拼。
我用三角形、长 方形、正方形和 圆形拼了小房子、 小路和树。

新课标“图形与几何”内容分析:从结构到要求

新课标“图形与几何”内容分析:从结构到要求

新课标(图形与几何)内容分析$从结构到要求!吕世虎""颜!飞!!"&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年版#/对图形与几何领域通过整合主题+加强各学段联系的方式实现内容的结构化&内容呈现采用(领域(学段)的设计思路"凸显了核心内容"加强了主题之间的联系"并且在(内容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学业要求)与(教学提示)等表述形式"加强了课程标准的操作性与指导性&内容要求依据(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五个主题层层递进"注重整体性与阶段性"关注幼小衔接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加强几何直观的培养"重视尺规作图的内容%关键词$数学新课标&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结构化!!!(几何)在数学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从我国历次颁布的课程文件看"小学数学课程在")'%年以前以(算术)内容为主"")'%年以后(几何)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并以实验几何为主&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几何)内容也在不断调整"且越来越丰富"同时以论证几何为主"难度要求有起有落%!##"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年版课标)#将(几何)内容作为独立的学习领域命名为(空间与图形)"!#"!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年版#/!以下简称(!#""年版课标)#将其改名为(图形与几何)"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沿用了此名称%本文从内容结构+内容呈现+内容要求三个方面对新课标中的(图形与几何)内!吕世虎教授团队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年版#/课程内容深度分析系列文章之二%表'!两版课标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结构课标版别(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分学段主题设置新课标第一学段!",!年级#第二学段!$,*年级#第三学段!+,,年级#第四学段!',)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年版课标第一学段!",$年级#第二学段!*,,年级#第三学段!',)年级#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容做具体分析%一+新课标(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内容结构主要是指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所涵盖的知识领域及其主题的分布%与!#""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将原来的三个学段!小学为第一+第二学段"初中为第三学段#调整为四个学段!小学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初中为第四学段#%同时"新课标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的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其中"对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通过整合主题+加强各学段联系的方式实现内容的结构化"具体如表"所示%与!#""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将小学部分的(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四个主题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初中部分的(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三个主题保持不变%!"世纪初开始新课程实验以来"义务教育几何课程设计在数学教育界一直有争论%比如"在编排体系上是以实验几何为主还是以论证几何为主"在编排顺序上是先实验几何还是先论证几何等"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年版课标在小学阶段设置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四个主题"主要采用实验几何的方式展开相关内容&在初中阶段设置了(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其中"(图形与证明)(图形与坐标)分别与小学阶段的(测量)(图形与位置)对应#"采用先实验几何后论证几何"并且以实验几何为主的体系展开相关内容%!#""年版课标将小学阶段的(图形与变换)更名为(图形的运动)"将初中阶段的(图形的认识)(图形与证明)合并为(图形的性质)"(图形与变换)更名为(图形的变化)%!#""年版课标加强了几何证明"采用了论证几何与实验几何结合"并且以论证几何为主的体系展开相关内容"对大部分几何命题要求先探索发现再推理证明%这种方式既体现了几何结论的探索发现过程"又体现了几何结论的推理证明过程"还避免了先实验几何后论证几何的编排方式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弊端%在(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从研究图形的视角看"小学阶段的(测量)+初中阶段的(图形与证明)体现了综合几何的视角&小学阶段的(图形的运动)+初中阶段的(图形的变化)体现了变换几何的视角&小学阶段的(图形与位置)+初中阶段的(图形与坐标)体现了解析几何的视角%(测量)是欧氏几何中研究图形的基本方!孔凡哲"史亮&几何课程设计方式的比较分析,,,直观几何+实验几何与综合几何课程设计的国际比较0-1&数学通报"!##,!"##$'""%法"也是小学阶段研究图形最基本的方法"其本质是通过度量图形的长度+面积+体积+角度等研究图形及其关系%这与(图形的认识)联系紧密"新课标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统整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图形的几何特征%(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延伸到初中就是(图形的性质)"即利用证明的方法研究图形及其关系%在小学阶段"(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两个主题的内容相对较少"新课标将其合并为(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一个主题%这一主题延伸到初中阶段"相应的内容比较丰富"又分为(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两个主题%这种主题设计使得(图形与几何)的内容统整了起来"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二+新课标(图形与几何)内容呈现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内容呈现主要是指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与表述形式%新课标中"(图形与几何)内容的设计思路和表述形式有新的变化%!一#(图形与几何)内容设计思路分析!#""年版课标按照(学段(领域)的思路设计课程内容"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分散在三个学段中呈现%而新课标按照(部分(领域(学段)的思路设计课程内容"图形与几何领域四个学段的内容按照小学+初中部分集中呈现"顺序展开%每个学段都有明确的主题!有的主题贯穿于不同学段#%这种(领域(学段)的设计思路"凸显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内容"加强了主题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内容统整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有助于教材编写与教学设计中明确核心内容"凸显核心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二#(图形与几何)内容表述形式分析与!#""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表述形式不仅有(内容要求)"而且增加了(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即从(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学)三个方面全面地表述课程内容%这加强了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中的操作性与指导性%例如"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内容要求主要是对学习范围的表述"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两部分%其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强调了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能对图形分类"会用简单图形拼图%显然"这一内容要求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业要求主要是对学习要达到的程度的表达%比如"(图形的认识)的学业要求比其内容要求更加细致"包括具体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的学习要达到的程度等%教学提示主要是对相关内容教学实施的建议%比如"(图形的认识)的教学提示强调了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在幼儿园阶段积累的有关图形的经验"以直观感知为主%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现课程内容"不仅明确了具体的内容范围和内容学习的达成程度"而且对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也为教材编写提供了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指引%三+新课标(图形与几何)内容要求分析相比于!#""年版课标"新课标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强化几何直观%该领域设置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五个主题%前两个主题分布在小学阶段"后三个主题分布在初中阶段"而且各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螺旋上升"层层递进%以下具体分析这五个主题的内容要求% !一#(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内容要求分析(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贯穿于小学阶段的三个学段"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两部分内容"两者之间密切相关%与!#""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这一主题的变化主要是增加(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这一内容要求"旨在加强几何直观的培养%第一"(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学生要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新课标对该内容的设计是"从认识现实世界中的立体图形开始"逐渐抽象"认识平面图形"最后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具体分析可知"第一学段(图形的认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这里只要求直观描述这些图形的外部形象特征"如(长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平平的)(球是圆滚滚的)(长方形相对的边是一样长的)(正方形每条边都是一样长的)(三角形有角"是尖尖的)等%这些内容与学生在幼儿园阶段积累的有关图形的经验紧密相关%通过图形的直观描述"利用分类和拼图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不同图形特征的直观感知%第二学段(图形的认识)的内容要求以认识线+角+三角形和四边形等为主%但这里不再是直观描述图形的外部形象"而是应用一定的方法或规律"从(点+线+角+面)!图形的组成元素#的维度观察与认识图形%比如"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又如"通过长方体的外表认识面"通过面的边缘认识线段"感悟图形抽象的过程%第三学段(图形的认识)的内容要求有认识圆+扇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这里既有平面图形"又有立体图形&同时"认识图形的方式与角度有进一步的提升和侧重%首先"第三学段要求辨认简单物体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的形状图"还要求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展开图"这是以不同的方式认识图形%其次"第三学段侧重从度量的角度考察图形"比如三角形边和角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公式等%第二"(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学生要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的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等&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新课标对该内容的设计与(图形的认识)紧密相关"其核心是对图形大小的度量"因此"度量单位是测量内容展开的一条线索%就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前者是基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创造出一些语言来表达事物量的多少"在形式上是舍去了度量单位的称谓"在实质上是脱离了数量所依赖的具体的现实背景&后者则是基于事物的现实背景构建的度量单位"因而始终含有表达事物背景指标的称谓%!小学阶段(图形的测量)内容所涉及的度量单位主要是后者%具体分析可知"第一学段(图形的测量)的内容要求是"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事实上"度量单位的统一是使度量!测量#从个别的+特殊的活动变成一般的+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应用和交流的活动的前提%比如"可以通过创设(测量课桌长度)等生活情境"借助鳰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测量"经历测量的过程"比较测量的结果"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随着对图!娜仁格日乐"史宁中&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0-1&数学教育学报"!#"%!,#$"$",%形认识的深入"第二学段中的度量单位也逐渐丰富起来"包括长度的度量单位千米+分米+毫米"面积的度量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角的度量单位度%相应地"要求在认识度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以及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物体的长度或面积%第三学段中涉及的图形更加丰富"既有平面图形"又有立体图形"相应的度量单位有平方千米+公顷+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内容要求分析(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主题贯穿于第二+三学段"主要包括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部分内容%与!#""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这一主题的变化主要是将(图形的位置)的相关内容"包括(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等内容"调整到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我的教室)与(寻找2宝藏3)两个主题活动中%这些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新课标调整其所在的领域"一方面有助于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教学的实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主要体现了从解析几何和变换几何的视角研究图形%新课标对该内容的设计是"通过方格纸上的有序数对!坐标#确定图形的位置和表达图形运动的特点"从而为未来深入学习数形结合奠定基础%具体分析可知"第二学段(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主题只涉及(图形的运动)这部分内容"包括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这类运动都可以称为(刚体运动)"刚体运动所生成的变换都是全等变换"其特点是变换后图形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不变%这一学段的内容要求主要是"在实际情境中辨认出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直观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征"利用平移或旋转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空间观念%第三学段中"(图形的位置)(图形的运动)两部分内容是密切相关的%首先"确定图形的位置重点是确定点的位置"核心是建立数对集与点集之间的映射关系%小学阶段主要是在方格纸上用有序数对确定点的位置"进而在方格纸上描述图形的位置%其次"通过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运动!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之后的图形"可以观察和表达运动前后图形的变与不变"进而体会坐标表达的重要性%!三#(图形的性质)内容要求分析(图形的性质)主题设置在第四学段"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点+线+面+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定义+命题+定理%与!#""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这一主题的变化主要有$提高了(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的内容要求&将(垂径定理)由选学内容调整为必学内容&尺规作图内容不再作为独立的一部分"而是分散到有关的内容中"要求(了解作图的原理"保留作图的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并且增加了(尺规作图$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可见"新课标比较重视尺规作图的内容"期望学生通过了解图形形成的过程"提升几何直观与空间观念"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图形的性质)体现了从综合几何的视角研究图形%新课标对该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直观发现+推理论证来研究图形"在利用几何直观理解几何基本事实的基础上"从基本事实出发推导图形的几何性质!定理#"理解和掌握尺规作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体分析可知"(图形的性质)内容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的对象!图形#"主要按照基本几何图形!如线与角#+直线型图形!如三角形和四边形#+曲线型图形!如圆#等类型展开"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二是构成图形的元素和图形之间的关系"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周角定理等均是对组成图形的元素之间关系的研究"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三角形的内切圆和外接圆+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等均是对图形之间关系的研究&三是研究图形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法研究图形%!四#(图形的变化)内容要求分析(图形的变化)主题设置在第四学段"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相似+投影%与!#""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这一主题的内容要求基本没有变化%(图形的变化)强调从运动变化的观点研究图形"即用几何变换的方法研究图形的性质%通过图形的变化"学生能体会变换的思想方法%史宁中教授认为$(初中阶段讲定义在平移+旋转和反射之上的平面几何"高中阶段再用二维矩阵来表示这些变换"到大学阶段讲群论+讲近似代数就方便了%即使学生以后不学数学"把变换的思想讲了"对学习物理的变换和化学的结构"也是很有益处的%)!具体分析可知"小学阶段已经设置了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的相关内容"初中阶段对该内容的要求有所提升$了解或理解它们的概念与基本性质%但还是要通过图形的运动变化去认识"而不是直接呈现结论"重在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图形"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图形的相似的主要内容是相似三角形%图形的相似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但是会改变图形的大小"也就是说"相似变换不改变角的大小"且使图形的边呈现一种稳定的比例关系"其实质是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也称为(保角变换)%位似是特殊的相似"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投影主要包括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平行投影后得到的物体与原物体是形状相同且大小相等的!全等的#"这是三视图的基础&而中心投影后得到的物体与原物体的形状是相同的"但大小是不等的!放大的#"这是一种位似变换%通过对(图形的变化)的进一步认识"结合对简单立体图形展开图的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五#(图形与坐标)内容要求分析(图形与坐标)主题设置在第四学段"主要包括(图形的位置与坐标)和(图形的运动与坐标)两部分内容%与!#""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这一主题的内容要求基本没有变化%(图形与坐标)强调数形结合"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坐标表示图形上点的位置"用坐标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即用解析几何方法研究图形的性质%具体分析可知"初中阶段的(图形的位置与坐标)(图形的运动与坐标)正好与小学阶段的(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相衔接%小学阶段通过实体工具(方格纸)以及数学工具(数轴)!数射线#搭建了图形与坐标之间的联系"而初中阶段引入数学工具(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方面是对方格纸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对数轴的拓展%图形是由点构成的"而平面直角坐标系是确定点的位置的有效工具"通过用坐标描述点的位置就可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图形的位置%图形运动的实质是点的运动"故研究图形的运动与坐标只需要研究一对对应点的变化规律%这一主题强调数形结合"引导学生经历用坐标表达图形运动的过程"体会用代数方法表达图形变化的意义"可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史宁中&.平面几何/改造计划0-1&数学通报" !##'!,#$"$%。

初二数学图形与证明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数学图形与证明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数学图形与证明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在一张矩形纸片ABCD中,AB=4,BC=8,点E,F分别在AD,BC上,将纸片ABCD沿直线EF折叠,点C落在AD上的一点H处,点D落在点G处,有以下四个结论:①四边形CFHE是菱形;②EC平分∠DCH;③线段BF的取值范围为3≤BF≤4;④当点H与点A重合时,EF=2.以上结论中,你认为正确的有()个.A.1B.2C.3D.4【答案】C【解析】∵FH与CG,EH与CF都是矩形ABCD的对边AD、BC的一部分,∴FH∥CG,EH∥CF,∴四边形CFHE是平行四边形,由翻折的性质得,CF=FH,∴四边形CFHE是菱形,∴①正确;∴∠BCH=∠ECH,∴只有∠DCE=30°时EC平分∠DCH,∴②错误;点H与点A重合时,设BF=x,则AF=FC=8-x,在Rt△ABF中,,即,解得x=3,点G与点D重合时,CF=CD=4,∴BF=4,∴线段BF的取值范围为3≤BF≤4,∴③正确;过点F作FM⊥AD于M,则ME=(8-3)-3=2,由勾股定理得EF=2,∴④正确;【考点】图形的翻折、勾股定理.2.如图,沿折叠后,点落在边上的处,DE∥BC,,则的度数为.【答案】80°.【解析】先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ADE=∠ED,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ADE=50°,由平角的性质即可求=180°-∠ADE-∠ED=180°-50°-50°=80°.【考点】折叠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平角的性质.3.如图,在□ABCD中,DB=DC,∠C=70°,AE⊥BD于E,则∠DAE=_____度.【答案】20.【解析】∵ DB=DC,∴∠DBC=∠C=70°,∵是□ABCD,∴AD∥BC,∴∠ADB=∠DBC=70º,∵AE⊥BD于E,∴∠AED=90º,∴∠DAE=90-70=20º.【考点】平行四边形性质.4.如图,△ABC为等腰三角形,如果把它沿底边BC翻折后,得到△DBC,那么四边形ABDC为().A.菱形B.正方形C.矩形D.一般平行四边形【答案】A.【解析】此题先判定四边形ABDC为平行四边形,再通过邻边相等判定四边形ABDC为菱形,∵△ABC为等腰三角形,∴∠ABC=∠ACB,又∵折叠角相等,∴∠ABC=∠DBC,∠ACB=∠DCB,∴∠ABC=∠DCB,∠ACB=∠DBC,∴AB∥DC,AC∥BD,∴四边形ABDC为平行四边形,又∵折叠边相等,AB=BD,∴四边形ABDC为菱形.【考点】菱形的判定.5.将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木框变形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使其面积为长方形面积的倍(木条宽度忽略不计),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的最小内角为度.【答案】45【解析】如图所示:过点C作AB的垂线垂足是E,∵将四根木条钉成的矩形木框变形为平行四边形木框ABCD的形状,并使其面积为矩形木框的,∴BC=CE,∵sin∠CBE==,∴∠CBE=∠A=45°.【考点】1.矩形的性质;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6.(本题10分)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cm,点F从点B出发,沿射线AB方向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E从点D出发,向点A以1cm/秒的速度移动(不到点A).设点E,F 同时出发移动t秒.(1)在点E,F移动过程中,连接CE,CF,EF,则△CEF的形状是,始终保持不变;(2)如图2,连接EF,设EF交BD于点M,当t=2时,求AM的长;(3)如图3,点G,H分别在边AB,CD上,且GH=cm,连接EF,当EF与GH的夹角为45°,求t的值.【答案】(1)等腰直角三角形;(2);(3)3.【解析】(1)判断三角形CDE和三角形CBF全等是解题的关键;(2)此题过点E作EN∥AB,交BD于点N,证明△EMN≌△FMB,得出EM=FM,于是AM是直角三角形AEF斜边EF中线,只要求出EF长,AM长就求出来了;(3)设EF与GH交于P,连接CE,CF,若∠EPH=45°,前面已证∠EFC=45º,显然GH∥CF,又有AF∥DC,可判断四边形GFCH是平行四边形,CF=GH=,在Rt△CBF中,用勾股定理求出BF长,即t值求出.试题解析:(1)∵点E,F的运动速度相同,且同时出发移动t秒,∴DE=BF=t,又∵CD=CB,∠CDE=∠CBF,∴△CDE≌△CBF,∴CE=CF,∠DCE=∠BCF,∠ECF=∠ECB+∠BCF=∠ECB+∠DCE=90º,∴△CEF的形状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先证△EMN≌△FMB,过点E作EN∥AB,交BD于点N,∴∠END=∠ABD=∠EDN=45°,∴EN="ED=BF=2" ,可证△EMN≌△FMB(AAS),∴EM=FM,Rt△AEF中,AE=4,AF=6+2=8,EF=,∴AM=EF=.(3)连接CE,CF,设EF与GH交于P,由(1)得∠CFE=45°,又∠EPH=45°,∴GH∥CF,又AF∥DC,∴四边形GFCH是平行四边形,∴CF=GH=,在Rt△CBF中,得BF=3,∴t=3.【考点】1.正方形性质;2.三角形全等及勾股定理的运用;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7.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有()个.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③若m2=n2,则m=n;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⑤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A.0B.1C.2D.3【答案】B.【解析】命题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如两个直角相等,但两个直角不一定是对顶角,命题①错误;命题②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命题②错误,正确的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得的内错角相等;命题③若m2=n2,则m=n,如,但2≠-2,命题③错误;命题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命题④正确;命题⑤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可得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命题⑤错误.故答案选B.【考点】命题与定理.8.已知,如图,点B、E、C、F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AB=DE,AC、DE相交于点O,BE=CF.求证:AC=DF.【答案】详见解析.【解析】已知AB∥DE,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E,再由BE=CF可得BC=EF,根据SAS可判定△ABC≌△DEF,即可得AC=DF.试题解析:证明:∵AB∥DE,∴∠B=∠DEF,∵BE=CF,∴BC=EF,在△ABC和△DEF中,,∴△ABC≌△DEF(SAS),∴AC=DF.【考点】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9.(3分)下列各组数据中,不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7,24,25B.1.5,2,2.5C.,1,D.40,50,6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只要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加以判断即可.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验证两小边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最长边的平方即可.解:A、72+242=625=252,故是直角三角形,不符合题意;B、1.52+22=6.25=2.52,故是直角三角形,不符合题意;C、12+()2==()2,故是直角三角形,不符合题意;D、402+502=4100≠602,故不是直角三角形,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0.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木板,三边的平方和为1800,则斜边长为.【答案】30.【解析】∵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又∵已知三边的平方和为1800,则斜边的平方为三边平方和的一半,即斜边的平方为=900,∴斜边长==30.故斜边长为30.【考点】勾股定理.11.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A.平行四边形B.矩形C.菱形D.以上都不对【答案】A.【解析】如图四边形ABCD,E、N、M、F分别是DA,AB,BC,DC中点,连接AC,DE,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EF平行且等于AC的一半,MN平行且等于AC的一半,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可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故选A.【考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12.已知三组数据:①2,3,4;②3,4,5;③1,,2.分别以每组数据中的三个数为三角形的三边长,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A.②B.①②C.①③D.②③【答案】D.【解析】①∵22+32=13≠42,∴以这三个数为长度的线段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②∵32+42=52,∴以这三个数为长度的线段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符合题意;③∵12+()2=22,∴以这三个数为长度的线段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符合题意.故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②③.故选D.【考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3.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CE∥BD,DE∥AC.若AC=4,则四边形CODE的周长是.【答案】8【解析】∵CE∥BD,DE∥AC,∴四边形CODE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是矩形,∴OC=AC=2,OD=BD,AC=BD,∴OC=OD=2,∴四边形CODE是菱形,∴DE=CE=OC=OD=2,∴四边形CODE的周长=2×4=8;【考点】1.菱形的判定与性质;2.矩形的性质.14.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出了这个零件各边尺寸,那么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求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答案】36.【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出△ABD、△BDC的形状,从而判断这个零件是否符合要求;这个零件的面积=△ABD的面积+△BDC的面积,再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解.试题解析:∵AD=4,AB=3,BD=5,DC=13,BC=12,∴AB2+AD2=BD2,BD2+BC2=DC2,∴△ABD、△BDC是直角三角形,∴∠A=90°,∠DBC=90°,∴这个零件的面积=△ABD的面积+△BDC的面积=3×4÷2+5×12÷2,=6+30,=36.故这个零件的面积是36.【考点】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勾股定理.15.等腰△ABC的腰长AB=10cm,底BC为16cm,面积为 .【答案】48cm2.【解析】如图所示,∵AB=AC=10cm,AD⊥BC,∴BD=CD=BC=8cm,在Rt△AB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D=cm.∴S△ABC=BC•AD=×16×6=48cm2.【考点】1.勾股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6.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BAC的平分线AE交C于F,EG⊥AB于G,请判断四边形GEC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答案】四边形GECF是菱形,理由详见解析.【解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HL进行证明Rt△AEG≌Rt△AEC(HL),得到GE=EC;根据平行线EG∥CD的性质、∠BAC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量代换推知∠FEC=∠CFE,易证CF=CE;从而根据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进行判断.试题解析:四边形GECF是菱形,理由如下:∵∠ACB=90°,∴AC⊥EC.又∵EG⊥AB,AE是∠BAC的平分线,∴GE=CE.在Rt△AEG与Rt△AEC中,,∴Rt△AEG≌Rt△AEC(HL),∴GE=EC,∵CD是AB边上的高,∴CD⊥AB,又∵EG⊥AB,∴EG∥CD,∴∠CFE=∠GEA,∵Rt△AEG≌Rt△AEC,∴∠GEA=∠CEA,∴∠CEA=∠CFE,即∠CEF=∠CFE,∴CE=CF,∴GE=EC=FC,又∵EG∥CD,即GE∥FC,∴四边形GECF是菱形.【考点】菱形的判定.17.将一副常规的三角尺如图放置,则图中∠AOB的度数是()A.75°B.95°C.105°D.120°【答案】C【解析】由已知可得∠ACO=45°-30°=15°,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AOB=∠A+∠ACO=90°+15°=105°.故答案选C.【考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1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少于60°B.三角形的中线不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部C.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的面积平均分成相等的两部分D.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答案】D【解析】选项A,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知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少于60°,选项A正确;选项B,三角形的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不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部,选项B正确;选项C,根据等底同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可知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的面积平均分成相等的两部分,选项C正确;选项D,直角三角形由三条高,其中两条是直角边,选项D错误.故答案选D.【考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高线、中线.19.如图,若△ABC≌△ADE,∠EAC=35°,则∠BAD=_______.【答案】35°.【解析】已知△ABC≌△AD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AB=∠EAD,所以∠EAC=∠CAB-∠EAB,∠BAD=∠EAD-∠EAB,即∠BAD=∠EAC=35°.【考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0.如图,AB∥ED,点F、C在AD上,AB=DE,AF=DC,试说明BC=EF.【答案】详见解析.【解析】由已知AB∥ED,AF=DC可以得出∠A=∠D,AC=DF,又因为AB=DE,根据SAS可得△ABC≌△DEF,再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得出BC=EF.试题解析:证明:∵AB∥ED,∴∠A=∠D,又∵AF=DC,∴AC=DF.在△ABC与△DEF中,∴△ABC≌△DEF.∴BC=EF.【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21.(3分)如图,菱形ABCD的周长为16cm,BC的垂直平分线EF经过点A,则对角线BD 长为_____________cm.【答案】4.【解析】连接AC,∵菱形ABCD的周长为16cm,∴AB=4cm,AC⊥BD,∵BC的垂直平分线EF经过点A,∴AC=AB=4cm,∴OA=AC=2cm,∴OB==2cm,∴BD=2OB=4cm.故答案为:4.【考点】菱形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22.如果三角形满足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那么我们称这个三角形为“智慧三角形”.下列各组数据中,能作为一个智慧三角形三边长的一组是()A.1,2,3B.1,1,C.1,1,D.1,2,【答案】D.【解析】A、∵1+2=3,不能构成三角形,故选项错误;B、∵12+12=()2,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选项错误;C、底边上的高是,可知是顶角120°,底角30°的等腰三角形,故选项错误;D、解直角三角形可知是三个角分别是90°,60°,30°的直角三角形,其中90°÷30°=3,符合“智慧三角形”的定义,故选项正确.故选:D.【考点】解直角三角形.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全等三角形是指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B.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C.全等三角形是指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D.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全等三角形【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A、全等三角形的形状相同,但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故该选项错误;B、全等三角形是指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则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一定相等,故B正确;C、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但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故该选项错误;D、两个等边三角形,形状相同,但不一定能完全重合,不一定全等.故错误.故选B.【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应用.24.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80°,那么它的一个底角为__________.【答案】50°或80°.【解析】试题解析:由题意知,分两种情况:(1)当这个80°的角为顶角时,则底角=(180°-80°)÷2=50°;(2)当这个80°的角为底角时,则另一底角也为80°.【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5.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B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取3)是_________.【答案】10cm.【解析】如图,可以把A和B展开到一个平面内,即圆柱的半个侧面是矩形:矩形的长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即2π=6.矩形的宽是圆柱的高8.根据勾股定理可得,爬行的最短路程是矩形的对角线的长为10cm.【考点】最短路径问题;勾股定理.26.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50°,它的顶角是()或().【答案】50°,80°.【解析】因为题目中没有指明该角是顶角还是底角,所以要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①50°是底角,则顶角为:180°-50°×2=80°;②50°为顶角;所以顶角的度数为50°或80°.【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7.(12分)如图,在五角星ABCDE中,试说明:∠A+∠B+∠C+∠D+∠E=180°.【答案】详见解析.【解析】如图,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B+∠D=∠1,∠A+∠C=∠2,在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知∠1+∠2+∠E=180°,即可得∠B+∠D+∠A+∠C+∠E=180°.试题解析:解:如图∵∠1是△BDF的外角,∴∠B+∠D=∠1,同理∠A+∠C=∠2,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知∠1+∠2+∠E=180°,即,∠B+∠D+∠A+∠C+∠E=180°.【考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8.如图,△ABC中,AB=5,AC=8,BD,CD分别平分∠ABC,∠ACB,过点D作直线平行于BC,交AB,AC于E,F,则△AEF的周长为()A.12B.13C.14D.18【答案】B.【解析】∵EF∥BC,∴∠EDB=∠DBC,∠FDC=∠DCB,∵△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EBD=∠DBC,∠FCD=∠DCB,∴∠EDB=∠EBD,∠FDC=∠FCD,∴ED=EB,FD=FC,∵AB=5,AC=8,∴△AEF的周长为:AE+EF+AF=AE+ED+FD+AF=AE+EB+FC+AF=AB+AC=5+8=13.故选B.【考点】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平行线的性质.29.如图,Rt△ABC中,∠C=90°,D是AB的中点,若AB=10,则CD的长等于.【答案】5.【解析】∵Rt△ABC中,∠ACB=90°,D是AB的中点,∴CD=AB,∵AB=10,∴CD=×10=5.故答案为:5.【考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30.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70º,则它的底角度数是()A.70ºB.55ºC.40º或55ºD.70º或55º【答案】D.【解析】①当这个角是顶角时,底角=(180°﹣70°)÷2=55°;②当这个角是底角时,另一个底角为70°,因为70°+70°<180°,符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故选D.【考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分类讨论.31.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A.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B.三角形有三条高的交点C.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D.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答案】C.【解析】∵OG⊥AB,OF⊥AC,OG=OF,∴O在∠A的平分线上,同理O在∠B的平分线上,O在∠C的平分线上,即O是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故选C.【考点】1.角平分线的性质;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32.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100,则它的顶角度数为().A.20°B.80°C.20°或80°D.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①若100°是顶角的外角,则顶角=180°﹣100°=80°;②若100°是底角的外角,则底角=180°﹣100°=80°,那么顶角=180°﹣2×80°=20°.故选C.【考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分类讨论.3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①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②周长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③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有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C.【解析】①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但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故①错误;②周长相等的等边三角形,边长也相等,根据SSS可判定两三角形全等,故②正确;③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中,必须有边的参与,故③错误;④有两边对应相等,且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SAS),故④错误;所以错误的结论有①③④,故选C.【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4.(本题7分)△ABC中,∠C是最小内角.若过顶点B的一条直线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为等腰三角形,另一个为直角三角形,则称这条直线为△ABC的关于点B的伴侣分割线.例如:如图1,△ABC中,∠A=90°,∠C=20°,若过顶点B的一条直线BD交AC于点D,且∠DBC=20°,则直线BD是△ABC的关于点B的伴侣分割线.(1)如图2,△ABC中,∠C=20°,∠ABC=110°.请在图中画出△ABC关于点B 的伴侣分割线,并注明角度;(2)△ABC中,设∠B的度数为y,最小内角∠C的度数为x.试探索y与x应满足什么要求时,△ABC存在关于点B的伴侣分割线.【答案】(1)答案见试题解析;(2)当y=90°﹣x或y=90°+x或x=45°且y>x或y=135°﹣或y=135°﹣x时△ABC存在伴侣分割线.【解析】(1)首先了解伴侣分割线的定义,然后把角ABC分成90°角和20°角即可;(2)设BD为△ABC的伴侣分割线,分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BDC是等腰三角形,△ABD是直角三角形;第二种情况:△BDC是直角三角形,△ABD是等腰三角形分别进行分析.试题解析:(1)如图所示:(2)设BD为△ABC的伴侣分割线,分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BDC是等腰三角形,△ABD是直角三角形,易知∠C和∠DBC必为底角,∴∠DBC=∠C=x.当∠A=90°时,△ABC存在伴侣分割线,此时y=90°﹣x,当∠ABD=90°时,△ABC存在伴侣分割线,此时y=90°+x,当∠ADB=90°时,△ABC存在伴侣分割线,此时x=45°且y>x;第二种情况:△BDC是直角三角形,△ABD是等腰三角形,当∠DBC=90°时,若BD=AD,则△ABC存在伴侣分割线,此时180°﹣x﹣y=y﹣90°,∴y=135°﹣,当∠BDC=90°时,若BD=AD,则△ABC存在伴侣分割线,此时∠A=45°,∴y=135°﹣x.综上所述,当y=90°﹣x或y=90°+x或x=45°且y>x或y=135°﹣或y=135°﹣x时△ABC存在伴侣分割线.【考点】1.作图—应用与设计作图;2.分类讨论.35.如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OEF是正三角形,且AE=BF,则∠AOE= .【答案】15°.【解析】试题解析:∵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OA=OB,∠AOB=90°.∵△OEF是正三角形,∴OE=OF,∠EOF=60°.在△AOE和△BOF中,,∴△AOE≌△BOF(SSS),∴∠AOE=∠BOF,∴∠AOE=(∠AOB﹣∠EOF)÷2=(90°﹣60°)÷2=15°.【考点】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正方形的性质.36.如图,△ABC中,∠C=90°.(1)在BC边上作一点P,使得点P到点C的距离与点P到边AB的距离相等(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2)在(1)的条件下,若AC=4,BC=3,求CP的长.【答案】(1)作图见解析;(2)CP的长为.【解析】(1)作∠CAB的平分线,交BC于点P,过点P作PD⊥AB于D,则PC=PD;(2)先利用HL证明Rt△ADP≌Rt△ACP,得出AD=AC=3,再设PC=x,则PD=x,BP=4-x,在Rt△BDP中,由勾股定理得出(4-x)2=x2+12,解出x的值即可.试题解析:(1)如图,点P即为所求;(2)∵AP平分∠CAB,PD⊥AB于D,∠C=90°,∴PD=PC.在Rt△ADP和Rt△ACP中,∴Rt△ADP≌Rt△ACP(HL).∴AD=AC=4.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B=5.∴BD=5﹣4=1.设PC=x,则PD=x,BP=3﹣x,在Rt△BDP中,由勾股定理,得PD2+BD2=PB2,即(3﹣x)2=x2+12,解得:x=.答:CP的长为.【考点】1.角平分线的性质;2.勾股定理;3.作图—基本作图.37.若等腰三角形底角为72°,则顶角为()A.108°B.72°C.54°D.36°【答案】D【解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顶角的度数为:180-72×2=36°.【考点】等腰三角形38.(10分)如图,在等腰RT△中,,,点是斜边的中点,点、分别为、边上的点,且.(1)判断与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求△的面积.【答案】(1)(1分)连接,证明全等(其它方法酌情给分);(2)【解析】(1)连接AD,利用三线合一可得到AD⊥BC,AD=CD=BD,从而得到∠CDF=∠ADE,然后利用ASA证得△DCF≌△ADE后即可证得DF=DE;(2)根据(1)中结论可证:△ED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在Rt△AEF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将EF的值求出,进而可求出DE、DF的值,代入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即可.试题解析:(1)连接AD,∵AB=AC,D为BC的中点,∴AD⊥BC,AD=CD=BD,∵DE⊥DF,∴∠CDF+∠ADF=∠EDA+∠ADF,即∠CDF=∠ADE,在△DCF和△ADE中,∠C=∠DAE,∠CDF=∠ADE,CD=AD,∴△DCF≌△ADE(AAS),∴DF=DE;(2)解:由(1)知:AE=CF=6,同理AF=BE=8.∵∠EAF=90°,∴.∴EF=10,又∵由(1)知:△AED≌△CFD,∴DE=DF,∴△D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9.如图,△ABC中,∠BAC=100°,EF, MN分别为AB,AC的垂直平分线,如果BC="12" cm,那么△FAN的周长为 cm,∠FAN= .【答案】12,20°.【解析】∵EF,MN分别为AB,AC的垂直平分线,∴AF=BF,AN=CN,∴△FAN的周长为:AF+FN+AN=BF+FN+CN=BC=12cm;∴∠BAF=∠B,∠CAN=∠C,∵△ABC中,∠BAC=100°,∴∠BAF+∠CAN=∠B+∠C=180°﹣∠BAC=80°,∴∠FAN=∠BAC﹣(∠BAF+∠CAN)=20°.故答案为:12,20°.【考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40.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8,第三边长为奇数,则第三边长为()A.5或7B.7或9C.7D.9【答案】B【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第三边大于8-3=5,而小于两边之和8+3=11.又第三边应是奇数,则第三边等于7或9.故选B.【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41.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D为射线BC上一点,∠ADE=60°,DE与∠ACB的外角平分线交于点E.(1)如图1,点D在BC上,求证:CA=CD+CE;(2)如图2,若D在BC的延长线上,直接写出CA、CD、CE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1)证明见试题解析;(2)CA=CE-CD.【解析】(1)首先在AC上截取CM=CD,由△ABC为等边三角形,易得△CDM是等边三角形,继而可证得△ADM≌△EDC,即可得AM=EC,则可证得CA=CD+CE;(2)首先在AC延长线上截取CM=CD,由△ABC为等边三角形,易得△CDM是等边三角形,继而可证得△ADM≌△EDC,即可得AM=EC,则可证得CA=CE﹣CD.试题解析:证明:(1)在AC上截取CM=CD,∵△ABC是等边三角形,∴∠ACB=60°,∴△CDM是等边三角形,∴MD=CD=CM,∠CMD=∠CDM=60°,∴∠AMD=120°,∵∠ADE=60°,∴∠ADE=∠MDC,∴∠ADM=∠EDC,∵DE与∠ACB的外角平分线交于点E,∴∠ACE=60°,∴∠DCE=120°=∠AMD,在△ADM和△EDC中,∵∠ADM=∠EDC,MD=CD,∠AMD=∠ECD,∴△ADM≌△EDC(ASA),∴AM=EC,∴CA=CM+AM=CD+CE;(2)CA=CE﹣CD.证明:在AC的延长线上截取CM=CD,∵△ABC是等边三角形,∴∠ACB=60°,∴∠DCM=60°,∴△CDM是等边三角形,∴MD=CD=CM,∠CMD=∠CDM=60°,∵DE与∠ACB的外角平分线交于点E,∴∠ACE=∠DCE=60°,∴∠ECD=∠AMD,∵∠ADE=60°,∴∠ADE=∠CDM,∴∠ADM=∠EDC,在△ADM和△EDC中,∵∠ADM=∠EDC,MD=CD,∠AMD=∠ECD,∴△ADM≌△EDC(ASA),∴AM=EC,∴CA=AM﹣CM=CE﹣CD.【考点】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42.下列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3,3,3B.3,3,6C.3,2,5D.3,2,6【答案】A.【解析】选项B, 3+3=6;选项C, 3+2=5;选项D, 3+2<6.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选项B、C、D不能构成三角形,故答案选A.【考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43.如图所示,AB=AC,AD=AE,∠BAC=∠DAE,∠1=25°,∠2=30°,则∠3= .【答案】55°.【解析】试题分析:在△ABD与△ACE中,因∠BAC=∠DAE,即∠1+∠CAD=∠CAE+∠CAD,可得∠1=∠CAE.又因为AB=AC,AD=AE,根据SAS可判定△ABD≌△AC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得∠2=∠ABD.再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3=∠1+∠ABD=∠1+∠2 =25°+30°=55°.【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44.将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如果∠1=41°,∠2=51°,那么∠3的度数等于.【答案】10°.【解析】等边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是60°,正方形的内角度数是90°,正五边形的内角的度数是:(5﹣2)×180°=108°,则∠3=360°﹣60°﹣90°﹣108°﹣∠1﹣∠2=10°.故答案为:10°.【考点】1.多边形内角与外角;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45.如图,将长AB=5cm,宽AD=3cm的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A与C重合,折痕为EF,则AE长为 cm.【答案】3.4【解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BC=AD=3cm,设AE=xcm,则BE=(5-x)cm,根据折叠图形的性质可得CE=AE=xcm,根据Rt△BCE的勾股定理可得:,解得:x=3.4【考点】折叠图形的性质、勾股定理46.计算:如图,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FB=CE,AB∥ED,AC∥FD.求证:AC=DF.【答案】见解析【解析】根据FB=CE得出BC=EF,根据平行得出∠B=∠E,∠ACB=∠DFE,从而得出三角形全等.试题解析:∵FB=CE ∴BC=EF ∵ AB∥ED ∴∠B=∠E ∵ AC∥EF ∴∠ACB=∠DFE∴△ABC≌△DEF ∴AC=DF【考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性质47.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和7,则它的周长是()A.17B.15C.13D.13或17【答案】A【解析】当3为腰时,则3+3=6<7,不能构成三角形,则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7,底为3,则周长为:7+7+3=17.【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48.如图,∠AOP=∠BOP=15°,PC∥OA,PQ⊥OA,若PC=4,则PQ=___ __.【答案】2【解析】过点P作PE⊥OB,根据题意可得:∠COP=∠CPO=15°,根据外角的性质可得:∠ECP=30°,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PE=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PQ=PE=2.【考点】角平分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49.下列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不正确的是()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B.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C.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D.两锐角相等【答案】D【解析】A可利用SAS来判定全等,故正确;B可利用AAS来判定全等,故正确;C可利用HL判定全等,故正确;D面积相等不一定退出两直角三角形全等,没有相关的判定方法,故不正确.故选D【考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50.在△ABC中,若∠B=∠C=2∠A,则∠A的度数为()A.72°B.45°C.36°D.30°【答案】C【解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可知∠A+∠B+∠C=180°,即5∠A=180°,解得∠A=36°.故选C【考点】三角形的内角和51.如图,∠1=∠2,要使△ABE ≌△ACE,则还需添加一个条件是.【答案】∠B=∠C等【解析】根据题意,易得∠AEB=∠AEC,又由AE公共边,所以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容易寻找添加条件为:当∠B=∠C时,△ABE≌△ACE(AAS);或BE=CE时,△ABE≌△ACE(SAS);或∠BAE=∠CAE时,△ABE≌△ACE(ASA).【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52.△ABC中,AB=AC,D为AB上一点,且AD=CD=BC,则∠A的度数为()A.30°B.36°C.40°D.45°【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AB=AC,AD=CD=BC,∴∠A=∠ACD,∠B=∠ACB=∠CDB,设∠A=x°,则∠ACD=∠A=x°,∴∠B=∠ACB=∠CDB=∠A+∠ACD=2x°∵∠A+∠B+∠ACB=180°,∴x+2x+2x=180,∴x=36,∴∠A=36°.故选B.【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53.如图,AB=AE,∠ABC=∠AED,BC=ED,点F是CD的中点.试说明:AF⊥CD.【答案】参见解析.【解析】连接AC、AD.利用已知条件证明△ABC≌△AED(SAS).得出AC=AD.因为点F 是CD的中点.所以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即可得出AF⊥CD.试题解析:连接AC、AD.在△ABC和△AED中,∵AB=AE,∠B=∠E,BC=ED,∴△ABC≌△AED(SAS).∴AC=AD.∴△ACD为等腰三角形.∵F为CD的中点,∴AF⊥CD.【考点】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54.(2015秋•句容市月考)已知△ABC中,∠BAC=150°,AB、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 于E、F.求∠EAF的度数.【答案】120°.【解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B+∠C;根据垂直平分线性质,EA=EB,FA=FC,则∠EAB=∠B,∠FAC=∠C,∠EAF=∠BAC﹣∠EAB﹣∠FAC=140°﹣(∠B+∠C).解:设∠B=x,∠C=y.∵∠BAC+∠B+∠C=180°,∠BAC=150°∴x+y=30°.∵AB、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E、F,∴EA=EB,FA=FC,∴∠EAB=∠B,∠FAC=∠C.∴∠EAF=∠BAC﹣(x+y)=150°﹣30°=120°.【考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55.下面每一组数据中的三个数值分别为三角形的三边长,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3、4、5B.6、8、10C.D.5、12、13【答案】C【解析】能构成直角三角形则说明两条短的边的平方和等于长的边的平方.3²+4²=5²;6²+8²=10²;5²+12²=13².【考点】直角三角形的判定56.已知:如图,点D是△ABC内一点,AB=AC,∠1=∠2.求证:AD平分∠BAC.【答案】证明见解析.【解析】先根据∠1=∠2得出BD=CD,再由SSS定理得出△ABD≌△ACD,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试题解析:∵∠1=∠2,∴BD=CD,在△ABD与△ACD中,∵,∴△ABD≌△ACD(SSS),∴∠BAD=∠CAD,即AD平分∠BAC.【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57.如图,已知一块四边形的草地ABCD,其中∠A=60°,∠B=∠D=90°,AB=20米,CD=10米,求这块草地的面积.【答案】150.【解析】所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S△ABE -S△CED.分别延长AD,BC交于点E,在直角三角形中解题,根据角的正弦值与三角形边的关系,可求出各边的长,然后代入三角函数进行求解.。

初一数学图形与证明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数学图形与证明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数学图形与证明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果一个扇形的弧长等于它的半径,那么此扇形称为“等边扇形”. 则半径为2的“等边扇形”的面积为【答案】2【解析】根据扇形的面积公式S=lr,其中l=r,求解即可.解:∵S=lr,∴S=×2×2=2,故答案为2.本题是一个新定义的题目,考查了扇形面积的计算,注:扇形面积等于扇形的弧长与半径乘积的一半.2.如图,直线,∠1=40°,∠2=75°,则∠3等于()A.55°B.60°C.65°D.70°【答案】C.【解析】如图:∵直线l1∥l2,∠1=40°,∠2=75°,∴∠1=∠4=40°,∠2=∠5=75°,∴∠3=65°.故选C.【考点】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对顶角、邻补角;3.平行线的性质3.如图,C、D是线段AB上的两个点,CD="8" cm,M是AC的中点,N是DB的中点,MN="12" cm,那么线段AB的长等于 cm.【答案】16【解析】由CD=8cm,MN=12cm,可得MC+DN=4cm,由M是AC的中点,N是DB的中点可得AC+DB=2MC+2DN=8cm,即可求得AB=AC+CD+DB=16cm.【考点】比较线段的长短4.在一块长为,宽为的长方形草地上,有一条弯曲水泥小路,小路任何地方的水平宽度都是1个单位,则草地面积为_________.【答案】(ab-b).【解析】∵小路任何地方的水平宽度都是1个单位,∴通过平移把小路变成长为b,宽为1的面积相等的矩形,所以草地面积为(ab-b).【考点】1.图形的平移规律;2.矩形面积的计算.5.下列命题中,①对顶角相等.②等角的余角相等.③若,则.④同位角相等.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有()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解析】①对顶角相等,正确;②等角的余角相等,正确;③若|a|=|b|,则a=b,错误,如|-2|=|2|,但-2≠2;④同位角相等,错误,如图,∠1与∠2是同位角,但∠1≠∠2;故2个正确;故选B.【考点】真命题与假命题.6.下列长度的3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1,2,3B.2,3,4C.6,6,12D.5,6,12【答案】B【解析】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A、1+2=3;C、6+6=12;D、5+6=11<12.故选B.【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7.已知点P是线段AB的中点,若AB=6cm,则PB= cm.【答案】3【解析】根据线段的中点平分线段的长度.根据点P是线段AB的中点,则PB=AB==3cm.【考点】两点间的距离.8.如图,若PE平分∠BEF,PF平分∠DFE,∠1=35°,∠2=55°,则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答案】见解析.【解析】先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BEF与∠DFE的度数,再由等式的性质得出∠BEF+∠DFE=180°,从而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出结论.试题解析:AB∥CD.理由:∵PE平分∠BEF,PF平分∠DFE,∠1=35°,∠2=55°,∴∠BEF=2∠1=70°,∠DFE=2∠2=110°(角平分线的定义),∴∠BEF+∠DFE=70°+110°=180°(等式的性质),∴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考点】平行线的判定9.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A.对顶角相等B.同位角相等C.邻补角互补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答案】B.【解析】根据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可知:选项A,对顶角相等是真命题;选项B,同位角相等是假命题,只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才相等;选项C,邻补角互补是真命题;选项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是真命题;故答案选B.【考点】真假命题.10.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8,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答案】20.【解析】分两种情况:第1种情况,腰长为8,底边长为4,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第2种情况,腰长为4,底边长为8,这种情况不存在,故答案为20.【考点】分类讨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1.下列说法中:①因为对顶角相等,所以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②在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正确的有().A.个B.个C.个D.个【答案】C.【解析】①说法错误,因对顶角有特殊的位置关系,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②是平行线的定义,正确;③是垂线的性质,正确,故选C.【考点】1.对顶角的理解;2.平行线意义;3.垂线性质.12.如图,下列不能判定∥的条件是( ).A.B.C.D.【答案】B.【解析】选项A,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判定∥;选项B,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判定AD∥BC,不能判定∥;选项C,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判定∥;选项D,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判定∥.故答案选B.【考点】平行线的判定.13.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与∠B是同旁内角B.∠3与∠1是同旁内角C.∠2与∠3是内错角D.∠1与∠2是同位角【答案】D【解析】根据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可知:∠A与∠B是同旁内角,所以A说法正确;∠3与∠1是同旁内角,所以B说法正确;∠2与∠3是内错角,所以C说法正确;∠1与∠2是邻补角,所以D说法错误,故选:D.【考点】1.同位角;2.内错角;3.同旁内角.14.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10厘米.点D是边AC的中点.动点P从点C出发,沿BC的延长线以2厘米/秒的速度作匀速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若△BDP是等腰三角形,则为t= .【答案】【解析】过点D作DG⊥BC,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D=5,再利用含30°的直角三角形得出BG=,即可得出PC的长度.过点D作DG⊥BC,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10厘米,点D是边AC的中点,∴BD=5,∠DBG=30°,∴BG=,∴PC=-5=,可得t=.【考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5.(3分)下面是一个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请把-10,7,10,-2,-7,2分别填入六个正方形,使得按虚线折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的两数互为相反数。

中考数学专题:例+练——第7课时 动手操作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例+练——第7课时 动手操作题(含答案)

OGFB DACE第7课时 动手操作题操作型问题是指通过动手测量、作图(象)、取值、计算等实验,猜想获得数学结论的探索研究性活动,这类活动完全模拟以动手为基础的手脑结合的科学研究形式,需要动手操作、合情猜想和验证,不但有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养成实验研究的习惯,符合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微科研”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类型之一 折叠剪切问题折叠中所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解决该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根据“折叠后的图形再展开,则所得的整个图形应该是轴对称图形”, 求解特殊四边形的翻折问题应注意图形在变换前后的形状、大小都不发生改变,折痕是它们的对称轴.折叠问题不但能使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更有利于培养我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山东省)将一正方形纸片按下列顺序折叠,然后将最后折叠的纸片沿虚线剪去上方的小三角形. 将纸片展开,得到的图形是2.(·泰州市)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折痕为AB ,再以AB 的中点O 为顶点把平角∠AOB 三等分,沿平角的三等分线折叠,将折叠后的图形剪出一个以O 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那么剪出的等腰三角形全部展开铺平后得到的平面图形一定是A .正三角形B .正方形C .正五边形D .正六边形 3.(•济南市)如下左图:矩形纸片ABCD ,AB =2,点E 在BC 上,且AE=EC .若将纸片沿AE 折叠,点B 恰好落在AC 上,则AC 的长是 .4.(•重庆市)如上右图,在正方形纸片ABCD 中,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折叠正方形纸片ABCD ,使AD 落在BD 上,点A 恰好与BD 上的点F 重合.展开后,折痕DE 分别交AB 、AC 于点E 、G.连接GF.下列结论:①∠AGD=112.5°;②tan ∠AED=2;③S △AGD=S △OGD ;④四边形AEFG 是菱形;⑤BE=2OG.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类型之二分割图形问题分割问题通常是先给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可能是规则的,也有可能不规则),然后让你用直线、线段等把该图形分割成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的几部分。

图形与证明好题

图形与证明好题

图形与证明好题图形与证明好题1顺次连接等腰梯形两底及两对⾓线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A.平⾏四边形 B.矩形 C.菱形 D.正⽅形2、正⽅形四边中点的连线围成的四边形(最准确的说法)⼀定是()A.矩形 B.菱形 C.正⽅形 D.平⾏四边形3、由三⾓形的三条中位线围成的三⾓形的周长是6,则这个三⾓形的周长是()A.6 B.8 C.10 D.124、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6的菱形,顺次连接它的各边中点组成四边形EFGH(四边形EFGH称为原四边形ABCD的中点四边形),再顺次连接四边形EFGH的各边中点组成第⼆个中点四边形,…,则按上述规律组成的第⼋个中点四边形的周长等于()A.B.1 C.4 D.85、如图,△ABC的中线BE与CD交于点G,连接DE,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点G是△ABC的重⼼ B.DE∥BCC.△ABC的⾯积=2△ADE的⾯积 D.BG=2GE6、如图,梯形ABCD中,DC∥AB,EF是梯形的中位线,对⾓线BD交EF于G,若AB=10,EF=8,则GF的长等于()A.2 B.3 C.4 D.57、如图,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AB=DC,E、F、G、H 分别是AD、AB、BC、CD的中点,则四边形EFGH⼀定是()A.正⽅形 B.矩形 C.菱形 D.等腰梯形8、如图所⽰,S、R、Q在AP上,B、C、D、E在AF上,其中BS、CR、DQ 皆垂直于AF,且AB=BC=CD=DE,若PE=2公尺,则BS+CR+DQ的长是多少公尺()A.B.2 C.D.39、如图,梯形ABCD中,AD∥BC,EF是梯形的中位线,连接AC交EF于G,BD交EF于H,若AD:BC=2:3,则HG:AD等于()A.1:2 B.1:4 C.2:3 D.1:310、如图,△ABC、△ADE及△EFG都是等边三⾓形,D和G分别为AC和AE的中点.若AB=4时,则图形ABCDEFG外围的周长是()A.12 B.15 C.18 D.2111、如图,M是△ABC的边BC的中点,AN平分∠BAC,且BN⊥AN,垂⾜为N,且AB=6,BC=10,MN=1.5,则△ABC的周长是()A.28 B.32 C.18 D.2512、如图,在平⾯直⾓坐标系中,以O为圆⼼,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于点M,交y轴于点N,再分别以点M、N为圆⼼,⼤于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第⼆象限交于点P.若点P的坐标为(2a,b+1),则a与b的数量关系为()A.a=b B.2a+b=-1C.2a-b=1 D.2a+b=113、边长相等的下列两种正多边形的组合,不能作平⾯镶嵌的是()A.正⽅形与正三⾓形 B.正五边形与正三⾓形C.正六边形与正三⾓形 D.正⼋边形与正⽅形14、李明设计了下⾯四种正多边形的瓷砖图案,⽤同⼀种瓷砖可以平⾯密铺的是()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15、如图,在△OAB中,C是AB的中点,反⽐例函数y=(k>0)在第⼀象限的图象经过A、C两点,若△OAB⾯积为6,则k的值为()A.2 B.4 C.8 D.1616、⿊⾊正三⾓形与⽩⾊正六边形的边长相等,⽤它们镶嵌图案,⽅法如下:⽩⾊正六边形分上下两⾏,上⾯⼀⾏的正六边形个数⽐下⾯⼀⾏少⼀个,正六边形之间的空隙⽤⿊⾊的正三⾓形嵌满.按第1,2,3个图案(如图)所⽰规律依次下去,则第n个图案中,⿊⾊正三⾓形和⽩⾊正六边形的个数分别是()A.n2+n+2,2n+1 B.2n+2,2n+1C.4n,n2﹣n+3 D.4n,2n+117、如图所⽰,已知AB=5 cm,AC=3 cm,且△ABD与△ACD的⾯积⽐为5∶3,则∠1与∠2的⼤⼩关系是________.18、如图所⽰,E为△ABC的边AC的中点,CN∥AB,过E点作直线交AB于M点,交CN于N点,若MB=6 cm,CN=4 cm,则AB=________.19、如图所⽰,在Rt△ABC中,BE平分∠ABC,ED⊥AB于D,若AC=3 cm,则AE+DE=________ cm.20、如图所⽰,要测量河岸相对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先从B处出发与AB 成90°⾓⽅向,向前⾛50⽶到C处⽴⼀根标杆,然后⽅向不变继续朝前⾛50⽶到D处,在D处转90°沿DE⽅向再⾛17⽶,到达E处,通过⽬测使A、C与E在同⼀直线上,那么测得AB的长为________⽶.21、如图,菱形ABCD的两条对⾓线分别长6和8,点P是对⾓线AC上的⼀个动点,点M、N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则PM+PN的最⼩值是.22、如图,在边长为2cm的正⽅形ABCD中,点Q为BC边的中点,点P为对⾓线AC上??动点,连接PB、PQ,则△PBQ周长的最⼩值为cm(结果不取近似值).23、如图,△ABC和△A′B′C是两个完全重合的直⾓三⾓板,∠B=30°,斜边长为10cm.三⾓板A′B′C绕直⾓顶点C顺时针旋转,当点A′落在AB 边上时,CA′旋转所构成的扇形的弧长为cm.24、利⽤⽹格画图:(1)过点C画AB的平⾏线CD;(2)过点C画AB的垂线,垂⾜为E;(3)线段CE的长度是点C到直线的距离;(4)连接CA、CB,在线段CA、CB、CE中,线段最短,理由:.25、如图所⽰,已知∠MON的边OM上有两点A、B,边ON上有两点C、D,且AB=CD,P为∠MON的平分线上⼀点.问:(1)△ABP与△PCD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ABP与△PCD的⾯积是否相等?请说明理由.26、如图,C是线段AB的中点,CD平分∠ACE,CE平分∠BCD,CD=CE.(1)求证:△ACD≌△BCE;(2)若∠D=50°,求∠B的度数.27、如图所⽰,△ABC沿⼀直线运动到△A1B1C1的位置,延长AC、A1B1相交于D点.(1)试说明∠D与∠A的⼤⼩关系;(2)试说明BB1=CC1;(3)你还能发现其他信息吗?写出两个.28、如图所⽰,河旁有⼀座⼩⼭,从⼭顶A处测得河对岸点C的俯⾓为30°,测得岸边点D的俯⾓为45°,⼜知河宽CD为50⽶,现需从⼭顶A到河对岸点C拉⼀条笔直的缆绳AC,求缆绳AC的长.(结果保留根号)29、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ABC=60°,BC长为,BB是∠ABC的平分线,交AC于B1,过B1作B1B2⊥AB于B2,过B2作B2B3∥1BC交AC于B,过B3作B3B4⊥AB于B4,过B4作B4B5∥BC交AC于B5,过B53作B 5B 6⊥AB 于B 6……重复以上操作,设b 0=BB 1,b 1=B 1B 2,b 2=B 2B 3,b 3=B 3B 4,…,b n =B n B n +1,….(1)求b 0、b 3的长;(2)求b n 的表达式.(⽤含p 与n 的式⼦表⽰,其中n 为正整数) 30、如图,D 是△ABC 的边AC 上⼀点,CD =2AD ,AE⊥BC 交BC 于点E .若BD =8,,求AE 的长.31、如图所⽰,已知在△ABC 中,D 为AB 的中点,DC⊥AC ,且,求∠A 的各三⾓函数值.32、已知:在△ABC 中,∠BAC=90°,AB=AC ,AE 是过点A 的⼀条直线,且BD ⊥AE 于D ,CE ⊥AE 于E .(1)当直线AE 处于如图①的位置时,有BD=DE+CE ,请说明理由;(2)当直线AE 处于如图②的位置时,则BD 、DE 、CE 的关系如何?请说明理由;(3)归纳(1)、(2),请⽤简洁的语⾔表达BD 、DE 、CE 之间的关系.33、探究与发现:(1)探究⼀:三⾓形的⼀个内⾓与另两个内⾓的平分线所夹的⾓之间的关系已知:如图1,在△ADC中,DP、CP分别平分∠ADC和∠ACD,试探究∠P与∠A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图1 图2 图3(2)探究⼆:四边形的两个个内⾓与另两个内⾓的平分线所夹的⾓之间的关系已知: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DP、CP分别平分∠ADC和∠BCD,试探究∠P与∠A+∠B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探究三:六边形的四个内⾓与另两个内⾓的平分线所夹的⾓之间的关系已知:如图3,在六边形ABCDEF中,DP、CP分别平分∠EDC和∠BCD,请直接写出∠P与∠A+∠B+∠E+∠F的数量关系:__ __ __.34、我们容易证明,三⾓形的⼀个外⾓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的和.那么,三⾓形的⼀个内⾓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的和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呢?1.尝试探究:(1)如图1,∠DBC与∠ECB分别为△ABC的两个外⾓,试探究∠A与∠DBC +∠ECB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2.初步应⽤:(2) 如图2,在△ABC纸⽚中剪去△CED,得到四边形ABDE,∠1=130°,则∠2-∠C=_______________;(3) ⼩明联想到了曾经解决的⼀个问题:如图3,在△ABC中,BP、CP分别平分外⾓∠DBC、∠ECB,∠P与∠A有何数量关系?请利⽤上⾯的结论直接写出答案_ _.3.拓展提升:(4) 如图4,在四边形ABCD中,BP、CP分别平分外⾓∠EBC、∠FCB,∠P 与∠A、∠D有何数量关系?为什么?(若需要利⽤上⾯的结论说明,可直接使⽤,不需说明理由.)35、在等边△ABC中,点D、E分别是边AC、AB上的点(不与A、B、C重合),点P是平⾯内⼀动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与证明》复习案
一、知识结构梳理:
1.定义:
(1)概念
①;
(2)分类
2.命题②假命题(可通过来说明)
(3)形式:命题都可写成的形式。

命题与证明(4)互逆命题
(1)公理:
3. 公理与定理
(2)定理:
(1)概念:
4. 证明①理解题意,画出
(2)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②写出已知,
③写出
(3)反正法
二、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1
1.定义:对名称或术语的含义进行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
注意:(1)定义必须严密的,一般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语言,例如“一些”、“大概”、“差不多”等不能在定义中出现
(2)正确的定义能把被定义的事物或名词与其他的事物或名词区分开来
2.命题:__________________句子叫命题,
正确的命题叫_______ _ ,错误的命题叫____ 。

【典型例题】
例1 下面的句子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为什么?
(1)我是扬州人;(2)你吃饭了吗?(3)对顶角相等;(4)内错角相等;
(5)延长线段AB;(6)明天可能下雨;(7)若a2>b2 则a>b.
例2 已知下列命题:判断其中的真命题与假命题并说明理由。

(1)同角的余角相等;(2)异号两数相加得零;
(3)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4)在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

1
2
【基础巩固题】
1.下列句子中,不是命题的是( )
A.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B.对顶角相等;
C.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D.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下列句子中,是命题的是( )
A.今天的天气好吗
B.作线段AB ∥CD;
C.连结A 、B 两点
D.正数大于负数 3.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
B.两互补的角一定是邻补角
C.如果a 2=b 2,那么a=b;
D.如果两角是同位角,那么这两角一定相等 4.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角互余,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a │=│b │,那么a 3=b 3.
(3)如果AC=BC,那么点C 是AB 的中点
7.指出下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命题的真假,如果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为5和7,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7.
8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如果我们把一个真命题的条件变 结论,结论变条件,那么所得的是不是一个真命题?试举例说明.
【知识点2】
问题1:如何用推理的方法证实“同角的补角相等”的正确性呢?
(1)这个命题的条件是 结论是 (2)你能根据命题的条件画出相应的图形吗? (3)解:
归纳:用推理的方法证实真命题的过程叫做证明(proof ).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
定理(theorem ).已经证明的定理也可作为以后推理依据.
【典型例题】
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一般有哪几个步骤? (1) (2)
(3) 例: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1=∠2. 求证a ∥b. 证明:
【知识点3】
例: 已知:如图4,AD ∥BC ,∠ABC=∠C ,求证:AD 平分∠EAC.
a
b
c 3
2
1图4
B
C
A
E D
3
【知识点4】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内角和的证明: 1.已知:△ABC. 求证:∠A+∠B+∠C=180°. 证明:
2. 画∠ACE=∠A 是否也可以证明: ∠A+∠B+∠ACB=180°?
3. 你还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与同学交流. 例如:过点A 作EF ∥BC.
外角和的证明:
思考:如图,∠α是△ABC 的一个外角,∠α与△ABC 的内角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知识点5】
1.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___,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___,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____。

2.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吗?___
3.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_________。

4.原命题成立,它的逆命题一定成立吗?_____。

请举一例: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指出下列命题中的互逆命题 (1) 直角都相等
(2)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如果a+b>0, 那么a>0,b>0
例2.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指出其真假
(1)若ab=0,则a=0 (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图形与证明》达标测试
1.判断(1)每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
(2)如果原命题是真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也一定是真命题( )
2
1
A B C
D E
A
B C
E
A B
C E
F
A
B
C
4
图3
D C
B
A P
图4
P D
C
B A O D
C
N
M Q
P
B
A (3)原命题是假命题,但它的逆命题可能是真命题( ) 2.判断下列命题:
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②若a>1且b>1,则a+b>2
③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④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其中逆命题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0个
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
(1)如果|a|=|b|,那么a=b ; (2)如果a >0,那么a 2>0;(3)等角的补角相等; 4. 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如果a+b >0,那么a >0,b >0;
(2)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5.如图1,AB ∥CD ,
(1)∠A 、∠P 、∠C 三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用两种方法证明你的结论.
(2)如果将P 点向右移,(如图2) AB ∥CD ,此时∠A 、∠P 、∠C 三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如果将P 点移到图3和图4的位
(3)
置,此时∠A 、∠P 、∠C 三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6、已知如图,在△ABC 中,∠1是它的一个外角,E 为边AC 上一点,延长BC 到D ,连接DE 。

求证:∠1 > ∠2
7.小明用下面的方法画出了45°角: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MN 、PQ ,点A 、B 分别是MN 、PQ 上任意一点,作∠ABP 的平分线BD ,BD 的反向延长线交∠OAB 的平分线于点C ,则∠C 就是所求的45°角。

你认为对吗?请给出证明。

图1A B C
D
P 图2
A
B C D
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