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问题整理
发展经济学重点
发展经济学重点总结(本重点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喜勿喷)简答题1.什么是“荷兰病”,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荷兰发现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政府决定大力开采,使得短时期内大量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入到这些行业,经济一时繁荣。
人们财富积累的同时加大对进口品的需求,使得荷兰国内相关的工业受到发展限制,随后由于国际能源市场大幅波动,经济增长态势由此崩溃。
故称“荷兰病”,亦称“资源诅咒”。
现在所称“荷兰病”,一般是指一国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衰落的现象。
(2)产生的原因:“荷兰病”主要由政府错误政策引起1)初级产品出口收入激增,因外汇过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引起本币升值。
2)如果不相应降低汇率,本币升值抑制出口,工业制成品竞争力下降,出口不振,收入和利润减少,失业激增。
3)初级产品出口的兴旺被其他部门生产萎缩抵消。
4)政府从出口天然气所得大量税收主要用于增加公务员工资而不是基础设施和其他出口部门。
5)一旦初级产品出口下降,经济增长徒然下降,甚至出现持续停滞和衰退。
2.罗斯托经济增长的6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指牛顿科学产生以前的社会)界定:指牛顿科学产生以前的社会。
旧中国的各个王朝,中世纪的欧洲、中东和地中海等。
现在非洲一些国家仍处于该阶段。
特征:1)没有现代科学技术;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生产方法原始;3)社会结构僵化而缺乏弹性,社会等级之间很少有纵向流动性;4)思想观念消极无为,与宿命论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质:1)产出增长缺乏持续性,2)虽然在特定时期也可能出现繁荣,但紧接着却是危机和衰落。
(2)起飞前提阶段(包括处于转变过程中的所有社会)界定:包括处于转变过程中的所有社会。
最初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西欧开始的。
由来:1)在西欧,进入前提阶段是由其内部因素引起的,如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地理位置、社会政治结构等因素。
2)而在现代史中,大部分传统社会是由先进社会外部入侵而进入的。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发展经济学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⑦生态环境恶化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经济发展问题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换句话说,不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3、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
当时的历史背景:第一,二战后不久,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和附属国相继在政治上获得独立。
第二,二战后,许多国家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世界被分成了两大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
第三,二战后不久成立的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组织收集和编纂了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统计资料,定期和不定期地发表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
第四,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也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和贸易。
4、发展经济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理论观点有什么不同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
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
强调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60-80年代初的新古典主义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80年代以来的新制度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更多的强调制度、政治、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一时期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的研究也很流行,被称为新增长理论。
发展经济学重要简答题
发展经济学重要简答题问题一: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过程、原因和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如何实现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发展经济学综合了经济学、社会科学和政治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以深入了解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
问题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1. 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经济增长的原因、影响和实现方式,探索如何促进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贫困与收入分配:研究贫困的原因和解决贫困的政策措施,关注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探索如何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3. 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社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和政治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推动实现绿色、低碳经济。
问题三: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性是什么?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解决贫困和促进人的发展: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解决贫困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促进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经济增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3. 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帮助我们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
4. 提供政策建议: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指导,推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经济学对于理解和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经济学复习整理完整版
发展经济学复习整理完整版1.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等。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关注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中,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储蓄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瓦尔拉斯模型则强调均衡增长。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则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创新和知识的累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罗默模型和卢卡斯模型是其代表,强调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理论则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强调制度、政治因素、财政政策和外部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其中,依赖理论和现代化理论是其代表,前者认为国际关系和外部环境对发展的影响很大,后者则认为现代化是发展的关键。
2.发展经济学政策经济增长政策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投资、技术创新和贸易自由化等。
财政政策是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来实现宏观调控的政策,包括资源配置、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
产业政策是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而实施的政策,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支持和地区发展等。
金融政策是为了解决金融问题和促进资本流动而采取的政策,包括金融市场发展、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等。
3.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工业化模式、农业现代化模式和服务业发展模式等。
工业化模式是追求工业化发展的经济模式,主要关注制造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农业现代化模式是农业发展的经济模式,主要关注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村经济发展。
服务业发展模式是发展服务业的经济模式,主要关注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服务业的质量、效益等。
4.发展经济学中的问题与挑战总之,发展经济学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学科,涉及到经济理论、政策和实践等方面。
通过对经济发展理论、政策、模式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复习整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为实现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更好的贡献。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35=15分单选120=20辨析62=12 简答76=42论述二选一111=11发展经济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①罗斯托“起飞”理论:他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高额消费、追求生活质量;要实现经济起飞,他认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条件一:较高的资本积累率条件二:建立和扩展主导部门有关联效应条件三:合理的政治、社会制度②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等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③库兹涅茨效应:假定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之前是平等的:初始阶段,收入分配出现不平等;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均的状况逐渐缓解,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收益差别缩小后,收入分配才变得较为平等;这一规律被称为“库兹涅茨效应” Kuznets Effect 为“倒U形曲线”;④物质资本:是指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存货、交通运输设施等在内的由有形的物质投资所形成的物质生产要素;⑤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资能有效地增加劳动者的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⑥智力外流:指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完成学业后的高级专门人才从母国迁移到其他国家定居或工作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⑦技术进步:新知识创造、新技术发明在社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并产生物质财富增值,从而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全部过程;包括: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管理方法的改进,以及社会生产者本身的知识进展;⑧技术创新:是由创新主体-企业所启动和实践,以成功的市场开拓为目标导向,以新技术设想的引入为起点,经过创新决策、研究与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扩散等环节或阶段,从而在高层次上实现技术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及其社会化和社会整合,并最终达到改变技术创新主体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社会行动或行动系统;⑨适用技术:发展中国家应根据理性判断,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本国国情的技术;适用技术可以是高级、先进技术,也可以是中间技术甚至低级技术,只要满足三个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发展中国家在技术选择时,要根据本国资源禀赋现状、社会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容量和技术吸收及创新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技术,以通过引进技术来推动技术进步,从而获得最佳效益,促进经济发展;⑩可持续发展:①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国际环境发展委员会,1978;②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联合国环境署,1989⑪二元经济结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个部门:传统的占优势地位的农业部门与刚刚开始起步的现代的工业部门;从地域上看,前者位于农村,后者一般位于城市;发展中国家这种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并存,就是二元结构;⑫农业剩余劳动力:边际生产率极低甚至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即使这部分劳动力分离出来,原有的有效劳动时间和产出量也不会减少,也不影响农业的发展;⑬平衡增长: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摆脱贫困落后状况,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⑭发展极:“发展极”是由先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功能,能够产生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促进自身发展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⑮倒U型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提出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⑯经济发展:指经济的总量和人均产出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产品及生活质量、环境与生态变化、社会政治体制、文化法律、观念和习俗的变革;二:问答题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4、高度的、不断增长的失业和不充分就业水平5、二元结构明显及普遍的不完全市场与信息6、严重依赖初级产品和农产品出口7、国际关系中的依附性和劣势地位8、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1.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2. 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在间接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类:一是技术,二是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二者的相互作用;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对经济增长最为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这无疑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加快;经济增长: 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等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 指经济的总量和人均产出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产品及生活质量、环境与生态变化、社会政治体制、文化法律、观念和习俗的变革;区别:经济增长内涵较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经济发展既是质也是量经济增长的非充分性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必要性经济发展的外延的动态性经济增长是手段,而经济发展是目的;3、简述哪些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绩P63-66一、生产要素严重短缺物质资本积累不足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教育水平的低下影响了人力资本的形成,进而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二、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增长,这需要依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本来就面临生产要素紧缺,投入不足的问题,这样,经济增长越发显得吃力三、结构性弱点工农业发展不均衡;外贸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国内需求结构畸形;四、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技术和思想的扩散不断加快;一方面,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与先进的激素;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不稳定;五、制度因素制度为经济增长提供政策导向作用;健全的制度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公平的、以规则为基础的环境 ;六、其他外部因素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环境因素 ;4、推导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关系式,并阐述其基本观点;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投资等于储蓄,I=S于是,I=S=ΔK两边同除以ΔY,得ΔK/ΔY = C= S/ΔY = sY/ΔY于是可以得 G =ΔY/Y = s/C这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基本方程式;由于C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因此储蓄和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主要思想: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惟一原因;基本观点:模型提出储蓄或资本的形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变量,一个经济的增长能力依赖于一个经济的储蓄能力,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储蓄水平、刺激资本积累来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该模型强调了经济不稳定的“内生性”,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就是其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并且这种不稳定的周期波动具有“累积”的效应;于是,政府的干预就是不可避免的了;5、推导索洛模型的基本关系式,并阐述其基本观点;1假设技术水平不变新古典模型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了一个总量生产函数:Y=fK,L=AKL1-这一公式表明,产出水平取决于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大小;同理,产量的增加就取决于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即:Y=f K, L根据假设,全部产出是由资本和劳动生产出来的,它们在全部产品中所占的比重是由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和投入量决定的,即:Y=MPPK K+MPPLLY= MPPK K+MPPLL两边同除以Y得:经济增长率:2考虑到技术进步以A / A表示技术进步率,则,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公式为:这一模型表明,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增长率、这两种要素各自在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以及技术进步的程度;基本观点:模式突出了市场调节的作用,并且强调资本—劳动比率的改变是通过价格调节进行,而不是依靠国家干预实现的,通过价格的调节使资本和劳动都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得以稳定增长;它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最重要的贡献的观点;突破了经济增长理论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想,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资本积累的作用,开始重视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开发、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6、简述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经济起飞的三个条件是什么1.传统社会人均产量水平存在一个最高限度,经济技术生产率的进步非常有限;一般不得不把大部分资源用于农业生产;2.经济“起飞”准备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包括处于转变过程中的所有社会;a.一般由较为先进社会从外部入侵开始;b.动摇传统社会,加速其解体;c.引进先进思想和观念;该阶段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反对传统的地区性地主集团和殖民政权;3.“起飞”阶段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经济起飞的条件:条件一:较高的资本积累率:生产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条件二:建立和扩展主导部门有关联效应: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条件三:合理的政治、社会制度: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主要特征: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增长,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结构本身所经历的变化,归根结底又表现在技术的吸收和扩散;4.走向成熟阶段成熟,指超越初始工业,能够吸收和有效的采用现代技术的最新成果;起飞之后是一段长时期持续的增长,产量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白领人口比重增加;更多社会资源用于社会福利和保障,便宜的大众化的汽车可以购买到;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人们更希望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去拼命地赚钱;主导部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包括教育、市政、保健、环境、旅游等各种艺术追求和人的自身精神发展;7、我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试谈中国如何有效的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1.人口问题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口增长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人均消费水平的硬约束;除了数量以外,人口结构不合理和人口素质低下,也是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目前,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国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2.资源问题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按13亿人口平均计算,我们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除了资源相对短缺,我国自然资源和人口的地区分布还很不平衡;我国不仅资源相对短缺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存在着资源开采和利用不合理的问题,资源的开发过度与开发不足并存;3.生态环境问题人口膨胀,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当前环境问题已经不是能否造福子孙后代的问题,而已经是当代人是否能安然度过的现实问题;因此,只有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中国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时还有提高人口素质;2.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基本的战略之一;3.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发展模式为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模式;变先建设后治理的做法为经济建设、资源利用、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的有机结合;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实施的;只有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贯彻和落实;5.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我国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为走可持续发展发展道路进而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这就要求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并切实把它落实到实处;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世界经济日益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新格局下,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把人类命运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在这种形势下,任何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国际环境合作成为我国新的推动力和突破口8、简述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关键因素,但不能是“惟资本论”;2.资本的配置是资本有效发挥的条件;3.资本与劳动的比例也是资本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4.重视物质资本的同时,也要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5.也要重视资本制度的建设;9、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P9910、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就业战略P1071.在劳动力供给方面:降低人口增长率是最根本的措施;2.在劳动力需求方面:1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2实行城乡平衡发展战略3消除要素价格扭曲现象4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技术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11、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⒈改善资源配置:通过改变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及资源结合方式⒉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⒊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⒋开发出新的产品和劳务⒌引起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12、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引进技术主要有哪些途径必要性:P139-140途径:P142-14313、试述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托达罗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并以此理论探讨如何更好的解决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刘易斯无限剩余劳动供给的人口流动模式的要点:第一,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差异;第二,工业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收入水平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流向工业部门的动因;第三,只要农业存在着剩余劳动,工业就可以得到无限劳动供给,并在工资不变的条件下,扩大生产,积累利润,再扩大生产;第四,农业剩余劳动被工业吸收完之后,劳动生产率将逐步提高,收入水平也将逐步提高,对工业来说,劳动供给将变得有限弹性;拉尼斯和费景汉: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型的最大改进,是将农业部门的发展纳入了分析范畴;拉尼斯和费景汉把农产品支持看作为农业剩余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拉尼斯和费景汉建立了一个包含工、农两部门共同发展的人口流动模型;这个模型把经济发展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伪装失业者被工业吸收的阶段以及农业现代化的阶段;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型没有区别;在这一阶段,经济中存在着隐蔽性失业,即相当一部分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或接近于0,而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第二阶段,工业部门所吸收的劳动力是一些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低于农业部门平均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三阶段,当农业中全部的剩余劳动力都被吸收到工业部门就业以后,经济就进入了第三阶段;托达罗模型的内容:吸引农民进城的是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城乡实际工资差异在城市找到工作机会的可能性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迁移者可以考虑城市、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就业机会,选择其中能带来最大预期收益的迁移;预期收益可用城市实际工作率和迁移者在城市获得工作的概率来计算;也就是说,劳动者比较在城市的预期收入和农村的现有收入,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他就可能选择迁移;如何更好的解决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一引导农民走城镇化道路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二优化农业结构,挖掘农业自身潜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容量托达罗指出,超过城市就业机会增长率的人口迁移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是:仅仅依靠工业扩张是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的失业问题的,必须制定综合性的农村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转移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而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自我吸收;三乡镇企业仍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乡镇企业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当前乡镇企业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保证乡镇企业持续增长和就业容量不断提高的关键;四为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体制与制度条件1、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2、政府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3、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这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治本之策;4、以制度创新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城镇建设体制的创新进行户籍制度的创新进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创新14、简述佩鲁发展极理论的主要内容;该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先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集聚,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果,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发展极”,通过具有“发展极”这些地区的优先发展,可以带动邻近地区的发展;“发展极”是由先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功能,能够产生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促进自身发展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发展极”的作用:1技术的创新和扩散2资本的集聚和输出3 产生规模经济效益4形成“团块经济效果”“发展极”的形成需要的条件:第一,必须存在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第二,必须具有规模效益第三,必须有适当的周围环境,便于投资和生产“发展极”理论的政策含义: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发展极”,通过“发展极”自身的发展和对其他地区或部门的影响,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发展极”的形成的途径:一是由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聚集发展而自动产生“发展极”;另一是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来主动建成“发展极”;15、试比较平衡增长战略与不平衡增长战略的异同;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摆脱贫困落后状况,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赫尔希曼在1958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指出了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并相对应地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1、平衡增长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各有其优缺点;平衡增长理论强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却忽视了大规模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的不现实性;不平衡增长理论强调资源配置效率和部门间的联系效应,却忽视了不平衡增长所造成的结构失衡等严重后果;2、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是对立的,但有一定的联系;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考虑问题的;。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 北京大学出版社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第2章人口和经济发展它假设社会中存在一个刚好可以维持个人生存的生存工资,如果一个人的收入低于生存工资,则他就无法存活。
2.只要收入高于生存工资,多余的收入就会被用作人口的再生产,人口就会开始增长,而且,人口增长速度是多余收入的增函数。
3.收入的多寡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长也是有限的。
↑。
由第三个假设,自然资源是有限,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减的,人均收入↓。
此时,人口仍然在增长,但是速度下降,直到人均收入下降到等于生存工资为止,↓。
由第三个假设,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增的,人均收入↑。
人口下降速度减缓,直至回归增长为零的状态。
因此,在短期内,人口增长会呈现出上下波动,但在长期,人均收入将保持在生存工资的水平上,人口没有增长。
我们说经济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则其速度会不断下降,直到等于零为止;反之,如果人口处于下降状态(即速度小于零),则其下降会减速,直到等于零为止。
这样,人口增长速度在长期将等于零,同时,人均收入等于生存工资。
稳态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因为它是一个没有人口增长、且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
即使资源的物理总量不变,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将提高产出水平,从而缓解资源的有效约束(也不再完全取决于人均收入),而是取决于父母的生育计划.耐用消费品,能够给父母带来持续的快乐。
2.子女长大以后可以给父母提供养老保障,“养儿防老”调父母时间投入的机会成本。
这个成本取决于父母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工资,或是自我雇佣所能获得的收入。
的,因为孩子像其他耐用消费品一样,对他们的“消费”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孩子越多,再生一个孩子所能带来的效用下降。
2.从孩子带来未来收入的角度来看,生孩子的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因为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
养育更多的孩子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父母的现期消费就要减少。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较低的消费水平上,收入的边际效用较高;因此,对孩子投入更多的金钱就意味着父母由现期消费下降带来的效用损失在边际上增加。
[精品]发展经济学考试复习重点.doc
发展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第二,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应采取什么政策来推进经济更快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和采取的发展政策有哪些借鉴意义,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二、发展中国家及特征(1)收入水平低下。
(2)生活水平低下:住房,医疗,受教育程度低,精神状态差。
(3)生产率水平低下。
(4)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
(5)失业问题严重,劳动不得其用。
(6)农业部门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
(7)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
(8)二元经济结构显著。
(9)在国际关系中处于脆弱地位。
三、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人类发展的含义及其关系1、经济增长定义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增加。
2、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1)投入结构的变化。
(2)产出结构的变化。
(3)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
(4)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分配状况的改善。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和复杂得多。
当然,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就是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或必要条件。
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4、经济发展的度量物质生活质量指数:这个指数是由莫里斯-D?在1979年提出来的。
缩写为PQLI,叫做物质生活指数,这个指标的构成是,一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
第二章一、“大推进”战略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在20世纪40和50年代提出来的, 指在工业部门中的各个行业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求在短时期内启动停滞经济,迅速推进工业化。
二、“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贫困,不是因为这些国家国内资源不足,而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和反作用并且使穷国维持贫困状态的“多种力量的循环集”。
而在这个多种力量的循环集中,最重要的障碍是经济落后国家资本积累的循环集。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8、收入分配的两种类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收入分配有两种类型:功能性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功能性收入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传统指之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要素)直接的分配。个人收入分配是指社会成员参与的经济活动。个人收入分配是由功能性新收入分配演变而来的,功能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收入的功能性分配决定着个人收入分配
洛伦茨准则:如果一条洛伦茨曲线的每一点均落在另一条洛伦茨曲线的右侧,那么前者比后者的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
假设曲线L(X)上的每一点都落在曲线L(Y)的右侧,根据洛伦茨准则,前者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高于后者。但可以发现,通过一个收入转移,L(X)曲线可以由L(Y)曲线得到,而这种收入转移是累退性转移。根据达尔顿准则,如果一种收入分配状态是由另一种收入分配状态经过一系列的累退性转移得到的,那么前者的不平等程度一定要比后者高。以上分析表明,洛伦茨准则与达尔顿准则是完全一致的。(P68页第三段)
物质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投资过程也叫资本形成过程,投资结果即为资本形成。 高储蓄率为资本形成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但是否会形成资本,这主要是取决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渠道是否通畅,而这个转化机制又决定于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完善程度,经济金融体制等在市场机制充分作用的条件下,产品市场总是均衡的,那时就有储蓄等于投资。资本形成的来源:
《发展经济学》重点作业参考答案
《发展经济学》 三、辨析题错误。
经挤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首要的物质条件,没有增长,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
反之,投有发展,长期的持续增长也是不可能的。
区别:经济增长侧重反映和体现财富与产出量的增加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有关经济方面关系的发展问题。
而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特别关心社会一般关系的发展变化问题,涉及到非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错误。
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是指经济社会结构性的转变,不仅包括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变和分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还包括产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的转变。
错误。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资本的推动作用要大于技术的推动作用。
错误。
资本来自于储蓄。
错误。
发展经济学中所说的物质资本(简称资本),其涵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并不相同。
错误。
人力资本主要指凝集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正确。
生育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生养孩子的数量取决于生养孩子的成本——收益分析。
教育妇女会导向较低的生育率,因为随着她们的教育带来更高的工资,把时间花费在生养孩子上面的机会成本在上升。
错误。
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模式宜采取资本节约型。
正确。
伪装失业,指劳动者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只需花费其工作时间的一部分就能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小于其工资率。
这是发展中国家非公开失业中最重要的失业形式。
正确。
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自然状态的或未加工过的资源可被输人生产过程,变成有价值的物质,或者也可以直接进入消费过程给人们以舒适而产生价值。
“资源”是一个动态概念,信息、技术和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把以前投有价值的物质变成正确。
农业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向工业部门提供了储蓄资金。
资本主义展初期往往通过“原始积累”的方式将农业资金转移到工业部门中,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早期也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来积累工业资金,所以说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相当数量的资本积累来自于农业。
正确。
人口在地理上的分散居住,导致人口过快增长,进而又导致分散居住的人口生产和生活对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破坏,而且治理的成本较高,居民分散居住和生产获得能源方式的成本比较使树木和草等植被现遭到严重破坏。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详解-27页文档资料
一名词: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经济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的科学。
2.经济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结构性的转变、经济社会质的方面的改善、国民经济量的增长和扩张。
3.发展经济学的任务:发展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
发展经济学应当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
发展经济学还应当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探索经济发展道路,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
4.人口的空间转移包括三个层次:国际间的移动;国内地区间的移动;城乡之间的移动。
5.就引起人口空间移动的因素而言,一般认为有:收入水平和由此所决定的生活条件、生活水平的显著差异;就业;自然环境和生态、气候条件方面的差异;社会环境方面的差异。
6.两种因素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即:推力因素;拉力因素。
7.发展中国家扩张就业的途径:调整就业的企业规模结构;增长、投资与就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张就业容量;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容量的扩张。
8.国内的储蓄而言主要来自: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家庭储蓄。
9.乐观的经济学家认为:知识的进展;人力资本的增长;产业和生活的技术进步会创造新的资源,会解决污染,寻求积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0.普通的生态系统都包括:阳光;非生命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
11.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专用化、社会化和区域化;农业生产制度和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
12.农业发展政策的种类包括:农业财政政策;农业信贷政策;农业价格政策;农业科技教育政策。
13.工业布局指向:运输指向;劳动力指向;其他指向(廉价电力指向;港口指向;水质指向)。
14.高科技产业部局类型:组织型;技术型;科学型。
15.对外贸易和工业化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
二.辨析题:1.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之后,发展经济学家们也并不是单纯地进行理论探讨,而是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状况,总结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探索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参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发展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题汇总
《发展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题汇总这种规定下,规模报酬是递增的;二.在索洛模型中,人口增长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因为人口增长使资本积放慢,因此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成反比关系,但罗默模型中,人口增加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为人口增长使潜在的思想生产者即发明家和创新者人数增加,而思想的增加带来经济的增长,所以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成正比关系;三.新增长理论放弃了新古典模型中技术外生的假定,强调大部分技术是生产者和个人旨在追去利润最大化时的投资产物,对技术给出了一个微观环境。
7、新增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什么意义?它的缺陷是什么?答:意义:1) 新增长理论认为人口增长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2)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由此,对当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增长的趋异的现象做了一个解释;3)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是由发达国家发明创造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实现追赶,但前提条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具备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工人的技能水平。
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发展教育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才能使后发均衡优势发挥出来。
缺陷:1) 新增长理论仍然以固定要素替代弹性和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2) 新增长理论的理论限制了新增长理论的应用,新增长理论仍然依赖传统的新古典的假定,而这些假定对第三世界经济往往是不适合的。
8、按照罗默增长与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什么?答:罗默认为生产要素应包括四方面: 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按接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 和新思想(按点子和专利权的数量来衡量)。
四个要素中以特殊的知识即新思想为最重要, 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知识能提高要素的收益, 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 从而使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
所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积累。
9、什么是后发优势?当今后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后发优势?答:后发优势:指后进国家相对于先进国家在发展中所具有的各种有利条件。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标题:发展经济学复习题引言概述: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学科。
它关注经济体制、产业结构、贸易政策、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五个部份,分别从经济体制、产业结构、贸易政策、技术进步和发展中国家的挑战等方面,详细阐述发展经济学的相关复习题。
一、经济体制1.1 请解释什么是市场经济体制,并举例说明其特点。
1.2 请解释什么是计划经济体制,并举例说明其特点。
1.3 请比较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
二、产业结构2.1 请解释什么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并分别列举发展中国家在这些领域的特点。
2.2 请解释什么是产业结构转型,并举例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型过程。
2.3 请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贸易政策3.1 请解释什么是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并分别列举发展中国家采取的贸易政策。
3.2 请分析保护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3.3 请分析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四、技术进步4.1 请解释什么是技术进步,并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2 请解释什么是技术扩散,并提出促进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
4.3 请分析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五、发展中国家的挑战5.1 请列举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2 请解释什么是贫富差距,并分析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5.3 请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应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和贫富差距的问题。
结论:通过对发展经济学复习题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相关因素。
经济体制、产业结构、贸易政策、技术进步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挑战等方面的知识将为我们在实践中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惟独通过不断学习和思量,我们才干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江苏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发展经济学重点考点整理
江苏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发展经济学重点考点整理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江苏省考研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内容,本文将对发展经济学的重点考点进行整理。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这些考点,考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发展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考试中的重点。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该全面理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理论模型和指标。
1.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等。
考生需要重点掌握这些理论的基本假设、分析框架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解释能力。
2. 发展经济学指标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时,常用的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人口增长率等。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分析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二、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该重点关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
发展战略包括传统模式、新自由主义模式、新兴经济体模式等。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战略的基本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
2. 经济政策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
考生需要掌握不同政策的基本内容、工具与方法,并能够分析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考试中的热点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该了解不同区域发展的特点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1.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与不均衡问题。
考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差异原因和相关政策。
2. 城市化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
考生需要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指标,以及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挑战。
四、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考试中的热点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该了解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内涵和相关政策。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doc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特征?答:①低下的生活水平②低下的生产率③高人口增长率④高赡养负担比⑤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⑥对农业牛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2、简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及其区别联系?答:经济增长: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而的变化。
(包括:①投入结构的变化②产出的变化③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的变化④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⑤文化教冇状况的变化⑥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变化)区别联系:经济增长内涵较窄,经济发展内涵佼宽;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又是一个质量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
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对能有经济发展。
如果出现有经济发展而无经济增长的现象,那-•定是个别的、短暂的、反常的现象,而决不是一般的、长期的、止常的现象。
但尽管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先决条件,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
3、实际生活质量指数: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由成人识字率、婴儿死亡率、预期寿命组成。
4、库兹涅茨效应(为什么呈倒U型)。
答:①内容:收入分配变化的规律:在经济增长的早期,收入分配趋于恶化;在经济增长的后期,收入分配趋于改善。
②经济增长首先在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发牛,在这个部门中,就业量小而牛产率和工资高,・Z 相比在传统部门中,就业量多而牛产率和工资低;在传统农业得到改造Z前,两个部门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而且扩大中的现代化工业部门中的收入不均现象乂可能比停滞的传统农业部门更严重;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工农业产业结构逐渐转变,人口的流动和就业量的变化使部门间的牛产率趋于缩小,从而使收入差距缩小。
5、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答: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是从世界经济进程的跨度研究经济的历史及其阶段划分的理论。
经济增长一般分为六个阶段是:①传统社会阶段: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②为起飞创造先决条件阶段:科学思想、社会、政治、经济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问题整理考试题型单选(11*1=11分)填空(16*1=16分)名词解释(3,14分)问答(4,8分)论述(3,31分)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一.发展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其他部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发展经济学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变化的独立的应用学科,应用性、综合性、整体性、边缘性是发展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科的特征。
独特性:发展经济学考察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重视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重视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①发展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区别:西方经济学在分析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时,假定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是不变的,它不考虑非经济因素。
联系:微观方面:都强调资源的稀缺性和有效配置;宏观方面:都把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作为长期的目标。
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在发展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
②发展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研究一般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研究层次高,考察因素少,较抽象。
揭示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本质和基本趋势,不直接回答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理论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考察因素较多,较具体,与现实生活贴近,还会涉及政治、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和具体行为方案的研讨。
③发展经济学与其他部门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只研究某一经济活动领域,如农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
发展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边缘性的特点。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长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
经济发展: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的经济增长,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伴随着产出增加而出现的产出和收入结构上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
(投入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状况、消费结构、文教、卫生健康状况、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变化)联系:①经济增长作为基础与前提(必要性)②经济增长的非充分性(有增长而无发展)③经济发展的外延的动态性*阿拉伯之春导致这些动荡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的专制统治、政治体制僵化、人权的侵犯、政府贪污腐败、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贫困;领导人长期执政,不思改革,政治经济分配不透明等等。
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困难,推动了革命运动的爆发。
三.发展中国家定义:(广义)非发达国家,即发展中国家(狭义)亚非拉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后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目前经济发展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民族和国家。
起源:①发展中国家具有相似的产生背景,大部分属于二战以后独立的亚非拉殖民地和附属国,政权独立,但经济落后,战后初期,这些国家被称为:落后国家、后进国家、欠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②20世纪5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60年代,这些落后国家开始选择不同道路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展中国家”这一概念开始出现。
(第三世界、南方国家、外围地区、穷国)分类:不同社会制度、条件(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条件)、发展思路、发展结果。
①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加坡、韩国。
②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③开始进入工业化的国家:中国、印度。
④极其落后国家:尼日尔、几内亚。
联合国的划分方法(12页):最不发达的最贫困国家、非石油出口“发展中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世界银行划分方法(13页):低收入国家和地区(≤1005美元)、下中等收入(1006-3975)上中等收入(3976-12275 )、高收入(≥1227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划分方法(113页):高发展程度、中等发展程度、低发展程度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划分方法(13-14页):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特征:①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②人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③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低④文化教育、卫生保健条件差,文盲率高⑤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本质特征)⑥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脆弱地位第二章发展经济学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科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64页)1、发展中国家的意愿: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兴起,政治上独立,经济上依附。
要实现发展经济的目标需要发展经济学2、发达国家的意愿:消除社会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将其纳入资本主义体系的轨道。
发达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3、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个人目的:很多发展经济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4、传统西经理论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失败:传统的西经与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存在根本的不同。
单纯的西经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需建立新的经济理论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二、发展经济学的演变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形成与繁荣时期1、唯资本论(强调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最缺乏的是资本,资本稀缺也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①哈罗德-多马模型为“唯资本论”提供理论依据: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②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实现“起飞”的首要条件为资本积累率达到10%以上;③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缺少资本形成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主张实行“大推进战略”,在工业经济各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加速资本形成。
2、唯工业化论(工业化的重要性)努力实现工业化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原因:一是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二是发展中国家把工业化看作提高本国经济的自主生产能力、改变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
①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为工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农村剩余劳力向工业部门流动是工业资本积累和扩大的源泉,促成了工业化,推动农业的进步。
②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一种工业化战略③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起飞阶段即工业化开始阶段3、唯计划论(国家计划的重要性)政府经济干预,调动有限的资源,达到预定的目标。
①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和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工业化模式的影响;②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不完全性(信息不完全、价格机制扭曲);③加速资本积累和调节工业布局和进程不能寄希望于私营部门的自发活动。
工业化是目标,资本积累是源泉,计划是手段。
特点:1、反新古典主义的倾向。
2、强调内向型发展战略: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受剥削地位,主张采用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3、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都认为这些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遍适用性。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调整阶段背景:60年代初期以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第一阶段理论所设想的结果不相一致。
虽然在50年代经济增长迅速,但到了70年代,面临重重困难,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与此相比,那些注重市场调节,采用外向型经济的国家,其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实行内向型经济的国家。
人们对第一阶段的理论产生了怀疑,开始重新评价和修正原来的发展理论。
特点:1、重新确定发展目标。
开始强调经济发展目标的多维性。
除收入外,增加了消灭贫困、公平分配、减少失业。
70年代,提出了衡量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指标体系。
2、重视农业发展。
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
3、重新评估市场机制的作用。
唯计划论在实践中的失败、凯恩斯主义理论失宠主张经济的有序运行有赖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有机结合。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4、提倡外向型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重视外向型发展战略,利用市场-价格机制调节进出口,在国际竞争环境中谋求经济发展。
5、研究方法从宏观分析转向微观分析。
从宏观领域转向微观领域,从整体研究转向国别研究和应用研究。
更多的采用新古典的分析方法对发展中经济的微观方面作深入研究,如成本-收益分析法。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进一步发展时期背景:在第二阶段经济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在经济发展实践中不断出现新问题,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推动了发展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特点:1、新增长理论兴起。
主张政府应加大对人力资本和科技研究的投入,刺激生产知识部门和个人,以促进知识的持续增长;同时应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
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模型(外生增长理论)、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内生增长理论。
2、重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开始研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问题。
3、强调发展的制度因素。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稀缺,但更稀缺的是制度,很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与制度结构有关。
小结:1、第一阶段比较注意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结构特点,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统一体系,提出了很多特殊的理论。
是发展经济学的繁荣时期。
2、第二阶段主要是对第一阶段的修正,在很多方面恢复了新古典主义的观点,又称“新古典主义的复兴”阶段,或“调整阶段”。
3、第一、二阶段在基本思路、问题论证和政策建议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4、第三阶段与前两阶段相比,更加重视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摆脱了新古典经济学纯经济分析思路的束缚。
但在很多方面仍然采用新古典主义的分析工具。
三、发展经济学的流派构成1、新古典学派利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观点、方法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调节在发展中国家也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实现经济均衡增长。
基本观点: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发展中国家只要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就可以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发展。
2、结构主义学派特征:从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出发来考察其经济发展问题。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结构缺陷是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
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新型的健康的经济结构。
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内部结构缺陷、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外部结构3、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激进学派)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强调阶级和外部关系,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加速自身的工业化,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
四、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内在逻辑(25页)1、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现状的描述和分析2、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原因的探讨3、经济发展目标模式的确立4、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发展计划、发展政策的确定5、经济发展水平质量的衡量指标体系6、经济发展基础要素分析7、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8、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9、经济发展的案例研究10、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回顾和展望第三章 经济发展水平衡量指标体系一、早期的衡量指标(购买力平价)GDP 国内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GNI 国民总收入GDP per capita 、GNP per capita 、GNI per capita (per capita 人均)购买力平价(PPP ):是指在一国国内市场上购买相当于一美元在美国所能购买到的同样数 量的商品或劳务所需要的该国货币单位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