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发展

合集下载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北京中轴线,或称北京中轴,是元、明、清等朝代北京城的对称轴线,始于元朝,形成于明朝,历经多个年代的建设和改造,成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都标志之一。

在元朝时期,忽必烈为了纪念他父亲旭烈兀汗,决定在汗八里(今北京)建造一座大城。

他请来了阿拉伯天文学家和学者伊本·郭保等参与设计,最终确定了以汗八里城中轴线为中心的城市布局。

这条中轴线从南部的丽正门开始,经过皇宫正殿万寿山(今景山),再向北穿过钟鼓楼,最终到达大都城的北部边沿。

明朝时期,朱元璋将北京作为首都,对中轴线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缮。

明朝时期的中轴线从南部的丽正门开始,经过皇宫正殿奉天殿(今太和殿),再向北穿过景山,最终到达鼓楼。

在这个时期,中轴线的地位逐渐得到巩固和完善,成为皇帝举行大典的重要场所,也是达官贵人聚居的地方。

清朝时期,中轴线成为了皇帝举行大典的重要场所,也是达官贵人聚居的地方。

清朝时期的中轴线与明朝时期的中轴线基本相同,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有所改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中轴线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1950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对中轴线进行了多次修缮和保护。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伸,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

东边建造国家体育场(鸟巢),西边则是国家游泳中
心(水立方)。

再向北,穿过奥林匹克公园,到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该公园中间的仰山、奥海均在中轴线上。

2018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已确定天安门等14处遗产点。

写作素材: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中轴线

写作素材: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中轴线

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开篇的话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出现过许多朝代,有的王朝一统天下,封疆万里;也有的王朝各自分立,割据一方。

不论是哪个朝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皆设置有自己的统治中心——都城。

这些都城是整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王朝发展最繁荣的地方,也是社会影响最广泛的地方,如汉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元明清时期的北京。

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大多数都是经过精密规划才建造起来的。

而在古人的都城规划中,中轴线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一座都城是这个朝代的核心,那么,中轴线就是这座都城的核心,也就是一个朝代核心中的核心。

当然,历代都城的中轴线并不是同样的模式,而是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今天北京的中轴线就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发展变化的最终见证。

中轴线是北京城的生命线,在城市发展史与建筑艺术史上,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给予其高度赞誉。

他说:“贯通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

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城的中轴线是一曲用建筑演绎的华丽乐章,这样的比喻恰当而富有意义。

当然,这样的优美乐章也是有其前奏的。

北京中轴线的完美呈现,离不开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的发展与积累,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探索。

何谓中轴线中国古代文献,并没有明确提及“轴线”一词,更别说“中轴线”了。

直到清末民初,著名建筑学家乐嘉藻在其代表作《中国建筑史》中提出,“中干之严立与左右之对称”。

这是在描述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特点而涉及到后世所谓的“中轴线”。

而真正明确提出“中轴线”这一概念并阐释其文化内涵的,则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绪论中指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以多座建筑组合而成,其最突出的,就是主要中线的设计。

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的演变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的演变特征

2013 – 2014学年第一学期《城市发展史》期末论文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引言人类建造道路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了,几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没有人能够真正说出世界上第一条道路是在何时或在何处建成的。

远古时代,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是最省力的路径即别人走过的路来行走,结果被经常践踏的地方就成为小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径逐渐发展,成为一般的道路。

在公元前20世纪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就有记载使役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

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

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继而产生了行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许多繁华的都城,道路也随着都城的发展而发展,形成的道路系统也不断完善。

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

古代都城道路与交通道路因交通的需要而产生,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

在我国古代的城市中,道路有明显的交通功能。

如周代的城市道路是以“轨”作为表示道路的等级和宽度的基本单位。

《考工记》中记载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的宽度因交通的大小而不同,市内主要干道最宽,环城道路较窄,城郊道路更窄。

还有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城市的等级不同,道路的宽度也不同。

以轨为单位说明城市道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

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以道路将城市划分为许多坊里,以通向主要城门的道路为干道,而商业集中在特定的靠近干道的市内,这种城市道路显然也是以车马交通为主的。

汉长安发掘的宣平门,及其门内的大街,三条道路并列。

古代都城道路性质和道路分工的变化隋唐长安城及洛阳城,道路系统规则更明显的突出了道路系统的功能。

道路两边是封闭的坊里,有坊墙坊门,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吏的官吏府第可以直接面向城市道路开门,道路的宽度非常大,在古代城市中达到顶峰,中轴线的主干道朱雀大街宽达150多米,后开辟的大明宫门前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80米,其他城市干道也宽达120、100米,最窄的也达60多米,道路主要是行驶车马,商肆则集中在靠近干道交叉口的规模很大的东市及西市中。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的主轴线,横贯整个城市,连接着城市北部的钟楼和南部的天坛,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出代表之一。

中轴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北京城已经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明朝中期开始
修建紫禁城,随着皇室的逐渐壮大,紫禁城逐渐成为了中国王朝的行政和政治中心。

为了
强调紫禁城在政治上的地位,明朝在中轴线上修建了一系列的官府和庙宇。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传统建筑风格,并对中轴线进行了扩展。

在清朝的统治下,北京城
成为了更加繁荣和富有的城市。

清朝皇帝注重建筑和城市规划,在中轴线上修建了更多的
官府和庙宇,这些建筑不仅仅是政治和行政中心,还体现了清朝的文化和艺术。

20世纪初,中轴线上的许多建筑被毁坏或毁于战乱。

在文化大革命中,中轴线被严重破坏。

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轴线逐渐得到了修复和重建,旧城保护区和法定保护区
设立,成为了北京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中轴线成为了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中轴线上的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民族文
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城市中轴线的发展概况

中国城市中轴线的发展概况

中国城市中轴线的发展概况中国古人的时空观、朝南居住习惯、尊卑伦理、权力与规制是中轴线起源的根本原因。

自地面住宅的诞生以及古人朝南居住习惯的形成,中轴线在单体建筑空间布局中已经形成,其后逐渐扩大到住宅群落、城市局部和城市整体。

西汉长安以及汉魏洛阳城,城市是在原有宫殿的旧址上加以改造并建设而成,因而由于现状的诸多原因,未形成统一规划的理想的中轴线对称格局,中轴线往往偏离城市中心位置。

而三国时期的曹魏邺城,由于完全新建,不受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其布局则很好得继承了周礼城建制度,形成了中轴居中对称的格局。

而到隋唐长安城,中轴居中对称的格局发展到了顶峰。

1.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夏禹时期国家的形成标志是“都城”的出现。

夏禹传子而不禅让,标志着夏朝已经进入私有制社会。

私有制的产生需要有城廓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因而夏代就出现了“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夏代后期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宫城二号宫殿与四号宫殿围绕一条直线左右对称。

可以看出,中轴线的布局思想在夏代后期就已经出现了。

图 1 偃师商城遗址平面图殷商时期的偃师商城具有内外二重城的格局,内城城址呈长方形,商代早期前、中、后三座宫殿建筑在一条直线上,宫殿围绕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

这显然表明了是统一规划的。

(如图 1)另外安阳洹北商城遗址也具有较为明确的中轴线。

因而可以看出,中轴线规划在殷商时期是重要的发展时期。

对于中国城市中轴线明确的文献记载是两千多年前的《周礼·考工记》。

《周礼·考工记》相传是春秋时期晚年齐国的官书,“匠人营国”一节中较为全面得记载了周人的城市规划思想和西周王国国都的城市设计模式。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的核心思想反映在图形上就是周王城的理想平面图。

其中四面城墙每边长九里,并各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和九条横街,南北和东西各有三条大街,每条大街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国自古就有悠久的城市历史,其城市规划和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古代中国人注重城市的布局与设计,以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需求。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特点和演变。

一、城市规划的起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起源于早期的都城建设。

在古代,大城市往往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都城市的规划从奠基之初就被重视,并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早期的都城规划通常按照传统的方位和形状,例如方形或圆形,以象征秩序和和谐。

二、城市规划的设计原则1. 中轴线布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以中轴线为基础进行布局。

这条中轴线贯穿整个城市,将城市划分为两侧对称的区域。

在中轴线上,常常有主街道和重要建筑物,如宫殿、庙宇等。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和追求。

2. 四合院布局: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也常见于古代城市规划中。

四合院通常由四个独立的建筑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心庭院。

这种布局有利于家庭活动的私密性和通风性,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谐的价值观。

3. 城垣和护城河:为了保护城市的安全,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都有城垣和护城河。

城垣是用来防御敌人入侵的重要设施,而护城河则能有效阻碍敌人的进攻。

这种设施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首要考虑的安全因素。

三、城市规划的演变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先秦时期,城市规划主要注重宗教和祭祀功能的体现,例如陵墓和宫殿的建设。

而到了秦汉时期,城市规划开始注重行政和居住功能的平衡。

在唐宋时期,城市规划受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修养和精神层面的体验。

在明清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达到了巅峰。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修建了北京的紫禁城,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大力推广标准的城市布局,以提高统治效率。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注重了对细节的精细把控,包括街道的宽度和排水系统等。

四、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建设,更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发展演变我国古代都城形态的发展演变,与社会发展阶段相照应,每一阶段都城形态都有自己的特点。

根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都城形制的重大变化节点,将西周以来我国都城的发展进程分为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隋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秦汉(西):对旧营国制度的反叛和革新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度发展更为健全的朝代,为维护宗法奴隶制度,我国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规制,就是传统的营国制度,营国制度下的都城平面形态如下图,这一制度对我国后世都城形态特征的形成影响尤为深远。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杜会发展由奴隶制转避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期。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引起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等社会制度的一系列变革。

原来周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时已岌岌可危.原来森严的札制秩序难以维持,出现了扎崩乐坏的局面.旧的奴隶制成为时代潮流冲击的目标,革新旧传统、旧制度是返一时期社会发展的主流。

由于封建制度刚刚建立,新兴的地主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一套适应封建专制的都城建设制度,各诸侯嗣处于纷争抗衡阶段,各种学术思想包括建城思想也异常活跃,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地势,形态不必方方正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的城市撬划建设思想的广泛实践,使这一时期诸候国都城建设出现了种种僭越旧制、因地制宜的形态模式,各诸侯国都城改变了过去纯粹的政治军事堡垒功能,经济功能日渐增强。

这一时期各国都城形态,一个共同点是一般都有大小两个城池,即有“城”、“郭”之分的形态结构。

大抵宫室、官府手工业作坊和权贵眉里,即政治活动中心布局在城内:市、民营手工业作坊以及工商者居里,即经济活动中心均置于郭内:其次大小两城的组合形态和整个都城的形态呈多样化。

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城郭轮廓类型图。

诸侯国都城内道路网虽继承了传统的经纬涂制,但道路数量、等级以及道路瞬规划根据实际要求而定,不为旧制所约束,道路网形态有自由布设之倾向。

这反映出了都城建设一方面继承旧营国制度精华,更重要的是对旧营国制度的大胆革新。

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

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

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中国古代的都城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深远的历史背景,每座都城都独具特色。

它们的建设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统治者的权力和威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本文将以北京的紫禁城和南京的明故宫为例,来探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紫禁城的建设紫禁城是明清两代中国皇帝的宫殿,也被称为故宫。

其建设始于1406年,历经14年的时间方才完工。

紫禁城的布局严谨有序,以中轴线为核心,左右对称地分布着一系列宫殿、庭院和花园。

宫殿由一系列建筑群组成,最具代表性的有乾清宫、太和殿和午门。

紫禁城的建筑以黄色琉璃瓦、红墙黛瓦和画栋雕梁为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宫殿内部的装饰精美繁复,融合了中国传统工艺和艺术,以木雕、砖雕和壁画为主要形式,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瑰丽和庄严。

紫禁城的建设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宫廷建筑风格和布局成为明清时期其他建筑的范本,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

同时,紫禁城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吸引了无数游客和研究者前来探索和学习。

二、明故宫的建设明故宫是明朝的都城南京的皇宫,于1366年开始兴建,历经近40年的时间才完工。

明故宫的总面积达到了约700,000平方米,宫殿和园林交相辉映,构造宏伟壮观。

它以玄武湖为背景,融合了南方园林的柔美和北方建筑的雄伟,形成了独特的韵味。

明故宫的建筑主要采用石砖和木材结构,搭配琉璃瓦和彩色画栋,呈现出明代建筑风格的特点。

宫殿内部装饰精美,以寝殿、大殿和后花园为主要景观,彰显着明代皇室的尊严和奢华。

明故宫的建设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它的宏伟规模和精心设计成为后来其他都城建设的榜样,塑造了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艺术风格。

明故宫也成为了南京的地标和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总结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在紫禁城和明故宫的案例中得到充分展示。

这些都城不仅仅是政治和行政中心,更是文化和艺术的瑰宝。

它们的建设通过独特的布局和精美的装饰,展现出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中轴线是北京市的一条重要道路,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以下是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1. 古代帝王之道:
中轴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帝王统治时期。

根据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皇宫和官方重要建筑通常被布置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被称为"中轴线"。

它代表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天地之间的联系象征化。

2. 明朝的紫禁城:
在明朝时期,中轴线的中心是紫禁城,它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宫,也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居所。

中轴线从南到北穿过紫禁城的主要建筑,包括午门、太和殿、乾清宫等,代表着皇帝的权威和统治。

3. 清朝的皇家园林:
清朝时期,中轴线被进一步延伸,并与一系列皇家园林相连接,如北海、恭王府和颐和园等。

这些园林通过中轴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展示了清朝皇家的繁荣和宏伟。

4. 现代历史的变迁: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轴线逐渐融入了现代城市的格局。

在20世纪,一些重要的政府机构和文化场所沿着中轴线建立起来,如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等。

这些建筑物继承了中轴线的传统,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和政治的象征。

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轴线,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理念,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演变和现代社会的发展。

今天,中轴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着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特点总结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特点总结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特点总结整体布局皇城宫城、轴线功能分区城门、道路市肆居住水系、绿化其他布局特点时期一般特点秦咸阳分为渭南渭北两部分渭北为城市主体,作为建设重点,有宫殿、诸庙、章台、上林苑,东部筑有六国宫殿咸阳宫为全城重心,此宫南北轴线为全城中轴线充分利用地形,除以渭河作为纽带联系南北外,更易高原地带作为宫廷区,较低地带设置市里及手工作坊区,主从分明设里监门严格管理闾里跨渭水打破建外郭的传统,以积极充实郊区县法,取代外郭功能,既提高了防御能力,又可发展郊区经济秦汉时期城市一般特点:1重视总体发展要求,采取强干弱枝政策,强化市场经济,积极发展郊区经济,出现城市群雏形2先修宫室后筑城池,多不规则,重视利用地形,强化防御3贯彻筑成卫君思想,宫城为主体,致用地比例过高,影响经济,出现统治阶级专用园林4集中设市,经济活动以市为中心,多在城外5道路采用经纬涂制,城旁三门,道路分级6闾里制,主要以职业和阶层来划分,为加强统治,官署与居住相杂,相互干扰7国子监的出现,都城成为文化中心西汉长安以宫殿为主体,多居南部高亢之地有宫城而无外郭城市东北部为手工作坊区和少量闾里有城门12,城内道路呈网格状,道路与城门相接南北干道两侧设9市,且多集中于城市北部闾里宫殿之间及城外城南直至曲江池和终南山为上林苑,为帝王园林,建有离宫城郊建陵邑以承担外郭的功能1不规则矩形平面,没有对称轴线,通城门道路有三天并列组成2没有明确功能分区,相互穿插,占地巨大3居住地段称闾里,在宫殿之间4南部有礼制建筑,专用园林5周围皇陵设陵城南朝健康东依钟山,南面秦淮河,西临长江,北有玄武湖宫城主体,择中立宫,中轴对称使城中心地带秩序井然东晋建军政中心东府城,西晋建扬州治所西府城和石头城,拱卫皇宫,形成以宫城为中心,石头城、东府城、西府城三城鼎立之势道路自由结合地形城外居住,杂乱无章整体布局皇城宫城、轴线功能分区城门、道路市肆居住水系、绿化其他布局特点时期一般特点唐长安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全城中轴对称宫城在城中部,南北中轴线北端,宫城南面是皇城,布置官署祖社以及手工作坊和驻军,皇城和宫城之间用220米的道路分开,形成一个大广场东西向14条,南北向11条,经纬涂制方格网道路系统,主要道路通向12座城门,道路宽度主要考虑朝仪要求而不是集中设东西两市,规模基本相同,西市主司外贸,东市为官僚贵族服务,市中心设管理机构。

古代都城内部建制和布局的变化

古代都城内部建制和布局的变化

三、内城外郭、坐北朝南、东西对称的中 轴线的布局

宫城南门(阊阖门 changhe)与城南门 (宣阳门)相对,两门 对直的南北向大街铜 驼街成为全城的中轴 线,宗庙、社稷和中 央官署分布在铜驼街 两侧。
三、内城外郭、坐北朝南、东西对称的中 轴线的布局

二是在洛阳兴建外郭 城,“东西二十里, 南北十五里”。在外 城以内划分为320个 方形的坊,每坊四边 均筑墙,即当时一里。 在郭区内四周分布皇 族、官吏、平民的宅 第,还有寺院、工商 和各种服务行业区。

二、城郭相连,城小郭大的布局 大城是官吏和平民居住地,东西约4公里, 南北约4.5公里,平面亦略呈长方形。 大城东北部和中部及偏西处,有许多铁 器、铜器、骨器作坊遗址,是手工业、 商业活动区。还曾发现过春秋墓地。小 城内部也有铁器、铜器作坊遗址,应为 官方手工业作坊。

二、城郭相连,城小郭大的布局
二、城郭相连,城小郭大的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和战争,铁工具与 社会生产发展,使作为一国政治中心的 都城在形制上产生了新的面貌。即出现 城郭相连,城小郭大的布局。 这种形制一直沿袭到西汉时期。

二、城郭相连,城小郭大的布局
齐都--临淄城 古城址在淄河西岸,由大、小两城组成。小城 是宫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分嵌入大城西南角 高地上。小城东西长1.4公里,南北长2.2公里 左右,平面略呈长方形。有门五座,东、西、 北面各一门,南面两门,其中东、北二门是通 向大郭的门道,为正门,尤以东门为重要。 北部有分布大片夯土基地,今称“桓公台”, 当为宫殿区。

东汉洛阳城
东汉洛阳城由南北两宫 城组成。 东汉初年南宫是政治中 心。由五排宫殿构成的 宠大的宫殿群,位于宫 城中轴线上有却非殿、 崇德殿、中德殿、千秋 万岁殿和平朔殿。 另外,在中轴线东西两 侧各有两排宫殿,约有 30余座,十分壮丽。

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与布局

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与布局

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与布局中国历史悠久,许多古代帝王都曾迁都建城,都城的建设与布局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究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与布局。

一、古代都城的选择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与布局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理位置。

中国的大部分皇城都建在平原或盆地上,这样便于城市的扩展和发展,同时也便于统治者实施控制。

而且,水资源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地方也是常见选择。

另外,一些古代都城还借助山脉、丘陵等自然地形进行建设,以达到防御和保护的目的。

北京的皇城就坐落在南侧高地上,北面则是平原,这样可以防止外敌入侵。

二、古代都城的布局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通常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形式。

皇城通常位于城市的正中心,即在中轴线上,表示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皇城内常常设有宫殿、寺庙、祭坛等建筑,以供皇帝礼佛祭祀。

城内还有城墙和护城河等防御设施,保护城内安全。

而在皇城的南侧常常设有文昌门或武门,以及文庙或武庙,表示国家的文化和军事的重要性。

城内通常还有一些官方建筑,如太学、市场等,用于管理和监督;商业街、庙会等则是城市的繁华之地,是人们生活和交流的场所。

三、古代都城的建筑中国古代都城的建筑充满了历史与文化的痕迹。

皇城内的宫殿通常采用木结构和古代建筑风格,如黄色琉璃瓦、斗拱、九龙壁等,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

而外城的建筑通常采用砖石结构,更加结实耐用。

古代都城的建筑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比如明代北京的皇城,有明代建筑特色,也有元代、清代的影响,融合了不同时期的建筑元素和风格,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文化底蕴。

四、古代都城的经济与文化影响古代都城的建设和布局对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建设一个宏伟的都城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另外,都城也是文化的中心。

宫殿内的建筑艺术和工艺品,都是当时社会艺术水平的体现。

皇帝和文臣武将的居住和活动地点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各种仪式和庆典也举行于此,这些都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秦汉时期的都城建设与规划

秦汉时期的都城建设与规划

秦汉时期的都城建设与规划背景介绍: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都城的建设与规划更是该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秦始皇的长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都城选在了长安。

长安的建设与规划有着许多创新之处。

首先,它采取了规模宏大的城墙建设,城墙周长达37公里,为当时最大的城墙之一。

其次,长安采取了中轴线布局,以皇宫为核心,南北贯穿整个城市,形成了明确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主干道。

这种布局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汉武帝的洛阳汉武帝在位期间,将都城迁至洛阳。

洛阳的建设与规划继承了长安的基本思路,但也有了一些创新。

首先,洛阳扩大了城市规模,城墙周长达67公里,进一步加强了都城的安全性。

其次,洛阳采取了“四门十街”布局,使得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

同时,汉武帝还在洛阳建造了许多宏大的宫殿和官府,使洛阳成为了东亚的政治中心。

三、都城建设的影响秦汉时期的都城建设与规划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以长安和洛阳为代表的宏大都城,成为了中国封建时期王朝建都的典范,为后世的建都规划提供了借鉴。

其次,长安和洛阳的中轴线布局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的经典模式,至今仍能在许多古代城市中看到这种特点。

此外,秦汉时期的都城建设也为交通、水利和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总结:在秦汉时期,长安和洛阳的都城建设与规划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们不仅在城市规模和布局上创新,还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秦汉时期的都城建设与规划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为后世的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秦汉时期的都城建设不仅是政治和军事安全的需要,更是统一国家、提升文化层次的象征。

通过秦汉都城的建设,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为今天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中国古代的历史城市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历史城市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历史城市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历史城市以其独特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这些城市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历史城市与城市规划展开探讨。

一、城市格局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因其规划紧凑而严谨,往往以城墙为界限,划分内外城区。

城内多为朝廷政府办公区、市场商业区、官员住宅区等,而城外则是农田和农民居住区。

城市规划以中轴线和主次街道的布局为主,形成了典型的城市格局。

北京的紫禁城就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之一。

紫禁城以中轴线为核心,将城市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在中轴线上,依次布置了天安门、正阳门、午门、乾清门等重要建筑,形成了布局有序、严谨美观的城市景观。

二、古代城市建筑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城市内的建筑多采用传统的屋顶飞檐和重檐结构,建筑材料以木和砖石为主。

建筑风格注重形式的端庄、富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苏州古城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

苏州古城以园林建筑为主,小桥流水、石亭幽径构成了独特的水乡建筑风貌。

古城中还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如观前街、平江路等,使整个古城具有浓郁的历史氛围。

三、古代城市文化中国古代城市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内涌现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文化遗产。

这些名人和遗产对于城市的发展和文化内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南京城内保留了许多古迹和文化遗产,如明故宫、夫子庙、总统府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南京城市的历史沿革,并成为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古代城市的演变中国古代城市随着朝代的更迭,规模和格局经历了不同的演变。

从原始的城池营寨发展到规模庞大的都城和皇家帝宫,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

西安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演变的典型代表之一。

西安古城曾是13个朝代的都城,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和文化变迁。

城内保存的明城墙就是古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市内的大雁塔、钟楼等古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历史城市的重要遗存。

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

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

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古代都城的空间形态。

在这方面,唐宋都城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时期。

唐朝和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辉煌的时期,其都城的规模和布局对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唐宋都城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还可以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首先,唐宋都城的空间形态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布局。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城市规划的重要特点,唐宋都城则是中轴线布局的最早典型代表。

以长安和东京(今北京)为例,两座都城都建有宽阔的中轴线,分别是长安的皇城大街和东京的皇城根据地。

中轴线将城市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同时也联系了皇宫和城市的重要建筑和景点,形成了清晰的城市主轴。

其次,唐宋都城的空间形态注重了城市的防御功能。

古代都城一般都有城墙来保护城市的安全,而唐宋都城的城墙格外坚固且规模宏大。

例如,长安城墙的周长近46公里,东京城墙更是高达30多米。

这样的城墙构筑,既能有效抵御外敌入侵,也能彰显国家的实力和威严。

此外,唐宋都城内还分布有一系列的城门和卫城,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连接,形成了密不透风的城市防御体系。

第三,唐宋都城的空间形态注重了宫廷和民居的区分。

宫廷作为皇室权力的象征,其规模和建筑格局都与民居有很大的差异。

以长安为例,皇城内的建筑非常宏伟豪华,如宫殿、庙宇和花园等。

而城外的民居则以府邸、城市街区和市场为主,生活氛围更加繁荣活跃。

通过这种区分,唐宋都城在空间上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力和民众的生活状态。

最后,唐宋都城的空间形态体现了规划与自然的结合。

尽管唐宋时期的城市规模已经很大,但城市规划仍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城市内,公园、湖泊和人工河道等自然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城市景观中,使得城市更加宜居并具有美感。

例如,东京城内的运河系统使得城市交通更为便利,而长安城中的皇家花园则为皇宫增添了一抹绿意。

北京中轴线的介绍

北京中轴线的介绍

北京中轴线的介绍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重要景观线之一,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

它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线路,东起景山公园的中轴线标志牌,西至天坛,全长约7.8公里。

中轴线贯穿了北京市的许多重要历史和文化景点,如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等,成为了北京古都的核心标志之一。

在北京古都的规划中,中轴线被视为天人合一的象征物。

相传,明代皇帝朱棣在建筑故宫时,曾亲自站在天安门上观察山水及道路的走向,根据风水学原理挑选而成。

中轴线被认为连接了人类与自然的纽带,也象征着君主的权力和统治地位。

明、清两代的皇帝们在这条线上修建了一系列宫殿、寺庙、坛亭等宏伟建筑,形成了一片古老而庄严的皇城文化。

中轴线上最重要的景点当属故宫。

故宫,原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中轴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

故宫坐落在中轴线上,占地面积约为179公顷,建筑面积达到15.7万平方米。

它由外廷和内廷组成,外廷是行政办公区,而内廷是皇帝及其家族居住的地方。

故宫充满了古老的文化和历史底蕴,是游客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绝佳场所。

中轴线上的另一个重要景点是天坛。

天坛是明、清两代的皇家祭祀场所,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祭天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占地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祈年殿等。

圜丘坛是天坛的核心建筑,形似圆形坛,象征天地相合,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殿,皇帝在此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以祈求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天坛以其庄严而庄重的气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

除故宫和天坛外,中轴线上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如天安门广场、景山公园、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

这些景点既有古代建筑的庄严肃穆,又有现代建筑的雄伟气势,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历史、文化和风貌。

总之,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古都北京的重要景观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游览中轴线上的景点,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皇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感受到现代北京的繁华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中轴线诗词

中轴线诗词

中轴线诗词摘要:1.中轴线的概述2.中轴线上的诗词发展3.中轴线上的著名诗词及其作者4.中轴线诗词的文化价值5.结论正文:一、中轴线的概述中轴线,是指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贯穿城市南北的一条虚拟线。

它不仅是城市空间布局的主轴线,也是古代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活动中心。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特别是都城规划中,中轴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周朝开始,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等历代,中轴线规划逐渐完善,成为中国古代城市独特的空间布局形式。

二、中轴线上的诗词发展中轴线诗词,是指描绘中轴线上景色、建筑、人文等内容的诗词作品。

从周朝开始,中轴线上的诗词逐渐发展,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等历代,中轴线诗词在题材、形式、风格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中轴线诗词的创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也展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中轴线的赞美与向往。

三、中轴线上的著名诗词及其作者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长安城中轴线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的忧虑与感伤。

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中轴线为背景,描绘了长安城外草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首诗以宋朝汴京城中轴线为背景,描绘了皇帝出猎的壮观场面,展现了当时的皇家气派。

四、中轴线诗词的文化价值中轴线诗词作为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首先,中轴线诗词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其次,中轴线诗词展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城市空间的审美观念,对现代城市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最后,中轴线诗词在题材、形式、风格等方面的创新,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论中轴线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也展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城市空间的审美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和发展1.1第一阶段——元、明、清时期(1206—1911年)北京城市轴线的形成北京的城市轴线基本成型于元大都的建设时期。

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今地安门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2],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的雏形。

在这条轴线上及两侧,布置着内中书省、宫城、也里可滋十字寺、大天寿万宁、中心阁等一些核心功能区。

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毁去元大都宫室,却保留了包括城市轴线在内的城市格局,改建过程中,先将中心阁改建为鼓楼,作为城市轴线的终点,扩建外罗城时,亦通过永定门的改造,确定了中轴线的南起点。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

在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着天坛和先农坛、衙门和官署、“T型广场”和千步廊、太庙和社稷坛、宫城、景山、钟鼓楼。

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景山位置上有圆形建筑,上面没有山。

景山是挖湖堆出来的山,其巧妙之处在于,使景山成为中轴线上的全城制高点,增加了城市景观,也丰富了城市轴线的内容。

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的作用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这体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1.2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1949年)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自明中叶北京大规模添建直至民国,北京的城市轴线格局未有大的变化。

古代北京的中轴线上是皇家的建筑,所有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治性、宗教性建筑都是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布局。

民国以来,由于皇家禁区的整修开放,大规模改造和拆除城墙、增辟城门,中轴线两侧建筑的皇权意义淡化并最终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这些封建禁地成为市民化的公共空间,皇权空间轴线转变为单纯体现北京旧城风貌的空间轴线[3]。

1.3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年至今)北京城市轴线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景山以北和前门以南段轴线在城市建设中逐渐模糊,但与此同时建设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毛主席纪念堂却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中段轴线,使原先封闭的轴线具有了开敞特性,生长出一种新的空间特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为亚运会的举办,北二环至北三环间中轴线上的道路被打通。

这次中轴线一反“南面为王”只向南延长的传统,第一次向北延长。

在日后的规划中,北京城市中轴线继续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中轴线向北突破原有的“端点”继续延伸,以奥林匹克公园为北中轴线端点,意喻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延续。

中轴延向南伸至南苑新城,以突出城市南大门的传统格局。

2巴黎城市轴线的演变与发展2.1第一阶段——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1661—1792年) 绝对君权时期的巴黎城市轴线形成巴黎城市主轴线始于建造于1190年的卢佛宫,在以后的350年中,随着王室贵族们不断增建了华丽的楼塔和别致的房间,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十七世纪中叶,凡尔赛宫的设计师勒诺特在对卢浮宫前的丢勒里花园的重新设计中向西稍偏北延伸了花园中心小路,并将其作为巴黎后来发展的一项支配性要素。

于1724年其轴线到达星形广场,长3公里,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圆形广场。

后于18世纪中叶和下半叶完成了巴黎最壮观的林荫道——香榭丽舍大街,路易十五时期在丢勒里花园之西建造了协和广场。

从小圆形广场到星型广场,长约1300米,两侧建了一些贵族府邸,但大部分还是树林[4]。

至此,“卢浮宫——丢勒里花园——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星形广场(现戴高乐广场)”的轴线结构初具规模。

2.2第二阶段——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时期(1792——1946年)巴黎城市轴线的演变拿破仑帝国时期,特别是在拿破仑三世期间,开始旧城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造。

协和广场以东300米的丢勒里宫被烧毁后,建了拿破仑的练兵场凯旋门。

协和广场以西2700米是为拿破仑建的雄师凯旋门。

这两个凯旋门东西相距3公里,遥遥相对,奠定了巴黎市中心的轴线。

雄师凯旋门广场建成后,由于堵塞交通,于是,在它周围开拓了圆形广场,即星形广场。

12条40—80米宽的大道辐辏而来,使它成为一个地区的中心。

雄师凯旋门的中央券门有36.6米高,位于香榭丽舍大道的最高点,气势恢宏。

2.3第三阶段——当代法国(1958年至今)巴黎城市轴线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巴黎德方斯新城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将原有的城市轴线向西延伸,并形成新旧并存,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发展的新巴黎城市轴线。

20世纪50年代,巴黎办公楼紧缺,法国政府决定扩大巴黎市区范围,新建一个中心商务区,把卢浮宫到凯旋门的历史轴线向西延伸,于是,划定了德方斯总用地面积750公里。

1980年代末落成的德方斯大拱门为这一欧洲最大的商务中心区的整体形象带来了新的魅力,同时,这座与在巴黎城市历史轴线上的星形广场,凯旋门遥相呼应的伟大建筑也成为巴黎城市的新大门,并为巴黎城市轴线添加了新的元素。

按照巴黎市未来城市规划,巴黎城市的这条东西向发展主轴线还将继续建设延伸,近期计划是重点建设朗代尔大学园区和修建大量的住宅区[5]。

3北京与巴黎三个阶段城市轴线发展的空间比较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决定其与社会经济诸要素紧密相关,它并不是一种与政治和意识形态保持距离的科学的对象,而是一直被历史和各种自然的力量所改变和重建,这本身就是一个政治过程。

所以对北京和巴黎城市轴线的发展进行比较自然离不开它们根植的社会背景。

北京和巴黎城市轴线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正是一个城市社会形态对空间作用的结果。

3.1第一阶段的比较这个阶段中国和法国基本上同处于皇权至上的封建时期。

在城市轴线的空间组织上的体现就是巴黎和北京的城市轴线上都布置了一个重要的体现皇权的建筑群——王宫或皇宫。

北京城市轴线上的故宫和巴黎城市轴线上的卢浮宫均为原来的皇宫或王宫所在地[6]。

利用轴线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在国都或王城中较为常见。

把城市的核心功能集中安排在轴线上,不仅能体现其地位的重要性,也使轴线成为组织城市中心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北京中轴线通过对城门、宫殿、对称建筑群、山体、水域的空间处理,形成了非常具有空间层次感的城市格局,但中轴本身并不能自由穿行,相对来说比较封闭。

也体现了封建时期的社会特点。

这个时期,城市轴线主要从政权统治的需要体现礼制。

而在巴黎,城市道路与城市广场参与了城市轴线的组成,它使巴黎的轴线具有开放的特点,通透性很强。

这令人联想到西方传统城市的轴线大多串联着城市中重要的开敞空间,没有大型建筑或建筑群横跨于轴线之上,所以这些城市轴线一般也是城市最主要的景观轴线。

3.2第二阶段的比较在这个时期,中法人民都爆出了各种反抗封建君主统治的斗争,追求平等、自由、天赋人权。

在北京,将中轴线上的一些封建禁地改建为市民化的公共空间,轴线两侧以城市公共建筑为主。

在巴黎,绿化广场,拓宽道路,疏导交通,成为城市建设的主题。

特别是欧斯曼主持的巴黎改建对城市进行大规模的拆建,逐渐形成了主次相间、层次分明的轴线群,相应的城市景观也随之塑造出来,同时也便捷和有效地控制了较大的城市版图范围。

3.3第三阶段的比较这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巴黎和北京都沿用传统城市的轴线并进行延伸和强化设计形成的新的城市轴线。

巴黎新建德方斯新区,北京向南北两个方向分别新建南苑和奥林匹克公园。

城市轴线的方向与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一致。

新的城市中心在城市轴线上进一步发展。

无论是德方斯还是奥林匹克公园及南苑,将其布置在中轴线上不仅仅是体现其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赋予中轴线一种生长性。

在这两座城市,轴线记录了它们的历史和发展,延续了城市的文脉。

城市空间在城市轴线的延伸下进一步扩展。

4城市轴线对城市空间组织的意义城市轴线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时常常将城市的主要功能和重要景观安排在轴线上,确定城市轴线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并据此对轴线两侧的用地性质加以控制,同时使轴线指引城市的发展方向。

下文从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层次、空间秩序这三个方面来探究城市轴线对城市空间组织的意义。

4.1空间结构在中国,一般来说,古代的宫城坐落在城市轴线的中段,将整个轴线分割为南北两段,根据传统的风水理论,往北发展的轴线会对着一座山脉,往南发展的轴线则对着一条大河,也就是所谓的“背山面水”。

西方传统城市的轴线大多串联着城市中重要的开敞空间,没有大型建筑或建筑群横跨于轴线之上,所以这些城市轴线一般也是城市最主要的景观轴线。

轴线之于城市,就好比树叶的主脉络,是组织城市空间的一种控制手段。

从最初的建城到城市的发展,城市轴线始终是北京和巴黎的脊梁。

以一条有力的轴线作为建筑群体的组织准则,是布局的一种普通方法,凭借这种普通的布局形式,建筑物和景观要素的布置对称地围绕一条轴线,不仅使城市空间结构清晰,功能分区明确,更有助于形成构图严谨、分区明确、层次丰富的城市轴网空间。

在城市用地条件较为规整平坦,城市核心功能不太复杂时,轴向构思城市布局能更好的运用,易较好地组织功能与流线。

4.2空间层次北京城市轴线通过建造大量的重要节点建筑,通过高低起伏、开敞围合等一系列手法,塑造了丰富的空间层次。

巴黎城市轴线也是运用了宏大的街景以及大尺度上的轴向规划,形成一个宏大的城市空间。

由此可见,空间层次可以通过构成轴线的要素来塑造。

这些要素通过适当安排可以强调变化的韵律,形成节奏感,以产生序列感,建立空间层次。

现代城市轴线在构成上差别不大,简而言之就是以轴线连接城市中重要的自然要素和象征权利的建筑、建筑群等,有节奏地设计开敞空间,合理布置居住、工、憩、交通四大市功能。

4.3空间秩序一幢建筑内部的各个空间,如门厅、过厅、走廊、房间等,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便形成了空间秩序。

空间秩序设计的好坏是衡量建筑方案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我们把城市入口广场看作为门厅,街道看作走廊,市中心广场为大客厅,街旁一组组建筑群为许多房间,也同样按照一定程序组织起来,既符合城市的生活、交通等功能以及工程经济的要求,又使人产生愉快、舒适的感觉,这便是城市的空间秩序[7]。

城市空间秩序的处理与众多的要素有关。

如城市空间尺度、城市空间形状、质感、色彩、城市空间底面、室外设施、城市标志、城市轮廓线、工程构筑物、主从关系等等。

不论整个城市或城市局部范围的设计,都需要有良好的空间秩序。

在功能上应满足活动流程的要求,在空间效果上要能创造出所构想的环境气氛。

在城市规划及城市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影响城市空间秩序的多种因素,运用多种手段,创造出既满足功能及经济要求,又符合人们心理感受的城市空间。

城市中常用轴线来建立空间秩序,并以此组织城市的各个元素。

城市的重要建筑、广场、景观、雕塑等常常是沿某些主要轴线展开或取得一定的对应关系。

一种轴线既是人的视觉轴线,也是人们活动的路线,如法国巴黎的轴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