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设计方案样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牛顿第二定律
高一物理
XXX XX中学
一、概述
1、内容介绍: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一《物理》必修一的内容,
共分两个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掌握定律的内容,公式,并根据实验导出数学表示式。为后面的应用打下基础。
2、重难点: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读
取数据,从而有说服力地归纳出a与F和m的关系,即可顺理成章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关系式。因此,熟练且准确地操作实验就是本课的关键点。同时,也只有讲清实验装置、原理和圆满地完成实验才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才能达到掌握方法、提高素质的目标。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示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关联;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这一难点在本课中可经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加以深化和突破,另外,还有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2.以实验为基础,经过观察、测量、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实验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物体的a、F、m三个物理量进行研究;运用列表法处理数据,使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理解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学会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之,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扬钻研精神、勇于探索创新。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实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实验采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对物体的a、F、m三个物理量进行研究;运用列表法处理数据,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使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采用这些方法的理论根据: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从牛顿第一定律引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因而加速度跟质量有关,然后提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跟物体质量及受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问题,让学生带上问题来学习。提高她们的求知心情,讨论用实验的方法来寻找她们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总之,本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验与思考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物理必修Ⅰ(第一册)
相关实验器材,如滑块、滑片、细线、小桶、天平、砝码、细沙、弹簧秤、小车、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轨道、打点器、纸带、秒表、毫米刻度尺、垫木等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即加速度不为零。因而力又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与力有关。
由牛顿第一定律还可知: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性质叫惯性。而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因而加速度跟质量有关。
那么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跟物体质量及受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经过实验来探求。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实验设计
(1)启发学生按如下思路得出实验方法:对于一个物体(使m不变),不受力时加速度为零→受力后加速度不为零→受力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用同样的力(使F不变)作用于不同物体→质量小的易被拉动→质量越小加速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