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秋季班(上册)教案第7课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含答案)
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
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
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是《秋天的怀念》
一、课文简介
《秋天的怀念》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的回忆,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二、文章结构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作者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第二部分(3-6段),作者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照顾,表现出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第三部分(7-8段),作者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和怀念。
三、重点词语解释
1.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2. 央求:恳求,乞求。
3.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
4. 诀别:分别,离别。
5. 淡雅:雅致简单,素净雅致。
四、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段):描述秋天景色的萧瑟和作者的孤独无助,为下文做铺垫。
第二部分(3-6段):回忆母亲对作者的照顾,展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第三部分(7-8段):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表达对母爱的感激和怀念。
五、主旨概括
本文通过描绘秋天景色和回忆母亲的无私照顾,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展现母亲对“我”的照顾和“我”内心的挣扎,文章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珍惜。
六、艺术手法分析
1. 情景交融:作者将秋天的景色与自己的内心感受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受。
2. 细节描写:作者通过对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的描写,表现出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7课《金色花》教案
此外,学生在诗歌创作环节表现得相当积极,但部分学生的作品仍显得有些生硬。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创作技巧的讲解,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等。
-词语理解: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如娇嫩、笑靥、缠绵等,并理解其在诗句中的含义。
-课文解析:分析金色花的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寓意。
-诗歌鉴赏:学会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欣赏现代诗歌。
-创作实践:尝试以身边事物为题材,创作一首小诗。
举例解释:
-在诗歌朗读方面,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例如,通过示范、模仿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金色花》。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金色花》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感。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几点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诗歌朗读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虽然我提前准备了示范朗读,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难以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针对这个问题,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朗读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多加模仿和练习,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4.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欣赏泰戈尔的诗歌,感受其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金色花》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培养对现代诗歌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深入理解泰戈尔诗歌的内涵,提升文化自信。
-在诗歌鉴赏方面,教师可提供一些鉴赏技巧,如关注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描绘的形象等,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艺术魅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荷叶母亲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荷叶母亲教案一. 教材分析《荷叶母亲》这篇课文选自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是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
课文以荷叶比喻母亲,通过荷叶保护红莲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教育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体会家庭的温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开始对父母的爱有更深入的思考。
他们在生活中感受过家庭的温暖,对母爱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另一方面,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也可能对父母的关爱产生抵触情绪,忽视了父母爱的伟大。
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母爱,体会家庭的温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学会珍惜家庭的温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感悟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从而产生共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感悟课文的过程中,体验母爱的伟大,学会珍惜家庭温暖。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视频。
2.生字词卡片。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冰心及其作品《荷叶母亲》。
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教师适时提示生字词的发音和意义。
跟读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课文中的动作,如“红莲躲在母亲怀中”,“母亲微笑着,轻轻地摇着头”等,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情节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朗读结束后,教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课文中的情节表演出来,进一步体会母爱的伟大。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抢答,巩固生字词学习。
初一语文第7讲: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教师版)
第7讲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不用添加内容,任课老师根据学生情况自行添加)(不用添加内容,也不做修改)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一、顺叙及其作用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
顺叙的作用: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及其作用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从头来记叙。
倒叙作用: 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三、插叙及其作用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束后,再接着原线叙述。
插叙的作用:1、结合本段内容回答,交代…………内容2、联系上文回答,揭示…………原因3、联系下文回答,推动…………情节往下发展4、联系全文回答,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曲折,使中心更突出,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四、倒叙和插叙的区别倒叙是就全篇而言的,回想的篇幅长,占整篇文章的主体,是表现中心的主要内容,回想结束后,情节不再向前发展,首尾基本上在一个时间段上。
(如《风筝》、插叙是就局部而言的,回想的篇幅短,回想结束后,情节继续向前发展(如、《羚羊木雕》、)(添加2条以上,加粗,宋体5号)1、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2、顺序、倒叙、插叙的三种作用(不用添加内容,任课老师根据学生情况自行添加)(至少6道例题(小题、大题比例2:1),逐一配解析和答案,“答案”和“解析”二字加粗)温暖一生的假糖余华①下岗后,我开了一家糖果店。
②一天,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来到我的店门前。
我一眼认出,她是我上小学的班主任刘老师,于是赶紧低下头,不想让她发现……③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文化大革命已接近尾声。
一天早上,我很早就来到学校。
在教室外面的拐角处。
初中语文 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之记叙顺序及作用-答案版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之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文的叙述顺序及作用叙述顺序:1.倒叙: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到最后写,后发生的事情放到文章的前面去写。
2.插叙:正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插入另外一件事(当前的事件并没有讲完),另外一件事情讲完之后接着原来的事件继续叙述。
(多采用回忆的形式或者场景切换、时间转换等形式)3.补叙:由于情节发展或者表达主题的需要,将前面已经讲过的事情再用一两句话进行补充说明。
4.顺叙:也称为正叙。
就是按照事情发展或者是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
5.平叙(了解即可):指在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者是两件以上的事情。
(考试一般不会考到)考试考的较多的是倒序和插叙,这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
无论哪种叙述方式,都有突出或者是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叙述顺序的作用:倒序的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3.突出文章的主题。
插叙的作用:1.突出文章的主旨。
2.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3.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
补叙的作用:1.补充交代上文……的原因/结局2.深化文章的主题。
3.引人深思。
例文一:(一)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张莹①六月,花红柳绿。
小城的清晨,异常清爽。
②今天,太阳还没起床,街上却比往日热闹了许多,陆陆续续的人啊、车啊,都奔向一个个写着“高考考点”的地方。
③“哈,都穿上我们的新衣服啦!”一群穿着一模一样红T恤的少年,在轻声地交谈着。
彼此看着T恤上五个可爱的字——明天会更好,他们相互举拳示意“加油”。
④“老师来了……”不知是谁轻声地说了一句,底下红色的一片刹那间安静了下来。
⑤一位拄着拐杖的年轻男子朝他们走来,同样身着一件红色T恤。
⑥孩子们好奇地围过去,老师的T恤后面竟然也有五个字——我们在一起。
“老师……”微弱的,却又是清清楚楚的哽咽,在红色的人群中蔓延开来。
⑦那拄拐杖的男子微笑着,轻轻拍拍紧挨着他的孩子:“没事儿,老师这不是来了吗?放心去吧,老师等着你们!记着哦,我们是风火少年!”⑧“是,我们一起去追风……”孩子们相继笑了,响亮地和老师应和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金色花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金色花教案一. 教材分析《金色花》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描写人与人之间真挚感情的优美文章。
文章以一个小孩变成金色花的形式,表达了他对母亲的热爱和关心。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学会珍惜亲情,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感世界,对亲情、友情等情感开始有更深入的思考。
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于亲情的理解和体验可能还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体验和感悟亲情,提高他们对亲情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伟大,学会珍惜亲情,培养热爱母亲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2.难点:深刻理解课文的寓意,感悟亲情的伟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产生共鸣,培养他们的亲情观念。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原文的录音,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力训练。
2.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话题:提前准备一些与亲情相关的话题,用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的大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讲解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7课《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教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诗《荷叶母亲》的基本概念、生字新词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母爱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和珍惜母爱。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荷叶母亲》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形式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他们在朗读课文时,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解课文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上,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7课《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7课《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理解课文标题,了解作者冰心及其作品背景。
2.诵读课文,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如“荷叶”、“庇护”等。
-对于文学修辞手法的识别,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例句,如“荷叶为我撑起一片绿伞”,讲解比喻手法,并让学生尝试模仿创作。
-在情感体验与表达方面,教师可以设置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借鉴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将个人对母爱的感悟写成短文,以此帮助学生突破表达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荷叶母亲》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母亲对你的关爱和照顾?”(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母爱的伟大和深情。
-阅读技能的培养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把握散文诗的节奏和韵律,通过默读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五篇范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五篇范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一、教学目标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2.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三、课时安排:1个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一)出示学习目标(二)自学指导一——感知。
自学内容: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内容。
自学方法:1.可从本文的标题、中心、材料安排上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的内容。
2.边默读边用笔将自学感悟、自学成果批注于课文段落旁边。
生自学,师巡视。
达标测试:a.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c.全文一共写了多少个第一次?重点写了哪几次?作者为什么详写所有“第一次”?生答,兵教兵纠正答案,教师引导。
成果交流: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全文一共写了8个第一次。
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
略写的有六件事,1 均一笔带过。
这样写详略得当: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三)自学指导三——品味。
自学内容: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完成于《动态》P20第3题第(2)小题)2.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答,兵教兵纠正答案,教师引导。
成果交流:1.提示:风情比风景、风光更多了一种情调。
2.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四)自学指导三:——体验。
自学内容:联系本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任选下面1~2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火感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短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脉络,感知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细节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2.分析课文语言特点,学习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提高审美情趣。
2.运用课文所学,进行写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学生自由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边阅读边勾画出生字词和关键语句。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3.教师提问:课文中哪个细节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生字词和关键语句。
2.教师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知识点。
2.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学习?二、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设问等。
2.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技巧在课文中的运用。
三、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的生活小确幸”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1.学生分享写作心得,教师点评。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知识点。
2.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二、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环境、人物、情感等。
2.学生分析这些细节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技巧。
2.教师分析这些技巧在课文中的运用。
四、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1.学生分享写作心得,教师点评。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知识点。
2.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独特视角?二、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独特视角,如观察、思考、感悟等。
语文:备课资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短文两篇》(含5篇)
语文:备课资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短文两篇》(含5篇)第一篇:语文:备课资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短文两篇》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教学目标:知识储备点:1.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2.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能力培养点: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情感体验点: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2.体验人生第一次的真切感受。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文类型:课内自读课教学方法:朗读法。
通过朗读学生与文章直接对话。
学习方法:研讨点拨法。
教学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行道树》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一、课文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三、整体感知①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2024年部编七年级教案第七课《散步》
2024年部编七年级教案第七课《散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散步》,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通过本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尊重和关爱他人的品质,增强亲情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情感,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课文相关图片和资料。
4. 学生的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首关于亲情的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亲情,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5. 语言品味:挑选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让学生品味、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6.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的情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散步》2. 作者:莫怀戚3. 课文主要内容:亲情、关爱、尊重4. 写作方法:借景抒情、以小见大5. 语言特色:生动形象、富有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2. 答案:学生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写作方法的学习上还有待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亲情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3. 板书设计的内容和结构4.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要求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情感,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金色花》教案
(1)诗歌意象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分析,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举例:讲解“金色花”这一意象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金色花在阳光下的美丽,进而理解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学生可能难以把握。教师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掌握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泰戈尔的诗《金色花》中表达的母子亲情,通过诗歌的朗读、分析和感悟,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举例:《金色花》通过孩子与母亲的趣味互动,展现了亲情的深沉。教学中需重点关注“我”变成金色花后的行为和母亲的反应,如“我便要将我藏在她的头发里,给她一个惊喜”等,以此理解诗歌主题。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金色花》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金色花》,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泰戈尔的诗《金色花》,通过描写孩子与母亲的互动,展现亲情的美好;学习现代诗的阅读与欣赏,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想象手法;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如词汇、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本节课将重点围绕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亲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记叙文的顺序及其作用(教师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1、看拼音写词语。
qī xié nì xiào zǐ mèi tǎng ruò rén shēng dǐng fèi( ) ( ) ( ) ( ) ( )tì tǎng cuō niǎn gān gà huā tuán jǐn cù pí bèi bù kān( ) ( ) ( ) ( ) ( )攲斜、匿笑、姊妹、倘若、人声鼎沸、倜傥、搓捻、尴尬、花团锦簇、疲惫不堪2、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没用错误的一项是()A.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杂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真是心旷神怡。
C.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D.那里展出的的东西琳琅满目....,使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
D,琳琅满目意为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符合句意。
(A,使用范围错误,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
多用以形容悦耳的声音;B,望文生义,沧海桑田指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C,使用对象错误,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3分)A.《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故居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淮安。
B.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C.在酷热的夏季,雪碧,娃哈哈,农夫山泉等矿泉水是深受考生喜爱的夏季饮品之一。
D.中国珠峰登山队之所以能成功登上珠峰,是因为全体队员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精神。
BA,主谓搭配不当,删去“的故居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淮安”;C,归类不当,删去“雪碧,哇哈哈”;D,动宾搭配不当,“是因为”后面加句子,删去“的精神”。
4、在横线上写一句话,使之与前后文构成结构一致,内容相关的排比句。
秋季教案03-初一语文-记叙顺序-教师版
记叙顺序(一)导入老板:万分欢迎,没有你我们的公司肯定大不一样!职员:如果工作太累,搞不好我会辞职的老板:放心,我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职员:我双休日可以休息吗?老板:当然了!这是底线!职员:平时会天天加班到凌晨吗?老板:不可能,谁告诉你的?D.崴脚去卫生所这样的故事是中学生最常见也最爱写的了,但总是写不好。
原因就在于叙述的顺序过于常规。
上文的故事是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来的,是一连串的小故事的集合,重心在后面的故事上。
故事发展的“线”很清晰:以前关系很好的那些小事——一次打架闹翻——这次打篮球和好。
我们可以“截取”最后的那个故事作为文章的主要故事,然后运用插叙的方法,将之间的故事一一穿插于其中。
我们可以这样安排:直接从最后的故事写起,文章开头可能变成了这个样子:“他也在?”“这篮球还怎么玩?”抱着皮球,我顿时泄了气。
接着,下一段当然是插叙跟他之间的“恩怨”,将那件打架的事简要写出。
再接着写分组,可能是这样的:“竟然还分在一组!”接着写打篮球的别扭,多用心理描写,短小有力。
写偶尔的小配合,写配合渐渐默契,写心理的微妙变化,写崴脚,他跟同学搀扶“我”去卫生所。
这时候,转入插叙,内容是“我”跟他之间当初的铁哥们关系。
接着转入现实,最后文章自然结尾。
C.和好过程 B.矛盾原因(插叙) C.和好过程(回到现实)D.崴脚去卫生所 A:友好程度(插叙) D:崴脚(回到现实)(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20分)送货工①小区有家便利店,顾客买重的东西,如桶装水啊,米啊,啤酒啊什么的,他们都送货上门。
②那天,我去买了箱啤酒,还买了点别的零碎东西。
本来想自己扛回去的,手里拎着其他东西,扛起来不方便。
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来对我说,我们店免费帮顾客送货的,你留个地址,我马上帮你送过去。
我看看他,黑,瘦,肩膀上搭条毛巾,身上的老头衫,映着未干的汗迹,已经看不出当初的颜色了。
认出他是店里的送货工,经常能看到他骑着一辆三轮车,满载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在小区里奔来跑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记叙的顺序及作用一、课堂小结。
记叙顺序及作用: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性格,突出中心。
③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二、例题指引。
《秋天的怀念》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来,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
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三、阅读提升。
(一)好好活着就是爱李晓①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
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② 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
③一个年轻的生命就在这春意浓浓的季节里消逝了。
春天是生机勃发的美好季节,海子却走了,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
④然而,这个原名叫做査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的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异乡的儿子默默祝福。
⑤在那个雨水滴答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査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到了母亲居住的查湾村,就在房门前三百多米的树林下,垒起一座土坟。
⑥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
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
在20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
⑦海生15岁时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一个县城也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送她深夜蒸好的白糕。
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个诗人。
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一天,这个贫穷的诗人找人借了三百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
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五十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着一群小鸡。
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
母亲一直把装满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那个叫做诗人的儿子,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⑧儿子塞给她的那三百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掖着。
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三百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⑨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更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
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在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梦呓里的啼哭。
一个国家,可以没有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
海子,他把最疼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颂歌的土地里,而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⑩ 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个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残酷。
浩瀚无际的天空,它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认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和雨丝。
那么,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
1.从全文看,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说说其作用。
(3分)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中加点词“笑眯眯”的理解。
(2分)3.从“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她的灵魂。
”这个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3分)4.从内容和修辞两方面对第⑩段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4分)5.文中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3分)6.结合文章题目及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悟。
(3分)(二)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顾晓蕊①今年初春,我满怀对文学的向往和憧憬来到北京,参加某作家进修班,享受文学的“饕餮盛宴”,恍若回到了青春岁月。
②时间像一只飞鸟,还未来得及仔细端详,它便已倏地掠过。
转眼已到毕业时,望着同学们相互道别,泪水难禁。
想到将回到原地,继续那庸常而平静的生活,我心中生出几分惆怅,竟感到有些茫然。
③离开之前,带着对北京的依恋,我又一次来到南锣鼓巷。
沿着那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穿梭在喧哗的人群中,或许是我还沉浸在离别的伤愁中,觉得连空气都弥散着淡淡的忧伤。
④不经意间的一回眸,我看到了她,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姑娘,白色的裙裾在风中飘飞。
她神情坦然,目光清澈如水,宛如一株不起眼的丁香花。
面前摆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我写的书。
⑤出于好奇心,我走上前去,拿起一本书轻轻翻阅。
它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书名是《心的翅膀》,暗黄色的后页上赫然写道:如果非要问我,到底为什么而写?我会正襟危坐地告诉你,我只想留下点什么,留下一点儿我活着的见证。
还有,希望那些拥有健康体魄和灵魂的人,在合上我的这本书以后,对生活会更感兴趣。
⑥接着翻看下去,每篇像泉水一样潺潺流淌的文字,都是这位残疾女子的生命清唱。
站在人潮汹涌的街头,我忽然间泪流满面。
⑦我捧着书看了一会儿,抬头对她说:“我要买这本书。
”“我给你签个名吧。
”她轻轻地说。
我翻开书的扉页,捧到她面前,她用嘴咬着左边的衣袖,用仅能活动的两根手指,吃力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罗爱群。
⑧望着她微微喘息的脸庞,我这才发现她的身体比预想的更糟糕。
我无法想象,在一个个孤单的日子里,她是如何咬着牙、忍着痛,仅靠两根手指的力量,书写生命中的爱与痛,以及生活的细微感动的。
⑨我看了书价,掏出30元钱递过去。
正欲离去,只听她说“稍等一下”,声音里带着急促。
她用弯曲的手指,缓慢地从包里摸出一元钱,递到我的面前。
看我迟疑着没有去接,她淡淡地说:“这是找你的钱。
”⑩这份近乎执拗的坚持,让我看到她柔弱外表下包裹着的那颗自尊自爱的心。
我轻轻地俯下身,拥抱着她,在她耳边小声地说:“姑娘,我向你致敬!”⑪离开北京,回到了熟悉的小城,我偶尔还是会想起她,那个坐轮椅售书的女孩。
有一天,无意中在百度上搜索到她,我既吃惊又心疼。
⑫自小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没有上过一天学,却凭着对文学的痴迷,出版了三部文学作品。
即使命运对她如此不公,她仍心怀柔软,布满阳光:因为体会到失学之痛,所以每卖出一本书,就抽出一元' 钱捐给贫困孩子;因为从小就很怕黑,所以甘做“爱心天使”,签下捐献眼角膜的志愿书,并发动捐献眼角膜万人签名活动……⑬我儿时患过同样的病,由于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快就康复了。
几十年来,我可以自由地行走,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相比之下,我是何等的幸运,同时心里又有些隐隐不安,仿佛我的人生走了捷径,而她却在泥泞中跋涉,走了那么久。
⑭我心里生出几分懊悔,那个下午,在人群熙攘的街头,我应该停下脚步。
站在一棵大树下,跟她聊一聊文学,聊一聊人生。
抑或什么都不说,翻着她的书,陪她坐上一会儿。
⑮这么想来,我的眼前又闪现出她的身影。
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心灵如花瓣般柔软,一瓣是阳光,一瓣是坚强,一瓣是善良,一瓣是感恩。
像所有美好的植物一样,寂静生长,默然欢喜,在风中兀自开着,兀自香着。
1.选文第②③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2. 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语句。
(3分)3. 选文以“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4. 选文第⑫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5. 选文中写道“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心灵如花瓣般柔软,一瓣是阳光,一瓣是坚强,一瓣是善良,一瓣是感恩。
”读完此文,你一定会对文中那个姑娘肃然起敬,你一定有一种特别的感触,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3分)(三)寻觅记忆的声音柳萌①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每个地方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声音。
这些有特点的声音,即使在黑夜里听到,都会让你准确地判断,你此刻在什么地方。
②比方,我家乡宁河青青稻田里,夏日那一片清脆的蛙声;比方,漫步音乐之都维也纳,无处不闻的优美琴声等等,都成了我记忆中的声音,只要一想起这些地方,那声音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我的耳边轻轻地回响。
仿佛在跟我诉说他们的往事,以及现在的更为新鲜的故事。
③这次来到广州番禺,7眼前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充满现代感。
城市充沛的活力,犹如南方的阳光,灼开了我昏花老眼,我真想看看,早年芭蕉树丛的景色;然而,触目可见的只是零散芭树,倒是有众多新鲜花木,不时拥到我的眼前。
旧景不再,旧情依然。
④在参观空闲小憩时,在一家茶厅饮茶赏乐,听着优美的广东音乐,立刻让我不由得想起,第一次听到的这南国的声音。
那声音比之现在听到的,好像更悦耳、更美妙、更抓心。
更充满化不开的韵味儿。
是呵,那伴过轻盈舞姿的《步步高》还在吗?那让人遐想的《饿马摇铃》去哪里了?那《平湖秋月》的旋律还那么优美吗?我在询问更想寻觅。
我询问的是广东音乐,我寻觅的是我的生活。
交响,这声音是远古的足音。
这声音中的景色,如同一小幅油画,保存在我记忆的相册里。
⑥后来我又多次来过广州,广州的高楼多了,广州显得洋气了。
然而,那噼噼啪啪的木屐声,几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木屐被柔软塑料鞋代替;悠扬舒展的广东音乐,只在餐厅里会偶尔听到,街头响起的大都是流行乐曲。
我只是遗憾,却并不惆怅。
⑦这次来到广州番禺,那噼噼啪啪的木屐声,同样在任何地方都未听到,原以为,那悠扬舒展的广东音乐,大概也不会再飘出来了,谁知在那个休憩的茶厅,却举办了一次广东音乐演奏专场,而且还有醇厚的女声伴唱,着实让我过了把广东音乐欣赏瘾,当然,比这更欣慰的是让我知道,早年记忆中的广州的声音,并没有在这块土地完全消失。
⑧除了这古老的广东音乐,在番禺,我还寻找到了另一种乐音,它比之柔美的广东音乐,更有着震撼心魄的巨大力量,这就是番禺人冼星海的乐音。
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出生于番禺榄核镇一个渔民之家。
可能是这块土地的乐音,滋养了他的音乐天赋,闯荡过的纷繁的大千世界,开阔了他的眼界和心胸,他用跟乡贤们同样的音符,谱写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我曾经在晚霞落尽的壶口,借助微弱的光亮欣赏瀑布,那壮阔的阵列,那震撼的响声,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兵马,挟带着锐不可当的气势,扑面而来而后又渐渐远去。
此时我分明清晰地听到了,黄河的吼声,太行的号声,让一个不肯屈辱的民族,昂首站立在这个世界上。
星海是可敬的,番禺应自豪。
⑨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表述声音。
我发现当代的番禺人,更喜欢用新的声音,倾诉对新生活的感受。
这新的番禺的声音是大夫山公园的潺潺流水声,是沙湾活动中心的击乐声,是建设工地搅拌机的轰鸣声……这声音寄托番禺人的无限向往,这声音滋润着番禺人的心田。
1.阅读全文,请简要回答作者寻觅的声音有哪些。
(3分)2.第⑤段中画线语句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作用是什么?(4分)3.请简要分析第⑥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