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五中国古代史综合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五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整合——隋唐时期-1
隋朝的灭亡:
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②国富民穷,不惜民力,最终引 发大规模起义。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1.关陇集团与唐朝的建立:
所谓关陇大族,指的是自北 魏以来在北方特别是关陇地区建 立的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集 团。关陇大族兴起于魏晋之际。 当南北朝政局混乱、战争频起, 大家族起落兴废无常之时,关陇 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上的优势, 支撑着西魏、北周政权的局面。 其势力之庞大,一直延续到隋唐 时期。
唐太宗
——《资治通鉴》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贞观遗风
劝农桑,薄赋敛、息干 经济
戈、省力役
知人善任,打击保守门 政治
阀世族,
武则天
• 建立的周朝 • 中国历史上唯一
的女皇帝
重视科举,首创殿试, 文化
大开志科。
军事 击败突厥,管理西域
无字碑
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统治期间, 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 有“贞观遗风”的美誉
二、隋唐的政治制度 (二)地方行政制度:
节度使的形成: 唐玄宗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 “藩镇”,长官为“节度使”。掌管 一个地区的军政(自募军队)、民政 (任免官吏)、财政(控制税:
藩镇割据
①概括: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40余个,他们 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1.关陇集团与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接受其所 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 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统一全国。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导课(中国史)教学课件 (共28张PPT)
中国近代史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回忆微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并回答下列问题
一、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主要矛盾: 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三、基本线索 1、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 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 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 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名词解释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 县制 殿最制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 征辟制 科举 制 租佃关系 小农经济 雇募制 稷下学宫……
“整蛊”游戏规则: (1)所问应为某个名词对应的历史时期 (2)甲小组向乙小组发问,若乙答对,乙得一分, 答错,乙扣一分。 (3)不得向同一小组连续发问。 (4)范围可超上述名词,但不得超出中国古代史的 范围。
还有其他问题吗
探究
中国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政治实 践开始于公车上书(1895年),那么为什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是从1840年开始?
革命的性质由革命的任务决定;决定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什么时候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革命的任务是从什么开始决定的。
下面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目录节 选,请与对应的历史事件相连接
四、隋唐时期
阶段特征: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封 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 思想:复兴儒学,“三教合一”。 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对外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知识串联ppt课件
文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 , 化 批判封建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在三次思想解放 上 运动影响下,欧洲近代科学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11
专题六 世界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
时空坐标阶段特征
12
政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继续在欧 治 洲大陆扩展;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 上 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善 经 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将人类历史 济 分别推进到 “ 蒸汽时代 ” 和 “ 电气时代 ”, 世界市场最终形 上 成 文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 ; 在两次 化 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成就 上
文 古希腊出现了人文精神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 , 化 是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 上
9
专题五
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14-18世纪的西方世界
时空坐标阶段特征
10
政 在英、美等国,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 治 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 上 提条件 经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欧洲封建制度迅 济 速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 上 成并得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 文 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是诗歌的繁盛时期。 化 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 上 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 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5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期
时空坐标阶段特征
1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步步高】(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史时段大总结课件
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3.思想上,儒家开始取得独尊地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 重大史实 政治 九品中正制
经济
文化 选修
均田制、翻车、灌钢法、草市
王羲之、宗教画、佛教盛行 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段特征
1.政治上,国家分裂动荡,门阀政治盛行,中央集权
和君主专制都相对削弱。
五、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 重大史实
(1)宋:二府(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知州、通判、转运
政治 使;
(2)元:行省制、中书省、宣政院、枢密院
经济 文化
பைடு நூலகம்
市打破时空限制、交子、瓦肆;棉花的推广;经济重心的
南移
程朱理学;宋词、元曲、元杂剧;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
印刷、火药改进、三大发明西传、青花瓷
(1)秦:修灵渠、驰道,统一度量衡。
经济 (2)汉:田庄、牛耕普及、耦犁、犁壁、丝绸之路、水排、
“市”、王景治黄。
文化 小篆、隶书、楷书;“焚书坑儒”;造纸术;董仲舒新儒 学;儒学成为正统;汉赋。
时段特征
1.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确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
争开始。 2.经济上,小农经济繁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人民通史版
古代史
古代史时段大总结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知识导图
通史览要
第1招
第2招
学会解题
第3招
第4招
第5招
知识导图
通史览要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重大史实 时期 时期 (3)原始文字、绘画。 夏商 西周 知识要点
远古 (1)禅让制、公天下。(2)耒耜、刀耕火种、制陶、养蚕。
部分 中国古代史(专题五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明清(1368年~1840年前))
10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3)利用试题中具体的历史时间转换出历史事件。例如某题的材料:《全球通史》中写着“17世纪和 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以来,欧洲人 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通过“17世纪和18世纪初”转换出启蒙运动, 通过“18世纪以来”转换出工业革命。
7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2013· 课标全国卷Ⅱ]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 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 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5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2014· 广东高考]《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 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 “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经历了先秦散文、汉代赋、隋唐诗 歌、宋元词曲、明清小说的历程,不同阶段的文学成就反映了该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特征。 (1)从政治折射点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阶段,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反映在文学方面以 诸子百家的散文为主,如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诗经》、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与《离骚》;秦汉时期,社会 处于大一统局面,汉赋以华丽词藻描绘恢弘时代;隋唐时期具有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形成, 推动了诗歌的繁荣等。 (2)从经济折射点看:文学形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反映了宋元商品经 济发展,适应了市民阶层需要;明清反封建小说、戏剧走向繁盛,反映了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并 缓慢发展的特征。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
春秋 战国
(2)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 渠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
从秦汉至宋 (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元 (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耱技术
(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
02
经济模块
线索 1 农业
时期
历程
(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原始 (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
社会 (3)工具有石、木、骨器
(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夏商周
(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时期
历程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历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历史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
01
政治模块
线索 1 中央体制的演变
时期
历程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 先秦
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 秦朝
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时期 明清
历程 (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 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技术积累和资金 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 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五阶段知识扩充课件
格局发生了变化,男子将大量的业余时间投入纺织当中。
五、白银流通的合法化 明朝中期,一直流行于民间的白银,终于取代了明朝政府原来法定的“大明宝钞”, 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市场上的商品,无论大小都以银两作为计价的标准。从此白 银与秦汉以来一直沿用的铜钱一起,充当市场的通货。大宗商品的交易,用白银支 付;小额交易,则用铜钱支付。铜钱和白银的比价,明清两朝,政府规定为铜钱一千准 白银一两。但在实际流通中,钱贱银贵往往要一千数百钱才等于白银一两。 白银之所以成为主要通货,是商业繁盛,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 的远距离贩销的结果。反之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
六、明清时期钱庄的兴起 明清之际,钱铺业发展出了以存放款和汇兑为主要业务的钱庄。钱庄主要 分布于长江流域,尤以开埠通商以后的上海为盛。上海的钱庄业,是由绍兴 人于乾隆时开设的煤炭肆(店)兼营存放款业务发展而来。乾隆时,上海沙 船业务发达,从辽东营口等地运来的豆麦、杂粮、油饼,从闽广则运来土货, 交换上海一带出产的棉布,交易额增加,需要现款周转,钱庄的存放款、汇 划与交割业务便日益发展起来。上海开埠以后,钱庄更趋发达。全国以及 世界各国商船直接开入上海,进出口贸易日益递增,钱庄也越来越多。咸丰
三、明代宦官权力提升的原因
明太祖把宦官不得干预朝政的规定不仅定为祖训,还被制成铁牌立于宫门 外,其用意就在于永远地告诫子子孙孙,谨防大权旁落宦官之手,但明代后
期宦官专权现象却非常严重。
1.政治需要。明成祖朱棣任用宦官,委以权力,完全是因为当年在靖难之役 中,尚为燕王的朱棣就是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太监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动 向,此后又在其围攻南京时,与宫内的太监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 帝的宝座。因此,朱棣上台后,也害怕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 卖自己,故而不惜背叛祖训,拉拢宦官。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三国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课件
魏晋南 北朝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 贵儒 ”和“尊道” 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唐 时期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 三教合归儒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 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形成 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读史 ① 永嘉之乱与匈奴贵族袭扰有关 ② 使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划入刘宋版图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 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 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影响: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加强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平衡性; 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有利于江南的开发,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研考点 精准突破
主题一 从区域开发到庄园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史料探究
视角1魏晋时期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①,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 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 伐②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北来的民众大多集中在长江上游 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 等。……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期来看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 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学术前沿·拓宽度 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他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 看来,“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高三一轮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部分(共185张PPT)
皇太极
辛亥革命
第一讲
古代中国政治
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 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11· 上海单科· 6)在商代,商王和 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 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C
(2013·上海高考)有学者认为, 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 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 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 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农民战争 朱温夺权
北宋
960-1127
靖康之变
南宋 辽
西夏
1127-1276 916-1125
1038-1227
临安 上京
兴庆
赵构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元灭
金
元 明
1115-1234
1271-1368 1368-1644
会宁
大都 应天北京
完颜阿骨打
忽必烈 朱元璋 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
清
1636-1911
北京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 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 的是( )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二者均有弊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BLeabharlann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儒效篇》
史料一 西周分封形势图
古代中国政治
一、基础知识梳理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单元知识整合
中国古代历史年表
2021高考历史考试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课件.ppt
(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线索 2 手工业
时期
历程
(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
从先秦到 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秦汉 (2)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
战国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
从秦汉 (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至宋元 (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耱技术
(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
(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 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 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 2000 多年的封 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 府、省则变化很大。
线索 1 农业
时期
历程
(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3)工具有石、木、骨器
(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夏商周
(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时期
历程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春秋 (2)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
线索 1 中央体制的演变
时期
线索 2 手工业
时期
历程
(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
从先秦到 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秦汉 (2)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
战国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
从秦汉 (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至宋元 (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耱技术
(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
(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 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 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 2000 多年的封 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 府、省则变化很大。
线索 1 农业
时期
历程
(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3)工具有石、木、骨器
(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夏商周
(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时期
历程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春秋 (2)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
线索 1 中央体制的演变
时期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
视角2 辩证认识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材料 秦朝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版图之内,其未能的,则确立起一条 防线来。……北自阴山以南,南自五岭以南至海,秦始皇都认为应当收入版 图①。但政治是不能专凭理想,而要顾及实际的情形的,秦始皇的政策虽好, 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况且不必论理,六国夷灭,总有一班失其地位的人②,心 上是不服的,满怀着报仇的愤恨和复仇的希望。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 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3.了解秦朝官员的选拔方式
4.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秦朝的官员
考核和监察制度
1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物质基础
政治分裂
商鞅变法
2.实现统一和巩固统一 (1)军事上
灭六国 南方 北方
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 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击退匈奴进攻,修筑长城
③郡县制②
郡、县 县以下
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 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3)其他措施: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 颁行法律等。
驰道
、直道,迁豪强,
(4)其他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 ①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 邮传 为中心的 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 ②官员选拔与管理:主要是“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制度,即向官吏学 习律令而为官。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 赏罚的依据。 ③民族关系 a.设立官职:设典客、 典属国 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b.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 南海郡 、桂林郡、 象郡等。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 课件--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民族交融
周边少数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
返回
【第2讲秦汉时期核心考点】
知识考点:秦朝完成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 术等举措;两汉的文化成就;丝绸之路与欧亚大陆其他商路。 能力考点:理解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 意义;汉代政治发展的特征。 素养考点:经济发展、国家意志与统治思想的改变(唯物史观);丝绸之路对人 类文明的贡献(家国情怀)。 价值考点:秦汉治国思想的创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二、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前202—9年)
东汉(25—220年)
(1)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
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 (1)光武中兴:①政治举措:加强皇权,
的势力。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2)君主专制:设置中朝,尚书令作用开始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
政
上升。
吏治,惩处贪污腐败。②经济举措:清
治
(3)官员选拔与管理
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文
①选官制度:察举制。②考核制度:上计制。 ③思想举措:重视儒学。
明
③监察制度:地方设刺史。
(2)走向衰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
(4)户籍制度:编户齐民。
锢之祸,政治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5)赋役制度:汉朝的人头税分口赋和算赋, 黄巾起义后,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西汉
内外朝制 刺史制 察举制 《九章律》 《二年律 令》
盐铁专卖 丝绸之路
东汉 光武中兴 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田庄经济
时
空 距今约 约公元前 约公元前 公元前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3)商业 ①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②战国时, 货币 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 集了大量钱财。 ③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
4.商鞅变法【链接·选择性必修1·P3、22】 (1)背景 ①政治: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 分封制开始解体。 ②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 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③诸侯国: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展开改革。 (2)代表: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都主持变法。
(3)内容及影响
5.选官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98】 (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举荐和军功授爵制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②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 军功 大小授予官职。
知识点二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
1.孔子 (1)主要思想
史料情境·练思维 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社会急剧变动,各诸侯国努力扩充自己的实力。齐、 晋两大诸侯国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晋国由其卿族韩、赵、魏三家 瓜分,是为三家分晋。齐国由田氏一族取代,是为田氏代齐。两大事件成为 由春秋时期向战国时期迈入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齐光《论三家分晋 与田氏代齐之异同》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历史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 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 及其意义
凝练要点
内容索引
1强基础 固本增分 2研考点 精准突破 3练经典 强化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 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 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 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 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 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2)形成原因 ①经济: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 ②政治: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 反抗。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 ③思想: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3)发展历程 ①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②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 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③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基本矛盾 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 削弱,直至被废除。矛盾基本解决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度。 二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 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在北宋初期推行文官制度,收地方权力。
(5)影响 ①积极: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 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政 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与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②消极: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 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 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 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思想上,专制统治 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人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的进步。
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历程
春秋战国儒学创立 和发展时期
秦朝儒学处于受压 制时期
汉代儒学改造 时期
地位
儒家思想受到统 治者的冷落
“焚书坑儒”,儒 家思想受到压制
儒学处于独尊的 地位
原因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 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 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无助于实现社会转型
④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 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⑤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 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 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⑥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 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⑦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⑧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特点 ①分散性。它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②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③封闭性。个体小农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④脆弱性。小农经济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 的影响。 ⑤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 会心理状态造成了它的落后性。
2.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 确立。 (2)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①有利因素: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b.农民自身因 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 位面积产量。c.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②不利因素:a.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 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b.历代封建王朝的 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天灾人祸,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中国古代史综合
古今贯通 中西对比
古今贯通
专题连线·纵向梳理
1.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基本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两个概念。 ①君主专制制度:主要指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 世袭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②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指地方服从于中央。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 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 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 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 经济基础。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 化为商业资本。 (2)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 ①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 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 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形成原因 ①经济: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 ②政治: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 反抗。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 ③思想: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3)发展历程 ①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②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 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③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基本矛盾 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 削弱,直至被废除。矛盾基本解决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度。 二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 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在北宋初期推行文官制度,收地方权力。
(5)影响 ①积极: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 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政 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与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②消极: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 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 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 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思想上,专制统治 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人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的进步。
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历程
春秋战国儒学创立 和发展时期
秦朝儒学处于受压 制时期
汉代儒学改造 时期
地位
儒家思想受到统 治者的冷落
“焚书坑儒”,儒 家思想受到压制
儒学处于独尊的 地位
原因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 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 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无助于实现社会转型
④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 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⑤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 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 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⑥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 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⑦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⑧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特点 ①分散性。它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②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③封闭性。个体小农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④脆弱性。小农经济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 的影响。 ⑤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 会心理状态造成了它的落后性。
2.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 确立。 (2)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①有利因素: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b.农民自身因 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 位面积产量。c.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②不利因素:a.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 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b.历代封建王朝的 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天灾人祸,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中国古代史综合
古今贯通 中西对比
古今贯通
专题连线·纵向梳理
1.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基本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两个概念。 ①君主专制制度:主要指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 世袭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②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指地方服从于中央。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 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 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 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 经济基础。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 化为商业资本。 (2)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 ①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 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 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