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22个经典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基本规律的科学。
2. 个性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4.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5.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7.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
8.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卫生原则和卫生措施的总和。
9. 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狭义学习(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10. 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狭义的知识学习,专指学生的知识学习,是间接经验的学习。
11. 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
12.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他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的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
13. 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成份,指个人希望从事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
14. 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为的愿望。
15. 认知内驱力:是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倾向。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过程。
3.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地强化方式。
4.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5.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对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它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收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
6.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的变化的知觉。
7.智力主要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8.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9.操作整合是指操作技能形成的一个阶段,在该阶段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称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10.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11.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12.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13.学习迁移也叫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4.观察法(心里评估)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贯彻着的行为和行为特征,并予以记录,一遍提供可分析素材的一种方法。
研究者对观察情况下不加任何控制条件,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
15.学习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结合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客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学习(广义):是指学习者再某一特定的情景中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景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
2.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过了高原现象后,成绩会逐步上升。
3.学习困难儿童:是指在理解或使用语言文字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失常的儿童。
4.测量:用数学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
5.组织者: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6.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7.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
8.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已经形成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9.下为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10.教学设计:或冲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
11.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
简言之,也就是使人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12.学习目标:也冲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13.教学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僧的学习行为进行估计的过程。
14.遗忘曲线:又叫保持曲线是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进行有关保持进程的研究,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15.禀赋优异儿童:凡是智力测试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者,或创造性能力测验得分超群者等,均可被认为是禀赋优异的儿童。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学制: 即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时课数及期限。
3、校园文化: 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文化等。
4、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5、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6、个体发展的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7、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综合课程也被称为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
9、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内容、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在现代教育意义下的教学策略,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一定理论框架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10、陶冶教育法: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1.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12.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2.场依存型:倾向于把外在的参照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知觉受环境影响大,属于外部
定向者,这一类人属于场依存型的人。
3.场独立型:倾向于依据内在的标准进行信息加工,他们的知觉不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干扰,
属于内部定向者,这一类人属于场独立型的人。
4.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
久的变化过程。
5.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观察者
来说是新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6.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们对自
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7.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8.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
要。
9.动机: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其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10.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
11.问题:所谓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
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12.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3、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
4、学科渗透式教学:是把学习策略教学与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这种途径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全员参与。
一般来说,较为具体的、使用于某类材料和学习情境的学习策略是用于在第一种教学情境学习。
5、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6、测验法:是指运用某种测验测量人的某种心理现象,使之数量化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7、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现象的规律和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
8、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
根据记忆的有无目的性,可将记忆分为有益记忆和无意记忆;根据记忆的不同方式可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按照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表示的方式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
9、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10、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11、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基本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4、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5、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7、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
8、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卫生原则和卫生措施的总和。
9、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
10、狭义学习(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11、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
12、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成份,是指个人希望从事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
13、自我效能感:由美国的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
14、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其中包含了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含了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15、负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时,称为负迁移。
16、正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称为正迁移。
17、先行组织者:教师利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的知识,这些知识更具有概括性和综合性,可以充当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联系的桥梁,奥苏伯尔把这些知识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xx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育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它具有双重任务,理论上承担着心理学科理论在教育领域得以向纵深发展的任务,实践上承担着根据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提高教育效能的任务。
2、准备性(量力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准备状态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可能成功,学习时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经济而合理”。
3、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人们以图式的方式存储知识,图式是人们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人们在后天的教育下通过同化顺应等方式不断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图式。
4、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自己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发生量变的过程。
5、顺应: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新观念与原有观念会存在一定偏差,原有观念会发生调整以顺应新知识的接纳。
6、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并且这种自我调节表现出定向性的特点。
7、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伙伴合作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ZPD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
8、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活动,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变少,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支架要随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进行调整。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22个经典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22个经典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
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教学: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2、课: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
3、正式的学生群体含义: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分类:团结的班集体,散聚的班集体,离散的班集体。
4、教师对学生期望:可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5、学习目标: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教授是学习目标之父。
6、发展的概念: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这是一种向着更高级的适应发展的不可逆过程。
发展的方向:头—尾梯度;近末稍梯度。
顺序:感觉运动向主观的直观的“前概念水平”;接着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逻辑运算;更进一步又发展到形式的、抽象水平上的逻辑运算。
发展的一般趋势:综合的分化、平衡化、概念化、社会化、个性化。
7、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倾向。
调节环境倾向称之为适应。
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8、同化:是儿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时间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皮亚杰所谓的图式一体化的过程。
9、顺应:当主题不能利用原有的图示接受或解释新的刺激时,其认知结构随新刺激影响而改变的过程。
10、学习:广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由重复经验而英气的对于那个情境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更具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
”“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
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之于成长的过程。
”“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育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它具有双重任务,理论上承担着心理学科理论在教育领域得以向纵深发展的任务,实践上承担着根据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提高教育效能的任务。
2、准备性(量力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准备状态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可能成功,学习时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经济而合理”。
3、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人们以图式的方式存储知识,图式是人们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人们在后天的教育下通过同化顺应等方式不断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图式。
4、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自己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发生量变的过程。
5、顺应: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新观念与原有观念会存在一定偏差,原有观念会发生调整以顺应新知识的接纳。
6、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并且这种自我调节表现出定向性的特点。
7、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伙伴合作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ZPD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
8、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活动,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变少,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支架要随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进行调整。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作用获得教学信息,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
客观性原则:就是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按它们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必须实事求是.4。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5。
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6.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7。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心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9。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0.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1。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2.场依存与场独立:场依存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较多或完全依赖该问题空间中的线索,从这些线索中搜索信息。
场独立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根据自身内部的参照来搜索信息,作出判断,不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实验法: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他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2.自然实验法:实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干煸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指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4.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某一反应或在某个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和形成,如果错过这一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狼孩)6.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7.人格(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8.自我同一性: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9.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学习风格: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11.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强化: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使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
14.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4、社会性认知: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
5、智力: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6、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
7、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8、正强化: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积极刺激的过程叫正强化。
9、负强化: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叫负强化。
10、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应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1、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2、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3、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14、学习期待: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15、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6、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7、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18、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19、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分享(20200912045031)
心理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课情境中经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课信息的互相作用获取悉识、技术和态度的过程。
2、心剪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度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剪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使或阻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剪发展的水平易特色。
4、重点期:个体初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期间,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期间,相同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期间称为重点期。
5、近来发展区:维果斯基以为,少儿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少儿的现有水平,二是马上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别,就是近来发展区。
近来发展区是指少儿在有指导的状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单独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别,其实是两个周边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品: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固区其余综合心理特色。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四周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以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取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别。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想、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到而稳固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一样能力水平的学生供给最正确的教课和赐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部分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往常要求成功地达成80-90%的教课评论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牢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依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长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色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应的对象自己的认知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22个经典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1)正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
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
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
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