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研究英文论文第二部分

合集下载

研究生传播理论研究大纲

研究生传播理论研究大纲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李普曼眼中的公众具有什么特征?他是如何解决民意与民主关系的? 3.伯奈斯是如何论证操纵民意的合法性的?(为什么伯奈斯认为应该控制民意?) 4.这周的四篇古老的文献所讨论的大众的特征在今天是否仍然存在?技术会对大众社会产 生影响吗?
六、传播研究的兴起(10 月 14 日) 教材: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第 2、5 章 14. Harold D. Lasswell,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Lyman Bryson ed.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New York: The Institute for Religious and Social Studies,1948. 15. 刘海龙: 《一篇存在争议的传播学奠基文献》 , 《国际新闻界》 ,2009(2) 。 16. Paul F. Lazarsfeld and Robert K. Merton, Mass Communication, Popular Taste and Organized Social Action. in Lyman Bryson ed.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New York: The Institute for Religious and Social Studies,1948. 17. Peter Simonson and Gabriel Weimann, Critical Research at Columbia: Lazarsfeld’s and Merton’s “Mass Communication, Popular Taste, and Organized Social Action”, in Canonic Texts of Media Studies, Polity, 2003. 18. ( 选 择 阅 读 ) Warren Weaver. Recent Contributions to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In Claude E. Shannon and Warren Weaver.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4. 思考题: 1. 你在拉斯维尔在论文中读到了哪些与印象中不同的观点? 2. 为什么说拉斯维尔没有提出有吸引力的“谜题”? 3.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提出的功能与拉斯维尔提出的功能,在概念上有何不同? 4. 西蒙森认为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文章的内部存在什么矛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5. 你认为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文章提出的功能是否都成立? 6. 早期传播研究关注的问题和今天有何不同?你认为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七、大众传播与民主(10 月 21 日) 19. 李普曼: 《新闻、 真相与结论》 , 《公众舆论》 , 阎克文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83-288 页。 (附英文原文) 20. 新闻自由委员会: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展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6 页。 (附英文原文) 21. Jurgen Haberma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Media Society: Does Democracy Still Enjoy an Epistemic Dimension? The Impact of Normative Theory on Empir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 Theory 16(2006) 411-426. 22. Michael Schudson. Why Conversation is Not the Soul of Democracy.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14 (1997), 197-309. 23. Michael X. Delli Carpini. Mediating Democratic Engagement: The Impact of Communication on Citizens’ Involvement in Political and Civic Life. In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Lynda Lee Kaid, ed.. 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2004.

9,当代西方人际传播理论述评——以八种视角为参考框架

9,当代西方人际传播理论述评——以八种视角为参考框架

当代西方人际传播理论述评——以八种视角为参考框架西方关于人际传播理论的研究发端较早,迄今积累下来的理论成果非常丰富,这就为后人的总结和整理提供了基础。

1978年,密歇根大学的杰拉德·米勒(Gerald R. Miller)在名为《人际传播理论与研究的现状》的论文中,将以往的传播学理论研究的视角或者方法分为四种类型。

1第一种类型是情境的方法(The Situational Approach),认为人们在区别各种人际传播形式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描绘不同的场合、情境和环境来实现的;第二种类型是发展的方法(The Developmental Approach),认为人类的交往和传播处在一种线形的发展态势当中。

发展的观点后来被“过程”的观点所取代,这是因为人们的关系并不都是处在一种良性的“发展”态势当中,一段关系也有可能是倒退的,而“过程”这个概念则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延伸性,可以描述前进和倒退的关系类型;第三种类型是规律的方法(The Law-Governed Approach),认为人际交往和传播中存在着一些基本的规律,这些规律决定着人们的交往和传播;最后一种类型是规则的方法(The Rule-Governed Approach),认为支配人际关系和传播的是一些具体的规则,在通常条件下,人们都是通过遵守这些规则来行事,但也有可能打破规则,只不过打破规则人要受到某种惩罚,这一点和规律不同,规律是不可打破的,当规律出现例外时,规律的合法性就要受到质疑了。

米勒的分类为当时人们探讨人际传播理论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考框架。

1999年,格伦·斯坦普(Glen H. Stamp)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细化的分类标准。

他通过研究1975—1999年发表在《人类传播研究》上的288篇关于人际传播研究的文章,用草根理论的方法将这些研究文章的研究路径归为17个大类。

2分别是:(1)认识(32篇,11.1%)。

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模版

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模版

论 文 完 成 日 期: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山东理工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 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 表示了谢意。
第二章 图表及公式的格式说明..........................................................................................4 2.1 图的格式说明.......................................................................................................... 4 2.1.1 图的格式示例................................................................................................... 4 2.1.2 图的格式描述................................................................................................... 4 2.2 表的格式说明.......................................................................................................... 5 2.2.1 表的格式示例................................................................................................... 5 2.2.2 表的格式描述................................................................................................... 6 2.3 公式的格式说明...................................................................................................... 6 2.3.1 公式的格式示例............................................................................................... 6 2.3.2 公式的格式描述............................................................................................... 7 2.4 参考文献的格式说明.............................................................................................. 7 2.4.1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引用的示例....................................................................... 7 2.4.2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引用的书写格式............................................................... 7 2.4.3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 7 2.4.4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示例............................................................................... 7 2.5 量和单位的使用...................................................................................................... 8 2.5.1 使用方法........................................................................................................... 8 2.5.2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8 2.6 规范表达注意事项.................................................................................................. 8 2.6.1 名词术语........................................................................................................... 8 2.6.2 数字................................................................................................................... 8 2.6.3 外文字母........................................................................................................... 8 2.6.4 量和单位........................................................................................................... 9 2.6.5 标点符号........................................................................................................... 9 第三章 打印说明................................................................................................................10 3.1 封页........................................................................................................................ 10

新世纪国际传播学研究的镜像与镜鉴——以《传播研究》刊载论文为例

新世纪国际传播学研究的镜像与镜鉴——以《传播研究》刊载论文为例
第 l 9卷
第 1 期




学 院 学

Vo 1 .1 9 No .1
2 0 1 2年 2月
J o u na r l o f Z h e j i a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M e d i a a n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中 图分 类 号 :G2 0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6 5 5 2( 2 0 1 2 )O 1— 0 0 0 1—1 1
在2 l 世 纪过去 的 1 O年 中 ,传播技 术及传播 环境 的革新 使 得新 世 纪 的传 播 面 临着 新 的机遇 和 挑战 。
( 一 ) 研 究 者 及 其 机 构
研究 者 的群体构 成及背 景对传 播学 研究 具 有 重要 影 响 。一方 面 研 究 者 的学 科背 景 能 够影 响甚 至在

定 程度上 决定 了本学科 的发 展 方 向 ,例 如传 播 学 的几 大 先 驱 :施 拉 姆 、拉扎 斯 菲 尔德 、霍 夫 兰 等都

浙 江 传 媒 学 院 学 报
第l 9卷
二 、 问题 的提 出
为 了对 国外 的传播 学研究 现状 有 一个 更 全 面 的 了解 ,借鉴 之 前 关 于文 献研 究 的成果 ,我们 决定 从 以下五个方 面对 《 传播研 究》 上 2 0 0 1 年到 2 0 1 0年 发表 的论 文进 行 研 究 :研 究 者 的情 况 ( 包 括 文献 的 引 用情况 ) ,研究 的主要 内容 ,研究所 主要运 用 的方 法 , 目前 研究 的程度 以及研 究所依 据 的主要理论 。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摘要在传播者会根据不同传播对象的特征改变自己的传播方式这一认识前提下,本文运用传播适应理论针对具体情境分析了适应的方式,动机及影响因素。

传播适应理论由美籍社会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霍华德?贾尔斯(HowardGiles)等学者于 1973 年提出。

该理论关于适应方式的最早的两个关键词是“趋同”和“趋异”,趋同、趋异背后的动机包括改进传播效果、获得社会赞同、增加人际吸引,保持积极的社会身份或保持自我身份,保持谈话中权力和角色的差异。

本文认同这一观点,并提出趋同背后的动机还包括降低不确定性,心理安全的需要和报复的心理作用,并认为这些动机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其它的适应行为。

全面介绍适应行为中的近似策略、可理解策略、话语管理策略、人际控制策略,并针对具体的人际传播情境对其运用进行具体化和细化是本文一大创新。

最后,本文提出了影响适应方式的因素包括地位、性别、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

关键词:传播适应理论;适应方式;适应动因1AbstractOn the premise that individual’s communication patterns will vary with his recipient,This thesis has applied the 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 to probe theaccommodation process, it’s motivation and factors which have influence on it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 was proposed by Howard Giles, anAmerican Professor in social psychology and communication, in 1973.The initialtwo key concepts about accommodation wer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Themotive underlying the two process consist of facilitating understanding, gainingsocial approval ,acceptance or attraction, keeping a positive group identity or keepinga distinctive identity, the differences of status and role. Agreeing with the viewpoint,the author proposed that the motivation underlying convergence could also bereducing the uncertainty, requiring for psychological safety or revenge. The authoralso think that these motivations could explain for other strategiesHaving outlined CAT, especially the process of accommodation, the author initiallyexplicated the four strategies in actual interactivities. Then, the author pointed outfour factors influencing accommodative process: status、gender、social customs andmoral normsKey words: 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 ; AccommodationProcess;Accommodation Motivation2目录绪论 1第1 章传播适应理论的起源及研究现状61.1 理论起源 61.2 后续研究及发现 81.2.1 关于适应的领域81.2.2 关于趋同和趋异的动机81.2.3 关于适应的方式 101.2.4 关于适应的结果 10第2 章理论基础:对适应动机的启示132.1 相似吸引理论132.2 社会交换理论142.3 归因理论. 152.4 群体间区别理论. 16第3 章适应的方式 183.1 近似:趋同、趋异、保持、互补 193.1.1 趋同193.1.2 趋异223.1.3 保持和互补233.2 可理解:适应对方的理解能力. 243.2.1 选择对方能够理解的话题253.2.2 调整言辞的复杂程度. 253.2.3 表达的清晰度. 263.3 话语管理:适应对方会话的需要 293.3.1 语场303.3.2 语旨333.3.3 语式343.4 人际控制:适应对方自主选择角色的需要35 第4 章影响适应方式的因素434.1 个体因素. 434.1.1 地位434.1.2 性别444.2 社会规范. 454.2.1 社会习俗 454.2.2 道德规范 45结语47附录:言语适应的社会语言进程. 48参考文献49致谢53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绪论研究缘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的特征,改变我们的传播方式。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组织传播学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组织传播学

Blake and Moutons’ Managerial Grid
Concern for people and production Team management 团队型 Authority-compliance 权威-服从型 Country club 乡村俱乐部型 Impoverished 贫乏型 Middle-of-the-road 中庸型
压力和社会支持过程 Emotion 多元化管理过程 Diversity 传播技术过程 Technologies
Part A Founding Approaches
第一部分 基本学派
基本学派之
Classical Approaches
第一章 古典学派
概念
从“员工工作”的角度看待员工 概念导入
主要教学内容: 讲解组织传播的基本概念、特征和过程, 理解组织传播的要素、特点以及不同的模式 介绍西方组织传播学的理论与派别,从传播行为的角度介绍组织与个人的关系、组织与社会环 境互动关系; 解析组织传播过程的成因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队合作等模式,形成全球视野 介绍组织传播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组织传播过程, 对关键概念的阐释配制了模型和图表并附有最 新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探讨显示问题的意识,并检验对理论知识的把握。 介绍当前组织传播的重要主题以及研究文献。
Metaphor 隐喻 Machine 组织的机械隐喻
• Specialization 专业化 • Standardization标准化 • Predictable 可预测性
Fayol 古典管理理论Classical Management
规范性理论,开出药方,而非描述性或解释性 Elements 管理要素

国际传播10年:理论研究述要与思考——基于2001—2010年《新闻与传播》的文献研究

国际传播10年:理论研究述要与思考——基于2001—2010年《新闻与传播》的文献研究
课题。

媒体研究和跨文化管理等新领域。这一主题的研究给人留下
的 印 象 是 不 够 宏 观 , 微 观观 照 更 聚 焦 、 给 力 。这 一 主 题 下 但 更 的 研 究 热 点 主 要 集 中 在 文 化 冲 突 、 化 自 觉 和 文 化 安 全 。 研 文 究 者 从 这 些 次 级 主题 出发 , 求 跨 文 化 传 播 中 我 国 国 际 传 播 寻 的 可 行 性 路 径 , 建 立 在 既 有 文 化 底 蕴 、 有 全 球 传 播 视 野 即 又 和 国 家 安 全 高 度 的 传 播 与 国家 安 全 理 论 之上 。这 一 主 题 的 理 论研究 可 以归纳 为以下 特点 :一是 时间跨 度依 然呈 现为 V 形 , 与 上 一 主 题 的 时 间 特 点 一 样 , 成 果 主 要 集 中 在 2 0 — 0 3年 和 2 1 02 2 0 0 0年 , 论 研 究 出 现一 定 的 中 断 现 象 ; 理 二 是 研 究 方法 上 突 出 了 批 评 立 场 , 篇 论 文 几 乎 都 不 约 而 同 地 三 采 用 了批 判 方 法 , 跨 文 化传 播 中不 同理 论 场 域 的 互 动 性 不 对 足 、 自觉 主 张 西 方 中 心 主 义 的 倾 向和 迎 合 西 方 的东 方 主 义 不 思 维 逻 辑 等 提 出 批 判 ; 是 研 究议 题 较 为 集 中 , 研 究 者 身 三 但 份 较 为 单 一 , 了 一 篇 综 述 之 外 , 它 两 篇 论 文 均 为 同 一 作 除 其 者 , 发 媒 体 为 同一 杂 志 , 大概 是 微 观 研 究 的 “ 天 不 足 ” 首 这 先 , 同 样 应 该 是 二 次 文 献 “ 一 漏 万 ” “ 天 不 足 ” 挂 的 先 。 跨 文化 传 播 是 构 建 国 际传 播软 实 力 的 重 要 内 容 , 以 达 可 成软实 力和硬 实力“ 轮驱 动” 双 的传 播效果。刘 阳在《 中国跨

国际传播第2版PPT第二章 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

国际传播第2版PPT第二章  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
• 瑞泽尔认为:范式是存在于某一科学论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它可以用来 界定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 得的答案时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范式是一科学领域内获得最广泛共识的单位,我们 可以用其来区分不同的科学家共同体或亚共同体。它能够将存在于一科学中的不同范 例、理论、方法和工具加以归纳、定义并相互联系起来。
17
就最终的理论实践而言,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拉美的学者发现,发展传播学所强调 的西方对欠发达国家的大众传媒建设提供援助,实际上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依附关系。从发展 传播理论项目中获益的并不是发展中世界的人,而是打着现代化和发展旗号扩张到第三世界、 为其媒介产品寻找到新消费者的西方媒体和传媒公司。譬如,当第三世界国家出于国家发展 与社会转型的目的引入西方电视时,其结果往往是电视很快成为上演好莱坞节目的娱乐媒体 而不是成为提高教育和发展的媒体——娱乐(或广告)超过了启蒙。传播政治经济学者阿 芒·马特拉在考察了卫星电视时代拉丁美洲国家的跨国传播实践后就指出,新的信息传播技 术的应用并非通向文化商品的民主化途径,而是强化了隔离政策,巩固了等级制度,使过去 的垂直结构的权力概念借助传播网络变得更加复杂。
18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范式
19
政治经济学范式是指从政治、经济即权力和资本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现象的世界观及 其研究方法。它被定义为并聚焦于对社会关系尤其是权力关系的研究上。政治经济学范 式源于19世纪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其核心的学理依据是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即:一个拥有社会物质生产手段的阶级或集团同时支配着社会精神生产的 手段。具体到传播学领域,传播的政治经济学范式将信息传播现象置于一个更广泛的历 史、经济和社会背景之下。
7

传播学论文:伯明翰学派 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 消费文化

传播学论文:伯明翰学派 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 消费文化

传播学论文: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中文摘要】伯明翰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CCCS)工作、学习过的,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学者们,如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姆斯、斯图亚特·霍尔、约翰·菲斯克等等。

伯明翰学派的发端起源于文学研究,在中后期学者们将研究重心逐渐倾向于大众文化研究,借由考察大众文化体现了英国社会从二战后到后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消费文化景观。

本文从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入手,深入挖掘和分析了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包含了文献综述和对伯明翰文化学派的简介,陈述了文章的研究方法,阐明了文章的创新之处和研究限制。

第二章为背景介绍,着重介绍了学派的由来、主要学者和著作、政治来源、历史背景、理论来源等关于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及理论渊源。

第三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从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中重点挖掘了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着重介绍了在消费文化理论上有所建树的学者们的思想,概括了这些学者区别于其他消费文化研究者们的思想。

在第二小部分按...【英文摘要】The Birmingham School is a filiation theory of Western Marxism.The members of it is mainly about scholars who worked or studied in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Centre forContemporary Culture Studies(CCCS),which is studies about popular culture、culture study.The Birmingham School is a symbol of culture study,through investigating popular culture to reflect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UK societies’consume culture.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popular culture study,then dig out and analyze The Birmingham School’...【关键词】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英文关键词】Birmingham School cultural studies popular culture consume culture【目录】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中文摘要3-4Abstract4第一章绪论7-19一、选题缘起与意义7-8二、伯明翰学派简介8-12(一) 伯明翰学派的产生8(二)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过程8-10(三) 伯明翰学派的主要代表学者及其代表性著作10-12三、文献综述与概念辨析12-17(一)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概述12-13(二) 西方学者的消费文化研究概述13-14(三) 消费文化与消费社会的概念界定14-17四、研究方法17-18(一) 文本分析法17-18(二) 比较分析法18五、创新与研究限制18-19(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18(二) 研究限制与不足之处18-19第二章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及理论渊源19-36一、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9-22(一) 宏观经济背景19(二) 福利政策和教育背景19-20(三) 文化背景20-21(四) 政治环境21-22二、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思想的理论渊源22-28(一) 阿诺德精英主义文化传统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2-24(二) 利维斯精英主义文化观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4-25(三)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5-27(四)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7-28三、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28-32(一) 文化研究的概念28-29(二)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主体29-30(三) 伯明翰学派不同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30-32四、伯明翰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是其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2-36(一) 大众文化的意义实现在消费实践过程中33(二) 消费文化的实践要借助于大众媒介进行33-35(三) 大众文化的受众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消费者35-36第三章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消费文化思想36-56一、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36-40(一) 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发展进程36-37(二) 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受众观的演变37-39(三) 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独特之处39-40二、伯明翰学派前期的消费文化思想40-44(一) 理查德·霍加特的消费文化思想40-42(二) 斯图亚特·霍尔的消费文化思想42-44三、伯明翰学派后期的消费文化思想44-56(一) 约翰·菲斯克的消费文化思想45-49(二) 安吉拉·默克罗比的消费文化思想49-52(三) 戴维·莫利的消费文化思想52-56第四章伯明翰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评析56-64一、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比较56-60(一) 研究对象的差异56-57(二) 研究内容的差异57-58(三) 研究视角的差异58-59(四) 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研究中的共同点59-60二、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贡献60-62(一) 研究方法和研究主体方面的创新与贡献60-61(二) 在研究内容方面的拓展与贡献61-62三、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局限性62-64(一) 对于大众文化的看法过于乐观62(二) 对于受众持过于信任的态度62(三) 后期对于消费文化解读的视角过于单一62-64结语64-66参考文献66-69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9-70致谢70。

传播学讲义2

传播学讲义2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表现在: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表现在: 1)科学化趋势 2)融合化趋势 3)鲜活化趋势 4)操作化趋势 5)分支化趋势 6)本土化趋势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传播学研究面临了新形势的挑战。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传播学研究面临了新形势的挑战。 20世纪九十年代 传播学如何适应社会形态的转变,传播形态的进化, 传播学如何适应社会形态的转变,传播形态的进化,调整自 己,进一步发展,已成为全球传播学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进一步发展,已成为全球传播学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传播学未来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传播学成 为真正的独立学科。其次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开阔视野。 为真正的独立学科。其次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开阔视野。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传播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形成一门学科 是在四、五十年代。传播学的形成是有基本前提条件的,它 最初在美国出现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社会需求基础与科学发展基础 ►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社会背景
1、传播学的兴起与形成有其社会基础及需要 首先,本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的 年代。工业化大生产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和范围大大延伸。 国内市场开始初步走向国际市场,走向跨国经营,因而对信 息的要求就更高。 其次,上世纪已经形成的报业,加上新兴的电影、广播、 电视等新媒介,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独立的产业—— 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社会急需关注 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2、传播学形成的科学发展基础 到本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科学革命。 人类对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认识能力、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 的扩展。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学说日益多样化。因此人们 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1、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政治学家哈罗德 拉斯韦尔

翻译传播理论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重庆森林》为例

翻译传播理论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重庆森林》为例

2020·12(下)《科技传播》106作者简介:葛清,硕士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新闻翻译。

翻译传播理论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重庆森林》为例葛 清摘 要 《重庆森林》是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编剧、执导的一部经典电影,在国际影坛中占有一席之地。

符合目的语观众欣赏习惯的外文字幕是打动外国观众的重要形式之一,文章以《重庆森林》为例,在翻译传播理论指导下,从译者、字幕内容、媒介、传播受众和效果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影片字幕。

关键词 《重庆森林》;翻译传播理论;英文字幕;字幕翻译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73-0106-03作为第七大艺术,电影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人们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之一,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

影视翻译专家钱绍昌教授曾指出,影视剧本属于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影视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部分,但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却不及文学翻译,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相当匮乏。

文章选取电影《重庆森林》,以官方中英文字幕为素材,赏析电影台词,体味英文字幕,在翻译传播学的指导下,探讨电影字幕翻译的策略,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电影对外传播。

《重庆森林》是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编剧、执导的经典作品,获得了无数影迷的追捧,得到了10项重要电影奖项及23项官方重磅提名,包括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等。

《重庆森林》还被译制成了英文、日文、法文等语言版本,在国际影坛中占有一席之地。

影片讲述了两件发生在都市生活中的细微事件,勾画出现代都市中人际感情的微妙关系,独特的摄影技巧和出色的配乐让这部影片风格明显,片中台词也十分值得赏味。

1 翻译传播理论相较于传播学,翻译传播理论起步较晚,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

该理论试图借助传播学的基本理论重建翻译理论,沃尔夫拉姆·威尔斯的《翻译学:问题和方法》标志着翻译传播理论的正式诞生[1]。

用科学研究方法告诉你:6家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的投稿诀窍

用科学研究方法告诉你:6家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的投稿诀窍

⽤科学研究⽅法告诉你:6家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的投稿诀窍学术期刊在知识⽣产中扮演了重要⾓⾊,其把关的标准和过程却⼀直是整个学术界隐形的规则。

通过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学6本CSSCI期刊编辑的深度访谈,旨在揭⽰学术期刊把关论⽂发表的内部知识。

研究发现,⾸先,期刊的定位和发展受到了所在组织机构的强烈影响,进⽽会影响到期刊对于论⽂的选择标准;其次,匿名评审被引⼊,但现有新闻传播学术⽣态状况使得传统“三审制”依然起着较⼤作⽤;最后,格式体例和⽂字差错等细节成为容易被作者忽视但⼜是编辑个体在乎的审稿因素,在论⽂内容的专业评判标准⽅⾯,各类期刊编辑有共性之处,但也会基于刊物的定位⽽有⾃⾝的理解。

关键词学术期刊;知识把关⼈;匿名评审1 引⾔2012年,《传播与社会学刊》组织两岸三地的⼋位主编围绕⼤中华地区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展开专题讨论,涉及到期刊定位、论⽂评审、学术考核等⼀系列问题。

①在随后2013年的专刊中,围绕这些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进⾏了探索:华⼈传播学界学术发表和引⽤情况②;学术期刊如何被各种社会⼒量所制约③;学术期刊与知识⽣产、学术表现之间的关系④。

这些启发性的研究引发我们对学术界⼀些重要却隐形的问题的思考:作为发表平台的学术期刊到底是如何运作的?什么样的稿件才能获得编辑的青睐?⽽筛选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事实上,不发表就出局早已成为学术圈的残酷规则,这直接关乎学者的绩效考核、职位晋升和学术声誉。

但是,学者们对于期刊的了解⼤部分来⾃个体的经验体会、同⾏分享或相关学术场合与编辑的短暂交流,期刊内部的具体环节/流程因为未知常常被称为“⿊盒⼦”⑤,这也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和猜测⑥。

2016年,传播学领域顶级期刊《传播学期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的主编专门撰⽂解释了期刊评审的过程,因为“透明性对学术诚信和学术发表声誉⾄关重要”⑦。

本⽂将基于对中国新闻传播学期刊编辑的深度访谈,来回应以上的问题。

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和新闻伦理研究

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和新闻伦理研究

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和新闻伦理研究第一章传播理论的概述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是研究信息传播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新闻传播学中,传播理论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它涵盖了信息传播的各个层面,包括人类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

传播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已经形成了若干主流理论和模型。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传统传播理论、二步流程理论、多媒体融合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媒介依赖理论、三元素理论等。

第二章新闻伦理研究的概述新闻伦理是新闻工作者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

传媒界的职业人士必须坚守新闻伦理准则,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新闻伦理是新闻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因为新闻传递的信息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所以新闻伦理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新闻伦理研究的范围包括对伦理准则的探讨和制定、对违反伦理准则的惩罚、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和教育等。

第三章传统传播理论传统传播理论是指研究人类传播过程的理论。

该理论成立于20世纪初期,主张信息传输是线性的,信息流向是单向的,是由信息源传递给接受者。

以此为基础,该理论发展出了一些传播模型,如五个W模型、拉波尔传播模型。

第四章二步流程理论二步流程理论认为,真正影响人们观念和行为的并不是媒体,而是观众自己。

该理论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信息传播,由媒体向大众传递信息;第二步是信息处理,大众会根据自身的特点接受信息并加以处理和解释。

第五章多媒体融合理论多媒体融合理论主张将多种媒介融合在一起,共同传播信息。

随着数字化的到来,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

多媒体融合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且拓展了传统媒体的范围。

第六章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指研究人们对信息感知、记忆和判断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过程是建立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之上的。

媒体传播的信息在被大众接受和处理时,受到接受者自身认知的影响。

第七章媒介依赖理论媒介依赖理论主要从媒介和社会两个方面考察人们对信息的依赖程度。

传播学术语中英对照

传播学术语中英对照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象征符:symbol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乌合之众:crowd流言:rumor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两级传播:two 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影响流:influencing flow知沟:knowledge gap数字鸿沟:digital gap可信性:credibility专业权威性:expertness休眠效果(霍夫兰):sleeper effect诉诸理性:rational persuasion诉诸情感:emotional persuasion显著性:salience自信心假说:self-confidence hypothesis议程设置功能: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McCombs&Show What is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Media concentration on a few issues and subjects leads the public to perceive those issues as more important than other issues. That is,if a news item is covered frequently and prominently,the audience will regard the issue as more important.属性议程设置:attributes agenda-setting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社会合意:social consensus意见气候:opinion climate中坚分子:the hard core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故事讲解员:story-teller熔炉:melting-pot新闻框架:news frameNews frame的四种功能:Problem definition(提供问题定义);causal interpretation(阐释事件原因);moral evaluation(提供道德评价);treatment recommendation(示意解决方案)上限效果(ceiling effect)假说;信息富有者(information-rich)信息贫困者(information-poor)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拉斯韦尔:Lasswell卢因:Lewin霍夫兰:Hovland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施拉姆:Schramm香农:Shannon威纳:Norbert Wiener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霸权:hegemony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文本解析:text analysis美国源流:杜威(Dewey)库利(Cooley)提出两个概念:一是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二是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帕克(Park)米德(Mead):主我(I)和客我(Me)对理解人内传播很有意义李普曼(Lippmann)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刻板成见(stereotype)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surveillance of the environment)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correlation of the parts of society)社会遗产传承功能(transmission of social heritage)拉扎斯菲尔德三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功能(status conferral)社会规范强制功能(enforcement of social norms)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功能”(narcotizing dysfunction)电子乌托邦(teletopia)多媒体(multi-media)传播制度几种规范理论:集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受众权利:传播权(the right to communicate)知晓权(the right to know)媒介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acredited journalist n.特派记者advertisment n.广告advance n.预发消息;预写消息affair(e)n.桃色新闻;绯闻anecdote n.趣闻轶事assignment n.采写任务attribution n.消息出处,消息来源back alley news n.小道消息backgrounding n.新闻背景Bad news travels quickly.坏事传千里。

国际传播学研究范文

国际传播学研究范文

国际传播学研究范文
首先,国际传播学研究探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通过研究国家之间的媒体交流、新闻报道和文化输出,我们可以了解到不
同文化和国家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种交流可以帮助不同国家之间建
立更好的互信和了解,推动国际合作和发展。

其次,国际传播学研究还关注传播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由于全球范
围内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个体和社会受到了诸多影响。

比如,在国际
传播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价值观和观点可能发生冲突,引发文化摩擦
和社会紧张。

同时,国际传播也能为个体和社会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机会,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多样性。

最后,国际传播学研究还涉及到文化的流动和传播。

随着媒体和通信
技术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

这种文化的流动既对个体和社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种种挑战。


这一背景下,研究国际传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流动和变迁的
过程,以及如何保护和促进本土文化。

总之,国际传播学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关注不同国家和
地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也关注传播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媒体
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

通过深入研究国际传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
化背景下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推动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发展。

传播学视域下《茶经》英译本比较研究

传播学视域下《茶经》英译本比较研究

082《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茶文化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

尝试以传播学视角对《茶经》的三个英译本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四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展示《茶经》的三个英译本达到的不同传播效果,拓宽茶文化典籍英译比较研究的领域,为《茶经》及其他茶文化典籍翻译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茶经》;传播学;翻译;对比研究传播学视域下《茶经》英译本比较研究王美岭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

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孕育起来,集哲学、文学、艺术等文化于一体,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包括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十部分,具有农学、茶学、文献学、文学、文化等多重价值,对中国和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茶文化典籍对外翻译是传播茶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茶经》英文全译本目前有三个,分别为:美国译者卡朋特翻译的,由艾柯出版社(The Ecco Press)出版的The Classic of Tea : Origins & Rituals (1974);“大中华文库”版由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姜欣、姜怡翻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The Classic of Tea (2009);网络杂志《国际茶亭》发表的The Tea Sutra (2015)。

本文试图以传播学为理论指导,对《茶经》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

一、传播学及其启示1948年,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在其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传播研究的5W 模式。

根据该模式,传播过程有五大要素:谁传播(传播主体)、传播什么(传播内容)、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媒介)、向谁传播(传播受众)、取得什么效果(传播效果)。

[1]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

拉斯韦尔的5W 模式可对应翻译活动的五大要素:“谁传播”对应翻译过程涉及的机构和个人;“传播什么”对应翻译过程中译者选择传达的内容;“通过什么渠道”指的是翻译产品是通过什么媒介呈现给目标读者的;“向谁传播”对应译本的目标读者;“取得什么效果”指的是译本在目标语社会的传播和接受情况。

传播学经典理论英文版

传播学经典理论英文版

传播学经典理论英文版[中文批注]目录一、Opinion Leaders意见领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5W Box5w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传媒偏向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四、The Spiral of Silence沉默的螺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五、Gatekeeper把关人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六、Selective exposure hypothesis选择性接触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七、Knowledge Gap Theory知识沟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八、Agenda Setting Theory议程设置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九、Magic bullet theory魔弹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十、Information(Innovation)Diffusion Theory信息(创新)扩散论____________6十一、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UGT)使用与满足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7十二、Cultivation theory教养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十三、Limited-Effects Theory有限效果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十四、Marshall Mcluhan Media Theory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92/11一、Opinion Leaders意见领袖Active in information networks,have many information channels,so they can often provide inf ormation and advice for others and can influence others.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变量为了测量实验对象对广告的反应,我们设计了一份有三个选项的李克特量表,这份量表能够判断实验对象在多大程度上认为广告是有说服力的、有效的、可靠的。

为了提高量表的可靠性,我们没有将第四个选项纳入量表。

结果和结论与无策略的受控情境相比,两种有意图的劝服策略被认为会削弱启发性提示的影响。

有这样一种分析,它把劝服意图与启发性提示的方差作为自变量,把广告的说服力作为因变量,指出劝服策略与启发性提示均未产生主效应。

然而,根据我们的假设,我们确实观察到了劝服意图与启发性提示间的交互作用。

简单主效应分析的结果显示,处在受控情境中的实验对象认为包含启发性提示的广告比不包含启发性提示的广告更有说服力。

不过,这种效应并未在劝服意图警告与劝服意图提醒的情境中被观察到。

这一结果表明,劝服性意图的警告与提醒消除了启发性提示在广告中的影响。

目前的发现初步证实了我们的推论,根据推论,劝服意图提醒(也就是提醒人们,某些人试图影响他们)能够影响信息的说服力,这与传统的预警策略有相似的效果。

下一个实验拓展了这些发现,表明在提高提醒策略的资源利用率方面,劝服意图提醒所需的认知资源比劝服意图预警要少。

实验2这个实验的目的是重申我们的关键发现,即与一种受控情境相比,劝服意图警告与劝服意图提醒降低了包含一种启发性提示的、可感知的广告的说服力。

当前的实验将使用另一种产品与另一种启发性提示,以增加我们的发现的牢固性。

此外当前的实验还将直接进入假定的基本过程,并检验实验对象所接收的提醒或警告信息在影响实验对象运用认知资源抗拒劝服性信息方面是否具有程度上的差异性。

实验设计与实验对象我们的实验是一个更大的研究计划的一部分。

我们的实验采用了3(劝服意图:警告VS提醒VS无策略控制)X2(启发性提示:有VS无)组间设计。

实验对象是143名大学生,每个人的酬金是3欧元。

他们之中有两人被排除在实验之外,因为他们的标准化残差大于2.5。

余下的141人的平均年龄是22岁,其中男性33人。

实验步骤到达实验室后,实验对象被告知实验由几个不相关的部分构成。

他们首先要对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作出回应,紧接着,在得到警告或被提醒后,要对劝服意图作出回应。

接下来,实验对象要接触一个广告。

在他们所接触的广告中,有的包含着一种启发性提示,有的不包含。

随后,他们对广告的说服力作出评价。

该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实验对象的认知资源。

自变量劝服意图。

实验1与实验2使用了相同的劝服意图操作。

因此,处于警告情境下的实验对象被告知,他们将接触一个试图影响他们的行为的广告。

在提醒情境中,实验对象回忆并描述了这样一种情况,即有人试图影响他们的行为。

处在受控情境中的实验对象回忆并记录了他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情况。

启发性提示。

该实验使用了一个旨在推广一种陌生的牙膏品牌的广告。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了一种启发性提示,它与我们之前使用的启发性提示相关,但并不等同,而且我们使用的是专业人士的提示。

因此,在启发性提示的情境中,牙膏由一名牙医推荐;在没有启发性提示的情境中,牙膏由一个普通人推荐。

在广告中,其他的信息都是相同的。

因变量广告的说服力。

与实验1一样,我们用四个选项来测量广告的说服力,要求实验对象评价广告的可信性、可靠性、有效性、一致性(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

测量的可靠性令人满意。

认知资源。

被人们用来抗拒广告的认知资源的数量,得通过让实验对象完成20项对认知有要求的任务来测量。

没有完成任务的时限。

这项测量背后的想法是,那些提供了更多正确答案的实验对象拥有更强的认知能力,因此他们在抗拒信息上耗费的认知资源比较少。

下面是一道例题:比尔比杰西卡高,潘尼比约翰矮,潘尼比杰西卡矮,那么谁最高?备选答案分别是比尔、约翰、杰西卡、比尔或约翰。

我们发现,这些类型的问题占用了人们用于主动自我调节与更高级别的执行功能的认知资源。

因此,当人们进行了主动自我调节且精力不济时,在这些问题上的表现就会受影响。

所以,这次测试能够评估人们在对劝服性信息作出反应后还剩下多少认知资源。

我们认为,那些没有在抗拒信息上耗费认知资源(或者根本没有尝试抗拒信息)的人会留有更多的认知资源,因此在这次测试中表现得更好。

正确答案的总数是因变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项测量中拿到高分,表明劝服意图策略引发了一个更轻松的——因此也就更节省认知资源的过程。

结果与结论为了证实我们的第一个假设,即劝服意图警告与劝服意图提醒削弱了广告中的启发性提示的影响,我们以劝服意图与启发性提示作为自变量,以广告的说服力作为因变量,进行了一次全因子相关分析。

实验结果揭示了启发性提示的一个主效应,例如包含了启发性提示的广告被发现比受控广告更有说服力。

劝服意图的主效应没有被揭示出来。

对当前的假设更重要的是,实验结果显示了劝服意图与启发性提示间的一种交互作用。

与之前的结果一致的是,通过简单主效应分析,我们发现,无策略控制情境中的实验对象认为包含了启发性提示的广告比不包含启发性提示的广告更有说服力。

这种效果在劝服意图警告与劝服意图提醒的情境中均未被观察到。

因此,通过证明提醒策略在强化人们对劝服性信息的抵抗能力方面与警告策略一样有效,我们再现了实验1的结果。

然而,实验对象在耗费认知资源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处在劝服意图警告情境中的实验对象使用了更多的认知资源,这能从他们在那20项对认知有要求的任务上得到比处于劝服意图提醒和无策略控制情境中的实验对象更低的分数反映出来。

重要的是,后两个情境被证明是等同的。

这些结果表明,尽管两种策略均削弱了包含启发性提示的广告中的可感知信息的说服力,但处于劝服意图提醒情境中的实验对象比处于劝服意图警告情境中的实验对象耗费更少的认知资源。

有趣的是,内隐策略与无策略情境(没有任何劝服意图警告或提醒)一样,都能节省认知资源。

该实验的结果表明,对带有劝服意图的信息的提醒效果与更传统的预警策略的效果类似。

虽然两个实验的结果证明两种策略均削弱了广告中的启发性提示的影响,但提醒策略被发现更能节省认知资源。

这一发现表明,对劝服意图的提醒能引发一个无意识的、轻而易举的过程,该过程能协助信息接收者消除通常由启发性提示诱发的正面效果。

然而,根据当前的结果,人们可能会质疑,实验对象在自己已得到提醒的情境中的认知努力程度的下降,是否真的由发现这种策略引发了一个无意识的、轻而易举的过程所导致。

为了获得对我们的推理的支持,我们使用了一套任务怀疑度问卷来进行后测,来测试实验对象是否处于意识到实验目的,是否感觉到实验的各个部分间存在一种关联(即实验操作,关于广告的问题,以及认知努力程度)。

20名大学生与实验2里的处于提醒情境中的实验对象一样,严格遵循了相同的程序。

唯一的区别是,20名大学生要在实验结束后填写任务怀疑度问卷。

结果表明,只有一个人正确地把实验操作(即引导他们回忆并描述某些人试图影响他们的行为的情形)和关于广告的说服力的问题联系起来。

没有提到启发性提示。

其他人都不清楚实验的目的,也没有发现实验的各部分间的联系。

以上结果有力地表明,由提醒操作所引发的过程确实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何该策略比明确的预警策略拥有更高的认知资源利用率。

请注意,我们并不认为提醒策略本身就是一个无意识的实体。

实验对象在自己得到劝服意图提醒的情境中必然会有意识地思考某些人试图影响他们的行为情形。

然而,正如我们的后测所证实的那样,实验对象并不知道由这种策略引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不知道这些过程给他们对广告的评价所带来的影响。

一般性的讨论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测试了是否有可能通过用劝服意图的概念提醒实验对象来削弱启发性提示的说服力,以及这一过程是否比传统的预警方法具备更高的认知资源利用效率。

在两项研究中,我们发现那些得到劝服意图警告或劝服意图提醒的信息接收者比那些处在受控情境中的信息接收者对基于启示的广告持更强烈的抵触情绪。

然而,有趣的是,得到劝服意图提醒的人比得到劝服意图警告的人耗费更少的认知资源,因为前者在抗拒了广告信息后,剩下的认知资源比后者要多。

此外,实验后测表明,信息接收者并不知道提醒的过程已经影响了他们的反应,这就强化了我们关于对劝服意图的提醒能够引发一个无意识的过程的观点。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与在更明确地要求人们预感到自己正在被说服的、人们得到了劝服意图警告的情景中相比,在人们得到了劝服意图提醒的情境中,人们能培养一种更直接的、更有效的认知能力。

因此,我们对认知资源的测量可能意味着启动人们的认知处理过程比敲响一个需要人们作出认知反应的警钟更为有效。

我们的推理进一步表明,精神倦怠的信息接收者从劝服意图提醒策略中获得的益处比从警告策略中更多。

这些接收者剩余的心智容量不足以让他们通过反驳信息来回应预警策略。

因为认知容量是有限的,信息接收者通常没有抗拒劝服尝试的动机或能力,所以这里提出的提醒策略可能更适用于那种处处有劝服的环境。

该项研究的一个局限是我们只把信息的说服力作为因变量来测量。

此外,这一测量在我们的第一次研究中几乎是不可靠的。

在未来的研究中,要是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测量上,如实际态度的变化与行为后果,将会很有趣。

这也会增加我们的结果的普适性。

我们猜测,对信息的说服力的评估将拓展到其他方面,例如对产品的评估与实际行为。

人们抵抗劝服性信息的方法包括反驳、来源贬损、回避。

这样就能进一步确定人们在得到关于劝服意图的提醒后是否真的使用了抵抗策略。

我们的样本由大学生组成。

可以说,这些学生比其他人拥有更丰富的劝服知识。

因为我们认为,劝服意图预警和劝服意图提醒都可能激活劝服知识。

有人可能认为我的实验对象比其他人更容易辨认出启发性提示。

另一方面,有人认为,由于经验的原因,所有人都具备一定的劝服知识,这些知识预计能被我们的策略激活。

未来的研究能查明劝服知识是否对观察到的效果起了调节作用。

目前的研究还有另一个局限性,那就是我们没有把对劝服意图的操控检验囊括在内。

然而,对于预警操控,我们已经使用了一个标准的程序,该程序已在之前的多次实验中被使用。

提醒操控基于这种预警操控,这就使得被提供的信息尽可能相似,即使即将出现的广告没有被提及。

对这种提醒操控,我们很难进行操控检验,因为我们假定该过程在一个无意识的层面上被引发。

因此,我们不可能让人们回答这样的问题,比如他们是否觉得有必要抗拒信息,或者是否觉得自己将要被操控。

尽管如此,我们的研究结果依然证明了劝服意图提醒操控能削弱信息的可感知的说服力。

尽管这项研究表明,对劝服意图的提醒会在抗拒信息方面产生一种无意识的、轻而易举的效果,但未来的研究能通过深入挖掘这种效果的潜在的形成机制获益。

其中一个选项就是使一名信息接收者想起一种情形,即某些人企图影响他或她对“抗拒”的概念的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背景下,几乎所有处于隐性预警情境中的实验对象都回忆并记录下了他们抗拒那种影响他们的企图的情形(尽管在提醒劝服意图的过程中没有提到对劝服性信息的抗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