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讲 构思技巧(三)-2020年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技法宝典
中考记叙文写作构思技巧
中考记叙文写作构思技巧读写结合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扩展学生的写作构思技巧。
记叙文特指以写作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的一种文体形式。
记叙文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写作训练的重要文体,同时也是中招考试常考的一种文体。
一、阅读时,如何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在教学记叙文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厘清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变化过程等,这样就能让学生有效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一般来说,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
既然记叙文是以描写人物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为主,那么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写清楚,写作任务基本上就完成了。
因此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就要牢牢围绕人物的经历或者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记叙文在描述事件时会提及事件的开端、经过、结果。
但是在阅读理解的时候,部分学生搞不清楚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如,《愚公移山》的开头讲到的“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也不是事件的开端。
很多学生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会认为第一段讲到的内容就是事件的开端,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开端应是事情的开端,而不是文章的开头。
什么是结果?结果就是这件事通过发展以后达到的最后状态。
《愚公移山》中的事件的结果,就是山被移走了,从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例如,托物言志的记叙文,一般按照先状物后言志的思路来写,借景抒情的记叙文一般按照先写景再议论抒情的思路来写,等等。
如《白杨礼赞》是侧重状物的记叙文。
作者围绕“白杨树的不平凡”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然后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和气质,最后引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记叙文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经过、结果。
这样,学生在阅读与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就会有清晰的思路。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记叙文,但只要学生能够有效归纳六要素,并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便可以快速厘清文章的思路。
二、写作时,如何构思成文,下笔如有神?记叙文是讲故事的文体,或展开一个事件,或展开多个事件,无论是写人的还足记事的记叙文,无不如此。
2020年中考作文指导:构思要巧妙
2020年中考作文指导:构思要巧妙——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构思要巧,就是在文章的立意上要有新意,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表现方法等方面比较巧妙,小编收集了构思要巧妙,欢迎阅读。
1、所谓构思,是指在作文前进行的一系列的思考过程,包括选择材料、确定中心、组织材料、运用语言等多方面的内容。
2、构思要巧,就是在文章的立意上要有新意,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表现方法等方面比较巧妙,只要其中有一项比较巧妙就很好了。
三、几种特殊的结构模式 1.小标题式运用小标题的结构方法,把文章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拟制一个精妙的小标题,用这个小标题统领下文的内容,为下文的展开指明写作方向。
这样结构文章,脉络清晰,一目了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中考优秀作文《水祭》一文,就分别运用杜牧的绝句《清明》中的四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作为文章四个部分的小标题,写出了四个概括性的画面。
2.排比段式排比。
本是一种修辞方式,而将这一语言样式扩大化运用在段落之间,就形成了段落排比法。
所谓段落排比法,就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当的段落组建一篇文章的主体框架的结构方法。
文章各个段落之间关系是并排的,每个段落内容地位平等,互不包含。
用这种方法来安排文章的结构,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常见的方法有:(1)段首排比法就是将相似的句型或短语放在文章若干段落的开头,并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的一种写法。
这一写法,多用于说理和抒情。
用于说理,可以使论点阐述得更为严密、更为透彻;用于抒情。
可以使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用这一方法连缀文章,形散而神聚,可以使文章结构突显,脉络分明,展现文章严密的逻辑性和鲜明的条理性。
(2)人物事件排比法它是将有着某种联系的不同人物的事件各自成段,这几个段落的写法基本一致,形成排比的一种写法。
(3)假设排比法它是一种用几个假设的情形段落来组成文章的一种写法。
2020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议论文)
2020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议论文)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中考记叙文构思方法
中考记叙文构思方法例谈中考记叙文构思方法一、巧用穿插法穿插是记叙文构思写作的基本套路之一。
所谓?穿插?,就是在记叙文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有目的地插进抒情、议论、说明、描写等内容。
在记叙文中穿插以上内容,有六个方面的内容:(1)表达作者的感情、观点;(2)表现人物形象;(3)深化文章主题;(4)变化文章结构;(5)增强文章的感染力;(6)使文章有很清晰的文面。
从中考作文来看,在作文中巧用穿插,有两个重要作用。
第一,优化文章文面;第二,表现构思水平。
那么在记叙文中如何进行穿插,都穿插些什么内容呢?(一)穿插描写1、穿插景物描写记叙文写作是初中写作的重点,但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常见平铺直叙,几乎很少涉足景物描写,缺乏画面感。
而穿插在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一般起烘托和渲染的作用,有意使用,往往能增加文章亮点,甚至可以达到妙笔生辉的效果。
例如2012年临沂中考满分作文《倾听月色》:夜,已经深了。
苍穹中几颗疏疏朗朗的星微微透着一丝寒意。
只有那一弯残月,在极深沉的夜幕中,在几朵飘悠的云中若隐若现。
清凉的光,如水般倾泻、玉般寒彻,照着不再是万家灯火的人间。
我站在窗下,默默望着窗外的月,心底是一片温柔与感动。
一切都是蓝色的,充满梦幻的浅蓝。
昨日有雪。
那自西岭来的雪,洒我们个满城洁白。
于是今夜,便显得格外宁静而淡远。
无所不在的蓝光,落在雪上,像极深邃的湖水。
望着这梦幻的世界,望着这天上的月,猛然间,我心度一阵冲动,似乎还来不及思考,我的双手就轻轻地掀开了琴盖,打开了乐谱。
面前的谱子是德彪西的《月光》。
抬起双手,突然感到手上似乎赋予了千斤的力量。
我没开灯,淡淡的月光从窗外射进来,斜照在琴键上。
黑白两色的琴键在月光下突得神奇而肃穆,似乎有神灵在主宰它们。
乐曲在一片沉寂中开始。
几个轻轻的双音和弦相呼应,仿佛那淡如水的月光,宁静中自有一份安然。
紧接着,便是旋律的出现,右手的单音与左手的和弦构成了一种不同的气氛。
乐曲开始流动,月亮开始在云中穿行,月光在地面洒下一片斑驳的、移动的影。
2020届中考语文作文高分秘籍第5讲 中考作文分类指导
2020届中考语文作文高分秘籍第5讲中考作文分类指导第一节自我成长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成长类作文命题最贴近考生,注重引导考生对自我的认识,对个人成长过程的体验和感悟,最易引起考生的共鸣,在中考命题中一直保持强劲势头。
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明确此类作文命题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做到有的放矢,赢在“自我”。
文题展示人生路上有我们成长的足迹、拼搏的汗水、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这一路虽有风吹雨打,但更多的是阳光普照:父母师友的鼓励关怀、战胜挫折的自信勇气、读书赏景的美好感悟,一句叮咛个眼神、一篇好文、一次顿悟……这一切如阳光一样洒满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请以“路上洒满阳光"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写作指导1.忆往昔,言当下,思未来,选材广泛。
成长是一个过程,有过去,有现在,也有未来,在写成长作文话题的时候,既可以回忆过去的成长历程,也可以描述现在的成长状况,还可以展望成长的道路,单从时间的跨度上看,可写实、可想象,选材的范围广泛。
而从另外的角度看,可以单纯地写“自我”,写“自我”成长、拼搏、追梦、成功等话题;也可以写“我”与他人,写在成长过程中与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相关的话题;还可以写“我”与生活、与社会的话题,像阅读、人际交往、成长感悟等。
2.讲故事、抒情怀、谈看法,表达灵活度高。
从文体选择上说,“自我成长类”命题有很高的灵活度。
“路上洒满阳光”这个题目就适于讲述有关拼搏、梦想、成功、挫折、阅读等话题相关的故事,以此来表达成长的主题。
故事可以是自身经历的,或来源于身边熟悉的人,甚至是从报纸、网络等媒体了解的。
当然,除了讲述故事,还可以抒写对成长的感悟,或者表达对有关成长话题的观点,能做到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叙述与议论相结合会更好。
写作技巧:中考记叙文构思的基本套路(3)
写作技巧:中考记叙文构思的基本套路(3)小段连缀所谓“小段连缀”,就是整篇记叙文都由短小的段落连缀而成。
有时甚至一句话就是一段。
用“小段连缀”之法写成的文章,其文面的重要特点是段落细密,由于文章全由小段构成,所以读起来给人一种流畅清新、一气呵成的感觉,给人一种散文式的韵味。
比起那些用大而长的段落结构而成的文章,它就显得秀美多了。
课文中不少的篇章都采用了这种铺叙方法。
如微型小说《鞋》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张望,希望能从落日的余辉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但是,他没有看到。
又是一个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说:“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只皮鞋?”“啊……对呀。
”“要付你多少钱?”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
”军人把两元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他……上前线去了。
”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军人止住了脚步,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全文由9个自然段构成,段落小巧精美。
文内悬念层叠,虚实结合,在很短很短的篇幅之内表现了一位军人英雄的行为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段连缀”之法用于中考作文,既能写人又能记事,既能写景又能状物,既能抒情又能议论,适用面广而且易于掌握。
由于它的流畅清新、结构精密,文字少而容量大,特别适于写那种600字左右的文章。
下面就是一篇“小段连缀”式的美文起点前不久,我家中的气氛非常沉闷,因为妈妈下岗了。
但妈妈并没有消沉,利用我们家临近街道的特点,她很快就摆了一个小摊子,专卖冰棒、饮料什么的。
听到妈妈愉快起来的声音,看到妈妈就像原来站在织布机前那样照护着她的小摊位,想到妈妈坚强地自找就业的门路,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不用说了。
技法三:中考记叙文构思的基本套路(《中考作文技法》)
中考记叙文主要以记事为主,也有不少写人的文章。
一般来讲,记事的文章,要着力对事件意义的探求,要在事件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思想意义中找出最重要、最动人的“闪光点”;写人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人物思想的发掘,要努力从刻画人物形象中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美”。
为了中考记叙文的成功,必须高度注意构思的技能与技巧。
下面介绍五种常用的、基本的套路,可以灵活地借鉴、运用。
(一)巧用穿插穿插,是记叙文构思写作的基本套路之一。
所谓“穿插”,就是在记叙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有目的地插进抒情、议论、说明、描写等内容。
在记叙文中穿插以上内容,有六个方面的作用:1.表达作者的感情、观点;2.表现人物形象;3.深化文章主题;4.变化文章结构;5.增强文章的感染力;6.使文章有很清晰的文面。
从中考作文来看,在作文中巧用穿插,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作用。
第一、优化文面结构,第二、表现构思水平。
而这两项对于提高中考作文得分是十分有好处的。
先看看如何进行穿插、穿插什么内容:1.穿插描写如《一面》在文中三次穿插了对鲁迅的肖像的描写。
又如《孔乙己》中有十几处写到众人的“笑”。
作者处处突出旁人的嘲弄、哄笑,在每一层描叙之后,都以“哄笑”、“笑声”一类语句作结,以至形成一种节奏,使“笑声”在小说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力量。
2.穿插议论或抒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运用抒情议论表达感受,揭示中心;然后每叙述一个故事,就用抒情之笔,穿插一段文字;结尾安排了大段文字,进行抒情和议论,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激发人们的情感。
3.穿插主题句如《白杨礼赞》在文中反复穿插“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样的句子,不断地点示着文章的主题。
其实这种主题句也是“结构句”,不仅极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而且也有机地组织起文章的结构。
在以上内容的“穿插”中,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手法就是“反复穿插”。
可以说,没有“反复”就无所谓“穿插”。
正是由于有了“反复”,才能在“穿插”中形成文意的递进,才能形成前后内容的呼应,才能形成一唱三叹的感情波澜,才能清晰地显现出文章的思路。
第03讲 构思技巧(一)-2020年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技法宝典
第03讲构思技巧(一)粗笔勾勒【提要】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
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
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所谓粗笔勾勒,原是一种绘画手法,近于速写,用在文学作品中,就是采用简单线条,粗略地把人物的主要特点,迅速地几笔描写出来。
这种方法的特点,正好与“工笔细描法”相对,用语简略,运墨便利,几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
如果是反面人物,又近于漫画,常用夸张手法。
这种方法,多采用大手笔式的宏观描写,笔下的人物形象,常给人以粗线条、大轮廓、总特征的印象,至于人物肖像的细部内容,一般不作展示,即使有,也是点到为止,见好即收。
粗笔勾勒法在作品中的运用有两种情况。
一是单一性,即文中只有一次很简单很粗略的描写。
例如《小桔灯》中对主人公小姑娘的描写:“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的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登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全文仅此一处外貌描写,它粗线条地勾勒出了小姑娘的外在特征,从头到脚,一句一个肖像内容,一句一个外貌部位,文句简明,给人以大概的印象。
二是多样性,即文中出现不止一次外貌描写,每次写的内容又不尽相同,具有片断性和零散性,单独看来,是人物形象的某一两个方面,综合看来,又可以构成人物的整体面貌。
但就某处描写而言,仍然是蜻蜓点水式的,是粗笔勾勒式的,例如《第二次考试》中对主人公陈伊玲的粗笔勾勒就达三次之多。
第一次是:“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
”第二次是:“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出黯然无神。
”第三次是:“一张朝气蓬勃、叫人喜欢的脸,小而好看的嘴,明快单纯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
考场系列写作技法·中考记叙文构思的基本套路(3)
考场系列写作技法·中考记叙文构思的基本套路(3)所谓“小段连缀”,就是整篇记叙文都由短小的段落连缀而成。
有时甚至一句话就是一段。
用“小段连缀”之法写成的文章,其文面的重要特点是段落细密,由于文章全由小段构成,所以读起来给人一种流畅清新、一气呵成的感觉,给人一种散文式的韵味。
比起那些用大而长的段落结构而成的文章,它就显得秀美多了。
课文中不少的篇章都采用了这种铺叙方法。
如微型小说《鞋》: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张望,希望能从落日的余辉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但是,他没有看到。
又是一个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说:“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只皮鞋?”“啊……对呀。
”“要付你多少钱?”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
”军人把两元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他……上前线去了。
”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军人止住了脚步,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全文由9个自然段构成,段落小巧精美。
文内悬念层叠,虚实结合,在很短很短的篇幅之内表现了一位军人英雄的行为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段连缀”之法用于中考作文,既能写人又能记事,既能写景又能状物,既能抒情又能议论,适用面广而且易于掌握。
由于它的流畅清新、结构精密,文字少而容量大,特别适于写那种600字左右的文章。
下面就是一篇“小段连缀”式的美文:起点前不久,我家中的气氛非常沉闷,因为妈妈下岗了。
但妈妈并没有消沉,利用我们家临近街道的特点,她很快就摆了一个小摊子,专卖冰棒、饮料什么的。
听到妈妈愉快起来的声音,看到妈妈就像原来站在织布机前那样照护着她的小摊位,想到妈妈坚强地自找就业的门路,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不用说了。
2020中考语文作文构思方法.doc
2020中考语文作文构思方法2020中考语文作文构思方法别解法别解法是指对文题前的提示语或文题中的关键词作别解变异,从比喻或双关义上引申、拓展开去的一种构思法。
如作文题陶醉,文题前的提示语中有一句话优美动听的校园歌曲使人陶醉。
有位考生灵机一动,将校园歌曲作为别解变异点,将飘洒缠绵的春雨比做一首没有乐谱的校园歌曲,于是拟出听雨,我真陶醉这一佳题,令人耳目一新。
文中,作者说春雨轻唱着挖空你的心思,道出你的惆怅,注释你的疑惑使你觉得自己仿佛已变成一滴雨、一棵树、一棵草、一束花、一撮泥土,我成长中的错误会在这柔和的歌唱中变得美丽,太多心思太多哀怨能在这春雨的浅吟中将它们逐一放飞。
由于作者通过别解变异式构思找到了适合自己抒情个性的切人口,所以能把听雨的陶醉说得入丝入扣,不同凡响。
逆向法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往往会使文章独辟蹊径,别有洞天。
如以朴素为话题作文,多数同学都是写某个人生活如何如何朴素,然后号召人们向他学习。
而一位考生却逆向运思,写出了题为掀开朴素的外衣的满分作文。
文章描写了一个全局上下没有一个不竖起大姆指称赞的,就连我家喂的那只狮子狗见了他也总是摇头摆尾,喜笑颜开的。
为啥?他朴素呀,待人特好的贾局长,最终因贪污挪用公款近百万,在某地买了一栋高级别墅,还养了个小蜜而东窗事发。
文章一开头就把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摆在读者面前,然后用打死我都不信引出贾局长的朴素和待人,对贾局长大加赞扬,接着笔峰一转,摘录了报上的一则新闻,将贾局长朴素外衣掩盖下的肮脏灵魂展现在读者面前。
又如以闯祸为话题作文,一学生拟题闯王赞,反传统观念而行之,对一直以来遭人们贬斥的闯祸重新进行认识和评价,从历史事件和身边小事两个方面入手,摆事实,讲道理,深刻阐明了闯祸即革命、闯祸即创新的全新主题。
故事法通过想像,演绎一段故事,诠释和表现话题,是近年来中考作文使用较多的一种构思方法。
如作文话题为拒绝,一考生拟题真香永驻,文章采用拟人化手法,写我(水滴),经过千年的努力,终于得成正果,成为了天上的水雾仙子。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记叙文构思的基本技法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记叙文构思的基本技法中考记叙文主要以记事为主,也有不少写人的文章。
一般来讲,记事的文章,要着力对事件意义的探求,要在事件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思想意义中找出最重要、最动人的“闪光点”;写人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人物思想的发掘,要努力从刻画人物形象中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美”。
为了中考记叙文的成功,必须高度注意构思的技能与技巧。
下面介绍五种常用的、基本的套路,可以灵活地借鉴、运用。
(一)巧用穿插穿插,是记叙文构思写作的基本套路之一。
所谓“穿插”,就是在记叙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有目的地插进抒情、议论、说明、描写等内容。
在记叙文中穿插以上内容,有六个方面的作用:1.表达作者的感情、观点;2.表现人物形象;3.深化文章主题;4.变化文章结构;5.增强文章的感染力;6.使文章有很清晰的文面。
从中考作文来看,在作文中巧用穿插,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作用。
第一、优化文面结构,第二、表现构思水平。
而这两项对于提高中考作文得分是十分有好处的。
先看看如何进行穿插、穿插什么内容:1.穿插描写如《一面》在文中三次穿插了对鲁迅的肖像的描写。
又如《孔乙己》中有十几处写到众人的“笑”。
作者处处突出旁人的嘲弄、哄笑,在每一层描叙之后,都以“哄笑”、“笑声”一类语句作结,以至形成一种节奏,使“笑声”在小说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力量。
2.穿插议论或抒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运用抒情议论表达感受,揭示中心;然后每叙述一个故事,就用抒情之笔,穿插一段文字;结尾安排了大段文字,进行抒情和议论,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激发人们的情感。
3.穿插主题句如《白杨礼赞》在文中反复穿插“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样的句子,不断地点示着文章的主题。
其实这种主题句也是“结构句”,不仅极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而且也有机地组织起文章的结构。
在以上内容的“穿插”中,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手法就是“反复穿插”。
可以说,没有“反复”就无所谓“穿插”。
中考语文写作复习案《记叙文写作技法3.常用构思技巧》及范文评析
中考语文写作复习案《记叙文写作技法3.常用构思技巧》及范文评析第三讲、记叙文常用构思技巧一、巧设悬念【提示】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
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如《驿路梨花》。
【示例一】脚一个个美丽的黄昏,在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河旁,总会有一位年入古稀的佝偻着身子的老人坐在一张褪了色的旧藤椅上,出神地看着被夕阳染红的天空、被秋风打红的霜叶。
又低头看着自己小得可怜的脚,不住地叹息,什么也不能做。
她--是我可敬又可亲的太奶奶。
记得小时候,我常依偎在太奶奶身边,天真地问她:"您怎么老唉声叹气?您的脚怎么跟我的一样那么小又那么长?"可是不知怎么的,每当谈及太奶奶的脚时,太奶奶的眼泪就像潮水泛滥一样,从她那黄褐色的、无神的眼睛里涌出来,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用微微颤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
每当这时,妈妈总是带着严肃的神情对我说:"小孩子,不懂事,别瞎问,自己玩去!"然而,这非但丝毫没有动摇我的好奇心,反而在我幼小的心中萌了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想要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揭开心中的谜团。
那是一个很黑的夜晚,我有事去找太奶奶,刚兴奋地跑到门口,一副差点令人昏厥的场景出现在我眼前,从几乎绕不到尽头的布里,我看到了里面裹着的小小的脚:又长又细,就像一只织布的梭子。
脚上的皮肤就像老树皮,突出一根一根青筋,五只脚趾被强迫地挤在一块。
噢,多可怕的脚啊!猛然间,我明白了:为什么太奶奶只能静静地坐着,而不能走来走去!为什么太奶奶的起居需要妈妈搀扶!为什么她会不住地叹息!我抬起朦胧的眼,发现太奶奶更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像放了很久的茄子,任皱纹到处爬满,就像刀刻的一般,是那样的深,那样的多,似乎每一条皱纹都藏着一段曲折的经历;流逝的岁月无情地压弯了太奶奶的腰。
初中语文记叙文高分写作技巧大全
初中语文记叙文高分写作技巧大全高分技巧完整总结版2021-4-3目录1.目录 (01)2.第1讲:如何审题 (02)3.第2讲:结构例析 (09)4.第3讲:构思技巧(一) (19)5.第4讲:构思技巧(二) (28)6.第5讲:构思技巧(三) (37)7.第6讲:构思技巧(四) (44)8.第7讲:构思技巧(五) (51)9.第8讲:构思技巧(六) (58)10.第9讲:充实具体(上) (67)11.第10讲:充实具体(下) (73)12.第11讲:开头结尾 (80)13.第12讲:细节决定成败 (87)14.第13讲:写出时间的波澜(上) (93)15.第14讲:写出事件的波澜(下) (99)第01讲∶如何审题作文指导可以把作文与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就是学了那么多的文章,读了那么多的课外书,但写起文章来还是那么几句干瘪的话语,此时此刻方法指导尤为重要了。
此书选择了许多初中生写的优秀作文,这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便于学习,更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而且,每一种方法下面配选的文章特点都很突出,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和运用。
希望此书能成为学生写作的帮手,时时放身边,常常去翻翻,天天有启发。
也希望此书可以抛砖引玉,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来参与指导和修改,不断地更新此书,完善此书。
认真审题,明确题意。
命题作文的内容范围的提示和限制,大都隐含在题目之中。
仔细地弄清题目的要求,准确把握要求,读懂提示语,决不可出现跑题偏题现象。
这是做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第一步。
一说起审题,有些同学又要埋怨老生常谈了。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上却是,尽管老师一再强调审题,可是在作文中,仍的为数不少的同学忽视了这一点,下笔仓促,随意漫淡,偏离主旨,不着要义。
教训年年有,追随者亦年年有,“知道”却“做不到”是他们的通病。
特别是近几年来,中考中的命题作文,其开放的自由的范围最大限度地给予了考生写作的自由,但我们理应看到,在开放的同时,限制依然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5讲构思技巧(三)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写作方法,希望能帮助到你!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写作文时,同样可以通过“一滴水”来表达思想情感,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重大而深刻的主题,这种写作方法就叫“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切入点小,角度新,素材易于选取,结构易于驾驭,描写易于深入,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应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呢?方法一:用小细节放大人物形象。
即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某一方面的细微之处,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方法二:用小题材表现重大主题。
即用日常生活中普通事例,来反映爱国、改革等重大主题。
三是用小故事揭示深刻哲理。
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以及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小故事,来揭示某一人生哲理。
运用这一手法的小品文非常多,例如:地理老师把一幅世界河流分布示意图挂在黑板上,问:“同学们,这幅示意图上的河流有什么特点呢?”“都不是直的,而是弯弯的。
”同学们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呢?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偏偏要走弯路呢?”老师继续问。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河流走弯路,拉长了流程,河流也因此拥有了更大的流量,当夏季洪水来临时,就不会水满为患了;有的说,由于河流的流程长了,每个单位河段的流量就相对减少,河水对河床的冲击力也随之减弱,这起到了保护河床的作用……“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对。
”老师说,“但在我看来,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走弯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所以它只能选择弯路,绕道而行;也正因为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
”说到这里,老师突然把话题一转,“其实,人生也是如此,难免遇到坎坷、挫折,要把曲折的人生看成是一种常态,不悲观失望,不长吁短叹,不停滞不前,把走弯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条途径,这样你也可以像那些走弯路的河流一样,抵达遥远的人生大海。
”【评】文中,老师借助河流走弯路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走弯路是人生常态,要坦然面对人生挫折”这一人生哲理,是典型的“以小见大”写法。
在运用“以小见大”这一手法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小”和“大”之间要有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借助于你所描绘的“小”要能看到你所要表达的“大”;二是要尽可能把“小”描写得详细一点儿,生动一点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要巧妙地将“大”点出来,以凸现文章主旨。
【示例一】老浦东迷路记我的外公是个老浦东,可算是张活地图,因为他曾经在那里生活了很长时间。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调到浦西。
当时的上海人,宁要浦西的一张床,也不要浦东的一间房。
他这个老浦东,就这么渐渐地变成了一个浦西人。
如今,他心血来潮,想去浦东老家看一看,这十几年来,到底变成了什么样。
我们说要陪他去,他偏要自己去;大家又劝他去买一张新地图,他却说:“我这个老浦东还没有要到买地图的程度。
”外公的老家就住在靠江不远的地方,具体在哪里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于是,外公乘坐一辆过江隧道车去浦东。
这一路上,他东看看,西望望,不禁失声叫道:想不到几十年前的农田、草棚竟变成了高楼大厦。
渐渐地,外公看累了,睡着了……“喂,老头儿,到站了,快起来,到站了!”外公一看:“哎呀,不好了,浦东大道往哪儿走?”“侬刚才为什么不下车啊?第一次来浦东啊?怎么连浦东大道也不认识啊?”听了这句话,老浦东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好!不问你了,我自己去找。
”他嘟哝着。
走着走着,半小时过去了,路显得越来越窄,房子也越来越少,很明显,方向走错了。
可他还不买账:绝对没错,肯定是这么走的。
于是,他继续走啊走,忽然看见前面有人,是个卖地图的小贩,外公上前一问才知道,这里已经是郊区了,这才买了一张地图看看。
一看,老人低声叹气:怪不得会走错,原来浦东变了,我连路都不认识了。
最后,外公按照地图所指示的方向找到了长途汽车站,半小时后,这个自称老浦东的老人又回到了市区的林阴大道。
“那不是……应该就是这儿了!”老浦东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以前的公房到哪儿去了?”一个过路人告诉他,这里的平房已经拆了,如今都盖起了高楼大厦。
这时的老浦东再也“老”不起来了,他不禁自言自语:“这里的变化真是太大了,连我这个老浦东都会迷路。
”【评】作者通过外公这个“老浦东”迷路的事,从一个小的侧面反映出浦东的大变化,从而歌颂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小见大,文章主题无疑是深刻的。
作者巧于铺垫:先写外化去浦东不用人陪,也不买地图;再写路上他固执地不向人问路;等他走到了郊区,才不得不买张地图,并承认“走错了”;最后回到市区,终于发出“变化真是太大了”的感慨。
整个“迷路”的过程写得峰回路转,引人卒读。
标题简洁、贴切,其中的“老”与“迷路”自然地形成对比,有力地衬托出浦东变化之大。
【示例二】三爷爷家的地板三爷爷是木匠,听爷爷讲,30多年前三爷爷成家时,仅分得两间低矮的草房。
要强的三爷爷新婚一个月后,就咬牙离开三奶奶,去了东北打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爷爷家一鸣惊人,盖起了全庄第一座大瓦房,红砖、青瓦、玻璃窗,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
更让到三爷爷家参观的人咂舌的是,三爷爷家的地面上竟然铺着崭新的大青砖,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要知道,那时不少人家住的还是泥土墙、茅草屋,屋上的砖瓦少得数得过来,把大砖铺地当地板,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
为此,三爷爷家风光了好几年,方圆三五里的人家盖新房,都要来向他取经,学他用大青砖铺地。
几年后,走南闯北的三爷爷发现,外地不少人家的地面铺的是水泥板,方方正正的,特别清爽,不像自家的大青砖,黑乎乎的,上面还长青苔,很难打扫。
动了心的三爷爷说干就干,把屋里的大青砖清出去铺了院子,买不到现成的水泥板,就请了两个瓦匠,自己浇筑。
一周后,三爷爷家的地面变成了平整的水泥板。
20世纪90年代中期,庄上绝大数人家都住上了大瓦房,不少人家建新房时地面不再铺方块水泥板,而是先做光滑的水泥地,然后刷上红漆,像电影里的红地毯一样,富贵大气。
在外打工的三爷爷回到家,见自家的水泥板落后了,和三奶奶合计后,立马进料雇工,把水泥板翻铺到院子里,把院中的大青砖重新挑进屋中,用锤子砸碎垫底,然后水泥抹地,上漆,硬是抢在春节前完了工。
转眼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三爷爷、三奶奶觉得自家的红水泥地面不如城里人家的陶瓷地砖好看,这次不仅要把三间屋都铺上新地板,而且还要把屋里屋外粉刷一下,内墙还刷上白涂料呢。
两周后,三爷爷家装修好了,墙壁洁白无瑕,地面墨绿如茵,令人赏心悦目。
三爷爷乐呵呵地说:“这下,恐怕10年也不会落后了。
”一桌子人连连点头称是。
可是爷爷告诉我说,谁也没有想到,不到3年,庄上就有人家盖了楼房,接着,小别墅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装修也越来越高档。
腰包早已鼓起来的三爷爷再也坐不住了,拆掉老房,建起新楼,客厅铺大理石,卧室铺木地板,儿子的书房里还铺上了地毯。
现在,手脚勤快的三奶奶总是把地板擦得一尘不染,锃亮照人,叫你都不忍下脚。
真不知道,三爷爷家的地板还会不会再变。
【点评】文章主要写了三爷爷家地板的变迁,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小见大。
作者通过三爷爷家地板20年来不断“升级”这一独特视角,巧妙地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从一个侧面讴歌了党的富民政策,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二是线索明了。
全文围绕“地板”这一关键词,写了三爷爷家地板的5次变迁,文脉清晰,一气呵成,余味无穷。
三是语言简练。
写了三爷爷家5次铺地板的前因后果,过渡自然,语言简洁而不失生动。
对人物的描写虽仅有只言片语,却准确表现出了人物当时的心情。
联想联想是作者依据写作主旨,由甲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乙事物而构成的生动形象、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达。
(1)接近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事物。
刘绍棠的《榆钱饭》由眼前的想“打油腻”吃榆钱饭联想到旧社会用榆钱充饥,又联想到十年动乱时期靠榆钱饭度日,这一思维过程便是接近联想。
湖北仙桃市一考生以《难忘掌声》为题作文,从站在市“三好生”领奖台上赢得掌声落笔,然后思路穿越时空,联想到自己在小学四年级“破罐子破摔”时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同学们给予的那改变人生轨迹的掌声,凸现掌声对“我”的激励,联想自然,主题鲜明。
(2)相似联想指由甲事物联想到在某种特征上与之相似的乙事物。
茅盾的《白杨礼赞》由白杨树写到北方的抗日军民便是通过相似联想实现文思的跳跃的。
黑龙江省2001年中考要求以“水”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以《水的联想》为题遨游于水的王国,文章跳出编写故事的套路,多角度展开广泛而贴切的联想:由水的平淡无奇、气势宏大、坚韧不拔、清污除垢等特性分别联想到农民、人民军队、科技工作者和人民教师,由物及人,给人启迪。
(3)对比联想指由甲事物想到与它性质不同的乙事物,或由事物的某一方面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方面。
臧克家的《有的人》就是以对比联想作为构思基础的范例。
2001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题目为:“我深深感受到了”有篇题为《我深深感受到了野草的可敬》的考场作文,把赞诵野草独立不羁、向往自由这一主旨置于对比联想中加以凸现:“长春藤,婀娜多姿,然而她离不开树,总是恋着树的伟岸,只能算作小家碧玉;芍药,温情脉脉,然而离不开花圃,总是恋着园丁的呵护,只能算作贵族门第里的千金小姐。
”文章接着以诗的语言描绘小草“泼辣的野性”,并以反问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乐天赞叹的不正是野草这恋着独立、恋着自由的野性吗”结尾,全文由对比式的托物联想构成,立意高远,耐人寻味。
(4)表里联想指由事物表象想到它的本质意义,再由它的本质意义想到相关联的事物。
2001年安徽省中考要求以“最需要”为话题作文。
有篇考场作文的题目为《苹果精神》,全文所呈现的表里联想的思维流程十分清晰:由三个故事(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掉下的一个苹果“砸”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苹果电脑的发明)联想到故事所蕴含的本质意义(强烈的好奇心加上锲而不舍的奋斗实践),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具有“苹果精神”的人和事。
作者由表及里,联想丰富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