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邓稼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邓稼先 》(第1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

《邓稼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名人的崇高人格和奉献精神,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人物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奉献。
3、中招考点结合历届某某中招语文试卷选择题和散文类的阅读理解题来看,针对本课考察的知识点有:(1)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释义,作者简介。
(2)概括文章的内容,赏析重点句子。
(3)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七年级是中学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阅读理解难度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升,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能介绍作家作品,并会正确书写、解释重点字词。
2、能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思路,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设计两个活动:(1)通过查找资料,能说出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完成自学检测一。
(2)开展字词大闯关的活动,让学生准确掌握字词。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听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思路,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并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完成自学检测二。
四、教学过程五、限时训练1.补全下列成语。
锋 ()毕露妇 ()皆知两() 清风马革( ) 尸死而后( )( )出不穷2.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邓稼先》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没有私心
诚真坦白 从不骄人 最高奉献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1982年,“我不能 走”。
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朴实
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小中见大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 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 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 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 凡中见高尚。
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来刻画人 物形象的? 一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是鲜为人知
三是以小见大
•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2022年2月14日星期一2022/2/142022/2/142022/2/14 •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 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2022年2月2022/2/142022/2/142022/2/142/14/2022 •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2/2/142022/2/14February 14, 2022 •4、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活质量。2022/2/142022/2/142022/2/142022/2/14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有共同血缘的同胞,杨对邓身上 体现出来的同祖国共命运、休戚与共的民族情结,执 着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在民族优秀文化孕育下 形成的质朴内秀,甘于奉献的品格,有着深刻的认同, 于是在提示人物超群拔类的特质时,也鲜明地表明了 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中华民族魂。
看看文中记叙的事件——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 后立即回国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 子弹制造的理论,并 成功设计了两弹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11 邓稼先(使用)

品读赏析,关注语言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指的是什么?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
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
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
他是理想的党员。
品读赏析,关注语言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 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 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
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
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 次选择人生他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 伟大之处。
品读赏析,关注语言
排比句的运用
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 印象深刻。
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 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 泼,节奏快。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
锋芒毕露
奥本海默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最不引人注意 邓稼先 忠厚平实 “纯”
更能突出邓稼 先的性格品质 和奉献精神。
课文还从哪些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 (1)社会环境:把邓稼先放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
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来写。
(2)把邓稼先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对比来写。
甲午战争黄海大战
日军屠杀大连、旅顺居民
被带上枷锁的中国人
八国联军攻陷的北京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
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 颗氢弹。
火 箭 发 射
从观礼台上看火箭升空 眺望火箭升空
一级、二级火箭脱落
导 弹
“ 神 六
” 升 空
第十一课《邓稼先》

一、预习题 1、注音
鲜为人知 xiǎn
殷红 yān 鲜红
xiān
殷切 yīn 鲜为人知 xiǎn
词语解释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
“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
3.1985年重病期间写 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 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 建议书
4.文革初期,说服 两派继续工作
5.1971年被“四人帮” 批判围攻,竟级说服 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人物评说பைடு நூலகம்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没有私心
诚真坦白 从不骄人
6.一封短短的信
7.1982年,“我 不能走”
人物评说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 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 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 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
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
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
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
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
33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 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 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 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35
钱三强 郭
永 怀
赵忠尧
王淦昌
彭桓武
36
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的光辉
一生.doc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
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
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
11《邓稼先》

初步感知全文
快速阅读全文,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 第一部分: 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 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 第三部分:
海默 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作者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是自力更生搞 第四部分: 出来的,热泪满眶。为邓稼先而骄傲。
推荐网页:
稼禾秀实——邓稼先纪念馆:
/m/box200301/m21971
中国的原子弹之父:
/study_garden_plot
他们是各自祖国的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
一个锋芒毕露; 一个忠厚平实
品味语言
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 按照 “我最感动的句子是,原因在于它……”
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发言交流。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 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 献精神的儿子。”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 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 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 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 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殷红 (yān) 殷切 (yīn)
生字新词
(xiān) 鲜红 鲜为人知 (xiǎn)
热泪盈眶:因非常高兴、感动或悲伤而流泪。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情) 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 鲜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妇孺皆知:妇女小孩都知道。 截然不同:完全不同,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 彷 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道往哪个方向。 奠 基: 奠定基础。
1964 年 10 月 16日中国爆炸了 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人就是从 这一天开始拥有了 自己“铁的脊梁 骨”,挺直了腰板。
七年级语文下册11.邓稼先杨振宁

邓稼先和杨振宁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们曾多次参加 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重要演讲,为推动国际科学合作和交流作出 了积极贡献。
02
课文内容概述与主题思想
课文《邓稼先》内容概述
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包括他的家庭背 景、求学经历、科研工作和取得的成果等。
着重描写了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和氢弹过程中的艰 辛付出和卓越贡献,展现了他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 怀。
杨振宁在物理学研究中展现出了独立思考和创新 精神,他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提出了许多 新的理论和模型。
对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关注
杨振宁非常关注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他 积极倡导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培养中国年轻 一代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
两位科学家形象比较与异同点
相同点
邓稼先和杨振宁都是杰出的科学家,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要写出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首先需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 情感、经历等方方面面。只有对人物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故事。
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 致描写,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同时,通过情感渲染的手法,让读 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推动了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2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智能手机、
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交流沟通。
11.邓稼先

11.邓稼先教师寄语: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2、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河水萦带()至死不懈()鞠()躬尽瘁( )鲜()为人知妇孺()皆知风悲日曛()彷()徨()死而后已()2、词语解释可歌可泣:鞠躬尽瘁:截然不同:锋芒毕露:妇孺皆知:马革裹尸:二、理解探究2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说说不同点3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合作释疑4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5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四、课内精读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②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③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④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⑤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⑥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相同的地方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2、在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个人物中,你更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来3、根据文章内容推断,补写出第⑥段中空缺的句子五、拓展延伸做一朵携来彩贝的海浪谁不爱彩色的贝壳呢?夏日,每一位来到海滨的人,不是凝望着碧浪翻滚的大海,眺望着远处点点的渔帆,便是低头寻觅着海滩上五彩的贝壳每一颗形态可爱、色彩绚丽的贝壳,都是和欢呼雀跃、和连声赞叹、和无限遐想连结在一起的这时,捡到心爱小贝壳的人,都会抬头向海:感激大海慷慨的赠予,感激那迎面而来的洁白浪花,是它们,携带着五彩缤纷、充满梦幻色彩的贝壳,来到人们的面前是的,是应该感谢这些奔腾不息的海浪所以,当我在海滩漫步的时候,常常会想——这不也和有些人一样吗?有的人,就是一朵携带彩贝的海浪,当你和他相处一段时间以后,你能在他身边捡到很多“彩贝”比如,他的热情,他的诚恳,他的谦虚好学,他的表里如一,他的待人以礼甚至看来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比如他的守时,他的节俭,他的整洁,以及他麻烦了别人从不忘记说声谢谢……这些好的品格,好的行为,好的习惯,时时在感染着你,使你感到所获良多——这样的人,不就是一朵携带着美丽贝壳的海浪吗!是啊,如果一个人是携带着美丽贝壳的海浪,他的人生该是多么的美好和充盈我想,要是生活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如同一个风景旖旎的海滩,彩色的贝壳将会俯拾皆是……1、本文从贝壳写起,升华出这样一个美好的主题:2、文中画线句写出了什么?3、展开联想,以“彩贝”或“海浪”为话题(自选一处)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①海浪:②彩贝:答案:第11课2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民族情节、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是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4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第五部分“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这些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5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课内精读1、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2、略3、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拓展迁移1、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有好品格、好行为、好习惯的人2、人们捡到五彩贝壳时高兴、激动的心情与动作、神情3、略。
(完整版)11、邓稼先【杨振宁】

11、邓稼先【杨振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借多变的语言形式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
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3.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赞颂邓稼先献身国家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学习指导:一、导入新课:知道现今有哪些国家拥有核武器吗?我们中国是什么时候拥有的核武器呢?是谁领导研制成功了我国自己的核武器的?——邓稼先这个名字鲜为人知,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甘心情愿的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
他们是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让我们从课中谛听他们感人的事迹吧!二、预习反馈:1、介绍杨振宁和邓稼先的相关情况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指导人。
1924年生于安徽怀宁县,是清代著名金石书法家邓石如的第六代孙,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邓以蛰曾流学日本、美国,任北大教授。
邓稼先在战乱中读完高中、大学,1948年到1950年赴美留学,学成之后,毫不犹豫的回国报效,他先后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和核武器的研究,是我国国防高科技的奠基人。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永久纪念他对中国国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划线字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 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
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合作探究:1、读第一部分。
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人教初中语文七下《11邓稼先》word教案 (4)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2、学习文章的结构方式和多变的句式特点。
3、学以致用,读写结合。
4、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感情,学习邓稼先默默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学习步骤】这是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学习这样的文章可以这样学:〖读〗积累阅读1、读《怀念邓稼先院长》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
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
这是邓稼先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
他的朋友为何如此深沉怀念、崇敬他呢?是因为被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所吸引。
2、积累关于邓稼先和杨振宁的材料事迹。
3、关于“两弹一星”:4、词语积累:邓稼先元勋至死不懈鞠躬尽瘁选聘无垠殷红殷切鲜为人知新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
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
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二、面式阅读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全文用“横式结构板块”拼接的方法,巧立六个主题式的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豪迈,伟大而崇高。
2、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用一句话分别说说每一“板块”是从什么角度展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形象?例如:第一板块: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11、邓稼先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中国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 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目标,也是他的性格与品质所 决定的,这正是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朗读《吊古战场文》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 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 原文:浩浩乎!平沙 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无垠,敻不见人。河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 水萦带,群山纠纷。 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 亭长告余曰:“此古 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 战场也!常覆三军。 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 往往鬼哭,天阴则 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 闻!”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 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纳: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 先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 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 年的历史?
2、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 较? 3、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 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 理想党员。”试阐述这两句话。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 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 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二.选择义项:
1.家喻户晓 ( B ) A.说明 B.明白,了解 2.锋芒毕露( B ) A.完结 B.全,完全 3.死而后已 ( A ) A.停止 B.已经 4 层出不穷 ( C ) A. 极端 B. 彻底 C.比喻,比方 C.完成 C.后来 C.穷尽
11.《邓稼先》

• 6、邓稼先实验核武器的地点是哪里?
古罗布泊
理解文中的小标题
简单叙பைடு நூலகம்六个部分的内容
•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 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 第三部分:在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中体现邓稼先的 人品。 • 第四部分:写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是自力 更生制造出来的消息感情得到极大震荡。 •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 作的坚定、执着与勇敢。 • 第六部分:以一个挚友的身份从各个方面归纳邓 稼先光辉的、不平凡的一生。
阅读小检查:
• 请用“在这篇文章中,我读到了 邓稼先是一个……的人。”这一句式, 说说你对邓稼先的了解认识。
重难点分析
探究 第一部分
1、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作者在这里是要展现人物生活 的历史背景,让邓稼先这位鲜为人 知的科学家处于厚重的历史之中, 突出邓稼先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 也表达出一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 自豪感。
张 店 中 心 中 学 支 训 雷
邓稼先
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原 籍安徽,西南联合大学研究 生毕业,芝加哥大学博士, 历任芝加哥大学等校教授, 美国科学院院士。 与李政 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 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 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 拓性工作。
邓稼先(1924—1986), 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 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 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 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 献。1999年,党中央、国 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 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
第一部分:讨论: 2、把邓稼先放在近一百多年来中 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来写有 什么好处?
七年级下册11邓稼先

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 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 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 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 弹、 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 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 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 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录人物生平的 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 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 质和高尚情操。
字音字形一
xūn 元勋 ái 直肠癌
问我吧!
jū cuì hé 鞠躬尽瘁 核武器
rú 妇孺
kuàng 热泪满眶
yùn 孕育
pō
pì n 选聘
guǒ 马革裹尸
yáo 谣言
罗布泊
字音字形二
yí n 无垠 xiòng 夐
加油哦!
yí ng 萦带 xī 黯兮
cuì 惨悴
lè 勒功
xūn 日熏
páng huáng
lǐn 凛若
tǐng 铤
彷徨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
人非常感动。可,值得。 很少被人知道。鲜,少。 鲜为人知: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当之无愧: 锐气、才干全部无显露出来。比喻人有傲气, 锋芒毕露: 爱显露自己的才能。毕,全,完全。
(奥本海默)
5.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年、月、日分别 是什么?(1964年10月16日,1967年6月17日) 6.我国核武器试验的地点是哪里?
问我吧!
(古罗布泊)
概括事例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 成功设计了两弹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 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 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1982年,“我不能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邓稼先》课件

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时间:2011-11-20
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 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 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 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 场发言。
“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 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 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 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 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 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 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你从文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最亲密的挚友 由衷地敬佩、深切地怀念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 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 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 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 历史人物。
1、 请同学结合板书,利用课文找出 能体现邓稼先优秀品德的语句或例子, 加以说明。
2、文章为什么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着 写?
“巨大贡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不引人注目的人” “最具有中国朴实气质的农民” “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 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中国几 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 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 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 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 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 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 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 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1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2课时)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题:《邓稼先》【课标与教材分析】新课标指出:“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邓稼先》这篇课文比较长,以小标题为标志,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
这篇课文以平实的语言、连缀结构的小标题、变化的句式,表现了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名利、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激励。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三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在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侧面表现邓稼先的杰出贡献,是对前两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内容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文章自始至终以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为主旋律,将其事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历史与民族的大背景上展示其形象,使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记叙邓稼先身负重任领导其他科学家努力工作时,作者将邓稼先忠厚朴实、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与悠久的中国文化和民族传统联系起来,尤其是将其性格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性格进行对比描写,这就将人物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内涵更丰富,更有高度。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的:初中学生已具有初步阅读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11.邓稼先

11.邓稼先编写:[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品味本文平实,真挚的语言。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 自主预读 ]1.请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元勋.()②至死不yú()③jū()躬④选聘.()⑤无垠.()⑥殷.()红⑦zhì()友⑧zǎi()割2.结合语境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可歌可泣: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当之无愧:④家喻户晓:⑤马革裹尸:3.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籍裔学家。
1957年曾获奖,本文是在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你还知道作者的哪些相关信息,请写在下面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4.课文由小标题分为六个部分。
请你简要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
5.根据语境,仿写句子,注意前后连贯。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6.我的疑难:[ 文本研讨 ]活动一走进邓稼先7.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问题:①作者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的历史?②作者在叙述邓稼先气质品格时,为什么要提到奥本海默,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③文章第四部分并未直接写邓稼先的光辉事迹,可否删去,为什么?④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近百年历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活动二学习邓稼先品读课文,思考问题:8.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9.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部分,找出九、十两小节中的关键性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活动三话说邓稼先10.面对邓稼先的照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提示: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神州七号”飞天成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飞天梦圆,面对早已长眠于地下的邓稼先,我们应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书声琅琅 ]◎美文赏读《邓稼先》:“强国梦”的悲壮诗章黄式宪《邓稼先》这部影片选择了一个历史的大题目,它从科学发展观的新视角来重新开掘“两弹”升空这一重大历史题材,它所昭示的正是我们年轻共和国那一页既悲且壮的历史诗章,彰显了我们在现代化征程上的一种尊严和气派。
11《邓稼先》ppt课件

摘读评语,了解人物
说一说: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归纳:邓稼先是一
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有胆有识, 身先士卒,对祖国、民 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 杰出科学家。
赞扬邓稼先
邓稼先曾被追授“两弹一 星功勋奖章”,请你为他 写一段颁奖词。
网友的颁奖词
(邓稼先)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 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 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 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 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 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 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本文总结
两弹元勋邓稼先(杨振宁)
一、历史背景(小引) 二、简介生平和贡献
三、人物对比
四、感情震荡 五、沙漠创业 六、热情赞颂(总结)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 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 党员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 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 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 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 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 平常小事 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没有私心 真诚坦白 从不骄傲 最高奉献
⑥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 “我不能走”
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直接赞美邓稼先的句子:(朗读)
第一部分最后一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
11 邓稼先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1982年, “不能走”。
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朴实 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 想感情?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 计了两弹。 “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 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报效祖国。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宣队 军宣队的队员。 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最高奉献
⑥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⑦1982年,“我不能走”。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 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
这是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几幅照片,那是 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八 国 联 军 攻 陷 的 北 京
甲午战争黄海大战
日军屠杀大连、旅顺居民
被带上枷锁的中国人
从观礼台上看火箭升空
眺望火箭升空
一级、二级火箭脱落
导
弹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 国爆炸了第 一颗原子弹。
元勋 宰割 筹划 彷徨
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当之无愧kuì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锋芒毕露 bì 锐气、才干全部显露出来。比喻
人有傲气,爱显露自己的才能。
鲜为人知 xiǎn
家喻户晓 yù 妇孺皆知 rú 马革裹尸 guǒ
形容人人皆知。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jū cuì 不辞劳苦地,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 截然不同 jié 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曛 xūn 昏黄。 层出不穷 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 穷:穷尽。 铤 tǐng 疾走。 萦带 yí ng 弯曲得像带子一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邓稼先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视频原子弹爆炸同学们,科技发展到今天,世界的航天事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载入宇宙飞船已发射成功,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能够掌握航天技术的三大国家之一。
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当年原子弹、氢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研制成功的?它使中华民族感到自豪和骄傲,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然而,在这伟大和自豪的后面,却又有多少艰苦的奋斗和默默的奉献。
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先生就是这无数默默奉献者中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学习杨振宁先生所写《邓稼先》,让我们走入他的心灵,去感受平凡中的崇高与伟大,去体会默默奉献中的卓越。
教师:当年中国国防部长张爱萍为邓稼先题写了一首诗,今天让我为大家朗诵这首诗:(教师可映放诗句)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教师:张爱萍在诗中所赞扬的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的君,就是邓稼先先生。
他为中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中国人民的最优秀的儿子。
活动2【讲授】(二)、回顾文章内容1、作者开篇为什么要写历史?请你们考虑作者写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突出的重点是什么?请你们抓住该段最关键的语句。
教师: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这句话回答了作者为什么要先讲历史的原因。
实际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
作者写这段历史,是要说明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
作者所举的例子,只是1898年发生的事情,而在近百年中,中国所受的屈辱和欺凌还远不止此。
你们在课外阅读中,在历史课本中,还知道一些近百年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事实。
请你们任举一例,向全班讲一讲。
教学设计构想: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史,认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无耻侵略,认识旧中国的亡国灭种的危险,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发奋图强的激情。
本课不是历史课,不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回答,五至十分钟即可。
2、请同学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先写近百年的历史?这与邓稼先有没有关系?教师明确:有关系。
正因为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激发了邓稼先的爱国热情,他才有那样的爱国行动,邓稼先是一个爱国者,正是这段历史,激发了邓稼先让中国站起来的强烈愿望他不仅有这种愿望,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研制出了原子弹,而使中国进入核大国的行列,使中国具有对抗某些大国核威胁的力量,使中国具有保护自己的军事力量。
这段历史,即使在现在我们也不能忘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当今世界,落后也要受欺负,甚至要挨打。
(三)、品读文章,走进人物研制原子弹之前的中国饱受欺侮,割地赔款、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邓稼先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默默奉献了28个春秋。
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从杨振宁教授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找出最感动你的句子,去感受邓稼先伟大精神和人格。
请按照我最感动的句子是,原因在于它……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发言。
找出来后也可以同座前后自由组成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答案更丰富更完备。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例1:我最感动的句子是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原因在于它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上写,形象地表明了中国由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的巨大转变作出的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本文的主人公,而且巨大贡献也与鲜为人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他的伟大。
例2:我最感动的句子是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原因在于作者表达了自己对邓稼先研制出原子弹的激动感情以及他还为我国独立研制出原子弹感到激动。
我国的原子弹是在欧美国家严密封锁,苏联撤走专家资料的极端艰巨的情况下取得的。
因而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例3:我最感动的句子是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原因在于邓稼先用生命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词语的含义。
例4:我最感动的句子是我不能走一句特别感人。
原因在于它充分体现了邓稼先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崇高献身精神。
教师补充:我们的两弹元勋,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
有一次核弹出了事故,没有爆炸,应该到爆心去找。
别人去,他不让。
他说:原子弹是我设计的,什么毛病,我自己知道。
你们去了,白受辐射;再说你们还年轻。
于是自己独闯爆心,竟自己抱回了原子弹,也就是那一次他身体受了巨大的核辐射,埋下了以后的祸根。
例5:我最感动的句子是──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
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写出了邓稼先为了原子弹不后悔………………教师明确:这句是从一个相知很深的老朋友的角度,对稼先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为国奉献性格的赞美。
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作者说他是永恒的骄傲。
表达了对稼先所选择人生道路的赞美和钦佩。
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内容的取舍、结构的安排、描写方法、修辞手法以至标点符号上等。
我们不再一一交流。
再如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颇具特色。
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那么,邓稼先是在一种什么环境中进行原子弹和氢弹研制工作的呢?请找一下在文章的那一部分有描写和介绍?教师明确:主要在第五部分,其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烘托出邓稼先和他们的同事在极其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排比修辞的巧妙运用,写出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也体现了杨振宁对朋友的对才能胆识的深深敬佩。
教师补充:一个文中没有写的材料。
有一次,航投原子弹试验出了降落伞事故,原子弹没有爆,坠地被摔裂了,先派人去寻找没有找到。
邓稼先十分着急,坚持由他亲自去茫茫戈壁去寻找。
这在世界核武器研制中是仅此一例。
当发现摔破的原子弹的碎片时,他不准同行的人前去,独自前往,把摔破的碎片拿在手里仔细观察,他终于掌握了现场的第一手资料是搞核物理的,当然知道后果,但他为了国家,什么也不顾了。
后来他妻子强拉他回到北京检查,结果查出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性物质。
在步履艰难之时,邓稼先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他坚持自己去,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青,你们不能去!总之,哪里最危险,邓稼先就在哪里出现。
正因为如此,所以杨振宁说如果要拍邓稼先传,他建议用小时唱的儿歌作为背景音乐。
他称赞邓稼先是用手撑天空的中国男儿,是古今的奇丈夫。
让我们齐声诵读第五部分,用心灵去感受这位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古今的奇丈夫。
(四)分析文章写法:邓稼先可谓中华古今之奇丈夫,与之相映,这篇文章也堪称是一篇奇文,二者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你能说说这篇文章的奇之所在吗?教师明确:小标题的运用、中国近代史的介绍、与奥本海默对比等。
再如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颇具特色。
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例1: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掉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这句话体现了邓稼先在生命垂危之时,想到的仍是祖国的国防事业,他对祖国、对科学的热爱至死不渝,至死不懈。
例2: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语句中,采用疑问推测的语气,充满了对好友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学生找到句子,交流讨论。
教师明确: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任务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的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
文章写得不同凡响,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
例如,作者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人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
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投射到历史深处。
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内地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把始终从近一百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国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
这是因为作者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又条件吧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做对比。
总之,因为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国视野,所有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显啦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五)、扩展延伸1、奇人奇丈夫令我们仰之弥高,可以说邓稼先付出了自己的全部,那它得到的呢?我们可以看看下列一组资料: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85年癌扩散、已无法挽救。
1985年获两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邓稼先1986年7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奖章。
1986年7月去世87、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金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有人说,这荣誉来得迟了些,你觉得呢?2、同学们,你读了本文一定有许多心灵的震撼、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启迪。
我们应该为什么活着?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请用谈谈学习本文后,你的感想?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教师适当点评(六)教师总结一曲《中国男儿》,气壮山河,唱出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
要将只手撑天空,是一种气概,同时也是一种使命。
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历史的天空。
钱三强、陈景润、华罗庚、童第周、张光斗、于光远……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闪烁着光芒的名字,这些民族脊梁式的人物,爱国家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祖国母亲的一方天空。
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这些先辈一样,积累渊博的知识,勤思善问好学,重情重义,将来成为中国大厦的擎天玉柱、架海金梁;宠辱不惊间,挺起未来中国的脊梁。
活动3【作业】(六)作业:1、积累字词和抄写动人的句子在作业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