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清明》的诗意古诗8篇
《清明》的诗意古诗8篇《清明》的诗意古诗1(一)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二)古诗清明的诗意感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古诗以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在他乡的诗人心中的苦闷。
当时,天阴沉沉的,诗人在急急地赶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剧了心中的苦闷。
于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询问何处有酒家,小童伸手一指便是杏花村。
读完这首古诗,我似乎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着朦朦细雨,来来往往的扫墓人,他们或三五成群,或形单影只,前去为故亡的亲人扫墓。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青山远望,雨洗青草,风吹柳摆。
好一个伤感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图画。
诗人只用了“欲断魂”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
“断魂”,本是形人们悲痛欲绝的心境,意同痛断肝肠。
逝者已去,当时那种哭天抢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对亲人的怀念却是永远难于割断,一个“欲”字,又使扫墓人此时此刻怀念逝者的那种断魂般的伤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洒上一杯酒,寄托哀思。
环顾四周,唯见一片烟雨茫茫,不见人家与炊烟,何处沽得一壶酒?忽见一牧童骑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来。
上前打听,牧童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
全诗至为此,凝固成一幅静止的图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杜牧这首古诗已成了清明扫墓的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个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衬托着人们对远逝亲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处,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意境深远,寂寞空旷。
(三)清明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杜牧《清明》及赏析
【导语】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散⽂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
杜牧⼈称“⼩杜”,以别于杜甫,"⼤杜“。
与李商隐并称“⼩李杜”。
下⾯是为⼤家带来的杜牧《清明》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江南清明时节细⾬纷纷飘洒,路上羁旅⾏⼈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不答遥指杏花⼭村。
注释清明:⼆⼗四节⽓之⼀,在阳历四⽉五⽇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体分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如此节⽇,路上⾏⼈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多⽤“杏花村”作酒店名。
创作背景 此诗⾸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学赏析 这⼀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杜,在⾏路中间,可巧遇上了⾬。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候容易发⽣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
远在梁代,就有⼈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节,往往有“疾风甚⾬”。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还有个专名叫作“泼⽕⾬”。
诗⼈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个⽇⼦。
诗⼈⽤“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场⼤雪来”。
清明和清明节的区别
清明和清明节的区别
《清明与清明节的区别》
清明和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每年阳历4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
清明。
清明节则是根据清明这个节气而来的传统节日,它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用来悼念已故亲人和祖先。
清明是古代农民根据自然现象而制定的节气,这一天正是春天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的时候。
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一些与秋冬季节相反的活动,比如祭祖、扫墓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而清明节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祭祖活动,后来渐渐演变成了悼念已故亲人和祖先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祭拜已故亲人,烧纸钱,献上鲜花和食品,甚至举行祭祀仪式。
清明节还有一些风俗活动,比如踏青、赏花等,这些活动让人们能够在悼念亲人的同时,也感受到春天带来的美好。
总的来说,清明是一个节气,而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
清明是根据天文现象来确定的,而清明节则是根据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而来的节日。
两者都承载着中国人对祖先和故人的思念和悼念之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清明》(作者黄庭坚)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清明黄庭坚[宋代]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标签写景、感叹、人生、清明节译文清明佳节时分,桃红李白,竟相绽放,犹如笑脸。
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
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及时的春雨滋润着郊原上柔和的草木。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绝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他们是贫贱愚蠢还是贤能清廉,至今又有谁知道呢?现在留下来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注释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蛰:动物冬眠。
蓬蒿:杂草。
丘:指坟墓。
赏析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
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关于作者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也就是阳历的4月4日或5日是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缅怀先人、悼念逝者的节日。
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先秦时期,最初被称为“寒食节”,后来改称为清明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到祖先的坟墓前祭拜,祭祀祖先,扫墓祭奠。
此外,还会举行一些纪念活动,比如植柳、踏青、踢毽子等。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一些与清明文化相关的活动和民俗,比如放风筝、荡秋千等。
除了祭祀祖先和扫墓外,清明节还有一些特色的食品。
比如春笋、青团、清明粥等,这些都成为了清明节不可或缺的食品。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清明节的主题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诠释。
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和扫墓之外,人们还会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或者其他方式来缅怀先人、悼念逝者,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对逝者的思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这一节日充分展示了人们对祖先的孝敬和对生命的尊重。
古诗《清明》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清明节发展
在历史上,清明节经历了多个发 展阶段,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文化 内涵和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祭祖
踏青赏春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前 往祖先墓地,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表 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清明节也是踏青赏春的好时节,人们会外 出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 生机与活力。
借景抒情
诗人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如“细雨”、“行人”、“ 酒家”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使诗歌情感表达更加 含蓄和深沉。
对比
诗人通过对比“路上行人欲断魂”和“牧童遥指杏花村”, 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增强了诗歌的张力和表现力。
语言特色
简练自然
诗人用简练自然的语言,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来描绘景象和表达情感,使 诗歌语言更加精炼和有力。
在《清明》这首诗中,杜牧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清明时节雨纷
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凄迷、悲凉的世界,让
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03
诗中的情感表达
杜牧通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诗句,表达了诗
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这种情感表达方式
深刻而真挚,让人感同身受。
古诗《清明》PPT课件
目录
• 清明简介 • 古诗《清明》的作者 • 古诗《清明》的诗意 • 古诗《清明》的艺术手法 • 古诗《清明》的影响与评价 • 总结与感悟
01
清明简介
清明节的历史背景
清明节起源
清明节源于古代农耕文化,是祭 祀祖先和扫墓的节日。随着历史 的演变,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重 要的传统节日。
平仄工整
诗人运用平仄工整的韵律,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加鲜明和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音 乐美。
【清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清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清明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及注释】
1、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2、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3、借部――请问。
【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
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1/ 1。
清明节--中国的传统节日
插柳
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清明节这一 天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 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胡朴安《中华全 国风俗志》记淮河岸边的寿春(今安徽寿县)岁时说清明 日,家家门插新柳,俗意谓可祛疫鬼。《芜湖古今》记芜 湖风俗时说,清明日“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 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
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阳、清明或冬至扫墓,如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昆明等 地方。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礿之 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实相通。庙祭是宗族的共 同聚会。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 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区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 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 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
物候现象
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春分 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 茂的意思。 中国古代一些作品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
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 花,三候柳花。清明节气开始之第二候代表的花信风,就是 被称为“轻化细细”“万顷雪光”的“寿命最短”之花—— 麦花。柳花开时思亲浓,人们喜欢清明插柳,喜欢吃柳芽, 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柳树柳花,或是折柳赠别表达依依不 舍之情。
传统习俗
祭祀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 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诗词翻译及赏析
《清明》诗词翻译及赏析清明(宋)高菊卿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注释】(1)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
(2)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译文】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
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
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
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
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赏析】诗歌首联两句是远景,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
据此,我们不妨这样想,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来祭扫,未到坟茔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处,怕妨路径,故一眼必是望到远景。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南北山头多墓田”,“南北”当是虚指,意即四面八方。
是不是就可以解成“四面八方的山头上有很多墓田”了呢?难道我们竟没有体会出诗人说这句话时无限悲凉的口吻吗:“(你看啊!)四面八方的山头上竟然有这么多的墓田,(那些可都是死去的人啊!)”这样解就丰满得多了。
下面人景也就很是顺理成章了,墓地多,自然来祭扫的人也就多了:“清明祭扫各纷然”。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各”指每家祭扫每家的毫不相干,“纷然”则指人数众多。
那么既然人数众多,何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呢?难道不会出现相互帮助、相互劝慰的场景吗?须知道,人们一般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互不搭腔,就是已经痛苦难过到了极致,以致习惯成自然,各自心知肚明,无需多言。
颔联两句,诗人走上前去,镜头拉近,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字面上很好说,就是说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
可为什么要以纸灰作蝴蝶,泪血作杜鹃,而不是旁的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美丽的神话中有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范式。
古诗《清明》课件
诗歌鉴赏活动:作为 诗歌鉴赏活动的辅助 材料,帮助参与者更 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传统文化教育:作为 传统文化教育的辅助 材料,帮助学生了解 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自我学习:作为自 我学习的辅助材料, 帮助个人更好地理 解和欣赏古诗。
使用方法
打开PPT课件,点击播放按钮 开始播放
课件分为多个章节,可以根据 需要选择播放
课件中的拓展阅读部分,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清明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
第六章
课件评价
用户评价
课件内容丰富,涵盖了古诗《清明》 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诗歌鉴赏 等多个方面。
课件讲解深入浅出,易于学生理解 和掌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件设计精美,图文并茂,易于理 解。
课件互动性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教师评价
课件内容丰富,涵盖了古诗《清明》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诗歌赏析等多个方面。 课件设计精美,图文并茂,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课件互动性强,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课件实用性强,适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标准
内容准确性:确保课件内容与古诗《清明》的主题、背景、作者、创作年代等相符合。
课件内容:包括古 诗原文、注释、赏 析、背景介绍等
课件目的
介绍古诗《清明》的背景和作者 讲解古诗《清明》的内容和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清明》的艺术特色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适用人群
学生:学习古诗词,了解传统文化
文化爱好者:了解古诗词,提升文 化素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师:教学参考,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清明》古诗的解释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诗文解释】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清明【词语注释】
纷纷:形容多。
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悲哀。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诗文赏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
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
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
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
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
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
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
《清明》【赏析】注解+译文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清明》【赏析】注解+译文_古诗大全《清明》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③借问:请问。
鉴赏作者:佚名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正“断魂”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
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
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
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最要紧宾词??面”“遥”,字面意义是远。
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
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
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清明是什么意思
清明是什么意思清明是什么意思清明是意思?什么是清明?清明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清明简介介绍清明节,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3天)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清明的由来《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时节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
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 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
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气候特点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赏析
《清明》赏析一、背景介绍《清明》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
每年阳历4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古人便称之为“清明”。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百花盛开,人们纷纷出门踏青,祭奠祖先和已故亲人。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节气意义、诗句赏析等方面详细介绍《清明》这个古老而又深具意义的节日。
二、文化背景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古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在死后需要依靠后代的祭祀来得到安抚和祝福。
因此,清明一直被看作是祭祖扫墓的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逐渐演变成一个传统的节日,人们不仅仅是祭祀祖先,还会出门踏青、扫墓、放风筝等。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缅怀故人和祖先,还能增强家族感情和社会凝聚力。
三、节气意义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节气是农田耕作和农民生活的重要参考。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
清明时节,阳光明媚,气温适宜,正是草木盛茂的时候。
对于农民来说,庄稼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发芽生长。
同时,清明时节还是进行田间管理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黄金时机。
因此,清明节的到来对于农民来说具有重大的农事意义。
四、诗句赏析《清明》这个题目不仅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还是许多文人墨客用来写作的题材。
下面是一些关于清明的古代诗句:•《清明》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唐代文人杜牧创作的,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雨天景色,表达了行人们在雨中徒步前行的艰辛和茫然。
而最后两句则以寻找酒家为引子,描绘出一个遥远的杏花村,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清明上河图》 > 汉家烟雨千重景,云树重映上清中。
> 随风潜入夜郎浦,密涧磐石脱青冢。
这首诗是北宋文人苏轼在欣赏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写的。
这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描绘宏伟壮丽的江南风景,展现了清明时节的晴朗明亮和自然生机。
五、结语清明是一个深具意义的节日,不仅是祭祖扫墓的时刻,也是迎接春天到来的重要节点。
什么是清明
什么是清明清明,是华人四大节日之一、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与新春、端午节、中秋节,是指华人传统会一家团聚共度的四个节日,故称华人四大节日。
另外,就祭祖而言,除、清、盂、九四节也是中华传统节日里的“祭祖四大节”,每年阳历4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因此,清明节总是在公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中的一天[1]。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由于清明节是根据节气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数与西历大致吻合的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物候•桐始华。
•田鼠化为 ,牡丹华; 音如,鹌鹑属,鼠阴类。
阳气盛则鼠化为 ,阴气盛则 复化为鼠。
•虹始见。
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到了清明,中国黄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平均温度在10℃以上;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
起源及演变中国民间故事中,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骊姬之乱而流亡国外,一日乏食,饥馑非常,随臣介之推(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恢复精神,才发现是介之推自割腿肉,感激万分。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重赏了当初伴他流亡的功臣,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也不邀功,带着母亲悄悄隐居去了。
很多人为介之推打抱不平,晋文公醒悟,亲自去请介之推,然而介之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找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之推。
“清明”释义
“清明”释义
清明
【读音】qngmng 【英语】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
【释义】
1.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原名:《杏花村》)
2.清淡明智: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东坡《东栏梨花》
3.词意探源
(1)犹治平。
政治有法度、有条理。
《诗·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毛传:“不崇朝而天下清明。
”;《后汉书·班固传》:“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
”。
(2)指神志思虑清洁明朗。
《荀子·解蔽》:“虚壹而净,谓之大清明。
”;《淮南子·齐俗训》:“原人之性,芜秽而不得清明者,物或淉之也。
”
(3)指清澈明朗。
如:天气清明。
(4)二十四节气之一。
《孝经纬》:“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
”。
清明古诗原文及注释
清明古诗原⽂及注释清明古诗原⽂及注释 《清明》是唐代⽂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中所见,⾊彩清淡,⼼境凄冷,历来⼴为传诵。
下⾯是⼩编整理的关于清明古诗原⽂及注释,欢迎⼤家参考! 原⽂ 清明 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词句注释 ⑴清明:⼆⼗四节⽓之⼀,在阳历四⽉五⽇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体分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如此节⽇,路上⾏⼈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安徽池州贵池区秀⼭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多⽤“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 江南清明时节细⾬纷纷飘洒,路上羁旅⾏⼈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不答遥指杏花⼭村。
创作背景 此诗最早见于宋⼈谢枋得编《千家诗》,杜牧的《樊川⽂集》(杜牧外甥延翰编,北宋⼈续编)、清⼈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版本依据为《樊川⽂集》)及《全唐诗》均未收录。
谢枋得为南宋⼈,然从《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所载宋祁《锦缠道》词“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家有”数句可知,此诗在北宋已流传⼈⼝。
尤以⾸句“清明时节⾬纷纷”⼀句流传最⼴,江南⼀带可谓家喻户晓。
此诗当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时杜牧为池州刺史。
关于杏花村到底在何处,历来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或说在⼭西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江苏南京(⾦陵),亦有以为诗⼈虚拟者。
然⽽,诸说之中,以池州说最为可信。
池州贵池西郊,有杏花村。
据⽅志记载,唐会昌间,有黄公名⼴润者,在此酿酒出售。
店内有井,⽔似⽢泉,⼈称“黄公⼴润⽟泉”。
⽽杜牧会昌年间,恰有出守池州的经历,借本地风光,组织成诗,为⽔到渠成之事。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清明》原文与翻译
《清明》原文与翻译《清明》原文与翻译1清明唐朝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清明》注释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赏析这一天正是清生节,诗人杜牧是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
清生,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生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纷上“闹天气”。
远是梁代,就有人记载过:是清生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纷是清生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
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生“泼火雨”的精神,下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是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是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是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是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祭奠张自忠将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010年4月5号,清明节的气氛让全体学生都显得那么得沉重与哀伤。
我参加了马研会组织的扫墓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的地是张自忠将军之墓。
我们怀着悲痛而沉重的心情来到张自忠将军墓,缅怀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英勇牺牲的将军和战士,瞻仰他们的丰功伟绩。
虽然张自忠将军是国民党的将军,但是他是中国人,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以上将衔集团军总司令身份为国捐躯的惟一一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阵营50余国战死沙场的最高将领,为抵御日本侵略者,为了中国的千万百姓,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烈士陵园是那么庄严、肃穆,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我们先排好了整齐的队伍,然后按要求站好队,认真地聆听主持人的致词。
我抬头瞻仰墓碑,心里不由得想到,我们的先烈们为了我们的幸福,不悔为革命的付出。
所以,他们理应受到敬仰!接着是在墓前默哀三分钟,我们衷心地感谢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出的美好生活,也明白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做一个积极向上、身体健康、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情趣高尚的大学生。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我们是幸福的一代。
而我们的幸福是他们赐予的。
我们该用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这个美好的世界。
随后,我们绕过墓碑,到了烈士墓前,庄重地用双手把菊花放到张自忠将军的墓上。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
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在中国这方热土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篇篇悲壮激越的历史篇章。
是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中国繁荣的今天,是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遍地的桃花。
我们怎能忘记这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我们怎能忘记那一张张曾经鲜活的面容?让我们静静的追思,深深地缅怀,把最深情的思念和最崇高的敬意,寄托在这鲜花中,让它陪伴在先烈的左右。
接着,我们参观了整个陵园。
我想这是我们唯一能为先烈们做的一点事了,让他们能有个更好的环境,静静的安息。
“红花无情笑东风,青山有幸埋忠骨。
”革命先烈们,你们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你们的死重于泰山,你们与青山同在,你们与大地永存。
你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一块丰碑。
我们应感恩应进取。
也许我们还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用感恩的心感谢爱我们,帮助我们的人,并回报他们的付出,只要平常生活中一个由衷的微笑,一句问候的话语,不同样是奉献吗?同时我们应进取,做为现代有鸿鹄之志的大学生,我们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锐意进取,勇敢肩负重任,任何时候我们都有敢于奉献的精神,乐观克服困难的自信,并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潜能,燃烧青春的热情,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洪流中。
我们必须不停的往前跑,往前冲,不住脚步的去发展和学习,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为今天而倒下的先辈,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去实现一个全民族共同的梦想---中华之崛起。
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烈们的无限怀念;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展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情。
不管我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们作为祖国的儿女,肩负着先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肩负着建设经济发达、文明富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伟大祖国的历史重任,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呼唤文明春风,告慰烈士忠魂!(张自忠将军生平:)张自忠最初投身车震部的奉天新民屯军,後入冯玉祥部。
民国五年,以功累升排,连,营,团长等职,曾参加北伐诸战役.後北伐军会师北平後,张将军正任25师师长,後来又任国民军事兵团长,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军官学校校长等职.民国十九年,中原大战爆发,冯,阎相继战败,阎部战败仍退回山西,冯部却土崩瓦解,当时冯部将领先後投降南京国民政府的有韩复渠(抗战期间,不战自退,遭蒋中正枪毙),石友叁,乃至中原大战结束,冯部皆向政府投诚,如孙连仲受编为26路军总指挥.其中未降的将领,只有宋哲元,张自忠,刘汝明,过之纲等人,中央当时任命张自忠为23路军总指挥,宋哲元为24路军总指挥,两人均未接受。
宋哲元等未降率军进入山西,暂时受到阎的接济,中间过了几个月.中原战事结束,中央对冯玉祥和阎锡山不究既往,双方敌对气氛消失,在冯的劝说下,受到中央改编为29军,以宋哲元为军长,刘汝明任副军长,下辖冯治安(37师)和张自忠(38师),以後又增编刘汝明(143师),副军长由佟麟阁接任,这就是名扬世界的29军的由来!29军刚组成不久,即奉命调驻平津,当时中央在北方尚驻有其他部队,由於日本人的抗议,中央军全部撤退,河北省防务就交给29军接任。
29军初到河北,就遇上日军侵犯长城,在喜峰口发生遭遇,37师旅长赵登禹将军亲抡大刀率领健儿夜袭敌营,砍死日兵数百人,赵将军自己就劈死了十几个日本鬼子,29军能战之名,闻於全国.不久,中央又在29军下增设了一个132师,就由赵登禹将军升任师长,至此,29军共有四师,在当时来说,一军辖有四个师的并不多,足见中央对29军倚界之深。
民国22年5月签订塘沽协定後,日本人对华北野心更炽,极力要推动华北特殊化,目标是晋,冀,察,鲁,豫五省自治.国民政府自不答应,但也不能完全拒绝日本的要求,经过两年交涉,到了民国24年十月,在北平成立了一个冀察政务委员会,实现冀察特殊化,以宋哲元将军为委员长,起用大批亲日份子担任工作,以谋取日本谅解,延迟侵略时间表,使中国方面能得到更充份准备.到了此时,宋哲元将军以抗日名将又变为亲日领袖,其间还闹了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冀察政务委员会共辖两省(河北,察哈尔),两市(北平,天津),省市长人选,也就由29军高级干部轮流担任,张自忠将军先後担任过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市长。
其间有一个很微妙的演变,到了民国25年之後,日本人突然看上了张将军,想把他变成一个亲日派领袖,邀他率领一个代表团去日本访问.张将军也表现的非常友好,一时华北盛传张自忠亲日。
也就因为张将军这时有一段亲日倾向,到了卢沟桥事变发生後,宋哲元已经同日本人撕破了脸,再想虚与委蛇也不成了.但是我政府仍希望再拖延几天,能拖下去最好,不能拖下去,也要拖到中央军增援来到(当卢沟桥事变发生後,蒋委员长已在卢山下令调五个甲种师北上,但未到保定平津已失).这时宋哲元派张将军出面与日本人敷衍,自己撤退到保定,行前下令委派张将军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绥靖公署主任(上两职原由宋哲元担任),北平市长(原由秦德纯担任),张将军接受命令时,曾垂泪对秦氏说道: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汉奸了。
当然日本人也不笨,不会再上张将军的当,他们此时需要的是安全脱离中国的傀儡组织,不再是表面亲日的冀察委员会了.张将军见大事已去,继续留在北平已无必要,乃设计脱险,骑自行车出走天津,再乘英国轮船去青岛.日本人虽然对他监视,但也只想到汽车,火车,万不料张将军会乘自行车走掉。
张将军到了青岛,再改乘火车去济南.他因为身陷围中,看不到报纸,不晓得当时全国对他的批评,从北平沦陷起,全国舆论集中火力攻击他,认为是"华北特号汉奸",报纸上一律称他"张逆自忠".他到了济南,迳去省政府见省主席韩复渠,名刺投进去,把韩复渠吓了一跳,韩复渠万万料不到张将军竟敢来济南,当时只得见面,问起张将军意见,打算去何处?张将军说明要去南京向政府报告,韩复渠听了更加为难,若是自己把张将军困绑送南京,念及二十几年袍泽(两人均是冯玉祥西北军出身,究竟不忍);若秘密放走他,又恐蒙上汉奸嫌疑,最後决定去电报通知宋哲元,请问他如何处理。
这一仗,张将军虽不幸战死,我军损失了叁个团,但敌人所付出的代价就更大了.从五月一日至十六日之战果,计伤毙敌四万五千人以上,缴获大炮六十馀门,马二千馀匹,战车七十馀辆,汽车四百馀辆。
日军遭此重创,也不能不感佩张自忠将军的忠勇,于是盛殓遗尸,举行军祭,并制一灵牌,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埋于汉口。
张将军平日衣着十分简便,但此次出战却穿上黄呢军服,带上中将领章,一反平日所为.事後知道他出发时已未打算回来,身为国家高级将领,死也不能随便,所以衣着整齐.及至战死後,日本人发现张将军□体,审认无讹,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殓,并竖木牌。
及至消息传到重庆,蒋委员长大为震撼,同时也怀疑何以总司令战死,副总司令,军长,师长均未阵亡?下令彻查,并严令找还张将军忠骸,否则重办高级将领.继张将军任五十九军军长的黄维纲,奉令後亲率部队再渡襄河搜寻,终於发现张将军坟墓,乃将灵榇运回重庆.先由陆路运至宜昌,停灵东山寺,事先并未公布.但消息一经传出,宜昌民众不期而集吊祭者逾数万人,有的掩面流涕,有的悲伤嗟叹,尚有一位老太太得到消息,连夜煮了面来吊祭,哭说:张将军,我给您带了北方面来!灵榇由航运到重庆时,在储奇门下设奠,蒋委员长亲临致祭,抚棺甚哀,政府大员一律臂缠黑纱登灵船吊祭.市民前往者更络绎不绝。
同年七月七日,张自忠由陆军上将衔中将被国民政府追晋为陆军上将,并被列入祀忠烈祠首位。
张自忠将军虽然牺牲,但他活在部下的心里,他们悲愤地高唱着复仇之歌:“海有枯,石有烂,死也忘不了南瓜店!”三十三集团军的士兵手册上则写道“是谁杀了总司令?此仇不报不是人!”强烈的怀念与仇恨交织为杀敌的力量,一九四一年一月,张自忠旧部在当阳地区奋力出击,将枣宜战役中率先围攻总司令的魁首横山武彦少将击毙,为张自忠报了仇。
作为一位民族英雄,张自忠不仅仅为旧部怀念,更为全中国人民所敬仰。
全国许多城市先后举行了规模不同的追悼仪式,并成立了以“自忠”命名的中小学校、图书馆和轮船等。
平、津、沪及武汉、济南等诸大城市均设立了“张自忠路”。
一九八二年四月十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六日,全国各界在重庆北碚梅花山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重庆专建成张自忠生平事迹展览馆,展出了张自忠生平事迹和文物200余件,并征地三亩,拟建张自忠烈士陵园。
学号:222009326032020班级:09区域一班姓名:武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