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定稿
老人与海定稿
总
•
结
节选描部分描绘了老人返航途 中与鲨鱼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景。 • 小说正是通过这惨烈悲壮的 搏斗场景,通过老人充满自信的 心理语言的独白,将桑地亚哥的 勇敢拼搏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现出一位永不屈服的硬汉子的 形象。
(2)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 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 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 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 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 (3)结构、情节单纯,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 明。 本文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地 亚哥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 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搏斗。
预习字音
鲭(qīng )鲨 攮(nǎng )刺 黏( nián )液 攥( zuàn)住 舵( duò )把 残骸( hái ) 脊鳍( qí ) 海鳐( yáo ) n) 蹂躏( lì 榫( sǔn )头 堤( dī)顶 ì 嗜( sh)杀
节选小说的情节
1.节选部分老人进行了几次搏斗?对象是谁? 2. 老人各次搏斗的武器分别是什么?结果如 何? 3.老人是在什么样的身体状况下搏斗的? 讨论:老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象征的基本含义是用某种知 觉或想象的图象标示来暗示某种 不可见的意蕴,它可以通过意象 来诱 发欣赏者的经验和情感的表 现,使文学作品产生强盛的生命 力和永久的艺术魅力。
故事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 “生命英雄”的象征。他敢于向 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的生 命的 极限挑战并超越它,以生命 换荣誉、换尊严,从前所未有的 角度震撼人心地展示了人的生命 价值。
参战的海明威
青年时代的海明威
捕获马林鱼
获诺贝尔奖时
写作时的海明威
瑞典诺贝尔授奖委员会的评价:
高考人物素材积累之三——海明威
海明威生平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报名参军,但因体检未获通过而未能如愿。
他一度担任堪萨斯州的《星报》记者,后加入国际红十字会,被派到意大利前线开救护车。
战火纷飞中他十分勇敢、镇定,意志非常坚强。
一次他膝盖受重伤,但不仅不下火线,而且冒着迫击炮的猛烈轰击,带伤抢救伤员。
他背着伤员,忍着巨大的伤痛,经过长途跋涉,将伤员送到急救站。
救治过伤员之后,军医才惊讶地发现,海明威自己也伤得不轻,从其伤口里竟然取出来200多块炸弹碎片,对此,连军医也不禁感慨万端.烯唬不已。
1936年他又以通讯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
在战争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法西斯分子防线内部,搜集敌人的情报。
战争即将结束时,局势对政府军不利,战况吃紧。
海明威立即抓紧时间赶回美国为西班牙政府筹款。
二战爆发时,作家仍锐气正盛。
当时他担任美国《科利尔》杂志的特派记者,立即远赴欧洲,加入盟军第三军团,直接参加反法西斯的战斗。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他率领一支游击队首先攻入巴黎,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视死如归。
海明威大无畏的凛然正气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他被视为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受到大家的真诚拥戴。
无论在部队还是在文坛,几乎人人都称他为“爸爸”。
二战后50年代,海明威又回到捕鱼、打猎等冒险生涯中去,应乘坐的汽车、飞机连连失事,在医院竟读到了关于他遇难身亡的讣告。
飞机失事的1954年,也是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年。
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他摆过拳击擂台,迎战曾获得过冠军的英用重量级职业拳击手,两人打了个平手。
他在加勤比海钓到过750磅重的鲨鱼,几乎创造了当时用钓钩钓鲨鱼的世界纪录。
他曾在非洲高原上追猎狮子,豹子和野牛,在无比惊险的场面中击毙了当地猎人平生所见的最大的豹子。
他也曾在西班牙的斗牛场上把一头1吨重的牛扳倒在地。
他追求无拘无束的、充满力与美的,能把创造与享受融为一体的生活,他的一生充满了对自我极限的超越和挑战,他的内心深处又有一脉潜流从不游离正义、和平与进步的世界文明大潮。
文坛硬汉-海明威培训教材
标题页第六课文坛硬汉——海明威四年级大语文班设计参考:标题页设计为外国文学类-欧美现代风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永不言败的硬汉,风云时代的强者展示类-全图轮播动效第27页幕布拉开设计为前景层设计参考:人物形象参考图片设计,整体场景可以设计一个舞台,幕布拉开,人物闪亮登场。
幕布动效复用动效链接第27页。
导航页设计参考:导航页设计为外国文学类-欧美现代风人物简介人物生平巩固练习作品赏析展示类-点击出现海明威(1899年—1961年)美国小说家,文风简洁,被誉为“文坛硬汉”。
代表作:《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等。
1954年凭借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奖。
设计参考:人物形象参考图片绘制;文字原来全部是黑色,依次点击变红导航页设计参考:导航页设计为外国文学类-欧美现代风人物简介人物生平巩固练习作品赏析1.硬汉的童年童年时光大多在乡村的农舍中度过海明威故居博物馆(位于迈阿密西南的基韦斯特)早年时期的海明威设计参考:图片使用原图或参考图片绘制展示类-全图轮播3岁的时候,他收到的礼物是一根鱼竿。
硬汉精神的培养6岁的时候,父亲送给他一杆猎枪。
父亲的礼物设计参考:拖拽的图片为猎枪和鱼竿,需重新绘制。
红色线条指示答案,设计时不出现。
引导类-拖拽拼图动效第26页◆参加辩论团,拉大提琴;很高的运动天赋,游泳、足球、射击都很厉害。
◆14岁报名拳击班,对战职业拳手,被打伤左眼。
◆中学时做校报编辑,给杂志投过稿。
◆高中毕业拒绝入读大学,当了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2.学生时代18岁这一年成绩优异,全面发展展示类-点击出现设计参考:参考图片绘制学生时代的海明威,同时注意不同颜色的字体需标记顺序1顺序2,最后一行文字出现展示类-全图轮播3.军旅生涯(1)1917年,18岁的海明威参加一战;因为体检不合格,他申请随红十字队去意大利,照顾士兵、做司机;不幸被流弹击中,醒来后忍痛把一名意大利伤兵拖到了安全地带,战后意大利政府授予他三枚奖章。
海明威
第一节 海明威的主要作品
厄内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 1898—1961)是“迷惘的一 代”的代表作家。
海明威出生于美国芝加 哥一个医生家庭,1917年中 学毕业后,参加了新闻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 威奔赴前线,1918年,他在 意大利前线身赴重伤,伤愈 后,1921年底,海明威任加 拿大《明星周报》驻欧洲记 者,以巴黎为常驻地。他在 巴黎开始了文学创作。
老人与海
在பைடு நூலகம்说中,“老人”与“海”的关系是复杂的,在他看
来,一些年青渔民“把海当做一个竞争者,或者当做一个地 方,甚至当做一个敌人”,但是却宁愿把海当做一个女性, “当做施宠或者不施宠的一个女性,要是她做出了卤莽的或 者顽皮的事儿呢,那是因为她情不自禁。”他与海既是这种 关系,捕鱼就不是谁征服谁的行为,而是一种友好的交往。 小说大部份篇幅都用来描写老人捕鱼的过程,在这过程中, 老人对他钓着的那条大鱼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他认为 能钓上它是自己过去84天的噩运的终结,他可以卖上一笔钱, 他需要钱;接着他因为这条上了钩的鱼还死死挣扎不轻易就 范而佩服起它的力量乃至聪明,这时,鱼成了一个值得与之 斗争的劲敌。“老头儿想:鱼啊,你要把我给弄死啦。话又 说回来,你是有这个权利的。兄弟,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件东 西比你更大,更好看,更沉着,更崇高了。来,把我给弄死 吧。管它谁弄死谁。”最后,他使尽全身的力气用鱼义把它 杀死。鱼死了,它死得极其悲壮:
——网络上读到的一则关于《太阳照样升起》的评论
《永别了,武器》主人公、 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 加红十字会,在意大利北部 驾驶救护车抢救伤员,结识 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在一 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 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 期间得到凯瑟琳悉心护理, 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 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 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 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 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 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
海明威——精选推荐
第八节海明威一、生平和创作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20世纪美国小说家,他所创作的独具风格的作品具有世界影响。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于伊利诺伊斯州芝加哥附近的橡树园镇。
他的父亲是医生。
小时候,海明威经常随父外出行医及捕鱼打猎,对游泳、钓鱼、拳击、踢球有特殊爱好,同时也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和刚强的性格。
母亲是位虔诚的教徒,喜爱艺术,她经常带孩子们去芝加哥看画展。
海明威自幼受到音乐和美术的熏陶。
这对他日后的创作有很深刻的影响。
1917年,海明威在中学毕业前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报名参战,因眼疾未能如愿。
同年10月,他担任了堪萨斯市《星报》见习记者。
严格的新闻写作训练,为形成他简洁、明快、活泼的写作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海明威作为救护车队的中尉,到意大利前线参战,被炮击受伤,住院治疗三个月,医生从他身上取出277块弹片。
意大利政府授予他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各一枚,但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同时也为他后来创作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提供了素材。
1919年冬,海明威任《多伦多明星报》驻巴黎记者,结识旅居巴黎的美国著名女作家斯泰恩、诗人庞德和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
在他们的鼓励与帮助下,海明威于1922年开始在《大西洋月刊》等杂志上发表作品。
1923年他的第一本集子《三个短篇和十首诗》、1924年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和1926年的长篇小说《春潮》相继出版。
在这些作品中,这位年轻的小说家初显他叙事艺术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有的作品如《印第安营地》等,后来成为世界公认的短篇名作。
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是海明威获得声誉的第一部重要长篇小说。
作品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群青年人迷惘、苦闷的精神状况。
小说的叙述者兼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在巴黎工作的美国记者,在战争中负伤而失去了性爱能力。
他爱上了女主人公英国姑娘勃雷特·艾希利,但是两人无法结合。
《海明威》课件
海明威丰富的、传奇性的一生对 • 他的创作具有重大意义 ,而他作品
中的自传性又使他的个人经历成为读 者解读文本的密码。在这一切之上, 海明威着意创造出一个英雄主义的个 人形象。在他的王国里,所有的战争 都是他的战争,所有的故事都是他的
故事,所有的形象都是他的形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海明威故居
海明威故居
海明威故居
“硬汉子”形象大致可分三类:
• 早期的硬汉子多出现在斗牛场或拳击场上,他们孤独、倔强、争强好 胜,为了人格尊严和职业的荣誉不惜孤注一掷,以死相搏,夺取胜利。 在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中,这种硬汉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
• 中期的“硬汉子”有了新的发展,以《丧钟为谁而鸣》的主人公乔丹 为代表,这个形象已经不是为了个人荣辱奋斗的勇士,而是为人民事 业献身的英雄,他已经摆脱了孤立主义,而为正义、民主而战,与人 民生死与共,他的对手也不是一般的邪恶势力,而是法西斯主义。这 个新的硬汉形象,灌注了新的时代精神和崇高信念,具有广泛的社会 意义。
• 晚期《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地亚哥,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子形象的集 中体现。这个硬汉子形象同前面两个时期有所不同,具有浓厚的哲理 性与象征意义。
“冰山”风格——独特的形式美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一书中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 要象海上漂浮的冰山,有八分之七应该在水下。
在精通叙事艺术中,“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 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创作的冰山原理。” 具体体现在: 文体风格简洁、含蓄; 卓越的语句、简单的句子结构; 简约含蓄却丰富的表达方式。 还有作品的结构,只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以集中 反映重大的主题,至于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只是让人们 感觉到它的存在。
“迷惘的一代”——“迷惘”的文学 主题。
《外国文学》教案第二节海明威.doc
第九章第二节海明威教学目标:1、了解海明威的生平及主要创作2、了解《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的基木情节和主题意蕴,并通过《太阳照常升起》的解读掌握“迷惘的一代”的含义。
3、了解《老人与海》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意蕴,掌握“硬汉形象”的意蕴及表现,掌握“冰山原则”及在作品中的运用;掌握海明威的创作特色教学难点、重点:1、“迷惘的一代”、“硕汉形象”、“冰山原则”的含义2、《老人与海》体现岀的海明威的创作特色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系统学习了二十世纪文学概述,从上节课里我们知道,历史进入到二十世纪后,文坛出现了许多与前一时代所不同的地方。
尤其是在现代派后现代派作品里,流露出来的往往是作家面对世界所产生的恐惧、焦虑与绝望,作品的主人公大都是社会的弱者,逆来顺受,对于异化的现实毫无反抗能力,从而给人一种“弱”的文学的感受。
但另外一种作品则可以称之为“强”的文学,描写强者,尽管他们的反抗中有绝望的情绪,但是他们依然反抗着,在这方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
二、讲述海明威的生平及基本创作(-) 海明威出牛在芝加哥郊外一个叫做橡树园(Oak Park)的小镇里, 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有名的医生,医术高明,喜欢打猎、钓鱼、射击、采集标本等。
他的母亲是以一个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和宗教观念的妇女,喜爱音乐和绘画,从小就让海明威学习大提琴。
在这样的熏染Z下,海明威从童年时代就养成了对艺术以及体育运动的热爱,一生都非常喜欢足球、射击、游泳、拳击等运动。
海明威的一牛经历丰富多彩,甚至带有某种传奇性:他在北非的丛林里围过猎,也在古巴的海上捕过鱼;他既是斗牛迷,也是拳击迷。
而中学之后,海明威的人生大幕真正开启,从此他的一生伴随着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战争潮起潮落。
1、一战:他毕业前两个月,美国参战。
他面临的几条路是上大学、打仗和工作。
第三节 海明威
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
不败他”。
•
诺贝尔奖的得奖评语:“由于他对小说 艺术之精湛——这点在其近著《老人与海》 中表露无遗;同时也由于他对当代文题之 影响。”
冰山原则
《永别了,武器》 A Farewell to Arms (1929)
• 《永别了,武器》的反战主题
– 参战者“光荣、勇敢、神圣、爱国” – 战场就是屠宰场 – 战争与爱情 – 逃避战争,单独媾和
《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40),反法西斯 小说。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是一个美国教员,自愿来西班牙参加反 法西斯战争。他的任务是领导一支西班牙山区游击队去炸毁一座 具有战略意义的桥。小说集中描写他在游击队据点三天三夜的活 动。 涉及到的人物有:游击队长巴勃罗;巴勃罗的妻子毕拉尔; 众游击队员;被法西斯军队污辱过的姑娘玛丽亚。 小说中描写了乔丹同玛丽亚之间纯洁的爱情。乔丹成功地炸 毁了桥梁,但却身负重伤,他命令其他游击队员撤离,自己独自 在山顶上狙击敌人。
硬汉性格:
海明威所写的硬汉,具有共同的性格特征——坚强 刚毅、勇敢正直、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他们都处在 尖锐剧烈的外部和内心冲突中,他们都有共同严酷的悲 剧命运,但无论情况多么严重,困难多么巨大,死神多
么可怕,他们都不失人的尊严,不失勇气和决心,表现
出临危时的优雅风度。
早期的硬汉多出现在斗牛场和拳击场上,他们孤独、坚强,
The Sun Also Rises (1926)为海明威赢得声誉的第
一部长篇小说。
A Farewell to Arms (1929)
• 迷惘的表现形式:宿命论、逃避、悲剧、放
纵、毁灭。
• 杰克· 巴恩斯
海明威1
(《纽约时报》)在这个总统死了都不会举 国哀痛的国家,海明威何以能令全国上下 “沉浸在哀痛之中”?就凭他独特的作品, 就凭他那硬汉精神!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 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 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 是美国精神的化身。人们在为这种精神哭 泣。
人们弄不明白,海明威曾经诅咒过自杀的父亲是懦 夫,如今,当自己什么都有了,名誉、地位、金钱、朋友、 女人,甚至诺贝尔文学奖,干嘛还要步父亲的后尘呢?海 明威血液里燃烧着从父亲那儿继承来的自杀欲望,他的一 生正是与这种自杀冲动做斗争的一生。30年代,他在一篇 小传里提到:自杀,就像运动一样,是对紧张而艰苦的写 作生活的一种逃避。《非洲的青山》极力赞美猎枪带来的 快感,到了《有的和没有的》里头,海明威将这种能够带 来感官享受的工具不仅仅瞄准了动物,而且也对准了自己。 他觉得这玩意儿能够一了百了地解决所有心理、道德、医 学以及经济难题,是“那种建造精美,能够治疗失眠,消 除悔恨,医治癌症,避免破产,且只需指尖轻轻一按就能 从无法忍受的境地炸出一条出路的工具。”
• 海明威魔咒 • 多少年来,一代文豪海明威家族成员几乎无一善 终。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海明威家族成员不是死 于酗酒、怪病,就是死于抑郁症。美国公众将这 一现象称为“海明威魔咒”。 • 海明威的父亲自杀;海明威吞枪自杀;一个 妹妹、一个弟弟死于非命; 幼子格雷戈里酗酒、 闹事、做过变性手术,猝死女子监狱;孙女马尔 戈吸毒自杀于1966年。
第五节:厄内斯特· 海明威
• Ernest Hemingway • “人生来就不是为了 被打败的。人能够被 毁灭,但是不能够被 打败。” ——海明威
• 1898-1961 • 出生在伊利诺州芝加哥郊 外的橡树园,排行第二。
• 是美国最具有传奇色彩, 最有个性和影响力的作家。 “迷惘的一代”的开山之 祖,代表作家。 1954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定稿)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定稿)第一篇: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定稿)[摘要]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老人与海》独特的文体特色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运用统计法和描写法揭示其风格要素即小说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和叙事方式的具体特征, 进而指出《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客观、简洁、朴实的美学思想的完美体现。
[关键词]海明威语言特色现代叙事手法老人与海简介美国着名小说家海明威是一位不平凡的语言大师, 他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所发挥的影响”而荣获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语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叙事语言, 另一种是人物话语。
海明威正是通过这种创新的语言艺术,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散文风格。
本文从《老人与海》入手, 对其语言特色和叙事手法简单的分析。
粗略的探析了其独特写作风格及形成原因和影响。
一、语言特色——电报风格以《老人与海》为例, 从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对词汇、句式、语气、对话模式和语法等运用了他个人的偏好, 显示了他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
海明威倾向用英语中最核心、最普通的词汇。
从《老人与海》的用词和句子结构不难看出, 文章的用词很简单, 很少用表示抽象意义的大词。
如: Aware that he will need to keep his strength, the old man makes himself eat the tuna he caught the day before,which he had expected to use as bait.While he cuts and eats the fish with a claw under the strain of taking all the fish‘s resistance.Stantiago is angered and frustrated by the weakness of his own body, but the tuna, he hopes,will reinvigo2rate the hand.As he eats, he feels abrotherly desire to feed the marlin too.(老人清楚, 他必须得保持体力, 所以就强迫自己吃前一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用的金枪鱼。
海明威简介课件
从又喝判手赛已 刀要阳 那起老定。疲只想
此把了,握扳搏 似大光 条筋头要他倦要鱼
他手甜让紧手பைடு நூலகம் 的。下 大来用把说,我能
成扳酒他,的了 尾它, 鱼,右你:只不支
了回使们就经两 巴的这 。但手弄“是死持
人原出轮这历天 入喙浑 他去死鱼钓就多
们来全流样。一 水长身 仍摸。啊丝要久
心的身睡相他夜 中得明 竭钓”,的同我
目位力觉持俩, 中置气。了把老 的,,他一胳头 英并竟和天膊不 雄且把黑一肘禁 。
后 , 钓
丝 也
象 一 根 垒 球
亮 夺 目 , 色
正 在 这 时 钓
力 坚 持 。 他
丝 , 发 现 那
鱼 开 始 不 安
我 爱 你 , 而
斜 度 显 示 鱼
你 周 旋 到
也 能 支 持 多
在众伟大的美国作家中,海明威以独
但他的双眼象海水一样湛蓝,毫无沮丧之色。他和孩子是忘年交。老头教会孩子捕鱼, 因为孩子很爱他。村里很多打鱼的人都因为老头捉不到鱼拿他开玩笑,但是在曼诺林 的眼里,老头是最好的渔夫。他们打鱼不但是为了挣钱,而是把它看作共同爱好的事 业。孩子为老头准备饭菜,跟他一起评论垒球赛。
在他人夜放回 飞棒彩丝 吃只分且可底久破
桑提阿果是古巴的一个老渔夫,他年轻时非常出色,强健有力,他曾经和一个黑 人比赛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后终于战胜了对手。到了晚年,他的经历和反应都 不如从前,老婆死后,他一个人孤独地住在海边简陋的小茅棚里。 有一段时间,老 渔夫独自乘小船打鱼,他接连打了84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本来一个叫曼诺林的 男孩子总是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曼诺林的父母认为老头悖运,吩咐孩子搭另一 条船出海,果然第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好鱼。孩子每次见到老头每天空船而归,心里 非常难受,总要帮他拿拿东西。 桑提阿果瘦削憔悴,后颈满是皱纹,脸上长着疙瘩,
老人与海03模板
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 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 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 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 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 是胜利者。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第三回合 第四回合 第五回合 (1--29) (30--47) (48--53)(54--82)(83--87)
攻击者 鲭鱼
星鲨
犁头鱼 星鲨
鲨鱼
数量 一条
两条
一条
两条
成群结对
作战工 具
鱼叉
绑着刀子 的桨
绑着刀子 的桨
短棍
短棍、舵 把
结局
杀死鲭鲨, 大鱼被吃 掉四十磅
杀死鲨鱼,杀死犁头 大鱼被吃 鲨,刀子 掉四分之 被折断
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海明威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 他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 人物身上,他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力量,不失人的尊 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 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Page 10
Page 7
(4)第二部分主要表现了老人哪些特点?请简 要分析。
①勇敢:老人用绑在桨上的刀与两条星鲨 搏斗。
②智慧:老头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扎向鲨鱼 的要害之处。
③坚毅:他的手痛得不听使唤,他忍住疼 痛。
④乐观:最后一条鲨鱼撕去了好多鱼肉, 但老人却说道:“可是船现在轻松多了。”
Page 8
探究性学习
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 小说情节的高潮。通过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表现老人不 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 智慧奋勇抗争的精神。
2023年高考作文写人素材积累:海明威
2023年高考作文写人素材积累:海明威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简练而有力的写作风格和对战争、爱情等主题的深入探讨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丧钟为谁鸣》等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海明威在20世纪上半叶,通过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极简主义的写作风格,深深地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
海明威的生平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于1899年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奥克帕克市。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深受家庭的教育影响。
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则是一位音乐家,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家庭成员的融合,培养了海明威独特的文学触觉。
海明威年轻时就曾在一家报社任职,从事记者工作。
这份工作给了他机会接触各种社会人士,了解不同的人生故事,丰富了他的作品素材。
海明威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体验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为读者呈现出一片真实而生动的画面。
海明威以其对战争的描写而闻名,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志愿军的工作。
他切身体验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常,这些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的来源。
他的作品《酒吧消亡》、《冰山上的世界》等都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
除了战争,海明威的作品还探讨了爱情、友谊和冒险等主题。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男子气概和对自由的追求,这与他的人生态度息息相关。
他酷爱狩猎、钓鱼和航海,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大自然,并从中获得创作灵感。
他的作品《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位年迈的老渔夫在一次钓鱼中艰难与巨大鱼类的较量,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激烈斗争。
海明威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决心的人。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用简练的句子和凝练的描写,将人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启发了无数的读者,让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见解。
在2023年的高考作文中,我们可以借鉴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来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
我们可以通过对社会人士、战争、爱情以及自然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来塑造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海明威人生极其作品
Characterization
They can boldly and courageously face the reality.
The Code Hero
It is a phrase used to describe the main character in many of Hemingway’s novel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So when the old man got ashore, only skeleton remained. The old man was so exhausted, and he staggered back to his hut, and fell into bed.
Subject Matter
he expressed the feelings of a warwounded people, revealed their frustration, loneliness and disillusionment. Many of his works concerned with war or injury and its effect on people, expressed the feelings of the war-wounded people
Page 202
“I was always embarrassed by the words sacred, glorious, and sacrifice and the expression in vain…I had seen nothing sacred, and the things that were glorious had no glory…” Having lost his traditional orientation and failing to establish a new one, he becomes one of the “ Lost Generation”.
第二节 海明威讲义
海明威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坛富有世界性影响的重要作家,其独树一帜的“冰山”风格,引发了世界文坛上的一场文体变革。
作家即因其创作“对当代文坛风格产生了影响”,而荣获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生平,重大事迹与创作厄纳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美国著名现代作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现代神话。
1899 年7 月21 日海明威生于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村。
其父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极爱钓鱼、狩猎等户外活动,其母是音乐教师,热爱艺术。
海明威自幼酷爱文学与音乐,大提琴弹得尤为出色。
早在中学时,他就经常为校刊撰稿,初露写作才华。
1917 年在他中学毕业前夕,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明威因眼疾未立即参战。
同年10月海明威入堪萨斯市《星报》担任见习记者,报社提出的“用短句”、“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简短的第一段”等要求,对他铸就“电报体”文风产生重要影响。
1918年5月,海明威赴意大利前线参战,负重伤。
1921年他作为《多伦多星报》特写记者赴巴黎,结识了美国女作家斯泰因和诗人庞德,以及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等人。
斯泰因对海明威文风形成影响甚大。
她对海明威的引导不仅仅限于创作技巧,而是涉及整个艺术观念。
其中,尤以对以塞尚、毕加索为代表的现代派绘画兴起动因的阐释,使海明威受益匪浅。
海明威曾坦言:“在如何写作方面,我从画家身上学到的东西跟从作家们身上学到的一样多。
”而庞德受东方文化浸润,文风中富有诗意的简洁对海明威创作亦起到重要影响。
1924年至1927年海明威担任赫斯特报系驻欧记者。
1927年海明威离开欧洲,先居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岛,后迁至古巴。
1937年,海明威以北美报业联盟记者的身份赴西班牙报道内战。
40年代初,海明威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
1942年至1944年,他驾驶“皮拉尔”游艇追击德寇潜艇。
1954年海明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海明威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死亡观张哲益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04[内容摘要]死亡和生存一样,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死亡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死亡观给了海明威式的死亡观一个很好的哲学出路。
本文试将从存在主义死亡观为手段,以海明威的作品为依据,剖析海明威的死亡哲学。
[关键词] 海明威存在主义死亡观[Content abstract] died and the survival is same, all is the life extremely important question.Died in Hemingway's work by the body Present incisiveness, but gave Hemingway's -like death take Heidegger as representative's existentialism death view to observe a very good philosophy outlet.This article will try from the existentialism death view will be a method, take Hemingway's work as the basis, will analyze Hemingway's death philosophy.[Key word] Hemingway; Existentialism; Death view死亡,是一个永恒的母题,一个人类永远也无法回避的话题,人类苦叹生命短暂、时光流逝、人生如梦的同时,也在积极的思索着该以何种态度面对死亡。
在文学这个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中,有关死亡的话题是人们无法回避的。
特别是在西方文学中,作为文学创作的主题--死亡,倍受作家们的青睐,而且在文学领域独领风骚,福克纳、萨特、加缪、卡夫卡等一大批作家的创作无不具有强烈的死亡意识,他们在各自的作品中用极其浓厚的笔墨书写他们对死亡的体验和认知,并通过死亡来体现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观照。
然而,能够在毕生创作中浸润着作者本人强烈的死亡情结,并将自己对死亡的独特感受灌注到创作中,从而揭示出诸多生命哲理的作家,海明威恐怕是最出色的一个。
"死"是海明威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题,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斯比勒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只写一个主题:一个失去了所有价值,只剩下强烈感情的世界上,人类会如何面对死亡。
"⑴20世纪20年代早期,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似乎席卷了从一战中归来或刚刚开始其学业的一整代学生。
而跟海德格尔处于同一时期的海明威,无疑是受到了以他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死亡观的影响。
本文试将从存在主义死亡观入手,探讨海明威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死观,从而来阐释他对生命与众不同的体悟,以及对人生哲学的透视。
一、存在主义死亡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
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
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
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
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一个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代表人物有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萨特,它是在20世纪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是"存在",但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却给了它不同的名称,雅斯贝尔斯称之为"生存"、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萨特称之为"自为"。
尽管名称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意蕴却相近,指出存在不是泛指事物的存在,而是指人的具体和个体的存在。
有存在就必然有死亡,哲学家们在研究存在主义哲学时死亡哲学成了其关心的问题。
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死亡观即不同于古代与近代的死亡哲学,也有别于以叔本华为代表的意志主义的死亡哲学。
在他们那里,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和终极性问题已经不再是讨论的中心问题,而只是讨论的前提。
对他们来说,中心问题是:面对死亡的不可抗拒性,我们今生今世怎么办?正是基于这样一层认识,他们视对死亡的思考为达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契机,要求人们直面死亡,向死而生,并把死亡同整个人生筹划和人的自由联系起来,从而把西方死亡哲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先关注存在主义死亡观的雅斯贝尔斯认为,死亡是一种一直渗透到当前现在里来的势力,从事哲学即是向死亡学习。
在体验死亡这一边缘处境时,他强调人们不应像中世纪基督宗教信徒那样"渴望"死亡、向往彼岸生活,也不应对必至的死亡陷入单纯的无限恐惧中,而是应该树立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求面对着死亡,从现在做起,不断实现向世界、自我和彼岸世界的超越。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观中,死亡观又是其基本的问题。
正如叔本华所说:死亡的困扰是每一种哲学的源头一样,海德格尔认为:真正的存在之本体论的结构,须待把先行到死(或叫为死而生)中去之具体结构找出来了,才弄得明白。
⑵死作为存在的可能性而被海德格尔提到一种哲学的高度。
他延续了雅斯贝尔斯的"死是一种渗透到当前现在里来的势力"的死亡观,进一步发展成为"向死而在"和"向死的自由"的思想。
强调死的个体性即"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
⑶同时他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虚无空洞的,失败与死亡是人类的最终归宿,这就决定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悲剧性。
萨特是继海德格尔后最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反对海德格尔的死亡观,认为:"死远不是自为存在固有的可能性,而是一个偶然的事实。
"⑷死不能从外面给予生命于意义,他反对做苦难的顺奴、听任命运的玩弄,提倡"自由选择"和"行动哲学"。
他的功绩在于驱散了笼罩在海德格尔死亡哲学上面的悲观主义迷雾。
总的来说,存在主义死亡哲学都认识到死亡的不可抗拒性,人生存在的虚无又使得它具有很深的悲剧性,但是他们同时又强调对死亡的逆向思考,即争取"生的自由",生命既然必须承受磨难与死亡,就不妨试着抗争,死在这里有一种积极的启示意义。
约翰?基林格在他的《海明威与死神:存在主义的一个故事》中肯定了海明威的存在主义思想,但是他指出海明威与存在主义的相似性"不是因为存在主义哲学对他有直接影响,而是因为他们处于共同的环境-20世纪这一战痕累累、灾难深重世界的产物"。
可见海明威死亡观与存在主义天生就有着不可分割的母体。
经历战争的腥风血雨,海明威从人的实际生存处境出发,展现了人在价值沦丧的社会中生存的空虚与迷惘,死亡的不期而遇,而存在主义哲学家指出了"人生是痛苦的,世界是荒谬的",两者相映成章。
二、海明威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死亡观在海明威的一生创作中,几乎都在关注死亡这个主题。
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短篇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多是出现在斗牛场或拳击场上, 他们孤独、倔强、争强好胜, 为了人格尊严和职业的荣誉不惜孤注一掷, 以死相搏, 夺取胜利。
他的成名之作《太阳照样升起》就表现了他本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憎恨和否定,他笔下的人物过着一种痛苦麻木的生活,对生活感到迷茫,找不到生活的目标;第二部重要长篇作品《永别了,武器》表现了作者从对战争的憎恨和否定到逃避战争的过程,作者笔下的人物表现出对生命无常的无奈以及悲观厌世情绪。
在他中期的创作中,另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则意识到一味沉溺于迷茫--痛苦--悲观厌世的情绪中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人活着应该有一种精神追求。
后期是他创作的顶峰期,最后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53岁时创作的,在他知天命的年龄里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尽情地表达了出来:人生虽然充满艰辛和痛苦,但人是有尊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永远不能被打败"。
所有一切的作品中都贯穿着一个主题:死亡。
海明威自己也在《午后之死》中写到:"那时我在尝试写作,从最简单的问题着手,而最简单的问题之一和根本问题即是暴力造成的死。
死...可以用来作为写作的主题之一。
"⑸可见海明威至始至终是忠于这个主题的。
1.生存的迷惘、死亡的悲剧性(早期)"死比生更根本,无比有更根本,只有以死亡和虚无为根本的背景,才能阐明人生的哲学问题。
"⑹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德主导思想,这种思想支配着海德格尔,决定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理念具有很深的悲观主义性质。
早期的海明威经过一战的磨难,留下心灵的创伤,曾一度认为人生是虚无的,荒谬的,因而,生活着的人是"迷惘的"。
而他本人正是"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
同时,由于他在欧洲的经历,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欧洲,尤其是巴黎,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学说的影响。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所面临的状态就是恐惧、空虚、荒谬和死亡,而对死亡更情有独钟,甚至认为"死亡"就是最高的存在。
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还认为人只有面临死亡时,才能最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存在。
死亡的不可抗拒性,更加造成了生存的迷惘。
因此,海明威在创作实践中,便有意识地安排了"死亡"或其威胁,借以表达出他对人生的存在价值的悲剧感。
在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中一直在探索着死亡这个主题。
在《印第安营地》中,主人公尼克体现着少年海明威对死亡的最初思考。
在目睹了那个印第安男人不忍妻子剖腹产的痛苦而割喉自杀之后,小尼克对死亡的突如其来百思不得其解。
之后的尼克系列短篇中,深刻的反映了尼克在成长过程中,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困惑、焦虑、漠视的心态和情绪。
1926年以一战为题材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发表,这是海明威第一部长篇小说。
在小说的扉页上摘录了《圣经·传道书》中的一段,点明书名的出处与寓意:"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水远长存。
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
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
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这段传道书道出了人生的虚空与人类悲剧的普遍性和水恒性。
小说主人公杰克深受战争的危害,他带有作家的自转成分,可以说体现了海明威战后的生存经历和精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