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概论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科学概论 宇宙中的地球

③爆发变星:因星体本身的爆发而使得光度突然 增强的变星,进一步可分为新星和超新星。 新星:普通爆发的变星
超新星:比新星爆发更为剧烈的变星。有的学
者认为超新星的爆发是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
(3)巨星:指体积大、密度低而具有很高光度的恒星。 (4)白矮星:指体积小、密度高而具有很低光度的恒星。
巨星和白矮星都是恒星演化的晚期阶段的产物
(一)恒星
3 恒星的种类:据光度等级可划分为 4 种:
(1)恒星:把光度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变的大多数恒星
称为恒星,如太阳属此类。
(2)变星:把光度在几年、几日甚至几小时内发生明
显变化的、特别是周期性变化的恒星称为变星。变星可
分为三类:几何变星、脉动变星、爆发变星。 ①几何变星:因几何位臵变化而发生变光现象的变星。 ②脉动变星:因星体本身周期性膨胀和收缩而使得光度 发生变化的变星 。
第三节 地球的形态、大小和表面特征
二 地球的表面特征 (一)大陆的地形特征 可分为 5 种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1山地(mountains): 指海拔在500m以上的隆起高地。按高 程和地形起伏特征可分为3类:500~1000m称为低山,1000~ 3500m为中山,3500m以上称为高山。
二 地球的表面特征 (二)海底地形 主要有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三大地形单元 1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之间的宽广地带,包括 5 种地形单元 :(1)大陆架(2)大陆坡(3)大陆基 (4)岛弧 (5)海沟 (1)大陆架:是指大陆的水下延伸部分。 特点:海底坡度平缓,平均0.10 ,一般小于0.30 ,水深平均 130m,最深达550m,一般<200m。
(2)星际尘埃:指微小的固体质点,占星际物质总质量的10%,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地球的组成与演化、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地质现象的解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普及等。

具体来说,该课程可能涵盖以下内容:
1.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包括地球的结构、元素和化合物等。

2. 地球的历史和演化,包括地质年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地质年代的测定等。

3. 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震和火山等。

4. 地球的水文地理和气候变化,包括水循环、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等。

5. 地球的资源和能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等。

6. 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包括土壤环境、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

7.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包括地质调查、地球探测技术和地球科学的应用等。

此外,该课程可能还会涉及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学等。

总的来说,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地球家园,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并为后续的地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一、相对地质年代概念、确定原理、地质年代表。

答:相对地质年代概念:地质时间系统最初主要是根据各种岩石的相对新老关系、即形成的先后顺序建立起来的,陈为相对地质年代。

它只表示顺序,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

用测定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方法确定岩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求得的为岩石绝对年龄,即绝对地质年代。

确定原理:1、地层层序律:沉积岩和喷出岩等成层产出的岩石,其原始产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沉积或喷发物质层层叠臵,较老的岩层一定在下面,较新的岩层一定在上面。

即使以后受构造运动影响,岩层发生变形变位,只要二者未分开,未倒转,上面的岩层一定比下面的新。

2、化石层序率:就是利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化石(生物遗体或遗迹)是否相同来对比不同地区的岩层是否属于同一时代。

化石是岩层中保留的古生物记录。

生物进化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种演化规律是不可逆的,因此可利用一些演化较快、存在时间短、分布较广泛、特征较明显的生物化石种(标准化石)或生物化石组合,作为划分相对地质年代的依据。

每一地质时代以某种标准化石或或是组合作为标志。

3、地质体和地质界面的相互关系: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岩浆岩,①一种岩浆岩穿插、关入另一种岩石,则明显北穿插的岩石形成较早。

②岩浆岩周围的“围岩”如在接触带附近有受焙烤、变质等现象,也表明围岩形成在现,演讲侵入在后。

③捕虏体为岩浆中捕获的周围岩石碎块,也可以帮助解决相对时代关系。

③沉积岩中砾岩中的砾石所代表的岩石一定比砾岩生成的早。

⑤也可推广用于一般地质界面。

如:根据断裂间的切割关系确定不同断裂形成的顺序等。

在实际地质工作中,也总是首先将各种沉积岩的相对年代确定下来,然后以其作为时间的已知标志,去分析判别其他岩石和地质事件的相对年代。

地层为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成层岩石组合,包括沉积岩、喷出岩和变质岩。

界、系、统与代、纪、世对应,是国际统一的,以一定的古生物特征为标准。

称为国际性地层单位。

二、滨海带地质作用答:滨海带:指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地带,为海陆交互相。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和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地球的大气、水体、陆地以及生物圈等各个方面。

本文档将介绍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一、地球科学的定义和历史地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通过分析地球的内部和外部过程,揭示地球上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和性质。

地球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人通过观察和实践,对地球的形成和现象做出了一些探索。

随着科学的进步,地球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到了20世纪,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了解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地球科学也逐渐形成了现代地球科学的基础。

二、地球科学的主要内容地球科学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学科领域,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和地理学。

下面将对每个学科领域进行简要介绍。

2.1 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岩石和地质过程的学科。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岩石的形成、变质和变形等过程,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构造特征。

地质学还研究岩石中的化石,揭示地球上古生物的生活和演化过程。

2.2 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及其运动、现象和气候变化的学科。

气象学家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预测天气状况和气候变化。

气象学还研究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等现象。

2.3 海洋学海洋学是研究海洋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

海洋学家研究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了解海洋的运动和动力系统。

海洋学还研究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

2.4 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特征、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地理学家研究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了解地球的地貌、气候、生物和人文特征。

地理学还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三、地球科学的意义和应用地球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首先,地球科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演化过程和自然环境的特征,促进对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地球的物质、能量和运动规律。

它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

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它主要关注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个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包括固体地球、液体地球和气体地球。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揭示了地球的起源、演化和运动规律。

在地球科学概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征。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由各种岩石和矿物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具有不同的厚度和组成。

接着,地球科学概论涉及地表形态和地貌的研究。

地表形态是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等。

地貌是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是地球地表的地貌特征。

地表形态和地貌的形成与气候、构造运动、水体侵蚀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地表形态和地貌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地质历史。

此外,地球科学概论还研究地球的气候变化和天气变化。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方面的变化。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期的大气状况,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地球的气候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轨道参数、大气成分等。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和天气现象,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气象系统。

最后,地球科学概论还研究地球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

然而,人类的活动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第七节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思维方法 第八节 地质学的发展与现状 地球科学的分科: 气象学 水文学和 海洋学 地理学 土壤学 地球物理学 环境地学 地质学 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迎接千喜年的挑战(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 会)(2000)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灾害频发 理论意义:
在地球科学中,地质学的创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欧洲18世纪进入产 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近代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使矿产的需 求日益增加,因而促进了找矿和地质调查工作,使地质知识与资料迅速 积累,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地质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于是地质学作为一门 独立的科学诞生了。|
在地质学的创立过程中,学术思想论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时的论战是 “火成论”与“水成论”、 “(渐)均变论”与“灾变论” “均变论”与“灾变论”的论战 “灾变论”的代表是法国学者居维叶(D.G.cuvier,1769一1832年), 他在研究巴黎盆地中的生物化石时发现,在相隔很近的岩层中动植物化 石群的种属有显著差异,曾经一度出现的古生物种属,后来竟完全绝灭而 代之以新的种属。 他还看到较老岩层发生裙皱,上面盖以水平的沉积岩层。于是他便认为 地壳曾经发生巨大变革,产生大灾变,致使地形改变、生物灭绝,以后在 一定的时间内又重新创造出新的动植物来。地球上曾经历了多次这样的 大灾变和再创造过程;最后一次大灾变发生在五六千年前,并造就了地 球的现今面貌和生物特征。 “均变论”与“灾变论”的论战 居维叶的“灾变论”强调地质发展过程中的突变阶段,虽有合理成分,但 他否认地球的渐近发展过程,并把其演变历史归结为古今没有联系的一 系列不可知的突然事件。 居维叶的重复创造与不可知的观点,特别是最后一次灾变的时间与圣 经中论述的“大洪水期”和“诺亚方舟”神话一致,因而受到了教会的欢迎, 得到广泛传播。 “均变论”与“灾变论”的论战 “均变论”——法国学者拉马克( Lamark ,1744-1829) 在研究巴黎盆地第三纪古生物化石时,发现生物的种与种之间有过渡关 系,某些种属是由另一种属发展而来的,并有由低级种属向高级种属演变 的规律。 他认为生物进化过程是极其漫长的,它与地球的演变历史同时进行。 “均变论”与“灾变论”的论战 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继承了郝屯(赫顿),的思想,经过与“灾变 论”的多次论战,在结合前人成果及大量实际资料的基础上,于1830年 出版《地质学原理》,明确提出地质学的现实主义原则(即“将今论 古”。指出地球的发展历史是漫长的,解释地球的历史用不着求助于上 帝和灾变,那些看来非常微弱的地质动力,经过长期缓慢的作用过程,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起源和历史1.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2.地球的形成和演化3.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成分4.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的证据二、地球的形状和测量1.地球的形状及其测量方法2.地球的众多坐标系3.地球的自转和引力场三、地球的大气系统1.大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2.大气的气象要素和气象学定律3.大气的循环和气候形成4.大气污染和保护四、地球的水环境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2.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3.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4.水污染和治理五、地球的岩石圈和内部构造1.地球岩石圈的划分和特征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性质3.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4.地震和地壳的变形六、地球的表层地质过程1.岩石的形成与变质2.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与地质循环3.构造地质和地貌地质4.地壳的破坏与地表地貌的变化七、地球的生物圈1.生物的起源和演化2.生物圈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3.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4.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八、地球系统科学1.地球系统及其相互作用2.全球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3.地球系统模型和模拟4.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系统管理九、地球科学的方法和应用1.地球科学的观测和实验方法2.地球科学的建模和计算方法3.地球科学在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球的多个系统和领域,对于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地球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探索地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题型: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绪论地理理学是研究地理理环境的⼀一⻔门⾃自然科学,只研究地球表层的那⼀一部分⼈人类环境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理环境:物质组成、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理学是RS、GIS的理理论基础RS、GIS是⾃自然地理理学新的研究⼿手段未来地理理学家的素质:第⼆二章:地球系统宇宙的本质:宇宙是普遍永恒的世界,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由物质组成,表现形式复杂,处于不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测量量恒星距离的单位:1秒差距(Pc)=3.2616光年年(Ly)=206265天⽂文单位(Au)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恒星: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星系:星系是包括⼤大量量恒星的天体体系彗星:彗星主要由冰块、尘埃组成流星、陨星(流星体到达地⾯面的残余部):分布在星际空间的细⼩小物体和尘粒(流星体),⻜飞⼊入地球⼤大⽓气层,跟⼤大⽓气摩擦发热、发光的现象恒星演化过程:引⼒力力收缩阶段(幼年年期);主序星阶段(壮年年期);红巨星阶段(中年年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洞阶段(晚年年期)太阳系的构成及其特点:构成:太阳、⾏行行星、⼩小⾏行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特点:太阳系是太阳和以太阳为中⼼心,受它的引⼒力力⽀支配⽽而环绕它运动的天体所构成的系统在太阳系的总质量量中,太阳约占99.8%太阳是太阳系唯⼀一能够⾃自身发光的天体太阳的结构:内部: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外部:光球:太阳⿊黑⼦子、光斑(寿命较⻓长)⾊色球:耀斑(寿命很短)、⽇日珥⽇日冕:太阳⻛风(太阳活动剧烈烈时,⽇日冕接近于圆形,反之形状较扁)太阳活动:太阳局部的剧烈烈运动,最明显的标志是太阳⿊黑⼦子、耀斑(最剧烈烈)以及⽇日冕物质的抛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突然骚扰、“磁暴暴”现象、极光现象、影响地球⼤大⽓气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理学意义:⾃自转:昼夜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科⾥里里奥利利⼒力力的影响(在北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自转速度的变化(⻓长期减慢:潮汐摩擦;周期性变化:地球上⽔水和⼤大⽓气的季节性迁移;不不规则变化:地幔与地核之间的⻆角动量量变换,或海海平⾯面和冰川的变化,或由于⻛风的作⽤用)公转:季节的变化、地球上5带的形成(热带、北北温带、北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划分依据:有⽆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极夜现象)随太阳在银河系的运动:地球上冰期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长的计算第三章:地球构造岩⽯石圈的组成:元素:地壳中含有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所列列的绝⼤大部分元素,O、Si、Al、Fe、Ca、Na、K、Mg(占98%以上)矿物:组成岩⽯石主要成份的矿物,称造岩矿物岩⽯石:⽕火成岩(占地壳总体积的65%)沉积岩变质岩花岗岩:侵⼊入岩(⽕火成岩)⽞玄武岩:喷出岩(⽕火成岩)岩⽯石圈的结构:垂直分层⽔水平变异地壳运动(由内⼒力力作⽤用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化的运动)的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地质构造及其地貌学表现:承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浆,在地应⼒力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变化的结构称为构造形迹或地质构造受⼒力力性质分类:压性构造、张性构造、扭性构造(层状岩⽯石)地质构造类型:1)⽔水平构造(原始岩层平整,未受到褶皱变动的影响):⼤大规模的隆隆起,⽔水平岩层形成⾼高原;被分割形成⽅方⼭山、桌⼭山;丹丹霞地貌2)倾斜构造(岩层经过构造变动以后,岩层⾯面与⽔水平⾯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常是褶皱的⼀一翼,断层的⼀一盘):单斜地貌(单⾯面⼭山和猪背脊)3)褶皱构造(岩层受⽔水平挤压⼒力力的作⽤用⽽而发⽣生的波状塑性变形):背斜、向斜、地貌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意义:是地壳中发育最为⼴广泛的构造形式之⼀一,⼏几乎控制了了⼤大中型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矿藏的⽣生成有关;⽯石油;地下⽔水4)断裂构造(岩⽯石在应⼒力力作⽤用下发⽣生变性,当应⼒力力超过⼀一定的强度时,岩⽯石发⽣生断裂,甚⾄至沿破裂移动,使岩层的连续性、完整性受到破坏):劈理理:岩⽯石沿最⼤大剪切应⼒力力作⽤用⽅方向发育的⼀一组细⽽而密集的剪切裂隙;节理理:岩⽯石⾯面破裂,两侧岩层⽆无明显移动;断层: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意义:控制矿床;制约⼯工程建设;地震形成的背景⽕火⼭山和地震⽕火⼭山爆发的好与坏:泥泥⽯石流、酸⾬雨、⽕火灾、⽕火⼭山灰肥沃⼟土地、⽕火⼭山旅游景点、⽓气温变化地震灾害特点:瞬间发⽣生、破坏剧烈烈、次⽣生灾害严重、监测预报困难、社会影响深远第四章:⼤大⽓气圈⼤大⽓气圈的重要性:⼤大⽓气圈具有温室效应,致使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升⾼高,温度的⽇日变化、年年变化减⼩小,形成适宜于地球上⽣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参与⽣生命的活动过程;物质与能量量交换的环节⼤大⽓气的组成:由多种⽓气体的混合物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大⽓气体积的99%)。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是指因地球的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

大气圈中的气体主要集中于地表以上18km的范围内,往上气体变得极为稀薄。

由地表往上可分为五个次级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扩散层(散逸层)。

对流层:平均厚度12km,含大量水蒸气和尘埃。

表现为强烈的对流。

风、霜、雨、雪、雹、雾等气象现象均发生于此层。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地表以上55km的范围。

大气呈水平运动。

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无天气现象。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地表以上85km的范围。

大气呈对流运动。

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暖层:从中间层顶到地表以上800km的范围。

内部存在多层的电离层,也称电离层,强烈反射无线电波。

扩散层:从暖层顶到外层空间。

物质多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

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的部位。

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大范围的运动状态。

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大气周而复始的运动特点。

(蓝色的天空:这是由于大气中一些非常细小物质成分,如气体、粉尘等,它们的直径较阳光的波长小得多,因此,蓝色的散射量较之于其它任何一种颜色能更多的被选择散射。

这种散射称瑞利散射)( 地球自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一种作用于地表一切运动物体的力。

结果是沿前进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2、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由水体构成的连续圈层。

水循环的方式有:海洋与大陆间的循环;地表与地下间的循环;生物体与周围空间的循环;圈与大气圈间的循环。

3、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地球表面特征1、大陆地形丘陵(高低不平,相对高程在200米以下的小山丘。

)平原(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高原(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上表面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是高原或山地中央低平(平原或丘陵)的地区。

)洼地(陆地上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区(如新疆鲁克沁洼地为-155m))2、海底地形三大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1)、大陆边缘:2)、大洋盆地(海洋的主体部分)3)、洋中脊(屹立于大洋底部的巨大“山脉”延伸于各大洋。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为了保护它,人类做出了种种努力,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地球。

但是,这些行为都必须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并且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

一、自然环境资源系统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致使环境污染和破坏。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日益加重,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因此,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

1、自然环境资源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其中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因素。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工业迅速发展,各类污染排放量越来越多,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加上不合理地开发,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各类矿山及尾矿的贮量也越来越大,并将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工业废气、废水、废渣进入水体后,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中藻类等植物疯狂滋长,水面发臭,鱼虾死亡,水生动物的生命受到威胁;许多城市缺乏必要的生活和卫生垃圾的处理设施,任其随意倾倒,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在农田施用农药,杀死了害虫,破坏了天敌,而杀伤了益虫。

土壤的污染更为普遍,尤其是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超标的农田减产几乎达到50%。

土壤污染造成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极大关注。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把眼睛紧紧盯着自然资源,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目前,地球上许多资源已经枯竭,或者数量减少。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世界上很多物种就会灭绝。

地球承载着人类,承载着生命,它的资源总有用尽的时候,然而,为了地球上的资源,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她。

一个健康的环境才能有充足的食物,更能满足我们的生存。

四、社会调控系统。

人类通过调节可控制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

一般说来,可分为两种方式: 1、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主要是指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实施的干预和调节。

它通过法律、法规来协调社会各部门的利益关系。

在自然环境问题上,还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行政管理。

例如对水、大气、海洋、森林等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对野生动物、自然遗迹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耕地、矿产、水流、交通等建设项目的审批和实施等,都要受到宏观调控的制约。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质学(geology)研究的主体对象也是固体地球,当前主要是研究固体 地球的表层——地壳或岩石圈。地壳或岩石圈的厚度一般为几十到二百公里 左右,与地球的半径(6371km)相比只是一个很薄的表壳。这一薄壳之所以 成为地质学当前研究的主要对象,一方面是出于实际需要,因为这一层与人 类的生活、生产及生存都直接相关;另一方面是受现时人类能力的限制。人 们可以直接观测和研究地球表层,但现阶段人类尚无能力对地下深处进行直 接研究。钻井取样是目前人们获取地球较深部物质进行直接研究的唯一途 径,但由于受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钻井所能达到的深度是有限的。目前世 界上最深的钻井(12.5km)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的科拉半岛,这一深度尚不足 该区大陆地壳厚度的二分之一。可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学研 究的对象将不断向地球的深部(如地幔、地核)扩展。
地球科学概论
绪论
第一节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 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 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 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 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 (geoscience)。
地理学(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理环境及其结构、 分布和演变规律,并涉及到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一 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 形、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地志学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和社会与自然地形、地理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与聚落地 理学、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涵盖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地质学等领域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本文将通过对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的介绍,探讨地球科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学科,它包括地球的形成、演化、构造、物质组成、能量循环、生物多样性等内容。

通过研究地球科学,人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环境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现象,包括地震、重力、磁场、地热等。

通过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方式,为地震预测和资源勘探提供依据。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上各种物质的组成、分布和变化,包括地球的元素组成、矿物质、岩石、水体、大气等。

通过对地球化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了解地球上的化学循环和环境污染问题。

地球生物学研究地球上的生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古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

通过地球生物学的研究,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揭示生物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构造、历史演化和地质作用,包括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古生物学等。

通过地质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地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解读地质记录中包含的地球历史信息,为地质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科学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球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对地球环境的全面了解,有助于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其次,地球科学为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促进能源、矿产等资源的合理利用。

此外,地球科学还为地震灾害预测、气候变化研究等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之,地球科学概论涉及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对我们正确认识和保护地球环境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重视地球科学的研究,提高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总学时:80(自学64、面授16)教材版本:地球科学概论,缪启龙等编著.气象出版社(2001)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1 地球与宇宙:1.1.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1.2 地球与太阳;1.1.3 地球的卫星;1.1.4 地球运动1.2 天球与天球坐标系:1.2.1 天球;1.2.2 天球坐标系;1.2.3 太阳在天球坐标系中的视运动1.3 时间的计量:1.3.1 时间的概念;1.3.2 恒星时与太阳时;1.3.3 地方时与标准时1.4 季节与昼夜:1.4.1 太阳高度与季节;1.4.2 昼夜长短的变化1.5 太阳能量在地球上的带状分布说明:本章为重点章节,主要介绍日—地关系、地球在天球坐标系中的视运动及其计量方法、季节变化等,能使读者初步了解地球上能量收支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上自然资源、地貌特征分布规律。

难点是天球坐标。

第二章地球大气2.1 地球大气的组成 2.2 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 2.3 大气的运动 2.4 主要的天气系统 2.5 地球上的气候带说明:本章介绍大气的结构及运动,使读者对大气运动、天气、气候的一般知识有初步了解。

重点是大气运动、天气活动及气候带。

难点是天气系统。

第三章地球构造3.1 地球的圈层结构:3.1.1 地球的内部构造;3.1.2 地壳运动;3.1.3 地壳的演变。

3.2 大地构造学说:3.2.1 板块学说;3.2.2 大陆漂移说;3.2.3 地槽—地台说;3.2.4 地质力学学说 3.3 火山与地震:3.3.1 火山;3.3.2 地震说明:本章主要是阐述地球圈层结构,重点阐述大地构造学说、火山、地震,有利于学生理解大地构造、火山、地震与天气气候、地表环境之间的联系。

难点是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章地球表面概况4.1 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演变:4.1.1 现代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4.1.2 地球形态的演化;4.1.3 地质年代 4.2 地形形成的基本规律及地貌表现:4.2.1 地形形成的动力;4.2.2 流水地貌;4.2.3 岩溶;4.2.4 干燥区地貌;4.2.5 黄土与黄土地貌;4.2.6 海岸地貌4.3 世界地形:4.3.1 世界地形总论;4.3.2 亚洲地形概述;4.3.3 欧洲地形概述;4.3.4 南、北美洲地形概述说明:本章为重点章节,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有其自身形成规律,其中气候是重要的因子,而地形又对气候、大气运动、地表环境有重要影响,所以本章还特地对世界地形作一扼要的介绍。

地球科学概论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球科学的学科体系一、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二、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体系地质科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各种地球物理场进行观测,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地理科学: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

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和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大气科学:研究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和气候过程,尤其是大气的各种物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空间物理学: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宇宙空间环境中物质组成、运动规律和各种物理现象的科学。

主要是利用空间飞行器直接探测和研究宇宙空间中的物理过程的学科。

第二节地球科学的特点全球性与区域性:地球科学全球性的特点使得各国地球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受到局限,往往需要大范围的合作才能够全面地了解地球;另一方面是地球内部实际观测的难度,目前只能通过地球物理手段进行间接的了解。

时空尺度的差异性:地球形成自今大约经历46亿年的演化,而这些历史很难通过实验加以证实,通常采用的是将今论古的方法。

研究方法内容的多学科性:地球科学涉及学科门类繁多,因此需要建立有特定目标,多学科专家共同合作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的合作。

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单学科的片面性研究。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的概念宇宙是物质世界宇宙空间无边无际宇宙时间无始无终总星系半径150亿光年,约有10亿个星系,太阳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

二、太阳系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受它引力支配而环绕其运动的天体所构成的系统。

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系吸引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慧星绕日运行。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An Outline of Earth Sciences)是为地学类相关专业编写的地质学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用书。

全书共19章,包括宇宙与行星地质学、元素与矿物、岩浆作用与火成岩、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地质年代和地球演化史、地震与地球层圈、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风化与剥蚀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与冰川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与海洋地质学、湖泊与沼泽、风与荒漠、块体运动、人类生存与地球环境等内容。

对地球科学概论的认识

对地球科学概论的认识

对地球科学概论的认识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涵盖了地球系统各个层面的学科,包括地球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地形地貌、气候气象、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研究对象与任务、发展现状与趋势、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分支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和技术、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及未来发展与挑战等方面,对地球科学概论进行深入探讨。

一、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系统,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地球上的生命活动等。

其任务是通过对地球系统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地球系统的运行规律,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防灾减灾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球科学概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尤其是在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科学等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

当前,地球科学概论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未来,地球科学概论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综合性、全球性和可持续性,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更多支持。

三、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地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许多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例如,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循环、地貌形态、气候系统、生物群落等。

这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是理解地球系统运行规律的基础,也是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

四、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地球科学可以划分为多个分支学科,包括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科学等。

每个分支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如地球物理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规律,地质学则关注地球上岩石的组成和演化过程。

这些分支学科的深入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地球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五、地球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球科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地质学在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地理学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控等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沼泽的形成过程(P153)沼泽形成水分状况是沼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气候和地貌条件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地表水的数量和分布。

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空气湿度大,于是在一些平坦的低地上和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湖区(如北美、北欧、西欧)和低地或新构造运动缓慢沉降区、冻土区,由于排水不畅,地表可常年处于过湿状态。

这种过湿状态改变了土壤通气状况,抑制了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破坏了土壤和大气、植物之间的正常物质交换,使得在这种缺氧条件下,土壤中矿物质的潜育化过程和有机物质的泥炭化过程得到发展,因而形成了沼泽。

热带地区气温高,植物残体分解快,不利于泥炭的积累。

但在雨量多、湿度大、植物的生产量高、常年积水的低洼地也能形成泥炭。

因此,水分条件是形成沼泽的首要条件,地貌是形成沼泽的基础。

沼泽化过程包括:水体沼泽化一般发生在风浪小的浅水湖泊和流速缓慢的小河中。

从丛生植物开始,其形成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植物呈带状从湖岸向湖心侵移,这种沼泽化过程发生在浅水湖或河道中。

初期在湖底有藻类和浮游生物的残体与泥沙一起沉积在湖底形成腐泥。

腐泥不断加厚使湖泊渐浅,带状分布的高等植物也依次从湖岸向湖心推进。

大量的植物残体积聚在湖底,在水下缺氧条件下,形成了泥炭。

泥炭一层层增厚,湖水变得更浅,最后整个湖盆变成沼泽。

另一种方式是植物呈浮毯状从湖岸向湖水面蔓延,这种情况常发生在风平浪静的陡岸湖泊或流速缓慢的河流。

在湖岸或湖底生长着浮水植物,如睡菜、漂筏苔草、毛果苔草等等。

其根状茎浮于水面,交织成网状,向湖面蔓延增厚,形成“浮毯”。

有时“浮毯”被风吹散变成“浮岛”,“浮”岛”相接时湖面缩小,残留的水面,称为“湖窗”。

“浮毯”底部的植物残体脱落于湖底形成泥炭,泥炭与“浮毯”之间,常有静水层,最后静水层消失,整个湖盆被泥炭填满。

森林沼泽化林区的河谷和缓坡山麓或平缓的分水岭,常有潜水以泉或慢流方式渗出,造成地表过湿。

其上生长苔草等喜湿植物,随后地面枯枝落叶和草丘栏截并保持大量地面径流,水分下渗,致使钾、氮、钙、镁等元素被淋溶而铅、铁、锰物质在土层下积聚,形成不透水层,造成土壤过湿,植物残体在缺氧条件下,形成泥炭,发育为沼泽。

森林附近的湖泊沼泽化或草甸沼泽化过程扩大了地表积水面积或抬高了林地地下水位,使土壤过湿;在地形平坦的采伐迹地或火烧迹地,由于森林被毁而蒸腾减少,破坏了土壤和水分平衡,造成地表积水;这些都会引起森林沼泽化。

草甸沼泽化关于草甸沼泽化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植被的天然演替(由禾本科的根状茎植物经过疏丛型植物到密丛型苔草)的必然结果,另一种认为是土壤缺氧条件造成的。

地表常年过湿,是草甸形成沼泽的必备条件。

由于地表过湿,大量的植物残体得不到充分分解。

植物残体和腐殖质阻塞了土壤孔隙,缺氧的土壤条件导致泥炭的形成。

禾本科植物逐渐被密丛型苔草所代替,于是出现了沼泽。

2、冰蚀悬古的形成过程(P120)经冰川作用的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称冰蚀谷。

由于拔蚀作用和锉磨作用的联合效应,冰川谷受到强烈的挖掘与刨蚀,使谷地不断加深和扩,宽,而且切去突出的山嘴使之成为平直开阔的“u”形谷,也称为槽谷。

支冰川与主冰川的冰层厚度不等,有时相差较大,当冰川退走后,支谷高悬主谷壁上,称悬谷。

3、生物演化有哪些特点(P198)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表明,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

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1. 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2. 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

3. 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

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

除进步性发展外,生物界中还存在特化和退化现象。

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学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对某种环境条件的特异适应。

这种进化方向有利于一个方面的发展却减少了其他方面的适应性,如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

当环境条件变化时,高度特化的生物类型往往由于不能适应而灭绝,如爱尔兰鹿,由于过分发达的角对生存弊多利少,以至终于灭绝。

对寄生或固着生活方式的适应,也可使机体某些器官和生理功能趋向退化。

如有一种深海寄生鱼,雄体寄生在雌体上,雄体消化器官退化,唯有精巢特别膨大,以保证种族繁衍。

有些研究者对进化的进步性表示怀疑,认为进步性不是进化的基本特征,也不是进化的本质。

科学研究证明,进化不全都引起进步,进化过程中也有退化,但从有机界总的进化过程看,进步性发展是进化的主流和本质。

4、基岩海岸的海蚀地貌特征(P134)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

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

海蚀多发生在基岩海岸。

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亦有重要影响。

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概况主要分布小港——算山一带及大榭岛西南侧。

大连小平岛一带是我国基岩海岸侵蚀地貌最典型地段,海蚀崖悬垂陡峭,最高达40米~50米。

海蚀柱似桅樯般地耸立于岸边,而海蚀洞穴晶莹地点缀其间,如同一幅绮丽的画卷。

凡是基岩海岸的地方均可看到海蚀地貌,只有发育完全或不完全的区别。

海蚀崖海蚀崖多见于岸坡较陡、波浪作用较强烈的岸段,尤其是在岬角和岛屿处最为广泛。

分布地带:主要分布小港——算山原油码头间的长跳嘴、狮子山、炮台山、杨公山北侧,大榭岛北侧亦见。

崖壁陡峭,最高20~30米。

海蚀柱有的是由于海蚀洞上部被侵蚀坍落逐渐形成的;有的原是海岛被侵蚀而成的;有的原是岬角,其后侧被侵蚀掉则成孤岛,最后继续遭侵蚀而形成海蚀柱。

分布地带:分布杨公山西北缘、中门柱和黄蟒岛周围。

中门柱山最为发育,高数米,似烟囱立于海中,有的似石林。

海蚀洞穴一般在海蚀崖、海蚀柱、岬角和海岸岩石的构造裂隙部位通常发育着海蚀洞穴等地貌形态。

又称海蚀槽,海蚀岩岸与海面(高潮海面)接触处受海蚀作用形成的断续凹槽。

深度大于宽度的称海蚀洞,深度小于宽度者称海蚀龛(sea chasm)或海蚀壁龛(wave cut notch)。

多位于海蚀崖和浪蚀台前缘陡坎基脚处。

中国北方的基岩海岸带有不同高程的海蚀穴,是海岸抬升的重要标志之一。

分布地带:见于长跳嘴、杨公山、大黄蟒岛及大榭岛北侧,出露于高潮位以上。

海蚀台地县内所见可分三级:一级海蚀台地分布长跳嘴、毛礁及大榭岛整个海岸段,多为平顶礁,高潮时淹没,低潮时露出;二级海蚀台地在杨公山、中门柱、大小黄蟒岛西北侧,高出潮位3~5米;三级海蚀台地仅在杨公山北侧见到,比二级海蚀台地高出5~6米。

5、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其依据(P13)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同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渡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构成,合称为岩石圈。

划分依据地震波6、地下水过饱和沉积主要原因(P115)产生过饱和沉积的原因主要有:(1)水分因挥发或蒸发,以及吸附或参与他种化学反应而散失,使其中所含的某些元素达到过饱和;(2)由于压力的变化,能引起不同元素溶解度的辩护额,达到过饱和而沉淀(3)温度变化对化学反应更为敏感,一般表现为温度升高,溶解度增高,化学反应加快。

7、干旱气候区盐湖沉积过程如何(P153)分布在干旱地区的湖泊多为不泻水的咸水湖。

这里,化学风化不彻底,被搬运进湖泊中的物质以易溶盐类为主,如NaCl、KCl、Na[OH]、K[OH]等。

由于湖水不断蒸发,盐分不断积累,淡水湖可逐渐咸化而变为咸水湖。

湖水中含盐溶液的浓度常可达到过饱和而发生沉淀;由于湖水含盐高,故湖泊不能有显著的生物沉积;又由于周围地面流入湖中的水量少而不能带来大量的碎屑物,只是风和洪流可将一些碎屑物搬来。

因此,湖泊的沉积以化学沉积和蒸发岩为主,机械沉积退居次要地位。

各地区湖水所含盐类不同,故盐类的沉积也不相同。

湖泊中常可含有多种盐类,在湖泊中发展的不同阶段可按盐类溶解度大小依照如下顺序沉积:碳酸盐沉积阶段碳酸盐沉积阶段:湖水在逐渐咸化过程中,当含盐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湖水中溶解度最低的碳酸盐类首先达到过饱和而结晶沉淀。

其中以钙的碳酸盐最先,镁和钠的碳酸盐次之,而钾的碳酸盐最后。

常见沉积物有方解石、白云石、苏打和天然缄等。

其中最有经济价值的是苏打和天然缄,因此这种湖也叫盐湖。

硫酸盐沉积阶段当碳酸盐结晶析出后,湖水继续蒸发进一步咸化,含盐度增大,溶解度较大的硫酸盐可逐渐达到过饱和而发生沉淀,沉积物主要有石膏和芒硝等。

这类湖称作苦湖。

氧化物沉积阶段当硫酸盐析出和湖水进一步浓缩后,湖水几乎成为卤水时。

氯化物便可发生沉淀。

首先是氯化钠沉淀、然后是氯化镁和氯化钾沉淀。

它是标志盐类沉积的最后阶段。

常见的沉积物有岩盐(NaCl)、钾盐(KCl)和光卤石。

这类湖叫盐湖。

在我国西北部有广泛的分布。

上述盐类沉积顺序不仅表现在垂直剖面上,也可以表现在横向分布上。

例如,柴达木盆地边缘的一些小盐湖,从湖岸到湖心的盐类沉积表现为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的顺序,形成同心环带分布现象。

当然这一顺序并非在每一个湖中都这么明显。

8、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P84-(P89))9、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P32)10、风蚀作用的方式及其主要产物(P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