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邓稼先
11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 的理想党员”,是指: •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 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理解“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 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 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 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 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 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 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①在美国获博士 学位后立即回国 ② 1958年受命研 究原子弹制造的 理论,并成功设 计两弹
报效祖国 “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
③1985 年 重 病 期 间 写关于核武器发展 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没有私心
勇敢、 公正无私
④文革初期 ,说 服两派继续工作
殷红 (yān) 殷切 (yīn) (xiān) 鲜红 鲜为人知 (xiǎn)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知人之明 层出不穷
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马革裹尸
检查预习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 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 贡献出全部精力。
2、写邓稼先,为什 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
职务 国籍 相当
功劳
学术水平
文化背景 不同
性格
锋芒毕露 奥本海默 善于辞令 邓稼先
最不引 人注目 忠厚平实
复杂的人
奉献 精神
“纯”
2、写邓稼先,为什 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作用:通过对比,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晨读晚记素材

晨读晚记•第一单元11.邓稼先_ [学生用书见《晨读晚记》P2]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首联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之意。
其中“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着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思绪。
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描绘诗人凭吊之处(成都郊外的武侯祠)的自然环境。
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颔联所描绘的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表现出武侯祠春意盎然的特点。
其中,“自”和“空”为互文,刻画出一种幽寂、静谧的意境。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渗入到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情,反映出其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颈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
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
尾联中,诗人以满腔血泪叙事兼抒情,慨叹诸葛亮大业未就,病死军中的历史不幸。
诸葛亮赍志而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学科知识卡心,“文化大革命”之“四人帮”1965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由江青、张春桥指使,姚文元编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文革”前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一直是中央“文革”小组的主要成员,对“文革”的发动和打倒所谓“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1年,在林彪出逃并丧命之后,造反派起家的王洪文从上海上调中央,不久就和江青等三人结成联盟。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1、邓稼先第一课时

多媒体呈现两组对比鲜明的图片:旧中国与新中国
中国人民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究竟是哪些人作出的巨大贡献呢?
教师小结:
邓稼先正是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站立起来的人。作者将他的功绩放在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这也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大手笔。所以,文章的第一部分与主题有关。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环境中进行描写的用意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教师复备栏
导入定向
本篇课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什么是人物传记呢?
多媒体呈现人物传记的定义——介绍人物生平和事迹的文章。
板书课题
认真听讲,观看多媒体
引领自学
1、检查生字
用投影仪投影学生的作业本
2、检查词语
多媒体显示本课重点词语的意思
齐读生字
根据意思说词语
探究展示
提问:这篇人物传记在样式上和我们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讲解:
横式结构法
多媒体呈现:
“横式结构法”——本文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一一讲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提问:
这六个“板块”各自侧重写了哪些内容呢?
教师及时补充
板书六个部分要点
教师小结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从多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邓稼先伟大而崇高的形象。
多媒体呈现邓稼先的照片。
那么撰写《邓稼先》这篇人物传记的作者是谁呢?他和邓稼先是什么关系?
多媒体呈现杨振宁的照片和相关文字介绍
1982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七年级语文下册11.邓稼先杨振宁

邓稼先和杨振宁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们曾多次参加 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重要演讲,为推动国际科学合作和交流作出 了积极贡献。
02
课文内容概述与主题思想
课文《邓稼先》内容概述
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包括他的家庭背 景、求学经历、科研工作和取得的成果等。
着重描写了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和氢弹过程中的艰 辛付出和卓越贡献,展现了他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 怀。
杨振宁在物理学研究中展现出了独立思考和创新 精神,他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提出了许多 新的理论和模型。
对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关注
杨振宁非常关注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他 积极倡导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培养中国年轻 一代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
两位科学家形象比较与异同点
相同点
邓稼先和杨振宁都是杰出的科学家,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要写出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首先需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 情感、经历等方方面面。只有对人物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故事。
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 致描写,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同时,通过情感渲染的手法,让读 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推动了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2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智能手机、
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交流沟通。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七年级(下):第11课 邓稼先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七年级(下):第11课
邓稼先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彷páng徨huáng 鲜xiǎn为人知
选聘pìn 挚zhì友
点拨:注意“彷徨”不要误读为“fáng
huáng;”“鲜”是多音字,这里是“少”的意思,应读xiǎn.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ǎi)宰割(chóu)筹划鞠躬尽(cuì)瘁
3.解释下列词语。
(1)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2)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
(3)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二、重点句子知识单
他(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点拨:这几句话高度概括了邓稼先的高贵品格。
三、文学(文体)常识
1.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迫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人名),他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完整版)11、邓稼先【杨振宁】

11、邓稼先【杨振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借多变的语言形式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
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3.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赞颂邓稼先献身国家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学习指导:一、导入新课:知道现今有哪些国家拥有核武器吗?我们中国是什么时候拥有的核武器呢?是谁领导研制成功了我国自己的核武器的?——邓稼先这个名字鲜为人知,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甘心情愿的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
他们是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让我们从课中谛听他们感人的事迹吧!二、预习反馈:1、介绍杨振宁和邓稼先的相关情况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指导人。
1924年生于安徽怀宁县,是清代著名金石书法家邓石如的第六代孙,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邓以蛰曾流学日本、美国,任北大教授。
邓稼先在战乱中读完高中、大学,1948年到1950年赴美留学,学成之后,毫不犹豫的回国报效,他先后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和核武器的研究,是我国国防高科技的奠基人。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永久纪念他对中国国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划线字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 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
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合作探究:1、读第一部分。
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11、邓稼先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功勋泽人间。
邓稼先资料链接
邓稼先,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 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 突出成就。他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 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 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 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 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70年代初以来,在组 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 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自主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 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提 2.文中的小标题 示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和从中 所体现的主人公的精神。
①由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背景下推出邓稼先,突 出他的贡献。 ②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及贡献。 ③将邓稼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对比,突出 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贡献精神。
中国于 1966 年 12 月 28 日成功地进行了 氢弹原理试验。 1967 年 6 月 17 日 由 飞 机 空 投 的 300 万 吨级氢弹试验获得 圆满成功。从爆炸 第一颗原子弹到爆 炸第一颗氢弹,中 国只用了 2 年零 8 个 月的时间,其速度 是世界上最快的。
安徽省合肥县人,西南联大毕 业、后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 因斯坦的“宇宙守恒定律”,获得 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 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 的里程碑之一。他以曾经接受中国 文化的熏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 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 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 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 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 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 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 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 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邓稼先》 课件 (共29张PPT)

问题探究
1、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百 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
参考:作者这样写,就使读者认识 到,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 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 贡献的科学家,对祖国、对民族发展产 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 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六 个部分的内容,并说说六个部 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一、历史背景(引子)
三、人物对比 (补充扩展)
二、生平经历和贡献 四、巨大贡献 五、沙漠创业(具体化)
六、热情赞颂(总结)
句式整齐: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划时,要 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7/272021/7/272021/7/277/27/2021 6:47:52 AM
•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2021/7/272021/7/272021/7/27Jul-2127-Jul-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7/272021/7/272021/7/27Tuesday, July 27,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7/272021/7/272021/7/272021/7/277/27/2021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7月27日星期二2021/7/272021/7/272021/7/27
第11课《邓稼先》内容透析全套

第11课《邓稼先》内容透析全套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这位卓越的科学家。
“邓稼先”是本文记叙、颂扬的人物。
(二)谋篇立意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形式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集中地表现同一主题: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利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层次划分全文按小标题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全文的“小引”。
在一个历史背景上推出邓稼先,突出他的历史作用。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在对比中写邓稼先,突出表现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从值得自豪与骄傲的民族感情与个人友情角度写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全文的重点。
突出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纵横捭阖的大手笔。
本文作者有传统的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
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反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
(1)传统眼光。
作者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2)历史眼光。
课文从进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投到历史深处。
(3)全球视野。
作者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
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立时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和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邓稼先》11

词语积累
可歌可泣 鞠躬尽瘁 家喻户晓 知人之明
鲜为人知 死而后已 截然不同 层出不穷
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马革裹尸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 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 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
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各 部分主要讲什么内容?
(xiān) (yān)
鲜为人知 (xiǎn) 殷切 (yīn)
宰割 ( zǎi gē ) :比喻压迫、侵略、剥削。 筹划 ( chóu huà ) :想办法、筹措。 彷徨 (páng huáng ) :犹豫不决。 仰慕 ( yǎng mù ) :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 ( kě gē kě qì ) :值得歌颂,使人感 动的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 ( xiǎnwéirénzhī) :很少有人知道。 当之无愧 ( dāng zhī wú kuì ) : 指承当得起 某种荣誉或称号,无须感到惭愧。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 理想党员”,是指:
•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 服工宣队、军宣队。
•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 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内容赏析
第四部分:邓稼先对中国原子弹 独立自主研发的证实。
(1922——),出 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 宇称不守恒理论,获 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 学奖。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 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 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 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 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 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 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 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 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11.邓稼先层级试题及答案

11.邓稼先一、学习重难点提示1.重点:通过文本重点句的解读,感知并概括邓稼先的优秀品质。
2.难点:通过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揣摩,感悟主旨。
二、学习目标导航1.掌握文中“彷.徨、挚.友、孕.育、鲜.为人知、妇孺.皆知”等生字新词。
2.了解邓稼先生平,通过文本重点句的解读,感知并概括邓稼先的优秀品质。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三、学习材料链接1.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安徽省怀宁县人。
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
1945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1948年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1950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 )攻读理论物理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1年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兼中科院数理化部副学术秘书,并加入九三学社。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8月接受任命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历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研究员、副院长、院长,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
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2.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吊古战场文》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阴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淹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四、自主学习菜单第一部分 基础题1.正确认读和识记汉字。
11、邓稼先

11、邓稼先【教学目标】德育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知识点: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能力点: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1、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阅读之间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更深刻领会文章。
3、预习课文。
①解决生字词:可歌可泣当之无愧任人宰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1、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说,认识原子弹、氢弹这些可怕的核武器,是从广岛开始的。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8月9日,又一颗原子弹在长崎爆炸。
空前的浩劫顷刻间降临,两座城市化为废墟,成千上万的人被夺去了生命。
望着遮天盖地的蘑茹云,美军的投弹手惊呼道:“简直是看见了地狱!”维护和平,就需要武器。
“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拥有原子弹。
”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研制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
此后不久,中国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启动成功!10月16日,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汇集到北京,紧张而有序地投入到这项秘密的工作中来。
11邓稼先

• 第三部分是第 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 扩展。它是以同奥对比的方式突出地 表现了邓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贡献之大。 可以看作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 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的深厚博大的 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 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 身的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 体化。
2 按时间顺序 3 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
引子 生平经历、贡献——补充、延续 扩展 具体化 总结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 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 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 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 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 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 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推出
邓稼先
二 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三 表现邓稼先忠厚、朴实“纯”的性 格特征—奉献精神 四 寒春事件:认真求实的宝贵品质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伟大的爱国情怀 五 表现邓身先士卒、认真负责、奉献一 生的精神
六 总结:
忠诚纯正的性格 伟大无私的精神
1 大背景: 一百多年的中国历史乃至 世界历史的背景上
邓稼先“奇”在何处?
背景奇 功勋奇 人品奇
不是一个普通任人物 是一个历史性人物 卓越贡献、光辉人生 忠厚平实,不引人注目 认真调查及时辟谣
工作环境荒凉恶劣、问题层出不穷 他总是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民族气节奇
拼搏精神奇
全文六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 • 第二部分简介邓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 第三部分是第 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 扩展。 • 第四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 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 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蓬乱pé ng 截然不同 jié 鲜为人知 xiăn 罗布泊pō 辐射 fú 可歌可泣qì
11、邓稼先导学案(教师版)

11、《邓稼先》作者:杨振宁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品读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情感。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上。
学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资料链接: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123教师学习总结或学生反思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课.邓稼先

) 热泪盈眶 可歌可泣 (qì (jūcuì ) ng huá ng) 鞠躬尽瘁 彷 徨 (pá 殷红 (yān) 鲜红 (xiān) 殷切 (yīn) 鲜为人知 (xiǎn) n 宰割 zǎi 元勋 xūn 诞生 dà 开拓 tuò 署名shǔ 挚友 zhì n 奠基 dià 难堪 kān 妇孺皆知 rú guǒ yù n qiān 孕育 签字 马革裹尸 chà n yá o 颤抖 谣言 截然不同 jié u 筹划 chó 邓稼先 jià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原文:浩浩乎! 平沙无垠,敻不 见人。河水萦带, 群山纠纷。黯兮 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 霜晨。鸟飞不下, 兽铤亡群,亭长 告余曰:“此古 战场也!常覆三 军。往往鬼哭, 天阴则闻!”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 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 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 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 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 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 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 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 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 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 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kuà ng)
生字新词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知人之明 层出不穷
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马革裹尸
初识邓稼先
杨振林先生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 要拍摄《邓稼先传》,他建议导演采用五 四时代的《中国男儿》作为背景音乐,这 首歌的歌词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
说说奇丈夫邓稼先!
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 排比句的运用 念,读者印象深刻。 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 长短句的结合 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 句显得活泼,节奏快。
11《邓稼先》ppt课件

摘读评语,了解人物
说一说: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归纳:邓稼先是一
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有胆有识, 身先士卒,对祖国、民 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 杰出科学家。
赞扬邓稼先
邓稼先曾被追授“两弹一 星功勋奖章”,请你为他 写一段颁奖词。
网友的颁奖词
(邓稼先)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 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 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 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 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 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 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本文总结
两弹元勋邓稼先(杨振宁)
一、历史背景(小引) 二、简介生平和贡献
三、人物对比
四、感情震荡 五、沙漠创业 六、热情赞颂(总结)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 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 党员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 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 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 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 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 平常小事 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没有私心 真诚坦白 从不骄傲 最高奉献
⑥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 “我不能走”
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直接赞美邓稼先的句子:(朗读)
第一部分最后一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
11.邓稼先第一课时

任务一:了解作者(3分钟)
[学生自主记忆1分钟,对子检查1分钟。]
杨振宁(1922-),原 籍安徽,西南联合大学研究 生毕业,芝加哥大学博士, 历任芝加哥大学等校教授, 美国科学院院士。 与李政 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 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 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 拓性工作。
理科学,为他们将来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他的同窗好友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 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
任务二:识记生字新词(5分钟)
ng) 可歌可泣 (qì ) 热泪盈眶 (kuà ) 彷 徨 (pá ng huá ng) 鞠躬尽瘁 (jūcuì 殷红 (yān) 鲜红 (xiān) 殷切 (yīn) 鲜为人知 (xiǎn) n 宰割 zǎi 元勋 xūn 诞生 dà 开拓 tuò 署名 shǔ 挚友 zhì n 奠基 dià 难堪 kān 妇孺皆知 rú 孕育 yù 签字 qiān 马革裹尸 guǒ n n 颤抖 chà 谣言 yá 截然不同 jié o u 筹划 chó 邓稼先 jià
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 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 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 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 了重大贡献。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 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 弹一星”功勋奖章。
亲如兄弟
两家世交,相邻而居,只有一墙之隔,年龄相近,情同手足,常在一起
玩耍。小学、初中、大学、美国留学,他们既是同窗,也是挚友。一个是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试分析几部分之间的关系。(3分钟)
(引子) 一、历史背景
三、人物对比
二、生平经历和贡献 四、巨大贡献
(补充扩展)
(具体化) 五、沙漠创业 (总结) 六、热情赞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品析
精读品析
2.为什么文中对邓稼先在“两弹”研制上的贡献没有 详写? 作者没有把文章的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 的巨大贡献上,是因为作者对分隔在大洋彼岸的老朋友邓 稼先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再加上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 开来写;而作为大科学家写大科学家,宜着眼于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方面,而不是 放在具体实践的描述上;作者写这篇文章包含了对邓稼先 的不尽的思念,同时渗透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与他有相同的 东西,因此也不会把重点放在具体事件的描写上。
10
对于自己的祖国,邓稼 先做出了怎样的牺牲?又做 出了多少贡献?
11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 原文:浩浩乎! 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 平沙无垠,敻不见 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 人。河水萦带,群 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 山纠纷。黯兮惨悴, 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 风悲日曛。蓬断草 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枯,凛若霜晨。鸟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 飞不下,兽铤亡群, 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 亭长告余曰:“此 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 古战场也!常覆三 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 军。往往鬼哭,天 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 12 阴则闻!” 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人物评说
交流感知
贡献如此巨大的邓稼先为何 会鲜为人知呢?
人物评说
性格原因
不引人注目 忠厚平实 不骄人,不自私
工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质
国家机密 忠于国家
人物评说
奉献精神
工作环境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戈壁滩 环境恶劣荒无人烟
精读品析
精读品析
1.你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 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 理想党员。”这两句话的含义?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 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中 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是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 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精华部分,并把它们变成了自己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共产 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 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它是理想的党员。
精读品析
精读品析
3.文章第六部分引用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书信中的 对话有什么作用? 这些从电报、书信中摘录出来的话,是对邓稼先的 总体评价,同时也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感情。这一 部分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
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精读品析
1.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表明工作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艰辛,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 出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忠诚之心。
4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 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 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 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5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邓稼先在什么样的历史背 景下研制出了原子弹?
八国联军攻陷的北京
7
甲午战争黄海大战
8
日军屠杀大连、旅顺居民
9
被带上枷锁的中国人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 原子弹。
从这天起中国人 挺直了腰板。
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 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 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 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是 同乡 同学 情同手足的 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 蜚声世界半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弹 隐姓埋名28载
2.标出文中的排比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整齐的短句,展现了邓稼先卓越的才能,字里行间流露着钦佩 赞颂之情。
3.邓稼先遇到危险时是怎么说的?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 质?
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4.文中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中华男儿歌》有什么作用?
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振我国威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总结提高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归纳:邓稼先是一位无
私奉献,忠厚平实,真诚 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 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 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20
钱三强
郭 永 怀
赵忠尧
彭桓武 王淦昌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