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八章第40讲中国区域地理讲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讲 中国区域地理
2016高考导航 考纲解读
1.掌握我国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四大区的地理特征。
2.掌握其他不同尺度地区的地理特征。
3.学会分析不同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
重难提示
1.我国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
(重点) 2.我国热点地区的地理特征。
(难点
)
考点一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思考探究】
近几年,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趋缓,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黄土高原地区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明显,河流含沙量减少;②黄河中游修建水库,向下游输入的泥沙减少。
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围湖造田;②山区植被破坏,河流泥沙含量大,泥沙淤积湖泊。
读我国两省区示意图,回答1~3题。
1.①②两省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臭氧空洞
C.沙漠化D.酸雨
2.影响①②两省河流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
A.地质B.降水
C.地形D.气候
3.②省中的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关于该山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山以南属于长江流域、以北属于黄河流域
B.该山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C.该山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D.该山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解析:根据轮廓图,①省为江西省,为江南丘陵区,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②省为陕西省,属黄土高原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河流的流向主要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②省中的山脉为秦岭。
答案:1.A 2.C 3.B
(2015·陕西西工大附中一模)下图为我国某自然保护区水系(图甲)及植被带(图乙)分布状况,据此完成4~5题。
4.关于该自然保护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阴坡为迎风坡,阳坡为背风坡
B.阳坡坡度大于阴坡
C.阴坡植被总量大于阳坡
D.阳坡面积大于阴坡
5.该自然保护区位于( )
A.南岭B.秦岭
C.天山D.长白山
解析:第4题,从图示水系来判断,南北坡的分水岭的位置,北坡面积大,植被分布范
围广,植被总量大,就我国山脉南北坡来说,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坡度在图中很难判断;因此C正确。
第5题,该山脉北侧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侧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此处于我国南北分界线的位置,且山脉呈东西走向,因此选择B项。
答案:4.C 5.B
考点二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主要特征
【思考探究】
西北地区瓜果特别甜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合成的有机物多;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储存。
为什么青藏高原的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提示:青藏高原上的河谷地带海拔较低,热量较充足。
1.青藏高寒区发展条件及其评价
(1)有利条件:①光能资源丰富,是全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区,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强,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了自然前提;②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草原,是良好的牧场;③东部及南部河谷地带热量和水分条件提供了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可能性。
(2)不利条件:①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无霜期极短,只能种植青稞、小麦、豌豆等耐寒作物和牧养牦牛、藏绵羊等高寒牲畜;②绝大部分地方干旱,风暴多,土壤质粗层薄。
2.西北地区农牧业的分布及发展条件
(1)西北地区的高山牧场主要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等地,夏季牧场主要分布在山坡林带以上,冬季牧场则分布在山麓地带。
(2)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条件:①有利条件:盆地边缘有绿洲,附近水源丰富;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②不利条件:荒漠广布;降水少,蒸发旺盛,总体上水资源匮乏。
(2015·南平质量检测)下图为以塔里木盆地中的点O为中心向a、b、c三个方向绘制的地形剖面图。
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上图判断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a—①b—②c—③
B.a—②b—③c—①
C.a—①b—③c—②
D.a—③b—②c—①
2.关于a、b、c三条线路上的地理事物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a线沿途资源丰富,矿井广布、工业城市密集
B.b线沿线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因素是热量充足,气温年较差大
C.c线沿线地区地质条件脆弱,多地热资源
D.a、b、c三条线路中河湖均属于内流区,水源不足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塔里木盆地向北、向西、向东南分别是天山山地、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由此判断a—②、b—③、c—①。
第2题,a、b两线沿线地区位于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不足,光照强烈但热量条件不理想,人口分布较少,工业城市密度小;c线沿线地区为青藏高原,地形崎岖,地质条件脆弱,多地热资源;c线沿线有部分河湖属于外流区。
答案:1.B 2.C
(2015·苏州市调研)塔里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
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
下面图1为塔里木盆地城镇分布示意图,图2为该区域某处地形剖面图。
据此回答3~4题。
3.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水源
C.气候D.交通线
4.图2的甲、乙、丙、丁四地中,绿洲应分布在(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解析:第3题,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水源丰富地区才是人口和城镇密集区。
第4题,绿洲应分布在地下水丰富(即地下水水位离地表最近)的沙土区,砾石、沙漠地区不会分布有绿洲。
答案:3.B 4.C
考点三我国不同尺度的区域差异
1.省级区域:北京市、台湾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条件,明确区域发展所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全面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既要分析自然条件,也要分析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还需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
1.自然条件方面:可以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入手。
2.社会经济条件:范围比较广,包括经济区位、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等。
分析区域发展条件,不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条件,最关键的是抓住主导因素,不能泛泛而谈。
针对主导因素,扬长避短,找到相对应的措施,促进区域发展。
例如,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水源是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一旦灌溉用水利用不当,土壤盐渍化问题常常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读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下列描述与图示地区相符的是( )
A.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B.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影响南疆地区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关键因素是(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3.南疆地区大部分城镇的迁移方向及其主要原因是( )
A.因洪水泛滥向山坡地带转移
B.因资源开发向矿产丰富地区迁移
C.因交通线增多向盆地北部迁移
D.因荒漠化范围扩大向河流上游迁移
解析:第1题,A选项描述的是青藏地区,C、D选项均描述的是江南地区,故选B。
第2题,塔里木盆地聚落多分布于水资源丰富的绿洲地区,水资源数量制约人口规模的大小。
第3题,从图中看出,与古城遗址相比,现代城镇多向河流上游迁移,其主要原因是下游地区水资源枯竭,荒漠化加剧,绿洲萎缩。
答案:1.B 2.D 3.D
读我国西北地区某荒漠盆地的自然景观结构图,回答4~5题。
4.盆地中绿洲农业主要分布在(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B.该地沙丘将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
C.丙地可能找到自流井
D.乙地可能埋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解析:第4题,绿洲农业主要分布在荒漠中水源丰富的地带,图中乙地位于山麓地带,可能有冰雪融水,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有地下水出露形成泉水,便于灌溉。
另一方面,乙地还有沉积沙壤壤质土,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
第5题,读图可知,甲地地势高,坡度大,位于洪积扇的顶部,且分布着大量卵砾石,荒漠化较为严重,不适合发展畜牧业;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且图示东南部地区地势高,因此该地主要盛行西北风,沙丘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图中丙地地下水位较低,无法找到自流井;乙地地处盆地,地表下岩层为古生代沉积岩,两侧为古生代基岩,形成封闭的地质环境,可能有大量动植物遗体被掩埋,后又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石油资源。
答案:4.B 5.D
中国主要河流流域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在高考中,以河流为背景的中国区域图是高考命题选图的钟爱,河流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同时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人类对河流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掌握河流的分布、河流的综合开发,意义非常重大。
1.河流流域图的判读要领
分析河流水系图时,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各河流流域跨越的经纬度、发源地、流经的地形区和入海口;其次,要分清上、中、下游并了解各河段的水系特征,记住重要的支流、湖泊、峡谷、流经重要城市的名称及位置;最后,了解重要的地理事物,如水电站、灌溉农业区、商品农业基地、工业基地等与河流干支流分布的位置关系。
2.关注河流的洪涝灾害
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河流的洪涝灾害也往往给人类带来灾难。
(以海河、淮河为例):
洪涝灾害频繁是海河、淮河两大水系的共同特征,两者洪涝灾害频繁的成因也很相似,主要有:地势低平,河流众多;降水丰富且集中;泥沙淤积河道,入海自然河道不足,泄洪不畅等。
分析两水系图时,应注意分析水系分布特征对洪涝灾害形成的影响,如海河的扇形水系、淮河的平行水系,每当汛期来临,各支流河水迅速汇集到干流,河水猛涨,洪涝灾害随即就有可能发生。
海河、淮河的治理也应根据其水系特征进行。
一般来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加固河堤,修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水道,加快洪水排泄。
3.河流的开发与治理
给出某河流水系图(或局部图),要求对该区域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一般应遵循下面的分析思路:
(1)根据水系、经纬度、重要的地理事物,判断该区域的地理位置,然后分析该河流的地形、气候等自然背景。
(2)结合自然背景,分析该区域存在的资源优势。
一般而言,在河流的上游地区,由于
落差较大,水力资源较丰富,可以通过修建水库进行综合开发;而河流的下游通常河道宽阔,可以发展航运。
分析某条河流或某个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时,一定要从河流的流量和落差两方面进行,这分别取决于当地降水量的多少和地势起伏的大小。
(3)结合自然背景和人类活动情况,分析该区域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如许多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常会出现洪涝灾害,这一方面与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有关,另一方面与人类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造成湖泊调节能力下降有关。
对此,可采取植树造林、退田还湖、修建水库、加固大坝等措施。
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 ℃,7月平均气温24.6 ℃。
(1)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思维流程]
1.问题探究
(1)从哪些方面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提示: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水能等。
(2)我国东部季风区多旱涝灾害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2.信息解读
[标准答案] (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
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
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
1.(2014·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
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
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1)说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2)简述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
解析:(1)位置一般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作为港口,还需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
比如航线位置、经济腹地等。
(2)自然条件一般从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分析。
海洋经济则要考虑海洋资源及海岸特征,比如渔业资源、海岸特征、海洋矿产等。
(3)本题实际上就是分析农业区位条件,与传统农业略有不同,都市农业园区不仅仅是生产农产品,还包括旅游观光、采摘等项目,因此除了要考虑常规的商品农业区位因素,还要考虑技术、政策、社会效益等因素。
答案:(1)位于30°N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
(2)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3)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资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2.(2014·高考安徽卷)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
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
下图表示某地区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
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
图中乙地境内多中低山,坡度多在35°以下,森林覆盖率约为46%,曾承办国际雪联滑雪积分赛等赛事,目前正在积极参与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工作。
(1)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
(2)简述乙地具备承办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的有利自然条件。
解析:(1)分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时主要从数量、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入手。
从年等霾日数线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图中各地霾日数差别很大,重点描述多发区和少发区的差异即可。
分析一个地区霾日数的多少主要从产生霾的条件入手,即大气环流、降水多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及植被的净化作用等方面。
(2)本题考查的是有利自然条件,应考虑与雪的形成、储存有关的条件及当地的大气环境质量,主要包括降雪量、地表积雪的保存条件、地形条件及生态环境条件等,这在图文信息中都有所提示,应特别注意有效信息的提取。
答案:(1)总体上,中部、西南部多,自中部和西南部向周边地区减少,西南部最多;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多(冬季风背风坡多),华北平原东南部较少,坝上高原少;城市地区较多,乡村地区较少。
与冬季相比,甲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气流沿太行山东坡上升,加上近地面气温高(逆温现象少),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干尘粒扩散;夏季降水多,空气较湿润,有利于干尘粒沉降;生活用煤量少,烟尘排放少;植被茂盛,吸烟滞尘作用强。
(2)境内多中低山,地形条件利于冬季降雪,且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地表积雪持续时间长,山地坡度适中,适宜建设滑雪场地;地势较高,大气扩散条件好,污染小(霾日数少),植被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
考向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014·高考四川卷)下图所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A.①地B.②地
C.③地D.④地
4.据自然环境条件推断,图示地区下列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 )
A.草地>荒地>林地B.耕地>林地>荒地
C.荒地>草地>耕地D.林地>耕地>草地
解析: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位于亚欧大陆内部。
第3题,题干材料说“受西风影响”,该区域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大西洋和北冰洋,所以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从①②③④四地在等高线图中的位置看,只有③地处在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
故选C。
第4题,图示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地势较高,年降水量较少(50~300毫米),林地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的山腰地带,耕地主要分布于山麓绿洲,而大面积分布的是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的草原和荒漠,以荒漠面积最大。
由此可以排除A、B、D,故选C。
答案:3.C 4.C
5.(2014·高考安徽卷)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
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
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解析:(1)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时主要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经济位置和交通位置等方面入手,应特别注意甘肃省地理位置的过渡性特征。
(2)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优势区位条件可结合材料中有关中草药的生长习性,从自然环境的过渡性和多样性(特别注意图中等温线和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种植历史及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劳
动力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3)甘肃省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不仅有利于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也具有积极意义。
答案:(1)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古、维吾尔、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浙闽丘陵
C.云贵高原D.海南岛
2.造成该地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沉积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D.风力侵蚀
3.造成该地区降水量分布格局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
A.西北季风、地形B.东南季风、地形
C.东南季风、洋流 D.西北季风、洋流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知,该地区位于浙闽丘陵。
第2题,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地表破碎,降水丰富,故造成该省区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
第3题,台湾山脉阻挡东南季风,在台湾海峡两岸形成雨影区,且图示西北部位于武夷山脉的迎风坡,故年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答案:1.B 2.B 3.B
下图为我国甲、乙两盆地地形图,读图回答4~6题。
4.关于甲、乙两盆地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
D.②河汛期短于①河
5.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共同的有利条件是( )
A.水运便利B.劳动力充足
C.油气资源丰富D.气候适宜
6.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因为甲盆地( )
A.地形平坦B.温差大,光照足
C.土壤肥沃D.水源充足
解析:第4题,结合经纬网可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①②两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选出答案。
第5题,两盆地都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6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温差大,光照足,作物品质优良。
答案:4.A 5.C 6.B
一、选择题
(2015·鄂尔多斯二模)2014年10月30日国务院首次明确了“中三角”概念,“中三角”最有希望角逐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中三角”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为核心,组合沿长江、环洞庭湖、环鄱阳湖的27个地级城市,“一江两湖”整体协作,形成跨省域的经济一体化城市集群。
读图回答1~3题。
1.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具有的明显优势是( )
A.工业基础雄厚B.水陆交通便捷
C.自然资源丰富 D.劳动力素质高
2.下列关于“中三角”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商品农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B.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潜力巨大
C.城市带动农村,城市化水平高
D.生态环境良好,环境质量优良
3.三城市所在平原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历史上就有“湖广熟、天下足”
的美誉,但现在其地位逐渐下降,除人口增长迅速外,主要原因是( ) A.城镇化迅速发展,粮食种植面积减小
B.大量的退耕还湖,导致耕地面积锐减
C.棉花价格的上涨,棉花种植面积增大
D.休耕制度的实施,导致耕地大量闲置
解析:第1题,与“长三角”相比,“中三角”地区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铁矿资源、水能资源相对丰富。
第2题,“中三角”地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发展潜力巨大;该地区人口密集,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城市化速度较快,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环境污染较严重、湿地退化较快,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任务艰巨。
第3题,该地区人口增长快,城镇化速度快,农副产品种植面积增大,加之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逐渐减小,粮食总产量下降。
答案:1.C 2.B 3.A
(2015·河南沈丘高中统考)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存在很大差异。
据此完成4~6题。
4.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自然景观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5.我国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一年两熟或三熟的耕作制度的形成条件是( )
A.生长期长,雨热同期
B.平原广大,适于机耕
C.土壤比较肥沃
D.冬季风不能到达
6.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 ( )
A.冬小麦与春小麦主产区的界线
B.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布的界线
C.棉花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界线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
解析: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和1月份0 °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其他地理现象皆由此而来。
秦淮以北粮食作物为冬小麦,以南为水稻;秦淮以北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以南为常绿阔叶林;秦淮一线也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界线是长城。
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布的界线是400 mm年等降水量线。
答案:4.B 5.A 6.D
(2015·北京东城区检测)读我国东北三省降雪始期、终期和积雪厚度的分布图,回答7~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