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邓稼先定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邓稼先 》(第1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邓稼先 》(第1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199a4eaaad02de80d5d840cf.png)
《邓稼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名人的崇高人格和奉献精神,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人物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奉献。
3、中招考点结合历届某某中招语文试卷选择题和散文类的阅读理解题来看,针对本课考察的知识点有:(1)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释义,作者简介。
(2)概括文章的内容,赏析重点句子。
(3)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七年级是中学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阅读理解难度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升,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能介绍作家作品,并会正确书写、解释重点字词。
2、能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思路,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设计两个活动:(1)通过查找资料,能说出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完成自学检测一。
(2)开展字词大闯关的活动,让学生准确掌握字词。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听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思路,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并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完成自学检测二。
四、教学过程五、限时训练1.补全下列成语。
锋 ()毕露妇 ()皆知两() 清风马革( ) 尸死而后( )( )出不穷2.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fdcf3184431b90d6c85c7d5.png)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1__邓稼先(答案)
![11__邓稼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07ba46767f5acfa1c7cd1f.png)
11 邓稼先一、预习·导学4.默读全文,概括6个小节内容。
①将邓稼先放置在历史背景下,指出邓稼先对民族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②简单介绍生平,赞扬其光辉的一生。
③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比较,表明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孕育了邓稼先,邓又使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④证实中国研发原子弹是自主独立完成的。
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而骄傲。
⑤工作环境艰苦,危险,但是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⑥友人对邓稼先的总评价,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深情,也是全文的总结。
二、学习·研讨(一)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1.文章共有六个小部分,概括六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各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结合 导学4)预习订正。
关系:(三)忠厚品质(一)引子——(二)生平简介 (四)事业方面的贡献 (六)总结,评价其人(五)对待工作的态度2. 在文章中作者对邓稼先有极高的评价,请速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二)问题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为邓稼先作传,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先写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呢?先概述我国一百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国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民族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本文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
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3.朗读一遍《吊古战场文》,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一段呢?这段文字很好地描绘了戈壁滩的艰苦凄凉的环境,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邓稼先反而不怕艰苦,不怕牺牲,身先士卒,突出体现了他高贵的品质。
11、邓稼先第一课时
![11、邓稼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06cc97cf242336c1eb95e56.png)
多媒体呈现两组对比鲜明的图片:旧中国与新中国
中国人民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究竟是哪些人作出的巨大贡献呢?
教师小结:
邓稼先正是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站立起来的人。作者将他的功绩放在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这也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大手笔。所以,文章的第一部分与主题有关。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环境中进行描写的用意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教师复备栏
导入定向
本篇课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什么是人物传记呢?
多媒体呈现人物传记的定义——介绍人物生平和事迹的文章。
板书课题
认真听讲,观看多媒体
引领自学
1、检查生字
用投影仪投影学生的作业本
2、检查词语
多媒体显示本课重点词语的意思
齐读生字
根据意思说词语
探究展示
提问:这篇人物传记在样式上和我们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讲解:
横式结构法
多媒体呈现:
“横式结构法”——本文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一一讲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提问:
这六个“板块”各自侧重写了哪些内容呢?
教师及时补充
板书六个部分要点
教师小结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从多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邓稼先伟大而崇高的形象。
多媒体呈现邓稼先的照片。
那么撰写《邓稼先》这篇人物传记的作者是谁呢?他和邓稼先是什么关系?
多媒体呈现杨振宁的照片和相关文字介绍
1982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七年级语文下册11.邓稼先杨振宁
![七年级语文下册11.邓稼先杨振宁](https://img.taocdn.com/s3/m/ef362f6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a.png)
邓稼先和杨振宁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们曾多次参加 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重要演讲,为推动国际科学合作和交流作出 了积极贡献。
02
课文内容概述与主题思想
课文《邓稼先》内容概述
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包括他的家庭背 景、求学经历、科研工作和取得的成果等。
着重描写了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和氢弹过程中的艰 辛付出和卓越贡献,展现了他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 怀。
杨振宁在物理学研究中展现出了独立思考和创新 精神,他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提出了许多 新的理论和模型。
对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关注
杨振宁非常关注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他 积极倡导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培养中国年轻 一代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
两位科学家形象比较与异同点
相同点
邓稼先和杨振宁都是杰出的科学家,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要写出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首先需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 情感、经历等方方面面。只有对人物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故事。
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 致描写,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同时,通过情感渲染的手法,让读 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推动了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2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智能手机、
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交流沟通。
11、邓稼先
![11、邓稼先](https://img.taocdn.com/s3/m/63a2a5df240c844769eaeed1.png)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功勋泽人间。
邓稼先资料链接
邓稼先,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 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 突出成就。他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 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 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 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 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70年代初以来,在组 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 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自主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 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提 2.文中的小标题 示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和从中 所体现的主人公的精神。
①由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背景下推出邓稼先,突 出他的贡献。 ②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及贡献。 ③将邓稼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对比,突出 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贡献精神。
中国于 1966 年 12 月 28 日成功地进行了 氢弹原理试验。 1967 年 6 月 17 日 由 飞 机 空 投 的 300 万 吨级氢弹试验获得 圆满成功。从爆炸 第一颗原子弹到爆 炸第一颗氢弹,中 国只用了 2 年零 8 个 月的时间,其速度 是世界上最快的。
安徽省合肥县人,西南联大毕 业、后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 因斯坦的“宇宙守恒定律”,获得 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 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 的里程碑之一。他以曾经接受中国 文化的熏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 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 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 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 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 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 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 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 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人教初中语文七下《11邓稼先》word教案 (4)
![人教初中语文七下《11邓稼先》word教案 (4)](https://img.taocdn.com/s3/m/4a498cfaaa00b52acfc7cac6.png)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2、学习文章的结构方式和多变的句式特点。
3、学以致用,读写结合。
4、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感情,学习邓稼先默默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学习步骤】这是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学习这样的文章可以这样学:〖读〗积累阅读1、读《怀念邓稼先院长》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
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
这是邓稼先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
他的朋友为何如此深沉怀念、崇敬他呢?是因为被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所吸引。
2、积累关于邓稼先和杨振宁的材料事迹。
3、关于“两弹一星”:4、词语积累:邓稼先元勋至死不懈鞠躬尽瘁选聘无垠殷红殷切鲜为人知新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
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
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二、面式阅读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全文用“横式结构板块”拼接的方法,巧立六个主题式的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豪迈,伟大而崇高。
2、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用一句话分别说说每一“板块”是从什么角度展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形象?例如:第一板块: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第11课《邓稼先》内容透析全套
![第11课《邓稼先》内容透析全套](https://img.taocdn.com/s3/m/4974dff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9.png)
第11课《邓稼先》内容透析全套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这位卓越的科学家。
“邓稼先”是本文记叙、颂扬的人物。
(二)谋篇立意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形式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集中地表现同一主题: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利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层次划分全文按小标题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全文的“小引”。
在一个历史背景上推出邓稼先,突出他的历史作用。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在对比中写邓稼先,突出表现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从值得自豪与骄傲的民族感情与个人友情角度写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全文的重点。
突出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纵横捭阖的大手笔。
本文作者有传统的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
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反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
(1)传统眼光。
作者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2)历史眼光。
课文从进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投到历史深处。
(3)全球视野。
作者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
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立时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和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11、邓稼先
![11、邓稼先](https://img.taocdn.com/s3/m/5f5e1b40e45c3b3567ec8b39.png)
11、邓稼先【教学目标】德育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知识点: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能力点: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1、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阅读之间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更深刻领会文章。
3、预习课文。
①解决生字词:可歌可泣当之无愧任人宰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1、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说,认识原子弹、氢弹这些可怕的核武器,是从广岛开始的。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8月9日,又一颗原子弹在长崎爆炸。
空前的浩劫顷刻间降临,两座城市化为废墟,成千上万的人被夺去了生命。
望着遮天盖地的蘑茹云,美军的投弹手惊呼道:“简直是看见了地狱!”维护和平,就需要武器。
“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拥有原子弹。
”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研制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
此后不久,中国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启动成功!10月16日,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汇集到北京,紧张而有序地投入到这项秘密的工作中来。
七年级下册11邓稼先
![七年级下册11邓稼先](https://img.taocdn.com/s3/m/20a2affa7c1cfad6195fa753.png)
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 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 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 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 弹、 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 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 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 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录人物生平的 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 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 质和高尚情操。
字音字形一
xūn 元勋 ái 直肠癌
问我吧!
jū cuì hé 鞠躬尽瘁 核武器
rú 妇孺
kuàng 热泪满眶
yùn 孕育
pō
pì n 选聘
guǒ 马革裹尸
yáo 谣言
罗布泊
字音字形二
yí n 无垠 xiòng 夐
加油哦!
yí ng 萦带 xī 黯兮
cuì 惨悴
lè 勒功
xūn 日熏
páng huáng
lǐn 凛若
tǐng 铤
彷徨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
人非常感动。可,值得。 很少被人知道。鲜,少。 鲜为人知: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当之无愧: 锐气、才干全部无显露出来。比喻人有傲气, 锋芒毕露: 爱显露自己的才能。毕,全,完全。
(奥本海默)
5.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年、月、日分别 是什么?(1964年10月16日,1967年6月17日) 6.我国核武器试验的地点是哪里?
问我吧!
(古罗布泊)
概括事例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 成功设计了两弹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 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 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1982年,“我不能走”。
11邓稼先
![11邓稼先](https://img.taocdn.com/s3/m/7a93ed1e6edb6f1aff001fa8.png)
• 第三部分是第 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 扩展。它是以同奥对比的方式突出地 表现了邓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贡献之大。 可以看作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 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的深厚博大的 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 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 身的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 体化。
2 按时间顺序 3 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
引子 生平经历、贡献——补充、延续 扩展 具体化 总结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 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 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 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 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 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 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推出
邓稼先
二 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三 表现邓稼先忠厚、朴实“纯”的性 格特征—奉献精神 四 寒春事件:认真求实的宝贵品质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伟大的爱国情怀 五 表现邓身先士卒、认真负责、奉献一 生的精神
六 总结:
忠诚纯正的性格 伟大无私的精神
1 大背景: 一百多年的中国历史乃至 世界历史的背景上
邓稼先“奇”在何处?
背景奇 功勋奇 人品奇
不是一个普通任人物 是一个历史性人物 卓越贡献、光辉人生 忠厚平实,不引人注目 认真调查及时辟谣
工作环境荒凉恶劣、问题层出不穷 他总是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民族气节奇
拼搏精神奇
全文六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 • 第二部分简介邓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 第三部分是第 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 扩展。 • 第四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 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 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蓬乱pé ng 截然不同 jié 鲜为人知 xiăn 罗布泊pō 辐射 fú 可歌可泣qì
11《邓稼先》ppt课件
![11《邓稼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3cff024a7302768e9939df.png)
摘读评语,了解人物
说一说: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归纳:邓稼先是一
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有胆有识, 身先士卒,对祖国、民 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 杰出科学家。
赞扬邓稼先
邓稼先曾被追授“两弹一 星功勋奖章”,请你为他 写一段颁奖词。
网友的颁奖词
(邓稼先)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 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 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 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 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 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 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本文总结
两弹元勋邓稼先(杨振宁)
一、历史背景(小引) 二、简介生平和贡献
三、人物对比
四、感情震荡 五、沙漠创业 六、热情赞颂(总结)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 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 党员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 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 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 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 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 平常小事 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没有私心 真诚坦白 从不骄傲 最高奉献
⑥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 “我不能走”
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直接赞美邓稼先的句子:(朗读)
第一部分最后一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1邓稼先》word教案 (5)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1邓稼先》word教案 (5)](https://img.taocdn.com/s3/m/f7da88ca6bec0975f465e2fd.png)
11邓稼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并理解词语,并学会运用;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体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以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2、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教学方法:1.文献法2.讨论点拨法3.发现阅读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设疑创境:多媒体(图片)显示1964年10月,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图片。
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彩,再次让炎黄子孙欢欣鼓舞,世界各国为之震惊。
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那么,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呢?请铭记这样一个大写的名字—邓稼先。
二、课前热身由学生介绍杨振宁和邓稼先事迹(多媒体出示邓稼先和杨振宁画像)三、整体感知1、在读课文之前,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彷徨.鲜.为人知锋芒毕露.选聘.元勋.鞠躬尽瘁.妇孺.皆知殷.红宰.割筹.划2)解释词语并造句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学生自由发言,明确:huánɡxiǎnlùpìnxūncuìrúyānzǎichóu2、学生读课文,在读课文时,注意勾画圈点、并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1)文章共有六个大段,六大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一部分,从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邓稼先》导学案编者:李敏审阅:教学目标:1.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4.理解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等词语在评价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2.本文通过: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总第22课时)一、导语介绍“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
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背景及作者情况⑴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⑵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⑶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
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邓稼jià先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
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
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深层探究,理解课文㈠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㈡悟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深层探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1、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三部分,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⑵邓稼先能够说服两派不对吵对打,解围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⑶“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⑷钱三强选聘邓稼先,葛罗夫选聘奥本•海默,其实这样的“伯乐”还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明确:⑴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老实,从不骄人。
⑵因为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⑶(.“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⑷如熊庆来选聘华罗庚,华罗庚选聘陈景润。
2、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一部分品味研究,并提出一个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请求同学或老师解答。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
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五、板书设计邓稼先(1964年)研制并成功地服从祖国(博士)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需要,为人(科学家)(1967年)研制并成功地民建功立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业,无私奉献自己。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第二课时(总第23课时)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邓稼先》这篇文章。
二、学习新课(一)重点赏读,质疑探究1、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2、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
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贡献的精神。
)(3)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从而更显示出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可贵。
)(4)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
“不知稼先在……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5)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文中)(6)《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作者是把这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再次充满深情地将邓稼先与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转变联系起来,以突出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小结: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二)、揣摩语言,情感升华体会本文语言的深刻含义:(见课后练习一3 )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②“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和品质决定的。
所以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③作者说邓稼先是“永恒的骄傲”,这里的“永恒”指邓稼先的哪些方面?(这里的“永恒”指邓稼先的无私贡献精神和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语句吗?朗读课文片断,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请举例证明。
(见课后练习二)(句式多变,句式整齐)三、教师总结(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
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
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