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复习整理完整版
发展经济学复习整理完整版1.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等。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关注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中,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储蓄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瓦尔拉斯模型则强调均衡增长。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则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创新和知识的累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罗默模型和卢卡斯模型是其代表,强调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理论则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强调制度、政治因素、财政政策和外部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其中,依赖理论和现代化理论是其代表,前者认为国际关系和外部环境对发展的影响很大,后者则认为现代化是发展的关键。
2.发展经济学政策经济增长政策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投资、技术创新和贸易自由化等。
财政政策是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来实现宏观调控的政策,包括资源配置、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
产业政策是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而实施的政策,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支持和地区发展等。
金融政策是为了解决金融问题和促进资本流动而采取的政策,包括金融市场发展、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等。
3.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工业化模式、农业现代化模式和服务业发展模式等。
工业化模式是追求工业化发展的经济模式,主要关注制造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农业现代化模式是农业发展的经济模式,主要关注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村经济发展。
服务业发展模式是发展服务业的经济模式,主要关注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服务业的质量、效益等。
4.发展经济学中的问题与挑战总之,发展经济学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学科,涉及到经济理论、政策和实践等方面。
通过对经济发展理论、政策、模式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复习整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为实现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更好的贡献。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1.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之一、经济增长理论探讨什么因素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例如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的效率等。
主要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
2.西方经济发展历史: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包括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经济崛起等,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3.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有许多经济学理论,例如罗斯托学派的现代化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比较等。
这些理论为了解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提供了依据。
4.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涉及到教育、培训等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5.贫困与不平等:发展经济学关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并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
例如通过实施扶贫政策、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提供社会保障等措施可以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6.农业发展与农民问题:农业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了解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帮助解决农民问题、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7.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发展经济学研究如何推动工业化过程,以及怎样加强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城市化和经济发展。
8.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金融体系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金融发展可以促进资金的配置和创新,提供融资支持,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
9.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对于发展经济学具有重要影响。
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全球产业链,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
10.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强调经济发展需要兼顾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发展经济学研究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发展经济学涵盖了经济增长、贫困与不平等、农业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金融发展、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发展中国家的六个共同特征:P2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第二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P2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社会财富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
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发展():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当然包括经济增长,但是,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P2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
第二,产出结构的变化。
第三,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变化。
第四,卫生健康状况变化。
第五,文化教育状况变化。
第六,自然环境与生态变化。
二、区别与联系:区别: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通用尺度是或;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
可以用实际生活质量指数、社会指标、人文发展指数等综合评价表示。
联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
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时序动态化)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升级1、农-工业结构(工业化)2、城-乡结构(城市化)3、收入分配结构4、制度的结构性变迁5、预期寿命(健康)6、文盲-识字率(教育)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P51、无工作的增长()在巴基斯坦,1975-1992年间,实际每年增长6.3%,而就业只增加2.4%;印度从1975-1989年,增长率为5%,而就业仅增加2%。
中国?2、无声的增长():少有民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自由表达意愿。
发展经济学重点
名词解释:1.初级贫困:家庭收入不足以维持身体有效活动的最低必需。
2.次级贫困:家庭贫困本可以维持身体有效活动的最低必需,但由于一部分收入被额外的话费掉了而没有达到。
3.绝对贫困:缺乏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资源。
4.相对贫困:缺乏为了参与社会广泛认同的活动和享受社会公认的普通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资源。
5.功能分配:产出在生产要素间的分配,即不同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等各自按其对生产的贡献所得的报酬。
6.规模分配:个人或家庭得到的收入。
7.相对收入原则:如果一个国家所有人的收入或财产一夜之间翻了一番,我们认为分配的不均程度没有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分配不均程度与收入水平无关,只有收入份额才有意义。
8.累退原则:若甲的收入或财产不高于乙,从甲到乙的收入或财产转移称为累退原则。
累退转移使分配状况恶化。
如果一种分配状况能够由另一种分配状况通过累退转移得到,则前者比后者更不均等。
9.传统部门:以传统的自给自足型农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以土地和劳动作为主要投入。
10.现代部门:以现代化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以资本和劳动作为主要投入。
11.生存工资: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工资又被称为生存工资。
12.生存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又被称为生存部门。
13.进口替代: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
14.出口促进:15.外援:发展援助,以减少贫困和促进发展为目的,通过货币或实物形式进行的从较发达国家向较不发达国家的资源转移,包括捐赠和优惠贷款两种方式。
16.外债:是指在任何特定的时间,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责任的负债。
17.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土地,森林,草原和荒漠,物种陆地水资源,河流,湖泊和水库,沼泽和海涂,海洋矿产资源,大气以及区域性的自然环境和资源。
18.自然资本: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
19.正规制度:指人们有意识创造出来并以正式形加以确定的行为规则,包括宪法,法律,规章,政策,正式合同等,以及根据法律而实施制度的的机构,如企业。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发展经济学知识点外延式增长: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
(粗放型)内涵式增长:主要由资源的使用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增长。
(集约型)全要素生产率: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贫困恶性循环: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供给和需求。
在供给方面,经济不发达--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形成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低收入--低消费--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也形成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理论”,低于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
金融抑制:由于利率被压低或者通货膨胀率较高,或者两者都存在,导致了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略之差较小甚至为负。
金融深化:金融资产存量的品种、范围和规模的扩大,金融资产与物质资产之比上升。
金融资产的积累将主要来自国内储蓄,从而减少了对财政收入和国际资本的依赖;金融市场的扩展和多样化将增强投资者之间的竞争,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优化了投资结构。
人口转变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生活条件的变化,世界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大体经历了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的三个阶段。
人力资本: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它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
循环因果积累:工业的增长或城市的扩大是一个相关的过程,每一发展阶段都依赖于前一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力量在循环因果关系中相互作用。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
发展经济学重点
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1)普通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
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伴有经济增长,而浮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有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浮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普通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
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 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赋予成人识字率2/3 权数,入学率1/3 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 来表示(即人均GDP 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发展经济学 知识点
第一章一.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1.收入水平低下2.生产效率低下3.就业率低4.分配不公5.技术落后6.二元机构二.什么是经济增长,什么事经济发展,简述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结构优化,社会文明进步和制度更加完善。
联系与区别:1.经济发展内涵较广,既包括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突出表现在结构优化 2.经济增长是经济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3.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4.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要考虑经济增长成果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意义三.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用一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的死亡率,识字率等三项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数1为最坏,100为最好四.人类发展指数HDI代表人类发展三个指标的平均成就包括寿命(出生时的预期寿命)、知识(承认识字率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收入(购买力评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0为最坏,1为最好第三章一.简述亚当斯密的发展思想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经济运行。
1.国民财富增长是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积累的函数原因:1.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进,2.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3.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才可能。
2.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增加工人数量,增加国民财富。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地租和利润。
斯密认为经济增长的状态不会被打破。
二.简述大卫李嘉图的发展思想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他在1817年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严谨的理论体系。
他强调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财富在社会各阶级间分配的规律,认为全部价值都是由劳动生产的,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
由此,他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对立。
此外,李嘉图还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对外贸易的比较成本学说等等。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回波效应:是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的地区发展速度降低。
2.扩散效应: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3.工业化:用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改造过程4.工业化模式:1.传统的欧美模式:a.以民间资本推动为主b.以消费品为导向2.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政府主导的工业化模式(政府制定规划,运用行政力量筹措资金和兴办企业推动的工业化,显著特征就突变型)5.荷兰病: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出口损害了本国其他有竞争力的或有优势的出口行业,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6.资源诅咒:是指资源丰富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并不必然是有利条件,即从长期的增长状况来看,那些自然资源丰裕,经济中资源性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反而比那些资源贫乏国家的增长要低得多。
7.斯密定理:只有当对某一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化的生产者才能实际出现和存在。
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8.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更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9.迈因特模型:基本观点: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还表现为资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的体制差异10.进口替代战略: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本国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本国市场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11. 出口替代战略: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
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轻工业产品替代初级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的政策二、简答题1. 简述“人口陷阱”理论(结合坐标图)如图所示,点A为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点A是一个稳定的据均衡点,任何一个从点A向左或向右的运动都会引起人均收入均衡点回到Y1,点B是不稳定均衡点,只要没有达到点B最后就会回到点A,但是只要超过点B就会继续向C点运动,点C和点A一样,也是一个稳定的均衡点。
发展经济学重点整理
发展经济学重点整理
1.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其中最著名的是新古典增长
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和新技术进步理论。
这些理论探讨资本积累、劳动力
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发展经济学模型:
3.发展政策和策略:
4.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
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发展经
济学研究这些领域的理论和政策,包括对外援助、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
让等问题。
5.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要研究农村发展、城
市化和城市贫困、社会保障等问题。
此外,发展经济学也研究了环境和可
持续发展的问题。
6.发展经济学的历史: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上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实践中,发展经济学家还需要运用各种统计和计量技术来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实
地调研来获取经济数据和情报。
通过这些研究,发展经济学为制定经济政
策和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发展经济学重点总结
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特性发展经济学主要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发展为富足,由落后发展为先进的一门经济科学.1.研究对象:(1)有关发展中国家特点的描述.(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过程,(3)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发展要素剖析.(4)宏观调控政策,国际经济政策研究.2.主要特性:(1)发展经济学着重于长期研究。
西方经济学偏重于短期和中期的经济问题,对人口和技术进步等都作为一个既定的外生变量.而发展经济学则研究长期问题,人口和技术是其研究的重点.(2)发展经济学强调发展中经济的特点。
在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时总是结合发展中经济这一特定条件加以取舍.发展经济学注重发展中国家的个案研究,其一般原理虽然可以普遍运用于各发展中国家,但更强调各国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阐述.(3)发展经济学注重非经济因素。
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分析各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变革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二、发展的含义(如何正确认识什么是发展?)(1)发展本质是人的发展,即经济上、文化上和政治上的全面改善。
(2)不管发展如何定义,发展的意义如何解释,经济增长都是必要的。
(3)发展首先应该是经济发展,只有在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只有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之后,才谈得上其他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如何来衡量发展?(一)国民生产总值1.优点2. 缺陷(1)不能及时反映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类型,或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中得到福利的情况.(2)由于统计技术上的困难,地下经济无法计算在内.(3)没有反映由于环境污染,都市化和人口增长所付出的社会代价.(4)进行国际比较时汇率不能反映国家间的真实收入差别.(5)难以反映经济发展的全貌,不能说明经济发展的动态内容.(二)物质生活质量指数1.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用人们在1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三项指标组成一套简便的综合指数,每项指数都用百分制表示每个国家的成绩。
发展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
发展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第一章1、现代经济增长是指从18世纪末开始,以工业革命为起点,以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为范围的一个特殊的时代。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1)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于人口增长迅速增加;(2)生产率快速增长;(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发生变化;(5)发达国家瓜分世界完毕;(6)现代经济的增长扩散范围有限。
2、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特征1. 低下的生活水平2. 低下的生产率水平3. 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 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5. 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 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 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3、衡量发展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系列指标4、千年发展目标首先,根除极端贫困和饥饿。
其次,普及初等教育。
第三,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女性权利。
第四,降低儿童死亡率。
第五,改善母亲健康。
第六,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
第七,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
第八,建立全球性的发展伙伴关系。
第三章1、什么是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1.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用两个指标衡量:部分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2. 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中有些是经济因素,有些是非经济因素,另外一些则兼有二者的性质。
在间接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类:一是技术,二是制度。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二者的相互作用。
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
结构变迁涵盖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对经济增长最为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这无疑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加快。
3、经济增长方式及其类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
不同的增长方式反映着不同的增长源泉以及由增长源泉所制约的增长结果。
发展经济学重点整理
国际国内贫富差距巨大,短期内不会大幅度减少。
发展中国家定义:①车维汉:原先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②刘易斯:均产出低于1980年美元价值2000元的国家③世界银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划分标准逐年变动④谭崇台:[1]低下生活水平[2]低下生产率[3]高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比[4]较严重劳动力不得其用[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高度依赖[6]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依附、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研究对象:①广义: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及一般规律②狭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战略、政策和实践。
学科发展意义:①内在需求②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诉求③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性④出于对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考虑⑤不发达的永久化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但并不是改善大众生活水平的充分条件经济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描述国家内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过程各种定义:①熊皮特:对现存劳力、土地、资本服务实现新的组合创新②古雷特:生存、自尊、自由③阿码蒂亚·森:基本需求改善,扩大人民权利和能力发展必要条件:生产要素组合变化发展目标:①经济增长和收入得到理性的公平分配②经济结构的改变发展道路:初级产品→发展初期→制造业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库滋涅茨共同发展模式: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罗斯托增长阶段论:传统阶段→过渡阶段→起飞阶段(工业化过程)→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费雪—克拉克的部门学说:①进入工业社会是摆脱贫困循环的重要途径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结构的改变也可以是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扩)工业化与增长:①卡尔多增长规律:资源转至工业活动时,增长加快且生活水平提高②农业部门的需求决定早期的工业增长速度③出口和规模经济推动后期的工业增长速度产出结构的多样化:人均收入达到相对高的水平后,产业机构再次出现专业化硬着陆:经济急剧衰退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标准后增长急剧放缓中国目前的危机:内需+外需的不足标准:生活水平、人均收入及发展人均收入(GDP)计量中的问题:①收集数据②未记录的交易→影子经济③GDP的模糊意义→无环境估算④生活需求⑤国与国间数据比较衡量社会福利:1)实际生活质量指数:①婴儿死亡率②预期寿命③基本识字率2)人类发展指数:健康、只是、人均收入3)人类基本需求发4)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综合指标体系5)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体系人类贫困指数:①预期不会活到40岁的人口所占比例②成人识字率③剥夺指数目前无法找到可被共同接受的指数来表述人类发展的构成.衡量不平等:1)收入分配:①库滋涅茨曲线:早期不平等→后期平等②收入不平等的表示:洛伦茨曲线→越弯曲越不平等③基尼系数:高收入国家系数小,低收入国家中情况不统一绝对平困的定义:由于生活条件阻止了一个人生而具有的潜力的实现贫困的计量:①人类发展指数②消费贫困线③实践中绝对贫困计量的两个标准古典观点:①亚当·斯密:资源+能力=财富②大卫·李嘉图:边际利益递减③托马斯·马尔萨斯:长期增长的前景很悲观④卡尔·马克思:资本主义的周期性萧条导致政治危机增长模型:①哈罗德·多马模型[1]社会只产一种产品[2]储蓄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3]生产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4]规模报酬不变[5]不考虑技术进步[6]不存在折旧问题[7]劳动力增长率固定为n[8]认为经济增长稳定的条件→合意增长率=实际增长率=自然增长率②索罗模型[1]资本-劳动比率也是一个变化的量[2]索罗余值等③内生技术变革和新增长理论[1]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增或不变[2]经济增长率可以持续的增长时期:①40—60年代:结构主义时期②70—80年代末:新古典主义时期③80—现在: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早期:强调资本形成的绝对作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及80年代后:强调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20世纪50年代:二元经济(现代和传统)两个部门20世纪670年代:依存理论工业化模型:1)面对的现实因素:补充性、不可分割性、市场不完善、基础建设和储蓄↑评价↑:忽略对外贸易作用、不一定非要巨额投资、政府政策无效论均衡增长:类似于大推进的观点①区别:强调私人投资、同时考虑农业非均衡增长给战略部门或主要部门一个推理从而创造联系以促进新工业产生资本:1)资本积累:①物质资本②基础设施③人力资本、社会资本2)资本生产率→技术进步3)概念:①狭义:机器、工具设备等②广义:人的技能、教育、健康等③金融意义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①不单纯取决于投资②资本可以引进新技术③资本的利用收到一国的限制④被看作是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的一条出路基础设施投资:①对国家的发展计划贡献②提高私人部门生产率③对农民更友好④更容易获得公共服务政府决策考虑:①社会目标②吸收能力限制的瓶颈或缺陷③最佳投资时点项目分配资本的标准:①吸引投资的能力②创造的就业或出口③利用特定技术的能力④带来的总产出或人均产出项目的评估:成本收益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储蓄:①国内储蓄[1]个人或家庭的储蓄[2]企业以利润形式积累的储蓄[3]税收或借款积累的储蓄②国外储蓄养老金的涌现:成为储蓄的一个重要来源工业化国家的大型金融基础设施:①银行[1]桥梁作用[2]管理储蓄和风险[3]脆弱的体系②保险公司③投资银行金融抑制:经济政策或其结果导致市场利率被压得过低①原因:[1]对金融活动的限制[2]通货膨胀[3]负的实际利率金融深化与改革:①含义:肖→解除对于实际利率的限制②表现:[1]货币流通的交易比例增加[2]金融中介机构不断发展[3]各种类型金融资产发展[4]金融深化是发展的指示器③测度标准:[1]利率、汇率的弹性域水平面[2]资产的存量与流量[3]体系的规模和结构[4]市场的运作和功能④政策主张:[1]允许市场决定利率[2]尽可能少地对贷款进行直接分配[3]降低存款准备金以降低市场利率[4]减少对金融交易的征税[5]核心:自由化机构和市场⑤经验教训[1]高利率不一定调动储蓄[2]银行不是简单储蓄受托人[3]忽视了高实际利率对经济的成本和需求水平产生的负面影响[4]利率可以达到市场均衡水平不一定可以使资源配置更有效⑥前提条件:完善的监管体制和稳定的宏观经济条件旧观点:马尔萨斯困境(人口陷阱)①人口过量带来战争和饥饿②收入提高带来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均收入回到原来水平新问题:①人口转折:出生率和死亡率同高→出生率超过→恢复②技术可以使一国避开人口陷阱③政府在降低人口增长中的作用人口问题:AIDS、妇女失踪、饥饿人口流动和城市化:①城市化总趋势:[1]中高收入国家→大大超过支持性基础设施的建造[2]低收入国家→农村内部及城市内部②流动的动力:[1]推力→农村地区条件恶化;动力→城市地区的完善条件[2]传统与现代部门现实收入的差别[3]消费结构的变化③城市化后果:[1]失业[2]地区条件恶劣④解决办法:[1]额外投资和完善的机制[2]整修农村经济中心人力资本:①概念:[1]人口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2]人力资本形成→教育、保健[3]特点→连续性、动态性、受益者与投资者不完全一致、政府提供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①卢卡斯模型健康和健康护理:①原因:[1]环境因素、妇女问题和健康问题、AIDS②改善方法: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教育投资:私人收益、社会收益(生产率、税基等)教育成本:个人成本及社会成本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与对策:①需求导向型义务教育②教育渠道拓展③教育私有化④女性的去贫困化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①超收益②政治压抑③对国外教育资源文化的需要正面效应:劳动力市场的压力减轻发展中国家的问题:①空气污染和水污染②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压力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的影响:①疾病→降低健康→降低工作能力和受教育的能力→劳动力素质下降②治疗疾病→支付大量的医疗费用→资金短缺和债务压力→生产活动③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土地的产出量和人口承载能力④资源枯竭的危险→出口减少经济收入不断减少⑤政府财力和精力的分心→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环境与发展:1)环境账户和国民账户①国内生产总值重新计算:—矿产资源耗尽的费用—有生产性活动造成的土地、水和空气质量下降所带来的环境成本2)环境和经济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3)资源定价:评估和衡量通过市场交易来体现的成本和收益市场失灵的原因:①环境资源等公共资源难以确定产权②市场交易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能力不对称③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不完善解决外部性的方法:市场和政府①市场方面→外部性内部化②政府方面→对私人活动的规制、公共物品的管理和控制全球环境和多边行动。
发展经济学知识总结
导言1、发展中国家的界定:详见书P42、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联系课件&书P5~93、购买力评价法思考题1、中国具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①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是非常的均衡,在一些地方会有生活水平低、贫困现象严重这一特征②在我国的有些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仍比较低。
③在我国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④我国存在着人口问题严重这一特征。
⑤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存在市场欠发达的特征。
2、结合当前情况,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利: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继续保持有利条件。
我国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其中不乏优质人才。
我国有着充足的自然资源。
地域广阔,气候带多样,利于发展多样化的农业。
不利:部分地区市场欠发达。
有些地方比较贫困。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缺乏先进的节能技术,资源储量不容乐观。
3、如何理解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如何才能从落后形态过度到现代化形态的发展过程,其影响因素如何,以及为此而应采取的战略和政策。
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资本形成,人力资本,技术知识,对外贸易。
第一章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
概念上的区别+衡量上的区别。
详见课件。
2、基尼系数提出、概念、数值范围、我国的基尼系数。
详见课件3、绿色GDP概念思考题1、依据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如何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价?2、分析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生产要素方面的制约(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积累):自然资源方面,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是随着环境的恶化和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的情况下,我国在资源资源方面的储量并不乐观。
人力资源方面,我国存在着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人口素质偏低的情况。
结构型制约因素,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失衡,现在有着结构性经济过剩。
有效需求制约,存在着一些,结构性过热、消费市场疲软、投资需求不足的状况。
3、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一、人口问题:①人口众多,整体素质偏低②人口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二、自然资源的利用问题①矿产资源,总的来说中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比较丰富,矿种配套程度比较高的少数国家之一。
发展经济学复习整理完整版
一、库兹涅茨总结的现代经济增长的六大特点:1、最明显的特征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很高;2、生产率快速增长;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4、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5、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开始走向世界,瓜分世界;6、现代经济增长尽管有扩散到全世界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范围内。
二、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的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所有新兴民族国家(第三世界、落后国家、欠发达国家)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生活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的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高水平的事业与低度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发展=增长+………省略号可以解释为摆脱贫困、共同富裕、实现公平等等。
即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增长就不能有发展,但有了增长不一定有发展。
五、衡量发展的指标:必须要掌握、、六、在2000年9月全球189个国家共同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
七、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门学科。
亚当斯密、熊彼特、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熊彼特的经济学思想——创新:包括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控制活掠取了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例如造成一种垄断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创新的主题是企业家。
八、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思想:经济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是分工;资本的用途对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有重要影响。
九、当代发展理论基本内容分为三个流派;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激进主义。
十、发展经济学形成有三部奠基之作;《东南欧工业化问题》、《世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十一、发展经济学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基本论点,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唯计划化论。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
1、入世;入世和分税制。
国企三年脱困并列为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的里程碑,长达15变的入世谈判改变了几千条工业管理规则,及其对我国的工业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不仅入世后没有出现主要行业的衰落,反而使我国大部分行业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尤其是出口增长速度显著,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2、抓大放小;指国有企业从完全竞争、垄断竞争行业全面后撤,是民营企业在这些领域占领先锋行业的过程,实现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初始构思!3、三年国企脱困;从1998年到2000年,对国企实行改制减员增效等一揽子方案,使国企从整体亏损边缘转变为大幅度盈利。
是中国工业史上极其重要的,为接下来的入世创造基础性条件!4、外汇并轨;1994年把国定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到市场汇率,使人民币一夜之间对外贬值六成多!5、分税制;主要是统一了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取向,是由于增值税作为新税制的主要税种,中央取其四分之三地方取其四分之一,再辅以中央对地方返还政策!6、价格双轨制;是针对当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存局面的一种价格政策,为了保护国营企业的核心地位,采取价格保护性定价,对欣欣向荣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给予市场定价!7、海发展战略;给予沿海省份多余中西部省份各项优惠政策,促使东部省份优先发展,抢占因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升级而出现的的国际市场,这一政策促使了东部省份与东西不拉开了距离,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位次逐位后移相当显著!8、三中全会;(1)确定了务实改革派代表性人物,邓小平党中央核心领导地位!(2)把阶级斗争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三中全会后,随即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的提高了粮食产量,农村开始出现资本积累,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9、土地改革:按费井汉模型,工业化不仅需要剩余劳动力而且需要剩余产品,尤其是在工业化初期,恩格尔系数较高,意味着工资成本受农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同时在工业化初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份额较高,从而土地改革在推动农产品提高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工业的发现!10、156项工程:对中国工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对中国工业具有奠基性影响。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发展中国家的六个共同特征:P2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3。
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4。
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5。
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6。
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第二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P2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社会财富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当然包括经济增长,但是,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P2 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 第二,产出结构的变化。
第三,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变化. 第四,卫生健康状况变化。
第五,文化教育状况变化。
第六,自然环境与生态变化.二、区别与联系:区别: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通用尺度是GNP或GDP;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
可以用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社会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等综合评价表示。
联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时序动态化)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升级1、农-工业结构(工业化)2、城-乡结构(城市化)3、收入分配结构4、制度的结构性变迁5、预期寿命(健康)6、文盲-识字率(教育)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P5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 growth)在巴基斯坦,1975-1992年间,实际GDP每年增长6。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1、发展中国家的界定:界定发展中国家最常用的指标是GDP及人均GDP人类发展指数(HDI):以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教育水平(成人识字率与综合入学率)及人均GDP(PPP)来综合衡量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是指政治上已独立,经济上比较贫穷,工业基础薄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的国家,绝大多数是二战以后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也包括东欧一些国家。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问题3、发展中国家的特征:1) 生活水平低下:低收入、不平等、医疗水平低下2) 生产率低下3) 人口增长率高,劳动人口瞻养比例高4) 文化教育程度低、卫生保健条件差5) 经济、社会、文化二元结构4、赡养负担:赡养负担一般指一国人口中的多少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一般指需要赡养的年纪)5、购买力平价法:也叫国际比较项目法(ICP),是以国内商品价格同基准国家同种商品价格比率的加权平均值为购买力平价计算的。
6、国家的主要分类方法有哪些?答:1)传统分类:第一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美和太平洋沿岸工业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第二世界:苏联和东欧的前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第三世界:非洲国家、中东国家、大部分亚洲国家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伊朗、南非、埃及等2)按照地理位置分类:(1)南方国家。
纬度上处于南方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
经济不发达,生活贫穷,文化落后。
(2)北方国家。
纬度上处于北方的国家包括第一和第二世界。
经济发达,很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生活水平高,文明程度先进。
3)按发展程度分类:(1)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程度高,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发达国家,是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模式。
主要是一些西方国家,最为典型的成功者是美国。
(2)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
◎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经济结构和社会文明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发展经济学考点
1、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中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和人均收入变量持续增加的过程;经济发展:通过提高和扩大生产力水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可持续发展,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水平提高,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结构变化,减少和消除贫困;两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是充分必要条件,经济增长侧重对量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改善;2、经济增长的类型外延式增长:生产技术不变,要素数量增加而引起生产总量的增加内涵式增长:1斯密式内涵增长:通过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贸易来实现增长;2诺思式内涵增长:制度改革而导致的经济增长;3普洛米休斯式的内涵增长:技术进步导致的经济增长;一般来说,大多数国家都要经历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增长方式的转变;3、为什么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GNP和人均GNP的缺陷:GNP不能充分反映一个经济的总产出人均GNP:1这个指标没有包括非市场或非货币化的经济活动;2它无法反映收入分配状况和经济福利水平;3在进行国际比较时,这一指标往往会因汇率的折算、各国相对价格结构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等问题出现较大的统计失真;发展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是一个整体;没有任何一个单一指标能完整的衡量发展;对发展的衡量必须采用某种指标体系;4、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现实背景:1全球分裂:富国和穷国西方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穷2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必然导致发展的要求,中国的赶英超美的时代特征5.亚当·斯密的增长理论:经济的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经济增长的条件:劳动率的高低和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寡1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2人口数量的增长会引起劳动数量的增长,从而引起经济增长3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4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6.马尔萨斯-悲观的经济增长理论人口论两条自然规律:1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2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三个命题:1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增长,除非受到非常有力的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战争和疾病3道德的节制、罪恶战争、瘟疫和饥荒和贫困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7.哈罗德-多马模型假定前提:1整个社会生产一种产品,产品的剩余可以被用来作为追加投资的生产资料 2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两者配合比例不变资本产出比不变 3规模报酬不变,但如增加两种要素中的一种,则受收益递减规律的支配 4不存在技术进步哈-多模型的意义:1哈罗德-多马模型是战后增长模型的核心部分,为构造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的计划学派提供了基础;2哈罗德-多马模型有预测能力,在统计应用上的可修正性,在理论形式上具有可扩展性;政策建议:要提高增长速度,必须提高储蓄率和资本产出率;8.索罗模型假定前提:1储蓄率固定且储蓄等于投资2产出由劳动L 和资本K 是生产过程中的两种投入,两者的组合比例是可以变化的,每种投入服从边际递减规律;3完全竞争市场4规模报酬不变,技术不变索罗模型的核心方程:索罗模型的分析结论:1投资率和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可以影响长期劳动力人均产出,但并不能影响长期的劳动力人均产出的增长率;2技术进步能导致人均产量的持续增长,一旦经济进入稳定状态,人均产量的持续增长率就只决定于技术进步的速度-----只有技术进步,经济才能持续增长,否则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会导致经济的停滞;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9.资本深化:劳动力人均增加的过程;资本拓宽:劳动力人均资本没有发生变化,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实际资本存量的增加;10.希克斯中性技术:给定要素密集程度不变,在技术进步前后:1如果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增大,则技术为劳动节约型或资本偏向型;2如果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减小,则技术进步为资本节约型或劳动偏向型;3如果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不变,则技术进步为中性技术;哈罗德中性技术:给定资本产出比不变,在技术进步前后:1如果资本边际产出提高了,则为资本偏向型劳动节约型;2如果资本的边际产出减小了,则技术为劳动偏向型资本节约型;3如果资本的边际产出不变,则技术为中性的;索罗中性技术:在劳动产出比不变的限制下,在技术进步前后:1如果劳动的边际产出提高了,则技术进步为劳动偏向型资本节约型;2如果劳动的边际产出减小了,则技术进步为资本偏向型劳动节约型;αk y =k d n sy k )(+-=∆3如果劳动的边际产出不变,则技术为中性的;11.资本是指用于生产、扩大再生产或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资本一般被区分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三种最基本的形式;12.金融深化理论肖和麦金农1金融深化:金融资产存量的品种、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储蓄、股票、债券、期货以及不动产组合等;2金融浅化:金融资产存量的品种少、规模小和期限品种少等;3金融抑制:因为一些外部的原因而导致金融产品需求的降低,这些原因包括政府干预市场利率,通货膨胀,大量存在的市场不确定性以及证券交易市场的缺乏等;金融抑制的后果1直接的后果就是金融浅化2抑制了储蓄的增长,降低了资本的供给3刺激了不合理的投资,降低了资本的使用效率4增加了资本替代劳动力的倾向,减少了可能的就业机会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1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2金融市场对资本形成和资本积累的作用资本市场3提供资本交易的场所和途径4提高投资者之间的竞争,提高资本的投资的效率,优化投资结构用脚投票5减少对国家财政和外资的依赖13.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当人均收入增加后,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加速度也随之提高,结果人均收入水平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只有当投资规模足够大到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人均收入才能超过人口增长率上升,在没有达到这一点之前,人均收入的增长都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在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所谓的“人口陷阱”,冲破陷阱的最好办法是大规模投资;摆脱人口陷阱只有两种办法:抑制人口增长;进行大规模投资;局限性:1忽视技术进步对人口增长的影响2假定人口增长率只与人均收入水平相联系,但事实上,人口增长率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联系,人口增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实意义:如果发展中国家不顾资源约束,听任人口盲目增长,必将损害经济发展,即使在某一个时期内经济增长率有所提高,但若不能有效控制人口,经济就不能实现持续稳定发展;14.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它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15.中国面临巨大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1国有企业的改革会减少就业机会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就业压力更加沉重3劳动力就业模式从数量型需求向效率型或质量型转变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要求的提高4但是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的稳定增长、国际市场的开拓、新兴产业的出现、政府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16.可持续发展: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三大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17.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性和必然性:1人口数量大2资源相对量小3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4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2人口战略:减少人口数量,提高质量,发挥人口优势3资源战略:建立节约型社会,利用科技降低成本,减少资源使用,降低污染4政府考核指标的转变:增长向发展的转变18.刘易斯模型:主要内容1二元经济通向转折点的过程,实际上是资本积累利润和劳动供给人口增长速度之间竞赛的过程;2通过这个过程现代部门通过自身的扩张吞噬或消灭了传统部门,强迫传统部门转变为按照资本主义在生产规律经营的部门;3当资本的供给赶上劳动力的供给之后,经济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随着资本的积累,工资会不断上升;评价:正面:刘易斯也强调了资本积累和人口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影响,不过其把握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的结构特征,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并由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缺陷:1现代部门工资商品完全自给,农业的落后和贫困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忽略了农业部门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粮食供应问题;2刘易斯模型假定农村存在失业,而城市不存在失业,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都能找到劳动力,事实上城市存在大量城市贫民;3刘易斯只注重现代部门的供给分析,认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设下,资本主义部门发展的唯一约束是储蓄,忽视了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改进一:假定:1经济体是封闭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传统部门与外部世界都没有发生贸易;2资本主义部门和传统部门互相贸易,资本主义部门依赖于农业部门提供食物、原料和市场;推论:1在资本主义部门扩大的情况下,必然会增加这个部门对事物的需求,在供给一定的情况下,实物需求的增加会增加食物的价格,从而导致工资上涨;2要是农产品价格稳定,农业生产必须同步增长;改进二:假定:经济体是开放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传统部门与外部世界发生贸易;推论:资本主义部门可以从外部世界进口,从而免受本国传统部门农产品不足的影响,但过多的进口会降低资本的积累,从而放缓经济增长速度;19.费景汉——拉尼斯模型费——拉对经济发展三阶段划分:1农业经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之上,传统农业在经济中占据压倒性地位; 2二元结构经济:巨大的传统部门和生机勃勃的现代工业部门非对称存在,资本在传统农业中投入很少,现代部门由追求利润的资本主义企业组成;两个部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兵都在经历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就是如何通过生产结构的改变消灭传统部门;3成熟经济:是工业部门和传统部门抗争的结果,其特征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商业化,所有生产者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经营者;二元经济分析:二元经济迈向成熟经济发展两个转折点1粮食短缺点:剩余劳动的转移会导致农业部门总的生产力水平的下降;2商业化点:农业部门的工资率将不再有制度决定,而是由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决定,整个经济都商业化,到达成熟经济;结论:1二元经济的整个发展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平衡增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产出增长比人口增长速度更快的增长过程,只有这样,剩余人口才能最终被完全吸收;2平衡增长路径是一个二元经济能够成功发展所要遵循的原则;3现实的情况也表明:最为成功的二元经济发展国家都一直保持了贸易条件的相对稳定性;评价:1改进了刘易斯模型,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更加贴近发展中国家的国情;2不足之处:没有考虑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问题和现代工业部门发展中来自有效需求不足方面的约束;20、平衡增长路径:平衡发展的含义:1农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所解放出来的农业工人数量不应该太多地通过农业部门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城市失业率的增加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2农产品市场于非农产品市场之间的交换不应该引起两部门贸易条件的太大改变——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会导致城市工资的上涨,从而降低对劳动力的吸纳;如农产品价格的下跌太厉害,会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力,从而不利于农业部门的发展;3费景汉——拉尼斯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和非农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是投资机会和技术进步的市场信号,也就是,投资和创新资源在两个部门之间的配置由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的相对稀缺程度来决定,也就是由两部门之间的贸易条件来决定;21.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主题思想: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落后国家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大规模全面投资,建立一个工业化体系;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与不平衡战略:(1)赫希曼认为通过大规模投资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均衡增长不具备现实可行性,因为发展中国家缺少的正是发展经济中的资本要素;投资分散在各个部门不能解决投资机制问题;(2)实施优先发展引致投资最大项目的不平衡战略;引致投资即通过自身的发展能够诱导其他项目和部门最快发展的项目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是对立统一的过程,任何绝对化都是有害的;社会预摊资本:指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具有可分性、高资本产出比和投资效益低下;关联效用: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关系;向后关联:产业与向它提供各种中间投入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影响关系;向前关联:该产业与吸收它的产出作为中间投入的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影响关系;22.佩鲁发展极理论主导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经济的发展应该通过中心的优先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实际上是一种区域间的部均衡增长;23.进口替代战略:内向型发展战略的一种,指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发展国内消费品生产来取代进口;核心是通过保护性关税和进口配额对国内进口替代品生产企业实行保护;出口替代战略:又称出口导向战略,指发展中国家用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作为主要的出口商品,以此加强本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鼓励出口的战略;基本思路: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产品,并扩大这类产品的出口,以此增加就业提高人均收入;24.中心-外围理论普雷维什:世界经济由中心和外围两部分组成,中心部分是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外围部分包括从事农业和初级产品专业化的欠发展国家;中心国家是发达的工业经济,外围国家是原材料的生产者、廉价劳动力的提供者和发达国家工业产品的消费者;中心-外围结构发展的结果:落后的外围国家对先进国家的经济依附性、内部结构分裂性的形成和不断加强;中心-外围理论可以理解为世界范围的二元经济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发展中国家的六个共同特征:P2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第二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P2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社会财富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
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当然包括经济增长,但是,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P2 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
第二,产出结构的变化。
第三,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变化。
第四,卫生健康状况变化。
第五,文化教育状况变化。
第六,自然环境与生态变化。
二、区别与联系:区别: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通用尺度是GNP或GDP;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
可以用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社会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等综合评价表示。
联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
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时序动态化)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升级1、农-工业结构(工业化)2、城-乡结构(城市化)3、收入分配结构4、制度的结构性变迁5、预期寿命(健康)6、文盲-识字率(教育)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P5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 growth)在巴基斯坦,1975-1992年间,实际GDP每年增长6.3%,而就业只增加2.4%;印度从1975-1989年,GDP增长率为5%,而就业仅增加2%。
中国?2、无声的增长(voiceless growth):少有民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自由表达意愿。
3、无情的增长(ruthless growth):收入分配不公平,尤其是在拉丁美洲一些国家。
4、无根的增长(rootless growth):泯灭传统的优秀文化。
5、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 growth):自然资源的耗损和环境的恶化。
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一)经济增长的衡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即GNP(GDP)的总量或人均量的增长为尺度。
(二)经济发展的衡量P3衡量经济发展比衡量经济增长困难得多。
一般认为,发展的中心意义是社会和个人的福利增进,因此,表明发展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标:1、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2、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3、识字率;4、健康水平;5、就业状况。
五、洛伦兹曲线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提出的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
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另一方面,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度直线OL。
六、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1.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P31977由莫里斯(M.D.Morris)提出,是一个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由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三项组成。
该指数以瑞典水平为基准,识字率是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发展程度的反映;预期寿命指数由营养、公共卫生、收入和一般环境等指数综合而来;婴儿死亡率则反映饮用水的净化程度、居住的环境条件、母亲的健康状况等。
2.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16项综合发展指标(1)出生时的预期寿命;(2)2万人以上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3)人均每日消费的动物蛋白质;(4)中、小学注册入学人数;(5)职业教育入学比例;(6)每间居室平均居住人数;(7)每千人中读报人数;(8)从事经济活动人口中使用电、水、煤等的百分比;(9)每个男性农业工人的农业产量;(10)农业中成年男性劳动力的百分比;(11)人均消费电力的千瓦数;(12)人均消费钢的公斤数;(13)能源消费(折合成人均消费煤的公斤数);(14)制造业占GDP的百分比;(15)人均对外贸易额;(16)工薪收入者占整个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
其中,(1)——(7)属于社会指标,(8)——(16)属于经济指标。
3、人文发展指数最有影响的发展度量指标是“人类发展指数”(Humen DevelopementIndex),它是由联合同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 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
其后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对这一指标进行了一些修正。
这个指数也是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预期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这三个指标是按0 到1 分级的,0 为最坏,1 为最好。
人类发展指数分为三组,低人类发展指数(0—0.50)、中等人类发展指数(0.51—0.79)、高人类发展指数((0.8—1)。
4.其他量度指标(1)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应当是首先保证基本需要,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改进卫生、营养和教育条件以直接对人力资源产生积极作用。
同时,要注意采用减少浪费和改进现有技术效率的简易方法去提高生产率,而不要一味追求技术的迅速变化。
这种主张被称为“基本需要思路”或“基本需要战略”。
根据前国际劳工局(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局长布兰查德(Francis Blanchard)的定义,基本需要“是一个社会应当为最贫穷阶层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满足基本需要意味着满足各个家庭对衣、食、住个人消费的最低需要,意味着可以获得清洁饮水、下水道卫生设施、运输、保健以及教育等方面必不可少的服务,意味着使一个能够工作并愿意工作的人得到适当的报酬的工作,还意味着应当满足更具有质的规定性的需要:健康的、人道的和令人满意的环境以及对足以影响人民生活、生计和个人自由的决策的广泛参与。
”(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提出的“社会指标”体系由人均GNP、社会结构、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四个部分组成,分解为16项指标。
P4(3)中国小康社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从实现“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建设再到“全面实现小康”,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
小康社会指标的确定,首先要考虑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发展趋势,同时也要考虑已有统计数据中的现成指标,或经过简单换算就能得到的指标,以体现指标的权威性与可操作性。
《中国统计年鉴》的现成指标为基础,经过筛选、换算合成,确定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生态环境五大类共36个指标。
第三节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和演变一、发展经济学兴起以前的经济发展思想P6(一)威廉.配第威廉.配第被称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也是由重商主义向古典学派过渡时期的经济学家。
十分重视商业和对外贸易,认为人口稀疏是贫困的真正原因,主张国家应合理地干预经济生活。
主要思想有:1.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财富的增长;2.财富的物质形式是劳动产品,价值形式是纯收入,财富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劳动者人数的多少,因而,人口稀少是贫困的原因,增加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增长;3.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土地和劳动两个因素,“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4.国家应干预经济生活,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经济;5.配第关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比重变动的看法,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比起从事工业的人数将相对减少,从事工业的人数比起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又将相对减少。
即“配第——克拉克命题(法则)”。
(二)重农学派:魁奈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农业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重农主义者认为,和物质世界一样,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
但社会的自然秩序不同于物质世界的规律,它没有绝对的约束力,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意志来接受或否定它,以建立社会的人为秩序。
后者表现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法令规章等等。
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实质上是被理想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
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是自然秩序所规定的人类的基本权利,是天赋人权的主要内容。
自然秩序的实质是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统一,而这统一又只能在自由体系之下得到实现。
于是重农主义者就从自然秩序引伸出经济自由主义。
(三)亚当·斯密他是将经济发展问题作为分析中心的第一位经济学家。
1.强调国民财富增长决定于专业化分工、人口、资本积累,储蓄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引起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的增加。
2.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国民财富的增长要受资源与技术条件的限制,但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利用外部条件促进增长。
3.经济增长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是一个长期过程。
他认为,经济增长一旦开始,便会持续地进行,但受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稀缺的限制,资本和劳动投入到一定程度,边际报酬从而利润会下降,资本积累减慢,最终会停止,经济发展也会停止。
因此,如何突破这种停滞状态,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4.“自由放任”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
斯密说“由于每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付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
确实,他通常并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
……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
”(四)大卫.李嘉图(D.Ricardo)1.经济增长即生产的增长,而生产的增长主要看经济剩余的多少。
经济剩余多,用到再生产上的资源多,生产能力扩大就快,生产增长得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