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设计方案:声音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通用11篇)八班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u 课型:新授课u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u 学问与技能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凹凸是由物体振动频率打算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u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试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讨论问题的方法。
u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喜爱世界,喜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解析u 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
u 难点音调的凹凸是由物体振动频率打算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分。
教学预备师:收录机、乐器(电子琴、小鼓等)、钢尺、发音齿轮、音叉、示波器、乒乓球、收音机及喇叭生: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料尺等)、音叉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制造学习氛围,使同学产生剧烈的探究愿望)(约 4 分钟)老师活动同学活动1.2.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老师板书出课题:“声音的特性”1.观赏乐曲,受到剧烈的音乐感染。
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
二、音调:(让同学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肯定要求面面俱到)(约16分钟)老师活动同学活动1.演示: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有乐器可用试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凹凸不同的音符。
叙述: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渐渐增高。
我们把声音的凹凸叫做音调。
板书音调的定义。
2.探究:(1)提出问题:问学们不仅知道了音调有凹凸,还能辨别凹凸音,那么音调为什么有凹凸呢?它的凹凸又是由什么打算的呢?(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随堂同学试验):同学用自己手边的器具,能想方法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吗?大家能拿出既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又便于观看的方案吗?引导有些小组进行教材中的方案(其他方案也行)。
初中物理声音原理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3.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回声现象三、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1)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声音的产生。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介绍声波的特性,如频率、振幅、波长等。
2. 声音的传播(1)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3)介绍声速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3. 回声现象(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回声的产生原理。
(2)介绍回声测距的方法及其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新课: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回声现象及其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讲解知识点时,要力求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声音的特性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分【教材分析】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
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
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
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学情分析】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
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
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
(说明:以上器材可从学校音乐器材室中寻找,也可用其他乐器代替)【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抽取与声音的特性有关的问题作为本节探究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固体、液体、气体能发出声音。
2.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具有能量。
4.学习从物理现象规律物理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2.初步熟悉类比法、转化法等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教具、学具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抽气机、系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衣架、细线、音叉、锣、鼓、手机、蜡烛等三、 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难点:声波四、教学过程1.引入:由敲打锣鼓发出声音引入新课2.探究声音的产生给你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上述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明显,请你想办法设计一个实验,能明显看到或感受到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演示物体不振动时就不发出声音(1)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
(2)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声源: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不能在什么中传播?学生猜想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其中的方法进行实验,以得出正确结论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也就是就声音的传播需要。
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4.声音的传播方式阅读书上第9页倒数三段,思考声音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5.声音具有能量,叫声能。
它有哪些应用?利用蜡烛和鼓进行实验,说明声音具有能量五、小结知识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声音是一种波4.声音具有能量方法:1.类比法2.转化法3.理想实验法六、作业:书上第10页WWW。
初中物理声音综合实践教案
教案标题:初中物理声音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声音实验。
4. 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三个特征3. 声音实验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通过讲解声音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验器材,进行声音实验。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产生的原因。
三、学习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老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声音传播的现象。
3.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四、探究声音的三个特征(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验器材,进行声音实验。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三个特征。
五、综合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声音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活动心得。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
3. 学生能独立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能积极合作,分享活动心得。
初中物理声音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声音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三、教学工具1.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四、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2)学生回答:通过耳朵听到声音。
(3)教师总结:耳朵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呢?2. 知识讲解(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如,敲击音叉产生声音,音叉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3)回声现象:当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时,产生回声。
回声测距离:通过测量发出声音和听到回声的时间,计算距离。
3. 实验探究(1)声音产生的实验:让学生用音叉敲击桌面,观察音叉的振动,感受声音的产生。
(2)声音传播的实验:让学生用土电话传递声音,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3)回声测距离的实验:让学生在教室里测量墙壁到自己的距离,利用回声现象。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回声现象。
初中物理声音的应用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声音的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应用,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2. 学会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传播条件2. 声音的应用教学重点:1. 声音的传播条件2. 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条件2. 声音在特殊环境下的传播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2. 提问: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声音传播的条件。
3. 教师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三、了解声音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响等。
2. 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3. 教师引导:声音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四、特殊环境下的声音传播(10分钟)1. 教师讲解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特点。
2. 学生探讨声音在极端环境(如:深海、太空)中的传播情况。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同时,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实验和案例,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标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
新课标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现象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例。
2.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声速的概念。
3. 声音的接收:人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原理。
4.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5. 生活中的声现象:噪声控制、声音的利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噪声等声音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振动情况,探讨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声音的传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声速的概念。
4. 声音的接收:通过观察人耳的模型,讲解听觉的原理,让学生了解耳朵如何接收声音。
5. 声音的三个特征: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6. 生活中的声现象:分析噪声的控制方法,探讨声音在生活中的利用,如回声定位、声波清洗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分析声音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来分析声音现象。
3.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生活中的声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初中物理制造声音教案
初中物理制造声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特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条件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声音的传播条件的理解和应用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放大镜、声音接收器(如耳朵、录音机等)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15分钟)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振动的物体产生声音的过程。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15分钟)1. 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即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
2.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四、总结和巩固(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
3. 进行知识巩固,回答学生的问题。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还有哪些影响因素?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巩固和拓展,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声音的利用
初中物理声音的利用篇一:初中物理声音教案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分组实验: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观察和描述图一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提问: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图二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二).声波的传播1.声波传播的条件(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2.声速(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声波的反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回声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
(4)声波的接收——耳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想想做做”:(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物理《声的利用》教学设计(通用9篇)
物理《声的利用》教学设计物理《声的利用》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声的利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声的利用》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学习重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学习难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教具与媒体图片、录像等活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师]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分类,声音的特性及乐音与噪声,其实声的应用很是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节:声的利用。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一)声与声音的区别同学们注意了没有,以前我们学习时都常说“声音”怎样怎样,可今天我们学习时,标题却是声的利用,为什么不叫做声音的利用呢?1、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平时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和不能听到的超声、次声等;所以声音的概念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
2、看来声包括声音。
(二)声与信息的传递1、【提出问题】你平时用声音传递过信息吗?2、[师]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我们彼此之间的谈话,教师在课台上的讲课声,同学们课下的交谈与交流声等不都是在传递信息吗。
假如让你不说话,你有什么感觉。
3、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呢?大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一是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携带的信息;另一种是靠反射回来的声音所携带的信息。
(1)物体直接发出的声所携带的信息它又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一类是我们不能听到的声音。
①播放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录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八班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本节是同学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体会到物理学问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和剧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育同学动手试验、观看比较、归纳总结的力量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学问传授向重同学进展转变;2)由重老师“教”向重同学“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详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爱好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同学的学习热忱和才智活动的乐观性,才能使同学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所以,让“课堂布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现与之相全都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同学感悟到声音的美妙,并激发起同学学习的爱好;二是通过播放一些好玩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学问让同学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讨论爱好;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试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试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同学逐步深化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讨论,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意同学的亲身体验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同学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看、分析、思索、试验才能真正汲取学问,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转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看和试验为主,设计了一个老师演示试验、三个同学试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同学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动身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试验,让同学通过观看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同学依据问题自主设计试验并尝试试验,最终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同学自学声速这一部分学问并相互沟通。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教师接着提示:《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教案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声现象实验。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分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声源(如铃铛、尺子)、扬声器、麦克风、声音传感器、介质(如空气、水)、计时器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声现象,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实验一:观察声源的振动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铃铛,将其悬挂在支架上。
2. 摇动铃铛,观察铃铛的振动。
3. 记录振动的情况。
实验现象:铃铛振动时,发出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实验二:观察声音的传播实验步骤:1. 将扬声器连接到声音传感器上。
2. 播放音乐,观察声音传感器上的波动。
3. 改变扬声器与声音传感器的距离,观察波动的变化。
实验现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引起传感器的波动。
实验结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空气是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
三、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15分钟)1. 实验三:观察音调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尺子,将其伸出桌外,振动尺子。
2. 改变尺子的振动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
3. 记录音调的变化。
实验现象: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实验结论: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2. 实验四:观察响度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铃铛,将其悬挂在支架上。
2. 轻轻敲击铃铛,观察声音的响度。
3. 改变敲击力度,观察响度的变化。
实验现象:敲击力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实验结论:响度与振动的幅度有关。
3. 实验五:观察音色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不同的声源,如铃铛和小铃铛。
2. 分别播放两个声源的声音,观察音色的变化。
初中物理教案 声音
初中物理教案声音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音的特征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速度。
2. 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分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耳机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声音相关的图片,如唱歌的人、音响设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声音有什么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实验一:将音叉放在桌子上,用手指敲击音叉,让学生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实验二:用尺子伸入水中,拨动尺子,让学生听尺子发出的声音。
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讨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实验三:将一个气球吹起来,用手指按住气球的口,让学生听气球内的声音。
讨论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
3. 实验四:将一个耳机放在学生的耳朵上,让耳机内的声音传播到学生的耳朵。
讨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4.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四、探究声音的特征(10分钟)1. 音调:用尺子伸入水中,拨动尺子,让学生听尺子发出的声音。
讨论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2. 响度:用尺子伸入水中,拨动尺子,让学生听尺子发出的声音。
讨论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3. 音色: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相同的音符,让学生听其音色。
讨论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4. 总结: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五、应用与拓展(5分钟)1. 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设备等。
2. 提问:如何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在安静的图书馆里不能大声说话?六、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在以前课本上是选学内容,目标层次是“了解”,新课本中定为比“了解”更深层次的“知道”,这就需要对其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提炼加工;可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以前那些,并未增加多少,该怎样处理呢?现在的课程目标中又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怎样才能完成达到呢?现成的方案没有,只有多次认真地学习《课程目标》,吃透其精神,在它的指导下完成目标,为此对于本节的教学我做了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材分析】一、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实验器材】一、教师演示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二、学生分组钢锯条(25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白话文○(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
初中物理声音定律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 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从哪里产生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实验1:让学生拿一个音叉,轻轻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2. 实验2:将一个乒乓球放在音叉上,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的跳动。
3. 实验3:让学生用橡皮筋敲击桌子,听声音,同时观察桌子的振动。
4.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实验4:让学生用土电话(两个杯子、一张纸)进行实验,观察声音是否能通过土电话传播。
2. 实验5:让学生在空气中吹口哨,观察声音是否能传播。
3.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四、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15分钟)1. 让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实验,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五、回声现象(10分钟)1. 让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实验,了解回声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回声测量距离?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回声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实验和观察,学生能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通过问题讨论,学生能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通过回声实验,学生能运用声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 在讨论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a.选择实验器材,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b.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c.撰写实验报告,阐述实验原理、过程和结论。
3.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
a.分析声音在通信、音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b.探讨声音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困扰。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习惯,使学生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之心。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声音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
a.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
b.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c.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2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的理解。
a.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b.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c.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现象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感知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但在理解其物理原理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和传播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方面尚需加强。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有待提高,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奥秘。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小结本节课所学
四、反馈练习
五、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知识自制乐器进行演奏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包括应用
的学习方法
将学生在课前提出的问题进
行回顾,并引导学生回答
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这一节
课学到了什么,有哪
些感受和体会?
自己回答自己提
出的问题
课后进行有关作业
的调查、制作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是锻炼学生的知识总
结能力和概括能力,
从学生的总结中也能
够看出学生对于知识
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自己回答自
己的问题,实际上是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
个自我肯定的过程
这一作业实际上是对
学生当堂所学的知
识、音乐的知识、动
手制作的能力、查找
资料的能力的一个综
合考察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