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 :思 想 品 德 教 师 应 努 力 贯 彻 新 课 程 理 念 . 让初中 思 想品 德 教 学 走 向 高 效 。 在课堂教学 中, 一 要 重 视 知 识 目标 教
效, 进 而 实现 综 合 性 的课 程 目标 。 重视 知 识 目标 教 育 。 培 养 学 生 的情 感 、 态度与价值观。 在 思想品德课 程 中 , 知识 是情感 、 态度 、 价值 观 的载体 , “ 能力 ” 目标 和 “ 情感 、 态度 、 价值观 ” 目标 的设 定 与 完 成 是 以 知识体 系为支撑 , 以知识掌握 为前提 , 以知 识 运 用 为 目的 的 。 传 授 知 识 是 学 校 教 育 的基 本 功 能 ,是 教 师 义 不 容 辞 的 职 责 。 依据对新课标 的学习与理解 , 笔 者 认 为 在 初 中思 想 品德 课 程 教学 中, 教 师 绝 不 能 淡 化 知 识 目标 的 教 育 , 相 反 更 应 加 倍 重 视, 尤其 要注重 教给学 生掌握 知识 的方法 , 注 重 培 养 学 生 的 情感 、 态 度与价值 观 。为达成 此 目标 , 教 师 要 讲 究 教 学 方 式 的多样 化 , 除运用 传统 的讲授 法外 , 教 师 还 要 组 织 学 生 积 极 讨论 、 合 作探究 、 自学 交 流 、 参与社 会实践 等 . 进 行 有 效 的 学 习 。传 授 知 识 、 培 养能力 的方 法很 多 , 笔 者 在 教 学 中 借 助 漫 画、 影视 、 案例 、 时事等 课外 资源 , 通 过 视 觉 的 冲 击 和 文 字 的 感染 , 激发 学生 的灵 感 , 帮助学 生 完成 对知 识 的认 知 、 理 解 和掌握 ; 结合 学 生的 生活 经验 , 精 心设 置 问题 , 创 设 问 题 情 境 , 巧 妙 地 引 出问 题 , 让学生 在设问与思考 中获得知识 . 提 升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成为了教育界热门的话题。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重要途径。
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怎样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呢?接下来,本文将从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
一、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推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这一理念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是高度契合的。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新课程的理念还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应该在实践中展开,将道德和法治的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二、教学内容设计三、教学方法选择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时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
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体系建设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评价体系也应该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综合性评价、个性化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项目报告、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评价,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了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尝试用新课改理论联系教学实践,抓住课堂中的三要素:教师、教材、学生。
探讨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如:教师要树立新观念,要精心备课,要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方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关键词:新理念;备课;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效率新课程改革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了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成效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
那么,教师应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探讨如何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一、用新理念,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堂现在的教师多是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发扬身上多少留有应试教育的痕迹。
所以说现在的素质教育对教师本身也是不小的挑战。
教师应摒弃自身的一些保守观念,新课程的基本精神,以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思想武装自己。
只有教育观念更新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之中有两大主体——教师、学生,脱离两大主体谈课堂效率是不现实的。
1.教师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关键。
教师要改变自己高高在上、在台上手舞足蹈,而学生则表情木然,课堂气氛毫无生气的局面,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合作者,学生合作学习的支持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独裁的课堂”变成“民主的舞台”,一堂课的成败,不是看老师讲多少、讲多好,而是看学生学多少、学多好。
2.学习观课堂教学如果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学过的东西没有深刻的印象,无法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有什么效益可言?教师必须意识到其危害性,摒弃过去那种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而要化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满足自己的求知要求,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从备课角度,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对话。
在政治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与探索
在政治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与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把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中学政治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实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担。
因此,中学政治教学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更是新课程改革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是中学政治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好的德育工作者,总会想方设法地诱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把师生置于平等的交流主体地位,对问题情境进行充分的双向交流,让教师的话语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波澜,驱动学生的内在思维机制,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起认知冲突,从而达到同化或改变原有认知的目的。
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更是绝对权威。
教师在新课程中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差异,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潜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充分展示和发挥自身优势的空间。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中学政治教学过程,应该成为一种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用“心”施教才能体现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之情。
新课程下初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与论文
新课程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与探索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在这种理念下,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其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但是,目前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很少拥有思考、探究的余地,从而制约了他们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怎样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这是我们广大政治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各体会: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教材本身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就会乏味、生厌。
为了使政治课鲜活起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首先,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教学,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要素:如教态、表情、手势、语言、眼神等去打动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讲授内容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创设“乐学”的情境。
如将音乐、影视、图片、书法、漫画、绘画、诗歌等视听资料,通过幻灯投影、电视、录音、计算机等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最佳的情景、画面、声音、色彩、语言、效果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以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探求更多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如教学“孝敬父母”时,我用《世上只有妈妈好》作为背景音乐,播放录音故事《父母的爱》,让学生感受故事中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接着请一位同学朗诵《游子吟》,进一步渲染父母的养育之恩;然后我让学生们讨论交流:“你的爸爸妈妈平时是怎样关心照顾你的?”,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作为一个实践活动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如何保证这一动态过程的有效性,切实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作一探索。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实践与探索2011年新修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组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本文结合苏人版思想品德《依法进行自我保护》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依照《课程标准》要求,有效组织和实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1 引入课题要精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大脑,是很难有效吸取知识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精彩的开头,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在《依法进行自我保护》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如下情境:“星期六,你独自一人在家,这时有人敲门,来人自称是上门检查电路的,要求你开门,你怎么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极有可能遇到。
当看到这一问题时,学生立即被上述问题所吸引,并自主与同桌讨论、交流并提供了诸如“告诉他我家大人不在家,不能开门”、“打电话告诉邻居,请求邻居帮助”等方式。
教师由此顺利引入青少年自我保护的课题。
2 讲授新课要创设生活化情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既学校”。
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的 理念 , 大爱无疆 , 只 要 人 人 都 献 出一 点 爱 , 我 们 的 生 活 就 会 更 美 好 。初 中生 正 值 青 春 时期 , 时有 叛 逆 情 绪 , 这 些 叛 逆 情 绪 要 以爱 去 消 除 。 初 中 生 很 容 易 出言 顶 撞 家 长 和 老 师 . 通 常 这 时候老师 和家长都相 当烦恼 , 都 想开 展棍 棒教 育 , 但 要 用 爱 感 化他们 。 老师 与家长 应该 向孩子 敞开心 扉 。 与 他 们 面 对 面 沟通交 流 , 倾 听他 们 内心的想 法 , 接 受 他 们 的 意 见 。 作 为 学 生 的朋友 , 我们应 该主动 帮助 孩子走 出困境 , 主 动 为 他 们 排 忧 解 难 ,或 许 学 生 在 跟 老 师 倾 诉 的 时 候 正 是 释 放 压 力 的 时 候 。在 跟 学 生 交 流 的 时候 , 我们要掌握孩子们 的心理 , 做 到心 中有 数 。
■匮 ! 鐾
新 课 改 下 初 中 思 想 品 德 教 学 改 革福 建 南靖 摘 要 :思 想 品 德 是 一 门 社 会 学 科 . 帮助 学生树 立正 确 的世 界 观 、 价值观。 某些学生认为 . 思 想 品德 课 是 放 松 课 . 可以 随心 所 欲 想做 什 么就 做 什 么 .原 因在 于 枯 燥 无 味 的教 学使 得 学生 昏 昏欲 睡 , 对 此 门课 程 失去 兴趣 。 随 着 新 一轮 基 础教 育课 程改革的推进 , 本 着 一 切 为 了 学生 的 理 念 . 教 育 工 作 者 的教 学 方 式有 了 改进 , 课 堂 气氛 活 跃 了 , 初 中思 想 品 德 教 学质 量 大 大 提 高。 关键词 : 初 中思 想 品 德教 学 教 育 改 革 社 会 实践 “ 幸 福感 ” 还有“ 幸福指数” 是 当今 社会 衡 量 生 活 水 平 的热 门关 键 词 , 社 会 是 否 幸 福 离 不 开 这 个 民族 的 素 养 . 教 育 是 一 个 民族 的 中坚 力 量 , 孩 子 的教 育是 重 中之 重 。 如今 社会 不 可避 免 地 存 在 一 些 不 良现 象 . 譬 如各 种 为 自己 国家 抹 黑 的行 为 为 了 使 当今 中学 生 的思 想 品 德 教 育 不 再 失 衡 , 我 提 出 以下 建 议 。 1 . 一 切 为 了 提 高 孩 子 的 综 合 素 养 老 师 和 家 长 首 先 要 树 立 正 确 的教 育 观 念 , 国家 推 崇 素 质 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 . 不能一切只为成绩 , 素 质 是 一 个 人 最 好 的体 现 ,一 个 人 有 没 有 素 质 关 系 到 他 今 后 的 社 会 道 路 能 否 走 得 顺 走 得 远 。“ 人 之初 , 性本 善” , 任何 一 个 孩 子 出生 时 都 是 纯 洁的 , 恶 劣 的 品行 都 是 后 天 造 成 的 , 家 长 老 师 教 育 方 式 方 法 的 不 得 当是 造 成 那 些 “ 坏 孩子” 的导 火索 。 孩 子 们 最 需 要 的 是 耐 心 与 沟 通 ,家 长 和老 师 在 孩 子成 长 的 道 路 上 扮 演 着 最 重 要 的 角色, 都会 对孩子寄予很 高的期望 , 望子 成龙 、 望 女 成 凤 等 如 此 强 大 的 愿 望 会 使 孩 子 产 生 心理 压力 。 家 庭 、 学校 、 社 会 及 孩 子 自 己的 交 际 圈 都 是 影 响价 值 观 的 重 要 因 素 ,综 合 素 质 的培 养要从娃娃抓起 , 把 成 绩 放 在 第 一 位 很 容 易 引起 孩 子 的反 感 . 并产生厌学情绪 。 父母应该懂孩子会教育 . 认 识 到 不管 是 过分 的溺 爱 还 是 过 分 的苛 刻 和 吹 毛求 疵 都 会 激 起 孩 子 们 的反 面情 绪 . 都 会使 家长 和孩子 问产生 隔阂 . 当 然 孩 子 们 的 幸 福 感 也 是绝对不 能缺失的 。 …老 师 要 因 材 施 教 。 孩 子 之 间 必 然 会 有 差 异, 对 不 同 的 孩 子 要 采 用 不 同 的教 育 方 式 。 耐 心 是 老 师 必 备 的教 学素 养 , 素 质教育要 真真 正正地 贯彻 与落实 , 需 要 老 师 狠下 工 夫 . 从 而 使 成 绩 好 的 学 生 通 过 老 师 进 一 步 的 传 授 会 更 上一 层楼 . 成绩落后 的学生通过 老师耐心 的开导 和鼓励走 向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初探摘要:新课改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如何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让学生重视思想品德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当前需要思考的。
结合多年思想品德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品德教学;改革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的深入推进,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深有感触,如何才能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使其适应现代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是诸多思想品德教师一直不断思索与探究的问题,现在我们就这一问题展开如下讨论。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课堂活动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不仅要完成从传授者到促进者的角色变化,也要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由形式主义走向实用性和有效性。
此外,应注重建立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增强敬业精神,提升教学艺术,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优秀教师。
二、增强师生互动,营造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
”从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看,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尊重、关心、赏识、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加师生互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注重自身的素质形象,并运用风趣幽默、温柔和蔼的语言以及鲜活、多彩的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饱满的情绪,用真情实感来打动学生、鼓舞学生,还可以使用诙谐、恰当的语言来展现存在于社会中的矛盾和本质,以激发学生的愉悦感,使他们在欢声笑语中释放情感、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及其对社会、对消费者的危害,列举以下实例作为课堂导入:“某村庄里有一对夫妻吵架,妻子气急败坏,拿起家里的农药一饮而尽,没想到喝农药之后不但没有死,反而渴的难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学生也倍感郁闷,说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新理念 新方法 新突破——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与体会
新理念新方法新突破——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与体会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新《课标》的颁布,给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送来了缕缕春风。
在新形势下,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主动领悟新课标精神,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学观念面对新课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升华教育理念,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二、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
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需要思想品德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会“编”书。
三、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叶圣陶老先生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学习,而不是看老师讲课。
”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求思想品德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
(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杨振宁讲,他的老师泰勒上课奇谈怪论多,错误也不少;常常是就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学生研讨,启迪学生的思维。
有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得不出结论。
就是这种初看无序、不规范的教学,使学生得到了发展,获得了真传。
究其原因,与强化问题意识不无关系,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2001年新课程改革大潮席卷中国大地,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绩。
但是欣喜的背后,不难发现,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那么,如何提高一向被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怎样才能使初中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呢?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它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结合本人的一些实践体会,我认为可以通过下面一些措施来达到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了解学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点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的观点。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不是教师表演的道具和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科学的引导最终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等多向互动的、和谐的课堂教学。
第一,调动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同是基于外在诱因和强制。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具有某种兴趣,就成为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动力源泉,学生就会主动、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
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
如:我在上“初中思想品德”法律部分知识时,一改过去以讲为主的做法,让学生明白“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四个问题,结合事例分小组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下决心学好法律常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第二,培养独立性,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传统教学低估、漠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课堂变成“讲堂”,教师变成了“讲师”,学生则成“看客”、“听客”。
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思想品德是一门社会学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某些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放松课,可以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原因在于枯燥无味的教学使得学生昏昏欲睡,对此门课程失去兴趣。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式有了改进,课堂气氛活跃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教育改革社会实践“幸福感”还有“幸福指数”是当今社会衡量生活水平的热门关键词,社会是否幸福离不开这个民族的素养,教育是一个民族的中坚力量,孩子的教育是重中之重。
如今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良现象,譬如各种为自己国家抹黑的行为。
为了使当今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再失衡,我提出以下建议。
1.一切为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老师和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国家推崇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不能一切只为成绩,素质是一个人最好的体现,一个人有没有素质关系到他今后的社会道路能否走得顺走得远。
“人之初,性本善”,任何一个孩子出生时都是纯洁的,恶劣的品行都是后天造成的,家长老师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得当是造成那些“坏孩子”的导火索。
孩子们最需要的是耐心与沟通,家长和老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都会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如此强大的愿望会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
家庭、学校、社会及孩子自己的交际圈都是影响价值观的重要因素,综合素质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并产生厌学情绪。
父母应该懂孩子会教育,认识到不管是过分的溺爱还是过分的苛刻和吹毛求疵都会激起孩子们的反面情绪,都会使家长和孩子间产生隔阂,当然孩子们的幸福感也是绝对不能缺失的。
[1]老师要因材施教,孩子之间必然会有差异,对不同的孩子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耐心是老师必备的教学素养,素质教育要真真正正地贯彻与落实,需要老师狠下工夫,从而使成绩好的学生通过老师进一步的传授会更上一层楼,成绩落后的学生通过老师耐心的开导和鼓励走向成功。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探索4页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探索新课程理念下,有许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是和之前有较大转变。
笔者按照从事多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认为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可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一、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针对课程的具体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益。
按照国家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的规定,在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工作中,要对校内、校外的各种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所以,我们在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尽可能的挖掘、开发、利用。
一方面来看,教师要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认真加以利用,高度重视教材,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在课堂前认真做好备课,着力提升课堂效率;另外一个面来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教材并非就是唯一的资源,要对教材之外的其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
比如,笔者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时常利用一些报刊媒体上和思想品德相关的内容展示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评价、发表意见,有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手段要实现传统和创新两者的结合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一样,教学手段的变化性、多样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传统和创新两者的结合。
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要进行继承,毕竟延续多年的传统教育手段是被实践证明具有一定效果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地进行抛弃,要对过去传统的有效教育教学手段进行继承,并且要紧密结合时代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传统和创新两者的结合。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和以往的教育教学理念相比较而言,在课堂教学氛围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不断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氛围进行优化,实现课堂教学的民族、自由和平等三者的统一。
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何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有效地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结合实际,贴近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真实案例、组织实地考察等形式来深入了解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引导讨论,提高学生思辨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规范和引导。
三、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治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威力和社会的规范。
四、培养法律意识,加强法治教育法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讲解法律知识、分析法律案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也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法律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的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
五、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创设具有情境性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故事讲解、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在实践中提高道德与法治意识。
六、多元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要避免简单的单一评价方式,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进行评价。
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要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引导讨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法律意识,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多元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实践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新一轮教育改革也在逐步推进。
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实践。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如何进行创新实践,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已成为当前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践行法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灌输,而是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研讨会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实践,真正理解并接受法律的约束和保护。
也可以结合社会实际,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法院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感受法治的力量,增强法治观念。
二、注重创新思维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使他们在思维上得到不断的提升和拓展。
三、注重实践案例在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应该注重提供实践案例,通过实实在在的案例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有现实意义的案例来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从案例中感受法律的力量和作用,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和意义。
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己走出去寻找案例,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制观念和道德素养。
四、注重跨学科结合新课标要求教育教学要注重跨学科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也不例外。
教师可以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多学科的整合,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示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能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体现出法治观念和道德素养。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实践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实践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之一。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实践,是致力于发挥教育功能、完善教育形势的实践过程,需要我们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
一、课程设置新课程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紧密融合,体现出道德与法治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体现出这一特点。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理念,对课程进行差异化和细分化设置,使得不同性格特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将道德与法治的崇高目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具体案例教育、小组讨论互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会道德与法治的内涵。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的重要环节。
新课标下,我们应该强调探究式教学、任务型教学、合作式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的开展,以确保教学的活跃和教育效果的提高。
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思维能力的提高十分有益,它能够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律知识的深度认识。
在任务型教学中,我们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任务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不断提升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合作式学习则是提高学生沟通合作能力的良好方式,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不仅能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够使学生从中学习到实际的团队沟通和协作技巧。
三、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巩固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标下,我们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体系的立体测评,尤其是综合性知识点的检测和评价。
此外,我们还要把握好评价的时机和方式,及时针对学生表现出的优缺点开展教育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持续地提高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
为此,我们需要发挥科技的优势,运用多项评价工具如应用随机抽查、成就型评价等,不断创新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实践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实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这种挑战,中
学教师开始加强在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实践,为学生提供完善、全面的行为规
范教育和道德义务教育。
首先,创新实践需要注重教材选择。
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有效地
采用合理的教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理论知识,以及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教师要
给予学生正确的观点,让他们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让他们能够培
养出正确的道德和法律观念。
其次,创新实践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教师扎实
的专业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把知识融入到教学课程中,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
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积极投身于课程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品质和道德
法治观念。
此外,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制作各种趣味性的优质原创教学内容,增强
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并形成正确的道德和法治观念。
以上就是在新课标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实践,中学教师要求具备健全的教学
理论知识,有创新意识,多种方法拓展教学视野,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育使命,以及责任,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有效的基础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环境。
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教改聚焦2013-10一、进行分组讨论,促进教学改革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教育部课改所推荐使用的教学方法。
它是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意见,打开思路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教师在讲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首先,分好小组,小组中要有男生有女生,因为男生和女生的逻辑思维、看问题的方式都是不同的,这样能综合大家的意见更全面看问题。
其次,要将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差的学生进行合理分配,这样学习好的学生能起到带头作用。
最后,要将能言善辩的学生与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合理分配,这样能调动课堂气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例如,教师在讲《做自尊自信的人》的时候,运用了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把班里的学生每七人分成一个小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教师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自尊自信的人呢?”学生对这样自由发挥的问题显得非常有兴趣,他们回答:“自尊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我认为做一个自尊的人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我认为自尊自信的人是一个尊重他人、阳光自信的人”。
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由此可见,进行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是有效促进教学改革的策略。
二、创新课堂活动,促进教学改革每个学生都愿意自己的行为被认可和鼓励,教师要发掘他们骨子里的表现欲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
例如:让学生当老师、思想品德知识点接龙、角色扮演活动等,教师在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鼓励学生,认可他们的行为,提高他们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改革。
例如,教师在对《做知法守法的人》进行教学的时候,引用了知识点接龙的课堂游戏。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自由发挥,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知法守法的人。
回答的时候要连续,假如说错或是没说出来就进行惩罚活动,给大家背八荣八耻。
”学生对这种游戏兴趣盎然,“不偷窃的人”“不损害他人利益的人”“不贪污腐败的人”……由此可见,采用这种教学活动,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还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改革添砖加瓦。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探索word精品文档5页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探索为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要讲究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学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理解和接受,内化为信念、意志、荣辱观和价值观,进行有效有效教学。
下面从导人、授课、小结和作业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探索和体会。
1 激情有趣的导课,引人入胜,唤起学习动机导人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
成功的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出诸如故事导人、小品导入、诗歌导人、谜语导入、漫画导入、音乐导人等导入课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改革开放的内容时,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老师及时提问:歌词中两次提到的“老人”指谁?1979年和1992年分别发生了哪两个“春天的故事”?学生情绪激奋,跃跃欲试,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通过导入,学生对本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
所以我们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为使导课激情有趣,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导课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和真实性,要取材于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2)导课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
(3)导课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
2 授课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实践及探索
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实践及探索摘要:在新课改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随之改革和创新,所以,运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进行教学活动,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主要介绍了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可行性策略,以期能够达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思想品德教学;策略受传统教育环境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一直沿用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灌输教学内容,致使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逐渐被取代和改进。
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成为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尊重学生差异,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法由于受家庭因素、智力高低、生活阅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理性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原则,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法,以面向全体学生,争取推动学生的共同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合理制定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同时,在分层教学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依靠教学大纲,理性选择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以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接受能力等,分层设计教学内容,有效改变教学进度,努力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此外,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进行引导,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思想品德教师应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走向高效。
在课堂教学中,一要重视知识目标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要充分发挥案例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要实施多元评价,张扬学生个性,给予学生成长的“正能量”。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知识目标案例多元评价
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强调:“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特征。
关于综合性特征,新课标指出:“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上述理念为思想品德教学指明了方向与路径,教师应努力贯彻新课标理念,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走向高效,进而实现综合性的课程目标。
一、重视知识目标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知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与完成是以知识体系为支撑,以知识掌握为前提,以知识运用为目的的。
传授知识是学校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依据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理解,笔者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绝不能淡化知识目标的教育,相反更应加倍重视,尤其要注重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达成此目标,教师要讲究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除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自学交流、参与社会实践等,进行有效的学习。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方法很多,笔者在教学中借助漫画、影视、案例、时事等课外资源,通过视觉的冲击和文字的感染,激发学生的灵感,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认知、理解和掌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出问题,让学生在设问与思考中获得知识,提升觉悟。
二、充分发挥案例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发达、理性思维正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其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加学生认识深度。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一些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借此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热情。
还可借助案例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相关的知识,实现认识的提高与升华。
例如,笔者在执教“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内容时,适时向学生抛出了三个案例,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通过讨论形式回答相关的知识,再
就“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三个方面含义进行扩展和提升,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涵。
当然,在教学中发挥案例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所选案例不能脱离学生生活。
新课标强调,思想品德课程一定要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基础,遵循“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如果违背了“三贴近”的原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效性,与课程改革理念背道而驰。
第二,在认识上要防止观点绝对化。
初中学生阶段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质疑能力,但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也会有失偏颇,走向绝对。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就对“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观点绝对化存在疑惑,陷入理解误区。
此时教师就要提示学生注意,对于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犯人来讲,他们不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但这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点并不矛盾。
另外,“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是讲的机会上的平等,而非结果上的平等。
三、实施多元评价,张扬学生个性,给予学生成长的“正能量”。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个建议体现了多元评价的思想。
“多元评价主体”是指主持评价活动的
主角可以由多人组成,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都可参与到评价中来。
作为评价过程中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主要是完成对学生的评价。
体现在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新发现,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
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调查报告评价、活动评价、观察评价等。
教师评价要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评价旨在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学习状况和行为表现的自我反思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家长评价提倡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去,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建议。
实施多元评价能够张扬学生个性,给予学生成长的“正能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第四单元“热爱生命”第19课《与快乐相伴》这一课时,笔者设计并实施了如下的教学过程: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以“做一名阳光少年”为主题的行动方案;第二步:各小组推选出一名评委,并制定出相应的评选标准;第三步:各小组在班里交流制订的方案;第四步:根据此次行动和平时的表现,各组推选两名候选人,参与“阳光少年”评比活动;第五步:教师小结活动收获,表彰荣获“阳光少年”称号的同学。
此活动在整个设计中都能体现出多元主体参与,即以教师评价为引导、学生他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是活动的总策划者,学生全员参与,方案、评委、标准都是学生合作制定或选择的,彰显出公正性、公平性。
交流中每个学生才能踊跃发言,体现出了参与热情和能力水
平。
评价能结合学生平时的思想行为表现,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
教师的适时评价能够激励学生的行为,调动学生正向行为的积极性。
总之,此活动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