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是对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方法、理论和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其他文学类学科的基础课程。
一、文学的定义和特征
1.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人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形式的艺术性表达,诉诸于想象力和情感的一种创作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物。
2.文学的特征
(1)艺术性:文学通过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展现独特的审美价值。
(2)虚构性:文学创作通常以虚构的人物、事件和环境为基础,通过想象力呈现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对独立的世界。
(3)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唤起读者的各种情感,包括愉悦、悲伤、愤怒等。
(4)普遍性: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具有普遍性,能够触动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
(5)多元性:文学包括多种文体和流派,以及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二、文学的分类
1.根据叙事方式的分类
(1)史诗:叙述英雄事迹和民族历史,常以韵文形式进行。
文学概论知识梳理
1、文学活动的构成艾布拉姆斯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2、活动发生的几种理论巫术发生说:从巫术与文学的关系讨论文学的发生。
巫术的原理:相似律、接触律。
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
代表:弗雷泽《金枝》游戏发生说: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代表:康德、席勒、谷鲁斯3、文学活动的发展:不平衡现象A. “不平衡关系”的表现:(1).某种发达的艺术形式只能存在于生产发展水平的特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反而停滞或衰亡了。
(2).在某一历史时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成正比,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B. 如何认识“不平衡关系”:⏹艺术生产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
它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
⏹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是艺术生产发展最终制约因素。
“不平衡关系”体现着局部发展不平衡与总体发展大致平衡的统一。
⏹还有其它方面因素直接影响艺术生产发展。
4、什么是话语、构成话语的五个要素、什么是话语蕴籍、话语蕴籍的典型形态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构成话语的五个要素:语境、说话人、受话人、文本和沟通。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含蓄与含混➢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5、文学创造的客体A.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它的特殊性表现为: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概论重点整理
1. 文学流派:由思想倾向、文学见解、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群,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并以有影响的文学成果作为标志的创作派别。
2.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尧斯提出来的。
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当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
3. 文学批评: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对文学文本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阐释活动。
4. 原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概念。
是一种源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始意象。
文学理论所说的原型,是指对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并激发了读者情感反应的那种构思、形象、意象或情节类型。
5. 俗文学 俗文学:为满足读者娱乐、消遣需要创作的文学 ,与雅文学相对。
其特征是通俗性、传奇性和娱乐性。
6. 典型化: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概括的基本方式。
即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经过艺术加工,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既是个别的,又因为体现了同类现象共有的特点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7. 母题:源于传统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情节因素。
来自民俗学,原本是指反复出现于不同文本的、与叙事类型化特征相关的最小单元或成分。
母题源于传统,显示了文化传统向叙述形式的转化、浸渗和凝聚。
可以突破时代、地域、文化等限制而不断出现,从中可以见出文学和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和审美心态的深刻影响。
8.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形态之一,既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高级形态,又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填空1.现实主义是一种以_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_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
2.西方的创作天才论源于柏拉图的“_诗灵神授”说。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直觉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文学流派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体裁文学的不同类别或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称为体裁。
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就是指读者的全部知识、经验和修养等所构成的欣赏背景,它对欣赏活动起着一种参照框架的作用,一旦缺少这一参照框架,欣赏活动编号变得毫无意义。
隐含读者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共鸣“共鸣”原是从物理学吸收而来的概念,它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所发生的声音的共振,在文学鉴赏中则是指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情感意蕴达到一致,进而发生心灵的共振,它一是指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二是指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三是指读者与读者之间思想情感的共振。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对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批评既属于文学接受范畴,又超越了接受范畴。
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文学概论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接受动机:由于期待视野的不同及期待视野的发展变化,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3、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
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它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
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
4、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也就是说,是作者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者应该出现的读者。
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任务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6、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另一表现。
净化一语,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在《诗学》中,他还进一步指出: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我们认为,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概括的说,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7、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
具体包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领悟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基于理解的体味;二是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
8、余味:就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
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
9、兴味: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文学概论是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文学概论,可以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流派等内容。
本文将从文学的定义、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流派、作家及作品等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
主要包括文学的概念、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流派、中国现当代作家及代表作品等内容。
一、文学的概念文学是以语言为载体,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表现社会生活、人物情感、思想境界等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
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和见证。
文学可以通过小说、诗歌、散文等形式进行表现,是人们观察社会、人性、生活的重要方式。
二、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分析、解释和评注的学科,主要包括形式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新批评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其中,形式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如小说的情节、人物、风格等方面;结构主义批评则强调文学作品与文本本身之间的关系,重视文本的符号、符码、意义等方面;新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等方面。
通过学习文学批评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三、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学艺术风格和传统。
常见的文学流派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
其中,现实主义注重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浪漫主义强调对个人情感、幻想和理想的追求,注重对自然、人性的崇拜;象征主义注重对象征和意象的运用,强调对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揭示;现代主义则强调创新和前卫,追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了解不同的文学流派,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四、中国现当代作家及代表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鲁迅、茅盾、巴金、沈从文等是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代表作品方面,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沈从文的《边城》等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第一编、本质论文学是种语言艺术,具有审美本质。
再展开……一、审美本质1)A、再现论:①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强调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出发点。
(西: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模仿说”;中:古典文论“文以载道”思想,如老子《道德经》、刘勰《文心雕龙·原道》)②历史评价:再现论看到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积极作用,但忽视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看不到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超越生活。
艺术与客观现实是有联系的,但却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反映出来的。
B、表现论:①强调文艺作品是对主体精神世界的反映,是对艺术家心灵和本能的表现。
因资本主的发展,表现论在西方近代尤其盛行,强调个性和心灵解放。
(柏拉图的“灵感说”、“浪漫主义”如华滋华斯、弗洛伊德“潜意识性心理学”、李贽“童心说”)②历史评价:再现论强调客体,表现论强调主体,各是两极。
一方面,表现论补充了再现论,注重文艺的主观基础;然而另一方面,有些走了极端,忽视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内容,把它彻底看作个人性的东西。
论述加:但一种学说、一种艺术,既然能够长期存在,总是有理由的。
再现论和表现论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不宜全盘接受,也不能笼统否定,而应该有分析地加以改造吸收。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文艺观,是再现论文艺观的继承,但同时也批判地吸取表现派文艺学的理论成果。
它一方面强调“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强调作家头脑的加工作用;一方面肯定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遍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这就摆脱了摹仿、复制的被动性,而为创造性开辟了道路。
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
”我认为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2)A、科学反映与艺术反映:①同:二者都是对生活的反映。
文学概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背诵知识点总结一、文艺创作基本概念1.文学的概念文学是指用语言文字来表现和反映人类社会生活、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的统称。
2.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性、表现性、综合性、历史性等特征。
3.文学形式与内容文学作品的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内容包括人生、爱情、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4.文学艺术的分类文学艺术可以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不同的艺术形式。
5.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有叙事、抒情、议论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文学流派1.古代文学流派古代文学流派包括诗、赋、曲、剧等不同的文学流派。
2.现代文学流派现代文学流派包括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现代散文等不同的文学流派。
3.文学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文学流派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三、文学理论1.文学理论的概念和分类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和规律的总结、分析和探讨。
文学理论可分为文学美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等不同的理论。
2.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方法包括文本批评、历史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等不同的方法。
3.文学批评流派文学批评流派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的批评流派。
四、文学史1.世界文学史世界文学史可分为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等不同的历史时期。
2.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可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不同的历史时期。
3.文学史的发展演变文学史在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学周期、文学流派和文学作品。
以上是文学概论的重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文学概论,可以全面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流派、理论和历史,有助于深入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对于开阔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学概论考试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概念及定义
1. 文学概念的演变
2. 文学的定义及特点
3. 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二、文学的分类
1. 文学体裁的分类
2. 文学流派的分类
3. 文学作品的分类
三、文学思潮
1. 文艺复兴
2. 古典主义
3. 浪漫主义
4. 现实主义
5. 自然主义
6. 象征主义
7. 超现实主义
8. 后现代主义
四、文学理论
1. 形式主义
2. 结构主义
3. 话语分析
4. 读者反应理论
5. 心理学批评
6. 后现代批评
7. 后殖民主义批评
8. 女性主义批评
五、文学批评方法
1. 传统批评方法
2. 新批评方法
3. 结构主义批评方法
4. 话语分析批评方法
5.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
6. 心理学批评方法
7. 后现代批评方法
8. 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
六、文学史
1. 中国古代文学史
2. 中国现代文学史
3. 世界古代文学史
4. 世界现代文学史
七、文学作品分析
1. 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
2. 文学作品的风格分析
3. 文学作品的主题分析
4. 文学作品的意义分析
八、文学批评实践
1.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评析
2. 世界经典文学作品解读
3. 文学作品的文化批评
4. 文学作品的社会批评
以上是文学概论考试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文学概论要点归纳
一、艾布拉姆斯总结文学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二、艾布拉姆斯认为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1、模仿说,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作品与世界的关系)(1)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就做诗的需要而言,一件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可见模仿是就文艺与生活的基本关系来说,但并不排斥想象和虚构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2)以“再现”来解释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把文学比喻为反映生活的“镜子”,及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都源于艺术模仿现实的文学观。
2、实用说,把艺术品主要是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手段(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3、表现说,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使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感情的共同体现(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1)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就是表现说的体现(2)表现说在西方兴起于浪漫主义运动4、客观说,重视形式、技巧、语言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作品本身)三、审美文学观,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都开始越来越强调文学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于是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四、审美性使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人学”,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1、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文学最终表现的是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2、就文学表现特点来说,文学表现了不可言说的生活体验五、文学形象具有三种类型:语象、形象、意象1、语象,指的是费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的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比喻、通感)2、形象,指狭义的文学形象,即能够引发视觉想象的描摹性形象。
其特点在于借助语言的描绘,使人联想到某种物像。
3、意象,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六、意境理解成一个有三种结构的文学意象1、由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将表达的思想寄托于某种物象或景象2、镜生外象,通过一项创造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达到一种境界,有虚实相生的特点3、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带给人象外之象的感觉,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七、文学形象的特点: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符号性1、间接性,作为语言艺术的创造,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文学形象只能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才能间接地被感知。
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复习文艺学: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者关系:文学理论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提供观念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指导;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文学理论提供具体的文学现象的研究成果,密切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的关系;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文学理论:以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
文学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状况为研究对象。
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研究评论对象的实践性学科。
文学理论分为五个阶段: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轮、发展论文学活动的三原则: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审美升华历史理性:不被生活中的一时假象所迷惑,以艺术家的勇气,把生活假象转化为艺术真实;作家不盲目地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左右,与社会思潮保持一段距离,反映出生活的本质方面。
人文关怀:既是指文学的一种历史传统,也是指文学的现代主题。
文学作为人学,自古以来作家诗人们便以他们博大的仁爱情怀关心人的生活处境,提倡尊重人、关怀人,以人为中心构筑他们的艺术世界,表达人性的呼声和要求。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鲁迅“救救孩子”的呐喊。
现代社会商品经济贬低人的价值)审美升华:作家对社会的反映是一种审美反映,即使是否定性、揭露性的描写也应该是“诗意的裁判”。
生活真实不同于艺术真实,文学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现象作审美升华。
(三方面意义:给人以审美享受,给人以愉快和休息,满足人的审美精神需求,这是文学艺术直接给人带来的精神价值;通过审美素质的培养,全面改善人的人性建构和生存质量;文学的最终价值将体现在“人也按美的规则来建造”这一实践方式上)文学活动四要素(艾布拉姆斯):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本质论的过去几种理论:再现论、表现说、象征说、反本质主义。
(他们的特点及评价见笔记)文学的初级本质:是言理、言情、言史三个互补性的侧面,包括文学的哲理本质观、情感本质观、历史本质观。
(完整版)文学概论
(完整版)文学概论1、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它是作家根据创作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真实、可感而又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或生活情境。
2.文学的审美性:指的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观照和反映客观生活,所创造的适应人的审美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本质属性。
3、题材:广义的题材是指可以作为创造材料的社会生活现象的某些方面,如通常所说的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等。
狭义的题材是指经过作家选择、集中、提炼和虚构而进入文学作品中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
4、结构:组织安排作品的各种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叫结构。
结构包括各种人物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情节线索的安排方式以及场面的调度、细节的刻画等方式,其基本任务是使艺术形象彼此协调、匀称和完美,以便构成一幅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意境隽永的美的画面。
5、文学体裁的“三分法”:“根据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而把文学作品分为抒情、叙事和戏剧文学三大类。
这样有利于人们理解不同种类文学体裁的内在特点。
6、四分法:综合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结构体裁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点,而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别的分类方法。
这种方法是我国“五四”以来传统的文学作品的体裁分类方法。
7、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提炼、概括、想象、虚构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真实。
它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体现着作家审美评价的倾向性,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晶。
艺术真实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属性。
8、文学典型:即文学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
是指具有鲜明而丰富的个性特征,又能高度概括社会本质规律某些方面的,独特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强烈社会效果的艺术形象。
9、典型化:就是将生活素材经过艺术提炼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以及至典型形象的过程。
典型化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典型化的方法三种10、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把感觉、知觉和表象加工改造成为形象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概论必考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必考知识点总结一、文学的定义与特点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
2. 文学的特点:言语性、创造性、审美性、社会性、情感性、历史性、综合性等。
二、文学的分类1. 根据形式分类:散文、诗歌、戏剧等。
2. 根据内容分类:文学作品可以分为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
三、文学的发展阶段1. 原始文学:口头文学、神话、传说等。
2. 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希腊罗马古典文学等。
3. 中世纪文学:骑士文学、宗教文学等。
4. 文艺复兴文学: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等。
5. 近代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等。
四、文学流派1. 古典主义: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精神、规范和形式为准则。
2. 浪漫主义:强调个性、感情、想象和自然。
3. 现实主义:注重描写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
4. 自然主义:研究人的本性、环境对人的影响。
5. 象征主义:强调象征和寓意。
6. 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学形式和主题进行颠覆和创新。
7.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社会、文学和文化的种种问题。
五、文学理论1. 结构主义: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符号的意义。
2. 形式主义:注重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和意义构成。
3. 修辞学:研究文学语言的修辞特征和修辞手法。
4. 印度诗学:又称考试齐拉善论,强调文学作品的修饰和词藻。
5. 文学批评:根据文学作品的要素和价值进行评判。
6. 话语分析: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和符号的构成和意义。
六、文学批评方法1. 形式主义批评:注重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和意义构成。
2. 结构主义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符号的意义。
3. 修辞学批评:研究文学语言的修辞特征和修辞手法。
4. 印度诗学批评:又称考试齐拉善论,强调文学作品的修饰和词藻。
5. 文化批评:从文化视角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作用。
6. 心理批评:研究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
七、文学作品分析1. 作品内容:主题、情节、人物、环境和情感等。
文学概论自考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自考知识点总结一、文学概念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通过文字表现思想、情感、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语言、意义、形式等方面的特点。
其主要特征包括文字性、审美性、想象性、表现性等。
2. 文学的功能文学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审美功能、思想性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美的享受,思考人生哲理,学习道德规范,获得心灵慰藉,增进人际交往等。
3.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文学与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表现方式。
文学是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情感,而其他艺术形式则通过图画、音乐、身体语言等方式表现。
二、文学分类1.按照表现形式: 散文、诗歌、戏剧。
2.按照内容和形式分析: 抒情、叙事、议论。
3.按照传统分类: 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近代文学。
三、文学流派1. 文言文与白话文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具有古朴、简练、朴实的特点,适合于叙事、议论等文学体裁。
白话文则更加贴近口语,能够更好地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思想。
2. 老、中、新三派文学老派文学以沈复、曹雪芹为代表,注重古典诗文的规范,追求优美、典雅的表达形式。
中派文学则是延续老派文学的传统,但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表现。
新派文学则是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股新的文学思潮,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3.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思潮,试图打破传统文学的形式,注重探索意识流、碎片化的叙述手法,追求表现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混沌感。
莫迪安诺、福克纳等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四、文学现象1. 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对生活、情感、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体验,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的过程。
文学创作具有灵感、构思、落笔、修改等多个阶段。
2. 文学接受过程文学作品通过出版、传播等方式,被读者接受、评论、评价,产生阅读效果,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审美观等方面。
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整理1、现实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现实感很强的叙事文学,简而言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两大特征。
再现性指正视现实,真实地再现现实的矛盾和规律,作家的思想感情包含在真实的描绘之中。
逼真性指以写实的方法仿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逼真地描绘。
2、理想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抒情诗歌、散文、《西游记》一类魔幻作品。
简言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具有表现性与虚幻性两大特征。
表现性指侧重表现作家的情感、理想、幻想等主观世界。
虚幻性指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虚构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虚幻形象。
3、象征型文学:(指历史上的寓言、童话、象征诗歌等)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具有暗示性与朦胧性两大特征。
暗示性指作品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某种意义、思想。
朦胧性指作品的寓意较为朦胧宽泛,难以用单一的确定意义去概括。
1、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的特征?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
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于现实生活。
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
反映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现实生活。
虚幻性是指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2、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体裁特征?诗歌的基本特征:①凝练性。
诗的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②跳跃性。
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一跃而到另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
文学概论总结
文学概论总结I 填空、选择1.黑格尔把文学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2.一般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中国古代的代表分别是《诗经》、《楚辞》和《庄子》3.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4.文学传播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口头传播、书籍传播、视听传播及电子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
5.期待视野是哪三个层次:言语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II 简答、论述1.请简述现实型的基本特征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这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再现客观现实。
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旨。
他强调立足客观现实,忠实现实,对现实做冷静的观察、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
二是写实的方式。
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
他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以描写见长,不夸张,不变形,真实的体现客观事物感性状貌。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这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表现主观理想。
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旨。
它突出主观因素,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艺术的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
二是直接抒情的方式。
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
它的情感态度主要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之中。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给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这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寄寓审美意蕴。
这是象征型文学的主旨。
这种意蕴或是侧重客观现实,或是侧重主观感受,都往往有某种超出具体、个别现象的抽象、概括、朦胧的性质。
二是暗示的方式。
这是象征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
它侧重以间接的方法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往往塑造变形的、虚拟的假定性形象,启发读者去体味象外之意。
4.请简述文学作品的三个文本层次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有三个层面,有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语言系统。
文学概论知识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总结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一、文学和文学观念1、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2、最初的文学观念: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
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念的形成是在西方浪漫主义运动后的事情。
3、文学观念的多样性:○1广义与狭义之分;○2狭义文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对文学的理解着眼于不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角度、而有不同的解释。
4、艾布拉姆斯研究文学的坐标: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5、艾布拉姆斯的四类文学观念: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6、中国“感悟说”文学观:用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感受来解释文学是何以发生的,强调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
例:刘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7、“模仿说”的含义(来源、形成):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世界的再造和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8、“实用说”的含义: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件事情的工具,常常根据能否达到既定目的来判断其价值。
从功能角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这个思想促成了中国“文以载道”文学观的形成。
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
9、“表现说”的含义: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正是这种文学观的体现。
10、“客观说”的含义: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
11、对“什么是文学”观念产生分歧的原因:○1各种文学观的形成受到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2文学本身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化。
12、文学观念的共识:审美性13、狭义的文学观——审美的文学观。
审美文学观的出现,说明人们对“什么是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完整版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1.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实际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2.意识形态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造, 根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与真知或科学形成对照.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3.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 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 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 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4.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根底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央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5.陌生化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 以消解“套板反响〞, 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如曹雪芹与刘姥姥6.文学材料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7.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泼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9.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 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10.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表达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表达者在表达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表达者所设定的隐含在表达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简答与论述:一、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文学消费之所以不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其理由在于:首先,文学产品的消费价值对不同的消费主体来说具有不同衡量标准.其次,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与其中寓含的作家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再次.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超时空性甚至价值增值性.最后,文学产品的消费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且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②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性质从文化流通领域来看, 文学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质,文学消费也随之深深烙下了一般商品消费的印迹.文学消费作为一般商品消费,对于作者、出版者、发行者以及广阔读者有着重要的各具特色的作用和影响.二、怎么理解“文学是一种人学〞的说法①文学的表现对象是人文学是人学对文学的一种界定.其根据在其再现和表现的主要内容和对象是人.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文学反响社会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人.②文学的目的是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形式,必然会反映社会,反映社会,反作用于社会.社会的开展需要人的作用,这样,反映社会的文学必然会以人作为对象对社会进行再现,文学的产生来源于人的创造,文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③文学是人的自我意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文学是人学是周作人在其著名作品?人的文学?中提出.20世纪伊始,外国文学观念涌入国内. 在日本留过学的周氏兄弟受当时日本浪漫主义的影响, 当面对新文学的建设时, 提出“人的文学〞认为中国的文学是庙堂文的, 腐朽的,非人的文学, 所以要建设清新的“人的文学〞,此文章是继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之后又一重要的新文学建设文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巨大的意义.事实上,国外从卢梭,伏尔泰开始,就有着“文学是人学〞的概念,更早的是“文艺复兴〞中由神到人的转变就有着模糊的人学.如果要追根溯源,那么古希腊的原欲精神也可作为“人学〞.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大写的“人学〞,即关注现实,主要是有现实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倡导的“群体的人学〞,社会主义人学倡导一种是小写的“人学〞,强调描写个人的感悟,一时的心境,主要是社会主义者,现代主义者,以及自由主义者所倡导. 周作人早期倡导“平民的文学〞;2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就转向“小写的人的文学〞了.整个20 世纪文学,其实就可以看出文学的争夺.钱理群老先生在?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序中提出现代文学中“人的文学〞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问题.三、你认为“文如其人〞吗为什么我认为应该辩证的看待文如其人.①“文如其人〞顾名思义,即可通过文来展现人.比方李清照〔她早期的生活富裕,出嫁后与赵明诚生活更是美满快乐,所以前期多写悠闲生活;金兵入据中原时,丈夫离世,境遇孤苦,在后期便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如梦令?是李清照年轻时的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西亭畅游,这首诗表现清新淡雅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此时的李清照并没有任何压力.只管儿女情长,赏花弄月.后期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犹如在耳.这首?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②孔子曾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文如其人〞的观点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像贺铸,是一个词风和个性都非常特别的人.他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能诗文,尤长于词.他既有?六州歌头?这样一首寓豪士、侠士、狂士于一体的自况生平之作,又有?鹅鹊天?这样于平静的笔端之下溢满对妻子的深情,真挚哀婉,感人深至的词,由此可见其文与人相悖.③对于文是否如其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讲文与人的立场放置于一个客观的环境看诗.对于文确如其人的现象,我们可以根据人来分析他的文学创作,也可以通过文学创作这样途径来了解人的性格特征等,这样可以易于我们的学习和掌握;对于人与文相悖的情况,那么应该适当的把握文与人这一关系,将文与人的联系剖开而论, 这样对于作家作品的理解也不至于进入一个误区. 四、电子文化如何瓦解了作者的地位电子文化是以各种电子媒介为载体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的文化,比方电脑,网络、等.由于技术的进步,一种新的电子文学应运而生,它彻底改变了印刷文本的物质性,形成了极为复杂的超文本.消解了印刷文化中的理性书写主体.①首先,电子文学创造了超文本的广泛链接,使那种固定和独立的印刷文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主文本与诸多副文本的网状结构.固定的独立文本地位消失,导致了独立自主的作者地位的动摇,也就是说超文本削弱了作者的自主性.②其次,如果说多重链接打破了印刷文本的独立自足性,构建起一个文本间的相互关联的网状结构的话,那么,一种全新的分叉选择创造了超文本.较之于印刷文本的作者, 在超文本的生产中,书写带有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性.分叉选择也就是作者可以在更多的资源和可能性中选择自己想要的方案.当然,问题往往呈现相反的方面,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作者在不断的选择和组合时,难免产生手足无措的无能感和挫败感,因此造成超文本的碎片化和平面化.这种情况下,印刷文化时代那种自我掌控和决定性的作者主体性消失了,作者的书写看起来更像是一架机器.③线性模式的瓦解,亦即非顺序性书写的出现,他终结了印刷文化书写和阅读的线性模式.超文本的非顺序性意味着思维形式的变革,不但写作过程不在依循某种惯常的顺序,表达情节也打破了从开端到结尾的顺序,甚至作者和文本的因果关系也变得不那么确定.总之,在电子文化的超文本环境中,作者与文本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印刷文体中那种固定独立的文本及其作为生产者的独立自足的主体被消解了,作者的身份、地位和功能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五、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有什么不同①文学作品中“狭义的生活真实〞,主要指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和事,即人物和事件合乎生活的常情常理,是没有经过加工提练,没有经过人的大脑主观意识过滤的生活.广义的“生活真实〞包括狭义的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和科学真实.②艺术真实是指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区别:生活真实是自然形态的、纯客观的东西,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主、客观的统一.比方?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就不是生活真实中的人,他是一个猴子,但又具备人的性格与特点,有人的思维和行为.因此,说孙悟空是一个艺术典型.六、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根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更应是作为话语的艺术1. (1)形象的间接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不直接作用于读者者的感官,却由于模糊性和多义性, 可以充分调动读者想象,使读者获得自由的审美感受.如小说的影视改编总是不尽人意.(2)表现社会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这是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做到的.(3)文学还可以借助种种艺术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地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绘画, 雕塑只能通过形体,电影通过动作,音乐能表现内心世界,但太抽象.2.由于话语是文学语言的存在方式,文学语言是话语:作品是作家站在某种立场进行的价值构建,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往往还会观察语言背后的价值立场.将文学语言看作是话语,认为文学语言是一种价值构建,正确揭示了文学语言的意识形态构建属性.文学话语的特点具有蕴藉性七、如何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①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即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所以,我认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例如,巴尔扎克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一一?人间喜剧? ,那么巴尔扎克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文学活动与人类物质实践活动和科学熟悉活动不同,它属于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更具体的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虽然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熟悉不同,它主要通过对具体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 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根底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 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③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首先每一位作家、诗人,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不可重复的“自我〞,都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自由创造,因此他们的作品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烙下了独创性的印记,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 .不同的文学创造主体就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的作品,如鲁迅和周作人兄弟,早期经常生活在一起,但写起文章来,一个沉郁、辛辣,一个平和、冲淡;一个关心民间疾苦,一个崇尚亲适趣味,他们在政治上分手之前,情趣就不一样.八、小说的表达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讲述:有一个明显的故事讲述者,故事就是以她的口吻或声音来讲述优点:讲述是对作者隐含作者和表达者的主观介入不加限制和表达缺点:讲述具有明显的人为性,有一个表达者或隐或显地横在读者与故事之间而形成某种距离呈现:外表上看起来没有一个明显的表达者在讲述,事件、动作和场面好似都是自然而然地展示出来的优点:根据自然而然的呈现,比较容易拉近读者和故事的距离缺点:呈现那么是尽力限制和约束他们的声音在文本中出现九、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什么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形态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二者相互交织、渗透在一起,或相互融合,或相互冲突.它的性质可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加以理解.①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无功利是指不追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审美是无功利的,无论是作家或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审美活动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 只有在无功利目的的前提下才能进入纯粹的审美世界.无功利的审美活动才会发现事物的美和诗情画意,才能写出文学作品.但文学内在地潜伏着功利性,由于文学是一种社会的、人性的、现实的活动和产品,文学或批判或歌颂或反映或展望社会意识形态,会产生社会的功利作用.文学的功利性是间接的,它的作用是通过无用来实现.②文学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从方式看,文学以形象感性的方式蕴含着理性.理性是指理性熟悉,抽象的思想,是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思维过程和它的结果.文学创作中感性审美活动和理性活动交互掺杂,不过这种理性分析和归纳是对形象材料的思考和设想. 文学欣赏中的理性是一种审美理解,交融着审美直觉、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领悟,获得一种审美熟悉;当进行审美批评时,便进入到感兴和妙悟之后的科学理性熟悉阶段了. 创作和欣赏的感性理性双重交融均为文学形象本身的双重性决定,文学形象的特点就是感性中蕴含着理性,这种理性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理性,一般外表看不见,但它是存在的.前面说的文学中的意识形态意义、文化意义就是这种“诗的思想〞,最准确的说法是文学的意味.③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熟悉的.从态度看,文学是通过一种审美情感表达一种审美熟悉的态度,这种审美情感是好恶、肯定、否认、欢乐与痛苦.黑格尔说,情致是艺术的中央,是文学个性形象的心情,是具体感人的,但在情致中蕴含着价值和理性熟悉,二者不可别离.文学家是充满感情的主体, 他通过情感评价来熟悉世界. 有些作品看似十分客观冷静, 是“零度写作〞,似乎作者是“ 客观主义〞,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学风格的形态,他通过极隐蔽的方式,或选择形象,或借文学形象表达的方式,或借符合冷漠的文学个性本身的方式暗示一种对生活、社会、人性、文化的评价.由上述三方面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一种从不同角度观照的双重性质: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双重融合,这种融合为文学的审美特征所决定.十、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举例说明〕景,是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体,我们所生活的客观世界都是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 绚丽多彩的景物构成的.例如,一年四季就有不同的景像春风温暖,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夏日炎热,阳光凶猛;秋风肃杀,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冬万里无垠,寒风袭人.情,是每个有思想有观念的人都会有的.每个人都会发出一些感慨:快乐,悲伤,郁闷,思念,思念,愤怒等等.我们生活在具有丰富感情的世界中.文学作品的语言可分为景语与情语.景语,即文学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写景、状物的语言.情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语言.从这可得出,景语与情语的联系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景语与情语的配合、交融更显得突出.一般说来,情与景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触景生情:人不同,景也不同,时世不同,情也就不会相同,即使面对同一景,由于时世不同,所产生的情也就大不相同.同样是咏春,身任治世太守的白居易欣赏的是西湖早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派生机;而身逢乱世的诗人杜甫看到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以至见花流泪,闻鸟心惊.他忧国忧民,苦念家人,痛人肝肠;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怕见春色,“触目愁肠断〞,每日“以泪洗面〞, 吟出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悲歌……这是触景生情,景因人异,自古如此.二是移情与景:作家、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接触外界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 借着对景物的描写将情抒发出来,于是客观景物也就带上了作家、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由于“柳〞与“留〞谐音,作者便通过对柳树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三是托物寄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从那烟花三月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从那孤帆远影中表达作者情深意挚的情感.作者通过对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是托物寄情的表现.综上所述,景物描写的目的,是为了展现作者的感情,无论是写景的实写还,写景的虚写,都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创作动机的有无,不但是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而且也是他每一具体的文学创 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第二节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 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中心意 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 含蓄与含混(概念、关系)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是 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一个中心)
含混(又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 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多个中心)
比较而言,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不过,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 话语蕴藉特性。当然,文学的话语蕴藉特性实际上具有远为丰富和复杂的形态,这里只是简 要列举而已。
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不强调文学创作应 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书本 P31-32)
陌生化:由俄国形式主义提出,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 通过“扭曲”语言使现实生活陌生化。
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的一个交往结构。其中,人类的生 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 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 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参与建立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 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作文文学的接受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 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 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 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因此,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 方面又是对象的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 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书本 P36最后一段话)
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① 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② 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
用。
精神生产作为“特殊的生产”,又有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征主要是: 1, 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2, 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3, 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第三章 第一节的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看书) (一)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 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要注意各种学说的提出者,有什么著名观点,看书!) 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再现说(也就是模仿说):强调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第七章 第一节 一、 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发生、构思、物化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 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有意获取和无意获取是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而划分的。 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是从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来划分的。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一、要知道每个学说的代表人物
巫术发生说:弗雷泽代表作《金枝》 宗教发生说:德国批评家赫尔德, 德国美学家格罗塞:认为艺术在其活动过程与结果中都存在着丰富的情感活动,追求情感表 达就是艺术的目的 游戏发生说:康德,席勒,谷鲁斯 劳动说(看书 P40)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物质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如何理解(联系书 P100一起看)
【二】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①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②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③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第三节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两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 的统一,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4.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 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 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的基础上。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信息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 值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蓝色对应蓝色,红色对应红色,他们是同一体系的) 补充: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 (看看书本 P3最后—P4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章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补充: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文学史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2.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 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3.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 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史这三者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第四章 文学的审美含义(书 P47)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以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 文、剧本等。这正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的通行含义(书 P49)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 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①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② 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征。 ③ 文学传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④ 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看书 P52起)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最好去翻翻书) A 无功利与功利 B 形象与理性 C 感情和认识
第三节
一、文学与话语 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 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 本、沟通等要素。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可以说,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 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的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A 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B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五章,自己看书,不会出大题
第六章 第一节 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 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 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艺术发现被称为“艺术 家的眼睛”。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 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 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一)回忆与沉思(概念,区别与联系)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常见的回忆方法: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内心某联想(概念,区别联系,书上 P133) 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 过程。 联想是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 的心理活动过程。联想本质上也是想象的一种衍化。
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重点,看书!)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特殊”体现在哪里?】(看书!)
第二节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结合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再现说,表现说等来看】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①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②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2. 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①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②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③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各学说的代表人物及言论要记住,看书!) 一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二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第二章 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论:这里要注意两个词:“自由自觉”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看一下书, 在 P12)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 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 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 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 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列宁又说:“托 尔斯泰的思想是我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的一面镜子,是宗法式农村的软弱和‘善于经营 的农夫’迟钝胆小的反映”(这句话要注意)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 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 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这一概念是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来的。文学 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 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 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西马就是指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 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 交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