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真实性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6月第16卷第3期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 rnal

of Gu ilin In stitu te of Tou ris m

Jun.,2005

V o l.16N o.3

[旅游文化研究]

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真实性探析Ξ

任媛媛

(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桂林541001)

[关键词]民族文化;真实性;旅游活动

[摘 要]民族文化是一个特定的民族拥有的民族特性和传统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和创造着的。因而民族文化的真实性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真实性”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以动态的理性的目光看待它。运用旅游人类学理论分析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真实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80(2005)0320056204

The Authen tic ity Ana lysis of the Na tiona l Cultura l Tour Project

R EN Yuan2yuan

(S ociety Cu ltu re and T ou ris m Colleg e,Guang x i N or m a l U n iversity,Gu ilin541001,Ch ina) Key words:nati onal cu ltu re;au then ticity;tou ris m activity

Abstract:T he nati onal cu ltu re is a nati onal characteristic of sp ecific nati onal po ssessi on and traditi onal characteristic.W ith the developm en t of society,it sets in con stan t developm en t and change.T herefo re the au then ticity of nati onal cu ltu re is changing qu ietly.A nd“au then2 ticity”is a relative concep t,shou ld be treated in dynam ic and rati onal sigh t.T he an th ropo lo2 gy theo ry of tou ris m is u sed here to analyze the au then ticity of the nati onal cu ltu ral tou r p ro2 ject.

引言

现代旅游业飞速发展的结果是旅游业的产业化,而产业化就必然会带来商品化。因而许多民族文化就不能以其本来面貌出现在游客面前,于是在旅游文化的发展中就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民族文化的真实性问题。这个问题在旅游开发中,被我们强调为保持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性。本文对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真实性问题作如下的探析。

一、民族文化的真实性

在欧美“‘真实(au then ticity)’一词最早用在博物馆,即用来说明博物馆里的一切展品是否真实,其价值是否与某个价格相符合”。后来被引用到旅游业中,即人们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经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现代人对真实的追求是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复制品与赝品,真实似乎越来越少,而人们追求真实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有人类学家说现代游客追求真实,等同于原始社会的人追求神圣,因此现代旅游被看做是一种“现代的朝圣”。有些人类学家甚至认为,旅游动机的产生正是人们寻求真实性的欲望所致。“真实性”已被人们看的越来越重要。在旅游业中许多的民族文化产品如工艺品、节庆、仪式、饮食、服饰、建筑等等,常常被说成是“真实的”或“不真实的”。其标准是,这些产品是不是在原生态的文化基础上制造出来的。然而纯粹的,不受任何外来文化影响的民族文化是从来不曾存在的,民族文化发展是无法离开异质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在旅游业中,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又体现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上,并不是所有的游客都要追求“真实”,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审美能力的旅游者对

Ξ[收稿日期]2005201210

[作者简介]任媛媛(19772 ),女,山西太原人,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03级硕士研究生。

旅游经历和旅游体验的要求是千差万别的,对旅游过程中所领略的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内涵也因人而异的。以色列著名人类学家科恩,把旅游者分成了五种类型:现实性游客、实践性游客、经验性游客、娱乐性游客和转移性游客。他认为前三种类型又可与人类学家、民族志工作者相似,他们到异地去旅游,寻求和参与当地人的真实生活,对“真实性”的要求比一般旅游者要高。但是这三类旅游者和学者们又不完全一样,只要他们能够在所游览参与的对象中找到自己所了解的真实,就已经很满足了。而不像人类学家或某些学者那样,认为民族文化表演是“伪民俗”,为游客生产的旅游工艺品是“假古董”。这大概是因为两者的目的不同造成的。而后两类旅游者:娱乐性游客和转移性游客主要是为了享受、休息或通过旅游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忘却以前的事情,寻求一种平静的心情,对“真实性”的问题并不关心,因为“不真实”不会给他们的旅游目的带来任何烦扰。

不管哪一种类型的旅游者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共识,那就是大众旅游者对文化真实性的要求不像民族学家、人类学家那样严格与苛刻,他们更多地是在旅游中追求美感、解脱感、自豪感、新鲜感、认同感等许多难以名状的东西,因此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真实性的要求就与专家学者们处于不同层面的方面上。比如:在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上,不同的旅游者对文化真实性的看法就不一样。民族文化所包含的内容特别丰富,它涵盖了宗教、节庆、服饰、民俗、歌舞、工艺品、建筑等各个方面。如果在这些环节出现了造假或偷梁换柱的情况,那么旅游者是很容易识别的。例如,游客到壮寨去旅游,希望看到的是壮族传统的干栏式民居,可看到的却是他熟悉的高楼大厦,他一定会感到自己受骗了。另外一些游客来到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希望能亲自目睹各个少数民族的日常服饰和独特的生活习惯,可见到的却是与自己穿戴相同、生活环境相似的当地人。他们会感到很气愤,抱怨说这里的民族文化已经被外面的现代文明所浸蚀,并将这种现象归咎于旅游业的开发。诚然,也有些民族地区出现了为盈利而利欲熏心的行为,让旅游者一眼识破。比如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对旅游者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能否将少数民族婚礼包装成旅游产品的问题还有待商榷,但是有人认为一些民族地区的婚礼已成为旅游者的陷阱,婚礼仪式已纯粹成了要钱的过程。把这种民俗表演当作出售的商品,向旅游者索要高价,虽然当地人从经济上获利了,但破坏了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当然,不同的游客对“真实”的欣赏角度是不一样的,粗心的游客可能会把一个商业性的表演看做是真实的活动,但更多的旅游者已辨出真伪,却依然欣赏并乐于参与这个活动。

二、对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真实性的反思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对所谓“原汁原味”的旅游地民族文化有一个片面的理解,认为真实的传统文化应该从一代传到下一代,不能有任何改变。从文化变迁理论可知: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一种恒常的变迁之中,即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关键是,如何在变化中保住传统的文化“灵魂”。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人们通过特定的服饰、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文化因素来获得各自民族的身份认同。任何一个地区一旦失去了文化代表民族身份认同的这个“灵魂”,那么这个地区的旅游“魅力”也就消失了。因此,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是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旅游业中的文化,即旅游文化与通常意义的文化是有差别的,它往往不再是泛指,而是特指某一种人类行为,这种行为的指向对象就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千百年历史发展的结晶,它古朴、神秘、完整,但同时也伴随着贫穷、落后与保守。正是由于其与现代文明截然不同的特征,才使得这些原生态文化最终成了旅游业经营的对象,成为旅游文化借以发展的基石与灵魂。为什么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文化常常要比发达地区的文化要“真实”,因为一般来说,这些地区都是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欠发达的贫困的边远山区,而许多民族也正是居住在这些山区。众所周知,往往是这些地区的相对封闭与落后才使得地方文化保存完好,以其独特性与完整性吸引着开发商和旅游者,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风情民俗、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建筑风格、工艺品、民间歌舞等等,更具有浓郁的特色,因而大多数游客就更加愿意到相对落后的这些民族地区去领略风土人情,体验“他者”的生活习俗、传统、仪式。需要指出,游客要体验的是“真实”的民族文化,对具有“真实”标记的东西容易感到满足。反之,如果没有这些标记,这些吸引物就被认为是不真实的而不值得去旅游。因此旅游成了一种“真实符号的收集”。从这一角度来看,游客追求的不过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真实,与完全意义的真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那么,上面这种把民族文化当做“诱饵”来吸引旅游者的做法,到底会不会破坏它的“真实性”呢?西方旅游人类学家对这个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分为两种。持否定态度的学者认为,民族文化被当作商品来出卖会破坏文化的真实性,是对传统文化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