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电子教案与讲义学习
《环境影响评价》课堂讲义
《环境影响评价》课堂讲义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教学重点:1.环境影响及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本特征;3.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内容: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重点讲授: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内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法律依据;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重点讲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和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内容:环境标准的概念和作用,环境标准体系,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重点讲授:中国环境标准体系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内容: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及实施情况重点讲授: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1.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1.1环境1.1.1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定义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是相对于主体的客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目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的含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
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众多自然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天然水体、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等;也包括经过人类改造过和创造出的事物,如水库、农田、园林、村落、城市、工厂、港口、公路、铁路等等。
它既包括这些物理要素,也包括由这些要素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的状态和相互关系。
(补充材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概念也在变化。
以前人们往往把环境仅仅看作单个物理要素的简单组合,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环境评价PPT讲义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 沙尘暴源区、荒 漠中的绿洲、严重缺 水地区、珍稀动植物 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 统、天然林、热带雨 林、红树林、珊瑚礁、 鱼虾产卵场、重要湿 地和天然渔场等。
3.社会关注区 人口密集区、文 教区、党政机关集中 的办公地点、疗养地、 医院等,以及具有历 史、文化、科学、民 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举例说明 谢谢观赏
结论与 建议 建设项目拟采取 的防治措施及预 期治理效果
评价适用标准
建设项目 基本情况
谢谢大家的观看!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
环境标准
• 国家标准 • 地方标准 • 行业标准
注意事项
• 新环保法按日罚,且没有 上限 • 对于地方标准,若国家没 有规定的,可设;有的, 执行强度不低于国家标准。 • 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 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环境影响评价总体要求
技术原则
工作程序及内容
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污 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的建设项目主要包括:
a、污染因素单一,而且污染物种类少、产生量小或毒性较低的建设项目; b、对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有一定影响,但不改变生态系统 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 c、基本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项目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作 用 对 象
最新第二章-环境评价学的理论基础教学讲义PPT课件
❖ 可持续发展对环评工作的要求: 1. 加强环境评价自身的发展 • 拓宽内容体系 • 改进环评方法 2. 加强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环境评价标准概述
一、环境基准和环境标准
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中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对特定对象(一
般为人或生物)不产生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水平,一般以剂 量—效应关系表示。
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特点和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的 不良因素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排放量),以 及标准分级所作的强制性规定。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实现特定环境目标而以环 境质量标准为基础,以污染防治技术、经济可行性 为依据制定的,是直接监控污染源、实现环境质量 标准的基本途径和控制手段。(书上无)
环境标准以环境基准为依据,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 因素所制定的限制值,具有法律强制性,且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不算的修改和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 理办法中规定:
环境保护标准是为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 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 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的总称。它是评价环 境状况和其他一切环保工作的法定依据。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要素污染防 治法制定的,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实施的针对具体环境要素的 环境质量功能区划、污染物项目确定和标准分级以及污染物 浓度限值的强制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是国家经济技术多种水平的综合 反映,是一定时期内评价环境质量的尺度,是制定 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准绳,是进行环境规划、评价、 管理的依据。
环境评价的生态学理论体系
❖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生态承载力; ❖ 生态价值论; ❖ 生态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价; ❖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平衡; ❖ 景观生态学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 全球生态学过程及后果、生物多样性保护; ❖ 环境生态学中污染物生态行为、生态监测及影响评价; ❖ 工业生态学中工业生态系统、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
课程设计环境评价
课程设计环境评价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某一章节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相应的习题。
同时,学生需要完成某个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此外,学生还需要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与课本相关联的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详细规定了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例如,我们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逐一讲解和巩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在讲解某个概念时,我们会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们会安排相应的习题和实验,以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例如,在学习某一章节的知识点时,我们会将其与前后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此外,我们还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选择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在课堂上,我们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例如,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我们会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和阐述。
同时,我们会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采用讨论法促进课堂互动。
在案例分析环节,我们会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此外,我们还会在课堂上安排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我们选择了适当的教学资源,以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环境评价概述优秀课件
2021/3/14
14
5.环境质量的生态价值 (1)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向水体排污→水体质量↓(如DO↓)→水 生生物生长发育↓ →死亡有机体发酵进一步 耗氧→水质进一步恶化。 (2)生态系统对环境质量的作用
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改变环境质量 的能力。如水生生物数量、种类变化使DO变 化,树木使空气中SO2浓度变化。
2021/3/14
18
环境质量评价的工作内容包括: 环境质量(客体)的识别; 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主体)需要的分析
; 人类社会行为。
2021/3/14
19
人类社会行为与需要的分析
最密切的是经济发展行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
活动是指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利用工具去
广义上讲是对环境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 对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对其与社会、经 济发展活动的协调性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等 。
2021/3/14
17
2、目的和对象
目的:为了能够行动,而为了行动,就要对环 境质量进行评价。
对象:环境质量价值
3、本质和特点
本质:环境质量价值的反映。
特点:(1)环境质量评价随评价主体的变化而 变化 (2)随道德准则的不同而不同 另外,还有综合性和动态性等。
②化学方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水、食物 中的化学污染都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③生物方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如环境中的各种 微生物
2021/3/14
16
第二节 环境评价
一、环境评价
1、定义
环境评价就是对环境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 和方法给予定性和定量的说明与描述。
环境评价从保护环境和建设环境的角度进 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2021/3/14
第八章-环境评价
一 环境评价的方法
2、指数评价法——最早使用的方法
(1)环境质量指数的基本形式 PC S
P为环境质量指数;C为该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S该污 染物对环境影响程度的某一数值或标准。
如果环境中存在多种污染物且相互没有激励或抑制,则环 境质量指数可以各污染物质量指数的和来表示:
PC 1C2 Cn Ci
三 环境评价的分类
2 按评价参数分:
卫生学评价; 生态学评价; 污染物(化学污染物、生物学污染物)评价; 物理学(声学、光学、电磁学、热力学等)评价; 地质学评价; 经济学评价; 美学评价等。
三 环境评价的分类
3 按评价区域分: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农村环境质量评价; 流域环境质量评价; 风景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 自然保护区环境质量评价; 海洋环境质量评价; 工矿区环境质量; 交通环境质量评价
素等给予考虑和评估,有时在没有充分资料情况 下,作出定性和定量的估计。
3 专家评价法
(3)一般评价步骤
确定评价主题; 编制评价事件一览表; 选择专家(一般10~50人); 环境预测和价值判断(专家匿名函询); 结果的处理与表达。
二 环境评价的程序
1、三个方面的工作: 环境调查、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 2、调查、监测和评价的工作内容: 污染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效应; 3、总的评价程序: 调查——监测——评价——综合防治
Mi=Pi+ Ri+Bi+Wi Wi除以总产品数就得到单位产品的污染物量wi。
4、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2)排污系数法 排污系数法有三类:单位产品基、单位 产值基和单位原材料基
已知某行业某产品的产量、产值和原材 料消耗量,乘以相应的排污系数即为污 染物排放量。
环评培训讲义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杨海真
前言
•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决策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预测,提出优选方 案和解决对策,从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综合考虑,协调 人们的短期行为和长远利益,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利用自然 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纳入区域性开发的建设项目,如编制区域开发规划时进行了环境影响评 价,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已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且建设项目的 性质、规模、地点或采用的生产工艺符合区域开发总体要求的,经有审 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适当简化。
• 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类别按其中等级最严的确定。 • 国家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明令禁止建设或投资,如列入《淘汰落后生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 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 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 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 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 部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 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 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 基本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 设项目。
环境影响登记表
• 基本不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 恶臭、噪声、震动、热污染、放射性、 电磁波等不利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
• 基本不改变地形、地貌、水文、土壤、 生物多样性等,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 功能的建设项目;
• 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 目。
环评培训课件
环评问题与对策
05
环评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问题
环评技术落后,缺乏先 进的评价方法和模型, 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
数据问题
数据来源不统一,数据 质量差,影响评价结果
的可靠性。
管理问题
环评管理不规范,缺乏 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
环评工作流于形式。
公众参与问题
公众参与度低,环评过 程中缺乏有效的公众沟
通机制。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建设项目环评的 应用和实践,提高学员对环评实践的 理解和掌握。
规划环评
规划环评概述
介绍规划环评的定义、目的、 原则和程序。
规划环评内容
详细说明规划环评需要包含的 内容,如规划分析、环境现状 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 评价等。
规划环评审批
介绍规划环评的审批流程和审 批要求,包括审批机关、审批 程序、审批标准等。
规划环评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规划环评 的应用和实践,提高学员对环
评实践的理解和掌握。
政策环评
政策环评概述
政策环评内容
介绍政策环评的定义、目的、原则和程序 。
详细说明政策环评需要包含的内容,如政 策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 预测与评价等。
政策环评审批
政策环评案例分析
介绍政策环评的审批流程和审批要求,包 括审批机关、审批程序、审批标准等。
规划环评案例
总结词
分析规划环评在城市规划、区域开发 等领域的应用。
详细描述
选取城市规划、区域开发等领域的规 划环评案例,介绍其评价范围、评价 重点和评价方法,以及规划环评在规 划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政策环评案例
总结词
探讨政策环评在国家或地方政策制定中的应 用。
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课件
• 评价方法:
生态现状评价要有大量数据支持评价结果, 也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 方法进行。常 用的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 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 态学法、数学 评价方法等。
• 现状评价结论:
现状评价结论要明确回答区域环境的生态 完整性、人与自然的共生性、 土地和植被的生 产能力受到破坏等重大环境问题,要回答自然 资源的特征及其对干扰的承受 能力,并用可持 续发展的观点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判定。
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课件
三、
(1) 选定影响预测的主要对象和主要预测因子。 (2) 根据预测的影响对象和因子选择预测方法、
模式、参数,并进行计算。 (3) 研究确定评价标准和进行主要生态系统和主
要环境功能的预测评价。 (4) 进行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关影响的综合
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课件
2
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对土地、 生物、水资源等生态因子)影响的 预测内容包括:
①是否带来某些新的生态变化; ②是否使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 ③是否使生 态问题发生时间与空间上的变更; ④是否使某些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要根据不同因子受开发建设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 现和累积情况进行预测评估。从时 间分布上可以表现为年 内(月份)和年际(准备期、施工期、运转期)变化两个方面。 从空间分 布可以划分为宏观(开发区域及其周边地区)和微观 (影响因子分布)两个部分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课件
第七章 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态环境调查与现状评价 第三节 各类开发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要点 第四节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替代方案
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课件
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是指对开发建设项目在建 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的非污染性影响进 行评价。为方便起见,通常称为生态影响评价。
环境评价培训讲义
第六章 水环境影响评价
6.4水质模型的标定--参数估值
g单位(天) 2、公式估算法:
-求藻类呼吸系数
例题
在某河段,每隔4小时测定一次DO,分析
结果与计算如下表:求K2
时间 DO浓度 饱和DO浓度 ai
(钟点) ml/L
ml/L
ai2
di
Ai*di
18:00 7.43 7.30
第六章 水环境影响评价 6.1 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2、复氧过程 (1)大气复氧 (2)光合作用
四、水温变化过程 热污染及其影响。
第六章 水环境影响评价 6.2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指数法 常用方法 生物学评价法
概率统计方法 一、指数评价法 1、一般型指数 (1)内梅罗指数(较常用的一种 )
第六章 水环境影响评价 6.2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6.5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二、现状调查与评价 1、筛选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的筛选,应根据评价项目特点和当地水环境 污染特点确定,具体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和工农业常见排放的污染物; (2)等标排放量大的污染物(危害大的污染物慎重
取舍); (3)受影响水体已造成严重污染或无污染负荷的污
染物; (4)环境调查已超标或接近超标的污染物; (5)地方环保部门要求预测的敏感污染物;
种的多样性指数;
生产力指数;
(1)
值 生产量/呼吸量
正常 1 偏离过大则表明污染
(2)自养指数
> 100 污染
第六章 水环境影响评价
6.3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一、完全混合模型 适用于小河或持久性污染物影响; 河流稳态定常排污; 污染物在整个河段内均匀混合; 无支流或其它排污口废水汇入。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教学指导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教学指导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该课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新兴分支学科。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这门学科揭示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要与环境系统状态之间的客观关系,探讨了环境质量评价的原则及其标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有关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评价的基本程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评价项目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应着重立足于:1.系统介绍生态评价与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环境评价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环境评价标准,生态与环境评价的程序及技术。
2.在阐明环境评价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调环境评价论的学习。
三、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鉴于课程的基础理论较多、实践性特点及其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1. 拓宽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质量评价或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范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及时介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多用实际案例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增加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兴趣。
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评价对象、评价步骤、识别方法和评价方法有较系统、深入的理解,能够掌握主要类型评价的评价程序和常用方法。
应用本课程中所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能够对一般的环境质量评价项目开展评价。
五、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内容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方法,部分章节在教师指导下的分组讨论方式。
六、课程教学资料1.教材:环境评价学、张征主编、高教出版社参考书:1. 《环境评价》陆雍森等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环境质量评价》王华东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3.《环境质量评价》郦桂芬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七、成绩评定1、根据《西南科技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办法》(西南科大发[2001]207号)第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考核资格,必须重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影响评价学习要求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念1、识记:1)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定义;2)环境的基本特征;3)环境影响的概念和分类;4)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及评价主体;5)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概念;6)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7)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时间,《环评法》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9)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特征;10)环境标准的概念;11)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及我国环境标准体系。
2、领会:1)环境影响的分类;4)理想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5)环境影响报告书包含的内容;6)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7)环境标准的作用;8)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和程序。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1、识记:1)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定义与分类;2)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所遵循的原则;3)环境影响分类筛选的依据和划分的类型;4)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5)环境现状调查范围、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6)环境影响预测原则、预测阶段和时段、预测范围。
2、领会:1)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2)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原则;3)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4)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内容;5)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6)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点。
3、简单应用:1)评价单位资格考核与人员培训管理办法;2)评价大纲的审查程序;3)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管理办法;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1、识记:1)环境影响识别的概念;2)环境影响识别方法类型;3)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类型;4)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类型。
2、领会:1)环境影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的识别方法;2)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及其应用条件;3)指数法、矩阵法、图形叠置法、网络法的应用;4)GIS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5)GIS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6)GIS在项目选址中的应用;7)GIS在环境影响预测模型中的应用。
3、简单应用:1)环境影响程度的识别方法;2)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选用;3)指数法、矩阵法、网络法的应用。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识记:1)水体污染、水体自净的概念;2)水体污染物的分类;3)饱和溶解氧浓度的计算公式;4)河流完全混合模型及其适用条件;5)河流一维水质模型及其适用条件;6)污染物与河水完全混合所需距离的计算公式;7)BOD-DO耦合模型及其适用条件;8)湖泊完全混合模型及其适用条件;9)卡拉拉乌舍夫扩散模型的适用条件;10)混合系数标定方法的类型;11)好氧系数和复氧系数的估值方法类型;1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13)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分区及执行标准;14)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依据;15)溶解氧和pH值的标准型指数的计算公式;16)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预测点的确定、预测期、预测方法;17)自净利用指数的计算公式。
2、领会:1)水污染源的类型;;2)水体污染物种类;3)水体自净物理自净过程;4)污染物的好氧生化衰减过程;5)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6)工业、水利、农业、矿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建设项目的水环境影响识别;7)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8)水质现状评价方法;9)水污染源和水体的简化方法;10)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11)水环境影响重大性的判断方法;12)消除和减轻地表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3、简单应用:1)河流完全混合模型;2)河流一维水质模型;3)BOD-DO耦合模型;4)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5)地表水环境功能分区;6)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7)溶解氧和pH值的标准型指数的计算;8)水污染源和水体的简化;9)自净利用指数法的应用;10)消除和减轻地表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4、综合应用:1)BOD-DO的偶合模型;2)水环境影响识别;3)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识记:1)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物;2)判定近地面层大气稳定度的条件;3)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烟流形状;4)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及其适用条件;5)有混合层反射的扩散公式的适用条件;6)熏烟扩散公式的适用条件;7)连续线源公式的适用条件;8)连续面源扩散公式及适用条件;9)日均浓度的计算方法;10)长期平均浓度的计算方法;11)不同高度风速的换算公式;12)取样时间的订正方法;1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计算公式;14)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分区级执行标准;15)大气污染源评价方法;16)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范围、监测项目、布点原则和方法、监测制度;17)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18)燃煤S02和烟尘排放量的计算公式。
2、领会:1)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稀释扩散;2)近地面层大气稳定度的判断;3)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烟流形状;4)风、辐射与云、天气形势、下垫面条件等对大气污染的影响;5)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及其适用条件;6)有混合层反射的扩散公式及其适用条件;7)熏烟扩散公式及其适用条件;8)连续线源公式及其适用条件;9)连续面源扩散公式及适用条件;10)日均浓度的计算方法;11)长期平均浓度的计算公式;12)扩散参数的确定方法;13)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14)预测模式的性能评价;15)大气环境影响的类型;16)交通运输、能源、矿业等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识别;1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11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19)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20)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范围、监测项目、布点原则和方法、监测制度;2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3、简单应用1)大气稳定度的判断方法;2)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3)不同高度风速的换算公式;4)扩散参数的确定方法;5)有效源高的确定方法;6)取样时间的订正方法;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8)燃煤S02和烟尘排放量的计算方法;9)大气污染源的评价方法;10)大气环境预测模式的选择。
4、综合应用:1)连续点源烟流扩散模式;2)大气环境影响识别;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第六章土壤环境影响评价1、识记:1)土壤环境影响类型;2)区域土壤类型特征的调查内容;3)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因子;4)土壤环境污染监测布点和采样方法;5)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轻度污染标准、土壤临界含量、植物的初始污染的概念;6)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模式;7)土壤沙化、盐渍化、沼泽化、土壤侵蚀、土壤破坏的评价因子;8)农药残留模式,重金属累计模式,土壤环境容量计算模式;9)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及其影响因素;2、领会:1)土壤的特征;2)影响土壤环境污染的因素;3)影响土壤退化、破坏的主要因素;4)工业、水利、矿业、农业、交通、能源工程项目对土壤环境的影响;5)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的步骤;6)土壤污染源调查内容;7)土壤环境污染监测步骤;8)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方法;9)土壤质量评价图的编制方法;10)土壤退化现状调查的内容;11)预测污染物在土壤中累积和污染趋势的一般步骤;12)土壤资源破坏和损失的预测方法和预测步骤;13)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途径;14)土壤污染、退化、破坏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3、简单应用:1)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模式;2)土壤沙化、盐渍化、沼泽化、土壤侵蚀、土壤破坏现状调查的内容和评价标准;3)农药残留模式,重金属累计模式,土壤环境容量计算模式;4)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及其影响因素;5)土壤污染、退化、破坏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4、综合应用:1)土壤环境影响识别;2)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章环境噪声影响评价1、识记:1)环境噪声、环境噪声源、环境噪声污染;2)噪声的基本评价量;3)分贝的运算公式;4)噪声衰减的计算公式;5)评价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评价的范围;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分区级执行标准;7)厂区噪声水平监测的布点方法、测量时段、测量方法;8)厂界噪声水平监测布点方法、监测时段、测量方法;9)居住区噪声水平监测布点方法、监测时段、测量方法;10)环境噪声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布置方法。
2、领会:1)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2)环境噪声现状监测与评价内容;3)环境噪声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布置方法;4)环境噪声预测计算程序;5)工业企业生产噪声预测;6)工程施工噪声影响预测;7)公路噪声影响预测;8)机场噪声预测;9)噪声影响评价的内容;10)噪声防治对策。
3、简单应用:1)噪声评价的物理量;2)分贝的运算;3)噪声衰减的计算;4)工矿企业环境噪声现状监测原则;5)噪声防治对策。
4、综合应用: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技术程序和基本内容。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1、识记: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及类型;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4)环境容量的概念及类型;5)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及分类;6)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7)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及指标构成;8)环境敏感区的分类。
2、领会: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意义;4)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基本内容;5)区域宏观环境总量控制基本思路;6)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分析程序;7)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方法;8)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主要内容;9)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及指标构成;10)区域开发土地利用的适宜度分析方法;11)区域开发土地生态适宜度分析方法;12)区域开发方案的合理性分析;13)区域环境管理计划及其作用;14)区域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3、简单应用:1)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测算与分配分析;2)区域开发土地利用的适宜度分析;3)区域开发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4)区域环境管理计划的制定。
4、综合应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和方法。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识记: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2)生物量、异质性、景观、生物多样性、敏感区、承载能力;3)生态系统机构完整性的表现;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级别划分依据;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6)生态现状评价的主要方法;7)生态影响预测方法;8)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2、领会: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术语;2)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3)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程序;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级别的划分;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6)生态环境影响识别方法;7)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8)生态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9)生态影响预测内容;10)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和替代方案;1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应用;12)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13)美国生物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步骤和主要评价方法。
3、简单应用:1)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2)评价级别的划分和评价范围的确定;3)生态影响的识别;4)生态环境调查内容;5)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6)生态影响的评价方法4、综合应用:1)生态环境影响的识别;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程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