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有关《二力平衡》教案4篇《二力平衡》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作出二力平衡的图示。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愉快中具有更强力的探索问题的。

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教具准备弹簧、铁架台、钩码,课本图2-22的装置、细线。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以师生谈活式形式进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有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这两个物体中,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你能否准确地分析。

下面举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和力的方向是怎样?①粉笔盒的重力。

②手把粉笔盒提起来的力。

③用手通过绳子在桌面上水平拉小车的力。

④人推墙壁的力。

以上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然后各人把答案写出来,再教师分分析,同学有错进行订正。

二、讲授新课1、边演示边问①用手拿起一只钩码,然后放开,钩码就往下落,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由于钩码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②演示再将这只钩码挂在固定的铁架台的弹簧上,问学生,钩码现在还受到重力吗?为什么不落下来?启发学生分析此时钩码的受力情况,再把同学位正确的分析结果填在下表中。

力的名称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方向受力物体的状态重力地球钩码竖直向下保持静止拉力弹簧钩码竖直向上保持静止2、根据上表,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分析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泡的受力情况。

3、再要学生分析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的受力情况。

4、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上几个例子并得出:一个物体,受到二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二、二力平衡条件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

1、问题:(1)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就能平衡对吗?(2)只要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就能平衡,对吗?(3)只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就能平衡对吗?(4)只要两个力同时满足上面的任意两个条件就能平衡,对吗?2、按书本图2-22演示(1)在静止的小车上加上两个大小相等的水平同方向的力,看小车的状态有无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单元第2节二力平衡(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单元第2节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二力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等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二力平衡》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

《二力平衡》的知识是继学生刚了解力的概念,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延续,是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需要和补充;同时,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

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学情分析: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已学习了力的概念,通过本章前一节的教学,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初步学习分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受力及其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二力平衡条件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鉴于学生对受力分析感到比较生疏,所以将难点确定为分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受力及其大小关系。

四、教法分析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①直观演示法;②讨论法;③多媒体展示。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一、说教材《二力平衡》是物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处于力学部分的核心地位。

本文主要围绕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讲解,包括力的合成、力的平衡判断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

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是对先前学习的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的深化,而且为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力学单位制等打下基础。

本文的作用在于,首先,它帮助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物体为何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力是如何相互抵消的;其次,它为解决复杂力学问题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方法;最后,通过二力平衡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二力平衡的定义与条件。

2. 平衡力的识别与合成。

3. 实际物体平衡状态的分析。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当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力平衡的定义,能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 学会使用力的合成方法来判断二力是否平衡。

- 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培养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 利用图示和模型,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 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1. 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 学会力的合成方法,并能应用此方法分析二力是否平衡。

3.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能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这些重难点的掌握是学生深入理解力学概念、形成物理思维的关键,也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特别关注对这些重难点的讲解和练习。

四、说教法在教学《二力平衡》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同时突出我的教学特色:1. 启发法:-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二力平衡的概念,例如推拉门、天平等,引发学生的思考。

初中物理实验二力平衡实验说课

初中物理实验二力平衡实验说课

二力平衡实验说课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实验说课一、实验目标与意义本次实验的目标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

实验的意义在于加深学生对力学的认识,提高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续的物理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原理与装置实验原理:二力平衡是指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实验装置:本实验采用简单的悬挂装置,包括支架、滑轮、细线、重物和测力计等。

重物通过细线悬挂在滑轮上,测力计用于测量细线两端的拉力。

三、操作步骤与技巧1.准备好实验器材,确保支架稳固,滑轮灵活。

2.将重物悬挂在滑轮上,调整细线长度,使重物处于平衡状态。

3.用测力计分别测量细线两端的拉力,并记录数据。

4.改变重物的位置或质量,重复上述步骤,记录多组数据。

技巧提示:在操作过程中,要确保细线始终保持竖直,避免摩擦力的影响;同时,要缓慢移动测力计,以免对实验数据产生误差。

四、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每次实验时重物质量、细线两端的拉力等数据,并整理成表格。

分析数据,观察拉力大小、方向和作用线的关系,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五、实验结论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时,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这一结论与实验原理相符,验证了二力平衡的基本条件。

在讨论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果改变重物的质量或位置,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否仍然成立?如何解释实验中的误差?通过讨论,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二力平衡概念的理解。

六、安全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重物坠落伤人。

2.使用测力计时要小心轻放,避免损坏仪器。

3.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本次实验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不规范、数据记录不完整等。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二力平衡》说课稿《二力平衡》说课稿1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二力平衡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练习法教学用具:程度桌面、木板、滑轮两个、细线、钩码假设干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复习提问引入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展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平衡状态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

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二力平衡条件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12.6-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一样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考虑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把木板改变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一样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

可在老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请学生画出图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p 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静止悬挂的电灯。

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匀速运动的拖车。

稳固练习1.放在程度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拟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那么〔〕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三、总结、扩展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8.2二力平衡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8.2二力平衡说课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二力平衡的定义、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二力是否平衡的方法。
教学难点为:二力平衡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二力平衡现象,如一个静止的笔直的尺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尺子不会向任何一边倾斜,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2.提出问题:紧接着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什么情况下两个力能够使物体保持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应用能力。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一份二力平衡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和结论。
2.解决一些与二力平衡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二力平衡的定义、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二力是否平衡的方法、物体在二力平衡条件下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学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二力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说课稿 -------二力平衡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说课稿 -------二力平衡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说课稿 - 二力平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为2023年中考物理考试进行复习而设计的说课稿,主要内容为二力平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力的合成、力的平衡及其相关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答有关平衡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原理;2.掌握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学会用向量图解决力的平衡问题;4.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2.力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和分解1.1 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通过学习力的合成,可以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实际问题中,可以将合力应用于物体的运动和平衡问题。

1.2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

通过学习力的分解,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平行或垂直的分力,进而分析力的作用和平衡条件。

2. 力的平衡条件2.1 力的平衡力的平衡是指物体上作用的力相互抵消,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状态。

力的平衡条件可以表示为合力为零或合外力矩为零。

2.2 平衡的判定通过判断合力和合外力矩是否为零,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下的物体有三种形式:平衡力的平衡、力矩的平衡和力和力矩的平衡。

2.3 平衡问题的解法解决平衡问题的步骤包括:建立坐标系、列出平衡条件、求解未知量。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析,学生可以掌握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等基本概念;2.实例演练:通过示例问题演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团队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力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力的平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平衡及其重要性。

2. 理论知识讲解2.1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及原理; 2.2 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3 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二力平衡》教案4篇

《二力平衡》教案4篇

•••••••••••••••••《二力平衡》教案4篇《二力平衡》教案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力平衡》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力平衡》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二)重点与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就一定不受力呢?放在桌上的书是静止的,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可见,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为什么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这是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也就是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2.新课教学[板书1]三、二力平衡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问: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答:不一定.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要沿斜面向下滑.汽车或电梯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板书2]2.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1]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将光滑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放在木板上.(木板为45厘米×60厘米,板上安装2个定滑轮,3个羊眼圈.木块上安4个挂钩.如图1所示)在木块挂钩1、2上拴好细绳并跨过滑轮,绳下端各挂若干钩码如图2所示.研究对象:木块.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绳施加的两个拉力.观察木块在什么条件下静止,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1)二力大小不相等,左端挂1个钩码,右端挂2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2)二力大小相等.左、右两端各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保持静止.问:是否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互相平衡呢?[实验2]如图3所示,把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的挂钩1、4上,另一端各穿过羊眼圈2、3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看来两个力只是大小相等,方向不相反,是不能互相平衡的.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也相反,是否就可以平衡呢?[实验3]装置与图3相同,将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挂钩3、4上,另一端各穿过羊眼圈1、2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发生转动.小结:作用在木块上的两个力要想互相平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在同一直线上.请同学们自己做一个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4]每个同学桌上有2个弹簧秤,一块塑料板,板上有几个洞.用两个弹簧秤拉这块塑料板,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板保持静止不动?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用投影仪打出实验的投影片.请一位同学归纳、总结一下要使塑料板保持静止(处于平衡状态),作用在塑料板上的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板书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大量实验表明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请同学们用力的示意图把塑料板上受到的两个力画出来.教师打出相应的投影片.(可用复合片)问: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答: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板书4]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板书5]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例1.(1)吊在空中重5牛的电灯(如图4),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定)研究对象:电灯.(析)受力分析:重力、拉力.(判)运动状态:静止.(找)两个力的关系:互相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结论:拉力是5牛,方向竖直向上.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事例.(2)放在桌上的书.(重力、支持力)(3)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重力、阻力)(4)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牵引力、阻力)例2.汽车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为F,受到的阻力为F.(1)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2)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3)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研究对象:汽车.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牵引力F,阻力F.两个力的关系:F>f,两个力不互相平衡,F合=F-F.运动状态:不能处于平衡状态.结论:汽车在F合作用下将做加速运动.当F=f,F<f时汽车将做什么样的运动,请同学们分析.例3.如图5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向上拉示数为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答:支持力是2牛.3.布置作业(1)思考题:课本第108页“想想议议”.(2)书面作业:课本第108页练习1-4.(3)做做看:课本第112页巧找重心.(四)教法说明1.讲述物理规律的课,一般分四步进行:(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2)通过实验研究问题;(3)分析、概括得出规律;(4)运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体现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使学生懂得按照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来认识、处理问题会更有效.2.教法上采用边提问,边实验,边讨论,边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教学中结合一个个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领会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有序地进行观察、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对传统的二力平衡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使演示的现象更直观、鲜明,便于从实验现象导出结论.为使更多的学生能看清现象,可在实验装置后放一面与水平面成45度角的平面镜.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力平衡》教案篇2(一)教学目的1。

二力平衡说课文稿

二力平衡说课文稿

科学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阜阳师大附中:刘祥杰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的实验说课课题是科学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下面我将从7个方面分享我的说课。

一、实验内容分析本实验选自人教版八下物理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学生通过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理解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当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而现实生活中,物体受到力仍可以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二力平衡的条件,学生通过体验活动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由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到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为后续摩擦力等力学知识的学习垫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在力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受力分析的理论依据。

二、实验器材本实验的实验器材有滑轮、可拆卸水平台面、小车、钩码、轻质卡片等等三、实验目标设计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以及学科核心素养,我制定了以下实验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知道二力平衡条件2.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通过实验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初步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观念。

(2)科学思维:从生活中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分析受力特点,理解平衡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不受力等同。

(3)科学探究:从生活中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解决问题,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让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体会到各种生活现象背后的真理,让学生用理性眼光看待事物。

四、实验方法设计立足于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确定了如下教法、学法:1.教法(1)体验:实验体验,引导猜想(2)设疑:创设问题,引发思考(3)点拨:适时点拨,促进生成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五、实验教学过程设计1.本节课教学流程如下:本节内容首先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再依据现象作出猜想。

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利用已得到的结论解决最初的问题。

《二力平衡》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二力平衡》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二力平衡》说课稿《二力平衡》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力平衡》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力平衡》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为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

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平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中之重。

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

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

会画二力平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二力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

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

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二力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二力平衡》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二力平衡》的知识是继学生刚了解力的概念,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延续,是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需要和补充;也是物理上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

二力平衡的情况随处可见,力学问题经常要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分析,因此二力平衡的条件是整个力学中的重点。

同时,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

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学情分析:本节课对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匀速直线运动中汽车的牵引力与阻力的二力平衡。

另外,学生在学习平衡力时,容易和一对相互作用力混淆,因为这两对力都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特性,教学中要重点加以分析和说明。

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初步学习分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受力及其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二力平衡条件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探究,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难点确定为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四、教法分析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①直观演示法;②讨论法;③多媒体展示。

《二力平衡》的说课稿

《二力平衡》的说课稿

《二力平衡》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二力平衡》。

这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此,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关于二力平衡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力平衡是力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不仅涉及到物体的运动状态,还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密切相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更加复杂的力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如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等。

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平衡状态的问题,如走路、骑自行车等。

因此,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概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才能真正掌握。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2.能够判断物体在二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3.能够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概念及其条件,教学难点是判断物体在二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我将通过讲解、演示和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五、教法学法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1.直观教学:通过实验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观察物体的平衡状态和受力情况,从而形成直观的认识。

2.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合作精神。

4.归纳总结: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五个环节: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的平衡状态和受力情况的关系,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2023最新-《二力平衡》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二力平衡》教案优秀4篇

《二力平衡》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二力平衡》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力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使学生知道二力平衡、平衡力的概念及物体的平衡状态;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领会二力平衡时的合力为零。

过程与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二力平衡概念及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通过实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通过师生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认识物理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门科学。

感悟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价值。

产生学好物理,为将来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打好基础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玩具也越来越高档。

这里有一部遥控ae86小汽车,请一位同学操从汽车在教室里转一圈,其他同学观察小汽车的运动状态。

学生活动:一同学操从汽车,其他同学观察。

师:请同学们分析小汽车的运动状态有哪些?学生:交流。

师:我们把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平衡状态,其他运动状态称为非平衡状态。

学生活动:分析物体处于两种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师:如果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如果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离平衡,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屏幕展示:二力平衡。

当物体受到二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就称这二力是平衡的。

(这二力叫平衡力)分析。

平衡力不是一个力,一般是两个力(一对)。

师:根据二力平衡及平衡力的概念,要判断物体受到的二力是否平衡,只要看在这二力作用下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思考。

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在受平衡力的作用?请指出哪几个力平衡?学生举例:拖在手中的一本书、停在空中的直升飞机、匀速行驶在水平公路上的汽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力平衡》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第5节《二力平衡》。

下面,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内容:
1、平衡状态
2、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

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压强、浮力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科学探究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称为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3.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平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3.重点难点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所以,引入环节我采用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的特点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平衡状态以及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对于二力平衡的条件,则由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作出合理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深刻理解。

三、学法
学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合理猜想,设计实验,自主探究实验等科学探究实验方法应用。

学习过程主要采用独立思考,小组协作,讨论归纳等方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学习。

四、实验改进说明
1、实验常规设计
(1).实验方案较为简单,探究性体验不够充分。

(2).该器材仅能对水平方向的两个力进行探究,限制学生的思
维,实验现象存在偶然性,结论的得出说服力不够。

(3).该器材主要用于探究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对于匀速
直线运动的物体却不能很好的探究,影响学生对结论的全面理解
和应用。

2、实验设计改进
(1).器材改进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共同
经历探究过程。

(2).滑轮和绳子的位置便于调节,可任意改变硬纸板所受两个
力的方向,探究方案大大增加。

(3).学生运用“分类—对比”的实验探究模式将方案分为平衡
和不平衡两类,记入探究报告,对比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4).利用电动机进一步检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
件,操作准确,现象明显,结论的得出更加全面严谨。

五、实验环境介绍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所用仪器,甚至实验操作步
骤都是统一的,学生只需按照规定的步骤机械的操作即可,使学
生失去了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本实验我设计了开放式的物理实验环境,通过开放式实验器
材、开放的实验方案改变传统验证性实验探究教学形式,使学生在
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桌面上的水杯、屋顶的吊灯、被匀速吊起的货物)先请学生对图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发现分别都受两个力的作用且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可知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即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由此引出平衡力和二力的平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符合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平衡呢?
(1)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猜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作用在同一物体?
器材:选什么物体作为被研究物体?由谁来对它施加力呢?
设计实验:①引导学生首先检验对大小的猜想:
让学生在装置的左右两侧任意加挂钩码。

学生可以尝试多种方案,并将方案分类填入探究报告的表一中。

在表格的左右对比发现:两个力大小不相等纸片始终不
能平衡,只有大小相等才能平衡,由此得到大小相等的猜想成立。

②接着再请同学们来检验对方向相反和作用在同一直线的猜想:
学生任意改变纸片所受两个力的方向,看看会有什么现象?提醒学生滑轮和绳子的位置可以任意调节。

由于此环节的探究需要学生的大胆尝试,方案多种多样,
可在过程中展示部分小组想好的方案来启发更多新的想法,充分培养创新思维,同
时将方案记录在表二中。

由于此环节的方案更为开放,所以不对表二进行限制,由
学生自行完成设计。

同样将方案分为平衡和不平衡两类,学生对比发现:大小相等
的两个力,还必须满足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才能平衡。

③提问学生:如何来验证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学生回答:将纸片剪开,发现各自无法处于平衡状态,证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
物体上。

最终总结得到二力平衡的条件。

④最后通过拓展实验,请学生进一步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

用电动机带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物体,通过实验现象进一步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同样满足刚刚得到的二力平衡条件,由此将结论完整的进行检验。

(2)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点
提问学生: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并与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对比。

发现:二者区别就在于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举例:老师站在地面上静止,让学生从我身上分别找到一对平衡力,一对相互作用力。

通过特点的对比,和举例分析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巩固提高
例1.如图所示,各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受力情况属于而力平衡的是()
例2.某同学静立在体重秤上,下列几对力属于平衡力的是()
A.人受的重力与秤对人的支持力
B.人对秤的压力与秤对人的支持力
C.秤受的重力与秤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秤的压力与秤受到的支持力
例3.对于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汽车的重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汽车的重力和地面对汽车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汽车的重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4、小结作业
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作业:完成我针对这节课重难点设计的学案课后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八、自我评价与教学反思
1通过利用学生已学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入,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更加容易。

改进后的试验不走形式上的探究,通过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采用灵活多变的改进器材,利用“分类—对比”的创新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过程,从大量方案中得出共同的实验结论,深刻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实验目标达成较好。

通过将相互作用力的特点与二力平衡条件的对比总结和针对练习有效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2、探究过程中由于器材和探究模式的改进使学生想充分探究多种方案,此外学生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有限,如何做到既保证充分的实验探究又保证正常的课堂节奏,是我着重考虑的问题。

因此,我在课堂的设计上特别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

鼓励学生充分协作,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使课堂更加合理紧凑,有效推进物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附:
探 究 报 告
课题: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猜想:
器材: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实验结论:
非平衡状态
表一 表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