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马说1

合集下载

《马说》优秀课件

《马说》优秀课件

《马说》优秀课件马是一种灵敏、忠诚、勇敢的动物,它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正因为马的特性和价值,我们可以借助课件这个工具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有关马的知识。

本篇优秀课件将从马的起源、特征、用途和文化象征等方面进行介绍,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马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马的起源马的起源可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亚草原地区,当时的马是一种野生、被驯化的动物。

马是从古代野生马进化而来,经过人类的长期驯养和改良,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品种。

马的起源地也成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因此马的传播和发展也与人类文明的演进密切相关。

二、马的特征1.体格特征马有四条强壮有力的腿,为其奔跑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

马的体长、脖子和尾巴都相对较长,身体线条流畅。

马的体重和体型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品种的马有着不同的特征,如赛马马通常体型修长,适合奔跑,而农用马则体型较为健壮,适合耕作。

2.智力和性格马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有着出色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马的性格因品种和培养方式而异,但总体来说,马通常忠诚、温顺且善于合作。

这些特性使得马成为了人类重要的伙伴,既能在农田里耕作,又能在战场上和运输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马的用途1.农业劳动在农业时代,马被广泛用于农田的耕作和运输工作。

马强壮的体格和协作能力使其成为了力量源泉,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无论是犁地、拉车还是运输重物,马都是无可替代的助手。

2.交通工具在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上,马也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古代丝绸之路和草原上的马车、骑马使得交通更加便捷,也促进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即使在现代,马在某些地区仍然是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西部地区的骑马文化。

3.体育竞技马术运动作为一项古老而优雅的竞技运动,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和观众。

马术不仅考验骑手的技术和身体素质,也展现了马的出色表现和合作能力。

马的敏捷和速度使其在比赛场上成为焦点。

四、马的文化象征马在人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各种象征的代表。

《马说》优秀课件

《马说》优秀课件
《马说》ppt优秀课件
马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分。本课件将介绍马的文化意义、 形态特征、行为习性和文学艺术价值等内容,展望马文化的未来发展。
导言
本节主题是马文化,将概述课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为读者打下了解马文化 的基础。
马的文化意义
马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
马在中华文化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代表着勇敢、自由和力量。
马文化的历史渊源
马文化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和交通交往。
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马文化在中国传统绘画、文学和戏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马的形态特征
马的起源和进化
马起源于古代,通过漫长的进化 过程成为现代马的样貌。
马的外貌特征
马的种类和特点
马有圆形的眼睛、长而匀称的腿、 鲜亮的毛发等独特的外貌特征。
马的文学艺术价值
马在文学中的形象
马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用作象 征和比喻,代表着勇气、自由 和追求。
马在艺术中的表现
马一直是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形 象,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等 形式表现了马的力量和美。
马文化的历史传承
马文化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书 法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 广泛传承和发展。
结尾
通过本课件了解了马文化的意义,突出了马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马文化的未来发展。
马的种类多样,包括白马、黑马、 棕马等,每种马都具有独特的特 点。
马的行为习性
1 马群的生活组织
马是社交性动物,通常以群体的形式育
马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幼驹期、青少年期和成熟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行为习性。
3 马行为的特点和表现
马具有警觉性高、善于奔跑和高度集体行动等特点,适应了草原等特殊环境。

《马说》ppt课件

《马说》ppt课件

食马者 愚蠢无知 自欺欺人 有眼无珠
伯乐 爱才如渴 目光长远 慧眼识珠
千里马 富有才华 出类拔萃 怀才不遇
一、马 之 不 平
任务三:朗读课文,发掘文章语言特色,以此理解作者情感。 1. 文章三小节都以“也”结尾,请删掉“也”后与原文比 较阅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第一节:陈述句,读出作者的无限惋惜之情。 第二节:反问句,读出作者的愤怒谴责之意。 第三节:感叹句,读出作者的心痛与嘲讽之味。
文意疏通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之 :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一食 :吃一次。 或 :有时。 尽 :吃完。 石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 :同“饲”,喂。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文意疏通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 :这样。 外见 :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且 :犹,尚且。 常 :普通的。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 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尚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三、士 之 不 平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
三、士 之 不 平
当韩愈由千里马变成伯乐后,他——
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有: 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 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不仅如此,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 敢为人师,广收门徒,尽自己之力成为“伯乐”,以自己微薄之 力努力抚平世间的“不平之鸣”。

《马说》优秀课件

《马说》优秀课件
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学习目标
• 1.巩固掌握上课时学习的词语; •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阅
读能力; •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
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 之间的关系;
课前检测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 食之不能尽其才(通“饲”,喂 )
3、划分句子的停顿,不准确的是( C )
A.千 里 马\ 常 有,而 \伯 乐\ 不 常 有
B.骈 死 \于 槽 枥 之 间
C.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D.且 \欲 与 常 马 等\不 可 得
• 4、《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手法。
• (4、杂文 唐朝 韩愈 托物寓意 )

马 (主旨及中心句)
者 其真无马邪?
的 其真不知马

也。

4、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你能分 析一下作者托什么物寓什么意?表达了 怎样的感情?
马说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
昏庸浅薄、不识人
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 露封建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也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唐:韩 愈
韩愈
韩愈(768 -824) 唐代诗人,散文家。
字退之,河南人,人称 “韩昌黎”。曾与柳宗元 一同 倡导“古文运动” , 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构思 起缘
伯乐相马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 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 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 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 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 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 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马说》优秀课件

《马说》优秀课件

写 作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
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 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
背 景 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 “忧天下之
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 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 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 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 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吗?”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找出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词多义:
骈死于槽枥之间
之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食不饱
才的封建统
摧残、埋没 人才的封建
治者写法:托物寓意统治者
课文分析
第 提出论点:
一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 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 有,而伯 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 称也。

二 段
进一步 从反面 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 的原因食马者不知 其能 千里而食也”


您的位置:>>马说>课文分析
xiàn 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s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

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参考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按行分 组,南行、中行、北行,分别负责翻译一、二、 三段。 2、对有争议的或翻译不出的地方,可求助于老师。 3、小组内交流讨论后把成果展示给大家,发言时 每人负责一句话的解词和句子翻译,其他组同学 可补充或纠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PPT课件
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
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 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他竭尽才能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 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 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不 识得千里马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课件
字退之,河阳人,自 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 黎”。唐代文学家、思想 家、教育家。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曾与柳宗元 一同 倡导“古文运动” , 主张“文以载道”居“唐宋 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 并称“韩柳”。
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 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代表作:《师说》《祭十二郎 文》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 安石、曾巩、欧阳修
疏通文意
但是,表转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因此 即使
受屈辱
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同“衹(只)只,仅 在 奴仆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 著称 ,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课件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积累重点 词汇,勾画注释下重点词语的 解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课件
说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 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 或先叙后议......

《马说》高清初中语文课件

《马说》高清初中语文课件

知马”。
12
局部探究 问题探究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 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千里马”“伯乐”又分别 象征什么人呢?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千里马——人才;食马者——不识人才,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 治者;伯乐——发现、赏识、重用人才的人。
13
总结拓展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 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5
整体感知 了解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章体裁,可以叙事, 也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某个道理。大多是 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 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6
整体感知 音频课文
7
整体感知 原文展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14
总结拓展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 观点吗?说说理由。
文章既表达了韩愈壮志难酬的愤慨,更激起古今许多有识之士 的共鸣,故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但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 千里马”,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不符合客观规律。
15
作业设计
1.翻译背诵课文。 2.完成【活动版同步学案】。

马说教案1(八年级语文)

马说教案1(八年级语文)

第23课马说第 2 课时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过程教师复备一、检查背诵情况。

以抽背的形式检查二、阅读课文并思考:(一)学习第一段。

讨论问题:1、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明确: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4、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明确: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二)学习第二段。

讨论问题: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明确: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哪些句子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三)学习第三段。

讨论问题:1、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3、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明确:“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教师复备教学过程三、再读课文,品位意境。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明确: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明确:伯乐——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人才食马者——浅薄愚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明确: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四、课堂小结。

(板书)五、拓展练习。

1、中国古代,也有一些“千里马”遇“伯乐”的佳话,你知道哪些?(周文王与姜子牙、刘邦与韩信、刘备与诸葛亮,等等。

)2、你知道多少与“马”有关的成语、诗句?(略)3、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在尚未遇见“伯乐”之前,你该怎么做?(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 我要努力完善自我,做得更好。

《马说》教案3篇

《马说》教案3篇

《马说》教案3篇《马说》教案3篇《马说》教案篇1 《马说》教学教案的设计【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我来自榕江一所农村初中,很快乐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

虽然乐里到凯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假如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

请翻开书第174页《马说》。

(大屏幕显示)二、释题及作者简介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如今的杂文相似。

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

(大屏幕显示)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

(大屏幕显示)三、研读课文1、老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⑴ 老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

(大屏幕显示)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防止的。

(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⑵ 老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伯乐”生存。

⑶ 老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明确:作者举例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

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缺乏”,才能才被埋没。

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

马说ppt课件完整版

马说ppt课件完整版
马说ppt课件完整版
目录
• 引言 • 马的历史与文化 • 《马说》全文解析 • 《马说》的主题与思想 • 《马说》的影响与评价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背景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 篇杂文,通过对马的描述,表达 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慨以及 对英才的渴望。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揭 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千里马 常有,伯乐不常有”的现象,呼 吁社会重视和发掘人才。
当代评价与解读
命运观反思
当代学者认为,《马说》反映了 韩愈对命运的深刻反思,这种反 思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
启示意义。
人生观启示
韩愈在《马说》中提出的人生观 ,对于当代人来说仍然是一种宝 贵的启示,引导人们正确面对生
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文学价值
当代文学评论家认为,《马说》 的文学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手 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中国文
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06
结语
对《马说》的总结
韩愈通过《马说》一文,表达了 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和无奈,以 及对人才渴望得到应有赏识的愿
望。
文章以马为载体,通过比喻和象 征的手法,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
中的问题。
韩愈在文中提出的“伯乐相马” 的观点,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
对现实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 现象仍然存在,这不仅限制了 个人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社 会的进步。
分析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文章深入探讨了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主题的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
在当前社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培养、发掘和利用人才成为关注的焦点。 《马说》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马说1

马说1
“伯乐相马”故事: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 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 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 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 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春秋时期,秦穆公要攻打其他六国,要选一匹宝马 良驹,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伯乐肩上。伯乐不辞 劳苦,跑遍了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最后还在 盐池众多驮盐的马匹中发现了一匹棕色千里马,献 给秦穆公。秦穆公就是骑这匹千里马,攻下了六国, 称霸西戎。其实,伯乐名叫孙阳,是盐工出身的相 马专家。因给秦穆公挑出了一匹千里马,所以人们 把他比做神话中管天马的天神——伯乐。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词语与 句子。 • 3、背诵全文。 • 4、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 发的情感。
听 播 放读 录课 音文
听节奏、记字音,悟语速。
(在书上作出标注)
读准字音 祗 zhĭ
n 骈 piá
o n 槽枥 cá lì 石 dà
策 cè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 谷子,喂马的人不能根据它日行千 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表现在外面
即使
尚且、况且
求其能千里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等同、一样
怎么
这种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 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 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想和普通的马一 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 呢?
按要求默写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2)全文的主旨句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教案4篇

《马说》教案4篇

《马说》教案4篇《马说》教案篇1《马说》教学教案设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__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__,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__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__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八上语文八下语文语文第课《马说》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公开课教案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

八上语文八下语文语文第课《马说》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公开课教案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分析并欣赏文章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如何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理解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课文《马说》的朗读和背诵。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分析并欣赏文章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文章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马的喜爱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马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引出课文《马说》,简介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课文中的字词障碍。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难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教师强调课后阅读和作业要求。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深入分析课文《马说》。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马说》的结构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2.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三、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 学生互相评改,教师指导并讲评。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教师强调课后阅读和作业要求。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进行《马说》的朗读和背诵。

二、朗读和背诵(15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马说》PPT课件

《马说》PPT课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 得淋漓尽致。
食马者: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10.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解决问题:
点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第3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字词学习
(1)直称,如“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 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称,如“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
7.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 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 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 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 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 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 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 乐!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 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 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 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 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 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 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背景资料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 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 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重用。后来又相继依 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 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 重视,所以他才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马说》精品原创课件

《马说》精品原创课件
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因为) 以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能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整体把握
文中的千里马有什么特征?
日行千里、食量大。
整体把握
没有伯乐,千里马会有哪些遭遇呢? (用原文回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 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贵 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 同死在马槽边,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疏通文意
吃一次 有时
同饲,喂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
知其能能够千里而食也。这是样马也,虽有千里之才能能,食
通“现”,表现 尚且
文言积累
1、通假字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衹(只)”, 只、仅]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同“饲 ”,喂) ③才美不外见(“见”xiàn,同“现”,表现) ④其真无马邪(“邪”yé,同“耶”,表示疑问, 相当于“吗”)
文言积累
2、词类活用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 动词,日行千里) ③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 赶)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竭尽)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文章阐述的 道理。 3、了解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 愤慨之情; 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 有用之才。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 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 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 而他常常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列“唐宋 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 美誉。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陈言务去”“ 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 的指导意义很大。代表作有《马意

23《马说1》优秀课件

23《马说1》优秀课件

马说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
埋没人才、愚妄浅
薄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 露封建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也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情感态度价值观
谈一谈在以后的生活中如何成为千里马。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 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 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唐 宋八大家”之首。
自主学习
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先自主翻译,有 疑难的标出来,小组讨论解决。
文言积累。
(1 )实词 (2)通假字
(3)一词多义
文言积累。
(1 )实词 (2)通假字
韩 愈
合作学习
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节奏准确
读得流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速适当 步骤:1.学生背诵。
2.师教读。
3.齐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zhǐ
pián cáo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shí sù dàn sì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
食马者(无知)
千里马
不 知
食量:尽粟一石




食不饱、力不足,
而 食
才美不外见

4.文中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作者对此心中有何感慨?
策之不以其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

6、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六、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文人,请搜集其作
品。

学后记:
学习内容学习随记4 啖:dàn,吃。

5 刍:chú,草。

6 斛:hú,古
代十斗为一斛。

7 精洁:精细清洁。

8 不受:不
吃。

9 介:甲,披上甲。

10 比:等到。

11
奋:振作精神。

12 午:午时,相当于今上午十一
时至下午一时。

13 酉:yǒu,酉时,相当于今下午
五时至七时。

14 褫:chǐ,解脱。

15 息:气
喘。

16 敬:gǒu,轻易。

17 裕:充足。

18 致
远:能走远路。

19 以:而。

20 秣:mò,喂。

21 揽:抓住。

22 辔:pèi缰绳。

23 安:稳。

24 踊跃:蹦跳的样子。

25 甫:fǔ,才。

26
竭:尽。

27 殆:几乎。

28 毙:倒下。

29 寡
取:指吃喝得少。

30 易盈:容易满足。

31 穷:
力尽。

32 驽钝:nú dùn,驽:劣马,钝:笨拙,
此指没才能。

33 善:好。

译文: (岳飞打败了曹成,平定了杨幺。

宋高宗
于绍兴七年召见岳飞。

) 宋高宗从容地问:“你
是否得到良马?” 岳飞答复说:“我本来有两匹
良马。

它们每天要吃洁净的小豆数斗,要喝清澈的
泉水一斛。

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饮料,它们宁
可挨饿而不承受。

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初时并
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奔驰奋进。

从中午跑
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

此时卸下鞍甲,它既
不喘气,也不出汗,展现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是因为它们度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
逞一时之勇。

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可是,不幸
的是,它们在历次战役中已相继死了。

目前我所骑
的马就差多了。

它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对食料
从不挑剔,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

马鞍尚未套
好,就要举蹄奔跑。

刚跑完百里路,力气就用完
了,汗水也湿透了,好象就要死去那样。

这是因为
它度量小,所以摄取的实物虽少却容易饱和,喜爱
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

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
已!” 宋高宗听完岳飞的一番言论后道:“说得
很有道理!” (宋高宗遂封岳飞为太尉)
思考:岳飞口头中的良马是:
劣马是:
学习内容学习随记附加:课外阅读会为你打开科学殿堂的大门,让你
在科学的知识海洋里尽情遨游,拿起你的笔,课外
冲浪吧!
一、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

蹄申膝
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
负辕不能上。

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
冪之。

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
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
策、楚策四》)
译文:有匹千里马老了,拉着盐车来到太行山。


吃力地伸着蹄子,弯着膝盖向前走,尾巴下垂,脚
掌也烂了,涎水洒在地上,浑身汗水直流,拉到半
山坡便走不动了,驾着车辕不能继续上山。

正巧伯
乐遇到了,他赶忙下了车,抚着这匹马心疼地哭起
来,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它身上。

这时,千
里马低着头喷着鼻子,仰起头长鸣了一阵,宏亮的
声音直达天际,好像是从钟磐之类乐器发出的声音
一样。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感到伯乐是它的知己
呀!
⑴ 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⑵老骥服盐车而上太行: 喻指人才处于困境。

二、阅读《良马对》回答文后题目:
高宗①问岳飞曰:“卿 ② 得良马否?”对曰:“臣 ③ 有二马,日啖 ④刍⑤豆数升,饮泉一斛 ⑥ ,然非精洁 ⑦ 不受 ⑧ 。

介 ⑨ 而驰,初不甚疾,比 ⑩行百里,始奋 11 迅。

自午 12 至酉13 ,犹可百里。

褫 14 甲而不息 15 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 16 取,力裕 17 而不求逞,致远 18 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 19 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 20 不择粟,饮不择泉,揽 21辔 22 未安 23 ,踊跃 24 疾驱,甫 25 百里,力竭 26 汗喘,殆 27 欲毙 28 然。

此其寡取 29 易盈 30 ,好逞易穷 31 ,驽钝 32 之材也。

”高宗称善 33 。

注释:1 高宗:宋高宗。

2 卿:qīng,您。

3 臣;我,岳飞自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