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中“疑、学、探、悟、用”——以《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

合集下载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说课设计-最新教育文档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说课设计-最新教育文档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说课设计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说课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从六个方面谈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化学与能源”“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等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同时是对上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中关于“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同时其也将为后面学习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电化学”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知识层面:在前面提到的教材安排上、物理课上所学电学知识和生活常识都为本节课在识层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情感层面:加上在日常生活中电池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使得学生对电池充满着好奇和探知欲望。

能力层面:已经习惯了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础实验技能。

这些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也为提高学生的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

基于这些: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想,实验验证,从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从而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初步掌握电极判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在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从而认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掌握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改变影响实验的一个因子。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初步掌握电极判断方法;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构成条件的探究。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探究实验一: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
在导线间接上电流表电流表指针偏转有电流产生
结论:在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同时,有电流通过导线,说明化学能已直接转变为电能。而这一转化装置化学上把它叫原电池。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教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么呢?
探究实验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播放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并分析:当把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时,由于锌比铜活泼,容易失去电子,锌被氧化成Zn2+而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H+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溢出。
(教师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作小结)
.
分组讨论:根据电池的工作原理,如果给你一只电池,你将怎样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归纳方法:(1)活泼金属作原电池的负极,不活泼金属作原电池的正极;(2)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正极;(3)电子流出是负极,电子流入是正极。(注:电子流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质疑:根据原理,你能否自制一个电池?在制作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课堂练习)。
反思:本节课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三个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实施,落实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构成条件等重点知识。探究方式既有学生的动手实验,又有观看课件的学习,还有学生间的分析、讨论、归纳、小结等。方法得当,各教学资源得到优化组合,较好地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学生积极配合,反映强烈,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实验设计合理有创新,课堂气氛活跃,知识点得到充分落实。本节公开课得到同仁的一致好评。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后,积极思考交流,在学习中体现了师生的良好合作关系。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指导思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

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位于人教版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是对前一节“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论述的丰富和完善,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学生对电有着强烈而丰富的感性认识,然而化学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这一问题则是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安排本节教学内容的目的,恰恰是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认识到只有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才能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而且这一转化过程必须有特殊的装置—原电池。

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就“化学反应”而言,此前,学生已经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化学反应的分类及依据,以此为基础,他们可以更为深入地探究、了解原电池的反应本质和工作原理。

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干电池的正负极,初中物理上是认为规定的,并没有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化学能与热能》这节课的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清晰:火力发电、原电池实验探究(包括概念、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是本节内容的核心部分,应当重点介绍,也为接下来要学习的各类电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

在能力上,学生已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索能力。

并且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接触到的电器以及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们刚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⑵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⑶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二)过程与方法⑴通过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⑶通过思考与交流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⑵学生经过探究过程,可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通过对废旧电池的处理加深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从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四、教学模式:预习、实验探究、讨论、启发、讲解五、教学过程一、火力发电二、原电池1、定义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3、构成原电池的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原电池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原电池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原电池教学设计与反思仁化中学刘建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及构成;②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②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②经历探究过程,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教学方法:启发、实验演示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情景,引入主题以能源危机→火力发电缺点→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最早使用的电池—伏打电池→引入探究原电池的原理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一)组织学生思考与交流要想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变为电能,要设计怎样的一种装置?(以锌与稀硫酸反应为例)思考以下问题: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2、锌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的氢离子的?3、想什么办法使锌与氢离子分开,不让氢离子直接在锌表面得电子?4、如果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在平行插入同一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推测氢离子到哪里得电子?导线中有无电流?如何知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由锌与稀硫酸反应直接获得电能的装置图。

(二)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阶段1.原电池的概念通过做[实验2-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表格,并思考:1.铜片上是什么气体?铜片上的电子从哪来?2.锌片的质量有什么变化?3.锌片和铜片上各发生什么反应?4.从能量角度看,能量的转化形式是什么?组织探讨实验现象的解释,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并练习书写电极式和总反应方程式,抽象出原电池的概念。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授课班级:高一16班授课人:周勋亮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相关电能的材料,了解电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提高学生节约能源,节约用电的意识;2、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教具准备纯锌粒、锌片、铜片、稀硫酸、酒精、导线、烧杯、试管、灵敏电流计、音乐贺卡、柠檬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水果电池”:利用柠檬做水果电池,带动音乐贺卡继续“唱歌”观察、思考课堂引入,提起同学们兴趣板书: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提问:电能是一次能源还是二次能源回答考察学生预习情况,让课堂变得紧凑,回归课堂板书: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在书上打记出来【多媒体展示】水电站、风力发电站、火电站图片;提问:1、火力发电站的工作原理是什么?2、火力发电有哪些缺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1、煤炭是非可再生资源2、排除大量温室气体3、可能导致酸雨4、能量转化率低连续提问,让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已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问:触摸试管外壁,温度是否上升?【实验1】取小粒纯锌粒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化学为什么温度上升了?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观察现象能直接转化为了热能,那么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提示: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实验,通过反应方程式来进行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并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学生书写反应方程式,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并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提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在发生转移,那么能不能将其变成电流,产生电能呢?回答:可以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隔到不同的区域进行,产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即产生电能。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重要化学反应原理知识,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清晰:火力发电、原电池实验探究(包括概念、工作原理、组成集创造性应用)和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设计、工作原理和应用),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是本节内容的核心部分,应当重点介绍,第三部分中的燃料电池是生活中的新产品,可用于学生扩充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典型材料。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如新课引入的演示实验2-4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又通过“科学探究”和“思考与交流”,自己探究讨论归纳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同时,电池发明史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1)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2-4为学生动手实验。

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本节课是对前面所学化学与能源、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等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同时,也是对上一节关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能源论述的补充和完善,其将为选修四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他们基础好,动手能力强,求知欲望高,敢于展现自我。

知识层面: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物理课上所学电学知识和生活常识都为本节课在知识层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情感层面:日常生活中电池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使得学生对电池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知欲望;能力层面:本班学生基础知识较好,初步具备理论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分析问题。

三、教学目标(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概念、形成条件;②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常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科学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构建能量转化观,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四个一”利用一条思路: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论证得出结论。

使用一种方法: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掌握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实验中的应用。

学会一个知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定义、原理、形成条件。

体现一种思想:学以致用的思想。

难点: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的理解,以及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实验中的应用。

四、教法与学法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法、教法的共同支撑。

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分组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小组合作。

教法分析:本节课采用与学法相对应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一)设计思路本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板块,在重点板块中,采用在熟悉的知识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支持下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衍生新的问题,如此循环。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的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与构成的条件。

教学难点用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条件和装置。

教学过程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化石燃料燃烧蒸汽发电机1.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电池2.化学电源:化学能电能(氧化还原反应)正负极的判断方法1.根据电极材料判断:一般的,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为负极,活动性较弱的金属或者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强负弱正)2.根据电流方向或者电子流动方向来判断:在外电路(导线)上,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反应类型判断: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负氧正还)4.根据现象判断:溶解的一极为负极,增重或者有气泡放出的一极是正极。

5.电流表偏向的一极是正极。

6.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特别关注:在判断时,不要只根据金属的活泼性的相对强弱,还要考虑电解质溶液。

例如镁铝原电池和铝铜原电池。

【随堂练习】1下列烧杯中盛放的都是稀硫酸,在铜电极上能产生气泡的是 ------------------( A )2.A、B、C都是金属:B中混有C时,只有C能被盐酸溶解;A与B组成原电池时,A为电池的正极。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的第二章第二节,是电化学的重要知识。

其教学内容分成四个部分:①能源的简单分类;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③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④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探究。

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与能源”知识的提升和拓展,又是为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基础。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本课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原电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并且对带电粒子定向移动也非常了解。

这为学生学习原电池两极变化和外电路电子流向,理解原电池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生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原电池的感性认识,对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

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知识连贯性,学生可能不会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对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及电极方程式书写会存在问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2)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能正确规范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原电池的课堂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高中化学《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 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及构成条件
2.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重大意义
【学习重点】
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
【学习难点】
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问题思考1】阅读教材39 页完成下列问题
1.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与弊?
2.火力发电过程中化学能是直接转化为电能吗?
【问题思考2】通过甲和乙两个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思考甲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电
子?
2.Zn 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H+
的?
3.什么方法可使Zn 与H+分开,不让H+直接在
Zn 表面得电子?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一、原电池
1. 概念:
【问题思考 3】 阅读课本 40-41 页总结原电池的 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 工作原理:
3.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实践活动】利用水果制作原电池
【我的收获】
1. 反应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电子?
2. Zn 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 H +的?
3. 你怎样才能知道导线中有电子通过?
4. 乙实验中能量的转化形式?
思考乙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各个装置中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2.某金属能跟稀盐酸作用发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此金属是( )
A. Mg
B. Fe
C. Al
D. Cu
【课后作业】
1.课本P45 1、2、3、4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各种电池工作原理。

化学能与电能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引发学生思考,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板书设计:、本质、构成和原理。
(2)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会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
(1)以铜锌原电池(稀H2SO4作电解液)为例,通过宏观(实验现象)-微观(线路中电子、溶液中离子流动的方向分析)-符号(电极反应式)三重表征,形成原电池工作原理。
(2)通过原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以实验方法探索化学原理的乐趣,树立以设计和应用相结合的化学学科思想。
(2)通过了解原电池的发展过程,体会和欣赏化学学科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热爱化学热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本质、构成、原理。
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评价】投影展示部分同学设计的原电池装置图,分析工作原理,规范书面表达。
小组合作
完成实验
汇报结果
符号表征
生生评价
学以致用,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加深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的理解。
【环节四】回顾
总结
展望
【过渡】伏打电池的工作原理。
【讲解】展示电池的发展进程。
展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电池。
倾听
思考
前后呼应,解决本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教学背景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第一课时。教材在讲完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之后,以原电池为例,说明化学能与其它能量形式的相互转化。原电池是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学好本节课内容将有利于学生学习高二选修内容金属腐蚀与防护和双液电池模型。

高中化学 教学设计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教学设计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化学能与电能。

化学反应与能量是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着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又是为学习“电化学基础”奠定必要的基础。

2、内容选取课程标准关于化学能与电能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在本模块中只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本节根据学生对“电”的感性认识及其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问题产生的兴趣,通过看“鸟巢和水立方”的夜间照片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研究之中,并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原电池概念。

在学生认识原电池概念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发现原电池的部分构成,根据各对比组不同现象对比得出相应结论。

然后综合结论发现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3、教学策略⑴.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节教学中采用了“自学——引导”和“演示探究——分组探究”等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发现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科学严谨态度,合作团队精神。

⑵.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

【教育资料】《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专用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根椐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本课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来组织课堂教学。

1、从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引入新课学习。

2、通过的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并认识其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3、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装置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进行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判断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最终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结论。

4、通过课本上的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实现本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二、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研究之中。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u片
2 H + 2 e 一 一
H 1( 还原反应 ) 正极
H f + z n
总 的 离子 反 应 式 : 2 H +Z n—
法, 提 高 他 们 的 科 学 探 究 能 力 和 实 践 能 力 。下 面笔 者 以 《 化 学 能 与电能》 ( 第一课时 ) 教 学 设 计 为 例 谈 谈 这 五 步 在 高 中化 学 课 堂的实施 。 活 动一 : 从 做 中“ 疑” : 水 果 为 什 么 可 以说 话 在课 堂开始 老师首先播 放火力发 电的视频 。 并 让 学 生 找 火力 发 电 中 能 量 转 换 过 程 及 火 力 发 电存 在 的弊 端 .学 生 经 过 思考 与交 流后 很 容 易 得 出火 力 发 电存 在 的 弊端 : ( 1 ) 煤 炭 是 非 可再生 资源 , 会 造成能源危 机 ; ( 2 ) 煤 炭 燃 烧 会 产 生 污 染 性 气体 ; ( 3 ) 经 多 次转 换 , 能量损耗 大, 燃 料 的利 用 率 低 。此 时 老 师 巧妙地引 导学生 : 假设你是 电力工程师 , 面对 这 些 弊 端 . 你 会 如何 应 对 呢 ? 学 生 很 容 易 想 到研 究 新 的发 电方 式 : 化 学 能一 电能。“ 但是有这样的装置 吗?” 学 生 内心 此 时 必 定 是 充 满 怀 疑。 老师引导学生试一试 : 分 别 将 锌 片 和 铜 片 平 行 插 入 到 橙 子 中, 戴 上耳机 , 将耳机 的插头 同时接触锌 片和铜片 。 听 听 … …
九小组 , 学生分组实验 , 进行探究 , 并 记 录实 验 现 象 。 第一 大组 ( 1 、 2 、 3 4 , 组) : 锌片( 两片 ) 、 铜片、 铁钉 、 碳棒 、 橙 子、 双接头耳机。
学生会惊喜 地发现 : 水果竟然 可以“ 说话 ” , 但 是“ 水 果 为 什 么 可 以说 话 呢 ” ? 设计 意图 : 由生 活 中火 力 发 电 的 弊 端 导 入 , 提 高学 生 的 学
电子流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 —c u

电流流 向: c u —z n
溶液 中离 子 流 向 : 阳离 子移 向正 极 , 阴离 子 移 向 负极 。
关 键词 : 做 中学 《 化 学 能 与 电 能》 高 中化 学教 学 杜威有 句名 言 : “ 一 个 儿 童 要 学 习 的 最 难 的课 程 就 是 实 践 课 ,假 如 他 学 不 好 这 门课 程 ,再 多 的 书 本 知 识 也 补 偿 不 了 。” 他 的实 用 主 义 教 学 思 想 之 一 就 是 “ 从做 中学” . 主 张“ 在 做 事 里 面求 学 问 ” 。从 笔 者 的 角 度 , 从做 中“ 学” , 实 际 上 包 含 从 做巾“ 疑、 学、 探、 悟、 用” 五个过程 。 课 堂 中真 正 实 施 这 五 步 , 充 分调 动学 生 主 动 参 与 探 究 学 习 的 积 极 性 ,培 养 他 们 的合 作
透过现象看本质 , 通 过 分 析 总 结 铜 锌 原 电池 的微 观原 理 ,
最 终 学 生 明 白 :水 果 可 以说 话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有 一 个 自发 发 生 的 氧 化还 原 反 应 。
设计 意图 : 让 学 生 自己 动 手 操 作 , 观察实验 现象 , 分 析 现 象本质 。 从做 中“ 学” : 水果 可以说话 的原因 , 激发学 生的学 习
热情 。 活动 三 : 从 做中“ 探” : 探 究 水 果 可 以 说 话 的 条件
水果在什么条件下都 可以“ 说话 ” 吗 ? 老 师 抛 出这 个 疑 问 之后 , 引导学生观察 , 上 述 实 验 装 置 及 水 果 可 以说 话 的 装 置 , 分 析 原 电 池装 置 的构 成 条 件 : 两极 、 一液 、 一路 。 为 激发 学 生 的 探究精神, 老 师 提 出 改 变 影 响 实 验 的一 个 因 子 , 探 究 水 果 可 以 说话 的 条 件 , 即 原 电 池 的 构 成 条 件 。将 全 班 学 生 分 成 三 大 组 、
1 . 将 C u 片 插 入 稀 H S O 中
2. 将 Z n片 插 入 稀 H S O 中 3 . Zn片 和 Cu片 用 导 线 连 接 ( 中 间接
制 片儿 叫 ^ 脱 象
锌 片上 有 气 泡 锌 片 无 气 泡 , 铜 片上
生活中 , 解 决 生 活 中的 困惑 , 谈 谈 从 做 中“ 疑、 学、 探、 悟、 用” 这 五 步在 高 中化 学课 堂 中 的 实施 ‘
学生动手实验 , 并 记 录现 象
实验 操 作 实验 现 象
探、 悟、 用” 五个过程。 本 研 究 以《 化 学 能 与 电能 》 ( 第一 课 时 ) 教 学 设 计 为例 , 从“ 水果为什 么可以说话 ” 引入 , 解释“ 水果 可以
说 话的原因” 及探究“ 水果可以说话的条件” . 最 后 将 其 应 用 于
精 神 , 帮助 他 们 获得 未来 发 展 所 必 需 的化 学 知 识 、技 能 和方
电流 表 ) 插 入 稀 H S O 中
有气泡 , 电流 表 指 针 发 生偏 转 。
在学生完成实验后 . 老师 引导 学 生 一 起 分 析 总 结
电极 材料 Z n片 电极 反 应 及 反应 类 型 z n _2 e 一 一 Z n ( 氧 化反 应 ) 负极
■墨
从 做 中

“ 疑 ’ — 广’ 探 、 - 阻 I 口、 用
,,
以《 化 学 能与 电 能》 ( 第一 课 时 ) 教 学设 计 为例
梁彩 胜 杨 志 彬
5 3 7 1 0 0 )
( 贵港市圣湖中学 , 广西 贵港
摘 要 : 杜 威的“ 从做 中学” 实 际 上 包含 从 做 中 “ 疑、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